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伤寒金匮 讲座预告: 新冠急重症及转阴后遗症治疗医案一例 (讲座前作业)

没打疫苗的应该不少,稍微有一点这方面的知识的,估计都不会当小白鼠。我没打
咁你有冇去第十甫蓮香樓飲茶?個度哋壽眉茶好九正。

我兒家乜嘢碼都冇,所以三年冇回廣州了。
 
分享案例值得称赞,又何故语焉不详。
初始脉沉,虚人外感,至小青龙动肾气而喘,始终未察
 
咁你有冇去第十甫蓮香樓飲茶?個度哋壽眉茶好九正。

我兒家乜嘢碼都冇,所以三年冇回廣州了。
我不是广州人,四川的。不打疫苗不影响出行,毕竟广州是一线城市,没有地方上那么横行霸道胡作非为。
 
我不是广州人,四川的。不打疫苗不影响出行,毕竟广州是一线城市,没有地方上那么横行霸道胡作非为。
謝謝你,廣州也很好吧,祝你愉快!

“廣州好,人道木棉紅。落葉開花飛火鳳,參天擎日舞丹龍。三月正春風。”

1959年 廣州市長朱光賦詞
 
坛里有没有最终硬扛过去而没有打疫苗的?
我每天往来康复医院,没有打疫苗,出门也没影响,一般都只看绿码,有时看看多少小时核酸这样。康复医院还可以进去看病人,但其他大的医院除了24小时陪护,其他人一律不让进去的,有时觉得瘟疫害的人还没有被间接害死的人多。
 
最后编辑:
还他妈的服用了正确药方
 
看到新贴提示,进了这贴,
如此惨不忍睹,拿出来X人X眼,
如今网络上疯狂流行经方,造孽于世,也是中医的浩劫,原因多样,难详细。
网络上少有的脉案,我不明白有表证反映,却是一手的沉脉,让我想到几十年前中医院和西医院中医科的脉像造假:为证明处方,而写脉像。又让我想到很多中医的摸脉的手法:擒拿手!又怎么能摸出来表证脉。
中医是简廉捷验的,动辄大方,不一下把病人打昏打死都是万幸了。
立马用银翘丸二丸化溶,同复方阿斯匹林二片,热米饮或热温水送服,覆被而卧,取微汗透邪,或能一次即愈。
我对开口就用伤寒经方加加减减是心生厌恶的;我对杂方乱投是心生厌恶的。我对没参透中医中药的玄机是心生愧疚的。
再加一条:病历要写年龄,不能就写个成人了事。既为重病医案,还重在一路扶阳,也应写明:既往病史。
舌像无变化?脉为何如此?中基:尚有舍脉从证,舍证从脉;急则治其标。
一家之言,在于探讨。
 
最后编辑:
刚在某论坛看到一个老贴子,说得是某当年的网络中医新秀,入扶阳一事的感慨,我心有戚戚,故复制转文如下:


我知道刘力红老师是看了《思考中医——伤寒论导论》,真是一本好书,它激励了很多有志中医的同道,掀起了一个学习中医,学习伤寒论的小高潮。但后来我就为刘老师着急了,怎么就一味的扶阳了呢,伤寒论的精髓就是把寒热 表里 虚实 阴阳贯彻到三阳 三阴病的辨证论治体系中,两千年来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的发展。四逆汤只是《伤寒论》113方之一,仲景用药有麻黄瓜蒂大黄柴胡附子石膏甘遂人参,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俱全,非仅一扶阳,还要搞什么火神派,叹之叹之。
这是个2013年的贴子,今偶重看到,或许昨日某论坛的版主在华夏中医论坛看到我昨天的发言,把旧文给抖落出来了。忍不住我回了一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那些年有很多有才有志的中医人,坠入魔道,究可叹也。
那些年某些政客,好大喜功,提出什么:弯道超车。中医能弯道超车吗?长江后浪推前浪,后人要比前人强,几千年中医的发展正是如此,才有了今日的长足发展,但脱离了最基本的理论的标新立异是中医的正道吗?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标准该如何定准位,把握好了吗?
顺一句:重剂起沉疴,的重剂,有不有个度?辨证看病不准,冀猛药取胜,也是那些年的中医痼疾。
再顺说一句:阴阳的平衡在一些方面用现代科学可以证实:人体的营养物质;酸碱;氨氮;微量元素等。
 
最后编辑:
中医脉案造假古已有之,非今人独有。
凡是处方里有麻黄的,脉必然是浮紧。不紧也得写紧。
中药里面有开破的,必然给加个味辛。哪怕它本身并没有辛味。
味咸的不咸,味酸的不酸,味淡的不淡。
可笑一帮后生晚辈,动辄引经据典,吵个不亦乐乎。
殊不知,古人也可以为了自己的名利造假,把后辈们当猴耍。
太阳下面没有新鲜事,仔细想想,这跟我们现在水论文有啥区别?
 
读完医案和各位高见之后,有一些大家可能忽略的地方想要供大家探讨下,以期抛砖引玉。

病人开始的症状是:微咳,低烧 ,轻度恶寒,轻度头痛,无紧脉,舌像正常。脉象为沉细数滑,兼弦。

从脉象来看,数、滑、弦为阳脉,沉细为阴脉。阴阳脉并见,结合低烧症状可知,病人阴阳两虚,卒中病邪。

畏寒但脉俱沉而无紧象,说明病不在表。数而滑,表明病邪来势汹,头痛而微咳,表明正邪短兵相接。总体来看是病人体虚而中邪,邪径入里。

咋一看,仅凭沉脉而用麻黄升麻汤,确实有误。因为该方治疗的是伤寒误下,寸沉而,下部无脉,症见下利手足厥逆,喉咙不利唾脓血。然而医案中的病人微咳,头痛,并无明显上热,并且大小便正常,手足没有厥逆症状。症状完全不符合,而且脉细数,与迟脉相反。似乎确实不对。但是注意,除非完全符合脉症,才能套方,否则要用我之前在帖子里说的用经方思维来(看待)用方。

因此,我们不妨跳出局部,从宏观用经方思维来看用药思想,可以对照用药后的症状来验证想法对不对。
 
麻黄升麻汤针对的是伤寒大下误治,阳越于上而虚寒于下的情况。因为伤寒论中少阴病和厥阴病条文均有咽喉不利或唾脓血的情况,均误治导致阳越于上所致。大下,必然津液续亏,阳气外散,所以脉沉(或兼细),迟为寒,沉为里,故手足厥逆。伤寒病本在表,因误治而下陷入里,津液亏导致阳不能固守于下。

麻黄升麻汤针对外邪入里致阴阳两虚出现的上热下寒症状,用知母石膏黄芩清上越之火,唾血是因为大下亡津液致使火热迫血外出,故以当归芍药玉竹天冬养血滋阴。针对四肢厥逆和下利症状,用干姜炙草白术茯苓加桂枝回阳救逆温通散寒。方中重用麻黄,即青龙,东方升散要药,配升麻来透散里邪。

注意,方子是救伤寒误下病,原病邪是寒邪,如果病邪不是寒邪,那么麻黄升麻汤绝不能用。但并不意味着麻黄升麻汤必须在伤寒误下后才能用。只要符合阴阳两虚,寒邪入里导致的上热下寒,都可以用。

现在病人脉沉细数,表明病人本身可能已经存在阴阳两虚,在此基础上卒感瘟疫,进一步出现弦滑等脉象。弦滑表明身体在对抗病邪,因为阳脉说明身体还有抵抗的意思。医案中的病人的身体趋势是大致符合以上情况的。
 
为了检验方子用的对不对,不妨来看服药后的反应:嗓子剧痛,不能吞咽,咳嗽加剧,吐出很多白痰。

显然,身体整体趋势表现为向上,即沉入里的病邪有向外透散的趋势。说明方子在整体趋势上是对的,但有一个问题被忽视,那就是上面提到的病邪的寒热性质。因为初始脉细数弦滑,有里热之象,而且是虚热兼有痰湿之象。而麻黄升麻汤治疗的是沉迟寒象脉,病邪性质是寒。楼主分享的医案中的病人感染的病邪到底是寒还是热?

病人嗓子痛,吐白痰。白痰是因为病人本身阳虚,麻黄升麻汤用干姜桂枝麻黄之类,把体内陈年寒湿逐出体外的表现。嗓子痛表明热在上,可能是热病误用热药,过重透散外达所致。

这时候,如果病邪是寒邪,有嗓子痛的热象,那么进一步用小青龙汤加石膏是正确的。但问题是,白痰分为两种,一种是泡沫清稀痰,为寒湿水气,用小青龙汤没有问题;另一种是白泡沫黏痰,可以拉丝的那种,这时候就要考虑是热了,用小青龙汤只会加剧咽痒咳嗽,因为小青龙的麻黄细辛干姜把水给去掉了,黏痰液不易排出,岂不作痒甚?

再来看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后的症状:嗓子疼痛缓解,咳嗽开始带喘,无恶寒。

嗓子痛缓解,说明上热得以缓解,因为麻黄升麻汤中有西方白虎(知母石膏等)凉润,再加上当归白芍天冬玉竹养血滋阴所致。喘,则是肺有热(如,麻黄汤证有喘)而通过大口喘气排热,或者痰排不出来时肺主动作喘促进排痰。这里没有进一步信息判断。如果病人鼻子呼出的气是热气,甚至冲鼻,那是肺热;如果病人自觉肺部呼吸有痰鸣,那是排痰所致。当然,还要结合脉象和望诊判断。
 
总之,用药后不能单看症状来判断病进还是退,除非病人身体情况单纯,用药后一眼就能判断对不对,否则须结合进一步四诊来判断。

从后面改服桑菊饮的效果来看,服用真武汤确实是严重的错误。之前即便小青龙加石膏汤用的对,后续治疗应继续前面让病邪外出的思路用药,而不能再添一把火(因为病人情况是阴阳两虚),只有是单纯阳虚情况,仅凭扶阳霸道法就能解决问题(病人可能会难受一些)而不必采用透邪等复杂治疗过程。
 
为了检验方子用的对不对,不妨来看服药后的反应:嗓子剧痛,不能吞咽,咳嗽加剧,吐出很多白痰。

显然,身体整体趋势表现为向上,即沉入里的病邪有向外透散的趋势。说明方子在整体趋势上是对的,但有一个问题被忽视,那就是上面提到的病邪的寒热性质。因为初始脉细数弦滑,有里热之象,而且是虚热兼有痰湿之象。而麻黄升麻汤治疗的是沉迟寒象脉,病邪性质是寒。楼主分享的医案中的病人感染的病邪到底是寒还是热?

病人嗓子痛,吐白痰。白痰是因为病人本身阳虚,麻黄升麻汤用干姜桂枝麻黄之类,把体内陈年寒湿逐出体外的表现。嗓子痛表明热在上,可能是热病误用热药,过重透散外达所致。

这时候,如果病邪是寒邪,有嗓子痛的热象,那么进一步用小青龙汤加石膏是正确的。但问题是,白痰分为两种,一种是泡沫清稀痰,为寒湿水气,用小青龙汤没有问题;另一种是白泡沫黏痰,可以拉丝的那种,这时候就要考虑是热了,用小青龙汤只会加剧咽痒咳嗽,因为小青龙的麻黄细辛干姜把水给去掉了,黏痰液不易排出,岂不作痒甚?

再来看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后的症状:嗓子疼痛缓解,咳嗽开始带喘,无恶寒。

嗓子痛缓解,说明上热得以缓解,因为麻黄升麻汤中有西方白虎(知母石膏等)凉润,再加上当归白芍天冬玉竹养血滋阴所致。喘,则是肺有热(如,麻黄汤证有喘)而通过大口喘气排热,或者痰排不出来时肺主动作喘促进排痰。这里没有进一步信息判断。如果病人鼻子呼出的气是热气,甚至冲鼻,那是肺热;如果病人自觉肺部呼吸有痰鸣,那是排痰所致。当然,还要结合脉象和望诊判断。
病人起先是表里俱寒,用辛温药治疗即可,却使用了诸多寒凉药。寒凉药关门闭冦,以致辛温不能解寒,却增加痰湿。然后寒邪化热,故出现咽喉痛甚,此为表热证,该用辛凉走表药即可,却继续寒闭其里,故而咽喉痛缓解,而里寒加重,表里俱寒。痰湿增加而出现痰喘。此时用真武汤对路,病情缓解。然后用药又寒又酸,寒闭还嫌不够,外加酸收,寒痰喘加重。

用药法则,表寒者用辛温走表药,表热者用辛凉解表药,里寒者用辛温走里药,里热者用苦寒泻火药。寒痰温之,热痰清之。

此病人始终没有里热证,却用辛寒清气,苦寒邪火。以致寒痰陡增,病人加重。有里寒时却用寒药,有表热时却用热药。寒时却用了清法,热时却用了温药。就一个字:乱。
 
起初病人恶寒发热头疼,典型的表寒证。脉不紧,而是沉细弦数,这是表里俱寒,表寒而里阳虚。表有寒邪,里有阳虚。辛温即可,用麻黄汤或体质不能胜任,可用生姜辛温走表即可,重在发散表寒,兼温里寒。
 
病人出现咽喉疼痛时,叶天士说得很清楚,这是“挟风”,“则薄荷牛蒡之属”。当病人出现咽喉肿胀,吞咽困难时,这是“挟湿”,“则芦根滑石之流”。它们都是走表药,对里寒妨碍不大。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