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
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
详情查看
您正在使用一款已经过时的浏览器!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请尝试升级或使用
其他浏览器。
[植物]量天尺
[拼音]liang tian chi
[药名]剑花
[别名]霸王鞭,七星剑花
[基源]为仙人掌科量天尺属量天尺的花。
[学名]Hylerereus undatus(Haw.)Britt.et Rose
[采制]夏秋季晴天采收花朵,纵剖4~6刀,但不使分离,蒸熟后晒干。
[生境]攀附于石上、墙上或树上,为栽培品。
[性味]性微寒,味甘。
[归经]肺经。
[功能]清热润肺,止咳化痰,解毒消肿。
[主治]肺热咳嗽,肺痨,瘰疬,痄腮。
[用法]内服煎汤9~15克。外用捣敷。
[附注]量天尺的肉质茎亦供药用,习称量天尺。性凉,味甘、淡。有舒筋活络,解毒消肿的功能。治跌打骨折,腮腺炎,疮肿,烧烫伤。外用鲜茎去皮刺捣敷。
[考证]中华本草。
[植物]火龙果
[拼音]huo long guo
[药名]火龙果
[别名]量天尺,火龙花
[基源]为仙人掌科量天尺属火龙果的花、果、茎。
[学名]Hylocereus undulatus Britt
[采制]夏季采花,茎随时可采,果实成熟时采收。
[生境]常见栽培。
[性味]性凉,味甘、淡。
[功能]清热解毒,润肺止咳。
[主治]①花治燥热咳嗽,咳血。②茎治腮腺炎,疝气,痈疮肿毒。③果润肺,解毒,养颜,明目。
[用法]内服煎汤花5~10g,果50~100g,常作水果吃。外用捣敷。
[考证]黔南本草。
[植物]昙花
[拼音]tan hua
[药名]昙花
[别名]琼花,凤花,金钩莲
[基源]为仙人掌科昙花属昙花的花。
[学名]Epiphyllum oxypetalum(DC.)Haw.
[采制]6~10月开花后采收,阴干或晾干。
[生境]常见栽培供观赏。
[性味]性平,味甘。
[归经]肺经,心经。
[功能]清肺止咳,凉血止血,养心安神。
[主治]肺热咳嗽,肺痨,咯血,崩漏,心悸,失眠。
[用法]内服煎汤9~18克。
[注意]①胃寒者勿服鲜汁。②不宜单味长服。
[应用]①肺痨咳嗽,咯血:昙花花3~5朵,冰糖15g,水炖服。②崩漏下血:昙花花2~3朵,猪瘦肉少许,炖服。③跌打新伤肿痛:昙花花适量,捣烂加酒外包。
[附注]昙花的茎亦供药用,习称昙花茎。性凉,味酸、咸。有清热解毒的功能。治疔疮肿毒。外用捣敷。
[考证]中华本草&黔版系列中草药彩色图谱第5册。
[植物]蟹爪兰
[拼音]xie zhao lan
[药名]蟹爪兰
[别名]锦上添花,蟹足霸王鞭
[基源]为仙人掌科蟹爪兰属蟹爪兰的地上部分。
[学名]Schlumbergera truncata(Haw.)Moran
[采制]全年均可采收,洗净,鲜用。
[生境]常见栽培供观赏。
[性味]性寒,味苦。
[功能]解毒消肿。
[主治]疮疡肿毒,腮腺炎。
[用法]外用捣敷。
[考证]中华本草。
[植物]仙人球
[拼音]xian ren qiu
[药名]仙人球
[别名]雪球,刺球,翅翅球
[基源]为仙人掌科仙人球属仙人球的茎。
[学名]Echinopsis multiplex(Pfeiff.)Zucc.
[采制]全年可采,去皮刺,鲜用或切片晒干。
[生境]各地园圃有栽培。
[性味]性平,味甘。
[归经]肺经,胃经。
[功能]清热止咳,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肺热咳嗽,痰中带血,衄血,吐血,胃溃疡,痈肿,烫火伤,蛇虫咬伤。
[用法]内服煎汤9~30克。外用捣敷或捣汁涂搽。
[应用]①胃痛:仙人球(剥去外皮)90克,水煎服,每日1~2次服。②烫火伤,蛇虫咬伤:仙人球全草,捣汁涂。③手掌生疮毒:仙人球全草,捣烂敷。
[考证]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植物]仙人掌
[拼音]xian ren zhang
[药名]仙人掌
[别名]佛手刺,麻疯刺,仙巴掌
[基源]为仙人掌科仙人掌属仙人掌的地上部分。
[学名]Opuntia dillenii(Ker-Gaw.)Haw.
[采制]全年可采,去刺切片,多为鲜用。
[生境]生于村边或路旁,以海边沙滩地为常见。
[性味]性寒,味苦。
[归经]心经,肺经,胃经。
[功能]行气活血,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清肺止咳。
[主治]胃痛,痞块,痢疾,喉痛,肺热咳嗽,肺痨咳血,吐血,痔血,疮疡疔疖,乳痈,痄腮,癣疾,蛇虫咬伤,烫伤,冻伤。
[用法]内服煎汤10~30克,或焙干研末3~6克。外用捣敷。
[禁忌]①阳虚、寒症及小儿慢惊均忌用玉芙蓉。②虚寒者忌用仙人掌。
[注意]忌用铁器煎仙人掌。
[应用]①胃痛:仙人掌、制香附各15克,石菖蒲、高良姜各3克,共研细末,每服8克,日服3次。②腮腺炎:鲜仙人掌捣烂绞汁,加青黛少许涂患处。③鹅掌风:仙人掌捣烂绞汁,擦至发烫为度。④妇女干血痨:玉芙蓉、一点血、鹿衔草、蓝布正各30克,蒸鸡子服(不放盐)。
[附注]仙人掌的花,果实和茎枝流出的浆汁凝结物亦供药用。分别习称神仙掌花,仙掌子和玉芙蓉&神仙掌花性凉,味甘。有凉血止血的功能。治吐血。内服煎汤6~9克&仙掌子性凉,味甘。归胃经。有益胃生津,除烦止渴的功能。治胃服不足,烦热口渴。内服煎汤15~30克,或生食&玉芙蓉性寒,味甘。有清热凉血,养心安神的功能。治痔血,便血,疔肿,烫伤,怔忡,小儿急惊风。内服煎汤3~9克。外用捣敷。
[考证]中草药大典&中华本草。
[植物]紫弹树
[拼音]zi dan shu
[药名]紫弹树
[别名]中筋树,沙楠子树,香丁
[基源]为榆科朴属紫弹树的根皮、茎枝、叶。
[学名]Celtis biondii Pamp.
[采制]春初、秋末挖取根部,除去须根、泥土,剥皮,晒干。茎枝全年可采,切片,晒干。春、夏采叶,鲜用或晒干。
[生境]生于山坡、山沟边及杂木林中。
[性味]性寒,味甘。
[功能]清热解毒,祛痰,利小便。
[主治]小儿脑积水,小儿头颅软骨,腰骨酸痛,乳腺炎。外用治疮毒,溃烂。
[用法]内服煎汤30~60克。外用鲜叶适量加白糖,捣烂敷患处,每日2次。
[应用]①腰骨酸痛:紫弹树茎枝30~60克,加狗脊,酒水各半炖服,②乳痈肿毒:紫弹树根皮60~90克,水煎服。渣加白糖捣烂敷患处。③疮毒溃烂:紫弹树叶加白糖捣烂敷患处。
[附注]紫弹树的根皮、茎枝和叶亦供药用,分别习称紫弹树根皮、紫弹树茎枝和紫弹树叶&紫弹树根皮性寒,味甘。有解毒消肿,祛痰止咳的功能。主治乳痈肿痛,痰多咳嗽。内服煎汤10~30克。外用捣敷&紫弹树茎枝性寒,味甘。有通络止痛的功能。主治腰背酸痛。内服煎汤15~30克&紫弹树叶性寒,味甘。有清热解毒的功能。主治疮毒溃烂。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考证]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全国中草药汇编。
[植物]朴树
[拼音]pu shu
[药名]朴树根皮
[别名]青朴,小叶牛筋草
[基源]为榆科朴属朴树的根皮。
[学名]Celtis sinensis Pers.
[采制]全年可采,刮去粗皮,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生于山坡、山沟或丘陵等处。
[性味]性平,味苦、辛。
[功能]祛风透疹,消食止泻。
[主治]麻疹透发不畅,消化不良,食积泻痢,跌打损伤。
[用法]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捣敷。
[禁忌]孕妇忌服朴树果。
[应用]①腰痛:朴树皮120~150克,苦参60~90克。水煎,冲黄酒和红糖,早晚空腹各服1次。
[附注]朴树的树皮,叶和果实亦供药用。分别习称朴树皮,朴树叶和朴树果&朴树皮性平,味苦、辛。有祛风透疹,消食化滯的功能。治麻疹透发不畅,消化不良。内服煎汤15~60克&朴树叶性凉,味微苦。有清热凉血,解毒的功能。治漆疮,荨麻疹。外用捣敷或捣烂取汁涂敷&朴树果性平,味苦、涩。有清热利咽的功能。治感冒咳嗽音哑。内服煎汤3~6克。
[考证]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植物]山黄麻
[拼音]shan huang ma
[药名]山黄麻根
[别名]九层麻,山麻木,山角麻
[基源]为榆科山黄麻属山黄麻的根或根皮。
[学名]Trema oricntalis(L.)Blume
[采制]全年挖根,或剥取根皮,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生于阴湿沟谷、林中或空旷山坡。
[性味]性平,味辛。
[功能]散瘀消肿,止痛。
[主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
[用法]外用捣敷。
[应用]①跌打瘀肿:山黄麻鲜根皮捣烂,酒炒,外敷。②外伤出血:山黄麻鲜叶捣烂外敷,或干叶研粉撒患处。
[附注]山黄麻的叶亦供药用,习称山黄麻叶。性平,味涩。有止血的功能。治外伤出血。外用捣敷或研末撒。
[备注]同属植物狭叶山黄麻亦同等入药。
[考证]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
[植物]山油麻
[拼音]shan you ma
[药名]山油麻,山脚麻
[别名]山脚麻
[基源]为榆科山黄麻属山油麻的叶、根。
[学名]Trema dielsiana Hand.-Mazz.
[采制]春夏采叶,全年挖根,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生于向阳山坡、干燥山谷、旷地或灌丛。
[性味]性微寒,味甘、微苦。
[功能]解毒消肿,止血。
[主治]疮疖肿痛,外伤出血。
[用法]外用捣敷或干品研粉调敷。
[应用]①疖毒:鲜叶捣烂,加白糖外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
[考证]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全国中草药汇编。
[植物]杭州榆
[拼音]hang zhou yu
[药名]杭州榆
[基源]为榆科榆属杭州榆的果实。
[学名]Ulmus changii Cheng
[生境]生于海拔600m以下的山峦、路旁或沟边。
[功能]祛痰,利尿,杀虫。
[考证]中国中药资源志要。
[植物]榔榆
[拼音]lang yu
[药名]榔榆皮
[别名]小叶榆,裂皮榆
[基源]为榆科榆属榔榆的根皮或树皮。
[学名]Ulmus parvifolia Jacq.
[采制]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生于平原、丘陵及山坡路边林中。
[性味]性寒,味甘、微苦。
[功能]清热利水,解毒消肿,凉血止血。
[主治]热淋,小便不利,疮疡肿毒,乳痈,水火烫伤,痢疾,肠胃出血,尿血,痔血,腰背酸痛,外伤出血。
[用法]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捣敷或研末水调敷。
[应用]①乳痈:榔榆根二层皮60~90克,水煎服。另取鲜叶加糖捣烂敷患处。②疮肿尚未成脓者:榔榆鲜叶加红糖捣烂敷患处,每日1次。③腰酸背痛:榔榆茎15~30克(洗净切碎),猪脊骨数量不拘,和水、酒适量各半炖服。④牙痛:榔榆鲜叶煎汤,加醋少许,含漱。⑤风毒流注:樃榆干根30~60克,水煎服。
[附注]榔榆的茎和叶亦供药用。分别习称榔榆茎和榔榆叶&榔榆茎性寒,味甘、微苦。有通络止痛的功能。治腰酸背痛。内服煎汤10~15克&榔榆叶性寒,味甘、微苦。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能。治热毒疮疡,牙痛。外用捣敷或煎汤含漱。
[考证]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植物]杜衡 ☆
[拼音]du heng
[药名]杜衡,土细辛
[别名]花脸细辛,马辛,马蹄香
[基源]为马兜铃科细辛属杜衡的根茎及根或全草。
[学名]Asarum forbesii Maxim.
[采制]4~6月间采挖,除去杂质,阴干。
[生境]生于腐殖质丰富的林下、沟边及草丛中。
[性味]性温,味辛,有小毒。
[归经]肺经,肝经,肾经,膀胱经。
[功能]疏风散寒,消痰行水,活血止痛。
[主治]风寒感冒,痰饮咳喘,水肿,风寒湿痹,跌打损伤,头痛,齿痛,胃痛,痧气腹痛,瘰疬,肿毒,蛇咬伤。
[用法]内服煎汤1.5~6克,研末0.6~3克,或浸酒。外用捣敷或研末吹鼻。
[禁忌]体虚多汗者、咳嗽咯血者及孕妇忌服。
[注意]反藜芦。
[应用]①风寒头痛,伤风伤寒,头痛,发热初觉者:杜衡研末,每次服3克,热酒调下,少顷饮热茶1碗,催出汗。②暑天发疹:杜衡根研粉,每服0.3~0.4克,开水吞服。③损伤疼痛及蛇咬伤:杜衡研末,每次吞服0.2克。另用鲜杜衡,捣烂敷患处。④蛀齿疼痛:杜衡鲜叶捻烂,塞入蛀孔中。⑤疮毒:杜衡根、牡蒿叶各3~6克,捣烂敷患处。
[备注]同属植物莲花细辛、长毛细辛、慈姑叶细辛,双叶细辛、长花细辛等植物的全草亦做土细辛入药。
[考证]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全国中草药汇编。
[植物]尾花细辛
[拼音]wei hua xi xin
[药名]土细辛
[别名]蜘蛛香,金耳环,马蹄香
[基源]为马兜铃科细辛属尾花细辛的全草。
[学名]Asarum caudigerum Hance var. caudigerum
[采制]夏秋挖取带根全草,除去泥土,摊放通风处,阴干。
[生境]生于林下、溪边或路旁阴湿地。
[性味]性温,味辛、微苦。
[归经]心经,肝经,肺经,肾经,小肠经。
[功能]祛风散寒,止痛,温肺化饮。
[主治]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风湿痹痛,痰饮喘咳。
[用法]内服煎汤1~3克。外用煎汤漱口或研末。
[禁忌]阴虚阳亢及气虚有汗者忌服。
[注意]反藜芦。
[备注]除上述植物外,做土细辛入药的尚有同属的福建细辛、双叶细辛、单叶细辛、川北细辛和川滇细辛等。
[考证]中华本草。
[植物]细辛
[拼音]xi xin
[别名]万病草,金盆草,四两麻
[基源]为马兜铃科细辛属细辛的带根全草。
[学名]Asarum sieboldii Miq.
[采制]夏季果熟期或初秋采挖,除去泥沙,洗净,切段,阴干。
[生境]野生于林下阴湿腐殖质土中,亦有栽培。
[性味]性温,味辛。
[归经]心经,肺经,肾经。
[功能]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主治]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
[用法]内服煎汤1~3克。外用研末吹鼻或鲜品外敷。
[禁忌]气虚多汗,阴虚阳亢头痛,阴虚肺热咳嗽等忌服。
[注意]①用量不宜过大。②恶狼毒、山茱萸、黄芪;畏滑石、消石;忌生菜;反藜芦。
[应用]①伤风鼻塞:细辛、防风、紫苏、杏仁、桔梗、薄荷、桑白皮,水煎服。②鼻塞不通:细辛末少许,吹入鼻中。③牙痛:细辛、黄柏各3克,煎水漱口,不可嚼下。④小儿口疮:细辛末,醋调,贴肚脐上。⑤口臭及龋齿肿痛:细辛煮取浓汁,热含冷吐。⑥暗风卒倒,不省人事:细辛末,吹入鼻中。⑦口舌生疮:用细辛、黄连等分为末,搽患处,漱去涎汁。⑧鼻中息肉:用细辛末时时吹入。
[备注]①同属北细辛和汉城细辛的带根全草亦供药用,习称辽细辛,亦作细辛同等入药。②除上述正品外,少数地区尚以下列各种作细辛使用,一般称为土细辛。㈠杜衡的根茎及根,亦称马辛,使用于江苏、浙江等地。㈡大花细辛的根茎及根,使用于四川等地,习称花脸细辛。㈢花叶细辛的根茎及根,使用于广东、广西等地。㈣圆叶细辛的根茎及根,使用于广西。㈤盆草细辛(又称毛细辛)及双叶细辛的全草,使用于四川、陕西。㈥长花细辛的根茎及根,使用于陕西,习称黄细辛。㈦茨菇叶细辛的带根全草,使用于湖北、广西,习称苕叶细辛。㈧金耳环的全草,使用于广西。
[考证]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
[植物]大叶马兜铃
[拼音]da ye ma dou ling
[药名]金狮藤
[别名]清香藤,金腰带,香里藤
[基源]为马兜铃科马兜铃属大叶马兜铃的根和根状茎。
[学名]Aristolochia kaempferi Willd.
[采制]全年均可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生于山坡灌丛中。
[性味]性微寒,味苦、辛。
[归经]肝经,胃经,大肠经。
[功能]清热解毒,行气止痛,降压。
[主治]气滞脘胀,胃痛,腹痛,风湿关节痛,暑湿下痢,痈疽疖肿,皮肤湿疹,毒蛇咬伤,高血压病。
[用法]内服煎汤6~15g。外用鲜根捣敷。
[禁忌]体虚者慎服。
[考证]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
[植物]绵毛马兜铃
[拼音]miao mao ma dou ling
[药名]寻骨风
[别名]黄木香,穿地筋,猴耳草
[基源]为马兜铃科马兜铃属绵毛马兜铃的全草。
[学名]Aristolochia mollissima Hance
[采制]全年可采,洗净,扎把晒干。
[生境]生于山坡草丛或沟边路旁。
[性味]性平,味苦、辛。
[归经]肝经,胃经。
[功能]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骨拘挛,脘腹疼痛,跌打伤痛,外伤出血,乳痈,多种化脓性感染。
[用法]内服煎汤10~20克,或浸酒。外用捣敷。
[禁忌]阴虚内热者和孕妇忌服。
[应用]①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寻骨风15克,水煎服。②骨痛:寻骨风9克,水煎服。③疟疾:寻骨风,放饭上蒸出汗,发疟前2小时服。④风湿性关节痛:寻骨风120克,白酒500克,浸泡1个月,每日服2次。
[考证]中草药大典&中华本草。
[植物]马兜铃
[拼音]ma dou ling
[药名]马兜铃
[别名]臭铃铛,独行根,马兜零
[基源]为马兜铃科马兜铃属马兜铃的成熟果实。
[学名]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et Zucc.
[采制]秋季果实由绿变黄时采收,晒干。
[生境]生于林下或林缘。
[性味]性微寒,味苦。
[归经]肺经,大肠经。
[功能]清肺怯痰,止咳平喘,清肠消痔。
[主治]肺热咳嗽,痰中带血,肠热痔血,痔疮肿痛。
[用法]内服煎汤3~9克。
[禁忌]①虚寒咳喘及脾弱便泄者慎服马兜铃。②虚寒患者慎服青木香。
[注意]马兜铃、青木香和天仙藤都含有有毒物质马兜铃酸,慎用。
[应用]①急性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炎:蜜炙马兜铃、杏仁、苏子、款冬花,水煎服。②肺热咳嗽:蜜炙马兜铃、甘草、桑白皮各6克,水煎服。③水肿:天仙藤9克,车前子12克,水煎服。④肠炎,腹痛下痢:青木香9克,槟榔4.5克,黄连4.5克,共研细末,每次0.9~1.8克,开水冲服。⑤高血压:青木香鲜根60克,水煎服,红糖为引。
[附注]马兜铃的根和地上部分亦供药用。分别习称青木香和天仙藤&青木香性寒,味苦、辛。归肺经,胃经。有平肝止痛,解毒消肿的功能。治眩晕头痛,胸腹胀痛,痈肿疔疮,蛇虫咬伤。内服煎汤3~9克。外用研末敷&天仙藤性温,味苦。归肝经,脾经,肾经。有行气活血,利水消肿的功能。治脘腹刺痛,关节痹痛,妊娠水肿。内服煎汤4.5~9克。
[考证]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草药大典。
[植物]翻白叶树
[拼音]fan bai ye shu
[药名]半枫荷
[别名]半边枫荷,古钱树,半梧桐
[基源]为梧桐科翅子树属翻白叶树的根。
[学名]Pterospermum heterophyllum Hance
[采制]全年可挖取根部,洗净泥土,斩成片,晒干。
[生境]生于低海拔的山坡、平地、丘陵的疏林或密林中。
[性味]性微温,味甘、淡。
[归经]肝经,脾经。
[功能]祛风除湿,活血消肿。
[主治]风湿痹痛,腰肌劳损,手足酸麻无力,跌打损伤。
[用法]内服煎汤15~30克,或浸酒。
[应用]①类风湿性脊椎炎,腰肌劳损,关节扭伤:半枫荷叶、五加皮、阴香皮、首乌、千斤拔、当归各1500克,桔红皮、威灵仙、怀牛七各1000克,50~60度糖波酒(榨蔗糖的糖液蒸出的酒)50㎏。将前9味切片置瓷缸内,加入糖波酒,密盖,浸泡2~3周,过滤去渣,既得半枫荷酒。每次服15ml,日服2次。
[附注]翻白叶树的叶亦供药用,习称半枫荷叶。性微温,味甘、淡。归肝经,脾经。有活血止血的功能。治外伤出血。外用捣敷或焙干研末撒。
[备注]半枫荷的来源较广。除本种外,尚有金缕梅科的金缕半枫荷;五加科的变叶树参(白半枫荷)、树参(檫木,枫荷桂);桑科的白桂木(红半枫荷),功效基本相同。
[考证]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中医宝典。
[植物]山芝麻
[拼音]shan zhi ma
[药名]山芝麻
[别名]山油麻,土连翘,岗油麻
[基源]为梧桐科山芝麻属山芝麻的根或全株。
[学名]Helicteres angustifolia L.
[采制]根全年可采,以夏秋季为好,挖取根洗净,除去细根,切成约2cm长,晒干。
[生境]生于旷野、山地或山坡。
[性味]性凉,味苦。
[归经]胃经。
[功能]清热解毒,消肿。
[主治]感冒高热,腮腺炎,扁桃体炎,咽喉炎,麻疹,咳嗽,痢疾,痔疮,痈肿。
[用法]内服煎汤9~18克。外用硏末调敷。
[禁忌]孕妇及体弱者忌服。
[应用]①感冒发热:山芝麻9克,青蒿、红花、地桃花各6克,两面针根1.5克,水煎服。②感冒咳嗽:山芝麻15克,两面针、鱼腥草、枇杷叶各9克,水煎服。③风湿痛:山芝麻根60克,黄酒4两,酌加水煎服。④风毒流注:鲜山芝麻30~60克,洗净切碎,鸭蛋1枚,水煎服。⑤睾丸炎:鲜山芝麻21~24克,酌加酒水各半,炖服。⑥肺痨咳嗽:鲜山芝麻根9~15克,洗净切片,和冰糖适量加水煎服。⑦骨结核病:山芝麻根30克,和小雄鸡1只(去肠内杂物),酌加清水炖熟,分2~3次服。⑧淋巴结核:山芝麻根60克,酌加酒水各半,炖服。⑨漏管:山芝麻根60克,羊肉半斤,酌加开水炖服。⑩乳痈:山芝麻鲜根30克,酒水煎服。另用鲜叶捣烂外敷。
[考证]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全国中草药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