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伤寒----对太阳病的思考
在《伤寒论。伤寒例第三》中提到“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与温也。”在《灵枢。百病始生》中亦提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留而不去,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麋。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或著输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肠胃之膜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泆,不可胜论。”在《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亦提到“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遣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文理也。”由以上条文证之,外邪之伤人,人必体质先虚,外邪才可以趁虚而入为病。若人体质壮实,则不易受外邪所感。感受外邪即病者则为伤寒,不即病者则不能称其为伤寒。张仲景明言,伤于四时之邪气均可为伤寒,以伤寒为名的原因,是寒邪之气最为厉害的原因。并例举寒邪伤人,不立即病的,至春则变为春病,之暑则为暑病。由此可知,外邪伤人,其邪气是可以转化的。天为一大周天,人为一小周天,天人相应。张仲景由此一寒邪的春夏之变而引寓同一邪气,在人体亦是可以有寒热之变的。其在不同的位置,则称呼亦不一样。其以三阴三阳之名而概括之,故而有六经六病之说。
在《内经》运气七篇大论中提到六气有标、本、中三气之不同,且有胜复之变的不同,变则化生它气。其不同的年份,司天、再泉、中运均有不同,而每年的客气亦不一样。故而气候均有不同之处。其在年运当中有三从三化,在上从司天而化,在中从中运而化,在下从在泉而化。虽然每年所化有异,而其气对应的数和位确是不变的。如“寒化一、热化二、风化三、清化四、雨化五、湿化五、寒化六、火化七、风化八、燥化九”等等。学过河图的人都知道“一、六为北方水,在人体对应肾与膀胱。二、七为南方火,在人体对应心与小肠。三、八为东方木,在人体对应肝胆。四、九为西方金,在人体对应肺与大肠。五为中央土,在人体对应脾胃。”个人认为张仲景就是运用了阴阳的同象原理,将一年的气候变化收缩到日,并在人体充分演绎着五运六气的变化。将年运的司天变化对应为《伤寒论》六经的病变,中运的变化则对应在《金匮》的内伤杂病变化上。以年运太阳寒水司天对应太阳病,阳明燥金司天对应阳明病,少阳相火司天对应少阳病,太阴湿土司天对应太阴病,少阴君火司天对应少阴兵,厥阴风木司天对应厥阴病。
在张仲景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中,张仲景对节气、时辰也是作为重点谈论的对象。由此也进一步证实了我的推断。
在《内经。六微旨大论》里提到"太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天气肃,地气静,寒临太虚,阳气不令,水土合德,上应辰星、镇星,其谷玄黄,其政肃,其令徐。寒政大举,泽无阳焰,则火发待时。戊辰、戊戌岁:上太阳水,中太微火运,下太阴土。寒化六,热化七,湿化五,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湿,中甘和,下甘温,所谓药食宜也。甲戌岁会同天符、甲辰岁岁会同天符:上太阳水,中太宫土运,下太阴土。寒化六,湿化五,正化日也。其化上苦热,中苦温,下苦温,药食宜也。庚辰、庚戌岁:上太阳水,中太商金运,下太阴土。寒化一,清化九,雨化五,五化度也。其化上苦热,中辛温,下甘热,药食宜也。丙戌天符、丙辰岁天符:上太阳水,中太羽水运,下太阴土。寒化六,雨化五,正化度也。其化上苦热,中咸温,下甘热,药食宜也。壬辰、壬戌岁:上太阳水,中太角木运,下太阴土。寒化六,风化八,雨化五,正化度也。其化上苦温,中酸和,下甘温,药食宜也。”从以上太阳司天的岁运,看其所化。就是心、肺、脾、肾、膀胱的气化。结合《伤寒论》太阳病的条文对比。就可以看出,寒气侵袭人体后,是可以转化的。而且在太阳病的一些症状亦可看出,太阳病与人体的心、肺、脾、肾及膀胱均有联系。故而我认为,太阳病并不是单指足太阴膀胱经而言。而应该是一个太阳系统,这个系统就包括心、肺、脾、肾及膀胱。还有小肠。在这个系统中,每个藏器均各司其职。其中只要有一个藏器的气化功能异常都会出现故障,外邪就易侵越人体而出现不同的症状反应。临床就是通过这些症状反应,推理是系统的什么地方出了问题,然后就用药对系统出现毛病的地方进行调理。
统观太阳病及《伤寒》的其他各病,均围绕着“津液”这一个主题,由津液的变化而会有相应的寒热之变。而津液的生成在《内经》中以提到,是饮食入胃后,由于脾的作用而向上输布于肺,又由肺的作用而输布于周身及膀胱。而在水液的输布过程中,心与肾及三焦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自然界水液的循环是,水通过地气的作用而蒸腾为为雾露,其蒸腾的原力为地之君火(对应人之肾阳)。地者,土也(对应人的脾)。雾露再通过太阳(对应人的心)的作用气化升腾上天,在天上又由于寒(这里对应人的肺)得作用而为云,云蓄积到一定程度,下降而为雨。雨入地则为湖泊、亦可为地下水(此对应人之膀胱)。其自然界因为水的原因,气温会有寒热之变,有干旱与洪涝之灾。而人体因为津液的原因,亦有相应的变化。
在伤寒太阳病第一条即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此条并未言及外受邪气,只是说太阳这个系统出了问题了,生病了。病在什么地方呢?脉浮,头项。其病表现在表、在上的位置。什么性质呢?恶寒,身体强痛。太阳的本气受病了,不能温眴肌肤了。在第七条云:“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的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发于阳者,太阳之本病也,在心。心之数为七。喻为心之阳气伤则不能正常气化水液,津液则不能由肺正常输布,其津液在肌腠聚集则恶寒而强痛矣。心阳一伤,其所化之营血亦不能固涩而外流为汗矣,故汗出。其发于阴者太阳之标少阴肾也,肾之数为六。肾虚则水之生路受伤,其温眴之力更减。故恶寒更盛而出冷汗,下利清谷等等。其第九条云:“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由此条可以看出,轻微的外感,逢阳气旺盛之时,即可自己好转。亦喻为只要本身阳气恢复则可自己战胜邪气,不药而愈也。其第一百一十六条云:“欲自解时,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必解也。”由此条可以看出,人体正邪相争之时,则会出现烦躁,正气胜邪,则鼓邪外出,邪气随汗出而好转。
由以上条文可知,太阳病是太阳寒水系统在风寒之邪来临之前已经先虚了。其虚主要有二:一为心之君火虚。一为肾君火虚。此二者先虚在前,风寒之邪复感于后。治疗太阳病的关键亦在于调理此二君火与其枢转津液的肺、脾、膀胱。内部藏器调理正常,则其在外输布的经气亦归于正常,其病则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