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飞龙心语---个人临床心得

论学习中医的方法

个人理解,学医不过五六之数。亦五行与六气也。此二者弄清楚了其他的就好理解了。
五行要把河图与洛书搞懂,河图将阴阳分为五种运动形式,即五行,其左右为阴阳之道路,阳升阴降寓于其中亦。上下者阴阳之征兆也,水火寓于其中也,其中为土,脾不主时各45日居之亦寓于其中,中医重脾胃的思想亦涵盖在其中(土为中央以灌四旁)。其一6北方水,二7南方火。三8东方木,四9西方金。一、二、三、四、五为生数,6、7、8、9、10为成数。中医之数亦涵盖与其中。再将其五行属性归类于五方。且三焦亦涵盖于当中亦。
洛书将阴阳之气分布已经概括,阴阳消长寓于其中。六经六气亦寓于其中。
六气虽然只有(风、寒、署、湿、燥、火),而其与三阴三阳是不可分割的。只要将六气:太阳寒水(3阳)、阳明燥金(2阳)、少阳相火(1阳),太阴湿土(3阴),少阴君火(2阴)、厥阴风木(1阴)。将这三阴三阳弄清楚了。六气的属性与分布亦可明了,学习伤寒亦好理解了。
学习中医离不开象、数、理。有象就有数,有数就有理,有理就有法,有法就有方。学习中医不是抽象思维,是象数思维。学习中或是临床中,如果一条路不行时,亦可取类比象,从五行与六气的相关性上去找原因。
以上只是我个人学习《内经》的一点体会,在孙版面前弄斧了。只是希望此贴有更多的人探讨、交流自己的学习经验。

本文来自: 华夏中医论坛(https://www.tcmbe.com/) 详细文章参考:https://www.tcmbe.com/threads/101294&page=1
 
楼主辛苦了!感谢分享,非常好,顶一个。
 
学习伤寒------对伤寒与六经的思考

我学习伤寒的时间不长,在《伤寒论》的学习中,深深地感受到张仲景辨证处方严谨有度。在临床中亦时常用伤寒论中的方子验之,亦每每收到显著的疗效,对《伤寒论》的学习兴趣也随之增加。而在学习过程中,亦时常有迷惑不解之处,感觉不能深入,究其原因乃对六经理解不够明了之故,没能真正理会六经为何。

伤寒之六经,我查过很多资料,众说纷纭,不知衷于何家方为正法。学医之目的虽以临床疗效为主,而学习与临床辨证均有共理,路偏则方位偏,处方用药之方位一偏则临床疗效就绝对不佳。在张仲景《伤寒论》原序中,其提到“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由于希望对伤寒能够深入下去,则六经之理解必须明了。遂对《内经》《难经》的部分篇章进行从新学习,并对六经进行思考。

一、六经是那六经?

在《伤寒论》中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为“六经”,而其并未直言其为六经,而是说某某之为病,故亦为“六病”之说。然此三阴三阳为何?在《内经》多篇提到“阴阳为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万事万物皆由阴阳而起,由阴阳而终。阴阳之所指各有不同,而《内经》中多言气化也。观《伤寒论》中疾病之转归亦是对气化而言矣。由此可见,六经(三阴三阳)之病皆以六经之气化为主,其气化正常则无病,气化有异则病生矣。

在《素问。阴阳离合论》首先提到阴阳一分为三,分而为三阴三阳,合而为一阴一阳。三阴就是太阴、少阴、厥阴,三阳就是太阳、阳明、少阳。此亦如同《易》中说的一句话:“乾坤生六子,退而不用。”阴阳亦以三阴三阳为用也。在《易》中乾坤交媾而化生六子,六子有长幼之分,其长男震、中男坎、少男艮。其长女巽、中女离、少女兑。所指各有不同。而《内经》中亦是对三阴三阳的长幼做了划分,在《素问。阴阳类论篇》中提到“太阳为三阳,阳明为二阳,少阳为一阳。太阴为三阴,少阴为二阴,厥阴为一阴。”且《内经》中多处提到“问:阴阳之气各有多少?答:三阴三阳也。”由此可见,三阴三阳就是以气之多少来划分。在阳的方面其太阳就是代表阳气多的阶段,阳明代表阳气极盛的阶段,少阳代表阳气少的阶段。在阴的方面其太阴代表阴气多的阶段,少阴代表阴气少的阶段,厥阴代表阴气趋于最衰的阶段。为何阳明和厥阴所代表的阴阳之气不同呢?《内经》亦提到“阳明者,两阳合明也。”“厥阴者,两阴交尽也。”“合”则阳气更甚也,故阳明为阳气极盛矣。“尽”则衰也,故而厥阴为阴气之最衰矣。

在《素问。天元纪大论篇》中将天之六气和地之五行与三阴三阳相配,更充分体现了天地阴阳之交感变化。其太阳配寒水,阳明配燥金,少阳配相火,太阴配湿土,少阴配君火,厥阴配风木。在《内经》对三阴三阳的描述很多,而其并未明言其所代指的六气五行,而六气五行隐与其中矣。在《伤寒论》中虽只是提及三阴三阳,而其六气五行亦隐与其中矣。

故而《伤寒论》之六经即是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少阳相火,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
本文来自: 华夏中医论坛(https://www.tcmbe.com/) 详细文章参考:https://www.tcmbe.com/threads/101993
 
学习伤寒-----对六经配属的思考

通过一定时间的思考,觉得《伤寒论》用取类比像的方法来学习应该是很好的一种方法。很多人觉得这种方法很抽象,其实中医是不允许抽象的。中医有一种思维叫做象数思维,其理论源于《内经》,在内经中言及人与天地相应,人体内部的变化与自然界的变化是极为相似的。故而皇帝在给雷公传授医学方法时强调说:“圣人治病,一定要遵循法度,要善于取类比象,将幽深的医理简单化,不要死守教条,方为学医的至道。”从取类比象一语中,我感受到《伤寒论》就是吸取了《内经》运气学说的理论,是《内经》运气学说的一种演绎,其不愧为一代宗师,对取类比象的手法演绎的出神入化。故而后人大多望尘莫及矣。

《内经》运气七篇可谓《内经》的精髓,其最伟大之处就是用阴阳将天之六气与地之五行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用以阐述世间万物的变化及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在张仲景《伤寒论》中亦充分发挥了这种阴阳的变化。故而我认为不真正明了六经(也就是三阴三阳)则不能真正理解《伤寒论》。

六经的配属问题的思考:

六经即是三阴三阳(在对伤寒与六经的思考中我以言及,这里只谈其配属问题),其配属是:太阳--寒水 阳明--燥金

少阳--相火太阴--湿土 少阴--君火 厥阴---风木

太阳为天之太阳,故而代表阳气多的阶段,阳气多古人就用寒水配它,防止其阳气太盛,亦起到制约作用。中国有句话叫做“高处不胜寒”。高的地方也就是离太阳最近的地方,这个地方虽然很高,却也非常寒冷。在中国西部高原海拔几千米的高山上,终年积雪。也就充分的说明了这个道理,其虽为阳气最多的地方,但它并不是阳气极盛的地方,也并不是最热的地方。阳气极盛的阶段是阳明,也就是最热属于阳明。故有“阳明为合”之说。合者,闭也。也就是把阳气从一种生发的状态,释放的状态收拢聚合起来,使它转入积蓄收藏的状态,这种状态的阳气就可想而知,其热的程度亦可想而知,故而古人用燥金来肃杀它,防其阳热太过也。少阳为初生之阳,其阳气微弱,故用相火来扶持,使其火壮也。太阴为阴气之太甚(太阳为阳气之最多,太阴为阴气之太多。天为阳,地为阴,地者土也)故太阴为土。土喜湿润而不喜干燥,燥则为亢土,湿土可以育化万物,而燥土不能育物也,故取湿土以配之。少阴为阴气少的阶段,故取君火以配之。厥阴为阴气衰少的阶段,也就是“两阴交尽”阳气走到了尽头了。这个时候就取风木来使其重生,否则厥阴就真正的成为死阴了。

有此六经的配属问题,可以看出古人用阴阳将天之六气与地之五行有效的、紧密的、严格的配属在一起,言阴阳而天之六气,地之五行已经涵盖与其中矣。由此更充分的体现了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动态平衡关系。其动态平衡关系一旦受到破坏,在自然界则成为灾难,在人体则变身疾病。故而古人说:“谨熟阴阳,无与众谋”只要把握住阴阳的变化,就可以不与人商量了,治疗疾病也就心中有数了。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对六经配属的一点思考,欢迎大家探讨。


本文来自: 华夏中医论坛(https://www.tcmbe.com/) 详细文章参考:https://www.tcmbe.com/threads/102373
 
个人医案-----痛风医案一则

陶某,男,58岁。2011年4月21日初诊,述昨晚10时许即感左足背疼痛,状如虎食其骨,切夜未眠。其表情痛苦,眉头紧锁。双手紧抱左踝部,全身时而颤抖。左足背红肿煊热。口苦咽干,脉弦而数。此乃肝郁化火也,急点左足之太溪穴、太冲穴。取泻南补北,滋阴涵木之意。约两分钟即感疼痛大减,予外敷痛风散。次日复诊,红肿以消大半,左足还有轻微疼痛,复用前法,二次而愈。
本文来自: 华夏中医论坛(https://www.tcmbe.com/) 详细文章参考:https://www.tcmbe.com/threads/102512
 
学习伤寒----对太阳病的思考

在《伤寒论。伤寒例第三》中提到“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与温也。”在《灵枢。百病始生》中亦提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留而不去,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麋。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或著输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肠胃之膜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泆,不可胜论。”在《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亦提到“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遣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文理也。”由以上条文证之,外邪之伤人,人必体质先虚,外邪才可以趁虚而入为病。若人体质壮实,则不易受外邪所感。感受外邪即病者则为伤寒,不即病者则不能称其为伤寒。张仲景明言,伤于四时之邪气均可为伤寒,以伤寒为名的原因,是寒邪之气最为厉害的原因。并例举寒邪伤人,不立即病的,至春则变为春病,之暑则为暑病。由此可知,外邪伤人,其邪气是可以转化的。天为一大周天,人为一小周天,天人相应。张仲景由此一寒邪的春夏之变而引寓同一邪气,在人体亦是可以有寒热之变的。其在不同的位置,则称呼亦不一样。其以三阴三阳之名而概括之,故而有六经六病之说。

在《内经》运气七篇大论中提到六气有标、本、中三气之不同,且有胜复之变的不同,变则化生它气。其不同的年份,司天、再泉、中运均有不同,而每年的客气亦不一样。故而气候均有不同之处。其在年运当中有三从三化,在上从司天而化,在中从中运而化,在下从在泉而化。虽然每年所化有异,而其气对应的数和位确是不变的。如“寒化一、热化二、风化三、清化四、雨化五、湿化五、寒化六、火化七、风化八、燥化九”等等。学过河图的人都知道“一、六为北方水,在人体对应肾与膀胱。二、七为南方火,在人体对应心与小肠。三、八为东方木,在人体对应肝胆。四、九为西方金,在人体对应肺与大肠。五为中央土,在人体对应脾胃。”个人认为张仲景就是运用了阴阳的同象原理,将一年的气候变化收缩到日,并在人体充分演绎着五运六气的变化。将年运的司天变化对应为《伤寒论》六经的病变,中运的变化则对应在《金匮》的内伤杂病变化上。以年运太阳寒水司天对应太阳病,阳明燥金司天对应阳明病,少阳相火司天对应少阳病,太阴湿土司天对应太阴病,少阴君火司天对应少阴兵,厥阴风木司天对应厥阴病。

在张仲景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中,张仲景对节气、时辰也是作为重点谈论的对象。由此也进一步证实了我的推断。

在《内经。六微旨大论》里提到"太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天气肃,地气静,寒临太虚,阳气不令,水土合德,上应辰星、镇星,其谷玄黄,其政肃,其令徐。寒政大举,泽无阳焰,则火发待时。戊辰、戊戌岁:上太阳水,中太微火运,下太阴土。寒化六,热化七,湿化五,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湿,中甘和,下甘温,所谓药食宜也。甲戌岁会同天符、甲辰岁岁会同天符:上太阳水,中太宫土运,下太阴土。寒化六,湿化五,正化日也。其化上苦热,中苦温,下苦温,药食宜也。庚辰、庚戌岁:上太阳水,中太商金运,下太阴土。寒化一,清化九,雨化五,五化度也。其化上苦热,中辛温,下甘热,药食宜也。丙戌天符、丙辰岁天符:上太阳水,中太羽水运,下太阴土。寒化六,雨化五,正化度也。其化上苦热,中咸温,下甘热,药食宜也。壬辰、壬戌岁:上太阳水,中太角木运,下太阴土。寒化六,风化八,雨化五,正化度也。其化上苦温,中酸和,下甘温,药食宜也。”从以上太阳司天的岁运,看其所化。就是心、肺、脾、肾、膀胱的气化。结合《伤寒论》太阳病的条文对比。就可以看出,寒气侵袭人体后,是可以转化的。而且在太阳病的一些症状亦可看出,太阳病与人体的心、肺、脾、肾及膀胱均有联系。故而我认为,太阳病并不是单指足太阴膀胱经而言。而应该是一个太阳系统,这个系统就包括心、肺、脾、肾及膀胱。还有小肠。在这个系统中,每个藏器均各司其职。其中只要有一个藏器的气化功能异常都会出现故障,外邪就易侵越人体而出现不同的症状反应。临床就是通过这些症状反应,推理是系统的什么地方出了问题,然后就用药对系统出现毛病的地方进行调理。

统观太阳病及《伤寒》的其他各病,均围绕着“津液”这一个主题,由津液的变化而会有相应的寒热之变。而津液的生成在《内经》中以提到,是饮食入胃后,由于脾的作用而向上输布于肺,又由肺的作用而输布于周身及膀胱。而在水液的输布过程中,心与肾及三焦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自然界水液的循环是,水通过地气的作用而蒸腾为为雾露,其蒸腾的原力为地之君火(对应人之肾阳)。地者,土也(对应人的脾)。雾露再通过太阳(对应人的心)的作用气化升腾上天,在天上又由于寒(这里对应人的肺)得作用而为云,云蓄积到一定程度,下降而为雨。雨入地则为湖泊、亦可为地下水(此对应人之膀胱)。其自然界因为水的原因,气温会有寒热之变,有干旱与洪涝之灾。而人体因为津液的原因,亦有相应的变化。

在伤寒太阳病第一条即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此条并未言及外受邪气,只是说太阳这个系统出了问题了,生病了。病在什么地方呢?脉浮,头项。其病表现在表、在上的位置。什么性质呢?恶寒,身体强痛。太阳的本气受病了,不能温眴肌肤了。在第七条云:“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的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发于阳者,太阳之本病也,在心。心之数为七。喻为心之阳气伤则不能正常气化水液,津液则不能由肺正常输布,其津液在肌腠聚集则恶寒而强痛矣。心阳一伤,其所化之营血亦不能固涩而外流为汗矣,故汗出。其发于阴者太阳之标少阴肾也,肾之数为六。肾虚则水之生路受伤,其温眴之力更减。故恶寒更盛而出冷汗,下利清谷等等。其第九条云:“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由此条可以看出,轻微的外感,逢阳气旺盛之时,即可自己好转。亦喻为只要本身阳气恢复则可自己战胜邪气,不药而愈也。其第一百一十六条云:“欲自解时,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必解也。”由此条可以看出,人体正邪相争之时,则会出现烦躁,正气胜邪,则鼓邪外出,邪气随汗出而好转。

由以上条文可知,太阳病是太阳寒水系统在风寒之邪来临之前已经先虚了。其虚主要有二:一为心之君火虚。一为肾君火虚。此二者先虚在前,风寒之邪复感于后。治疗太阳病的关键亦在于调理此二君火与其枢转津液的肺、脾、膀胱。内部藏器调理正常,则其在外输布的经气亦归于正常,其病则愈也。
 
学习伤寒------麻桂二方之我见

对于《伤寒论》的学习。我现在只看的原著,没有参看其他注解。有时参看《内经》的部分条文。目的是不参杂见。待有一定的自解后,再学习其他伤寒大家。故而我对伤寒的理解还有很大的局限。在此我谈谈我对麻黄汤和桂枝汤这二方的看法。

一、桂枝汤之我见

《伤寒论》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上二条的关键是自汗和恶风。

在成都地区的春末和秋初,阳气均不太甚,地面潮湿且空气湿度很大,时而感觉闷热。而正夏之时,因太阳的照射,湿度明显减轻。虽热而无烦的感觉。在自然界中,因太阳的作用而将水湿之气升空。在人体亦是如此。心主神明,乃一身之主,为人之太阳。如神明失察,则百变由生矣。如心之阳气虚损,则不能正常温眴上焦之气,上焦之气不能如雾状则不能正常化生气血以敷布与人体,人体在表之经气亦不能得到正常的供应亦随之而虚。表之阳气虚则营阴失去正常的推动与温眴,轻则恶风,重则恶寒,且表之阳气虚则不能固涩营阴,汗自出也。外邪亦可乘虚而入,在外之阳与邪战则发热。由此可见,治疗之首务乃扶助太阳之气,化上焦之阴霾,以开水之上源,使上焦之气能正常输布。正气复则自能抗邪也。

桂枝汤

桂枝3两(味辛性热) 芍药3两(味苦酸性微寒) 炙甘草2两 (味甘性平) 大枣12枚 (味甘微温)生姜3两(味辛性温)

此方取桂枝之辛热以扶助人身之太阳---心,使其阳气旺盛而化寒阴,芍药之微寒以防扶阳之太过而伤阴液。甘草、大枣味甘以补脾生津液,以滋养其化源,使生机更为昂扬,生姜辛温以助阳驱邪外出。且将息法中亦有喝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其目的亦是增强津液之生源,以化气血,气血能正常生化则自能抗邪外出矣。

二、麻黄汤之我见

《伤寒论》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此二条之关键是寒。因体虚受寒,寒邪郁于肌表。本就体虚,复由寒侵袭,则在表之经气比中风更无力推动而凝滞,故可见全身疼痛,汗孔为寒所闭则无汗出。卫外之阳与寒邪相斗则发热。人身之太阳虚,胸中之阴霾盛,向上逼迫与肺,令肺气不能正常肃降而喘作矣。其根本亦是胸中寒气太盛,蒙蔽心阳,心阳不能正常敷布气血之故。

此时好比天之降雨之前,天空阴云密布,云层很低,天之太阳完全被云遮蔽。闷热难耐,此时必待雨后方可热解。

麻黄汤

麻黄6两(味甘性温) 桂枝2两(味辛性热) 炙甘草1两(味甘性平)杏仁70枚

麻黄之味甘属脾,性温则升,此处重用亦好比升地气上为云,以增加云之重量,促使雨之早下。此之桂枝则防上焦阴霾太过而损心之阳气。炙甘草防麻黄上升之力太过而伤脾土。杏仁味甘苦,性温。则能升能降,即可引水上升,又可使之下降。诸药共用使汗出热退而邪解。此方亦有兴云布雨之势,故亦有青龙汤一说。

临床中我接触的发热病人很少,而疼痛病人每每皆是。自打学习伤寒以后,我大半的处方均是伤寒方。且桂枝汤的运用占我处方的一半。此方化裁运用与颈肩腰腿的疼痛,常常获得显著疗效。究其原因,乃此类病人,大都由于心之阳气虚不能正常气化上焦之津液为气血。水精之气不能正常输布,聚于肌腠之间,故而疼痛使然。桂枝汤乃调和阴阳之剂,其能上能下,能内能外,能使津液气化。全身津液能正常气化则不会凝滞。故其对急性疼痛,有典型津液积聚皮下者(临床疼痛局部有僵滞感)效果显著。我曾经用此方化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七天而疼痛消失者。其临床意义亦是如此。
 
我一个初中同学,强直性脊柱炎。我予以中药打细粉内服,效果还比较满意。方药如下。

人参100g天麻100g白花蛇4条乌梢蛇30g制二乌各15g二活各15g二术各20g桑寄生30g秦艽20g杜仲30g淫羊藿20g巴戟30g锁阳30g当归20g赤芍20g木瓜30g细辛10g桂枝20g茯苓50g鸡血藤30红花10g

打细粉日三次服用,每次3g
 
呃逆治疗体会
昨日诊治一人,男,65岁。呃逆已三天。述平素体健,三日前因偶感风寒即出现此症,曾内服西药

对于呃逆病人的治疗,学生在临床上多用攒竹、内关、人中等穴治疗,足三里则用之较少,一般针刺攒竹一次即可痊愈,但对于一些癌症晚期病人,学生用尽许多办法皆不理想,有些暂时呃逆可止,出针不久即发,有些则毫无疗效。我想请教一下,是因为癌症病人胃气衰败的原因吗,有没有其他好的办法?非常感谢!
 
对于呃逆病人的治疗,学生在临床上多用攒竹、内关、人中等穴治疗,足三里则用之较少,一般针刺攒竹一

呃逆一证中医多认为是胃气上逆所致(胃病有寒热虚实之不同),亦可由于肝气郁结、冲气上冲等逼迫胃气不降所致。虽只是一证而病情复杂,临床选方配穴不是死用套用,我所说只是对常见呃逆的一种治疗方法。且临床针灸治疗同一穴位针刺手法不同效果亦异。用针必明其理方可治之无怠。
 
受教了,谢谢!
 
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心得

一、概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现今医学CT检查有腰部椎间盘的突出,而命其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学典籍中无腰椎间盘突出之名,根据该病的临床表现,可归于“腰痛”、“腰腿痛”、“痹症”等范畴。而是把该症统归于“腰痛”、“腰腿痛”这一范畴。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个多发病、常见病,它主要因椎间盘劳损变性、纤维环破裂或髓核脱出等,刺激或压迫神经、脊髓等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群 。现今中医对于此病的称呼也以西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名之。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的主要症状是腰部疼痛伴有一侧或是双侧下肢疼痛、麻木。可有单纯腰痛而无腿痛的,亦有单纯腿痛而无腰痛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不可一一言之。然而临床中每每有腰痛典型的,CT检查腰部却未见椎间盘的突出。而有很多人无临床症状,体检时却发现腰椎间盘有明显的突出。临床中有很多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复查时椎间盘的突出并没有明显变化。亦有很多患者手术摘除了椎间盘而临床相应症状本应该消除,而事实是大部分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有的症状就没改善。有部分患者的症状与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一样,CT结果是:腰椎间盘有病变,但病变的椎间盘根本就没有压迫硬膜囊或脊神经根,而却出现了压迫硬膜囊或脊神经根的症状。有此可见腰椎间盘的突出与否并非治疗的关键,解决患者疼痛不适的主要症状才是首务之急。

“气伤痛,形伤肿。”“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在传统中医中认为引起疼痛、麻木的主要原因是经脉中的气血运行不利,故而能导致气血在经脉中运行不利的因素就是致病因素。而引起气血不利的常见因素有风、寒、湿之邪气的侵袭,有痰凝经络,亦有扭伤闪挫引起,此均是其标。个人认为肝、脾、肾之虚才是其本。“骨正筋柔,气血自流。”临床中大部分病人均可发现其腰部关节有错缝,且沿经脉路线多可触摸到大小不等的筋结。此类病人大多可见肝、脾、肾有虚损的相应症状;而肝主筋、脾主肌肉、肾主骨,肝脾一虚则筋肉亦弱,筋肉弱则无力约束关节,关节为之不利则错缝矣。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情有轻重缓急之不同,其疗效亦有长短之殊。虽同为腰椎间盘突出之一病,而治疗有三五天愈的,有十多天痊愈的,亦有几月而痊愈的。有经过治疗十多二十年未见复发的,亦有一年数次复发的。因致病因素不一,则治疗方法有异。虽同为一病,而其证型不一,证既不同则治疗亦不同也。故而此病非一方所能够专治之。

中医治疗此病是以不破坏患者的自身组织,通过牵引、手法调正骨位,配合针灸、推拿及内服、外敷中药等方式来恢复其气血在经络中的正常运行,并要求患者功能锻炼,并注意生活习惯等手段,来促使患者机体恢复自身的生物力学平衡,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待续
 
真的,真的很感谢您!若‘中医的粉丝们’都像您这样,中医的复兴有望了!!!
 
在很多中医论坛谘询阳痿早泄也蛮多.不知老师有没有好的见解与治疗方法..
 
在很多中医论坛谘询阳痿早泄也蛮多.不知老师有没有好的见解与治疗方法..

我的专长是骨伤,这方面没有研究过。临床之中亦曾经治疗过类似的病人,这里我只谈谈我个人的见解,此类情况有一大部分病人都是由于心理压力过大引起的,适当调节心理压力症状即可解决。如确属病态,当从温肾入手,一定不能单独运用补肾的药,在药物配伍中要适当加入补气与行气的药物,这样才会使阳气流通。
 
我的专长是骨伤,这方面没有研究过。临床之中亦曾经治疗过类似的病人,这里我只谈谈我个人的见解,此类情

不愧是华夏中医论坛的超级版主, 有问必答.好样的
 
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心得(2)

二、从腰椎间盘突出的几个医案谈起

案一:患者杨某,女,25岁。2011年5月17日初诊,患者于5月17日上午9时工作时因搬抬重物不慎扭伤腰部,当即感腰部剧痛,并感右下肢麻木胀痛,不能站立。由同事送至区人民医院,该院CT示:L4/5椎间盘突出。该院要求患者住院治疗,患者要求来我处治疗。我予腰部检查后得出的结论是:患者虽然有腰椎间盘突出,但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是腰椎的小关节错缝,腰部神经受到卡压所致。予推拿调整腰部小关节,当即患者腰痛减轻大半,右下肢已无麻木胀痛,予外敷内服活血散瘀的中药,治疗两次而愈。

案二:吴某,女,42岁,干部。2011年4月28日初诊。腰部胀痛1年,坐半小时即感腰部无力支撑上半身。曾作腰部CT检查,诊断为L3/4,L4/5椎间盘突出。多处治疗未果,查腰部肌肉僵硬,双侧痞根穴处可触及1*1.5cm硬性筋结,此乃足太阳经气痞结于此所致。治疗以推拿为主,每日一次。重点弹拨痞根穴,治疗三次后患者腰部胀痛即感减轻,治疗18次后痞根穴筋结消退,患者症状亦随之消失。

案三:刘某,男,54岁。2011年3月7日初诊。腰部伴右下肢反复疼痛2年,近4月感久坐劳累后腰部疼痛加重,休息后疼痛减轻。予内服补中益气汤加淫羊藿13剂而愈。

案四:陈某,男,37岁。2011年3月24日初诊。患者昨日晨起即感腰部轻微疼痛,并未在意,白天工作,晚上打牌到凌晨2点,今晨7时突感腰部疼痛,并感左下肢放电样疼痛,翻身起立均感困难,由家属背来我院求治。CT检查示:L4/5,L5/S1椎间盘突出。予腰部牵引(以腰部有牵扯感为度)并静脉滴注林可、七叶皂苷钠、地米等对症抗炎治疗。3天后腰部及左下肢疼痛减轻大半,即予腰部推拿、针灸及外敷中药等治疗,10天后诸症消失。

腰椎间盘突出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因现今CT检查有腰椎间盘的突出故名。以上案例我只是用以说明在临床中椎间盘突出与否并不是治疗的关键,中医传统治疗是以解决患者疼痛不适为主要目的。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我个人认为引起症状的主要原因并非椎间盘的突出,而是腰部膝小关节的错缝与腰部的筋结。解决错缝与筋结才是治疗的关键,使其达到“骨正筋柔,气血自流。”之目的。

另一个问题就是腰椎间盘突出急性发作与慢性期的治疗。急性期由于炎症较重,腰部不能揉按,牵引时力量亦不能太大,否则会导致病情加重,此期患者宜静卧平躺,治疗以对症消炎为主,急性期过后方可行推拿等治疗。很多病人因治疗不及时或则是治疗方法不得当,病情迁延日久,反复发作;临床以腰部感觉乏力,不能久坐,劳累后加重;此类病人大多伴随有肝、脾、肾的虚象,肝、脾虚临床多见,此类病人我多以补中益气汤化裁,以恢复肝脾功能,促使肌肉、韧带恢复正常的肌力,能够约束关节,效果比较理想。

以上只是我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一点浅见,欢迎同仁探讨交流。


https://www.tcmbe.com/threads/119395
 
自编小柴胡汤化裁歌

对于小柴胡汤的药物组成记得很熟,而其方化裁的药物加减不能很好的记忆,今日重温小柴胡又有一些新的感悟,此方的确是千古一好方。为了很好的记住小柴胡的化裁,遂自编歌诀一首。

《伤寒论》中的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炙甘草-三两 半夏-半升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后加减法: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瓜蒌根四两。若腹中痛,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复取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自编的小柴胡汤加减化裁歌:

小柴胡汤和解方,柴芩参草夏枣姜;

烦而不呕去参夏,加入蒌实效堪夸;

渴去半夏入参蒌 ,腹痛去芩芍药加;

胁下痞硬大枣去,更加牡蛎以通痞;

如若心悸便不利,去芩加苓效不低;

不渴微热参需去,桂枝加入散表气;

若咳亦去参枣姜,更入五味与干姜;

此乃仲景一良方,或加或减君自量。

https://www.tcmbe.com/threads/123974
 
治疗疱疹特效药

疱疹,特别是带状疱疹。临床多见,但很多医生 感觉束手。我临床治愈一百多例,疗效显著,收效迅捷。治疗此病只有一味中药而已。

处方:密陀僧磨成极细粉末,临证用香油调敷患处。也可加少许冰片。

此方来源:02年--04年我在老家万州开骨科诊所,04年6月万州小儿疱疹流行。我儿子也身患此疾全身、头面部数十个疱疹,水泡破裂出黄水,奇痒。我用多种方法治疗无果。十天后到万州卫校附属医院皮肤科去看(当时皮肤科最好的一家)用该院自制药4天仍无明显效果。时我父一朋友见我儿子病情,说其有一药。系上辈传下来的,治疗此病有特效。说此药是他叔叔给他的,他叔叔以前曾经是我们当地名医,善治疗眼疾,他的婶娘早年曾经患疱疹,他叔叔医治效果不佳。后邀请长江对岸一个治疗疮疡的名家治愈。后二人用秘方交换而得。其叔叔用此药医治疱疹无数。此药系他叔叔去世前给的他(他叔叔已去世三十多了)。后拿药来,我一见是密陀僧也。此药我常常熬黑膏药用之,不过不知可疗此疾。

我遂将此药用香油在土碗里磨匀调敷,两小时后即见疱疹萎缩,日搽5、6次,3天及痊愈,此时才知何为秘方。我得此方后多处查找密陀僧的功效主治,很多方书均没提及,后来在一本53年出的军医教材《中医学》的中草药篇节中始见“密陀僧治疗天疱疮有特效”一语。当年我用此药治疗好了30多个疱疹的小孩。(研成极细粉末给患者用,密方嘛,也不能让外人知道啊。)均3-5天痊愈,始知此方之神效。

同年10月,我爱人突患带状疱疹,其痛难忍。我在此方基础上加了少许冰片外搽。吃了点抗病毒的西药。3天痊愈。此时才知道此药也可以治疗带状疱疹。后几年我用此药治疗了几十例带状疱疹,均很快痊愈。不过严重者我还是加了抗病毒的,毕竟我不是主攻这项的,怕出意外。但密陀僧治疗疱疹的功效是显著的,不容置疑。我也曾经用此药粉加在硫磺软膏中,加少许冰片,薄荷脑治疗湿疹,也收显效。

我主攻的是骨科,接触疱疹并不是很多,今将此方道出,只希望同仁以解除患者疾苦为己任,无私也。
https://www.tcmbe.com/threads/56218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