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理探讨 肺是如何主皮毛?朝百脉?通调水道的?

《内经》中没有静脉名词,但是有类似的名称-血脉或络脉。
果然有人将络脉=静脉。
经脉是密集分布的毛细血管管网线。你不会以为毛细血管是均匀分布的吧?经脉影响的范围会比较粗大。
???
有一个人叫尼布耶特,另一个人叫佘尼然而。我是在医学杂志中看到的。具体内容请自己查阅。
???
 
络脉就是指静脉,而毛细血管网是孙络,
 
肺主皮毛,肺金主气生水,水包括肾水津血皮肤的润泽需脉络气血润布。经脉气水不行皮毛就出问题
 
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从上面这段话来看,给人的感觉好像是:络脉是静脉,因为在身体皮薄之处通常是看得见静脉的,但是从另外一些表述来看就可以看出不是:
《灵枢·刺节真邪》:“此必有横络。”指较小的络脉。意为:络脉也称横络 。
《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意指经脉的位置较深,而从经脉横行别出位置较浅的分支则称为络脉。
针经指南》:“络有一十五,有横络三百余,有丝络一万八千,有孙络不知其纪。”
我觉得那时的古人可能还没有动脉和静脉的区分。
 
在古代古人把血管称作脉。这个脉比较含糊,指血液流经的管道。后来才逐渐分成动脉,青筋和经脉。动脉可以摸到波动,青筋颜色发青。经脉有感传线且具有直接的营养作用。不过血液并不是沿着经脉流动而是经脉的开放沿着经脉进行。正常的经脉开放并不会有任何感觉(习以为常了),超量的开放就可以被神经敏感者感觉到。
 
络在甲骨文中指入侵他邑,绑架壮丁妇孺。用在医学中指泛经或串经(继发的经脉感传)泛经也是十四经范围的感传。十五络就是指表里经脉的泛经。在汉朝被御医理解成经脉的分支,有时也被理解成体表小静脉。经脉常人是看不到的除非你有透视眼。经脉感传是很多人可以感觉到的(25%)。经脉感传的敏感性有几个等级:1)经脉不敏感者;2)经脉初级敏感者;3)经脉中度敏感者;经脉高级敏感者和经脉超高级敏感者。经脉有主干,有分支,有分股。经脉的分股有长分股,中分股和短分股。长分股有三条:肾经,膀胱经和胆经。长分股在临床中要当作两条不同的经脉处理。中分股和短分股不必分开。因此经脉共有十七条。左右对称分布共计有三十四条。不过因为分股的经脉都是并行开放的。所以在计算长度和时间时只能算一条经脉。因此经脉循环中一侧经脉有十四条两侧共计有二十八条。在经脉循环中计算的经脉长度是指上接前一条经脉到接续下一条经脉中最短的距离。实际上经脉的长度要长很多。用一句话讲就是最短有效长度。
 
咱先说点现实的问题,血管网,淋巴网,神经网络,人体内类似树根网状的组织结构除了这三种还有别的吗?
这个六经的经是单独的一套网络还是隶属于神经网络的一部分现在有定论吗?
把这个确定了,再去安排哪个是哪个是不是能简单点?
 
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从上面这段话来看,给人的感觉好像是:络脉是静脉,因为在身体皮薄之处通常是看得见静脉的,但是从另外一些表述来看就可以看出不是:
《灵枢·刺节真邪》:“此必有横络。”指较小的络脉。意为:络脉也称横络 。
《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意指经脉的位置较深,而从经脉横行别出位置较浅的分支则称为络脉。
针经指南》:“络有一十五,有横络三百余,有丝络一万八千,有孙络不知其纪。”
我觉得那时的古人可能还没有动脉和静脉的区分。
从古人的表述来看,至少有以下几点是比较明确的:
第一,古人认为,经脉是可看得见的通道或通路。这从“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可看出。那十二经为什么看不见?不是因为其无形可见,而是因为“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后来,随着解剖学的发展,人们开始寻找经络,才发现十二经络等并无实体性的通道、管道或线路之类的可见物。
第二,古人认为,络脉是经脉的分支。这从“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可看出。显然,“经脉是动脉,络脉静脉”的观点不成立,因为常识告诉我们,静脉不是动脉的分支。
第三,古人的”经脉“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经脉包括人体所有的气血精津通道,狭义的经脉才是指经络。
 
最后编辑:
从古人的表述来看,至少有以下几点是比较明确的:
第一,古人认为,经脉是可看得见的通道或通路。这从“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可看出。那十二经为什么看不见?不是因为其无形可见,而是因为“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后来,随着解剖学的发展,人们开始寻找经络,才发现十二经络等并无实体性的通道、管道或线路之类的可见物。
第二,古人认为,络脉是经脉的分支。这从“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可看出。显然,“经脉是动脉,络脉静脉”的观点不成立,因为常识告诉我们,静脉不是动脉的分支。
第三,古人的”经脉“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经脉包括人体所有的气血精津通道,狭义的经脉才是指经络。
1)说经脉可见是因为《灵枢经五十营》是用顶眼连续观察经脉流动情况十二小时。如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但是经脉常人不可见。
2)说其常见者,是汉朝御医们误把小静脉当成经脉了。血脉,经脉在早期都叫脉。
3)早期的络指十四经脉的泛经情况。在汉朝被御医们误解成经脉的分支。将错就错沿用至今。
4)经脉不是动脉。但是小动脉可以用于诊断经脉。因此才有十二经皆有动脉之说。遍诊法也是一样。在一条小动脉与两条小静脉之间形成一对表里经脉。这才是表里经脉对立统一的解剖依据。寸口脉诊断经脉的原因是寸口脉是经脉全息的缘故。
5)广义的脉包括:1)动脉;2)青筋;3)经脉。狭义的脉指经脉。如肺手太阴之脉。
 
如果剔除血脉之说。
从层级上看,经脉是主干,络脉是枝干,孙脉连接枝干与树叶。
从走向上看,经脉是纵向循环无端,有人形容象一个圆形软管(单车内胎)折成12条,鼻子嘴巴是气嘴,很贴切。表里经有络脉相连,络脉连孙脉,孙脉再连人体各器官(包括皮肉筋骨和血管等)。有的孙脉直连经脉,就像树干上长出的小嫩芽。有的器官(五脏六腑)依附在经脉上。
 
最后编辑:
挥别错的,才能和对的相逢!!!
舍身容易舍见难啊!

不过我在此论坛对内经的见解也一直在变。
因为这就叫学习。
 
最后编辑:
肺主皮毛当然是因为肺者五藏六府之盖也,而皮肤是人体之盖所以主皮毛,至于朝百脉和通调水道,当然是因为他是盖所以气都要在盖这液化成水,如同地球的大气层。
 
足太阳,侠项大筋之中,发际。
足阳明,侠喉之动脉也,其俞在膺中。
足少阳,在耳下曲颊之后。
手太阳,当曲颊。
手阳明,次在其俞外,不至曲颊一寸。
手少阳,出耳后上加完骨之上。
《本输》

内经的古人们看见了动脉,于是就用了[动脉]这两个字来称呼它,难道古人们就看不见静脉了吗?
既然是必定已经看见了,那么古人们,又以何名冠之呢?真的是络脉吗?

今之静脉曲张,古称之为……
 
络在甲骨文中指入侵他邑,绑架壮丁妇孺。
您说的是略吧?
用在医学中指泛经或串经(继发的经脉感传)泛经也是十四经范围的感传。十五络就是指表里经脉的泛经。在汉朝被御医理解成经脉的分支,有时也被理解成体表小静脉。
络脉什么时候被理解为小静脉?
什么是串?什么是泛?
自行创作的概念?
经脉常人是看不到的除非你有透视眼。经脉感传是很多人可以感觉到的(25%)。
若解剖看不到的,则有透视眼的话,一样也是看不到的吧?
经脉感传的敏感性有几个等级:1)经脉不敏感者;2)经脉初级敏感者;3)经脉中度敏感者;经脉高级敏感者和经脉超高级敏感者。
这敏感者与灵媒,其所说的话,其可信程度也就是差不多矣!

一方面说经脉=毛细血管网,即这东西是实存现在的。
但另一方面又说,这是不可见的,是功能上的抽象之物。
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这困境其实从五脏非解剖上之五脏而开始!!!
抑或是从三焦开始?
 
最后编辑:
这种说法应该是对的。体表可见之静脉只是古人所说的络脉的一部分。
是故经脉也必定包括动脉与静脉,不是吗?
此外,古人们对静脉也必定有一个名称,对吧?
 
是的。
还有,古人所说的动脉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动脉可能不是一个概念。
动脉这概念是古人们所创立的,且沿用至今。
是故当翻译西方医学时,拿来套用,并无不妥。
只是翻译静脉时,丢弃了原来的筋脉,而另创静脉一词而已。
可能是因为筋字有多个义项吧。


其实从心入肺的两条血管应叫动脉丫,还是静脉呢?
而从肺出来的四条血管该叫静脉丫,还是动脉呢?
其定义依据的是血里氧之盈亏吗?

这明显不是古人们所能契合之也。


而身体里通常是一条动脉配上两条静脉(如肺脏),这古人们又会称为什么呢?
奇为阳,偶为阴乎?
 
肺主皮毛就不知道了。因为每一条经脉都有自己的皮肤区域(皮部),其上的毛发(长短疏密)与该经脉的气血多少有关。
每条经脉的皮肤区域是什么样的?您有图吗?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