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理探讨 终于明白了经方原理

所谓伏气病,还不是冬令收藏未固,以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化热(见《温热经纬·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所致。这跟内经中的表述是一致的。冬伤于寒,收藏则未固,春必温病,或发作,或伏而不发,待身体免疫减弱而发,或因外感温邪或戾气而触发。这是温病的机理,前面我已经阐述过,这没什么特别的。现代人营养食物风声,高热量高蛋白,身体无法消化吸以固藏为精血,则变为垃圾,产生伏热于内。这是饮食厚腻导致的伏气,与冬不固藏而成伏气的原理是一样的。

是的。

冬伤于寒的寒并不是寒邪,而是指寒水之脏:肾
因为寒邪属于六淫,是一种感而即发的物理外邪。

内经中还有一句与【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相响应的话:
【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提示了前句中的寒是指肾而不是指邪。

上述观点是在孔伯华后人孔令谦的视频中听到的,我认同他的这个看法。


冬天吃得太好,高蛋白高脂肪饮食是会伤肾的,现代医学的认识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几点:
一、高蛋白饮食增加尿钙排出量,导致钙质流失;
二、高蛋白饮食导致的血尿素氮【BUN】升高,会降低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和活性,从而降低人体免疫力。
 
王孟英的观点不见得都对,他不如医圣,更不如扁鹊,他也有历史局限性。我们看待问题需要用辩证的眼光,如果不以事实逻辑为依据,单纯标榜某人,拜服其理论观点,跟宗教有何区别?比如他拿小儿之多温病来否定叶天士关于伏气病的说法,这未免太小家子气了。小儿稚嫩,身体发育还未成熟,机体反应当然敏感。家长爱惜小孩,多喂养母乳或代餐,或穿的厚,不能及时添减衣物导致汗出当风感受风寒,发为温病。这不正好就是39楼中上面说的,食物营养丰富,伏热藏于内,误触风寒而被外感触发伏气病吗?王氏认为只是由于穿的厚,温度高导致的温热病,按照此逻辑,夏天温度比其他三季高,那夏天应该有最多的小儿温病数量了?岂不谬哉?
 
最后编辑:
另外我觉得这个【寒】字,可以理解是【广义的邪气】,包括饮食过度和肥甘而产生的浊毒。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与【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像一对正反排比句:前者强调防范邪气,后者强调固护正气。
 
另外我觉得这个【寒】字,可以理解是【广义的邪气】,包括饮食过度和肥甘而产生的浊毒。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与【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像一对正反排比句:前者强调防范邪气,后者强调固护正气。
有两个问题需要理解。首先,为什么是冬伤于寒,才春必温病?为何不是秋伤于寒,春必温病?后面的“冬不藏精”才是正在的原因。

其次,为什么是伤于寒,而不是伤于燥、湿等邪气(显然,冬天并非只能伤于寒)?或者难道只有伤于寒,才会导致温病?这正是王氏不认可的原因,他认为小孩穿的厚,发为温病,这是伤于热所致,根本不需要冬天伤于寒。解决这个问题,才是回答温病的关键。从冬不藏精的说法来看,这个冬伤于寒类似“三过家门”那种概指(并非真正三次过家门,而是很多次)。同理,这个伤于也是用一个病邪的例子来指代其他各种病邪,即所谓的广义邪气。所以杏林你的理解应该是对的。

至于温病是否一定因为冬天受到病邪引发伏气所致,这个我表示存疑。因为夏天如果频繁房事,也会导致不藏精;饮食辛辣厚腻,也会导致不藏精,还会消耗血气。总之,古人没有现代人这么食物丰富,夏天不可能还吃小龙虾烧烤,最多也就快过年冬天享受一些荤腥,所以才会说"冬不藏精,……"这种话。我们现代人应该根据古代文字结合古代的背景去理解,活读书,然后理解通透,才能迁移运用到现代,解释各种疾病。
 
王孟英的观点不见得都对,他不如医圣,更不如扁鹊,他也有历史局限性。我们看待问题需要用辩证的眼光,如果不以事实逻辑为依据,单纯标榜某人,拜服其理论观点,跟宗教有何区别?比如他拿小儿之多温病来否定叶天士关于伏气病的说法,这未免太小家子气了。小儿稚嫩,身体发育还未成熟,机体反应当然敏感。家长爱惜小孩,多喂养母乳或代餐,或穿的厚,不能及时添减衣物导致汗出当风感受风寒,发为温病。这不正好就是39楼中上面说的,食物营养丰富,伏热藏于内,误触风寒而被外感触发伏气病吗?王氏认为只是由于穿的厚,温度高导致的温热病,按照此逻辑,夏天温度比其他三季高,那夏天应该有最多的小儿温病数量了?岂不谬哉?
看明白再喷吧!
 
王孟英的观点不见得都对,他不如医圣,更不如扁鹊,他也有历史局限性。我们看待问题需要用辩证的眼光,如果不以事实逻辑为依据,单纯标榜某人,拜服其理论观点,跟宗教有何区别?比如他拿小儿之多温病来否定叶天士关于伏气病的说法,这未免太小家子气了。小儿稚嫩,身体发育还未成熟,机体反应当然敏感。家长爱惜小孩,多喂养母乳或代餐,或穿的厚,不能及时添减衣物导致汗出当风感受风寒,发为温病。这不正好就是39楼中上面说的,食物营养丰富,伏热藏于内,误触风寒而被外感触发伏气病吗?王氏认为只是由于穿的厚,温度高导致的温热病,按照此逻辑,夏天温度比其他三季高,那夏天应该有最多的小儿温病数量了?岂不谬哉?

对于六七岁以下冷暖不能自知和自己增减衣物的小孩来说,
长期衣着过厚确实是容易导致温病的一个常见原因。

穷人家的孩子多,几乎都是撒手放养,
一旦颇有家资之后小孩就金贵起来,生怕没吃饱、没穿暖,使劲喂、使劲裹。

从西晋两次永嘉南渡,使江南地区的经济和人口开始迅速增长,
到两宋时期,大量北方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南迁,以及占城稻的推广,江南地区的经济生活水平已经反超北方,
再到明清时期东南沿海的近代工商业萌芽,使得富人阶层不断壮大,加上大航海时代到来中外人口流动的增加,传染病、温病开始流行。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就提到了小孩过饱过暖的危害:

过爱小儿反害小儿说.jpg
 
在大部分人都吃不饱穿不暖,还要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过度劳作的年代,民众普遍营养不良、正气不足,消耗太大
外来的六淫邪气,尤其是其中【风、寒、湿】,成为疾病发生发展的主导因素,【伤寒病】流行,《伤寒杂病论》应运而生。

而当相当一部分人生活条件越过【温饱线】,生产条件工作环境也得到改善之后,饮食和衣着由不足转向过剩,
内生的伏邪:内风、内湿、内暑、内燥、内火,以及内寒(禀赋不足者和疾病中后期),患者自选的生活方式,
成为疾病发生发展的主导因素,【温病】开始流行,《温病学》应运而生。
 
《汉书·艺文志》(公元前24-公元206年)记载:“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

可见,经方的本质是借助药物的五味合温热寒凉来通闭解结,从而使身体恢复健康。当然,上面也提到了经方的缺点,那就是如果辩证出问题,用错药(以热益热,以寒增寒),则会伤到精气,但在表面上看不出来。这也是温病派产生与兴盛的原因。

这说明,经方的使用需要谨慎,需要提高辩证功夫,否则不要轻易使用。《伤寒论》序言中提到的“随证治之”,是指依据症状反应辨证治病。人患病是因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或者五脏六腑虚损内邪所致,其与人体正气作用的结果显示出的症状就是所谓的症状反应,主要包括自觉/他觉症状,还包括病后舌质、舌苔、脉象的变化,以及痰饮、水湿、宿食、瘀血等病理产物的变化。

因此,伤寒论》是根据症状反应总结出的治病规律。经方治病不是直接面对致病的因素,而是依据正邪相争所致之病出现的症状进行辨别方证来治疗。在临床上具体应该:先辨六经,继辨方证,做到方证对应治愈疾病。

根据经方原理辩证,胡希恕先生经方医案往往有独到之处,下面收集一些案例分享给各位。
患者某,男,36岁。初诊:1964年4月29日。

3年前因吃青辣椒而引发哮喘,始终采用西药治疗未愈,冬夏无休,每次发作,常因偶尔咳嗽或喷嚏引发。自感消化不好,大便干燥即为将发之预兆。发作时喘满胸闷,喉中痰鸣,倚息不得卧。曾在长春、沈阳、哈尔滨等地各大医院治疗皆无效,遂来京治疗。在京多处求医,曾用割治疗法、两侧颈动脉手术等疗法,皆无效。又多处寻求中医诊治,后来找一位北京有名的中医,辨证为肺脾肾虚,痰阻肺气,以补肾纳气、健脾化痰、宣肺定喘等方药治疗7个多月,症有增无减,并云:“伤色太甚,虚不受补”。益感精神痛苦,以致绝望回家等死。后听人介绍,求胡希恕先生最后一试。

刻下症见:喘轻(白天必服氨茶碱3片),以胸闷为主,胸腹胀满,晚上哮喘发作,喉中痰鸣,倚息不得卧,大汗淋漓,口干,便秘,心中悸烦,眠差易醒,舌苔薄白,脉沉缓。胡希恕据症状反应,辨六经为少阳阳明挟瘀,辨方证为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甘草方证:

柴胡12g,黄芩10g,半夏10g,生姜10g,枳实10g,炙甘草6g,白芍10g,大黄6g,大枣4枚,桂枝10g,桃仁10g,茯苓10g,牡丹皮10g,生石膏45g。3剂,水煎服。

二诊(1964年5月3日):服2剂症减,3剂后,大便通畅,哮喘已,胸胁满、腹胀、心中悸烦均不明显,已不用氨茶碱等。上方继服3剂。

三诊(1966年9月25日):出差来京,告知,2年来曾数次感冒咳嗽,但未出现哮喘。
本案中,时方以脏腑辨证,断为肺脾肾皆虚,治以补肺脾肾7月余不效,经方则以症状反应辨为少阳阳明挟瘀,为实证,3剂而愈。可见,疗效的关键在于辨证准确与否。而辨证是否准确又决定其治病方式方法的正确性。
 
郭某,男,33岁。主诉遗精十年,小便频数,有时浑浊,曾腰疼,近未作。饮食可,大便正常,不头晕。有手淫的毛病。脉左沉弱无力,右侧脉大而迟。阳痿。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及二加龙骨牡蛎汤先治其遗精。后以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治其阳痿。
胡希恕先生为本方曾加按语称:失精为病,大都气血失和而呈上实下虚之证,下虚则寒,故小腹弦急、阴头寒,上实则热,故头眩、发落。脉极虚芤迟是泛论清谷、亡血、失精诸疾的大虚之候,而芤虽主虚,但按之微紧并亦不迟,可知非极虚,故无须大温大补,只以桂枝汤调和营卫即可。

可见,病人无大寒热与痰淤肝郁,可直接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属于下寒所致精自出,则少加附子3~6克;若属于阴虚内热,则少加白薇。
 
某女,50岁。病人腹痛,经北京协和医院X片诊断为输尿管结石。初诊与猪苓汤加金钱草。二诊服药后效不显。心悸、头晕、心下堵不适,认识到这是上冲之象,与猪苓汤方证的口渴、小便不利有异。改与五苓散加金钱草:茯苓9克,猪苓9克,泽泻9克,桂枝6克,苍术9克,薏苡仁18克,金钱草50克。服上药两剂后排出长形结石一块,再去北京协和医院复诊,结石消失。
胡希恕对五苓散与猪苓汤治淋证做了鉴别:“小便艰涩疼痛,泌尿系统感染以至于石淋,也就是结石,这些都归这里头(淋证)了。对于结石治疗不外乎利小便,猪苓汤是,五苓散也是。若是疼得厉害,加大量生薏苡仁就对了。所以加生薏苡仁、大黄治结石病,这我也有过一些例子。五苓散加生薏苡仁、大黄我试过,猪苓汤加生薏苡仁、大黄我也用过,都好使。如果渴重、偏于热,用猪苓汤;脉浮、有些偏于表证,就用五苓散。”

结石传统方法大多用利尿通淋活血消淤方法,似乎都变为了通用方,如海金沙、鸡内金、金钱草、滑石、石韦、穿山甲、车前子、瞿麦等。然而,经方治疗则不是着眼于化结石,而是针对病人的症状来治疗,帮助身体解决问题。
 
霍某,女,54岁,小学教师。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已多年。手小指关节屈不得伸,腰部牵引到大腿疼,行动困难,稍坐久即不能起。与桂枝汤加茯苓、苍术、附子,症不减。用下方得到快速改善:赤芍9克,白芍9克,炙甘草9克,生薏苡仁24克,附子9克。
用芍药甘草附子汤加薏苡仁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是意想不到的效果。胡希恕《仲景方剂学》中提到:“薏苡仁为解凝性利尿药,与附子为伍,解胸痹痛,治关节痛也好使。”

可见,治关节痛,除了药对苍术+附子,薏苡仁+附子也是不错的药对。不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桂枝芍药知母汤,在此是否也可使用?
 
贾某,男,50岁。1973年2月:慢性肝炎,肝功能不正常,肝区疼痛,腰腿酸软无力,时腹胀。脉弦。与柴胡桂枝干姜汤与当归芍药散合方,更加丹参、茵陈。服药后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但工作过劳时又复,仍与上方马上治疗。
可见,腹满也有可能是血瘀,尤其是是慢性肝炎病人,久病血瘀是存在的。本案没有特意去治疗腹胀或胃胀,把握少阳病加上能量不足(腿酸软无力),腹胀血瘀,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与当归芍药散合方补虚温中、解热活血、养血利湿,其症自缓。一个问题值得思考:这里的当归芍药散能否换为桂枝茯苓丸?
 
可见,腹满也有可能是血瘀,尤其是是慢性肝炎病人,久病血瘀是存在的。本案没有特意去治疗腹胀或胃胀,把握少阳病加上能量不足(腿酸软无力),腹胀血瘀,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与当归芍药散合方补虚温中、解热活血、养血利湿,其症自缓。一个问题值得思考:这里的当归芍药散能否换为桂枝茯苓丸?
医案不可信,真实医案很少。古今都如此,为出书而编造者极多。
 
可以看《史记》里面的医案,应该是真的。
 

附件

  •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25医案.png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25医案.png
    336.5 KB · 查看: 41
医案不可信,真实医案很少。古今都如此,为出书而编造者极多。
胡老本人性格正直,不像那种人。如果这案例是来自他的学生主编的书,那倒是有造假可能。
 
胡希恕在世的时候没有出过一本书,胡老的书都是他的学生出的。
 
胡希恕在世的时候没有出过一本书,胡老的书都是他的学生出的。
他不出书有两个原因:1.他自己说的,怕误导人(估计是谦虚,因为学术界大佬多);2.听闻似乎是学生反对(历史时期的事情咱也不知道)。他发表的只有早期的期刊文章,后来全心务诊。病案是有记录的,只是他没有发表或出书罢了。这方面,医案有原文记录的,他的学生不至于造假,当然也不排除名利驱动使然。

总之,中医辩证造假不是件容易事,因为方子确定了,治疗效果是确定的,不可能张冠李戴而被看不出来。除非凭空捏造一个病患以相匹配。但能有这样的精准造假功底,那说明辨证水平也不低了,值得学习这个辩证技巧。
 
他不出书有两个原因:1.他自己说的,怕误导人(估计是谦虚,因为学术界大佬多);2.听闻似乎是学生反对(历史时期的事情咱也不知道)。他发表的只有早期的期刊文章,后来全心务诊。病案是有记录的,只是他没有发表或出书罢了。这方面,医案有原文记录的,他的学生不至于造假,当然也不排除名利驱动使然。

总之,中医辩证造假不是件容易事,因为方子确定了,治疗效果是确定的,不可能张冠李戴而被看不出来。除非凭空捏造一个病患以相匹配。但能有这样的精准造假功底,那说明辨证水平也不低了,值得学习这个辩证技巧。
很多医案虽不造假,但根本就没有治好,也写成了医案,其中有些添油加醋。
很多时候医生根本就不知道他开的药效果如何,患者一诊二诊就再也不来的情况多的是,他不会告诉你治好了没有,多数情况是一诊二诊并没有什么效果,就不复诊了,而你却认为自己医术了得,自我陶醉。除非你回访。然后这些记录就写成了医案。
只要色脉对上,方必然是可以重复的。而现在的医案几乎没有重复性,是绝版,只有在他的医案里可以治愈。你抄他根本就没效果,这种bug难道不可疑吗。
 
很多医案虽不造假,但根本就没有治好,也写成了医案,其中有些添油加醋。
很多时候医生根本就不知道他开的药效果如何,患者一诊二诊就再也不来的情况多的是,他不会告诉你治好了没有,多数情况是一诊二诊并没有什么效果,就不复诊了,而你却认为自己医术了得,自我陶醉。除非你回访。然后这些记录就写成了医案。
只要色脉对上,方必然是可以重复的。而现在的医案几乎没有重复性,是绝版,只有在他的医案里可以治愈。你抄他根本就没效果,这种bug难道不可疑吗。
多数情况是一诊二诊并没有什么效果,就不复诊了,而你却认为自己医术了得,自我陶醉。——这倒是有很多,就看有没有回访,如果没有回访而将其改为治愈,那就是作假。但往往是没啥名气的人喜欢这么做,真正治疗效果好的不屑于这么做。你可以查一查胡老经历,许多名人和领导都找他看病,他的治愈率还是非常好的,脾气比较正直而倔,性格不是那种左右逢源作假的人,而且医案中失败的过程也记录在案(通常图虚名的人不会这么做)。

现在的医案几乎没有重复性,是绝版——这个对于时方是的,但对于经方则不然。经方本身就是一套辨病-辩证-用方的套路,是标准做法,不同人无非因为水平高低差别导致辨病或辩证不同罢了,只要这两步相同,那开出的方子几乎是一样的。因此经方医案是有据可循的。看看@绞尽脑汁提出先辨病再辩证的帖子(链接:经方入门 病脉证治)就知道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