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弱弱的问一下

谢谢楼上的朋友辛苦解说
虽然喜欢中医,但我仅知道“阴阳平衡”,
听说过阴虚,阳虚,其他都没学过。

谢谢老姬
 
回复 426# 老姬


谢谢。这么慷慨,反而让老姬觉得不好意思,交流,学习,发展中医是老姬的目的。
 
回复 430# 春江明月

哈哈哈,都回复错了,给自己说了一点。知错就改,重新回复。

谢谢。这么慷慨,反而让老姬觉得不好意思,交流,学习,发展中医是老姬的目的。
 
看了dingming写的学习中基很重要的帖子,老姬也是认为很有必要。
1:中医入门,从那里入门?以前的中医都没有以“人”为切入点而谈,而且中医更重视的是思维,特别是形象思维,所以,只能从中医的发展、中医的基本组成来谈,只能从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防治原则等来谈,这是进入中医之门。虽然老姬的书稿是以人为本来谈中医的,但仅仅是一种尝试,仅仅是一个人之言,而中基,却是多人之总结而成,故而,很有必要认真学习。
2:前面老姬谈了,学中医就像栽树,虽然树枝有多大,根就有多大,好像是树枝决定着树根,其实,是树根决定者树枝,根基大了,树枝自然就可以在允许的范围内随意生长了。前面所谈的意思,不过是说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学的太多太杂,用不上等于零。而这里说的意思是先博学,后留精。所以,在精力范围内,能更多的看书,比如《中华医书集成》一套33册中含有三百多本书,从基础到应用,很是全面,很值得一读。简单点的,就看以前西学中时的书籍,如《简明中医学》《中医学讲义》等,通俗易懂。当然,大学课本一套也是很有必要。老姬二十多年前在大学的时候没有好好看书,临床以后,再翻开课本,觉得别有滋味,如医学史、各家学说等都很有看头。还有,看看更多的医案、别人的经验、名家的大作更是很有必要。
3:有点事了,先不写了。
 
回复 422# 老姬


这就是个方法问题了。
非此五藏之应者,并非不存在,亦未必非得归此五者。
且五藏亦非全,尚有“十一藏”、“九藏”之说。
方法上在说类同,而不是把人体简单化、格式化。
这在内经中反复强调的一个方法。——言常脉,必言变脉;言病发次序,必说到特殊不以次者;言五运六气,必说到地理不同。
同样言人体常数,必讲到特殊的情况。言五体五行,也讲到五体之外的脂、膏、膜。
强类归,未尝不可,以之言病,则失于实矣,若以之治,则益远。
 

看完老姬的细致分析后,我多言一句不同看法。
请问楼主,我热,心里热,手心热,头热爱感冒,嗓子疼,频繁咳痰,很少吃肉,每天运动半小时,睡眠好除了工作忙,生活极规律,为什么清火也降不下温度,我每天叫“热热热”
偶尔后背也会冷的发抖(极偶尔,不太多)
1、此热不伴恶寒,非寒热往来,且清热不解——非三阳病可知,当从阴;
2、无腹满、疼热,非太阴、厥阴。病当在少阴。
3、偶有背冷,正少阴病之的证。热在少阴、寒在太阳也。
4、此热,麻附细汤或可参考。特别声明:此是就所谈以论理,仅是参考,必详审脉证而后知可用不可用,慎不可乱试。

一点看法,就正诸大家。
 

此灵枢经五体之外,辨形以论气血多少,以论治者也。意在说明五藏五体非唯一的“定式”,并非一个五行,全都是“一套”可了之。
 
回复 434# 今古子


先生说道有些道理,比如知常达变就非常在理。
《内经》非一人之手所写,故而,思维、用语不能连贯的地方很多,比如象五脏、五藏、十一藏等,老姬认为,在理解《内经》时需一段一段的理解和看,不能通篇用一个思维来认识,否则,就会出现好多人认为很有矛盾的地方,这个可以看看《名老中医之路》中一些前辈对《内经》的解释和自己的认识。还有,《内经》中的一些字义和现在、包括《说文解字》在内的这个时间段中的字义是不一样的,如生,甲骨文的生是一个种子发芽的过程,是种子从地下长出来的过程,是显现,由无到有,由隐到显的一个过程。我们常看的《素问》,素,是两手截断脐带的形象,是生命发生的过程,所以,说《素问》是生命过程的问对。
先生所谈的脂、膏、肉,老姬认为,这是肉的一种细分,就如我们现在所谈的皮肤,常义为我们常说的皮,实际上却是皮和肉的合称。再如《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中说“精有四:曰精也,曰血也,曰津也,曰液也”。
望先生指教。
 
谢谢老牙,谢谢共同探讨中医。
 
回复 437# 老姬


所言不无道理。
然就病来说,脂瘤、肉瘤、骨瘤、血瘤治各有不同。切于临床实际来看,外科中是分治的。
我曾得本坛中坛友帮助,提供方剂,用治一多发性脂肪瘤得验。口服散剂半年多。
没个明确分类和治验的底气,是不敢一方守上半年的。
 
回复 439# 今古子

先生所言,确实不错,在临床上能细分的最好是细分,这样更有利于治疗。不过,先生的这个细分,老姬还是有保留意见,如“ 然就病来说,脂瘤、肉瘤、骨瘤、血瘤治各有不同。切于临床实际来看,外科中是分治的”。此处的血瘤应该是血管瘤吧,这是西医的分类,中医有癥瘕积聚。说到中医外科,陈士铎的《洞天奥旨》,即《外科秘录》中谈到好多病种,其中有粉瘿瘤、筋瘤、骨瘤、石瘤、气瘤、血瘤赘和肉瘤赘,但没有“脂瘤”之说。
当然,效不更方,对于慢性病,散者,散也,用散剂治疗上述病症,只要对症,假以时日,应该有好转或是完全治愈。
 
虽然,中医上就有补阳药可用,但补阳药就如我们常说的“兴奋剂”一样,刺激人体,使得功能超常发挥。而发挥功能,就要消耗精、气和营养物质,一旦这些物质补充不及时,麻烦可就大了。所以,补阳药只可暂用,不可久用。在电视上常见到用鞭子赶马致其死亡之事例,就是因为功能超常发挥但气和营养物质补充不上所致。故有“善补阳者,阴中求阳”一说。
前一段时间,火神派盛行,就是因为临床见效快。可为什么用补阳法能快速见效那?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现在人体的病态,直接症状诊断绝大多数为阳虚,即人体功能低下之证。想想看,腰腿疼是不是影响了运动?头晕是不是影响了思维意识?最普通的感冒也会出现困乏无力导致运动功能下降,不是吗?
还有,“火神”只一时,为什么不能长久?就是因为他们更多的只是针对症状做治疗,刺激人体,使得功能超常发挥而取一时之效,但没有寻根治疗,没有从功能的产生条件和骨脉筋肉皮的正常与否去诊断用药,所以只能是“昙花一现”。
 
回复 440# 老姬

查了资料:脂瘤,有此一说,是指粉瘤。不全是《灵枢》那个“脂”的意思了。是指现代医学的皮脂腺囊肿。
再翻看了教材,而肉瘤一说,确如老姬所说,是指现代医学的多发性脂肪瘤。
按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标准,老姬说得对。

《类证治裁》云:“血瘤自血脉肿起,久而现赤缕或皮色赤。”相当于西医的海绵状血管瘤。——现查的。

历史文献太多,诸家说法有出入。
 
回复 441# 老姬
相对阴阳之证,才有水神火神。
执一则成偏。
见某尊崇火神的医生,自己宣扬的病例,治成耳肿牙痛头昏,还强说是什么少阳火发动云云。
这就不只是“不撞南墙不回头”了,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犟驴式的固执了。
还有云“没见过一例真正阴虚的病人”的,或许是阳虚专科,见得少的原因。
 
回复 443# 今古子


和先生谈问题,老姬学了不少知识,望更多交流。
 
回复 444# 老姬

姬老客气。
听您高谈,受您启发,也让我仔细求证弄清了一些概念。
您的表达清晰明白,虽然不同,但可以理解。
 
回复 445# 今古子


先生客气,我们共同学习,共同发展中医,让杏林更绿。
 
二、浊气排出途径的病症
由于肝主调气,体内各脏腑中之清气发挥功能后产生的浊气,均由肝疏通道路,使之运行到胸、肠道和皮肤等体表部位;肺主排气,凡是存在于皮肤、肠道及胸中等体表部位之浊气,均由肺“开门”而排出体外,所以,浊气外排不畅时就要首责于肝和肺。
浊气的外排不畅,运行缓慢或运行受堵,都可导致一系列病症的出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气滞症。
凡是能导致浊气运行缓慢或受堵的因素均可引起气滞症,如情志的不畅、感受风寒湿邪、跌扑闪挫、久病劳伤、痰湿、瘀血、结石、积食等等。
这里有一个问题,既然是肺主管浊气的外排,可我们的教科书上在谈到气滞病症时首责的是肝,为什么?
这是因为人体内之清气被利用后,产生的浊气首先是由肝进行布散和疏泄的,而肺只是把肝搜运来的浊气排出体外而已。所以,遇到气滞病症时,我们首先就要看肝向体表疏散浊气的功能是否正常,然后才看肺的外排功能是否正常,所以,遇到气滞病症时就要首责于肝。
当然,如果肝的功能正常,即使把所有的浊气都送到皮肤、肠道和胸中等体表部位交给肺,但肺的功能下降,同样也可导致浊气的不能正常外排而郁结。
那么,临床上怎样鉴别肝郁气滞和肺郁气滞那?
肝郁气滞:由于肝的疏泄功能下降,导致浊气排泄不畅而出现的一类病症。也就是说,体内的气机不畅均为肝郁气滞。比如局部的胀闷疼痛、游窜不定等。
所有的实证引起的气滞均为肝郁气滞,就是因为这是体内的气机不畅。
我们知道,实证主要包括血瘀、痰湿阻滞、水饮留滞、积食、结石、虫积等,当然也包括气滞。不管是那一种实证,都可引起浊气的运行缓慢或受堵,而出现气滞情况,而这也是我们在临床治疗当中只要见到实证,在使用对证药物治疗的同时,加用适当的理气药物的原因。
肺郁气滞:由于肺的排气功能下降,导致浊气郁结在皮肤、肠道和胸中等体表部位而出现的一类病症。也就是说,体表的浊气向体外排泄不畅而出现的一类病症均为肺郁气滞。比如浊气郁结于胸,出现的胸闷;浊气郁结于肠道,导致的腹胀等;浊气郁结于皮肤,出现的皮肤发麻、发痒、发胀等,都是肺郁气滞。
我们中医诊断学里的“气滞证是以胀闷为诊断要点,它的一般表现是:① 气郁不运,不通则痛---局部胀闷、疼痛;② 浊气必排,运行当中---疼痛游窜,时轻时重;③ 浊气以排出为舒---叹气、嗳气、矢气后症状缓解”,是对肝和肺的气滞病症的总括,我们在临床时最好进行更细的诊断,这样对于准确用药、快速取效、彻底治愈是很有帮助的。
治疗时,肝郁气滞的,疏肝理气即可;肺郁气滞的,散气即可。疏肝理气的药物,前面已经谈过了,散气的药物,皮肤中浊气郁结的,可选解表药,如麻黄、桂枝、柴胡、薄荷等;胸中浊气郁结的,可选皂角、桔梗等排气药;肠道中浊气郁结的,可选厚朴、枳实等下气药。
气滞严重之后,浊气滞留过多而逆乱,就出现了气逆证。治疗时在气滞的基础上,加用平逆的一些药物即可:上逆的,降气,如赭石、天麻、钩藤、川楝子等;下陷的,升提,如黄芪、柴胡、葛根、桔梗等。
浊气通过肠道外排受阻时产生的腹胀、腹痛等,将在饮食物系统中详谈,对于由皮肤外排而未排所出现的病症,我也会在后面的有关章节里谈述,这里先谈谈胸中的浊气外排不畅而引起的病症和喑哑症。
1、咳嗽
咳嗽是浊气外排的一种方式。
胸中的浊气含量太多,正常的呼吸不足以从鼻来排浊,在肺的作用下咽喉部张开,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浊气从口外排,这时就出现了咳嗽。
生活当中经常能见到有人不停的咳嗽,等痰出来后,咳嗽才停止,这就是痰堵气道,浊气外排不畅所致。
临床上,只要见到咳嗽,就说明胸中之浊气含量增多。治标之法就是要让浊气快速外排,药物可选散气降气之药,如:
麻黄:向外宣散浊气,止咳平喘。
杏仁:向下肃降浊气,止咳。
白前:向下肃降浊气,止咳降痰。
桔梗:向上宣散浊气,止咳排痰。
款冬花:能宣散,能降气,两者均可止咳化痰。
百部:苦降甘润,降气润肺而止咳。
前胡:辛开苦降,止咳化痰。
紫菀:亦是辛开苦降,止咳的同时更能化痰。
实际上,对于外感咳嗽,具有宣散功能的药物都可选用,如桂枝、白芷、防风等;对于内伤咳嗽,具有降气作用的药物也可选用,如厚朴、车前子等。
临床上,只要能让毛孔和前后二阴打开,更多的外排浊气,使得胸中之浊气含量恢复正常,这样,咳嗽自然就会停止。当然,一定注意不要犯“虚虚”、“实实”之原则性错误。
治本之法就是针对导致浊气郁结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
前面已经谈过,西医上心脏的搏动功能是由肝主管的,肝调气主疏清泄浊,由于咳嗽可以外排浊气,浊气外排,肝的泄浊负担减轻,心脏功能就得以保护,故而,有时可以利用这点来自救。比如网上有一篇文章就谈到“老人感到心脏不正常立即咳嗽可救命” 2010年08月20日08:18 ( http://www.sina.com.cn 家庭保健报 )中谈到,医院教给心脏病人的一种最简单的自救术-咳嗽:据介绍,咳嗽自救对时机的把握很重要,一旦感到不正常,就要立即开始咳嗽。每一次用力咳嗽之前,都要先深吸一大口气,然后用力深深地、长长地咳一下,好像要把胸腔深处的痰咳出来一般。每隔1~2秒咳嗽1次,5次后可以稍停一下,直到救护车赶到,或者感到心跳恢复正常时才能休息。有的老人卧床或蹲厕起来后,因体位性低血压也会导致晕厥。此时也可先吸足了气用力咳嗽几声,以便促进心肺循环,使血液流入心脏,并通过“震颤”使心脏加快收缩,然后再起来。

2、气喘
清气的不够用和浊气的外排受阻,使得呼吸的力度加大,而出现“喘”。
清气的不够用:要么消耗太大,比如剧烈运动,要么肾功能(中医上的概念)下降。
浊气的外排受阻:要么有物堵塞,如痰等,要么肺功能(中医上的概念)下降。结合兼症,找出根本原因进行治疗。
临床上:补肾的药物可选补骨脂、山药、熟地、核桃等;补肺的中药有黄芪、党参、太子参、百合等;去痰的中药有:半夏、白芥子、南星、旋覆花、贝母、瓜蒌、葶苈子、天竺黄、竹茹、胖大海等;止喘的药物可选:蛤蚧、白芥子、杏仁、苏子、桑白皮等。
3、胸闷:症状诊断总是气滞所为,再用寻根法找出导致气滞的根本原因,并治疗之。
4、胸痛:寒热虚实均可导致,临床细察之。
5、喑哑
随着气的外排,舌的活动,正常声音产生。临床上常见声音异常的病症就是喑哑。
音哑之人,因舌的转动正常,故而,其病症根结在于气的外排不力。而气的外排不力,原因有二:一是肺气不足,外排不力;二是有物堵塞,外排不力。
导致肺气不足的原因有:风热、燥邪伤肺;寒邪伤肺;肝郁之后,到达肺的清气不足;肾虚之后,摄入的清气不足,使得肺气虚;脾气不足,土不生金,而致脾肺两虚等。导致外排不力的堵塞之物有:痰湿、血瘀等。
临床上再用寻根诊断法仔细辩证,《百家验案辩证心法》可做参考。

三、清气不足时容易出现的病症
由于气是脏腑功能发挥的物质,故而,气不足时出现的气虚证,重则出现的气陷证,实际上都是脏腑功能低下时出现的病症。
 


老姬这个看法是真知灼见,事实,就是这样的~!
 


老姬,是个真中医

真不含糊的中医

毫不保守,把自己的珍贵感悟全盘托出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