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山人壹号
长寿之乡信宜市中医协会副会长
许氏中医三问体系构建者
格病致理方法论倡导者
家传中医,扎根农村独立执业23年,接诊超十万案例
无论您是中医从业者、学生、爱好者、亚健康慢性病疑难病患者或家属,都可以获得简单直接理论通透的辨证方法系统。
有缘在网上看到这个疑难病例,我也来发表我的看法,请大家参考。
A.先来总结一下楼主发的信息如下:
华夏中医论坛---疑难症里面的疑难症
一、个人信息
性别: 男 年龄: 34 职业: 自由职业 婚否: 已婚
身高 : 173 体重 : 60kg 胖瘦: 瘦 面色:黄
现居住地: 深圳 居住地气温气候: 适宜 闷热
二、主要症状
1、现在的最痛苦、最明显的主要症状是什么?有无其它伴生证状?
①耳鸣、脑鸣(音高频,哨子、铃声、金属等尖锐声,很大声,坐飞机也能听到耳朵很吵,又时而感觉像脑鸣,时大时小,每天都在变化音量和声音种类。)
伴随症状:声耳后脑勺隔三差五会疼,胀痛,有时抽痛,脑鸣严重时脑中间会疼,吹风后脑子也会疼。打哈欠或者嘴巴故意一歪的时候,或者使劲摇头耳内会翁的一声,打嗝的时候,两个耳朵会嗡的一声响。
②早醒心慌:半夜会醒两次,最后睡到五点多就开始心跳较快,思维变活跃就无法继续入睡,只要一吃活血化瘀的中药就会加重(桂枝茯苓丸、桃仁红花、川芎、牛膝地龙等)后面经过验证应该是心血亏虚导致的失眠早醒,口服归脾丸有点效果。
最初是如何引起的? 患病多长时间了?
两年前因鼓膜破裂导致了听力下降,当时不清楚什么原因就先看的中医,当时给我针灸了听宫听会翳风还有手和脚之类的穴位,当天晚上回去发烧了然后出现了耳鸣,换了个中医复诊后同样针灸同样位置导致耳鸣加重。
3、以前得过什么病?做过那些治疗?有无住院史、家族史、手术史?
肠易激综合征,吃药调理后明显好转,后面治疗耳鸣太多凉性药,腹泻复发。
慢性咽炎(异物感)
4、自我感觉整体精神状况如何?
良好
三、现病史
1、发病情况,因何发病,多长时间
早上没有太大的食欲、气短、经常打嗝、白天白痰多、喜欢喝冷饮
2、都做过哪种检查,如心电图,B超,CT,血象化验等等,西医诊断为何病?
都做过检查,无器质性病变,诊断神经性耳鸣
4、个人嗜好:嗜烟酒,甜食等等。
抽烟,不喝酒,不喜欢甜食,不熬夜
性格喜恶:内向,外向,暴躁,性急,生气等等。
外向,有点急,容易生气
四、 既往史
1、以前患过哪种疾病?
肠易激综合征(临床治愈)
慢性咽炎(喉咙异物感)已不影响生活
五、中医四诊情况:
1、寒热:有无感冒?是否有发冷发热的感觉?畏寒或是发热?热多,寒多?何时?部位?
怕冷也怕热,易汗体质夏天动一下就出很多汗
出汗:部位?何时?量多少?手心足心出汗,发烧否?阴囊是否潮湿?
头部出汗,还有上半身出汗多,手心捂住也会出汗
头痛,头晕?头痛的部位?描述下头痛的感受?什么情况下发生?
后脑勺疼,耳鸣吵起来的时候后脑勺会疼,有时胀痛,有时候刺痛,隔三差五就疼,吹风后脑中间也容易疼
大小便情况:每日次数,多少,稀稠?颜色?有无不舒服感觉?
每日腹泻,凉药吃太多了,粘稠黑色便,晨起会腹痛,一天不吃凉性的就不会继续腹泻,喝不多水的情况下 小便偏黄
饮食:饭量大小?喜嗜何物?胃是否不舒服?口干否?饮水多少?
早上没什么食欲,中午晚上能吃两碗饭,口渴喜喝水
7、胸闷,心悸,气短与否?
气短,凌晨五点醒后会伴随心慌,思维活跃就无法继续入睡。
耳聋?鼻塞?耳鸣?
听力高频损失,耳鸣严重
9、睡眠情况:失眠?多梦?嗜睡?梦见什么:水还是火?是否向天上飞?
入睡正常,半夜会醒两次,最后一次五点醒后伴随心慌,心跳加快,思维活跃就无法继续入睡,多梦,常梦见与生活相关的噩梦比较多。
10、皮肤:颜色?肿胀?疔疖?发痒?干燥脱屑?嘴唇颜色(红/淡/紫/偏黑)?
比较正常
舌苔:舌质颜色?性状?舌苔簿厚,苔色?舌苔两边是否有齿印?(需要专业人士指导下辨认)
舌苔老、燥,两边齿痕,中间有裂痕
12、脉象:左右两边寸关尺各自快慢次数?有力无力?轻按即得,还是需要重按?等等。(需要专业人士指导下辨认)
脉弦细尺弱
13、一周性生活的次数?持续时间多久?勃起的硬度如何?
一次,持续时间4分钟,硬度可
14、冬天有无四肢冰冷现象?睡多久四肢能暖和?
有点,不严重
15、是否有遗精现象?在什么情况下遗精?劳累,看情色内容,长期无性生活?
没遗精
B.分析判断
用三问体系的经典三问来捋清思路:
病在何处?
答:在耳在头在上、在气;主诉耳鸣、脑鸣、声耳后脑勺隔三差五会疼,胀痛,有时抽痛;早醒心慌。
病为何性?
答:耳鸣声大、持续不断,针灸后发烧后出现,为实(若为虚证,当声小而延绵不绝),后脑勺胀痛抽痛为实,为气郁之征;早醒心慌,皆为气郁于上之征;外向,有点急,容易生气亦为气郁。然则为寒为热呢?结合汗出、胀痛、口渴喜喝水喜冷饮、舌苔老、此皆上热证。上部无寒证之兆。早上没有太大的食欲、经常打嗝为中焦不和;容易拉肚子、尺脉虚是下焦虚寒而已。综合为气郁热结于上为主,痰饮瘀结为次,下焦虚寒轻微。还要注意气短以及久病,亦有虚证。
欲气何往?
答:结合上述两问就可知,应该主疏清上之热结气郁,辅以和中之痰饮瘀结,注意不过于寒凉侵犯下部即可。
C.方药
建议考虑竹皮大丸、酸枣仁汤、四逆散、小柴胡汤。因为网络诊断,只能分析,给出意见,作为参考。没有面诊,不开处方。
此四个方剂原文如下:
竹皮大丸
(方剂组成用法)
生竹茹二分 石膏二分 桂枝一分 甘草七分 白薇一分
上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弹子大,以饮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热者倍白薇,烦喘者加枳实一分。
(原文摘录)
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
酸枣仁汤
(方剂组成用法)
酸枣仁二升 甘草一两 知母二两 茯苓二两 芎二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原文摘录)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四逆散
(方剂组成用法)
甘草,炙 枳实,破,水渍,炙干 柴胡 芍药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原文摘录)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小柴胡汤
(方剂组成用法)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原文摘录)
1.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心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3.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依法治之。
4.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5.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6.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7.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8.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9.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10.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11.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12.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13.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4.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15.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16.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7.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
1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9.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D.感言
许氏中医三问体系,秉承格病致理的理念。
格病致理:通过实际观察并以逻辑分析病情和实践治病反馈来获得人体、疾病、治法等等道理与规律的知识。
为医者须格病致理,今日格一病得一理,明日格一病得一理,日积月累,方可万法具备,道以术显,道术皆成,共勉共勉。
在临床遇到的每一个症状,每一个考虑,都严谨的思考推理判断,再下结论并实践反馈加以修正。
自问本体系经典三问:病在何位?病为何性?欲气何往?再以思辨的态度多问为什么,为什么有这个症状,这个症状代表什么?为什么要用这个药?为什么要用这个方?
让我们每一次的格病致理,都当成一篇论文来完成,严谨的推理,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三问体系中的三个问题的答案,在公众号《山人壹号》 中发布,大家可以到公众号查看。
三问格病,其理自明,我是山人壹号,关注我,调自己,护家人,精医术,使用中医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