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
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
详情查看
您正在使用一款已经过时的浏览器!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请尝试升级或使用
其他浏览器。
[植物]马松子
[拼音]ma song zi
[药名]木达地黄
[别名]野路葵,假络麻,野棉花秸
[基源]为梧桐科马松子属马松子的根和叶。
[学名]Melonia corchorifolia L.
[采制]夏秋采收,洗净,扎把晒干。
[生境]生于田野或低丘陵旷野间。
[性味]性温,味苦、辛。
[归经]心经。
[功能]清热利湿,止痒退疹。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皮肤瘙痒,癣症,瘾疹,湿疮,湿疹,阴部湿痒等症。
[用法]内服煎汤10~30克。外用煎洗。
[考证]中华本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植物]蛇婆子
[拼音]she po zi
[药名]和他草
[别名]仙人抛网,满地毡
[基源]为梧桐科蛇婆子属蛇婆子的根和茎。
[学名]Waltheria indica L.
[采制]秋季采收,割取根和茎,切段晒干。
[生境]生于向阳山坡或丘陵。
[性味]性平,味辛、微甘。
[功能]祛湿,驱风,消炎,解毒。
[主治]白带,痈疖,乳腺炎。
[用法]内服煎汤30~60克,或炖肉服。外用捣敷。
[应用]①深部脓肿:和他草根茎60~90克,猪瘦肉适量,水炖服。另取鲜叶捣烂(亦可用干叶研末,调盐水或葱汤,拌成糊状)敷贴患处。②男人下消,女人白带:和他草根茎30克,加冰糖或猪小肚炖服。③风湿性关节炎:鲜和他草根茎60克,猪脚节1只,水炖调酒服。
[考证]中药大辞典&晋江中草药手册。
[植物]梧桐
[拼音]wu tong
[药名]梧桐子
[别名]白梧桐,青皮树,瓢羹树
[基源]为梧桐科梧桐属梧桐的种子。
[学名]Firmiana plantanifolia(L. f.)Marsili
[采制]秋末冬初采收成熟果实,剥取种子,晒干。
[生境]常见栽培,虎岩寺亦有野生。
[性味]性平,味甘。
[归经]心经,肺经,胃经。
[功能]顺气和胃,消食,补肾。
[主治]食伤腹泻,胃痛,疝气,白发早生,小儿口疮。
[用法]内服煎汤3~9克。外用煅存性研粉撒患处。
[应用]①疝气:梧桐子炒香,剥壳食。②食伤腹泻:梧桐子炒焦研粉,每次3克,开水冲服。③白发:梧桐子、黑芝麻各9克,何首乌、熟地黄各15克,水煎服。④小儿口疮:梧桐子6~9克,煅存性研末敷。
[附注]梧桐的根,去掉栓皮的树皮,叶和花亦供药用。分别习称梧桐根,梧桐白皮,梧桐叶和梧桐花&梧桐根性平,味甘。归肝经,肺经,肾经,大肠经。有祛风除湿,调经止血,解毒疗疮的功能。治风湿关节疼痛,吐血,肠风下血,月经不调,跌打损伤。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煅存性研粉撒&梧桐白皮性凉,味甘、苦。归肝经,脾经,肺经,肾经,大肠经。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经的功能。治风湿痹痛,月经不调,痔疮脱肛,丹毒,恶疮,跌打损伤。内服煎汤10~30克。外用捣敷或煎洗&梧桐叶性寒,味苦。归肺经,肝经。有祛风除湿,解毒消肿,降血压的功能。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痈肿疮毒,痔疮,小儿疳积,泻痢,高血压,偏头痛。内服煎汤10~30克。外用鲜叶贴敷或研末或煎洗&梧桐花性平,味甘。归肺经,肾经。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的功能。治水肿,小便不利,无名肿毒,创伤红肿,头癣,烫火伤。内服煎汤6~15克。外用研末调涂。
[考证]中草药大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
[植物]乌饭树
[拼音]wu fan shu
[药名]南烛子
[别名]乌飯草,乌米饭树,墨饭草
[基源]为杜鹃花科越橘属乌饭树的果实。
[学名]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
[采制]8~10月间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
[生境]生于海拔400~1400m的山地,常见于山坡林内或灌木丛中。
[性味]性平,味甘、酸。
[归经]肝经,肾经。
[功能]补肝肾,强筋骨,固精气,止泻痢。
[主治]肝肾不足,须发早白,筋骨无力,久泄梦遗,带下不止,久泄外痢。
[用法]内服煎汤9~15克。
[应用]①牙痛:鲜南烛根9~15克,捣烂炖鸡蛋,喝汤吃蛋。②筋骨痿软乏力,滑精:南烛子6~15克,水煎服。③刀伤出血:鲜南烛嫩叶捣烂外敷患处。④妇人白带:南烛根30克,红枣5个,水煎去渣服,并食枣。
[附注]乌饭树的枝叶和根亦供药用。分别习称南烛叶和南烛根&南烛叶性平,味酸、涩。归心经,脾经,肾经。有益肠胃,养肝肾的功能。治脾胃气虚,久泻,少食,肝肾不足,腰膝无力,须发早白。内服煎汤6~9克,或熬膏或入丸、散剂&南烛根性平,味酸、微甘。有散瘀止痛的功能。治牙痛,跌打肿痛。内服煎汤9~15克,或研末。外用捣敷或煎洗。
[考证]中华本草&福建中医药大学网上植物园。
[植物]小果珍珠花
[拼音]xiao guo zhen zhu hua
[药名]綟木
[别名]椭叶南烛,小果南烛,白心木
[基源]为杜鹃花科珍珠花属小果珍珠花的枝叶、根或果实。
[学名]Lyonia ovalifolia ( Wall. ) Drude var.
elliptica ( Sieb. et Zucc. ) Hand.-Mazz.
[采制]枝叶夏秋采,果实10月成熟时采收,全年可挖根。
[生境]生于阳坡灌木丛中。
[性味]性温,味甘。
[功能]补脾益肾,活血强筋。
[主治]脾虚泄泻,腰脚无力,跌打损伤。
[用法]内服煎汤根或枝叶15~30g,果实9~30g。外用鲜叶适量,捣敷。
[注意]服药期间忌食酸辣。
[应用]①癣疮:綟木枝叶适量,煎水外搽。②脾虚泄泻:綟木叶30~60g,水煎服。③跌打损伤,全身酸麻:綟木根90~120g,水煎,红糖、黄酒冲服,早晚饭前各服1次。④刀斧伤:綟木鲜叶适量,捣烂外敷患处。
[考证]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
[植物]羊踯躅 ★
[拼音]yang zhi zhu
[药名]闹羊花
[别名]黄杜鹃,三钱三,八里麻
[基源]为杜鹃花科杜鹃属羊踯躅的花。
[学名]Rhododendron molle(Bl.)G. Don
[采制]4~5月花初开时采收,阴干或晒干。
[生境]常见于丘陵山坡、石缝、灌丛或草丛中。
[性味]性温,味辛,有大毒。
[归经]肝经。
[功能]祛风除湿,散瘀定痛。
[主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皮肤顽癣,龋齿痛。
[用法]内服煎汤0.6~1.5克。外用捣敷、煎洗或煎水含漱。
[禁忌]体虚者及孕妇禁用。
[注意]不宜多服,不宜久服。
[应用]①神经性头痛,偏头痛:鲜闹羊花捣烂,外敷痛处或后脑2~3小时。②跌打损伤:闹羊花6克,小驳骨30克,泽兰60克,共捣烂,用酒炒热,敷患处。③疟疾:闹羊花0.3克,嫩松树梢15克,水煎服。④皮肤顽癣,瘙痒:鲜闹羊花15克,捣烂擦患处。⑤癞痢头:鲜闹羊花擦患处,或晒干研粉调麻油涂患处。
[附注]羊踯躅的根和果实亦供药用。分别习称羊踯躅根和六轴子&羊踯躅根性温,味辛,有毒。有祛风除湿,化痰止咳,散瘀止痛的功能。治风寒湿痹,痛风,咳嗽,跌打肿痛,痔漏,疥癣。内服煎汤1.5~3克。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洗或涂擦&六轴子性温,味苦,有毒。有祛风燥湿,散瘀止痛,定喘,止泻的功能。治风寒湿痹,关节肿痛,跌打损伤,喘咳,泻痢,痈疽肿毒。内服研末0.1~0.3克,或煎汤0.3~0.9克,或入丸、散剂或浸酒。外用研末调敷&羊踯躅的茎叶(中国药典→闹羊花)有杀蝇蛆、孑孓、钉螺的功能。
[考证]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
[植物]白花杜鹃
[拼音]bai hua du juan
[药名]白花映山红
[别名]白艳山红,白映山红
[基源]为杜鹃花科杜鹃属白花杜鹃的根、花或茎叶。
[学名]Rhododendron mucronatum(Bl.)G. Don
[采制]4月采花,9~10月挖根,鲜用或晒干;茎叶全年可采,多鲜用。
[生境]野生于山野灌木丛中,更多为栽培。
[性味]性温,味辛、甘。
[功能]和血,散瘀,止咳。
[主治]吐血,便血,痢疾,崩漏,咳嗽,跌打损伤。
[用法]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煎洗。
[应用]①咯血:白花杜鹃干花0.3~1g,开水送服。②风湿关节痛:白花杜鹃根、铁筷子、千斤拔各15g,水煎服。③带下:白花杜鹃花15g,羊奶奶根10g,水煎服。④遗精:白花杜鹃根、金樱子根各15g,水煎服。
[考证]中华本草&黔版系列中草药彩色图谱第2册。
[植物]杜鹃
[拼音]du juan
[药名]杜鹃花
[别名]满山红,映山红,迎山红
[基源]为杜鹃花科杜鹃属杜鹃的花。
[学名]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
[采制]4~5月花盛开时采收,烘干。
[生境]生于山中坡地或林中岩畔,亦有栽培。
[性味]性平,味甘、酸。
[归经]肝经,脾经,肾经。
[功能]和血,调经,止咳,祛风湿,解疮毒。
[主治]吐血,衄血,崩漏,月经不调,咳嗽,风湿痹痛,痈疖疮毒。
[用法]内服煎汤9~15克。外用捣敷。
[禁忌]孕妇忌服。
[应用]①月经不调:杜鹃花根、香茶菜根、益母草各15克,月季花9克,水煎服。②子宫出血(崩漏):杜鹃根30克,金樱根30克,绵毛旋复花根24克,茜草根15克,葛根12克,水煎服。③慢性气管炎:杜鹃枝叶或花30克,五指毛桃60克,鱼腥草24克,胡颓子叶15克,羊耳菊9克,水煎服。④白带:杜鹃花根、三白草根各15克,水煎去渣,用猪肉汤兑服。⑤跌打损伤:鲜杜鹃花根皮适量,醪糟少许,捣烂外敷。⑥乳痈初起:杜鹃花根15~30克,水炖服。外用鲜叶配香附捣烂敷。⑦月家病,经闭干瘦:映山红60克,水煎服。⑧眼外伤红肿:杜鹃花嫩叶捣烂,加人乳,外敷。⑨荨麻疹:杜鹃花鲜叶煎汤洗浴。⑩对口疮:杜鹃花鲜叶和侧柏叶等量捣烂,调鸡蛋清或蜜,敷患处。
[附注]杜鹃的根,叶和果实亦供药用。分别习称杜鹃花根,杜鹃花叶和杜鹃花果实&杜鹃花根性温,味甘、酸。有活血止血,消肿止痛的功能。治月经不调,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痢疾,脘腹疼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内服煎汤15~30克,或浸酒。外用研末敷或鲜根皮捣敷&杜鹃花叶性平,味酸。有清热解毒,止血,化痰止咳的功能。治痈肿疮毒,荨麻疹,外伤出血,支气管炎。内服煎汤10~15克。外用捣敷或煎洗&杜鹃花果实性温,味甘、辛。有活血止痛的功能。治跌打肿痛。内服研末1~2克。
[考证]中草药大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
[植物]倒挂金钟
[拼音]dao gua jin zhong
[药名]吊钟花
[别名]吊钟花,灯笼海棠,灯笼花
[基源]为柳叶菜科倒挂金钟属倒挂金钟的全草。
[学名]Fuchsia hybrida Hort. ex Sieb. et Voss.
[采制]全年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多做花卉栽培。
[性味]性凉,味辛、微酸。
[功能]凉血行血,祛风去瘀。
[主治]月经不调,经闭癓(wei)瘕(jia),产后乳肿,皮肤瘙痒,痤疮。
[用法]内服煎汤10~15g,或研末作丸、散剂。外用鲜品捣敷或煎水洗。
[考证]黔南本草。
[植物]海边月见草
[拼音]hai bian yue jian cao
[药名]月见草油
[别名]滨海月见草,海滨月见草
[基源]为柳叶菜科月见草属海边月见草的种子脂肪油。
[学名]Oenothera drummondii ( Spach ) Walp.
[采制]7~8月果实成熟时,晒干,压碎并筛去果壳,收集种子,用CO2超临界萃取等方法取得月见草油。
[生境]引种栽培,亦有逸为野生。
[性味]性平,味苦、微辛、微甘。
[功能]活血通络,熄风平肝,消肿敛疮。
[主治]胸痹心痛,中风偏瘫,虚风内动,小儿多动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肝炎,癌症,风湿麻痛,腹痛泄泻,痛经,疮疡,湿疹。
[用法]内服制成胶丸或软胶囊等,每次1~2g,每日2~3次。
[备注]柳叶菜科月见草属多种植物(例如月见草、黄花月见草、美丽月见草等)的种子脂肪油亦作月见草油入药。
[考证]中华本草。
[植物]丁香蓼
[拼音]ding xiang liao
[药名]水丁香
[别名]田蓼草,水丁香,水黄麻
[基源]为柳叶菜科丁香蓼属丁香蓼或细花丁香蓼的全草。
[学名]Ludwigia prostrata Roxb.
[采制]秋季结果时采收,洗净,鲜用或切段晒干。
[生境]生于田间、水边、沟畔湿地及沼泽处。
[性味]性寒,味苦。
[功能]清热解毒,利尿通淋,化瘀止血。
[主治]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目赤肿痛,湿热泻痢,黄疸,淋痛,水肿,带下,吐血,尿血,肠风便血,疔肿,疥疮,跌打伤肿,外伤出血,蛇虫咬伤,狂犬咬伤。
[用法]内服煎汤15~30克,或泡酒。外用捣敷。
[应用]①肾炎水肿:鲜丁香蓼30克,酌加水煎,加些冰糖,饭前服,日两次。②妇女白带,头晕,肢软足酸:鲜水丁香45克,白鸡冠花30克,加水两碗半,煎成一碗,去渣取汁,和猪小肚炖服,连服三次。服药期间忌食酸辣食物。③痢疾:鲜丁香蓼120克,水煎加糖服。④痈疽肿毒:鲜水丁香,洗净,加食盐和饭粒少许,共捣烂外敷患处。⑤头风贯眼:鲜丁香蓼30克,豆腐1块,水炖服。⑥痔疮:鲜丁香蓼60克,猪直肠1节,水炖服。⑦淋病:鲜水丁香60克,加水两碗,煎成九分,泡糖或蜂蜜,内服。⑧外伤出血,毒蛇咬伤:鲜水丁香叶捣烂敷患处。
[附注]丁香蓼的根亦供药用,习称丁香蓼根。性凉,味苦。有清热利尿,消肿生肌的功能。治急性肾炎,刀伤。内服煎汤9~15克。外用捣敷。
[考证]福建中医药大学网上植物园&晋江中草药手册&中华本草。
[植物]毛草龙
[拼音]mao cao long
[药名]毛草龙
[别名]水丁香,针筒草,草里金钗
[基源]为柳叶菜科丁香蓼属毛草龙的全草。
[学名]Ludwigia octoualuis(Jacq.)Raven
[采制]夏秋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生于田边阴湿地。
[性味]性寒,味苦、微辛。
[功能]清热解毒,利湿消肿。
[主治]感冒发热,小儿疳积,咽喉肿痛,口舌生疮,高血压,水肿,湿热泻痢,淋痛,白浊,带下,乳痈,疔疮肿毒,痔疮,烫火伤,毒蛇咬伤。
[用法]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捣敷或煎洗。
[应用]①妇女湿热型白带:毛草龙30克,夜香牛21克,水煎服。②肾炎水肿:毛草龙、地胆草各30克,土牛膝、车前草各15克,水煎服。③肝硬化:毛草龙根30~60克,鸡内金10克,天胡荽30克,水煎服。④水肿:毛草龙、地胆草各30克,六棱菊15克,水煎服。⑤痔疮:毛草龙、鬼针草、车前草各30克,水煎服。⑥乳腺炎:毛草龙30克,鸭蛋1个,水煎服,喝汤食蛋。
[附注]毛草龙的根亦供药用,习称毛草龙根。性寒,味苦、淡。有清热解毒,利尿止血的功能。治热痢,牙痛,目赤肿痛,高血压,水肿,淋症,乳痈,疮肿,湿热疹痒。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涂。
[考证]福建中医药大学网上植物园&中华本草&晋江中草药手册。
[植物]水龙
[拼音]shui long
[药名]过塘蛇
[别名]过江龙,过沟龙,水浮藤
[基源]为柳叶菜科丁香蓼属水龙的全草。
[学名]Ludewigia adscendens(L.)Hara
[采制]夏秋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生于田野池沼水湿地。
[性味]性寒,味苦、微甘。
[功能]清热解毒,利尿。
[主治]感冒发热,燥热咳嗽,高热烦渴,淋痛,水肿,咽痛,喉肿,口疮,风火牙痛,痈疮疔肿,烫火伤,跌打伤肿,毒蛇咬伤,狂犬咬伤。
[用法]内服煎汤10~30克,或捣汁。外用捣敷、烧灰调敷或煎洗。
[应用]①疮疡肿痛:鲜水龙全草适量,捣汁调醋抹患处。②膀胱结石,尿道结石:鲜水龙适量,捣烂取汁半杯,日服1次,连服5日。③酒疸:鲜过塘蛇1握,捣烂绞取汁,和等量冬蜜调服。④淋浊:鲜过塘蛇30克,冰糖15克,酌加水煎,饭前服,日2次。⑤水肿:过塘蛇、水茴香(大叶石龙尾)、水皂角、甘草、茯苓,水煎服。⑥蛇伤,疯狗咬伤:鲜过塘蛇1~2握,洗净捣烂,绞取汁内服,渣敷患处。⑦感冒发热,燥热咳嗽:过塘蛇15~30克,水煎服。⑧小儿脓胞疮:过塘蛇煎水洗,另用鲜草捣烂敷。⑨湿热口渴便秘:鲜过塘蛇捣汁60~120克,调冬蜜炖温服。⑩带状疱疹:鲜过塘蛇捣汁,调糯米粉,涂患处。
[考证]1970年版福建省龙溪专区革命委员会民政卫生组编的实用中草药,以后简称龙溪中草药手册。参考书籍有龙溪中草药手册&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植物]石蝉草
[拼音]shi chan cao
[药名]石蝉草
[别名]石瓜子,散血丹,红豆瓣
[基源]为胡椒科豆瓣绿属石蝉草的全草。
[学名]Peperomia dindigulensis Miq.
[采制]夏秋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生于山谷、溪边或林下石缝内、湿润岩石上。
[性味]性凉,味辛。
[归经]肺经,脾经,肝经,肾经。
[功能]清热解毒,化瘀散结,利水消肿,抗癌。
[主治]肺热咳喘,麻疹,疮毒,胃癌,肝癌,食道癌,乳腺癌,肺癌,烧烫伤,跌打损伤,肾炎水肿,肺结核,哮喘,气管炎,支气管炎。
[用法]内服煎汤10~30g,鲜品加倍,或浸酒。外用捣敷或捣烂绞汁涂。
[应用]①气管、支气管炎,肺热咳嗽:石蝉草、石仙桃、白芨,水煎服。
[考证]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植物]豆瓣绿
[拼音]dou ban lv
[药名]豆瓣绿
[别名]豆瓣如意草,豆瓣鹿衔草
[基源]为胡椒科豆瓣绿属豆瓣绿的全草。
[学名]Peperomia reflexa ( L. F. ) A. Dietr
[采制]夏秋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生于林下湿地或岩石山与石隙阴湿处,有时生于树干上。
[性味]性微温,味苦、辛。
[归经]肺经,脾经,肝经。
[功能]舒筋活血,祛风除湿,化痰止咳。
[主治]风湿筋骨痛,跌打损伤,疮疖肿毒,咽喉炎,口腔炎,痢疾,水泻,宿食不消,小儿疳积,劳伤咳嗽,哮喘,百日咳。
[用法]内服煎汤10~15克,鲜品加倍,或浸酒。外用捣敷或绞汁搽患处。
[应用]①水泻:豆瓣绿9g,胡椒0.9g,红糖3g,水煨服。②小儿疳积:豆瓣绿9g,蒸瘦肉吃。③风湿筋骨疼痛:豆瓣绿根15g,泡酒服。④中耳炎:豆瓣绿鲜草捣汁滴耳。⑤哮喘,百日咳:豆瓣绿干根9g,水煎,日服2次。⑥神经衰弱,失眠:豆瓣绿9g,调鸡蛋蒸服,日2次。⑦劳伤咳嗽:豆瓣绿60g,泡酒服。⑧跌打损伤:豆瓣绿9g,水煎服或泡酒服。⑨痢疾、中暑、乳腺炎:豆瓣绿9g,水煎服。
[考证]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植物]假蒟
[拼音]jia ju
[药名]假蒟叶
[别名]野胡椒,青蒌,假蒌叶
[基源]为胡椒科胡椒属假蒟的茎叶。
[学名]Piper sarmentosum Roxb.
[采制]全年可采,洗净,鲜用或阴干。
[生境]生于林下或村边湿地上。
[性味]性温,味苦。
[归经]心经,肺经,脾经,大肠经。
[功能]温中行气,祛风消肿。
[主治]胃寒痛,气胀腹痛,风湿腰痛,产后气虚脚肿,跌打肿痛,外伤出血。
[用法]内服煎汤10~15克。外用煎洗或捣敷。
[禁忌]孕妇及月经不调者忌服。
[应用]①龋齿痛:假蒟根15克,煎水含漱。②气滞腹痛:假蒟叶15克,水煎服。③风湿腰痛:假蒟叶30克,水煎,加盐、油调味服。④叶煎水洗脚,治病后风寒。⑤产后脚肿:假蒟叶、鲿鱼,煮醋食。⑥跌打肿痛:假蒟叶适量,捣烂酒炒,敷患处。另用假蒟全草120克,切碎,用好酒600克,浸5日日服3次,每日1次。⑦外伤出血:假蒟叶适量,捣烂敷伤处。或用干假蒟叶研粉,撒伤处。⑧牙痛:假蒟果穗15克,煎水含漱。
[附注]假蒟的根和果穗亦供药用。分别习称假蒟根和假蒟果穗(亦称假蒟子)&假蒟根性温,味苦、辛。有祛风除湿,消肿止痛,解毒截疟的功能。治风湿痹痛,脚气,妊娠水肿,胃痛,牙痛,疮疡,痔肿,疟疾。内服煎汤10~15克,或浸酒。外用捣敷或煎洗&假蒟果穗性温,味辛。有温中暖胃,驱风行气的功能。治腹胀腹痛,肠炎腹泻,食欲不振,肾炎水肿,风湿痛。内服煎汤1.5~3克。
[考证]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
[植物]山蒟
[拼音]shan ju
[药名]石南藤
[别名]爬岩香,上树风,山蒌
[基源]为胡椒科胡椒属山蒟的全草。
[学名]Piper hancei Maxim.
[采制]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切段晒干。
[生境]常生于山沟林下,缠树上或爬在石壁上。
[性味]性温,味辛。
[归经]肺经,脾经。
[功能]祛风湿,强腰膝,止痛,止咳。
[主治]风湿痹痛,扭挫伤,腰膝无力,痛经,风寒感冒,咳嗽气喘,跌打损伤。
[用法]内服煎汤9~15克,鲜品加倍,或浸酒。外用捣敷或煎洗。
[禁忌]孕妇及阴虚火旺者禁服。
[应用]①关节疼痛:鲜石南藤30~60克,水煎服。②预防中暑:鲜石南藤15~30克,煎汤代茶饮。
[备注]商品石南藤来源较广:胡椒科山蒟(绿藤,山蒌,钻骨风)、风藤(海风藤,细叶青蒌藤)、蛤蒌(假蒟,假蒌)、毛蒟(毛蒌,石蒌)、海南蒟(山胡椒),除上述植物外,蔷薇科石楠的带叶枝条也做石南藤入药。
[考证]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
[植物]草胡椒
[拼音]cao hu jiao
[药名]草胡椒
[别名]透明草
[基源]为胡椒科草胡椒属草胡椒的全草。
[学名]Peperomia pellucida(L.)Kunth.
[采制]夏秋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常生于林下湿地、石缝中或宅舍墙角下。
[性味]性凉,味辛。
[归经]肝经,肺经。
[功能]散瘀止痛,清热解毒。
[主治]痈肿疮毒,烧烫伤,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用法]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捣敷或加酒调敷。
[考证]中华本草。
[植物]血水草 ☆
[拼音]xue shui cao
[药名]血水草
[别名]广扁线,捆仙绳
[基源]为罂粟科血水草属血水草的全草。
[学名]Eomecon chionantha Hance
[采制]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常成片生长于沟边或低平湿地。
[性味]性寒,味苦,有小毒。
[归经]肝经,肾经。
[功能]清热解毒,活血止痛,止血。
[主治]目赤肿痛,咽喉疼痛,口腔溃疡,疔疮肿毒,毒蛇咬伤,癣疮,湿疹,跌打损伤,腰痛,咳血。
[用法]内服煎汤6~30克,或浸酒。外用鲜草捣敷、研末调敷或煎洗。
[应用]①劳伤腰脊痛:黄水芋、红丝线、金腰带(瑞香科垂穗荛花的根或茎皮)、筋骨草。泡酒服。②小儿胎毒,疮痒:黄水芋、苦参根、燕窝泥各等分,共为末,调菜油涂。
[附注]血水草的根及根茎亦供药用,习称黄水芋(亦称血水草根)。性凉,味苦、辛,有小毒。有清热解毒,散瘀止痛的功能。治风热目赤肿痛,咽喉疼痛,尿路感染,疮疡疖肿,毒蛇咬伤,产后小腹瘀痛,跌打损伤,湿疹,疥癣。内服煎汤5~15克,或浸酒。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考证]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植物]博落回 ★
[拼音]bo luo hui
[药名]博落回
[别名]号筒杆,三钱三,猢狲竹
[基源]为罂粟科博落回属博落回的根或全草。
[学名]Macleaya cordata ( Willd. ) R. Br.
[采制]秋冬采收,根茎与茎叶分开晒干。
[生境]生于山坡、村边或路旁等处。
[性味]性寒,味苦、辛,有大毒。
[归经]心经,肝经,胃经。
[功能]散瘀,祛风,解毒,止痛,杀虫。
[主治]痈疮疔肿,臁疮,痔疮,湿疹,蛇虫咬伤,跌打肿痛,风湿关节痛,龋齿痛,顽癣,滴虫性阴道炎,酒糟鼻。
[用法]外用捣敷、煎水熏洗或研末调敷。
[注意]本品有毒,禁止内服。
[应用]①指疔:博落回根皮、粉防己根等分,加食盐少许,同浓茶汁捣烂,敷患处。②臁疮:博落回全草,烧存性,研极细末,撒于疮口内。或用麻油调搽,或同生猪油捣和成膏敷贴。③下肢溃疡:博落回鲜根2斤,煎浓汁,调蜡烛油涂疮口周围,外用纱布包扎。④中耳炎:博落回同白酒研末,澄清后用灯芯洒滴耳内。⑤黄癣(癞痢):先剃发,再用博落回2两,明矾1两,煎水洗,每日1次,共七天。⑥水火烫伤:博落回根研末,棉花子油调搽。⑦蜈蚣咬伤,黄蜂咬伤:取新博落回茎,折断,黄色汁液流出,以汁搽患处。
[考证]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