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
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
详情查看
您正在使用一款已经过时的浏览器!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请尝试升级或使用
其他浏览器。
[植物]夜香树
[拼音]ye xiang shu
[药名]夜香树
[别名]夜来香,木本夜来香
[基源]为茄科夜香树属夜香树的花。
[学名]Cestrum Nocturnum L.
[采制]夏、秋花期采收,阴干。
[生境]常见栽培。
[性味]性温,味辛。
[归经]胃经。
[功能]行气止痛。
[主治]胃脘痛。
[用法]内服煎汤3~6克。
[备注]夜香树的香味可驱蚊虫。夜香树植物油中伽玛亚麻油酸不但可以抑制一种重要的乳腺癌基因,还能增强晚期癌症患者的药物疗效。
[考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植物]碧冬茄
[拼音]bi dong qie
[药名]碧冬茄
[别名]彩花茄,矮牵牛,灵芝牡丹
[基源]为茄科碧冬茄属碧冬茄的种子。
[学名]Petunia hybrida Vilm.
[生境]我国各地公园普遍栽培,原产南美洲。
[功能]行气,杀虫。
[主治]腹水,腹胀便秘,蛔虫病。
[考证]中国中药资源志要。
[植物]白英
[拼音]bai ying
[药名]白毛藤
[别名]葫芦草,毛秀才,排风藤
[基源]为茄科茄属白英的地上部分。
[学名]Solanum lyratum Thunb.
[采制]夏、秋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生于路边、山野或灌木丛中。
[性味]性寒,味甘、苦。
[归经]肝经,胆经,肾经。
[功能]清热利湿,消肿解毒。
[主治]湿热黄疸,胆囊炎,胆石症,肾炎水肿,风湿关节痛,妇女湿热带下,小儿高热抽搐,痈肿瘰疬,湿疹瘙痒,带状疱疹。
[用法]内服煎汤15~30克,鲜品30~60克,或浸酒。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禁忌]体虚无湿热者忌服。
[应用]①胆囊炎,胆石症,肝脾肿大,肾炎水肿:白英全草150克,绵茵陈15克,水煎服。②淋巴结核:白英50克,夏枯草15克,水煎当茶饮。③湿热黄疸:白英,天胡荽各30克,虎刺根15克,水煎服。④肺癌:鲜白英125克,寄生50克,红糖15克,水煎服。⑤风火牙痛:白毛藤根、地骨皮、枸骨根、龙胆草、白牛七。炖肉服。⑥痔疮,漏管:鲜白毛藤根30~45克(干品24~36克),和猪大肠1斤,清水同煎,饭前分2次吃下。⑦乳痛:白毛藤根30克,水酒各半煎服,取渣加酒糟调敷患处。
[附注]白英的根亦供药用,习称白毛藤根。性平,味苦、辛。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能。治风火牙痛,头痛,瘰疬,痔漏。内服煎汤15~30克。
[考证]中草药大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
[植物]假酸浆 ☆
[拼音]jia suan jiang
[药名]大千生,假酸浆
[别名]水晶凉粉,鞭打绣球,苦莪
[基源]为茄科假酸浆属假酸浆的全草、果实、种子和花。
[学名]Nicandra Physaioides(L.)Gaertn.
[采制]秋季采收全草,分出果实和种子,分别洗净,鲜用或晒干;花于夏季或秋季采摘,阴干。
[生境]生于田边、荒地或住宅区,亦有栽培。
[性味]性平,味甘、酸、微苦,有小毒。
[功能]清热解毒,祛痰,镇静。
[主治]感冒发热,鼻渊,热淋,痈肿疮疖,精神病,癫痫,狂犬病。
[用法]内服煎汤全草或花3~9克,鲜品15~30克;果实1.5~3克。
[应用]①发烧:假酸浆子9克,煨水冷服。②胃热:假酸浆子、马鞭草各9克,煨水冷服。③热淋:假酸浆子、车前草各9克,煨水服。④疮痈肿痛,风湿性关节炎:假酸浆果实1.5~3克,水煎服。
[考证]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全国中草药汇编。
[植物]苦蘵
[拼音]ku zhi
[药名]灯笼草
[别名]泡仔草,打额泡,打扑草
[基源]为茄科酸浆属苦蘵的全草。
[学名]Physalis peruiana L.
[采制]夏、秋有花果时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生于田间、村边、路旁和荒地上。
[性味]性凉,味苦。
[功能]清热,行气,消肿止痛。
[主治]感冒,痄腮,喉痛,咳嗽,腹胀,疝气,天疱疮。
[用法]内服煎汤9~15克。外用捣敷或煎洗。
[禁忌]①脾虚泄泻及痰湿者忌用。②孕妇忌服锦灯笼,有堕胎的作用。
[应用]①黄疸,利小便:灯笼草、茅草根、五谷根各15克,煎水服。②小儿小便不通:灯笼草15克,水煎服。③中耳炎:灯笼草鲜草拧汁,加冰片适量,滴耳。④急性咽喉炎:灯笼草50克,铺地锦15克,共捣烂冲蜜服。⑤尿血:鲜灯笼草、大蓟根各50克,水煎服。⑥咽喉肿痛:灯笼草15克,甘草6克,水煎服。⑦天疱疮,湿疹:灯笼草适量,捣烂外敷。
[附注]苦蘵的宿萼或带果实的宿萼亦供药用,习称锦灯笼(亦称挂金灯)。性寒,味甘、酸。归肺经,肾经。有清热解毒,利咽,化痰,利尿的功能。治肺热痰咳,咽喉肿痛,骨蒸劳热,小便淋涩,天疱疮,湿疹。内服煎汤4.5~9克。外用捣敷或煎洗。
[考证]中华本草&中国药典&中草药大典&中药大辞典。
[植物]龙葵
[拼音]long kui
[药名]龙葵
[别名]乌疔草,七粒扣,五宅茄
[基源]为茄科茄属龙葵的地上部分。
[学名]Solanum nigrum L.
[采制]夏、秋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生于村边、路旁及荒地草丛中。
[性味]性寒,味苦。
[功能]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主治]感冒发热,牙痛,慢性支气管炎,痢疾,泌尿系感染,乳腺炎,白带,癌症,痈疖疔疮,天疱疮,蛇咬伤。
[用法]内服煎汤9~30克。外用捣敷。
[禁忌]①血虚头晕、脾胃虚弱及无实热者忌用龙葵。②凡虚寒而无实热者忌用龙葵根。
[应用]①各种喉症:龙葵、天胡荽、积雪草、一点红、爵床、狗肝菜均鲜品各五钱,冷开水洗净,捣烂绞汁加米醋一杯,炖温徐徐吞服。②痢疾,妇女白带,男子淋浊:鲜龙葵根24~30克,和水煎成半小碗,饭前服,日2次。③瘰疬:龙葵、桃树皮各等分研末调麻油敷患处。④跌打扭筋肿痛:鲜龙葵叶1握,连须葱白7个,切碎加酒糟适量,同捣烂敷患处,日换1~2次。⑤急性肾炎,浮肿,小便少:鲜龙葵、鲜芫花各15克,木通6克,水煎服。⑥癌症:龙葵、蛇莓、白花蛇舌草、白英。水煎服。⑦急性扁桃体炎:龙葵子9克,煎汤含漱,吐出。
[附注]龙葵的根和果实亦供药用。分别习称龙葵根和龙葵子&龙葵根性寒,味苦。有清热利湿,活血解毒的功能。治痢疾,淋浊,尿路结石,白带,风火牙痛,跌打损伤,痈疽肿毒。内服煎汤9~15克,鲜品加倍。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龙葵子性寒,味苦。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的功能。治急性扁桃体炎,咽喉肿痛,疔疮,咳嗽痰喘。内服煎汤6~9克,或浸酒。外用捣敷或煎水含漱。
[备注]同属植物少花龙葵亦同等入药。
[考证]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植物]茄
[拼音]qie
[药名]茄子
[别名]茄仔,落苏,矮瓜
[基源]为茄科茄属植物茄的果实。
[学名]Solanum melongena L.
[采制]夏、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通常鲜用。
[生境]通常栽培农作物。
[性味]性凉,味甘。
[归经]脾经,胃经,大肠经。
[功能]清热,活血,消肿。
[主治]肠风下血,热毒疮痈,皮肤溃疡。
[用法]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捣敷。
[应用]①关节炎:茄根150克,酒水炖服。②冻伤:茄根适量,水煎洗敷患处。③慢性气管炎:茄根,制成糖浆。④久痢不止:茄根烧灰,石榴皮,硏末,以砂糖水冲服。⑤妇人乳裂:秋月冷茄子裂开者,阴干,烧存性,研末,水调涂。⑥乳腺炎,疔疮痈疽:将茄子细末撒于凡士林纱布上,外敷患处。共治4例皆有效。
[附注]茄的根,叶,宿萼和花亦供药用。分别习称茄根,茄叶,茄蒂和茄花&茄根性寒,味甘、辛。有祛风利湿,清热止血的功能。治风湿热痹,脚气,血痢,便血,痔血,血淋,妇女阴痒,皮肤瘙痒,冻疮。内服煎汤9~18克。外用捣汁或煎洗或烧存性硏末调敷&茄叶性平,味甘、辛。有散血消肿的功能。治血淋,下血,血痢,肠风下血,痈肿,冻疮。内服研末6~9克。外用捣敷、煎洗或烧存性研末调敷&茄蒂有凉血解毒的功能。治肠风下血,痈肿,对口疮,牙痛。内服煎汤6~9克,或研末。外用烧存性硏末摻或生擦&茄花性平,味甘。有敛疮止痛,利湿的功能。治金疮,牙痛,妇女白带过多。内服烘干研末2~3克。外用硏末涂敷。
[考证]中草药大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
[植物]灰毛大青
[拼音]hui mao da qing
[药名]毛赪桐
[别名]大叶白花灯笼,九连灯
[基源]为马鞭草科大青属灰毛大青带根的全株。
[学名]Clerndendrum canescens Wall.
[采制]夏、秋采收,洗净,切段晒干。
[生境]生于海拔220~880m的山坡路边或疏林中。
[性味]性凉,味甘、淡。
[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主治]感冒发热,赤白痢疾,肺痨咯血,疮疡。
[用法]内服煎汤15~30克。
[考证]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最后编辑:
[植物]赪桐
[拼音]cheng tong
[药名]荷包花
[别名]状元花,雌雄树,红顶风
[基源]为马鞭草科大青属赪桐的花。
[学名]Clerodendrum japonicum(Thunb.)Sweet
[采制]6~7月花开时采收,晒干。
[生境]生于平原、溪谷、山谷或疏林中,庭院亦有栽培。
[性味]性平,味甘。
[归经]脾经。
[功能]安神,止血。
[主治]心悸失眠,痔疮出血。
[用法]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捣汁涂。
[应用]①痔疮:荷包花或根炖猪大肠服。②血痔:荷包花配天鹅蛋炖猪大肠服。③疝气,失眠:荷包花或根研粉兑甜酒服。④疔疮:鲜赪桐叶一握。和冬蜜捣烂,敷患处。若用干叶,先研成细末,再调冬蜜敷患处。⑤跌打积瘀:赪桐叶300克,苦地胆240克,泽兰120克,鹅不食草120克。捣烂,用酒炒热后,敷患处。
[附注]赪桐的根和叶亦供药用,分别习称荷包花根和赪桐叶&荷包花根性凉,味甘。归肺经,大肠经。有清肺热,利小便,凉血止血的功能。治肺热咳嗽,热淋小便不利,咳血,尿血,痔疮出血,风湿骨痛。内服煎汤15~30克,鲜品加倍或研末&赪桐叶性平,味甘、辛。归肝经,脾经。有祛风,散瘀,解毒消肿的功能。治偏头痛,跌打瘀肿,痈肿疮毒。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考证]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植物]重瓣臭茉莉
[拼音]chong ban chou mo li
[药名]臭茉莉
[别名]臭牡丹,大髻婆,菲律宾常山
[基源]为马鞭草科大青属重瓣臭茉莉的根。
[学名]Clerodendrum chinense ( Osbeck ) M.
[采制]全年可挖根,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生境]生于溪旁或林下,亦有栽培。
[性味]性温,味苦、辛。
[归经]心经,脾经,肾经。
[功能]怯风湿,强盘骨,活血消肿。
[主治]风湿痹痛,脚气水肿,跌打扭伤,血瘀肿痛,痔疮脱肛,慢性骨髓炎。
[用法]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煎洗或取根皮捣敷。
[应用]①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瘫痪,脚气水肿:臭茉莉根30~60克,煎水服。②理脚气,治脚痛:臭茉莉根,炖鸡服。③痔疮,脱肛:臭茉莉干根适量,煎水坐浴。③皮肤瘙痒,疥疮疤疹:臭茉莉叶适量,煎水洗患处。⑤慢性骨髓炎:臭茉莉根30克,艾头15克,煎汤炖瘦肉服,每日1剂。另用大蓟根2份,生姜1份,捣烂外敷局部,早晚各1次。症状缓解后用小号紫珠根30克,金银花头15克,煎汤炖瘦肉服,连服2~3剂巩固疗效。
[附注]重瓣臭茉莉的叶亦供药用,习称臭茉莉叶。性平,味苦。有解毒降压的功能。治痈疮肿毒,疥癞,湿疹瘙痒,高血压病。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捣敷或煎洗。
[备注]同属植物臭茉莉亦同等入药,详情参考臭茉莉条。
[考证]中华本草。
[植物]臭茉莉
[拼音]chou mo li
[药名]臭茉莉
[别名]臭矢茉莉,大髻婆,冬地梅
[基源]为马鞭草科大青属臭茉莉的根。
[学名]Clerodendrum philippinum var. simplex
[采制]全年可挖根,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生境]生于溪旁或林下,亦有栽培。
[性味]性温,味苦、辛。
[归经]心经,脾经,肾经。
[功能]怯风湿,强盘骨,活血消肿。
[主治]风湿痹痛,脚气水肿,跌打扭伤,血瘀肿痛,痔疮脱肛,慢性骨髓炎。
[用法]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煎洗或取根皮捣敷。
[应用]①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瘫痪,脚气水肿:臭茉莉根30~60克,煎水服。②理脚气,治脚痛:臭茉莉根,炖鸡服。③痔疮,脱肛:臭茉莉干根适量,煎水坐浴。③皮肤瘙痒,疥疮疤疹:臭茉莉叶适量,煎水洗患处。⑤慢性骨髓炎:臭茉莉根30克,艾头15克,煎汤炖瘦肉服,每日1剂。另用大蓟根2份,生姜1份,捣烂外敷局部,早晚各1次。症状缓解后用小号紫珠根30克,金银花头15克,煎汤炖瘦肉服,连服2~3剂巩固疗效。
[附注]臭茉莉的叶亦供药用,习称臭茉莉叶。性平,味苦。有解毒降压的功能。治痈疮肿毒,疥癞,湿疹瘙痒,高血压病。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捣敷或煎洗。
[备注]同属植物重瓣臭茉莉亦同等入药,详情参考重瓣臭茉莉条。
[考证]中华本草。
[植物]海州常山
[拼音]hai zhou chang shan
[药名]臭梧桐
[别名]八角梧桐,臭桐,楸叶常山
[基源]为马鞭草科大青属海州常山的嫩枝或叶。
[学名]Clerodendron trichotomum Thunb.
[采制]8~10月开花后采,或在6~8月开花前采收,割取花枝及叶,捆扎成束,晒干。
[生境]生于向阳山坡灌丛中、路边或林边。
[性味]性平,味苦、微辛。
[归经]肝经,胆经,脾经。
[功能]祛风除湿,平肝降压,解毒杀虫。
[主治]风湿痹痛,半身不遂,高血压病,偏头痛,疟疾,痢疾,痔疮,痈疽疮毒,湿疹疥癣。
[用法]内服煎汤9~15克,鲜品30~60克,或浸酒或入散、丸剂。外用捣敷、研末调敷或煎洗。
[应用]①高血压:臭梧桐9~30克,煎服。或研粉每服3克,日3次。②风湿性关节炎:臭梧桐500克,豨莶草400克,磨末和匀,炼蜜丸内服。③一切内外痔:臭梧桐叶7片,瓦松7枝,皮硝9克,水煎熏洗患处。④下腿溃疡:臭梧桐鲜叶捣烂拌桐油贴敷患处。⑤湿疹或痱子发痒:臭梧桐适量,煎汤洗浴。⑥气喘,风湿痛:臭梧桐子(花亦可)9~15克,水煎服。⑦牙痛:臭梧桐子捣烂,和灰面、胡椒末共煎饼,贴在腮边。⑧疝气偏坠:鲜臭梧桐花15克,捣烂泡酒服。
[附注]臭梧桐的根,花和带宿萼的果实亦供药用。分别习称臭梧桐根,臭梧桐花和臭梧桐子&臭梧桐根性平,味苦。有祛风湿,降血压,消疳的功能。治疟疾,风湿痹痛,高血压病,食积饱胀,小儿疳积,跌打损伤。内服煎汤9~15克,或捣汁冲酒30~60克&臭梧桐花性平,味苦、微辛。归肺经,肝经,大肠经。有祛风,止痢,降压的功能。治风气头痛,高血压病,痢疾,疝气。内服煎汤5~10克,或研末或浸酒&臭梧桐子性平,味苦、微辛。归肺经,肝经。有祛风止痛,平喘的功能。治风湿痹痛,牙痛,气喘。内服煎汤10~15克。外用捣敷。
[其他]该标本取自泉港区药用植物园。
[考证]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中草药大典。
[植物]白花灯笼
[拼音]bai hua deng long
[药名]鬼灯笼
[别名]苦灯笼,岗灯笼,夜鬼灯笼
[基源]为马鞭草科大青属白花灯笼的茎叶。
[学名]Clerodendron fortunatum L.
[采制]夏秋采收,洗净,鲜用或切段晒干。
[生境]生于海拔1000m以下的山坡、丘陵、村旁、路边或旷野。
[性味]性寒,味微苦、甘。
[归经]心经,肺经。
[功能]清热止咳,解毒消肿。
[主治]肺痨咳嗽,骨蒸潮热,咽喉肿痛,跌打损伤,疔疮疖肿。
[用法]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捣敷。
[应用]①血瘙身痒:鬼灯笼根皮15克,猪肉皮120克,水煎服。
[附注]白花灯笼的根或根皮亦供药用,习称鬼灯笼根。性寒,味苦。归心经,肺经。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功能。治感冒发热,咳嗽,咽痛,衄血,赤痢,疮疥,瘰疬,跌打肿痛。内服煎汤10~15克。外用捣敷或煎洗。
[考证]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最后编辑:
[植物]路边青
[拼音]lu bian qing
[药名]大青
[别名]臭叶青,臭大青,猪屎青
[基源]为马鞭草科大青属路边青的茎叶。
[学名]Cleredendrum cwtophyllum Turcz.
[采制]夏、秋采收,洗净,鲜用或切段晒干。
[生境]生于山野、丘陵、路旁或林边灌丛中。
[性味]性寒,味苦。
[归经]胃经,心经。
[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主治]外感热病热盛烦渴,咽喉肿痛,口疮,黄疸,热毒痢,急性肠炎,痈疽肿毒,衄血,血淋,外伤出血。
[用法]内服煎汤15~30克,鲜品加倍。外用捣敷或煎洗。
[禁忌]脾胃虚寒者慎服大青。
[应用]①乙脑,流脑,感冒发热,腮腺炎:大青根60克,水煎服,每日2剂。②热痢:大青根9~15克,水煎服。③偏头痛:大青根30~60克,酌加水煎,饭前服。④偏正头痛,高血压头痛:大青根、臭牡丹根各30克,鸡蛋2个,水煎,吃蛋喝汤。⑤高热头痛:大青根15~30克,生石膏45~60克,水煎服。⑥风湿关节痛:大青根30~60克,猪脚1只,酌加水酒各半炖服。⑦肠风下血:大青根、苦参,水煎服。⑧黄疸:大青根30~60克,猪肝60克,百草霜9克,加水同煎服。⑨胃火齿痛:大青根30~60克,水煎去渣取汤,以汤同鸭蛋2个煮服。⑩麻疹并发肺炎:大青木叶、地锦草(或金银花)、野菊花、海金沙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附注]路边青的根亦供药用,习称大青根。性寒,味苦。归心经,肝经。有清热解毒,凉血的功能。治乙脑,流脑,感冒高热,腮腺炎,血热发斑,麻疹肺炎,黄疸型肝炎,热泻热痢,风湿热痹,头痛,咽喉肿痛,风火牙痛,睾丸炎。内服煎汤9~15克,鲜品30~60克。
[考证]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植物]尖尾枫
[拼音]jian wei feng
[药名]尖尾风根
[别名]赶风柴,赶风晒,赤药子,大风药
[基源]为马鞭草科紫珠属尖尾枫的根。
[学名]Callicarpa longissima ( Hemsl. ) Merr.
[采制]全年均可采收,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
[生境]生于海拔1200m以下的山坡、山谷、丛林或荒野半阴处。
[性味]性温,味苦、辛。
[归经]肺经,心经。
[功能]祛风止痛,活血。
[主治]风湿痹痛,跌打瘀肿,龋齿痛。
[用法]内服煎汤15~30g,鲜品加倍,或浸酒。外用鲜品捣敷。
[应用]①关节风湿痛:尖尾枫鲜根60g,水煎服。②产后风:尖尾枫鲜叶捣汁半杯,黄酒半杯,姜汁3~5滴,调匀炖文服。③风寒咳嗽:尖尾枫鲜叶(刷去绒毛)24g,冰糖15g,水煎服。④胃出血:尖尾枫鲜叶捣汁半杯,调蜜服。⑤寒积腹痛:尖尾枫干叶、千金藤干根各15g,水煎服。⑥无名肿毒初起:尖尾枫鲜叶和红糖捣烂外敷。⑦跌打损伤:尖尾枫鲜叶捣烂调黄酒外敷。
[附注]尖尾枫的茎叶亦供药用,习称尖尾风。性温,味辛、微苦。有祛风散寒,散瘀止血,解毒消肿的功能。主治风寒咳嗽,寒积腹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内外伤出血,无名肿毒。内服煎汤10~15克,鲜品加倍,或捣汁饮。外用捣敷或研末撒。
[考证]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植物]枇杷叶紫珠
[拼音]pi pa ye zi zhu
[药名]长叶紫珠,牛舌癀
[别名]山枇杷,野枇杷,黄毛紫珠,毛紫珠
[基源]为马鞭草科紫珠属枇杷叶紫珠的根、茎或叶。
[学名]Callicarpa kochiana Makino
[采制]夏、秋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生于海拔100~850m的山坡、谷地溪旁林中或灌丛中。
[性味]性平,味苦、辛。
[功能]祛风除湿,活血止血。
[主治]风湿痹痛,风寒咳嗽,头痛,吐血,胃出血,外伤出血。
[用法]内服煎汤15~30克,鲜品加倍。外用捣敷或硏末撒。
[应用]①上肢风湿痛:长叶紫珠鲜根60~90g,水煎或调酒服。②风寒头痛:长叶紫珠鲜叶30g,水、酒煎服。③风寒咳嗽:长叶紫珠鲜叶30g,糖适量,水煎服。④吐血:长叶紫珠捣烂取汁半杯调蜜服。⑤水肿:长叶紫珠鲜根或鲜茎叶30~60g,水煎服。
[考证]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植物]白棠子树
[拼音]bai tang zi shu
[药名]紫珠叶
[别名]紫珠草,紫荆,止血草
[基源]为马鞭草科紫珠属白棠子树的叶。
[学名]Callicarpa dichotoma ( Lour. ) K. Koch.
[采制]春、夏、秋枝叶茂盛时采摘,鲜用或晒干。
[生境]生于低山丘陵灌木丛中。
[性味]性凉,味苦、涩。
[归经]肝经,脾经,肺经。
[功能]收敛止血,清热解毒。
[主治]呕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牙龈出血,崩漏,皮肤紫癜,外伤出血,痈疽肿毒,毒蛇咬伤,烧伤。
[用法]内服煎汤10~15克,鲜品30~60克;或研末1.5~3克,日1~3次。外用捣敷或硏末撒。
[应用]①肠胃出血:紫珠叶末3~5分,调冷开水,每4小时服一次。继用紫珠末6克,水煎,代茶常饮。②咯血:紫珠叶末5~7分,调鸡蛋清,每4小时服一次。继用紫珠叶末6克,水煎,代茶常饮。③衄血:紫珠叶末6克,调鸡蛋清服。外用消毒棉花蘸叶末塞鼻。④创伤出血:鲜紫珠叶,用冷开水洗净,捣匀后敷创口。⑤跌打内伤出血:鲜紫珠叶60克,冰糖30克,开水炖,分两次服。⑥一切咽喉痛:鲜紫珠叶30克,洗净,水两碗煎至一碗服。⑦拔牙后出血不止:用消毒棉花蘸紫珠叶末塞之。⑧赤眼:鲜紫珠草头30克,洗净切细,水两碗煎至一碗服。
[附注]白棠子树的根、嫩茎及叶亦供药用,统称紫珠(全国中草药汇编)。性平,味苦、涩。有止血,散瘀,消炎的功能。主治衄血,咯血,胃肠出血,子宫出血,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肺炎,支气管炎;外用治外伤出血,烧伤。内服煎汤3~9克。外用适量,研粉敷患处。
[备注]①紫珠叶的商品来源非常广泛。除白棠子树外,尚有同属植物裸花紫珠、华紫珠、杜虹花、老鸭糊等植物的叶。②除白棠子树的根、嫩茎及叶作紫珠入药外,尚且有同属植物杜虹花的根、嫩茎及叶亦作紫珠同等入药。
[考证]中华本草&中药学&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医宝典→中草药图片大全。
[植物]杜虹花
[拼音]du hong hua
[药名]紫珠叶
[别名]紫珠草,紫荆,止血草
[基源]为马鞭草科紫珠属杜虹花的叶。
[学名]Callicarpa pedenculata R. Brown
[采制]春、夏、秋枝叶茂盛时采摘,鲜用或晒干。
[生境]生于低山丘陵灌木丛中。
[性味]性凉,味苦、涩。
[归经]肝经,脾经,肺经。
[功能]收敛止血,清热解毒。
[主治]呕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牙龈出血,崩漏,皮肤紫癜,外伤出血,痈疽肿毒,毒蛇咬伤,烧伤。
[用法]内服煎汤10~15克,鲜品30~60克;或研末1.5~3克,日1~3次。外用捣敷或硏末撒。
[应用]①肠胃出血:紫珠叶末3~5分,调冷开水,每4小时服一次。继用紫珠末6克,水煎,代茶常饮。②咯血:紫珠叶末5~7分,调鸡蛋清,每4小时服一次。继用紫珠叶末6克,水煎,代茶常饮。③衄血:紫珠叶末6克,调鸡蛋清服。外用消毒棉花蘸叶末塞鼻。④创伤出血:鲜紫珠叶,用冷开水洗净,捣匀后敷创口。⑤跌打内伤出血:鲜紫珠叶60克,冰糖30克,开水炖,分两次服。⑥一切咽喉痛:鲜紫珠叶30克,洗净,水两碗煎至一碗服。⑦拔牙后出血不止:用消毒棉花蘸紫珠叶末塞之。⑧赤眼:鲜紫珠草头30克,洗净切细,水两碗煎至一碗服。
[附注]杜虹花的根、嫩茎及叶亦供药用,统称紫珠(全国中草药汇编)。性平,味苦、涩。有止血,散瘀,消炎的功能。治衄血,咯血,胃肠出血,子宫出血,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肺炎,支气管炎;外用治外伤出血,烧伤。内服煎汤3~9克。外用研粉敷患处。
[备注]①紫珠叶来源比较广泛,除杜虹花外,尚有同属植物裸花紫珠、华紫珠、白棠子树、老鸭糊等植物的叶。②除杜虹花的根、嫩茎及叶作紫珠入药外,尚有同属植物白棠子树的根、嫩茎及叶亦作紫珠同等入药。详情参考白棠子树条。
[考证]中华本草&中药学&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医宝典→中草药图片大全。
[植物]山牡荆
[拼音]shan mu jing
[药名]布荆
[别名]五指风,五指疳,山紫荆
[基源]为马鞭草科牡荆属山牡荆的根或树干心材。
[学名]Vitex quinata(Lour.)F. N. Williams
[采制]全年可采,削除外皮,取干心晒干。
[生境]生于林中或栽培。
[性味]性平,味淡。
[功能]止咳定喘,镇静退热。
[主治]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炎,喘咳,气促,小儿发热烦躁不安。
[用法]内服煎汤6~9克。
[考证]中药大辞典。
[植物]牡荆
[拼音]mu jing
[药名]牡荆叶
[别名]埔姜,五指柑,布荆子
[基源]为马鞭草科牡荆属牡荆的叶。
[学名]Vitex negundo L. Var. cannabifolia ( Sieb. Et Zuss. ) Hand.-Mazz.
[采制]生长季节均可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生于原野、路旁或荒坡。
[性味]性平,味辛、微苦。
[归经]肺经。
[功能]解表化湿,祛痰平喘,解毒。
[主治]伤风感冒,咳嗽哮喘,胃痛,腹痛,暑湿泻痢,脚气肿胀,风疹瘙痒,脚癣,乳痈肿痛,蛇虫咬伤。
[用法]内服煎汤9~15克,鲜品可用至30~60克,或捣汁饮。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
[禁忌]孕妇慎用。
[注意]牡荆子畏石膏。
[应用]①风寒感冒:鲜牡荆叶24克,或加紫苏鲜叶12克,水煎服。②预防中暑:干牡荆嫩叶6~9克,水煎代茶饮。③痧气腹痛,胃痛:鲜牡荆叶20片,放口中,嚼烂咽汁。④久痢不愈:鲜牡荆茎叶15~24克,和冰糖,冲开水炖1小时,饭前服,日服两次。⑤脚气肿胀:牡荆茎叶60克,丝瓜络21克,紫苏21克,水菖蒲21克,艾叶21克,水煎熏洗。⑥感冒头痛:牡荆根9~15克,冲开水炖服,日两次。⑦疟疾:牡荆根30克,水煎。第一煎于疟疾发作前2小时加冰糖30克冲服,第二煎当茶饮。⑧高热痉挛,痰鸣气急:牡荆沥、竹沥,开水冲服。⑨中暑发痧:牡荆子15克,水浓煎,或研末为丸,每次3克,开水送服。⑩停乳奶胀:牡荆子12克,研末,温开水加酒少许调服。
[附注]牡荆的根,茎,茎汁(牡荆的茎用火烧灼流出的液体),果实和鲜叶经水蒸气蒸馏得到的挥发油亦供药用。分别习称牡荆根,牡荆茎,牡荆沥,牡荆子和牡荆油&牡荆根性温,味辛、微苦。归肺经,脾经,肝经。有祛风解表,除湿止痛的功能。治感冒头痛,牙痛,疟疾,风湿痹痛。内服煎汤10~15克&牡荆茎性平,味辛、微苦。归肺经,肝经,脾经,胃经。有祛风解表,消肿止痛的功能。治感冒,喉痹,牙痛,脚气,疮肿,烧伤。内服煎汤10~15克。外用煎洗或含漱&牡荆沥性凉,味甘。归心经,肺经。有除风热,化痰涎,通经络,行气血的功能。治中风口噤,痰热惊痫,头晕目眩,喉痹,热痢,火眼。内服沸水冲30~60ml。外用涂敷或点眼&牡荆子性温,味苦、辛。归肺经,大肠经。有化湿祛痰,止咳平喘,理气止痛的功能。治咳嗽气喘,胃痛,泄泻,痢疾,疝气痛,脚气肿胀,白带,白浊。内服煎汤6~9克,或研末或浸酒&牡荆油有祛痰,止咳,平喘的功能。治慢性支气管炎。口服1次20~40mg,日3次。
[考证]中华本草&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