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伤寒金匮 讲座预告: 新冠急重症及转阴后遗症治疗医案一例 (讲座前作业)

病人出现咳白痰而喘。白痰属于寒痰,喘提示痰多,痰多提示里寒重。可用姜半夏调之,不需要使用真武汤,因为过猛容易转变为热邪,病人已经出现了表热证呢。
 
大凡脉沉细弦,都是里阳不足。太阳表寒证必恶寒发热头疼。其脉紧者,里气不虚也。其脉沉细弦者数,里气不足也。沉细弦为阳气不足,数为阴气不足。病人阴阳俱不足,故而太阳表寒证其脉沉细弦数。里不虚者可用麻黄汤,里气不足者恐不能耐受麻黄汤,可用单味辛温走表药调之。
 
对比白虎加人参汤与白虎汤。病人阳明经证,发热而恶热,出汗、烦躁。其脉洪大有力,或滑而有力者,可胜任白虎汤。其脉弦者,仍可以用白虎汤,却必须加人参,不可以单独用白虎汤。为什么,因为弦脉提示病人里阳不足,故必加人参。病人脉沉细者,不能用白虎汤也。
 
弦脉与滑脉相反。弦脉是脉管壁僵硬,滑脉是脉管壁弹性好。弦脉是如按琴弦,意思是说,弦脉是脉体波动幅度小,而且脉波传播速度快。滑脉如盘走珠,意思是说,滑脉是脉体波动幅度大,而且脉波传播速度慢。

弦脉与紧脉亦相反。弦而乏力曰弦,弦而有力曰紧。脉管壁本身僵硬是弦脉。脉管壁本身并不僵硬,而是心脏的动力增强造成脉管壁表现得僵硬,这是紧脉。所以,紧脉是实证,弦脉是虚证。

所以,本病例是虚证,而不是表寒实证。表有寒,里有虚。里阳虚则脉弦,里阴虚则脉数。不可以有滑脉的,滑脉提示里实热证。
 
2022年1月27日
开始有微咳,发烧37.6度 ,轻度恶寒,轻度头痛,但无紧脉,舌像正常。
整手脉 沉细弦滑数
服用:麻黄升麻汤
麻黄6 升麻12 当归9 知母9 黄芩9 玉竹9 白芍9 天门冬12 桂枝9 茯苓9 炙甘草6 生石膏30 白术9 干姜9

嗓子剧痛,不能吞咽,咳嗽加剧,吐出很多白痰。
——————
症状:恶寒、发热、头痛、微咳。
脉象:沉细弦数(不可能有滑脉)。

症状提示风寒表证。脉象提示里气不足,既有阳虚(脉沉细弦),又有阴不足.(脉数)。本来首剂可用小青龙汤,不能加石膏。而却使用了知母、黄芩、天冬、石膏、玉竹等大寒药损其阳气。阳虚则不能驱除邪气,用辛温药反而促使寒邪化热,也就是产生风邪。风邪导致咽喉剧痛,寒邪导致咽喉肿胀。里阳虚弱则脾虚生湿,湿聚成痰,表现为寒痰加重。故而咳嗽大量白痰而喘。
 
起初病人恶寒发热头疼,典型的表寒证。脉不紧,而是沉细弦数,这是表里俱寒,表寒而里阳虚。表有寒邪,里有阳虚。辛温即可,用麻黄汤或体质不能胜任,可用生姜辛温走表即可,重在发散表寒,兼温里寒。
恶寒发热头疼,典型的表寒证——看来你还是不熟悉伤寒论条文呀,光看症状相似却不看脉,这样容易误治的。
 
嗓子剧痛,不能吞咽,咳嗽加剧,吐出很多白痰。
2022年1月29日-1月30日
持续发烧38.3由于白痰量多,改方:小青龙汤+石膏,体温不超过38,嗓子疼痛缓解,咳嗽开始带喘,无恶寒。
2022年1月31日-2月2日
体温逐渐又回升至38.5度,有疲劳感,服用:真武汤
茯苓20 白芍20生 姜20 附子15 白术15
服后体温由38.5度降至37.4度,继续服用真武汤后,体温逐渐升至39度。
——————
接上。误用寒药导致增加痰湿,咳白痰而喘(本来不喘)。寒邪化热而出现咽喉疼痛,寒邪仍在并且加重,故而出现咽喉肿胀。改用小青龙汤是对的,但是不能加石膏。而加了石膏,病人阳气更虚,故出现疲劳。于是又改用真武汤,这回用对了,于是病情缓解下来。病人阳气恢复,而邪气未除,则不能继续使用真武汤,而继续使用,故而发热加重。
 
可以说,如果判断病人刚开始属于表里俱寒,那就应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由于起初已经微咳头痛,脉细数,这服药下去,出现咳痰带血或心慌发热是有可能的,加上脉弦滑,用这样的大辛大热药,恐怕要催命了。
 
2022年2月3日
体温维持在38.6度。血氧仪测量血氧含量为91,心跳100/分钟。气喘明显。
服用乌梅丸
乌梅30 细辛6 桂枝9 黄连9 黄柏6 当归9 党参9 附子汤1包 花椒4 干姜9
情况没有太大改善,没有变好,也没有变坏。
——————
病人用真武汤过剂,损伤阴气。故而脉更数,气更喘。阴虚里热,寒邪化热入里矣。用乌梅丸,辛与酸并用。辛发散,酸收敛,不知道是要发散还是收敛。寒与热并用,苦与甘并用。不知道是要清热还是温寒,不知道是要补还是要泻。总而言之,用药相互对抗,病人还够折腾,故而病情不减轻也不加重。总算病情稳定下来了。
 
这个医案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在现在的社会,几乎没有可能有这样的一位危重症的患者能配合纯中医治疗,也几乎没有可能有这样一位中医,敢于靠一己之力把治疗独揽在手上。
话不要说得这么绝对,凡事皆有可能!我就治过比这个案例更为严重的新冠病人。此人是我老婆。当时,她发烧达到41度,心跳110多,上热下寒,更为麻烦的是还出现关格(下边尿闭,上边呕吐),第三天解便时还发现有上消化道出血。2022年底,由于我地是新冠高峰期,医院根本就进不去,完全靠在家里自救。幸好我在之前就购了些中药(饮片和成药),以备不时之需,但是家里既无注射药品也无吸氧设备,完全是凭一己之力和中医中药挽救老婆于危亡之际。
 
可以说,如果判断病人刚开始属于表里俱寒,那就应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由于起初已经微咳头痛,脉细数,这服药下去,出现咳痰带血或心慌发热是有可能的,加上脉弦滑,用这样的大辛大热药,恐怕要催命了。
起初是表寒为主,里寒轻。用一味辛温走表药就可以了,生姜很合适。
 
只有你知道:
1/ “麻黄升麻汤”出自“厥阴篇”,一出场是否就要“下手敲三更”
2/ 条文说的症状为“难治”,而此方是“主之”,从前亲自效验过吗
 
可以说,如果判断病人刚开始属于表里俱寒,那就应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由于起初已经微咳头痛,脉细数,这服药下去,出现咳痰带血或心慌发热是有可能的,加上脉弦滑,用这样的大辛大热药,恐怕要催命了。
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表里俱寒很严重的病例。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而该病例是表寒也不重,里寒也轻,当然不可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再说病人脉数有热,用辛热走里的附子不是火上浇油吗
 
表寒证的症状组合是发热与恶寒并存。只要发热与恶寒并存就可以诊断为表寒。脉浮紧其实并不是表寒证的必有症状。有脉浮紧,提示病人表有寒而里气不虚。没有脉浮紧,提示病人表有寒而里气不足。所以没有脉浮紧并不排除表寒的诊断。表有寒邪,里气不足,则脉浮不起来,也紧不起来。病人恶寒发热脉沉细,这是表寒里不足。用辛温走表药,加一味党参就可以。
 
2022年1月27日
开始有微咳,发烧37.6度 ,轻度恶寒,轻度头痛,但无紧脉(脉沉细弦数),舌像正常。

这其实是温病学派说的风温病初起症状。按照吴鞠通的观点,可试用桂枝汤,不可用麻黄汤。为什么说试用呢,因为病人的出汗情况不明。用麻黄汤必无汗,用桂枝汤必有汗。用麻黄汤必脉浮紧,用桂枝汤必脉不紧(不紧即为缓,桂枝汤必脉缓)。用麻黄汤必恶寒重而发热轻,用桂枝汤必发热重而恶寒轻。如果病人无汗,用桂枝汤可能无效,但是不至于造成什么后果。

所谓风温,其实就是太阳中风。风温初起有桂枝汤证,不会有麻黄汤证的。风邪具有阴阳两性。其阴性引起恶寒,其阳性引起出汗和脉不紧。寒邪是纯阴邪。所以太阳伤寒必恶寒重而无汗脉紧,太阳中风必恶寒轻而有汗脉缓。

象本病例,病人恶寒轻、发热,脉不紧,不知道出汗情况。如果有汗是桂枝汤证,如果无汗也不能用麻黄汤(因为脉不紧不可以用麻黄汤)。有汗无汗都可以单用生姜。生姜辛温走表,无论风还是寒之表邪都可以驱散,即使药力不足也不会误事,更不会坏事。
 
麻黄和桂枝都辛温驱散寒邪。麻黄重在走表而发汗力强,所以无汗者才适合用麻黄,有汗者不能用麻黄。桂枝重在走里而损伤阴气,所以温里者适合用桂枝,阴虚者用桂枝发表必须合用白芍。如何判断有没有阴虚?出汗情况最灵敏。无汗者阴不虚,有汗者必阴虚。

所以,无汗者不能用白芍,有汗者不能用麻黄。
 
起初是表寒为主,里寒轻。用一味辛温走表药就可以了,生姜很合适。
脉弦细滑数,怎么就是里寒了?
 
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表里俱寒很严重的病例。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而该病例是表寒也不重,里寒也轻,当然不可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再说病人脉数有热,用辛热走里的附子不是火上浇油吗
太少两感也不必像你说的那样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才能用。何况这个病人根本不是太少两感。“再说病人脉数有热”——你刚刚还说表里俱寒,怎么变来变去?寒热不分吗?
 
太少两感也不必像你说的那样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才能用。何况这个病人根本不是太少两感。“再说病人脉数有热”——你刚刚还说表里俱寒,怎么变来变去?寒热不分吗?
起初是表里俱寒,那个时候也并没有明显的脉数,是后来寒邪化热,脉才数的。
 
脉弦细滑数,怎么就是里寒了?
贴主描述得并不完全真实。弦脉不可能与滑脉并存。脉滑必不弦,脉弦必不滑。而且起初并没有脉数,是后来出现数脉的。病人起初应该就是恶寒发热头痛,脉不浮紧。不是典型的太阳伤寒起病,而是太阳中风起病。风是介于寒热之间的邪气。使用石膏知母天冬玉竹等大寒药,然后出现明显的里寒。再然后真武汤过剂又导致风寒之邪化热入里,出现里热,明显脉数。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