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鸠摩智学经方系列》(直击经方实践 持续更新之中)

少阳中风证(二)《鸠摩智学经方系列》30
少阳中风证(二)《鸠摩智学经方系列》30
滕ZX,女,57岁。080519.
右胁下板滞不适感数月。尚伴心中懊哝,咽干多饮,喜热饮;食硬物则胃脘不适,大便日一行,偏干而不爽;目花,眠差;纳尚可。
脉弦,舌淡红苔薄白。
时方辨证:肝气郁结;
六经辨证:少阳中风
处方:小柴胡汤:
柴胡24黄芩12半夏12党参18
炙甘草12生姜12 大枣15
四剂;
 
二诊:诸证皆愈,眠亦好转,原方续进。
 
头项痛,腰痛及杂症《鸠摩智学经方系列》31

头项痛,腰痛及杂症《鸠摩智学经方系列》31

许cm,女,55岁。080524
头额痛,项痛,腰骶掣双臀疼痛,周身亦疼痛不适,数年痼疾,劳重闲轻。
曾摄x光片示颈椎腰椎增生,间盘突出;尚伴阵汗,手麻。
脉弦,舌淡红嫩苔白厚腻水滑。
时方辨证:寒湿痹着;
六经辨证:当时辨的是太阳表虚,现在看来,是个少阴中风和太阴外证;
处方: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
葛根30桂枝30白芍30炙甘草18
生姜15 大枣30制附子30
四剂;
 
二诊;
二诊;
头项痛及手麻,汗症大减;腰尚疼痛,自述痛处发凉;
舌脉大致同上;
葛根30桂枝30白芍30炙甘草18
生姜30大枣18制附子30茯苓30
炒白术18
四剂;
(合用了个真武汤,现在看来, 按六经辨证思路来讲,这是个表饮的问题,表饮存在,津液就要不化的,就要冷痛,应该去葛根,用桂枝加附子汤和当归四逆汤来温化表饮,补津液。)
 
三诊:
三诊:
痛减,尚微有汗;眠差,入夜心烦,心下微痛,必起床小便后始舒,小便不利。
五苓散,真武汤,肾着汤,桂枝加附子汤合方;
猪苓15茯苓30 泽泻50 白术18
桂枝30白芍30 炙甘草18 生姜30
大枣18制附子30 干姜30
四剂;
(现在看来,出现这组症状,是医之误也;上面说的那个表饮的问题,应该宣散温化,而用了个治里饮的真武汤,经过真武汤温镇,那个表饮从皮毛肌腠往里走了,引起了里面津液的输布障碍,所以出现了饮结心下和小便不利的现象,形成了五苓散证了。)
 
眩晕(脑供血不足)《鸠摩智学经方系列》32
眩晕(脑供血不足)《鸠摩智学经方系列》32
厉xh,女,47岁。050524
头晕,泛恶,身易颤抖,慢性腹泻;病已数年,反复发作。
脉弦,舌淡红苔黄尖红,欠润。
时方辨证:肝风肝气
六经辨证:现在看来,这是太阴+饮;治宜真武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泽泻汤合方;而鸠摩智当时还很浅陋的,竟用了小柴胡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泽泻汤;真是汗颜!
柴胡18黄芩15半夏18白人参9
炙甘草9 生姜30大枣18茯苓30
泽泻50 炒白术15
四剂;
 
二诊:
二诊:
上证皆愈,大便日一行,质可;
原方续进,继续服用了16剂;
直到现在,眩晕未复发,多年痼疾,竟得根除。
而患者的溏泄之疾,未得根治,经方之丝丝入扣,可见一斑。
现在想来,患者本是太阴证,却用了少阳证的小柴胡汤合方,还能疗疾,是不是说明经方可以不严谨呢?非也!由于鸠摩智其实对经方的应用是用了时方的理法指导,严格说来,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方,就像本方,重用的生姜其实改变了小柴胡的药性,接近了生姜泻心汤了,而生姜泻心汤是个太阴方子;还有那个泽泻汤和小半夏加茯苓汤的药量要远大于小柴胡的,这些都是能勉强取效的因素。而患者的溏泄未得根治,也是因为方子夹杂的原因。
 
腰痛<四>(骨质增生)鸠摩智学经方系列33
腰痛<四>(骨质增生)鸠摩智学经方系列33
费LG,男,44岁。080526
腰痛一年。易自汗盗汗,大便质稀。
腰部CT示:L4.5椎体示增生.
脉弦细,舌淡红,苔薄略滑。
时方辨证:脾肾亏虚。
六经辨证:少阴太阴合病。
处方:桂枝加附子汤合肾着汤
炙甘草30 干姜30茯苓30生白术30
制附子18桂枝15 白芍30 生姜30
大枣15
四剂;
 
二诊:疼痛大减,汗症亦减。原方续进。
 
三诊:
三诊:近日劳作稍重,左侧腰肌尚痛。嘱其慎疾勿劳,原方服用了16剂,疼痛症状基本消失。
 
杂病《鸠摩智学经方系列》34
杂病《鸠摩智学经方系列》34
毕JS,女,62岁。080528
素有咳喘病史数十年,近日感冒后在当地静滴治疗,停药即有反复;
刻诊:时时畏风易汗,动则心悸喘憋,头晕昏重,耳鸣如堵,口干不欲饮,身重目沉而眠差,心下腹部隐痛,小便不利,素有便溏数之疾,去年经我治疗已好转。
脉弦细,舌淡紫嫩苔薄白腻。
六经辨证:太阳中风表虚,少阴太阴寒饮。
处方:桂枝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
猪苓15 茯苓30泽泻50 炒白术15
桂枝24 白芍15炙甘草12 生姜30
大枣15
四剂;
 
二诊:
二诊:
畏风,自汗,发热感已愈, 眠睡已安,尚头晕,心悸,气如上冲感,嗝气,脘痛,右胁时痛,大便日两三行。脉弦细,舌淡紫水滑。
真武汤,苓桂术甘汤:
炒白术18制附子18茯苓50白芍15
生姜30桂枝18炙甘草15半夏18
泽泻60
四剂;
按:现在看来,除了里饮,少阴的寒饮还是很重的,二诊的方子只治里饮,是辨证未精也。治少阴的表饮,可以考虑小青龙汤。
 
三诊:
三诊:
小便不利好转,身痛则自汗阵热,心下腹部灼热不适,温温欲吐,嗝气,喘憋,晨起大便即两三行,里急后重,自觉腹中胀气感,矢气多。
舌淡红胖苔白腐。
五苓散+黄连汤
猪苓15茯苓30泽泻50炒白术15
桂枝24 黄连15半夏15白人参9
炙甘草9干姜15大枣18
四剂;
按:看看,上面说的那个表饮的问题没解决好,一部分入里了,引起了这么多症状,但是还有表证存在。
 
四诊:
四诊:
自四肢末端麻木刺痛渐及腰腹,自述毛孔亦痛,阵热阵汗,口干不欲饮,干呕,心悸气短,懊哝,脘腹热而不适,大便稀溏,汗出则易便溏。
脉沉,舌淡红胖嫩苔薄腻。
鸠摩智当时看着这一大堆寒热杂错的症状,开了乌梅汤:
制附子15桂枝24白人参9 细辛9
干姜15当归15黄柏9黄连15
川椒9乌梅30
四剂;
 
五诊:
五诊:
已不阵汗,便亦不溏,夜中能眠;但是服药后气短加重,不足以息,周身皮毛有收缩感,毛孔痛,身板滞,心下有上撞感,乏力。
脉沉弱,略滑,舌淡暗紫水滑。
这个表饮是连续的复诊中一直没解决的症结所在,再不解表,天理何在!
麻黄3制附子18细辛12炒白术12
猪苓15 茯苓30泽泻50桂枝18
四剂;
 
六诊:
六诊:
上证皆大解,疗效甚佳,惟昨日劳作稍重,致使皮毛又痛;
脉沉兼滑,舌淡红嫩苔薄。
原方续进,四剂;
仲圣一再强调的先解表,后治里的妙处,的确是黄金法则
 
七诊:
七诊:
周身已基本舒适,自述晨起尚偶有皮毛如风刮之状,尚略心慌,阵汗已减,遇过敏原尚喘憋。
脉沉滑,舌淡红紫,苔薄腻。
当时鸠摩智惑于效不更方之说,还是用了原方巩固,现在看来,是桂枝类方的方证,应该考虑,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项强<二>(颈椎病)《鸠摩智学经方系列》35

腾YT,男,36岁。080529
颈项强几几数年,偶头晕,久坐偶腿麻,纳便可。
脉轻取即得,重按弦劲有力。舌淡红苔薄白。
六经辨证:太阳表实
处方:葛根汤:
柴葛根50桂枝30白芍30炙甘草15
生姜30 大枣15麻黄9
四剂;
 
二诊:
二诊:
药后症状好转,停药数日即反复。舌脉同上;
麻黄加为15克;
四剂;
按:其实跟师时间尚短,对于麻黄等这类在后世医者眼中的“虎狼药”的应用尚放不开,现在看来,本例的虽效不著的原因之一就是麻黄的用量太小,致使经方的比例失调,效果打折,方中的麻黄和桂枝的用量互换的话,疗效会大增的。
 
三诊:
三诊:
症状好转,近日感冒咳喘。合了个麻黄汤:
葛根45桂枝30白芍30炙甘草18
生姜30大枣18麻黄15杏仁18
四剂;
按:比例还是欠佳。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