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千辛万苦乐无穷
徐霞客一生有三十多年在登山探险中度过,说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优秀登山运动员,那是当之无愧的。我国古代从事过旅游的人并不少,但大都是前有向导引路,后有仆人护卫,或骑马,或坐轿,其目的也是为了寻幽访胜,游山玩水,并且也绝不肯涉足象徐霞客所经历的那种险境。徐霞客的旅行登山,与那些士大夫的闲情逸致截然不同。他登山是为了考察祖国山水的形势以及它的来龙去脉,掌握大自然的宝贵资料,因而,知难而上,虽苦犹甜。
徐霞客在旅游中,除攀登险境外,还遇到过许多意外的困难和危险。他在五十岁那年,为了搞清楚长江和西江的源流,找了三个同伴去西南地区考察。出发不到二十天,一个同伴因受不了艰苦而离去。到湘江地区,在衡阳附近遇盗,不仅衣物被拿走,同行的静闻和尚也受了重伤。到南宁时,一个旅伴病死。那真是“西望有山生死共,东瞻无侣来去难。”但徐霞客毫不退缩,毅然带着同伴的骨灰,野居露宿,继续前进。到云南大理时,最后的一个同伴也离开了,并且把他仅余的一点行李、旅费也全部卷去了。但徐霞客仍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吓倒。有人劝他回家他却坚定地说:“我带一把锄头走,何处不可埋藏我的尸骨呢!”于是独自一人,仍按原计划继续进行考察。天,他来到贵州都匀南面的大马尾河,因河水暴涨,不能淌水渡过,他就脱下衣服,顶着汹涌浪头泅水而过。在广西融县考察柳江的一条支流时,在悬崖上失足,跌入洪涛之中。他在惊涛骇浪里奋力搏斗,被激流冲下数里远才靠到岸边。他身上受伤数处,口吐黄水,但稍微恢复一下体力后,他又支撑着身体继续前进。有一次,他走到潇水发源处一个叫作三分石的地方,这里布满茂密的竹林和一些树丛,地面上又到处都是象狼牙一样的尖石,无法落脚通过。他便两手攀着竹子,身体悬在空中,象猿猴攀枝一样,利用竹杆弹力,将身体悠荡过去。
徐霞客在常年旅行中,表现出了忘我的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排除万难,坚持不懈地进行详细观察和详尽记载的科学态度。他每次外出考察之前,先尽力收集有关的“方志”“图经”,找出疑点,确定考察重点;出游之后,他“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行程。”每到一处,考察山脉,一定要登上最高峰;研究河流,便要尽力寻流溯源;探索岩洞,总要钻到最深处。每天,不论旅途怎样劳累,他总要把当日的经历和观察所得及时记述下来。有时一天跋涉百余里,晚上寄宿在荒山野寺中,甚至露宿在破墙枯树下,也要点起油灯,燃起篝火,坚持写完野外记录后才能睡下。他写的日记,有许多都超过两千字以上。这对于一个五十多岁的人,确实是件很不简单的事。
徐霞客一生,所以能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地旅游登山,进行了大量的地理考察,做出了巨大贡献,有三个因素起了重要作用。
一是他热爱祖国,热爱科学,有一种实事求是的可贵精神。他把能亲眼看到祖国河山的壮丽,能亲身探求大自然的奥秘,印证前人的记载,纠正错误,并有所发现,作为极大的幸福和愉快。正是这种热爱祖国锦绣河山和热爱科学的激情,给了他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巨大力量。他一生遇到过那么多困难,却从不气馁,总是自觉地战胜困难。他说,“食无盐,卧无草,其乐也。”表现了“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的乐观主义精神
其二,这与他的家庭环境,特别是他的母亲对他的积极支持分不开。他的母亲是一位有学识并很好奇的老人,她对徐霞客的旅游不但不阻止,反而随时鼓励。公元一六O七年,徐霞客二十一岁时,第一次出游太湖,她曾特意为儿子制作了一顶远游冠一一就是适于野游时遮风避暑的帽子。徐霞客每次旅游回来,带给她一些奇花异草,给她讲各种冒险故事,她都很感兴趣。后来,她在八十岁时,为了消除儿子远游的顾虑,还特意要徐霞客陪她去野外游玩一次,借以表示自己还很健康。她告诉徐霞客说。“你放心地走吧,出去闯闯,经经风雨,这对你增长知识,锻炼身体,大有好处。”
第三,健康的身体,是他能经受住长年旅游的重要条件。徐客知道,做一个旅行家,身体必须健康,因此他十分注意饮食起居的卫生和体育锻炼。他本来长得“修干端,双颅峰起”,加上长期锻炼,到成年以后,更是“墨颧雪齿”,“内腴多胆骨”。他的朋友陈继儒在描写他的面貌和体格时也曾写到:“霞客,面色黑红,牙齿雪白,身长六尺,胸膛肌肉丰满,精力十分充沛。”在写到他对各种困难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耐力时,说他“能霜露下宿,能忍数日饥,能逢食即饱”,“能襆被单夹耐寒暑”“不用车马登山、涉水,矫捷如猿猴。”因而,徐霞客从青年时期开始,直到五十多岁之后,还能坚持进行长年野外考察,对祖国地理学和地质学做出重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