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科病咨询 母亲忽冷忽热、自汗、浑身酸痛、胃寒等百症缠身,心痛至极,求助老师指点迷津

说说你加石膏,附子的思路,谢谢指教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石膏解:石膏之质原为硫养轻钙化合而成,其性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为清阳明胃腑实热之圣药,无论内伤、外感用之皆效,即他脏腑有实热者用之亦效。先辈说石膏微寒,治寒温高热,确是经验之谈。临床生石膏治疗发烧,效果很好。上面老太太忽冷忽热,考虑少阳经往来寒热,我一般治疗都用小柴胡加生石膏汤。
恶寒、自汗、浑身酸痛,说明有寒有湿,鄙人考虑太阳变证或者表阴证了,用 桂枝加苓、术、附汤。综合上面老太太的症状,鄙人考虑用 桂枝加苓、术、附汤合小柴胡加石膏汤。 鄙人喜欢用六经辨证,崇尚仲师和胡希恕师,不当之处,望不吝赐教。
 
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加上身痛,肯定是表证。往来寒热、口苦、恶心欲呕是少阳经证不会错。舌苔看热像不大,如果怕有阳明热,可以学张锡纯,加五六钱石膏。所以柴胡桂枝汤加生石膏、茯苓、白术、制附子,应会见效。
还有大便你没注意,还有唇红,舌裂有微黄,舌下静脉。还有渴于不渴,还有小便。还有睡眠等等都要参考
 
临床中,需将恶寒与恶风、寒战、畏寒相鉴别。

其中恶风、寒战属外感病常见症状,恶风指患者遇风怕冷,避风可缓,较之恶寒为轻,为外感证中恶寒之轻症;寒战是指患者恶寒时伴有战栗,是外感证中恶寒之重症;三者区别是轻重不同。

而畏寒是指患者身寒怕冷,加衣复被,或近火取暖而寒冷能缓解的症状,多见于阳虚之证。其与恶寒的区别是发病机理不同,恶寒一般指新病、病程短,多为实证、表证,而畏寒一般指久病、病程长、多为阳虚证、里证,常以加温近火后怕冷能否缓解进行鉴别。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石膏解:石膏之质原为硫养轻钙化合而成,其性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为清阳明胃腑实热之圣药,无论内伤、外感用之皆效,即他脏腑有实热者用之亦效。先辈说石膏微寒,治寒温高热,确是经验之谈。临床生石膏治疗发烧,效果很好。上面老太太忽冷忽热,考虑少阳经往来寒热,我一般治疗都用小柴胡加生石膏汤。
恶寒、自汗、浑身酸痛,说明有寒有湿,鄙人考虑太阳变证或者表阴证了,用 桂枝加苓、术、附汤。综合上面老太太的症状,鄙人考虑用 桂枝加苓、术、附汤合小柴胡加石膏汤。 鄙人喜欢用六经辨证,崇尚仲师和胡希恕师,不当之处,望不吝赐教。
在我经验不足的时候也干过一件事,当时那人是怕冷,发热,流清涕,身微汗,我想桂枝汤干下去定好无疑这特马大简单了,结果鼻子有点血了!吓人那,赶紧温病方用起来。
 
身热汗自出那是阳明不是太阳。一定要搞清楚!热利也会口苦。
确实身热自汗出属于阳明,日晡所剧,致夜而轻也是辅证,这是病在里而有热的症候,汗出后恶寒是痈脓初起,应该是肠痈。
 
不知仁兄走的伤寒论六经八纲辩证?还是脏腑辨证? 泌尿系统感染的尿频、尿急、尿痛、小便不利,属于太阳蓄水证,寒战考虑表证,高热考虑阳明经热。不知道仁兄遇到这类情况是怎么辩证?怎么处理?疗效好吗?
  
  我是多纲辨证,不拘泥于某师某门某派。

  阳明热厥也会有四肢逆冷(但胸腹灼手,多见于小孩),白虎加人参汤证也有背微恶寒(与附子汤同见此症状)。
  
  泌尿系统的急性严重感染(尤其是急性肾盂肾炎),从临床上看,时方通常用的[八正散]或者[龙胆泻肝汤]均非兼有解表作用的方剂,经方通常用的[猪苓汤]和[桃核承气汤]也非兼有解表作用的方剂。

  虽然[桃核承气汤]里面有桂枝,但它是用来活血的,{桂枝-桃仁-大黄}是活血化瘀的“三强组合”。
  从《伤寒论》条文中也可以看出[桃核承气汤]不兼解外证,而专攻太阳膀胱腑蓄血证:

  《伤寒论》: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寒战与恶寒好像不是一回事吧。
  
  以前没细想,这么一说我仔细想想好像确实不完全相同。
  恳请老师详解一下寒战与恶寒的区别,另外您觉得阳虚畏寒和气虚畏寒算不算恶寒呢,谢谢。
  
 
临床中,需将恶寒与恶风、寒战、畏寒相鉴别。

其中恶风、寒战属外感病常见症状,恶风指患者遇风怕冷,避风可缓,较之恶寒为轻,为外感证中恶寒之轻症;寒战是指患者恶寒时伴有战栗,是外感证中恶寒之重症;三者区别是轻重不同。

而畏寒是指患者身寒怕冷,加衣复被,或近火取暖而寒冷能缓解的症状,多见于阳虚之证。其与恶寒的区别是发病机理不同,恶寒一般指新病、病程短,多为实证、表证,而畏寒一般指久病、病程长、多为阳虚证、里证,常以加温近火后怕冷能否缓解进行鉴别。
  
  谢谢老师详解,学习了。
  
 
在我经验不足的时候也干过一件事,当时那人是怕冷,发热,流清涕,身微汗,我想桂枝汤干下去定好无疑这特马大简单了,结果鼻子有点血了!吓人那,赶紧温病方用起来。
我也是发现,很多症状不能单纯的去看,很容易搞反掉,阳虚和阴虚很可能表现出同样的症状,而且鉴别起来真的挺难的,就是毫厘之差
 
在我经验不足的时候也干过一件事,当时那人是怕冷,发热,流清涕,身微汗,我想桂枝汤干下去定好无疑这特马大简单了,结果鼻子有点血了!吓人那,赶紧温病方用起来。
山河:傅青主男科有伤风第一方,可以参考。如遇此症,一剂即已。
 
我的《中医捉鬼记》案四值得一看。恶寒发热喘肿,用温病轻方,效如桴鼓,里面牵涉小到阴阳的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大到伤寒温病之争。我觉得值得中医院校教材编辑者探讨。请有识之士点评。
 
1、在中医中,可以通过看舌苔来判定是阴虚还是阳虚的情况。阴虚的患者,他的舌头的表面偏红,而且舌头也是偏瘦,舌苔也很少,几乎是没有的情况。而阳虚的患者,他的舌头一般呈现出的是粉红状,舌头是偏胖的状态。

2、通过观面,也是可以进行判断。阴虚的人,通常它的面色是发红,而阳虚的患者,面色有些发白。

3、通过观察精神状态,也可以判断阴虚和阳虚。阴虚的患者容易出现心烦意乱的情况。阳虚的患者,害怕寒冷,四肢也会出现冰冷,而且容易疲惫,并且心慌气短。

4、还有的方法是通过观察一些病痛可以判断。阴虚的患者一般会出现,腰膝酸软的症状。而阳虚的患者一般会出现腰膝冷痛的症状。

观面色,看舌像,诊脉,问病史。

中医里表里、寒热、虚实都是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组组既对立而又统一的正反现象--阴阳。从每组正反两方面对立的意义来说,表证、热证、实证可归属于阳证范畴;里证、寒证、虚证可归属于阴证的范畴。因此,阴阳八纲中总纲,一切病证都可以归之为阴证或阳证的大原则中。

  1. 阴证:面色暗淡,精神萎靡,身倦肢冷,气短懒言,口不渴,尿清便溏,舌淡,脉沉细无力。
  2. 阳证:面红身热,神烦气粗,声大多言,口渴饮冷,尿赤便干,苔黄,脉数有力。此外,临床上还有阴虚和阳虚、亡阴和亡阳等证。
  3. 阴虚:由于阴液不足,"阴虚生内热"所致。主证为低热颧红,手足心热,盗汗,口燥咽干,尿少而黄,大便秘结,舌红无苔,脉细而浮有力,重取则无脉。
  4. 阳虚:由于阳气不足,"阳虚则生寒"所致。主证为畏寒肢冷,疲倦乏力,自汗,小便清长,夜间尿多,大便溏薄,苔白,舌质淡,脉细无力。
  5. 亡阴:烦躁不安,口渴欲饮,气喘,汗出如油而热,四肢温和,舌红而干,脉洪实或躁疾,按之无力。
  6. 亡阳:冷汗出,恶寒,手足厥冷,气息微弱,喜热饮,舌淡,脉微欲绝。多见于休克的病人。
 
最后编辑:
所以这个病先从阴阳二个方面分析,就知病人是阴不足还是阳不足,有二便问题,先查脾肾二脏,溏、后面的思路就清楚了。面色舌像及病史临床表现支持阳的方面不足。怎么办,还用问吗?
欢迎大家探讨
伤寒论是本好书,伤寒法也是好法,但是,不真正弄懂并灵活运用,杀人在顷刻间也。所谓效如桴鼓,杀人无形,反掌之间也。
用伤寒方。不能一剂知,最好不要再用。很可能辨证治法错了。不能一错再错。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看只八个字,这可是中医吃饭的饭碗!

中医基础要经常温习。
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最后编辑:
我也是发现,很多症状不能单纯的去看,很容易搞反掉,阳虚和阴虚很可能表现出同样的症状,而且鉴别起来真的挺难的,就是毫厘之差
这时候脉就是关键性的作用了。
 
所以这个病先从阴阳二个方面分析,就知病人是阴不足还是阳不足,有二便问题,先查脾肾二脏,溏、后面的思路就清楚了。面色舌像及病史临床表现支持阳的方面不足。怎么办,还用问吗?
欢迎大家探讨
伤寒论是本好书,伤寒法也是好法,但是,不真正弄懂并灵活运用,杀人在顷刻间也。所谓效如桴鼓,杀人无形,反掌之间也。
用伤寒方。不能一剂知,最好不要再用。很可能辨证治法错了。不能一错再错。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看只八个字,这可是中医吃饭的饭碗!

中医基础要经常温习。
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先从表里和虚实来分,阴阳并不绝对,我治过不少,阳药用了上火、头晕,阴药下去怕冷、腹泻,这时候不能去绝对化的看阴阳了,分虚实,看开阖,要收还是散,看枯润,是润还是燥。
那八个字,排第一位的是 虚实 。

《传忠录》

万事皆有本,而治病之法,尤惟求本为首务。所谓本者,唯一而无两也。盖或因外感者,本于表也。或因内伤者,本于里也。或病热者,本于火也。或病冷者,本于寒也。邪有余者,本于实也。正不足者,本于虚也。但察其因何而起,起病之因,便是病本,万病之本,只此表里寒热虚实六者而已。知此六者,则表有表证,里有里证,寒热虚实,无不皆然。六者相为对待,则冰炭不同,辩之亦异。凡初病不即治,及有误治不愈者,必致病变日多,无不皆从病本生出,最不可逐件猜摸,短觑目前。经曰∶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是诚求本之至要也。苟不知此,必庸流耳。故明者独知所因,而直取其本,则所生诸病,无不随本皆退矣。

至若六者之中,多有兼见而病者,则其中亦自有源有流,无弗可察。
然惟于虚实二字总贯乎前之四者,尤为紧要当辩也。盖虚者本乎元气,实者由乎邪气。元气若虚,则虽有邪气不可攻,而邪不能解,则又有不得不攻者,此处最难下手。但当察其能胜攻与不能胜攻,或宜以攻为补,或宜以补为攻,而得其补泻于微甚可否之间,斯尽善矣。且常见有偶感微疾者,病原不甚,斯时也,但知拔本,则一药可愈,而庸者值之,非痰曰痰,非火曰火,四路兜拿,茫无真见,而反遗其本。多致轻者日重,重者日危,而殃人祸人,总在不知本末耳。甚矣!医之贵神,神奚远哉!予故曰∶医有慧眼,眼在局外;医有慧心,心在兆前。使果能洞能烛,知几知微,此而曰医,医云乎哉?他无所谓大医王矣。
 
以上请看:

《景岳全书·传忠录·阴阳》​


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

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以证而言,则表为阳,里为阴;热为阳,寒为阴;上为阳,下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多言者为阳,无声者为阴;喜明者为阳,欲暗者为阴。阳微者不能呼,阴微者不能吸;阳病者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

以脉而言,则浮大滑数之类,皆阳也;沉微细涩之类,皆阴也。以药而言,则升散者为阳,敛降者为阴;辛热者为阳,苦寒者为阴;行气分者为阳,行血分者为阴;性动而走者为阳,性静而守者为阴。此皆医中之大法。

至于阴中复有阳,阳中复有静,疑似之间,辨须的确。此而不识,极易差讹,是又最为紧要,然总不离于前之数者。但两气相兼,则此少彼多,其中便有变化,一皆以理测之,自有显然可见者。

若阳有余而更施阳治,则阳愈炽而阴愈消;阳不足而更用阴方,则阴愈盛而阳斯灭矣。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

道产阴阳,原同一气。火为水之主,水即火之源,水火原不相离也。何以见之?如水为阴,火为阳,象分冰炭。何谓同源?盖火性本热,使火中无水,其热必极,热极则亡阴,而万物焦枯矣。水性本寒,使水中无火,其寒必极,寒极则亡阳,而万物寂灭矣。此水火之气,果可呼吸相离乎?

其在人身,是即元阴元阳,所谓先天之元气也。欲得先天,当思根柢。命门为受生之窍,为水火之家,此即先天之北阙也。舍此他求,如涉海问津矣。学人宜识之。

凡人之阴阳,但知以气血、脏腑、寒热为言,此特后天有形之阴阳耳。至若先天无形之阴阳,则阳曰元阳,阴曰元阴。

元阳者,即无形之火,以生以化,神机是也。性命系之,故亦曰元气。元阴者,即无形之水,以长以立,天癸是也。强弱系之,故亦曰元精。

元精元气者,即化生精气之元神也。生气通天,惟赖乎此。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即为之谓。今之人,多以后天劳欲戕及先天,今之医,只知有形邪气,不知无形元气。

夫有形者,迹也,盛衰昭着,体认无难;无形者,神也,变幻倏忽,挽回非易。故经曰∶粗守形,上守神。嗟呼!又安得有通神明而见无形者,与之共谈斯道哉。

天地阴阳之道,本贵和平,则气令调而万物生,此造化生成之理也。然阳为生之本,阴实死之基。故道家曰∶分阴未尽则不仙,分阳未尽则不死。华元化曰∶得其阳者生,得其阴者死。故凡欲保生重命者,尤当爱惜阳气,此即以生以化之元神,不可忽也。曩自刘河间出,以暑火立论,专用寒凉,伐此阳气,其害已甚。赖东垣先生论脾胃之火必须温养,然尚未能尽斥一偏之谬,而丹溪复出,又立阴虚火动之论,制补阴、大补等丸,俱以黄柏、知母为君,寒凉之弊又复盛行。夫先受其害者,既去而不返。后习而用者,犹迷而不悟。嗟乎!法高一尺,魔高一丈,若二子者,谓非轩歧之魔乎?余深悼之,故直削于此,实冀夫尽洗积陋,以苏生命之厄,诚不得不然也。观者其谅之、察之,勿以诽谤先辈为责也。幸甚!

阴阳虚实。经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经曰∶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此言表邪之实也。又曰∶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此言阳气之虚也。仲景曰∶发热恶寒发于阳,无热恶寒发于阴。又曰∶极寒反汗出,身必冷如冰。此与经旨义相上下。

经曰∶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胜则热,阴盛则寒。

阴根于阳,阳根于阴。凡病有不可正治者,当从阳以引阴,从阴以引阳,各求其属而衰之。如求汗于血,生气于精,从阳引阴也。又如引火归源,纳气归肾,从阴引阳也。此即水中取火,火中取水之义。

阴之病也,来亦缓而去亦缓;阳之病也,来亦速而去亦速。阳生于热,热则舒缓;阴生于寒,寒则拳急。寒邪中于下,热邪中于上,饮食之邪中于中。

考之《中藏经》曰∶阳病则旦静,阴病则夜宁;阳虚则暮乱,阴虚则朝争。盖阳虚喜阳助,所以朝轻而暮重;阴虚喜阴助,所以朝重而暮轻。此言阴阳之虚也。若实邪之候,则与此相反。凡阳邪盛者,必朝重暮轻;阴邪盛者,必朝轻暮重。此阳逢阳王,阴得阴强也。其有或昼或夜,时作时止,不时而动者,以正气不能主持,则阴阳盛负,交相错乱,当以培养正气为主,则阴阳将自和矣。但或水或火,宜因虚实以求之。

什么叫本末倒置,什么叫阴阳为八纲之总纲,
这样的基础理论不明,反而曲解,断章取义,是哪个院校毕业的,要打他老师的屁股!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