•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附子运用全搜索-----不断更新中

关于附子退病反应的探讨

关于附子退病反应的探讨
http://www.100md.com]http://www.100...故不赘之。鉴于笔者能力有限,水平不足,以上整理仍存在诸多不足缺陷之处,敬请指教。(翁銮坤)
 
附子毒性控制的多因素探析

附子毒性控制的多因素探析
原创博客---http://blog.sina.com.cn/zyynbgzs]ht...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采用多因素综合控制毒性的方法,才能达到安全有效地运用附子的最佳效果。
 
对附子毒性的再认识

对附子毒性的再认识

对附子毒性的再认识--远志中医原创摘 要: “药效”与“毒性”是有毒中药的双重属性。附子历来以其卓著疗效和明显的毒副作用而倍受争议,故恽铁樵云:“最有用而最难用者为附子”。故笔者认为应辨证地认识附子毒性,重新审视其毒性分级,重点把握其“减毒存效”与“增效减毒”研究,同时重视对附子“瞑眩反应”发生机制的研究,为今后附子的研究应用提供思路。

关键词: 附子 中药毒性 瞑眩反应 辩证观 “是药三分毒”是对中药毒性的一种比较科学和客观的表述。“药”是治病的物质,“毒”是药物的属性之一,所以古人亦将药物称为“毒药”。附子历来被认为属大辛、大热、有毒之品,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效,然而中医药界对附子毒性问题的认识却一直存在争议。鉴于附子的卓著疗效以及对其应用不当又极易发生毒副作用,故恽铁樵云:“最有用而最难用者为附子”。笔者经过近年的系统研究,现将对附子毒性的进一步认识和体会介绍如下。

1.辩证认识附子毒性
凡是药物均有一定的药理活性,用之得当,可以调偏扶正,产生治疗作用;用之不当,则可产生一定的毒副反应,甚者有致命的危险。故在临证用药时,首先强调的不是药物的有毒或是无毒,而在于辨证是否准确,用药是否对证。
“毒”并非都是有害无益的,恰当利用“毒”的某些特殊治疗作用,可以避免其毒性反应而成为治病的良药。对附子“药”与“毒”关系的论述,早在《淮南子》中即有记载:“天雄、乌喙最凶险,但良医能活人。”
《医法圆通》亦谓:“病之当服,附子、大黄、砒霜,皆是至宝;病之不当服,参、芪、鹿茸、枸杞,都是砒霜”。
笔者研究表明[1],附子生品与炮制品对多种病证动物模型与对正常动物所表现出的综合毒性比较,前者毒性表现明显减轻,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一道理。另外,对于药物本身而言,毒性强弱与剂量大小密切相关。如剂量过大,即使被认为是无毒的药物,也可能导致毒性反应的发生;而根据规定剂量辨证运用时,即使是被视为大毒的药物也不致出现毒性反应。现代毒理学也认为“药物的任何作用对健康人和非适应症的人都是有毒性作用的;在这种情况下,药物具有毒物的性质。”
而众所周知的有毒矿物性中药雄黄(砷制剂)在我国有效地用于治疗白血病,就是很好利用其毒性作用的例子。这表明治疗作用和毒性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换,我们应当加强研究如何利用毒性作用并使其转化为治疗作用。不加限定地将某药视为有毒或无毒,并将其绝对化,既不符合客观实际,也有违科学。可见,药物的毒性具有普遍性,其“效”与“毒”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其中蕴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对待附子毒性的正确态度应当是,充分重视附子毒性普通性,明确其具有毒物的性质和药物的双重属性;在具体用药时,合理采用各种措施消除或降低附子毒性反应,在充分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追求最佳疗效。

2.重新审视附子毒性分级
由于各个历史时期对有毒、无毒概念的理解不同,以及各医家自身经验的差别,历代本草对中药有毒无毒的的记载及毒性分级较为笼统和混乱,迄今尚无统一标准。
《神农本草经》首先提出中药有毒、无毒的概念,并将其作为三品分类标准,奠定了中药毒性理论的基础。至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有大毒、有毒、小毒的三级定量分级;
直至唐?陈藏器《本草拾遗》和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有大毒、有毒、小毒和微毒的四级定量分级;现代[2]多依据药物毒性剧烈的程度及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的程度将有毒中草药分为极毒、大毒、有毒、小毒四级。就现有认识和研究水平而论,要将所有毒性中药进行毒力强弱的具体分级尚有一定难度。对附子毒性的分级,古今历代本草皆认为其“有大毒”或“有毒”。
笔者根据《毒药本草》对中药毒性分级的标准[3]为参考,尝试重新客观审视黑顺片及白附片毒性分级。结果表明,黑顺片、白附片水煎液在灌胃给予模型动物最大耐受量的状态下,毒性反应仍较为轻微甚至无明显毒性反应,可以考虑将其毒性定位于“低毒”或 “无毒”级别;而生附子在极低剂量范围内对多种病证动物模型均产生严重毒性反应并迅速死亡,尚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由此可见,目前对于附子的毒性判定标准尚有待进一步细化和完善,须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指导原则,参考煎煮时间、炮制方法、体质状态等因素,充分考虑其生品与炮制品的毒性特点,重新科学、客观、系统地综合评判其毒性分级。同时也反映出以往对有毒中药性能和毒性的传统认识并不都是正确的,应该不断跟踪和吸纳现代对有毒中药亚急性和慢性毒性的认识、剂量与毒性相关性的确认等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发展、提高和完善对中药毒性的认识,为中医临床运用提供更为丰富、全面的毒性信息。

3.把握附子的“减毒存效”与“增效减毒”
因附子的化学成分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和有毒成分,有些既是其有效成分又是有毒成分,而表现出既有药理作用又有毒性反应的双重性。如何尽量保存和充分利用附子有效成分以增强其药理作用,以及如何尽量去除和避免附子毒性成分发生毒性反应,亦即怎样把握附子的“减毒存效”与“增效减毒”的问题,成为当前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
笔者研究结果表明附子不经炮制、煎煮时间愈短、给药量愈大,则毒性愈大、药理活性愈强的规律,可见把握附子“毒”与“效”的辩证关系,加强对附子“减毒存效”与“增效减毒”的研究尤为重要。

其一,附子“减毒存效”的研究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研究附子炮制“减毒”给予了充分重视,而忽略了“减毒”同时需“存效”的研究。唯恐附子中毒而一味强调解毒,以至于制之太过,药性全失,正如张景岳所云:“制之太过则但用附子之名耳,效与不效无以验也…令人只知附子之可畏,而不知太熟之无用也。”目前主要是通过煎煮、炮制等手段对附子“减毒存效”进行研究。而附子经较长时间煎煮后,其有毒成份被高温破坏,而有效成份往往也随之部分流失。可见,在研究如何通过炮制减毒、控制附子毒性成分的同时,对如何充分利用其有毒成分、保存其较高的疗效也应进行深入探索。朱祯禄等[4]对不同水解时间的4种附子液进行比较研究表明,随附子液水解时间的延长有毒成分含量降低,毒性随之减小;附子液的镇静、镇痛、抗炎等作用也随水解时间延长而作用强度逐渐减弱,甚至近乎消失,而有效成分总乌头碱含量不变。如有学者[5]进行了附子毒效关系的实验研究,比较附子与去毒附子的镇痛和常压耐缺氧作用,结果表明附子所含双酯型二萜生物碱,既是毒性性成也应是有效成分,提示附子的炮制不但要考虑减毒,更应重视存效。

其二,附子“增效减毒”的研究。
中医临床主要是通过配伍来达到对有毒中药增效减毒和扩大治疗范围的目的。如张景岳在《本草正》指出:“附子之性急,得甘草而后缓;附子之性毒,得甘草而后解;附子之性走,得甘草而后益心脾;附子之性散,得甘草而调营卫。”目前研究附子配伍用药探索其“增效减毒”的规律较多,如孙敬昌等[6]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合理配伍,不仅可以降低附子的毒性和副作用,还可增强附子疗效,扩大其应用范围。可见,附子配伍后其原有药效作用明显增强,亦存在协同作用,体现了“相须、相使”的配伍关系。裴妙荣[7]用薄层扫描法观察到附子配伍甘草后其所含的3种有毒乌头碱含量随甘草量增加相应减少,并认为其配伍减毒的机制可能在于配伍使药物间起反应,使有毒成分降解。另外,还有研究表明,附子通过配伍除增强原有疗效,还可产生原来单味药物所不具有的新的疗效,如韩新民等[8]研究表明附子和甘草合用其强心升压作用优于单味药,并发现配伍后产生了单味药物所没有的药效。

4.重视附子“瞑眩反应”
古今中医临床实践表明,某些方药应用的最佳有效量已超过最低中毒量,但尚未达到致死量,服药后若不出现轻度的中毒反应则疗效不佳,亦即《尚书?说命》所谓 “若药弗瞑眩,厥疾弗廖”。其意指病人服药后,若不产生昏眩糊涂等反应,则药物对顽证痼疾就很难奏效。临证实践表明某些患者在服药后病愈前,确有或多或少的瞑眩反应,且证候表现各异,发作程度不一,发作时间长短亦不尽相同,并易被疑为药物毒副作用而慌恐失措。

笔者研究表明[1],黑顺片、白附片水煎液在特定的超大剂量范围内给药后多种病证模型小鼠即出现眯眼、嗜睡,痛觉、触觉等刺激反应性降低,活动减少甚至后肢麻痹等类似临床“瞑眩反应”的症状,并且症状的出现与消退呈现出一定的时相性。这一现象在古今临床实践中均得到多方印证。如《金匮要略》载有服白术附子汤后,“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也有医家认为瞑眩反应非附子、乌头类制剂的独特表现,其他如麻黄汤、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等方药亦可出现“如冒状”、“如醉状”、“发烦”、 “目瞑”、“蒸蒸而振”等药后表现。从预后机转来看,并非指病态,而是药中病所,病趋向愈的瞑眩反应[9]。

至于瞑眩反应产生之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有毒中药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或交叉重叠有关。日本汤本求真氏则指出瞑眩反应发生的原因是在邪正相持过程中,正气突然“藉有力药剂之援助,奋然蹶起,而欲驱逐病毒作用之反照也”。

可见,瞑眩是在辨证无误、处方恰当的前提下,患者服药后不循常规而出现的一类特殊反应,往往在治疗过程中突然发生,且大多数在初始服药之后,而反应过后病痛迅速减轻向愈,是药中病所的佳兆。鉴于瞑眩反应发生早期尚无可靠的预知方法加以判断,其发生原因也有待于运用现代科学方法来阐明。故临证用药安全有效,必须正确对待附子的瞑眩反应。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三因制宜”,提倡用药“以知为度”,注意避免盲目追求瞑眩反应,或将中毒反应误认为瞑眩反应,并应事先准备好中毒抢救措施,以杜绝严重事故发生。
网址: https://www.tcmbe.com/threads/40931
 
附子临床应用八项注意

附子临床应用八项注意
张存龙
附子系毛莨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品,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的功能,自古以来为临床常用中药。汉代张仲景对附子的运用,得心应手,独具匠心,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中用附子之方剂有36首;《本草纲目》载用附子之方有92条共119方,运用范围至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由此可见附子在临床上是一味不可多得的毒性中药。但有关附子中毒的不良反应屡有报告。笔者认为要保障临床附子用药安全有效,处方应用时必须注意以下八个方面。
注意另包、先煎
目前不少医生开中药处方,很少注明另包、先煎。笔者曾统计过某医院含有附子的处方100张,仅13张注明另包、先煎,占13%。而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附子的另包、先煎,提出附子需经炮制,并应久煎。在《古今名方》一书的中药煎法中就有“乌头、附子宜先煎,谨防中毒是非招”的歌诀。资料记载附子应先煎煮30~60分钟至口尝无麻辣感,再投入其它药物。药理实验证实附子经煮沸1小时以上,对心脏的毒性作用即已降低,但强心作用仍保存,因此含有附子的汤药最低限度须久煎至1小时以上,而目前“群药共煎”的煎煮方式,可能是造成患者中毒的主要原因之一。
注意用量
中国药典规定附子用量为3~15g,但此用量范围还须根据病情而定,用于补火壮阳时,用1.5~3g即可;用于强心、温中散寒止痛时,用4.5~9g;只在救治虚脱休克时,才用大剂量。熟附片的常用量为3~9g、中毒剂量为15~60g,而不少处方的剂量均偏大。且有的患者自购人参、附子进补时,擅自加大药量,难免会发生中毒。
注意规格与质量
附子含有乌头碱、次乌头碱、中乌头碱等生物碱,这些生物碱毒性极强,口服0.2mg就会令人中毒,3~4mg就会中毒身亡。经炮制水解成苯甲酰乌头胺、苯甲酰次乌头胺、苯甲酰中乌头胺后,它们的毒性只有乌头碱的1/200,毒性降低。而附子的强心成分并不因炮制而受破坏。继续水解则转变为毒性更小的乌头胺等,其毒性仅为乌头碱的1/2000。可是,现在有些大夫、药店在使用附子时并不交待清楚,病人往往没有注意而导致中毒。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患者因苦胃脘痛、口吐清水、手足不温并泄泻,医生开出了含有附子的“附子理中汤”处方,其用量是按该医院药房的“盐附片”斟酌的,并在“盐附片”项下脚注“先煎半小时”。患者持着处方去了外面的药店抓药,过了几天,因服药后呕吐、头晕找上门来。医生一尝药渣中的附子,还是令人舌体麻木久久不退。事后调查发现,这家药店调配的是“黑附片”,并且告诉病人“没有必要先煎”。目前,药店抢配处方凸显诸多问题,“有药则配、无药则替”,就连毒性中药附子也不例外,令医生开毒性中药处方时,不敢下笔。目前市场上配方的附片质量令人捉摸不清,盐附片、黑顺片、白附片、黄附片、卦片、刨片等规格不一。这些规格各异的附片,因泡胆、蒸片、晒片、熏片的加工程度不同,毒性消除程度亦不同,有的“太过”,有的“不及”。所以,医生在处方附片时,一定要搞清规格与质量。
注意辨证用药及禁忌症
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阴虚和热证患者忌用:①脉实数或洪大;②大便热结;③发高热;④内热外寒、真热假寒。在这些情况下若妄投附子恰如火上添油,会出现口鼻出血,甚至抽搐等反应。此外,心脏病有房室传导阻滞者及孕妇均禁用附子。
注意服药时的环境条件
实验证明附子对心脏的作用可因室温不同而不同,温度愈高,乌头碱作用愈强。因此服用附子后不能入浴、入暖室及饮酒,以防引起毒性反应。
注意产地之间的差异
附子的产地不同,其毒性亦不一样,不同地区的附片毒性测定可相差8倍之多。附子的传统产区为四川江柚及陕西汉中地区,而目前的产区已扩大至河北、山东、云南等省,如曾有服用云南腾冲所产附子9g而中毒的报道。
注意患者耐受性的差异
用量须因人而异,体质虚弱及交感神经系统机能亢进的患者易中毒。
注意药物的配伍
有益的配伍:附子与干姜、甘草配伍,不仅能加强温里作用,且可减少附子毒性,故在祛寒剂中三者常一起应用,其原理是三者配伍后生物碱发生了化学变化,使毒性大大降低。
不宜的配伍:附子反贝母、栝楼、白芨、白蔹、半夏,畏犀角,故附子与上述药物不宜配伍。
http://www.bioon.com]http://www.bioon.com 生 物 谷 网 站
 
附子十二首

附子十二首
其一
当今论附问谁公,噩噩陈言袭旧风。
献可一家言肾气,长沙双向寓天功。
欲除上下千年弊,须识阴阳两极通。
无限春光红杏圃,几时更看九州同。

其二
附子泻心四逆汤,一寒一热有文章。
不同场合不同效,相反关键相反方。
谁识升降还燥润,安知收散更温凉。
劝君慧眼看奇用,附子长沙险出长。

其三
附子千金消渴施,淘金金匮子和随。
尿崩口渴功尤速,气陷屎频功不迟。
元素引经开后世,大观止血法前医。
劝君努力新用途,阳证堪施阴证宜。

其四
附子日煎一两汤,饮投无病亦无妨。
阴阳偏胜效勘试,水火失调功不忘。
年少遗尿逢妙药,力疲痊夏遇良方。
劝君打破常规用,此物多能应发扬。

其五
附子类推道可追,花溪详释引经辞。
三阳厥逆三阴施,十指酸麻十趾宜。
尿少尿多皆足取,梦交梦魇尽勘施。
劝君杂病留心用,普济溲频白浊医。

其六
附子橘黄言解热,思恭非热语非虚。
每堪入补为常药,可叹无思反畏途。
降逆合姜名已著,斩关多命力可殊。
劝君寒热随君用,热也可施寒也施。

其七
附子偏宜治躁狂,丹参相配更相须。
头风屡发功堪见,尿意频繁力足除。
贪食大施能有效,乏饥长服可无虞。
劝君多面去试用,尿至屎随效不虚。

其八
附子高风系我思,四肢风痱早投宜。
眼眶掺痛服须久,口眼歪斜施莫迟。
识破玄机明本性,去除雕饰见天姿。
劝君大胆日常用,亲自多尝贵自知。

其九
附子偏阳半壁雄,一朝仗义喜成功。
镇阳堪于回阳共,降气相随意气同。
莫怪不识相反性,须教了解必从风。
劝君取胜巧其用,恐热名家自古空。

其十
附子飘零减却春,如何妙用效如神。
抑强扶弱力除病,补火偏阳书压人。
盛夏施方堪作伴,隆冬用药可相亲。
劝君多算深其用,莫道权威尽识真。

十一
附子辉联星夏珠,千年偏见必须除。
本经治病雏形俱,正传忠言识力殊。
四美依依成至友,一心耿耿保灵枢。
劝君步步为营用,附子踯躅仲景虚。

十二
无限风光附子汤,药同病反岂专阳。
多因阻碍难寻路,大胆翻腾必拆墙。
不复论功严律戒,应知开秘识沧桑。
科研逢盛花争艳,真理无私道可彰。

此文摘自《危症难病倚附子》之金希聪
刑斌先生的书
 
从陕西省周至县人喜食附子谈附子

从陕西省周至县人喜食附子谈附子
毒性的监制及安全应用之法
薛盟举 李永勤
【关键词】中药; 附子; 毒性监制; 安全用药

附子,具有回阳救逆、温肾助阳、祛寒止痛等功
效,被历代医家视为补火之药,若临床运用得当,往
往立起沉疴。但附子虽是疗疾之猛将,亦是大毒之
品。历代医家在用附子之时,每每慎之又慎不无顾
忌。至于用量,多则亦不过数钱。在临床上虽有大
剂量应用附子的报道,却很少有人知道在陕西省周
至县,当地人竟把这大毒的附子如同红薯、土豆般大
量食用。
陕西省是附子的产地之一.1。周至县,位于八百里秦
川腹地、秦岭北麓,盛产附子。当地人称附子
为“乌药”。每年秋冬季节,附子收后,很多人便日食
附子碗余(约200—400 g),连食数月至来年开春。
笔者也系陕西省周至县人,自幼随乡俗,喜食附子,
每食也以斤计。
至于该县人从何时开始食用附子,已无从考证,
据一些老人说,他们小时候就这样吃过。为何要吃
附子,当地老人们的说法是:“乌药”是一味中药,常
吃可以令人身体强壮,不畏寒冷,不生疾病;如能连
续吃过百日,身上连个虱子都不生。故人多喜食之,
以致该县产生了一种当地独有的小吃生意,即将附
子煮好后沿街叫卖,并美其名日“甜乌药”,生意甚
好。买食者多是妇女和老人。所谓“甜乌药”,未食
过之人初尝之,实在苦不堪食,刚一人口,便难忍其
苦,随即吐出。但隔日再食,数日后就不觉苦,半月
过后便觉其香甜可口,一日不食则数思之。
附子有毒,当地人也都知道,但为何如此大量久
食而不会中毒?究其原因,全在其加工过程:当地一
般于10月前后挖取成熟附子,弃乌头(当地称为“乌
药母枝”),去须根,洗净晾干,置于阴凉干燥处储存。
待立冬后天气渐冷,再拿出煮食。具体煮法为:晚饭
后约21时,先将一大锅水烧开后,再向沸水中倒人
干净的附子,水约没附子20 cm,然后加人甘草(甘
草与附子的比例约1:10)。煮约2 h后,向灶中加人
几根大柴(未劈的直径约10 cm粗的树枝),让其慢
慢燃烧(约能燃烧2 h),整个煎煮过程中不能再向锅
中加人生水。次日早晨再食煮好的附子。煮好的附
子皮色棕黑,汤呈黑色,咬开后附子为浅黄褐色。吃
法如同吃汤圆般,连汤带附子一同吃下。由于知道
附子若煮不好,吃了会中毒,故每次煮好待食之前,
老人们便先尝。1 h后无事,晚辈们始可大胆食之。
也有过在尝附子后中毒死亡的老人,笔者周围多年
来仅发生过1例。每次煮附子的量大约在t0 kg以
上,以后吃时随量加热就行。煮好的附子小 t2,储存,
当地人不分老幼,多把其当作早餐,连日食用。成人
每食约250 g。
以上便是陕西省周至县人食用附子的情况。今
由周至县人如此大量食用附子而不中毒的事实,来
分析一下对附子毒性的监制。
1 煎煮时间长
周至县人所吃的附子,一般都是要经过4 h以
上长时间煎煮。当地人认为生附子有毒,又不易煮
熟,故煎煮时间特别长。
附子人药要先煎、久煎,这是古今医家均遵从之
法。现代药理试验也证实附子中所含生物碱(主要
为乌头碱、次乌头碱、中乌头碱等)毒性较大,但毒性
成分遇热能分解,较长时间的浸泡和煎煮能将其水
解成毒性较小的苯甲酰乌头原碱(Benzoyla—CO.
nine)类生物碱,进而分解为毒性更小的乌头原碱
(Aconine)类生物碱 2,从而降低其毒性。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 与甘草配伍
周至人煮食附子时加甘草的原因,一是附子食
之味大苦,加味甘之甘草以调和其味;再是认为甘草
可以解附子之毒;也有人认为加入甘草还可以增加
食附子的功效。
甘草味甘,生用偏凉,炙用偏温,可调和药性,素
有“国老”之称。《本草正》记载甘草:“其味至甘,得
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
之和其性。”历代医家也多用甘草以监制附子之毒:
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用附子之时也常配伍甘
草,如四逆汤、甘草附子汤等。张景岳在《本草正》中
又言:“附子之性急,得甘草而后缓;附子之性毒,得
甘草而后解;附子之性走,得甘草而后益心脾;附子
之性散,得甘草而后调营卫。”陈士铎在《本草新编》
言附子的制法为:“每个用甘草五钱,煮水一碗,将附
子泡透”。
甘草对于附子毒性相制作用之机理也已被现代
实验研究所证实。小鼠毒性实验表明,单用一定量
的附子能引起动物死亡,但附子与甘草配伍煎煮,则
可完全避免动物死亡。对附子配伍甘草前后所含化
学成分含量测定发现,甘草可以减少附子中所含2
种有毒乌头生物碱含量;并且随甘草用量增加,乌头
生物碱含量相应减少_4 J。又有实验发现:其解毒机
理是由于甘草中主要解毒成分甘草酸可以与附子中
所含的生物碱结合成难溶的盐类,从而使之含量减
少[5J。还有人经研究认为,甘草缓解乌附毒性的机
理在于:一是甘草水解后释放出葡萄糖醛酸与乌附
毒素结合而生成无毒的新物质;二是甘草甜素有类
似药用炭作用,可以吸取存于胃内的乌附毒素_6 J。
3 忌食生冷
在服中药的饮食禁忌上,寒性病多应忌食生冷,
一些含有附子的方剂在服用时也应忌食生冷。如
《伤寒论》中的桂枝加附子汤,服法云:“桂枝汤今加
附子,将息如前法。”即应“禁生冷、粘滑..”。但是
这些禁忌都是从病情性质的需要考虑的,并未曾闻
食生冷会增加药物的毒性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从周至县如此众多的人长时间
大量食用附子的历史经验和对生冷重视程度看,周
至人认为食附子中毒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吃附子后
再食生冷,或是在附子煎煮时或熟后保存时与生水
接触。所以他们在煮附子时先要把水烧开再向锅里
下附子,期间又不能继续向锅中加人生水;吃附子前
都必须把盛附子的碗先用开水冲烫一下;小孩吃后,
大人定要再三叮嘱其一日之内勿食生冷。
生冷是否会增加附子的毒性,当地人们的说法
是否科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从当地吃附子
的其它几个流传下来的习俗(久煎,伍甘草,禁生食)
和其重视的程度来看,这一说法应该有一定的道理。
4 未大剂量用过之人应从小剂量用起
附子味太苦,第一次吃任何人都难以忍受其苦,
故食不到一小枚就随口吐出。如强忍其苦,坚持少
量吃(一次一两枚小附子),五六次后就不觉苦,能一
次吃十余枚。在当地也有很多人不吃附子,原因就
是过不了苦这一关。但是已吃惯附子之人,次年秋
冬再食,首次也不觉苦,唯感其“味美”而能多食之。
这个过程也提示我们在用附子、特别是大剂量应用
附子之时,应从小剂量用起。
以上4点便是周至县人食附子而不中毒的原
因,亦是附子毒性监制和安全应用之法。笔者认为,
附子虽为有毒之品,但实为回阳救逆、温肾助阳、祛
寒止痛之“要药”。临床上只要辨证准确,配伍精当,
遵循久煎、伍之以甘草、从小剂量开始的原则,附子
的毒性是能够得到很好的监制的,其运用是安全的,
并且可以大剂量安全应用。
作者单位:1.730000,甘肃中医学院2004级研究生
2.730000,甘肃省兰州市公安局医务科
参考文献
1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词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1191.
2 李荣宗.附子、JII乌、草乌的合理炮制经验.海峡医学,2001,12
(2):59.
3 张银梯,吴润宇,刘天培.附子毒性的研究.药学学报,1966,13
(5):350.
4 裴妙荣,粱秀和,寥辉,等.薄层扫描法对四逆汤配伍作用的化学
分析.中成药,1993,16(6):33.
5 杨仓良,程方,高渌纹,等.剧毒中药古今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
出版社,1991.113.
6 张毓汉,魏大章.金匮监制乌附毒性的配伍规律的体现.四川中
医,1995,6(1):17.
(收稿日期:2006—05—1
北京中医2006年l2月第25卷第l2期
 
各位楼主,辛苦了,这确实是-附子运用全搜索。

我也补上一小部份,出出力。

卢崇汉附子运用:
中医阴阳学说,它存在阳主阴从的关系。阳气对我们人体生理病理影响。不管是生理上或者病理上,它都有其广泛的影响,它是极其重要的。比如,心没有阳,血就不能正常地运;脾没有阳,水谷就不化;肝没有阳,就不能正常地疏泄,不能正常地藏血;肺没有阳,宣降的功能就会失常,不能正常地宣降;肾没有阳,就可以导致浊阴凝闭。;阳与阴,就是阴阳的升降之理,卢氏崇尚“阳气宜通”。阳始终保持在“通”的状态。阳升,阴才能正常地降;阳降,阴才能正常地升。阳气的布运,如果没有阳气的布运,阴阳的升降就不可能。阳气的布运,反过来讲,它是阴阳升降的必备的前提条件。在疾病的病因、病理方面,卢氏认为,很多疾病的病因病理,都是因为机体的阳气的虚损、郁结,或者邪气伤阳。这样导致的发病。在治疗方面,从治疗的角度来看,卢氏强调扶持和温通阳气是一个极端重要的治疗原则。

“立极之要”,“阴阳之理”,它实际上包含了从自然界到人体都是以阳为主的,以阴为从的道理在里面。正如我们人体,以及对自然界的天文,气象,历法的认识,以及万物的生长存亡的变化,都决定和依赖于太阳。“人之生存,纯在天地之中。阴阳之立,五行之间。一切动静都随阴阳之机而转。业医者,须识得《内经》说的‘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它说明了阴阳的虚实、变化的盈缩都随五行变化当中,上、下、内、外,息息相通。从这个人体来讲,一刻都不停息。

我们人体生命有活动,它始终存在着阳主阴从的关系。就是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都是存在着阳主阴从的关系。也就是在阴阳的动态平衡的、阴平阳秘的状态也是以阳为主导的阴阳的动态平衡,以阳为主导的阴平阳秘。从生理和病理上来看,生理活动,它是病理变化的一个基础,因为病理就是生理一种异常状态的反映。

在人体的生理方面,阴阳二者的关系始终应该是阳气占主导地位。而在病理方面,那就是阳气为主导地位的阴阳二者关系遭到破坏了,而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在临证上的阴虚,它的本质仍然是阳的不足。这阴阳二者(阳的不足)关系遭到了破坏,阳气化生阴精的功能受到影响,从而才会出现阴阳这两者协调关系失神,要调整这个失神的状态,仍然不能够脱离重视我们人体阳气的这一根本。姜桂附,对于阴虚病人,只要配伍适当,不但不禁用,反而还能起到辅助协同的作用。不但它不会伤津耗液,而且它还能够促进津液回生,从而起到阳生阴长的作用。

卢氏提出了“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谈到治病立法应当以扶阳为核心。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用阳化阴。如果水液、浊阴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化解,最容易潴留壅滞于舌表现出来,所以舌往往有齿痕。一旦舌有齿痕,更能够判定它是水湿壅滞的一个铁一的指征。

真武汤法:寒结于下,不能化下焦之阴也。是为寒水阻滞而设。

麻黄附子细辛法:治疗阳气虚,感受外邪者。有极其强大的宣肺散寒,温通肺阳,开窍启闭的功力。用来治疗寒邪困阻肾阳,窒塞清窍而引起的疾病。

一脉注:欢迎大家参与并给出意见或建议;谢谢
 
张云鹏用附子经验

用量3克-90克,主要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气血两虚);
低血压病(肾阳不足);支气管哮喘(肾阳不足);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肾两虚);
风湿性心脏病(心肾两虚);
病态窦房结综合症(阳气衰微);
慢性胃炎(脾胃阳虚);
慢性过敏性结肠炎(脾肾阳虚);
风湿性关节炎(风湿寒痹);
慢性肾炎尿毒症(浊阴上逆);
虚人感冒(阳虚受寒);
肺炎(阳气不足)等。

应用附子时注意耐药性与当地用药惯例,掌握辨证要点,注意配伍恰当。亡阳时,用附子可以温阳救逆,挽死亡于顷刻之间。如邪盛正虚者,亦可寒温并用,而获奇效。既要注意毒性反应,又要不能因噎而废食,关键在于审因辨证。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