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理探讨 肺是如何主皮毛?朝百脉?通调水道的?

从功能上区分动脉、静脉和经脉。
动脉:血压较高,有与心脏同频率波动,血氧含量高,色鲜红,对附近的组织没有直接的营养作用。
静脉:血压低或呈负压,波动不明显,二氧化碳含量较高,色暗红,对附近的组织没有直接的营养作用。
经脉:很难测量血压,有波动100次/天,有震动50~260Hz,对附近的组织有直接的营养作用。
 
经脉的传播速度有过测量吗?
经脉感传的速度有人测量过,在3~20cm/秒之间。从《灵枢经五十营》中的资料上可以计算出经脉循环的平均速度在4.5cm/秒左右。经脉最短有效总长度为十六丈二尺,运行一周的时间是14.4分钟。古人身高七尺五寸。
 
肺主皮毛就不知道了。因为每一条经脉都有自己的皮肤区域(皮部),其上的毛发(长短疏密)与该经脉的气血多少有关。
 
经脉感传的速度有人测量过,在3~20cm/秒之间。从《灵枢经五十营》中的资料上可以计算出经脉循环的平均速度在4.5cm/秒左右。经脉最短有效总长度为十六丈二尺,运行一周的时间是14.4分钟。古人身高七尺五寸。
我的实际自己经历感觉是每秒25~35厘米之间(只经历过2次,是从臀部到颈部,非常清晰,肌肉注射,是五十多年前的,供参考)。
 
我的实际自己经历感觉是每秒25~35厘米之间(只经历过2次,是从臀部到颈部,非常清晰,肌肉注射,是五十多年前的,供参考)。
经脉感传的情况普遍要比生理循环的速度快一些。因为是各种刺激造成的超强感传。
 
肺卫针对的是经脉,不针对络脉,经脉就是现在医学的动脉。卫气作用于动脉外的神经上,神经就是卫气之道,神经的运动就是卫气的作用。
——这是神经的结构。
对,运动神经就是卫气的作用部位,植物神经是肝气的作用部位,一个针对动脉,古人称之为经脉,一个针对静脉,古人称之为络脉,经脉与络脉的交接,形成了循环无端的运行,
 
经脉的循环流动是密集分布的毛细血管管网线之间的依次流动,流动的只是微循环开放的过程而已。
 
络脉在古代也是指的十四经脉。只不过络脉是继发的经脉感传。到汉代才被太医们改成经脉的分支。古代的络脉指的是泛经或串经。再后来就被误认为是小静脉了。因此经脉是正确的表达名词。脉容易与动脉和静脉混淆,经络则演变成主干与分支的说法。后者在经脉分股的情况下就无从分别了。脾之大络是脾经的一个分支。应当叫分支而不应当叫络。
 
脉字古代写成衇。衇就是血管。
赞同。
血管有三种:动脉、静脉和经脉(毛细血管)。
不赞同。
此种分类方式是西医学的,而非中医学的。
肺朝百脉指的是多条经脉而非肺动脉和肺静脉。
百味等于所有的味,所以百脉等于所有的脉,不反对吧?
百鸟朝凰与肺朝百脉,两个朝字同义吧?
朝即面对面的意思,所以肺朝百脉等同于百脉朝肺!
但在解剖学上,明明是百脉朝心的啊,不是吗?
从流动的方向分析动脉、静脉和经脉。
动脉流动的方向是离心。
静脉流动的方向是向心。
经脉流动的方向是有离心、有向心也有别的方向。
先生将今之毛细血管=经脉,我则将毛细血管=孙脉,
到底谁更接近《内经》之原意呢?
不若您我两个都回去翻翻书吧,好不好?
 
生命在于运动,百脉在于运行,肺是十二经脉循环流注的起点。
肺的呼吸是推动百脉自动运行(除开人用意识发起的主动运动)的功率最大、时间最连续、与人体结构共振幅度最高的动力源头
——这里面藏着天大的秘密,是人体健康的启动点——可以参看肺在本人发布的“天人合一图”中的卦位。
“天人合一图”是人体小宇宙的藏宝图。看懂藏宝图很难,从1到9分9层(8+1),第1层是看懂图中的八形八卦图,弄懂它和三坟卦的关系。
 
最后编辑:
先生将今之毛细血管=经脉,我则将毛细血管=孙脉,
到底谁更接近《内经》之原意呢?
不若您我两个都回去翻翻书吧,好不好?
1,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
……
2,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
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闲,其脉坚大,故曰实。
《调经论》

3,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藏乃伤。
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
《缪刺论》

4,是故虚邪之中人也:
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
在络之时,痛于肌肉,故痛之时息,大经乃代。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经。
在经之时,洒淅喜惊。留而不去,则传舍于输。
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则传舍于伏冲之脉。
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肠胃。
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飱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
《百病始生》

5,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
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合同,不得休止。
《痈疽》

6,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盛而血者疾诛之,盛者写之,虚者饮药以补之。
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
《脉度》

将此孙络经三脉再分阴阳,阳脉者运行带氧血,阴脉者运行缺氧血也。这里血之带氧与否,其分界乃是肺脏,而非心脏(若省略肺脏,而说成是心脏,这也是可以接受的说法)。
而阳脉之终点则为阳孙脉之末梢也。
此之所以谓肺朝百脉也。

先生至少也得还我六条内经原文,来支持您自己那个毛细血管=经脉之立论吧。不是吗?
 
首先非常感谢几位前辈的观点提示,突然有茅塞顿开的感觉,还很不成熟,整理一下,也希望大家能补充

想解释这个问题,首先明确一下什么是营卫(荣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荣很容易理解,脉中就是血管里的精微物质。关键这个卫是什么?卫大概率是指“组织液。”
人体的液体主要分三部分,血液,淋巴,和组织液。淋巴基本可以理解为血液的缓冲区。组织液就是血液和淋巴液缓冲的载体。血浆渗出变为组织液,一部分组织液进入淋巴血管变成淋巴液,淋巴液也能回流到组织液进而跟血液渗透析出交换,从而完成生理功能。所以人体的水道系统是由淋巴和组织液构成的(或者单指组织液),最典型的例子汗就是来自于组织液。组织液就是卫。不止存在于皮肤中,存在于身体的各个结构中,构成了人体的水道系统以及三焦。
进一步说明一下,营卫是怎么来的?
灵枢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
又云,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岐伯答曰:营出中焦,卫出下焦
又云,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黄帝曰:愿闻下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这已经说的非常清楚了,营出中焦,卫出下焦,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食入于胃,饮入于口。当时还很纳闷食和饮都是分开描述的。食物经过消化系统分解吸收精微物质到肝,然后到心到肺,血液运行的路径。但是水确实跟食物走的不是一个路线,灵枢中描述的也很清晰,水是从下焦走的,而肺又主卫。肺与大肠相表里,这就都连成串了。肺是通过神经网络来控制卫的进而控制大肠皮肤控制卫的这套系统。
营的系统由心来控制很容易理解。

有没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桂枝本为解肌,解的什么?就是作用到卫的部分。
什么叫调和营卫?如果营卫不和会怎么样?什么叫荣卫不通?麻黄汤为什么会皮肤都疼?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源。调和营卫,血气不郁滞。
这是荣卫的问题,肺主皮毛,肺朝百脉,通调水道。

这里还有一个神经系统的问题,神经系统可以理解为控制单元,这个单元里的信号(可以理解为电或者脉冲信号)就是气。神经网络是电线,电流就是气。把气聚集在某个组织就能促使组织完成特定的生理功能。人发个信号卫生间的灯就开了,客厅灯没反应。神经可以出问题人就没有控制权了,局部血管血液出了问题,局部组织就罢工了。局部水道出了问题,也会产生功能障碍。病就是这么来的,寒热虚实情绪饮食作息劳役外界环境都能导致气血水的局部或者整体问题。

为什么说气血水,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可以通过神经作用到各个单位,各个单位对气命令的执行都是依靠血来完成的。这里血跟水又是一体的可以互相转换(了解一下血管的渗透作用就很容易理解这一点),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就能说明其实所有的病都可以靠治血来完成,只要这个器官血液巡行没问题,营养进得去废物出的来,它的功能就没问题。但是想要保证血没问题后端要做的工作可能很庞大调节脾胃肝心肺之类的。
还可以靠气来治血,如果气郁了,哪血水就会出问题。这就是情绪精神对人体的影响
还有,肺是朝百脉,其实每个脏腑都能朝一部分脉,所以不同的脏腑出问题身体都有对应的不同位置的反应,但是肺肝心这三部分是跟血关联的影响面积就最大,肺呢负责水路这套所以显得权重更重一些,脾胃呢又是这三者的根本,肾可能是根本中的根本,大概就是这么个逻辑关系。
初步完成了这个认识,欢迎大家补充指正了
 
再次鸣谢几位,@柴桂方应,@fayuan_guo,@梦回杏林:084::084::084:
对人体的认识有更上一层楼的感觉
还有一点体会也跟大家分享一下,也欢迎指正
就是看了这么多宗师级别的人观点还各有冲突,我意识到,
可能我们所有学习的理论都是错误的,或者说都不是真理,都可能被明天推翻,但是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套理论能对我们自己的逻辑实现闭环,从而让你通过自己的逻辑去理解这些方证,最终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并不断的循环完善自己的逻辑直至达到100%的临床治愈的目标。说的再好治不好病0分,说的驴唇不对马嘴,病治好了100分!
总结一句话就是,黑猫白猫不重要,抓到耗子的就是好猫!
 
最后编辑:
赞同。

不赞同。
此种分类方式是西医学的,而非中医学的。

百味等于所有的味,所以百脉等于所有的脉,不反对吧?
百鸟朝凰与肺朝百脉,两个朝字同义吧?
朝即面对面的意思,所以肺朝百脉等同于百脉朝肺!
但在解剖学上,明明是百脉朝心的啊,不是吗?

先生将今之毛细血管=经脉,我则将毛细血管=孙脉,
到底谁更接近《内经》之原意呢?
不若您我两个都回去翻翻书吧,好不好?
在解剖学上还能分清中西医吗?
肺朝百脉朝的是经脉不是动脉。
经脉的功能是对附近的组织有直接的荣养作用(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动脉和静脉只对血管内皮细胞有荣养作用。大、中、小血管都一样不具备这个功能,只有毛细血管管网线体系具备这个功能。
毛细血管管网线与经脉对等是由德法两国的显微解剖学家发现的,国内学者只是认为经脉与微循环密切相关。
百字在穴名中也体现了全息经脉的特点。如百会穴指一侧十七条经脉交会的穴位。
 
卫气、营气、营血。
经气是指能够促使循经微循环开放的各种因素。经云: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因此可以理解成能进出毛细血管的就是营(营气和营血),不能进入毛细血管的只能是卫气了。经气总体上来讲是神经体液因素。神经末梢-卫气;乳酸、氧气、二氧化碳、五羟色胺、钠、钾等-营气。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巨噬细胞等是营血。
 
卫气、营气、营血。
经气是指能够促使循经微循环开放的各种因素。经云: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因此可以理解成能进出毛细血管的就是营(营气和营血),不能进入毛细血管的只能是卫气了。经气总体上来讲是神经体液因素。神经末梢-卫气;乳酸、氧气、二氧化碳、五羟色胺、钠、钾等-营气。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巨噬细胞等是营血。
关于营卫,营气,卫气,这个气可以参考胃,胃气。何为胃气,这里就是指胃的功能水平。功能水平怎么体现的?也属于对大脑信号的执行情况,执行的好就是有胃气功能正常,执行的不好就是胃气不足功能受限。损伤营卫跟伤营气卫气是一回事。
古人对气的定义太过复杂,各种各样的气。气都是虚指非实体看不见摸不着只能感受,所以理解成信号或对信号的执行情况在合适不过了
 
在解剖学上还能分清中西医吗?
内经里不曾出现过静脉两字。
肺朝百脉朝的是经脉不是动脉。
百字在穴名中也体现了全息经脉的特点。如百会穴指一侧十七条经脉交会的穴位。
如果经脉=毛细血管,那它们将是一片一片之存在,如何分出一侧十七条?

百脉朝肺等同于肺朝百脉否?
经脉的功能是对附近的组织有直接的荣养作用(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动脉和静脉只对血管内皮细胞有荣养作用。大、中、小血管都一样不具备这个功能,只有毛细血管管网线体系具备这个功能。
引文括号这里省去句首的经字,意思完全一样,这样怎能证明经脉=毛细血管?

雷公曰: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
黄帝曰:经脉者,恒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
《经脉》

经脉在里,络脉在表,而孙脉也在表,但却因其微细而不可察也。
且若将络脉=静脉,则也是另一种错误也。
毛细血管管网线与经脉对等是由德法两国的显微解剖学家发现的,
但其理论之出现,早于显微镜之发明,所以他们两国只是证明之前的人,其前提假设是正确无误而已。
国内学者只是认为经脉与微循环密切相关。
谁?文论证据呢?
 
最后编辑:
内经里不曾出现过静脉两字。

如果经脉=毛细血管,那它们将是一片一片之存在,如何分出一侧十七条?

百脉朝肺等同于肺朝百脉否?

引文括号这里省去句首的经字,意思完全一样,这样怎能证明经脉=毛细血管?

雷公曰: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
黄帝曰:经脉者,恒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
《经脉》

经脉在里,络脉在表,而孙脉也在表,但却因其微细而不可察也。
且若将络脉=静脉,则也是另一种错误也。

但其理论之出现,早于显微镜之发明,所以他们两国只是证明之前的人,其前提假设是正确无误而已。

谁?文论证据呢?
《内经》中没有静脉名词,但是有类似的名称-血脉或络脉。
经脉是密集分布的毛细血管管网线。你不会以为毛细血管是均匀分布的吧?经脉影响的范围会比较粗大。
有一个人叫尼布耶特,另一个人叫佘尼然而。我是在医学杂志中看到的。具体内容请自己查阅。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6, 44 (08): 651-654.

血管是人体最大的网络组织,对维系生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早在2000年前,中国人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中国传统医学把"血脉"视为人赖以生存的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血脉"不行"、"凝结"或"闭塞"的种种失和将导致疾病的发生。
在西方,公元2世纪的古罗马医学才刚刚认识到血液流动如潮水。
公元13世纪的阿拉伯医学开始认识到"血液循环"。
1628年,英国学者哈维的《血液循环论》冲破神学的禁锢而得以发表。
哈维不仅揭示了血液循环运动的规律,而且有史以来第一次以现代科学意识,用实验的方法去研究重大生理问题。之后,西方现代医学得以发轫。
显微镜技术的改进,使人们在1661年发现了联系动脉和静脉之间的毛细血管。
1835年现代血压计的雏形得以发明,人类第一次可以在不切开血管的情况下观察血压。
1902年法国学者Alexis Carrel提出一系列血管吻合原则和技术,
1929年德国学者Werner Forssmann发明心血管导管造影术,这两项成就不仅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而且奠定了现代血管疾病治疗的基石。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