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难探讨 卫气每天到底是运行50周还是25周?

以管窥天

惊鸿一瞥
杏叶会员
注册
2023/01/09
帖子
12
获得点赞
2
声望
3
年龄
46
所在地
深圳
内经里多处都提到,营气卫气每天运行50周,应无异议。
但《灵枢·卫气行》里,偏偏又说每天分为100刻(),每4刻卫气运行一周。
“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五刻,人气在太阳,此半日之度也。”
这样算下来,每天只运行了25周。
这是为什么?现在还有人照着这个来进行针灸么?是按照后面25周这个来进行的么?
 
发现了一篇针对这个问题的很有意思的文章,

《黄帝内经》卫气昼夜循行节律及针刺时间研究
 
五十

因为,之前针酒渣鼻的时候就是,
一直打哈欠,冒鼻涕花,流鼻涕,
到半小时的时候,就差不多好了,
当然,每次开始的时间是不同的。
但好像只有用合穴的时候会出现,
后来,就把第一循环改用荥穴了。
这样,按梯度调,有利于全平衡。
 
卫气 昼行阳经25周,夜行阴藏25周,一日夜共50周
 
但《灵枢·卫气行》里,偏偏又说每天分为100刻(),每4刻卫气运行一周。
“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五刻,人气在太阳,此半日之度也。”
半日者丶一日之半也,亦廿五刻也,即一昼夜之四份之一是也,是6x4+1=25份(刻) 丶复始太阳,是故一昼夜只行廿五周(圈) 而已。
所以它只是昼行50刻,夜行50刻,而不是周。
一周仅以四象标示,而此四象又与其余的四象不同,怪哉!

另外丶人气=卫气?
 
最后编辑:
先说结论,”半日“乃白天的一半,约为6个小时(只有春分和秋分昼夜平分)。水下一刻,大约15分钟(古代用水漏作为计时单位,液面降低一刻度,就接近于现在的15分钟)。这个理解很容易,如果认为半日是一天的一半,那么应该称为一昼或一夜。另外,古代行军打仗说”战至半日许“,不可能是一整天的一半。如果从午后遭遇战斗,半日(12小时)之后就是夜晚了,难道入夜后战斗双方还要中途停战,各自准备火把点好后,派人专门点亮再继续战斗?

所以这里的”日“指的是太阳还在天上的阶段,也就是昼。半日就是半昼,约为6小时(约25x15分钟)。古代对于时间,尤其是中医里面对于周期性专门研究并进行分类说明。比如年月日都是与天体运行相关,大周期套小周期。人体也是一样,在一年中六气变化,人体经络以及五脏当令也是如此。一天的时间可以当作一年那样按照六气(三阴三阳)分类。经络在一天中的运行,也可也参照天上星宿流转来分,内经关于这里讲的很清楚。

这就意味着,人体经络中气运行周期节律的最小单元是约15分钟,一天可以按照三阴三阳划分,一个月,一年也可以这样划分,类似于自相似性。根据这种自相似性,就能找到合适的治疗策略。
 
这里透露一个秘密,如果有人能把内经中关于营卫内容的地方好好读懂,那么伤寒论就不难理解了。可以说,伤寒论就是研究营卫经络出现病邪的问题,而金匮则研究五脏杂病的。内经理论与《伤寒杂病论》的联系,不难得知了。

不过估计没人会理解上面说的东西,即便公开秘密,也只可能有少数人才能理解并流传下去,其他人自然会不屑一顾。
 
50营是气血行经的最远距离的循环数。有些地方不需要50次,所以气血行于周身(各个角落)必须以最远距离为准。
 
这里透露一个秘密,如果有人能把内经中关于营卫内容的地方好好读懂,那么伤寒论就不难理解了。可以说,伤寒论就是研究营卫经络出现病邪的问题,而金匮则研究五脏杂病的。内经理论与《伤寒杂病论》的联系,不难得知了。

不过估计没人会理解上面说的东西,即便公开秘密,也只可能有少数人才能理解并流传下去,其他人自然会不屑一顾。
009条: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93条: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272条: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275条: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291条: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328条: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丶巳午未丶丶丶丶丶丶太阳二丶丶丶丶
辰丶丶丶申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
卯丶丶丶酉丶丶少阳一丶丶丶阳明三丶
寅丶丶丶戌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
丶丑子亥丶丶丶丶丶丶太阴四丶丶丶丶

这旋转方向是弄错了吗?


少阳丶太阳丶阳明丶太阴。《伤寒》
太阳丶少阳丶阳明丶太阴。《内经》

少丶太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
秋丶夏丶阳丶丶少阳二丶太阳一丶
冬丶春丶阴丶丶少阴三丶太阴四丶

先撇开少阴厥阴不论,两者就连旋转方向也是南辕北辙,到底孰正呢?
《内经》它是将[少阴] 改名为[阳明]了 吗?

丶巳午未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
辰丶丶丶申丶丶少阳二丶丶丶太阳一丶
卯丶丶丶酉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
寅丶丶丶戌丶丶少阴三丶丶丶太阴四丶
丶丑子亥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

原图会不会如上呢?
 
最后编辑:
内经里多处都提到,营气卫气每天运行50周,应无异议。
《内经》里最大的异议就是这一句话。因为:
1)在商朝末年(公元前1100年以前)各地的铜壶滴漏标准并不是统一的。其中在岐山地区的标准是每天两百刻(漏下百刻,以分昼夜)。
2)就在那时的某一天姬昌的医学团队做了一个医学实验用来研究经脉每天运行的次数。实验的结果是一日运行五十营(《灵枢五十营》)。日在当时的意义是白天有太阳的时间。那么一日一夜运行的次数就是一百营(次)了。
3)从此以后铜壶滴漏的标准就被统一为每天一百刻。经脉走一周就是一刻(14.4分钟)。在针灸行业留针的时间一般是15分钟,这是传统。
4)在汉朝时期御医们奉皇命整理《黄帝内经》。他们用每天一百刻的铜壶滴漏标准阅读《灵枢五十营》。结果就得出了一日一夜五十营的结论。可以说除了《灵枢五十营》以外的文章都给写成了一日一夜五十营。唯独《灵枢五十营》是一日五十营。
5)御医们串改经文的结果很严重。因为串改经文以后三千年前的古人心率和呼吸频率都比我们少了一半。
6)现代人的结论是:古人是在气功状态下做的生理学实验。那么这个实验还有生理学意义吗?如果用心动过速的病人做生理学实验,研究人的平均心率如何?
 
50营是气血行经的最远距离的循环数。有些地方不需要50次,所以气血行于周身(各个角落)必须以最远距离为准。
应当是最短的距离。一条经脉有很多分支,其中(到下一条经脉)最短的一条路线会接续下一条经脉。也许到下一条经脉走到一半的时候,上一条经脉还在分支中运行着。但是并不会影响到经脉的环形接续。就像你设计一个多米诺骨牌,分支再长也不会影响到主干的传播。目的地是终点或下一次循环的起点,不是分支的末梢。
 
4)在汉朝时期御医们奉皇命整理《黄帝内经》。他们用每天一百刻的铜壶滴漏标准阅读《灵枢五十营》。结果就得出了一日一夜五十营的结论。可以说除了《灵枢五十营》以外的文章都给写成了一日一夜五十营。唯独《灵枢五十营》是一日五十营。
我反对!
二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
020刻=5宿x36分+20分(=200分)欠1.6分
100刻=1000分(实为1008分) 欠8分

日行(=气行)廿八宿(=一昼夜) ,本需时1008分(今简化为1000分) ,等同百刻。
今每二十刻,气行十周,是故百刻当乘以五得五十周,是之谓五十营也。
夫营者周也。

13500息,气行五十营于身《五十营》

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卫气行》

卫气行本来继承五十营之所说,其所言实为同一回事,即百刻有五十营,但是其後引入了四经之学说,造成了百刻只有廿五营之另一个结论而已。

五十营者二刻一周,卫气行者四刻一周,而此两个结论却是不共戴天,吾辈当选择那一个呢?
3)从此以后铜壶滴漏的标准就被统一为每天一百刻。经脉走一周就是一刻(14.4分钟)。在针灸行业留针的时间一般是15分钟,这是传统。
先生这是百刻百营乎?

以《卫气行》来看,一刻丶气是行不了一周的,而只是行了四分之一周而已,则命不中率岂非是四分之三?
是故留针之意,何也?
 
最后编辑:
猜测,推理,咬文嚼字都是表面的功夫还争议不断!实际测量一下就知道是每天一百次了。理论上应当连续测量24小时。实际上古人也做不到连续做实验24小时。12小时已经是极限了。毕竟受试者们很难做到不吃、不喝也不上厕所。要不你们谁自己试一试。一动不动的躺24小时。
 
009条: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93条: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272条: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275条: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291条: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328条: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丶巳午未丶丶丶丶丶丶太阳二丶丶丶丶
辰丶丶丶申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
卯丶丶丶酉丶丶少阳一丶丶丶阳明三丶
寅丶丶丶戌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
丶丑子亥丶丶丶丶丶丶太阴四丶丶丶丶

这旋转方向是弄错了吗?


少阳丶太阳丶阳明丶太阴。《伤寒》
太阳丶少阳丶阳明丶太阴。《内经》

少丶太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
秋丶夏丶阳丶丶少阳二丶太阳一丶
冬丶春丶阴丶丶少阴三丶太阴四丶

先撇开少阴厥阴不论,两者就连旋转方向也是南辕北辙,到底孰正呢?
《内经》它是将[少阴] 改名为[阳明]了 吗?

丶巳午未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
辰丶丶丶申丶丶少阳二丶丶丶太阳一丶
卯丶丶丶酉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
寅丶丶丶戌丶丶少阴三丶丶丶太阴四丶
丶丑子亥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

原图会不会如上呢?
六病欲解时条文不是仲景《伤寒杂病论》条文,而是后人的注,你先去熟悉康平本《伤寒论》吧,不然你会误入歧途,浪费时间。
我之前在别的帖子中已经回复过你,内经中三阴三阳是六经,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是六病,并且给出了证据。你不认真看别人给你的回帖,那就别怪不理你了。
 
注意,根据天文知识,二十八宿各自度数略有差别,因此一舍对应的时间也不是定值。而且由于岁差的存在,导致地球一日的时间在千万年累积下来会有较大误差(想想为何会出现闰月)。古书写的,自然是对应所传的知识所属年代(不一定是成书年代,也许是知识产生的上古)的星象情况,如今斗转星移(北极星并非固定不变),不能死板套用。
 
黄帝曰:余愿闻五十营奈何?
歧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移植至此,必为等分之数:
千八分=二十八宿x 三十六分
廿八宿虽非分佈均等,然日行却是速度均等。
日行一周天=日行二十八宿(=一昼夜=千八分)
千八分之後被浓缩为百刻:
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
此人气之运行与日之运行,皆为等值矣!

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一周天)

人气行五十周(营) 岂不是要五十
 
最后编辑:
理论上是把二十八宿做成一个圆盘当成日行的刻度。实际上是在日晷下半周范围画出二十八个刻度。白天计时用。类比计时标准如下:
1)铜壶滴漏100刻。
2)日晷28宿。
3)呼吸13500息。
4)心跳54000次。
5)经脉循环50次。
6)现代计时12小时。
100刻日行28宿,一日一夜200刻,日行28宿,夜行28宿。
 
第二楼之文章,节录部份如下:

因《黄帝内经》创作时间跨度较大,可能内含不同标准,故先对客观的时间单位进行梳理,发现《黄帝内经》一昼夜时间的度量方式不同,其一日的时间单位主要有3:
1)星宿计时,《灵枢·五十营》记载:“日行二十八宿”[1],以日与星宿的相对位置为度,分日夜为二十八宿,或以舍计时;
2)日晷计时,通过日影在圭表的位置来计算,分昼夜为十二时辰,如《素问·八正神明论》记载:“移光定位”[2]等;
3)滴漏计时,以上壶滴水,下壶盛水,观测下壶蓄积液面所处位置的刻度以知时间,日夜间水下刻度共一百刻[3],如《灵枢·五十营》言:“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1]

因此,也可知另有一种大致节律,以昼夜间的呼吸次数为估量方式,日夜间的呼吸约13 500次,用时24 h。
同样可知,《黄帝内经》中不同的时间单位可以进行相互换算。所以对以上时间单位统一换算后可得:
一宿约0.86 h,51.6 min;
一时辰为2 h,120 min;
一刻为0.24 h,14.4 min;
一息约6.4 s。

这结论就是以廿四小时为骨干,换算《内经》裏之其它单位。
然而其实文章它,根本就不需要文章中的三个论据。
论点三与论点一根本是同一件事,而论点一根本就从未発生过,应当作廃。
而论点三是说:
分一昼夜为廿八宿,每宿卅六分,共千八分,此为平太阳时。
而论点二则是说:
分一昼夜为十二时,每时八刻有余。

但这里的问题是移光定位,所得到的必为真太阳时,而非最终结论中的平太阳时(换言之丶真太阳时与平太阳时,乃不能简单换算之两物也) ,所以移光定位虽然为真,但并不适用于此处,是故也当廃除。

PS:或许应这样说,移光定位可测定正午时刻,分一周天为午前与午後,以辅助漏刻。而漏刻才是古人计时的主力工具。
反过来,再用漏刻去确定日之出入时刻,再去定四时及节气。当然不会漏去天象。

百刻制就是分一昼夜为一百刻,管它是十二时,还是廿八宿,还是三十个牟呼栗多,一昼夜就是一百刻,昼有五十刻,夜也有五十刻,仅此而已,此不为四时之日照长短而改也。

五十营想说的不会就是这个吧?
理论上是把二十八宿做成一个圆盘当成日行的刻度。实际上是在日晷下半周范围画出二十八个刻度。白天计时用。
此实际与理论为何要脱节呢?
是因为昼乃卯至酉丶共有七时,而夜乃戌至寅丶只有五更吗?

可知否赤道式日晷,为何两面皆有刻度?
可知否什么是南政与北政吗?

赤道式日晷及漏刻,所测量的参照物,实际上是大地本身呀!
而大地自转的转速是均匀的,是故其所能得出的,只能是平太阳时也。
 
最后编辑:
漏下百刻,以分昼夜。咋分?用一百刻做标准分,还是用五十克标准分?
计时是在前1100年统一成每天一百刻的。为什么要统一?因为各地都不一样。依据什么统一?《五十营》的实验结果。
 
漏下百刻,以分昼夜。咋分?用一百刻做标准分,还是用五十克标准分?
蒙对了,的确是用重量来做标准的。

漏刻与滴漏是两种不同的计时工具,滴漏是数水滴的次数,而漏刻却是算水流的重量或容量。

以器贮水,以铜为渴乌,状如钩曲,以引器中水,于银龙口中吐入权器。漏水一升,称重一斤,时经一刻。
《李兰漏刻法》

渴乌用的是虹吸原理,它保证了水流的均速。
而一刻之水为一升,重一斤,于是更细之时间单位生焉。
计时是在前1100年统一成每天一百刻的。为什么要统一?因为各地都不一样。依据什么统一?《五十营》的实验结果。
度量衡能统一就统一,不能的话,谁也无计可施,不是吗?
况且五十营的实验结果谁去宣传推广?

中医们要去取代钦天监之工作乎?

事实上丶李兰之漏刻尚有很多问题,需要去解决,如秤砣之移动(此即报时的钟面) ,权器换水时,水流要如何暂停等等,还有最重要的较准问题,该以何物来较准漏刻呢?该隔多久来较准一次呢?

水下百刻与移光定位,谁是主?谁是从?
先生不会本末倒置了吧?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