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
详情查看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
详情查看
禁用JavaScript。为了获得更好的体验,请在运行之前启用浏览器中的JavaScript。
您正在使用一款已经过时的浏览器!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请尝试升级或使用
其他浏览器 。
[植物]杏香兔耳风
[拼音]xing xiang tu er feng
[药名]金边兔耳
[别名]扑地金钟,兔儿一枝香
[基源]为菊科兔耳风属杏香兔耳风的全草。
[学名]Ainsliaea fragrans Champ.
[采制]春、夏采收,洗净,鲜用或切段晒干。
[生境]生于山坡灌木林下或沟边草丛等处。
[性味]性凉,味甘、微苦。
[归经]肺经,肝经。
[功能]清热补虚,凉血止血,利湿解毒。
[主治]虚劳骨蒸,肺痨咳血,妇女崩漏,湿热黄疸,水肿,痈疽肿毒,瘰疬结核,跌打损伤。
[用法]内服煎汤(包煎)10~15克。外用捣敷。
[应用]①咳嗽吐血:金边兔耳,煮猪肺食。②水肿:金边兔耳根60克,煎水服。另用鲜金边兔耳根加食盐捣烂,敷肚脐上。③骨蒸劳热:金边兔耳,蒸鸡服。④刀伤,蛇咬伤,肿毒:金边兔耳,捣烂敷患处。⑤鼻疳:金边兔耳,捣烂塞鼻孔内。
[考证]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植物]白花地胆草
[拼音]bai hua di dan cao
[药名]苦地胆
[别名]牛拖鼻,地枇杷,铁烛台
[基源]为菊科地胆草属白花地胆草的全草。
[学名]Elephantopus tomentosus L.
[采制]夏末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生于山坡旷野、路旁或灌丛中。
[性味]性寒,味苦、辛。
[归经]肺经,肝经,肾经。
[功能]清热解毒,凉血利湿。
[主治]感冒,百日咳,扁桃体炎,咽喉炎,眼结膜炎,黄疸,肾炎水肿,月经不调,白带,疮疖,湿疹,虫蛇咬伤。
[用法]内服煎汤6~15克,鲜品30~60克,或捣汁。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
[禁忌]①孕妇及体虚者忌服苦地胆。②孕妇忌服苦地胆根。
[应用]①肺结核咳嗽吐血:苦地胆根60克,调猪瘦肉炖服。②头风:鲜苦地胆根60克,鸡1只,酌加开水炖熟后,再加少许红酒,分2~3次服。③急性睾丸炎,慢性肾炎:苦地胆根15~18克,和鸭蛋1~2个炖服。④痈肿:鲜苦地胆根适量,食盐数粒,酌加米饭同捣烂,敷患处,日1换。⑤乳腺炎:苦地胆根捣烂冲酒敷患处。又可煎水冲酒服。⑥鼻出血:苦地胆、猪肝各适量,同煎服,连服3~4次。⑦黄疸:苦地胆连根叶洗净,鲜者120~180克,煮肉食,连服4~5天。⑧脚气:苦地胆30~60克,豆腐60~120克,酌加开水炖服。⑨热淋:鲜苦地胆90克,瘦猪肉120克,食盐少许,加水同煎,去渣,分4次服用。⑩扁桃体炎,咽喉炎:苦地胆6克,泡入300ml热开水中半小时,内服,每天一剂。
[附注]白花地胆草的根亦供药用,习称苦地胆根。性寒,味苦。有清热解毒,除湿的功能。治中暑发热,头痛,牙痛,肾炎水肿,菌痢,肠炎,乳腺炎,月经不调,白带,痈肿。内服煎汤9~15克,或泡酒。外用捣敷或煎水含漱。
[备注]同属植物地胆草亦同等入药,详情参考地胆草条。
[考证]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植物]地胆草
[拼音]di dan cao
[药名]苦地胆
[别名]牛拖鼻,地枇杷,铁烛台
[基源]为菊科地胆草属地胆草的全草。
[学名]Elephantopus scaber L.
[采制]夏末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生于山坡旷野、路旁或灌丛中。
[性味]性寒,味苦、辛。
[归经]肺经,肝经,肾经。
[功能]清热解毒,凉血利湿。
[主治]感冒,百日咳,扁桃体炎,咽喉炎,眼结膜炎,黄疸,肾炎水肿,月经不调,白带,疮疖,湿疹,虫蛇咬伤。
[用法]内服煎汤6~15克,鲜品30~60克,或捣汁。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
[禁忌]①孕妇及体虚者忌服苦地胆。②孕妇忌服苦地胆根。
[应用]①肺结核咳嗽吐血:苦地胆根60克,调猪瘦肉炖服。②头风:鲜苦地胆根60克,鸡1只,酌加开水炖熟后,再加少许红酒,分2~3次服。③急性睾丸炎,慢性肾炎:苦地胆根15~18克,和鸭蛋1~2个炖服。④痈肿:鲜苦地胆根适量,食盐数粒,酌加米饭同捣烂,敷患处,日1换。⑤乳腺炎:苦地胆根捣烂冲酒敷患处。又可煎水冲酒服。⑥鼻出血:苦地胆、猪肝各适量,同煎服,连服3~4次。⑦黄疸:苦地胆连根叶洗净,鲜者120~180克,煮肉食,连服4~5天。⑧脚气:苦地胆30~60克,豆腐60~120克,酌加开水炖服。⑨热淋:鲜苦地胆90克,瘦猪肉120克,食盐少许,加水同煎,去渣,分4次服用。⑩扁桃体炎,咽喉炎:苦地胆6克,泡入300ml热开水中半小时,内服,每天一剂。
[附注]地胆草的根亦供药用,习称苦地胆根。性寒,味苦。有清热解毒,除湿的功能。治中暑发热,头痛,牙痛,肾炎水肿,菌痢,肠炎,乳腺炎,月经不调,白带,痈肿。内服煎汤9~15克,或泡酒。外用捣敷或煎水含漱。
[备注]同属植物白花地胆草亦同等入药,详情参考白花地胆草条。
[考证]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植物]异叶黄鹌菜
[拼音]yi ye huang an cai
[药名]异叶黄鹌菜
[别名]日本苦菜,黄狗头
[基源]为菊科黄鹌菜属异叶黄鹌菜的全草。
[学名]Youngia heterophylla ( Hemsl. ) Babc. et Stebbins
[采制]2~4月采收,洗净泥沙,除去杂质,晒干。
[生境]生于山坡林缘、林下及荒地。
[性味]性凉,味甘、微苦。
[功能]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止痛。
[主治]咽喉痛,乳痛,牙痛,小便不利,淋浊,肝硬化腹水,疮疖肿毒。
[用法]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捣敷。
[考证]长江三峡中草药图谱。
[植物]黄鹌菜
[拼音]huang an cai
[药名]黄鹌菜
[别名]黄花菜,野芥菜,苦菜药
[基源]为菊科黄鹌菜属黄鹌菜的全草或根。
[学名]Youngia japonica ( L. ) DC.
[采制]春季采收全草,秋季采根,洗净,鲜用或切段晒干。
[生境]生于墙根、石隙、庭角阴湿地。
[性味]性凉,味甘、微苦。
[功能]清热解毒,利尿消肿。
[主治]感冒,咽痛,眼结膜炎,乳痈,疮疖肿毒,毒蛇咬伤,痢疾,肝硬化腹水,急性肾炎,淋浊,血尿,白带,风湿关节炎,跌打损伤。
[用法]内服煎汤9~15克,鲜品30~60克,或捣汁服。外用捣敷或捣汁含漱。
[应用]①咽喉炎症:鲜黄鹌菜,洗净,捣汁,加醋适量含漱(治疗期间忌吃油腻食物)。②乳腺炎:鲜黄鹌菜30~60克,水煎,酌加酒服。渣捣烂加热外敷患处。③肝硬化腹水:鲜黄鹌菜根12~16克,水煎服。④胼胝:鲜黄鹌菜30~60克,水酒各半煎服,渣外敷。⑤狂犬咬伤:鲜黄鹌菜30~60克,绞汁泡开水服,渣外敷。
[考证]中华本草。
[植物]球菊
[拼音]qiu ju
[药名]苡芭菊
[别名]地胡椒,大鹅不食,拳头菊
[基源]为菊科球菊属球菊的全草。
[学名]Epaltes australis Less.
[采制]夏、秋采收,洗净,鲜用。
[生境]生于旱田或旷野沙地中。
[性味]性温,味辛。
[归经]肝经。
[功能]祛瘀止痛,通窍止咳,杀虫。
[主治]跌打损伤,目赤肿痛,风寒头痛,咳嗽痰多,鼻塞不通,鼻渊流涕。
[用法]外用鲜品适量,捣敷。
[应用]①赤眼肿痛:苡芭菊、田基黄、犁头草各9g,捣敷合谷穴。左眼痛敷右,右眼痛敷左。
[考证]全国中草药汇编。
[植物]石胡荽
[拼音]shi hu sui
[药名]鹅不食草
[别名]三牙戟,球子草,地胡椒
[基源]为菊科石胡荽属石胡荽的全草。
[学名]Centipeda minima ( L. ) A. Br. Et Aschers.
[采制]9~10月花开时采收,鲜用或晒干。
[生境]生于墙根、路旁、园畔及旷野潮湿处。
[性味]性温,味辛。
[归经]肺经,肝经。
[功能]清热止咳,怯风通窍,消肿散瘀,退翳明目。
[主治]鼻塞不通,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头痛,百日咳,慢性支气管炎,结膜炎,风湿关节痛,湿疮肿毒,跌打肿痛,毒蛇咬伤。
[用法]内服煎汤4.5~9克,或捣汁。外用捣敷、硏末鼻吸或搓揉后塞鼻。
[禁忌]孕妇和气血虚者不宜多服。
[注意]本品热服有刺激作用,忌热服。
[应用]①骨折:鲜鹅不食草适量,加酒,炖后捣烂敷伤部。②疟疾:鹅不食草6克,酒煎,饭后服。③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鲜鹅不食草少许,揉成黄豆大,塞鼻。④百日咳:鹅不食草,冰糖适量,水煎服。⑤单双喉蛾:鹅不食草30克,糯米30克。将鹅不食草捣烂,取汁浸糯米磨浆,给患者徐徐含咽。⑥阿米巴痢疾:鹅不食草、乌韭根各15克,水煎服,日一剂。血多者加仙鹤草15克。⑦伤风头痛,鼻塞,目翳:鹅不食草(鲜或干皆可)搓揉,嗅其气,即打喷嚏,每日两次。⑧牛皮癣:鹅不食草捣涂。⑨蛇伤:鲜石胡荽捣烂,外敷伤部。⑩跌打肿痛:鹅不食草适量,捣烂,炒热,敷患处。
[考证]中华本草&中草药大典。
[植物]菊芋
[拼音]ju yu
[药名]菊芋
[别名]洋姜,番羌
[来源]为菊科向日葵属菊芋的块茎或茎叶。
[学名]Helianthus tuberosus L.
[采制]秋季采挖块茎,夏、秋采收茎叶,鲜用或晒干。
[生境]通常栽培,原产北美。
[性味]性凉,味甘、微苦。
[功能]清热凉血,消肿。
[主治]热病,肠热出血,跌打损伤,骨折肿痛。
[用法]内服煎汤10~15克,或生嚼服块根1个。
[考证]中华本草。
[植物]向日葵
[拼音]xiang ri kui
[药名]向日葵花盘
[别名]西番菊,向阳花,望日葵
[基源]为菊科向日葵属向日葵的花序拖(花盘)。
[学名]Helianthus annuus L.
[采制]秋季采收,去净果实,鲜用或晒干。
[生境]通常栽培农作物。
[性味]性寒,味甘。
[归经]肝经。
[功能]清热,平肝,止痛,止血。
[主治]高血压,头痛,头晕,耳鸣,腕腹痛痛经,子宫出血,疮疹。
[用法]内服煎汤15~60克。外用捣敷或研粉敷。
[禁忌]孕妇忌服向日葵花。
[应用]①风热挟湿头痛:向日葵花盘24~30克,鸡蛋1个,和水煎成半碗,饭后服,日两次。②牙痛:葵花盘1个,枸杞根,煎水,泡蛋服。③胃痛,腹痛:葵花盘1个,猪肚1个,煮服。④妇女经前或经期小腹痛:葵花盘30~60克,水煎,加红糖30克服。⑤背疽溃烂面积大,脓孔多:葵花盘烧存性,研末,麻油调搽。⑥胃脘滯痛:向日葵根、芫荽子、小茴香,煎汤服。⑦二便不通:向日葵鲜根捣绞汁,调蜜服,每次15~30克。⑧淋病阴茎涩痛:鲜向日葵根30克,水煎数沸(不要久煎)服。⑨疝气:鲜葵花根30克,和红糖煎水服。⑩高血压:向日葵叶30克,鲜品60克,土牛膝30克(鲜品加倍),水煎内服。
[附注]向日葵的根,叶,茎髓,花,果实和果壳亦供药用。分别习称向日葵根,向日葵叶,向日葵茎髓,向日葵花,向日葵子和向日葵壳&向日葵根性微寒,味甘、淡。归胃经,膀胱经。有清热利湿,行气止痛的功能。治淋浊,水肿,带下,疝气,脘腹胀痛,跌打损伤。内服煎汤9~15克,鲜品加倍,或研末。外用捣敷&向日葵叶性凉,味苦。有降压,截疟,解毒的功能。治高血压,疟疾,疔疮。内服煎汤25~30克,鲜品加倍。外用捣敷&向日葵茎髓性平,味甘。归膀胱经。有清热,利尿,止咳的功能。治淋浊,白带,乳糜尿,百日咳,小便不通,尿路结石,肾结石,风疹。内服煎汤9~15克&向日葵花性平,味微甘。有祛风,平肝,利湿的功能。治头晕,耳鸣,小便淋沥。内服煎汤15~30克&向日葵子性平,味甘。有透疹,止痢,透痈脓的功能。治疹发不透,血痢,慢性骨髓炎。内服捣碎或开水炖服15~30克。外用捣敷或榨油涂&向日葵壳治耳鸣。内服煎汤9~15克。
[考证]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植物]菊苣
[拼音]ju ju
[药名]菊苣
[别名]卡斯尼,蓝菊
[基源]为菊科菊苣属菊苣的地上部分。
[学名]Cichorium intybus L.
[采制]夏、秋采收,洗净,切段晒干。
[生境]生于田野、路旁、草地或山坡,亦有栽培。
[性味]性凉,味咸、微苦。
[功能]清肝利胆,健胃消食,利尿消肿。
[主治]湿热黄疸,胃痛食少,水肿尿少,食欲不振。
[用法]内服煎汤9~18g。
[应用]①湿热黄疸:菊苣9g,水煎服。并用适量煎水洗身。
[附注]菊苣的根亦供药用,习称菊苣根。性凉,味微苦。有清热,健脾的功能。主治消化不良,饱腹胀闷。内服研末3~6g。
[考证]中国药典&中华本草。
最后编辑: 2022/04/27
[植物]莴苣
[拼音]wo ju
[药名]莴苣
[别名]莴苣菜,莴笋,千金菜
[基源]为菊科莴苣属莴苣的茎叶。
[学名]Lactuca satiua L.
[采制]春季嫩茎肥大时采收,多为鲜用。
[生境]常见栽培农作物。
[性味]性凉,味苦、甘。
[归经]胃经,小肠经。
[功能]利尿,通乳,清热解毒。
[主治]小便不利,尿血,乳汁不通,虫蛇咬伤,肿毒。
[用法]内服煎汤30~60克。外用捣敷。
[禁忌]素有目疾者忌长期食用。
[应用]①小便不利:莴苣捣成泥,作饼贴脐中。②小便尿血:莴苣捣敷脐上。③产后无乳:莴苣3枚,研作泥,好酒调开服。④百虫入耳:莴苣捣汁,滴入自出。⑤乳汁不行:莴苣子30枚,研细酒服。
[附注]莴苣的种子亦供药用,习称莴苣子。性微温,味苦、辛。归胃经,肝经。有通乳汁,利小便,活血行瘀的功能。治乳汁不通,小便不利,跌打损伤,瘀肿疼痛,阴囊肿痛。内服煎汤6~15克,或研末每次3克。外用研末涂擦或煎水熏洗。
[考证]中华本草。
[植物]生菜
[拼音]sheng cai
[药名]生菜
[别名]叶用莴苣,鹅仔菜,莴仔菜
[基源]为菊科莴苣属生菜的茎、叶。
[学名]Lactuca sativa Var. ramosa Hort.
[采制]春、夏采收,鲜用。
[生境]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为常见蔬菜之一。
[性味]性寒,味苦、甘。
[归经]胃经,肠经。
[功能]清热解毒,止渴。
[主治]热毒疮肿,口渴。
[用法]内服煎汤30~60克。外用捣敷。
[考证]泉港本草。
[植物]茼蒿
[拼音]tong hao
[药名]茼蒿
[别名]茼蒿菜,菊花菜,蓬蒿菜
[基源]为菊科茼蒿属茼蒿的茎叶。
[学名]Chrysanthemum carinatum Schousb.
[采制]春、夏采收,洗净,鲜用。
[生境]常见栽培农作物。
[性味]性凉,味甘、辛。
[归经]心经,脾经,胃经。
[功能]和脾胃,消痰饮,安心神。
[主治]脾胃不和,二便不通,咳嗽痰多,烦热不安。
[用法]内服煎汤60~90克,或炒熟食。
[禁忌]泄泻者禁用。
[考证]中华本草。
[植物]长豇豆
[拼音]chang jiang dou
[药名]豇豆
[别名]饭豆,虹豆,黑眼豆,黑脐豆
[基源]为豆科豇豆属长豇豆的种子。
[学名]Vigna unguiculata subsp. sesquipedalis(L.)Verdc.
[采制]秋季果实成熟后采收,晒干,打下种子。
[生境]常见栽培农作物。
[性味]性平,味甘、咸。
[归经]脾经,肾经。
[功能]健脾利湿,补肾涩精。
[主治]脾胃虚弱,泄泻,痢疾,吐逆,消渴,肾虚腰痛,遗精,白带,白浊,小便频数。
[用法]内服煎汤30~60克,或煮食或研末6~9克。外用捣敷。
[禁忌]气滞便结者禁用豇豆。
[应用]①食积腹胀,嗳气:生豇豆适量,细嚼咽下,或捣绒泡冷开水服。②小儿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豇豆根、鸡屎藤,炖肉吃。③蛇咬伤:豇豆、山慈姑、樱桃叶、黄豆叶,捣绒外敷。
[附注]长豇豆的根,叶和荚壳亦供药用。分别习称豇豆根,豇豆叶和豇豆壳&豇豆根性平,味甘。归脾经,胃经。有健脾益气,消积,解毒的功能。治脾胃虚弱,食积,白带,淋浊,痔血,疔疮。内服煎汤60~90克。外用捣敷或烧存性研末调敷&豇豆叶性平,味甘、淡。归膀胱经。有利小便,解毒的功能。治淋症,小便不利,蛇咬伤。内服煎汤鲜叶60~90克。外用捣敷&豇豆壳性平,味甘。归胃经。有补肾健脾,利水消肿,镇痛,解毒的功能。治腰痛,肾炎,胆囊炎,带状疱疹,乳痈。内服煎汤30~60克,鲜品90~150克。外用烧灰研末调敷。
[考证]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植物]豇豆
[拼音]jiang dou
[药名]豇豆
[别名]角豆,饭豆,长豆,裙带豆
[基源]为豆科豇豆属豇豆的种子。
[学名]Vigna unguiculata(L.)Walp.
[采制]秋季果实成熟后采收,晒干,打下种子。
[生境]常见栽培。
[性味]性平,味甘、咸。
[归经]脾经,肾经。
[功能]健脾利湿,补肾涩精。
[主治]脾胃虚弱,泄泻,痢疾,吐逆,消渴,肾虚腰痛,遗精,白带,白浊,小便频数。
[用法]内服煎汤30~60克,或煮食或研末6~9克。外用捣敷。
[禁忌]气滞便结者禁用豇豆。
[应用]①食积腹胀,嗳气:生豇豆适量,细嚼咽下,或捣绒泡冷开水服。②小儿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豇豆根、鸡屎藤,炖肉吃。③蛇咬伤:豇豆、山慈姑、樱桃叶、黄豆叶,捣绒外敷。
[附注]豇豆的根,叶和荚壳亦供药用。分别习称豇豆根,豇豆叶和豇豆壳&豇豆根性平,味甘。归脾经,胃经。有健脾益气,消积,解毒的功能。治脾胃虚弱,食积,白带,淋浊,痔血,疔疮。内服煎汤60~90克。外用捣敷或烧存性研末调敷&豇豆叶性平,味甘、淡。归膀胱经。有利小便,解毒的功能。治淋症,小便不利,蛇咬伤。内服煎汤鲜叶60~90克。外用捣敷&豇豆壳性平,味甘。归胃经。有补肾健脾,利水消肿,镇痛,解毒的功能。治腰痛,肾炎,胆囊炎,带状疱疹,乳痈。内服煎汤30~60克,鲜品90~150克。外用烧灰研末调敷。
[考证]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植物]菜豆
[拼音]cai dou
[药名]白饭豆
[别名]四季豆,白豆,芸豆
[基源]为豆科菜豆属菜豆的种子。
[学名]Phaseolus Vulgaris Linn.
[采制]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果荚,收集种子,晒干。
[生境]常见栽培农作物。
[性味]性平,味甘、淡。
[功能]滋养,解热,利尿,消肿。
[主治]水肿,脚气病。
[用法]内服煎汤或煮粥食。
[应用]①水肿:白饭豆120克,蒜仁15克,白糖30克,水煎服。
[考证]中药大辞典。
[植物]扁豆 ☆
[拼音]bian dou
[药名]白扁豆
[别名]鹊豆,沿篱豆,藤豆
[基源]为豆科扁豆属扁豆的成熟种子。
[学名]Dolichos lablab L.
[采制]秋、冬采收成熟果实晒干,取出种子,再晒干。
[生境]常见栽培。
[性味]性微温,味甘。
[归经]脾经,胃经。
[功能]健脾化湿,和中消暑。
[主治]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溏泻,白带过多,暑湿吐泻,胸闷腹胀。
[用法]内服煎汤9~15克。
[禁忌]寒热病患者忌服扁豆。
[应用]①赤白带下:白扁豆炒为末,米汤送下,每服6克。②妇人血崩:白扁豆花(紫者勿用)焙干为末,炊米煮饮入盐,空心服。
[附注]扁豆的根,藤茎,叶,花和种皮亦供药用。分别习称扁豆根,扁豆藤,扁豆叶,扁豆花和扁豆衣&扁豆根性平,味苦、涩。归大肠经,膀胱经。有消暑,化湿,止血的功能。治署湿泄泻,痢疾,淋浊,带下,便血,痔疮,漏管。内服煎汤5~15克&扁豆藤性微温,味甘。归心经,大肠经。有化湿和中的功能。治暑湿吐泻不止。内服煎汤9~15克&扁豆叶性平,味辛、甘、甜,有小毒。归心经,脾经,胃经。有清暑利湿,解毒消肿的功能。治暑湿吐泻,疮疖肿毒,蛇虫咬伤。内服煎汤6~15克,或捣汁。外用捣敷或烧存性研末调敷&扁豆花性平,味甘、淡。归脾经,胃经,大肠经。有解暑化湿,和中健脾的功能。治夏伤暑湿,发热,泄泻,痢疾,赤白带下,跌打伤肿。内服煎汤3~9克,或研末或捣汁。外用捣敷&扁豆衣性温,味苦、甘。归脾经,大肠经。有清暑化湿,健脾和胃的功能。治暑湿内蕴,呕吐吐泻,胸闷纳呆,脚气浮肿,妇女带下。内服煎汤3~9克。
[考证]中国药典&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植物]绿豆
[拼音]lv dou
[药名]绿豆
[别名]青小豆
[基源]为豆科豇豆属绿豆的种子。
[学名]Vigan radiata ( L. ) R. Wilczak
[采制]立秋后种子成熟时采收,拔取全株,晒干,打下种子,簸净杂质。
[生境]常见栽培。
[性味]性寒,味甘。
[归经]心经,胃经。
[功能]清热解毒,消暑利水。
[主治]暑热烦渴,感冒发热,霍乱吐泻,痰热哮喘,头痛目赤,口舌生疮,水肿尿少,疮疡痈肿,风疹丹毒,药物中毒,食物中毒。
[用法]内服煎汤15~30克,大剂量可用120克,或研末或生研绞汁。外用研末调敷。
[禁忌]①脾胃虚寒滑泄者忌服绿豆。②脾胃虚寒者忌服绿豆芽。
[注意]绿豆反榧子壳。
[应用]①解乌头毒:绿豆120克,生甘草60克,水煎服。②霍乱吐泻:生绿豆叶捣绞取汁,加醋少许,温服。③麻疹合并肠炎:绿豆皮15克,煎水,加白糖15克冲服,至痊愈为止。④流行性腮腺炎:生绿豆60克,加水煮至将熟时,放入白菜心2~3个,再煮约20分钟,取汁炖服,每日1~2次。
[附注]绿豆的叶,花,种皮和种子经浸罨后发出的嫩芽亦供药用。分别习称绿豆叶,绿豆花,绿豆皮(亦称绿豆衣)和绿豆芽&绿豆叶性寒,味苦。归肝经,大肠经。有和胃,解毒的功能。治霍乱吐泻,斑疹,疔疮,疥癣,药毒,火毒。内服捣汁15~30克。外用捣烂布包擦&绿豆花性寒,味甘。归脾经,胃经。有解酒毒的功能。治急慢性酒精中毒。内服煎汤30~60克&绿豆皮性寒,味甘。归肺经,肝经。有清暑止渴,利尿解毒,退目翳的功能。治暑热烦渴,泄泻,痢疾,水肿,丹毒,目翳。内服煎汤9~30克,或研末。外用研末和水洗&绿豆芽性凉,味甘。归胃经,三焦经。有清热消暑,解毒利尿的功能。治暑热烦渴,酒毒,小便不利,目翳。内服煎汤90~120克,或捣烂绞汁。
[考证]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中医宝典→中药方剂→食疗方。
[植物]赤小豆
[拼音]chi xiao dou
[药名]赤小豆
[别名]朱小豆,红豆,红小豆
[基源]为豆科豇豆属赤小豆或赤豆的成熟种子。
[学名]Vigna umbellata ( Thunb. ) Ohwi et Ohashi
[采制]秋季果实成熟而未开裂时拔取全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
[生境]常见栽培。
[性味]性平,味甘、酸。
[归经]心经,小肠经。
[功能]利水消肿,解毒排脓。
[主治]水肿胀满,脚气肢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
[用法]内服煎汤9~30克。外用研末调敷。
[应用]①下乳汁:煮赤小豆取汁饮。②大小肠痈,湿热气滞瘀凝所致:赤小豆、薏苡仁、防己、甘草,煎汤服。③疔疮:赤小豆花为末敷之。④水肿病,肥胖症,胃弱不思饮食:赤小豆50克,粳米60克一起放锅内,加水烧开,小火慢熬,将成粥时,加入盐和味精稍煮即可。
[附注]赤小豆或赤豆的叶,花和种子经水罨后发出的嫩芽亦供药用。分别习称赤小豆叶,赤小豆花和赤小豆芽&赤小豆叶性平,味甘、酸、涩。归肝经,肾经,胃经。有固肾缩尿,明目,止渴的功能。治小便频数,肝热目糊,心烦口渴。内服煎汤30~100克,或捣汁&赤小豆花性微凉,味辛。归心经,脾经,胃经,大肠经。有解毒消肿,行气利水,明目的功能。治疔疮丹毒,饮酒过度,腹胀食少,水肿,肝热目赤昏花。内服煎汤9~15克,或入散剂。外用研末撒或捣敷&赤小豆芽性微凉,味甘。归肝经,肾经,大肠经。有清热解毒,止血,安胎的功能。治肠风便血,肠痈,赤白痢疾,妊娠胎漏。内服煎汤9~15克,或入散剂或鲜品炒熟食用。
[考证]中国药典&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中医宝典→中医方剂→方剂汇集→老年百病防治。
[植物]大豆
[拼音]da dou
[药名]淡豆豉
[别名]秋大豆,黄大豆,黑大豆
[基源]为豆科大豆属大豆的种子的发酵加工制成品。
[学名]Glycine max ( L. ) Merr.
[采制]春秋两季,将大豆用水浸软,加水煮至汤尽豆软后置席上,盖上蒲席和麻袋,使其发酵至出现黄霉为止,取出晒干。
[生境]常见栽培。
[性味]性凉,味苦、辛。
[归经]肺经,胃经。
[功能]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主治]感冒,寒热头痛,烦躁胸闷,虚烦不眠。
[用法]内服煎汤6~12克。
[禁忌]无湿热者忌用大豆黄卷。
[注意]①大豆、大豆黄卷均恶诸参和龙胆。②服蓖麻子和厚朴者均忌服大豆。
[应用]①断奶乳胀:豆豉150克,水煎,服1小碗,余下洗乳房。
[附注]大豆的黑色种子,黑大豆的种皮,黄色种子,叶,花和种子发芽后晒干的成品亦供药用。分别习称黑大豆,黑大豆皮,黄大豆,黑大豆叶,黑大豆花和大豆黄卷&黑大豆性平,味甘。归脾经,肾经,心经。有活血利水,祛风解毒的功能。治水肿胀满,风毒脚气,黄疸浮肿,风痹筋挛,产后风痉,产后口噤,痈肿疮毒,解药毒。内服煎汤9~30克,或入丸、散剂。外用研末掺或煮汁涂&黑大豆皮性凉,味微甘。归脾经,肺经,肾经。有养血平肝,祛风解毒的功能。治头痛,阴虚烦热,盗汗,风痹,湿毒,痈疮,眩晕。内服煎汤6~15克。外用捣敷&黄大豆性平,味甘。归脾经,心经,大肠经。有健脾宽中,润燥消水的功能。治疳积泻痢,腹胀,妊娠肿毒,痈疮肿毒,外伤出血。内服煎汤30~90克,或研末。外用捣敷或炒焦研末调敷&黑大豆叶性平,味甘。归膀胱经。有利尿通淋,凉血解毒的功能。治热淋,血淋,蛇咬伤。内服煎汤鲜品15~30克。外用捣敷&黑大豆花性凉,味苦、微甘。归肝经。有明目退翳的功能。治翳膜遮睛。内服煎汤3~9克&大豆黄卷性平,味甘。归脾经,肝经,胃经。有清热透表,除湿利气的功能。治湿温初起,暑湿发热,食滯脘痞,湿痹,筋挛,骨节烦疼,水肿胀满,小便不利。内服煎汤6~15克,或捣汁或入散剂。
[备注]①大豆有黑大豆和黄大豆的区别,黑大豆和黄大豆功用不同,应加以区分。另黑大豆种皮可供药用。②大豆的叶、花和大豆黄卷无论黑大豆或黄大豆皆可用。
[考证]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