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伤寒金匮 黑话自学中医(原创,伤寒经方为主)

无学斋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20/11/06
帖子
36
获得点赞
23
声望
8
所在地
浙江
自学中医(一)基本主体​

很多人问过我如何学习中医,如何自学,该读什么书,遇到这样的问题会比较尴尬,实在是很难说那本书可以包治百病,那本书可以让你成为中医高手,中医价值观和思维是有成千上万本的书籍形成的,没有单一的那本书可以让你成为高手。


中医的学习是思维,是学神。可是能悟到神没有形也是空中楼阁。庄子天道中说的极好,"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是得手应心,百炼成钢然后化境绕指柔,可问题是有多少人能体味到有数存焉于其间的这种感觉?


很多人问中医从哪儿开始,我常常给的答案都是从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十三经注疏开始,懂啦古文,有传统思维,才能去看中医各种书籍。那真的是笼中捉鸡。只是这种大道理让很多人手足无措。所以一直想写一些琐琐的书籍简介来打打酱油,让大家可以有点具体的东西,可是每一次都提笔起来写个几段就放下,总觉得要等好一切完美后才可以,所以一拖就是几年,今天提笔也是来做个粗略的流水帐,或许很多人看到之后可以有借鉴,然后可以有些交流。

大体想法是把一些书籍顺成几条线,内经派,伤寒派,本草派,日本派,学院派,各个古本,算是一些系列书籍的推荐,希望和大家有个浅浅的交流。


现状的感悟

读古书近二十年,读医书近十年,对我而言的心境,就是哀莫大于心死,古方派集大成者汤本求真所说的或就是我的同感,今日不去综合中西新医术,而予志中医,“然今独力扬中医者,因此学衰微,仅保余喘,行将废灭,故特发挥其独擅之长”。

中医今天已经是个非常歧义的话题,中医的框架体系结构已经被打散,现在躲在角落里变的奇形怪状。网络中出现的也是各种怎么科学吊打中医的话题。好像中医被凌迟就会得到叫好的彩头,各种关注度也会持续增温,获得无数的掌声。这应该不能说是中医的悲哀,是现实的写照。也是传统文化的现状。

中医从来不能作为一个个体独立存在,他是岐黄五术中的一环,如果整个传统文化不存在,那么中医的存在也变得畸形。医有医运,国有国运,医运随着国运走,中医在宋元明清中呈现着不同的用药方式。这些用药方式和国运相一致。医学本就是适合当时社会环境而存在的。中医面对的各种境况,在后面论述的书籍中我也会大体阐述一下。

出来写这些东西,应该是一个业余伤寒经方家的爱好,或许还有很多夹生饭的东西,但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或许可以不断检讨自我,然后也在这个过程中重新熟悉伤寒经方的框架。我觉得伤寒经方是一种自救的有效医学,千年下来,很多都是读书人去研习伤寒经方,而不是中医世家用力在这上面,我觉得经方这个没有什么标准,每个人都有自己入门的方法,这十几年大家也在过渡炒作经方,也给很多爱好中医的人一种渠道,可以去接触各种伤寒经方的现代解读,这也让经方一定的小群体,但是我始终觉得伤寒经方还是小众化的,需要大家的冷静,也需要大家谨慎学习,不可以一开始因为市场化教学的倡导,就觉得经方无所不能,其实在这样过程中很容易让自己成为中医狂,之后因为一些挫折反而对伤寒经方有巨大的偏见。
 
伤寒杂病论的基本学习(二)

医道通天彻底之学。学习之法也是从难到易,以伤寒论为本,建立框架体系。中医的学习,我常言的是-医在易内,医在医外。这几句话是我对学习中医的一种建议吧, 想学好中医是要跳出来看看,或者在你读的《封神演义》,或许在你读的《周易集解》中。

我是从泛泛的爱好周易经学进入到诸子百家,然后进入命理,经过几年的屠龙术学习(所谓的命理,没有学到精髓,皮毛也没有抓住)之后,偶然进入伤寒,入门的书籍也是黄元御的《四圣心源》,但是下面的论述应该是打乱次序,不可能说你从JT叔叔或者倪海厦,或者郝万山等的视频入手,应该这么说从什么入手更多的是个人的缘分,或者是个人的爱好。我想更多的论述是各种相关的书籍体系,这点更像是徐灵胎的《医学源流论》,经过一系列的流水帐之后可能最后做个小结。



我所讲的是以伤寒论为本,伤寒论其实是小众的,因为这个书一直存在江湖传说之中,千年以来若隐若现,从张仲景著书。到《小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引用,他的存在一直是若隐若现,千年以来没有形成一个门派或者有完整的流传,真的就是江湖的传说,到宋代林亿整理国家版,才慢慢有雏形,成无己注释才有一线的微光,虽然宋代出现几个大家注释伤寒论,可是这些几乎没有传承,之后的金元四大家的时代,又是千年,如果不是清朝训诂之风,大量读书人注解伤寒论,然后到民国几个临床大家的出现(更确切的说出现了一大批伤寒经方家创办的学校),或者一切都淹没在传说中。个人认知创新是本行业最尖端的人才,精益求精之后打破常规,融合百家之长把自己的行业带到更高的顶端,进入下一个ZOOM。先从离我们最近的最传统的一批人来说,他们留下最后的曙光,这一批人是维持传统,然后从五湖四海汇到一起编辑教材,留下最基本的伤寒论体系,从湖北的李培生到北京刘渡舟,南京的陈亦人,福建的俞长荣,山东的李克绍。再到他们的传承者郝万山,算是我们能见到的最后曙光,因为俞长荣在书序中说过,《中医诊断学》其实和伤寒论体系是相互矛盾的,甚至之后的大部分人都建议伤寒辩证作为外感,所以陈亦人才发表《略论“六经钤百病》为伤寒发声。从这里你也可以看到伤寒的式微。



可以参考的几本书《伤寒论讲义》第五版,《伤寒论选读》,《伤寒论译释》陈亦人著,这三本书可能只能在老书店或者翻印的网店中有,可以这么说,这几本真的是白话文中最有分量的,能让你建立起来一套基本的六经框架,常说最简单的是临床,最难的是医理,这几本书是学院派伤寒论理论的集大成,有医理可能不会治病,但是没有医理学临床方子也是举步维艰。虽然网上说陈亦人,刘渡舟,李培生,陈慎吾会讲学术厉害临床不行(至于临床会在后面单独小结),也只能说特殊环境造成的的,陈慎吾经历那样的时代把之后的临床实践给耽搁掉。以这几本为基础,配合郝万山的视频会更有所本。另外作为这几本的补充,李培生《伤寒论讲稿》,《刘渡舟的伤寒论讲稿》,《李克绍医学文集》,《金贵要略讲义》第五版,《伤寒论汇要分析》俞长荣,连建伟《金贵要略方论讲稿》,张家礼《金贵要略讲稿》,都是这个体系的补充和参考。顺带一提,刘渡舟学生整理一本《刘渡舟伤寒论专题讲座》,难得是专门讲述脉诊的。

近代学院派也是集合前辈的结晶,成无己,方有执,吴谦,柯韵伯,尤在泾,陈修园,王晋三,程郊倩,钱天来。。。。。这一代代的医家给学院派准备了丰厚的土壤,而他们的伤寒论注解也是打开伤寒论的一把钥匙,如果古文底子好,那么他们的书是必备的要看一遍。或者说是家中的常备书。时常翻阅会让自己不断有新的感悟,看似平平无奇,可是都是他们一生的结晶。(还有几位重要的人物我觉得后面会做单独的介绍,希望大家去看他们的全集。)下面稍微介绍几本以上人物的书籍,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成无己延续下来的几位,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程郊倩的《伤寒论后条辨》,郑重光的《伤寒论条辨续著》),这几本书是跨越千年,算是一种传承和完善,吴谦的《医宗金鑒》,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尤在泾的《伤寒贯珠论》,陈修园的《伤寒论浅注》,钱天来的《伤寒溯源集》,王晋三的《绛雪园古方选注》,这些人算是传统伤寒论的缩影,一代代的传承着伤寒论,他们的著作会受到时代的影响,也会在内经派(金元四大家)的时代有所限制。


同一天空下,我们不寂寞的,好的东西总有人去努力探讨并且珍惜的保留。而日本人的匠人精神真的让人佩服,看看我们自己的书,会感到汗颜的,丹波家族对传统汉医的坚持和执着,真是是千年如一日,在这儿有山田正珍,丹波元简(子丹波元坚),森立之的全集都是可以去淘来看看,山田正珍的《伤寒论集成》,丹波元简的《伤寒论辑义》,森立之的《伤寒论考注》都是极有学术和理论参考价值的,他们收集中国历代注家,择其善着而用之,特别是《伤寒论辑义》可以放在床头的参考书,因为他们的传承,对中医文化来说真的是何其幸也。特别是人民出版的早年《修堂医学选》(丹波元简父子系列的几本书),是值得收藏的。而一两百年后的我们,出版过一本《伤寒论集解》罗列了六十六位注家,可是出版过一次就绝版啦。

为什么会开篇就是这传统伤寒中医,而不是介绍扭转变局的,或者被市场热炒的,因为我自己走过这些路,明白传统的是基础,整个中医的黑话都在这些基础书籍里,看是规规矩矩,古板老套,可是这些才是真的捷径。个人觉得比从你海厦,JT叔叔等入手更对未来有意义
 
伤寒杂病论学习的进阶之路—变革者和挑战者(三)

时代的前行有持守者,也有变革者。在困顿中他们找寻新的道路。很多人开创了更好的未来,这也是中医是万幸,冥冥之中似乎有上天保佑,总会让我们看到更好的珍宝。

伤寒论的第一位传承和试图革新的人应该是王叔和,之后的喻嘉言,张志聪,黄元御,陈修园,徐灵胎,唐容川,曹颖甫,张锡纯都是伟大的变革者,他们的全集都可以拿来读和收藏的,这几个都是典型的用毕生精力研习伤寒论,才给后世开拓出来一条伤寒论的阳光大道。明清时代是因为特殊的政治环境,很多读书人不能治国平天下,便成良医,让被人轻看的匠人之学,走上了经学研究的体系,开始内经方式注解伤寒论的模式。开辟三纲的喻嘉言,让我们看到伤寒论在千年之后再一次重新认知,如同西方宗教改革发生在中医上,其书《尚论篇》,《医门法律》《寓意草》是中医路上不得不读的,其徒舒驰远和再后辈齐秉慧都留下宝贵的医学财富。钱塘学派开启的众人集注伤寒论的先例,《张志聪医学全集》是可以整本收下的,钱塘学派算是一个转弯,他们把《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结和起来。

之后的争议人物就是黄元御,这个公开狂骂太医院和前代的医者,但你不得不服他,才华横溢,骂人的文字都辞藻华丽,或者他这样的人真的不受欢迎,当时吴谦对他应该是极度讨厌的。他提出一气周流,气机升降,土合四象的理论,不得不说是中医的巨大进步,后世的黄元御有死忠粉也有死黑粉,真的很少有有那个医家有这种待遇,死忠粉曹颖甫在很多理论上继承啦黄元御,成临床大家并且达到一种新的高峰,死黑粉非戴九章和他外曾孙陆九芝莫属。要看《黄元御医学全集》,也要看评论他的《世补斋医书全集》,在我看来陆九芝对黄元御的医学评论客观公正,他对黄元御不耻的是黄元御窃取别人的医学理论占为己有,这样的问题只能历史给出答案,我算是从黄元御开始入手中医,黄元御的《四圣心源》是黄元御实战能力具体体现,其中的很多很多方子真的是得到了张仲景的精髓,如果倪海厦药方的运用上是药性的加减的话,那么黄元御有很多方子是结构性完美,整个方子结构就是感觉可以放在伤寒杂病论里,可是黄元御很多方子用起来有一定的束缚,就是偏向道家系统,霸性不够,当时起作用,但是不能改变身体的能量结构,很多过后病情容易反复,这是我的一家之言。至于后世的彭子益对黄元御是褒贬一体,《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一书我觉得不算是黄元御体系的,再有就是特殊环境下的炒作,好像这本书是整个中医的顶峰和终结者,对此书我也是有喜欢到变得平淡。
Ashampoo_Snap_2020.09.02_14h31m49s_003_.png


陈修园难得是正面的君子形象,子孙三代用力在注释伤寒论上,他的《伤寒论浅注》和《金貴要略浅注》是真的不浅。要是浅也不会被唐容川拿来做底本啦。至于他的东西就不拿来说了,随便一搜都是大量的介绍。徐灵胎这样的人是触类旁通的天才,山医命相卜的全才,要不也想不出来《伤寒类方》这样的法子写书,之后日本的古方派也是这一路子,虽然打破六经次序,但是用起来是顺手,如果后人都能在这个体系完善,比如江尔逊的《桂枝汤类方应用研究》,有这一些列的书出现,或者中医的很多知识可以有另外一种体系。徐学贯古今的大家,知病知己知命,活得洒脱。

如果以传统而论,我个人觉得经历了明清的积淀,清末民初的出现的人物带来的伤寒世界的最后的小高峰。唐容川和曹颖甫,在理论和实战上带来新的思路,唐容川在陈修园的基础上写的《伤寒论浅注补正》和《金匮要略浅注补正》算是对经学注解伤寒论最后的完善,(如果对唐容川体系有什么缺陷,那么周岩在《本草思辨录》中做了很好的阐述)。之后传统文化走入低谷,可能后来者不知道等多少年才看到这样的注解家出现,唐的《血症论》是你读过群书之后才可以和他交流,因为整本书错过一句话就错过一个见解或者用药。

微信图片_20201027184611.png

至于张锡纯,我不愿意拔高他,我想他自有他的高度,用药大胆,《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案例也多,可是我觉得总有点不舒服感觉,就是和张景岳《张景岳医学全书》一样,看似完美的理论,是因为读书人自我阐述的完美,张景岳自创二百多方,看似高手,可是总是失去了该有的严谨。有那么一丢丢读书人的沽名钓誉。不过这两个都是大家,他们的全集是完全可以收藏的。



备注一下,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明清名医全书大成》三十册,大部分的明清医家全集都有啦。这里面有你喜欢或者不喜欢的,但是可以涉猎整个明清的医学的辉煌,总能得到我们个人想要的东西。其中的每个人都有优缺点,我也希望大家择其善者而从之。
 
皇汉医学-—变革者和挑战者(四)


每当说道日本,因为历史缘故,还有各种历史问题,这真的是让人矛盾,但是他们从唐到明治维新之前,其实很尊重中国文化,我们失落的很多书籍也在日本,最近几十年很多考据书籍的工作还要到日本去进行。同样的,上千年来中医在日本是有一批批的人再努力奉献研究。

当我们医学前辈在进行《黄帝内经》和伤寒论融合的时候,日本却走向另外一条实用性更高的道路。我总觉的知识分子士大夫出来研习医学,总要把伤寒论提高到经学的高度,但是在操作性的路上越走越远,没事就是古代的黄帝岐伯出来给自己学问背书。日本在十七世纪开始出现变革者,他们抛弃经学,丢掉五行学说,怀疑和斥责沿袭金元四大家的后世派。从开始名古屋玄医,后藤艮山,吉益东洞父子,尾台榕堂,到后面的汤本求真。

其实按照日本古方派的学习思路和方法,医术不会比经学伤寒一体的差,伤寒论本来就是辨证论治,没有那么道理,是后人怕大家都不懂,才反复揣摩,然后加上很多道理,其实这些道理在实战过程中并不一定有实际意义,往往会增加学习者的疑惑。所以古方派的这种变革是适合时代的。

吉益东洞真的是实战者,或许日本的环境没有那么强的经学体系,很多东西的变革可以推到重来,所以他的东西更加注重实战,《类聚方》《药征》去掉框框条条,以更实用的姿态出现,尾台容堂的《类聚方广义》是这个探索的继续。经过一两百年到汤本求真之时,个人认知汤本求真的《皇汉医学》是古方派的集大成者,京城半边天的胡希恕老先生也是这一路子。伤寒原方出手,或者几位药的加减,真的是效如桴鼓,覆杯而愈。或许伤寒论实战的部分真的在隔洋的日本古方派给补上了。顺便提一下。年龄相符的汤本求真和鲁迅,都是因为家人病逝学医,都是在日本学医,一个开创古方派的辉煌,一个肄业回来拿医学开刀,开创新文化运动,打碎坛坛罐罐,一生不从医而拿中医开刀。而这儿迁出一段公案,治疗鲁迅父亲的名医是何廉臣,这个名医让嗜酒如命,肝郁暴脾气的肺结核病人多活了三年,却被扣上一定大帽子,真的不知道汤本求真丧失爱女和鲁迅丧父因什么样的情境做出截然相反的选择。

在这儿顺便补充一个日本的腹诊大家,稻叶克的《腹证奇览》,腹诊算是伤寒论最有力的补充,因为中国的礼法约束,腹诊这一有效手段无法施展。至于其他的如浅田宗伯,大冢敬节,矢数道明等的书籍介绍放在后面临床医案里,因为他们的著书更有利于大家在临床上如何操作。
Ashampoo_Snap_2020.09.02_14h34m45s_004_.png



未完,后续(五;六)
 
我也是刚找到这个论坛,因为昨天下了很多资料,一搜这个是民间的,觉得很贴合以后在这边:021::021::021::021::021::021:
 
知乎不行,黑子多,经常找茬禁言,我都是沙里淘金,看看有啥好东西
 
中医自学----折衷的中医世界(五)

可能读医学史的都是按照黄帝针灸派,神农本草派,神女真诀派等这三大派做区分,但是我个人自学读书,更多的是从实际学习需要出发,所以我这儿就是区分为伤寒经方派和偏向内经的脏腑辨证派,至于其他的各种说法,对我来说实际意义不大,就不去做任何详细的介绍了。



中医的两个世界---折衷的经学世界

清朝以前的数千年,顶尖的中医人才几乎没有进入伤寒论的世界,绝大部分的医学资源的积累也和张仲景无关,所以我就把这个世界当成折衷的世界,把其中一些资源做个介绍,因为最多的人在这个体系中,积累的最多资源也在这里面,但这个世界似乎是和张仲景的世界是平行的世界,或者说齿轮永远无法磨合的两个世界。

因为我们是经学思想,所以《黄帝内经》被高高的托起,放在最重要的牌位上,似乎学医不谈本书,就上不了台面,不懂医理,无法立于庙堂,只能算是个江湖游医,清朝的伤寒论大家也是万万不敢丢弃,所以才出现用《黄帝内经》来诠释伤寒论,也造成了内经的五行齿轮和伤寒论的六经齿轮永远磨合不到一起,用起来总是吱吱嘎嘎的响,那这一篇我写一下自己认为可以作为伤寒论体系的有效补充的书籍。

个人认知,《皇帝内经》是完美的理论体系,但伤寒论算是对《黄帝内经》体系叛经离道,有一套自己的法则和操作方式(理论尊崇内经,但用药配伍确实另外一套法则)。而作为尊经派后世的金元四大家和横空出世的傅青主和陈士铎好像各自只拿到半本九阴真经,而伤寒论九阳真经这本书从张仲景留个世人,个人总觉得可能被撕掉了好多页。所以整个中医的江湖就在这曲曲折折中前行了几千年。或许尊经的九阴派和叛经的九阳派才是中医的整体世界。

《黄帝内经》集成众家理论,可是对后世的技术操作却没有确切的手册,所以出现《中藏经》,金元四大家。陈士铎这样的各门各派。以经学体系来说,《黄帝内经》《外经微言》,《黄庭经》《参同契》《难经》,《玄隐遗秘》《黄帝内经太素》版,这些书是我们今天可以参考经学的底本,每个人在读经学之后可以悟出更高的智慧。内经为道,如果有道那么医术可以走更远。这些书籍是原本备藏一套,不需要任何注释的那种,时不时拿来读读,然后悟悟。
微信图片_20201023213413.png


《皇帝内经》有各个版本,这都需要自己找吧,手上如果有本四库全书影印本,既能学习又能看看优美的文字,因为繁体字是可以给你很多臆想的空间的。如果实在觉得难,王洪图老先生的视频算是中规中举,如果找个学院派的本子那么就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黄帝内经素问译释》,其他比较成熟的版本注释,在《张志聪医学全集》和《黄元御医学全集》里面都有比较好的注释。同样还有一本比较大全的注释就是森立之的《素问考注》,关于经学类的,个人不建议记忆背诵,或许更多的是理解,时常翻翻,随着阅历的不断成长,对书中的感悟也会不断增长,这些东西慢慢就变成自己的格局和更高视野。
微信图片_20201027184636.png


为什么提出《参同契》和《黄庭经》,其实说白了中医的目的不就是达到这些书中所讲的,两本书蕴含的原理和结果,不就是《黄帝内经》理论体系所要达到的吗?至于陈士铎的《外经微言》算是千年后给我们的一份礼物,此书丰富了内经的系统,其中的理论完善了内经治疗重症的系统,如果再参考萧圣扬和皮莎士的课程,提出的“虚克实生,阳顺阴逆”的理论体系,让内经走下神坛,对于可以实操性的有了质的提高,特别是面对众多的阴实证(癌症肿瘤系列),我们会有更多的空间。



三申道人《玄隐遗秘》读来觉得更贴合我脑海中设想的内经模样,因为《玄隐遗秘》整本书下来,你会感觉到天地人的架构关系,三申道人洞中背书的事情,让我想到周朝王子朝,个人猜想,以前王室掌握的两大利器是九鼎和文化书籍,这种感觉有点像犹太的文化和权力在祭祀君王和先知这种精英阶层中。或许真的《左传》所说。“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所以才有了《胎胪药录》流入仲景手,《外经微言》被陈士铎公之于世,《玄隐遗秘》被珍藏在道家中,道藏系统为文化的保留和传承作出常人难以想象的隐忍。





顺着三申道人来说,有个不得不说的章节,就是《阴阳大论》,也就是我们说的五运六气,桂林本《伤寒杂病论》其中一章六气主客篇,算是真个截取五运六气的章节,同时连王冰注释也截取,造成了大家认为桂林本是伪本的认定,我个人不以考证来做判断,我以伤风热暑湿燥寒六章的内容来说,这些方子是经方结构,就算是不是张仲景原作,其药方的框架结构也比后世方高明数倍。个人认为五运六气是一种空间时间段内的共性病症,而伤寒论整个主题是辨证论治,更倾向个体。很多伤寒论对后世的桂林本,涪陵本,长沙本都小心翼翼。(关于这些版本等伤寒论后面专门做个章节介绍)。个人的建议是大家把《阴阳大论》和桂林本伤寒杂病论六气篇一起研读,或许会有更多的空间。关于参考书任应秋老先生的的可以看一下,还有就是方药中的《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可以备上一本,随手查阅。
Ashampoo_Snap_2020.09.05_14h38m34s_002_.png





为什么在这些经学上下学问呢,或者这是另外一条路子,有经学,那么操作揆度奇恒之术才能顺手,这些配合《断易天机》《紫微斗数》《太素脉秘诀》或是另外一扇门的方向。
 

附件

自学中医----折衷的经学(六)



或许是经历了唐朝的安史之乱,大量的古籍被毁掉,所以《千金方》和《外台秘要》这种坚持内经脏腑的辨证就突然断代,隋唐应该有很多人是读过或者修习伤寒论的(虽然被当成秘本小群体内传播,但是孙思邈却大半生没有找到伤寒论,直到晚年才找到),个人在写这些文章的时候,是对金元四大家是否传承汉唐内经脏腑系这个问题上持否定意见的。


千年间的主流世界

伤寒论派常常感慨医道晦久,因各种时代总是出现各种宗师,被比作春秋的诸子百家之师,因中华文化特殊现象,我们是根文化或者说是框架文化,老祖宗做文化是做整体框架,所以后世文化很难跳出框框,所以之后的唐宋金元医家是在不断做延伸。

从张仲景和华佗之后,医学经历的是动荡,华佗之学失传,仲景之学隐藏。千年以来出现的都是一偏之学,虽然唐宋开始官学整理医学书籍,金元出现四大家,刘河间,李东垣,张从正,朱丹溪,以及易水派张元素和王好古。加上后世的温病派,这个是中医的主流文化,读书人读书做传也给这种文化涂上了神秘的面纱。

我先罗列一些必备的书籍,不需要纸张版,但是电子版应该至少备份在电脑中。《小品方》《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千金翼方》,《圣济总录》《太平圣惠方》,朝鲜的《东宝医鉴》,《医方类聚》,日本的《医心方》,《太平惠民局方》,《外台秘要》,丹波元坚的《杂病广要》,《金元四大家医学全集》,罗列这么之后希望大家的仓库里有点备货,但是前期不要着力在这些的学习上。

微信图片_20201022162819.png

崖山一战后,我们不知道唐宋医学到底完备的保留了多少,如果唐宋医学完备的保留,不至于金元四大家横空出世。历史都是有渊源的,今日之果必有昨日之因。这些书可以让你快速翻阅找到很多杂病的治疗法则,因为千年以来中医不系统,伤寒杂病论在临床上积累的经验特别的少,特别是杂病方面,更加需要借助这个官方整理的资料库来学习。《千金方》系列依内经而行,《外台秘要》算是汉朝之后诸方荟萃,虽没有择其善者,但是却最大可能保留唐前诸方,这两本书的好处是你熟读仲景之后可以从里面吸取诸多营养。

金元四大家算是偏科之学,或是强调补土,或者滋阴,或者寒凉,或者攻下,我个人认为和他们的时代因素或者五运六气有关,或许宋金元之时,中原沦陷,才出现《惠民局方》和李东垣这样的补中之法,明朝乾坤独断阳胜于上才出现朱丹溪张景岳这样的滋阴大师,清朝训诂思念汉室才出现仲景之学回归。清末民初思想南移出现南方无伤寒温病大师,以至于今天能读到的著作九成以上都是温派的。
屏幕快照 2020-09-05 下午5.32.21.png
Ashampoo_Snap_2020.10.25_18h52m37s_001_.png

宋朝之后,著书立说偏杂兼收,也就出现了张元素王好古的《汤液本草》和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把用药导向归经之说,然后用《黄帝内经》做背书。让医学来了一个大转弯。说的好听点,是完备了《黄帝内经》的实战临床,说的难听点可能是绑架了《黄帝内经》,自此之后中医的世界变得模糊,也变的可以被各种中医黑粉肆意攻击,因为自身的不严谨,所以创出之方只是拿内经来背书。

之后的千年,最好头脑的人进入这个圈子,最好的资源在这个圈子之中,然后在这个圈子里面打转。所以出现最矛盾的事情,可能最错误的法则指导最顶尖的人才,所以产出的理论给后世埋下巨大障碍,但他们几千年临床积累下来的经验又成了伤寒学派不的不借鉴的,因为他们似乎成了唯一的临床来源。或者这些因素在加上时代因素。温病派最后成了中医的主流,温病派叶天士和吴鞠通改变了整个中医的方向,叶天士确实医学水平高,但不代表他的方向正确,其弟子或许是为了保持这块招牌,编纂他的医籍出版,但是总觉得一个名师带着三个傻子徒弟。傻子徒弟不用功在医术上而用功在沽名钓誉上。后世不敢去否定叶天士,也就被他的徒弟给绑架了做陪衬,到了吴鞠通和王孟英更是成舞台的主角, JT叔叔才说温病派像伪娘,就是披着伤寒论的外衣,看着美艳动人,可是等你激情上来了,才觉得做不了那事。这个比喻刻薄了些,但却是伤寒派的心声吧。
 
我学中医是从伤寒/金匮/千金/外台/圣济一路看下来的,我认为中医的大框架到北宋已经非常成熟,就是说该有的基本都有了。金元四大家我是搞不明白他们为何这么受推崇。他们的东西不但偏,少,而且错漏百出。典型的比如兰室秘藏/黄帝素问宣明方,一看就不是从汉唐到北宋一脉相承的东西,百分百是因为战乱没书了然后他们自己捣鼓出来的东西。明清时期学医就必学金元四大家,中医到金元四大家本来就学歪了,到明清更歪。大开大合的方子基本都不敢用了,也看不懂,竟是些轻飘飘的方子,哪里能治得了病。
中医的复兴就是从经方开始的,以后我感觉研究千金/圣济的中医肯定会越来越多,伤寒/金匮的方子毕竟还是少,不够用。
 
我学中医是从伤寒/金匮/千金/外台/圣济一路看下来的,我认为中医的大框架到北宋已经非常成熟,就是说该有的基本都有了。金元四大家我是搞不明白他们为何这么受推崇。他们的东西不但偏,少,而且错漏百出。典型的比如兰室秘藏/黄帝素问宣明方,一看就不是从汉唐到北宋一脉相承的东西,百分百是因为战乱没书了然后他们自己捣鼓出来的东西。明清时期学医就必学金元四大家,中医到金元四大家本来就学歪了,到明清更歪。大开大合的方子基本都不敢用了,也看不懂,竟是些轻飘飘的方子,哪里能治得了病。
中医的复兴就是从经方开始的,以后我感觉研究千金/圣济的中医肯定会越来越多,伤寒/金匮的方子毕竟还是少,不够用。
这两个是不同的体系,伤寒是六,内经是五,是古人用不同的方式解密人体的,就跟一个十进制,一个二进制,都是解决数学问题。
 
千金里头的脏腑辨证不就是五吗?
 
自学中医----折衷的经学(七)


在内经脏腑经络辨证思路这个点上,我觉得傅青主和陈士铎,以及叶天士的一些东西是可以好好去学习,有很多东西值得借鉴,这样也能丰富自己的事业,学习伤寒经方目的就是为了大道至简,特别是对于一些努力要自学的,不是学院派出身的人,以伤寒为本,借鉴内经脏腑的资料,可以让自己走的更远,也不容易绕远路。


尊经派新的突破



我们也不能一直怪罪千年的黑暗,就像是欧洲文艺复兴,好像天主教是千年的黑窟,可是文艺复兴不就是在这个黑窟中反思才重新开花的。内经一派两千年下来慢慢的在完善,一个金元四大家不断兼容并包持续发展,另外一个就是横空出世的傅青主和陈士铎。这个突然出现在江湖的门派,你没有看过他的传承,或许隐约觉得是赵献可《医贯》延续,但是又不算是,符陈既尊重伤寒论,又拓宽的内经的视野,直到今天。他们很多方子用起来有效但是却很难总结出其中的原理法则,我们后世的李可老中医,很多大剂量的急救方就是伤寒论和陈士铎方子的融合,效果确实不错。陈士铎的《外经微言》和《石室秘录》《辩证录》都是必读的好书。可以这么说《陈士铎医学全书》是必须备一本的。《傅青主女科》这本也是书架上必备的。个人猜想,傅青主是把千年道藏文化秘密传承的那一部分给公布出来了。同时因为傅青主自己的反清复明的特殊身份,可能很多东西没有办法传承,才把一系列的书籍传给陈士铎,陈士铎在特殊的环境中假借神仙之言编撰出版。陈士铎很多方子你不知道什么原理,但是用起来特别有神效,但是大部分还是有夸张之言,说什么永不再犯,实际上总会有反复的。

微信图片_20201023213413.png




到了今天经过后世方不断的融合,已经慢慢成熟并且有些人总结很多经验,我是觉得伤寒派不能独善其身,有时候要去看看这些的进步,做出最伤寒学派的思考。或者我没有那么高的高度像倪海厦来批评他们。我还是举一些书籍让大家作为参考。《历代宫廷秘藏医方全书》《蒲辅周医案》,陈潮祖的《中医治法与方剂》,《陈潮祖医案精解》,还有萧圣扬和皮沙士提出的【虚克实生,阴逆阳正】。

微信图片_20201023212951.png
屏幕快照 2020-09-05 下午5.29.14.png

阳虚正克 (肝阳虚克脾,造成脾阳虚,消化功能不及),阴虚倒克 (肝阴虚克肺,造成肺阴虚,肺发炎等),阳实正生 (肝阳旺长心火,造成心阳旺,心烦气躁),阴实逆生 (肝阴实传肾水,肝硬化肝癌造成肾腹水)。
以及台湾的《马光亚医案》。对于蒲辅周的用药法则,对比伤寒论来说,可能是另外一只极端,少用药或者不用药,伤寒论确实用药方面是大炮打蚊子的感觉,或者蒲辅周的很多东西值得我们思考,和他同样经历的台湾马光亚也是从《内经》《伤寒》一体,到最后融和温病派,然后走出自己的路子,虽然倪海厦对马光亚总是谴责,可是我觉得这和当时的时代环境有关系,建国前后北京瘟疫和流感极多,才出现北京名医四大家都是擅长温病方子,马光亚面对的是台湾的湿润气候,实际操作上温病方子比伤寒方子有效,这也造就了马光亚时代温病派当家。或许这就也因为喻嘉言提出的伤寒论中有温病方,或者戴九章提出伤寒论中有温病方一直被忽视,造成大家对伤寒的偏见。陈潮祖老先生提出的《中医治法与方剂》,我是觉得伤寒论可以借鉴脏腑辨证,虽然现在陈潮祖被神化,《中医治法与方剂》也提高到极高的地位,我认可这是内经派的成熟,但是伤寒论学者如何去学习他的东西是另外一回事。同时伴随的就是今天台湾的新生代萧圣扬他们也在不断完善内经派的东西,以后我们会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至于医案,我觉得陈潮祖,蒲辅周,马光亚的都可以借鉴学习,或许作为伤寒学派的可以得到不一样的思考。如果参考医案的话。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了一百二十人左右的中医临床家医案。大家是可以去看看,里面的医案八九成都是内经温病的思路。
屏幕快照 2020-09-05 下午5.38.50.png



内经体系的不完整,是可以上工治未病,可是作为人总有惰性,所以就如华佗三兄弟个故事,我们需要菩萨心肠,但是必须有金刚手段。所以期许这个体系不短成长。然后伤寒学派也可以在成长中不断借鉴有益的东西。

�8rxJa
 
就现今的所有古医书来看,黄帝内经的龙头地位还是不可动摇。
中医现在可以看的医书也只有,内经,本经,伤寒,金匮,难经,这几本书了。但这几本书初学者看来又如同天书。中医缺的是基于内经思路为基础的白话文的入门书,但遗憾的是,没有。内经这本书,其实不是基础类的书,书文的黄帝,岐伯都是医术有一定造诣的,高手之间的过招,交谈都是点到为止,因为在他们看最基础的东西是每个医者必须掌握的,所以也没有重点繁锁的叙述。其篇章的非连续更说明了这点。
内经的重要在于"战略"上,像伤寒的方证属于"战术"上的。内经在于让医者明理,指明正确方向。
战术上的多大成就,都无法弥补战略上的失误!
 
就现今的所有古医书来看,黄帝内经的龙头地位还是不可动摇。
中医现在可以看的医书也只有,内经,本经,伤寒,金匮,难经,这几本书了。但这几本书初学者看来又如同天书。中医缺的是基于内经思路为基础的白话文的入门书,但遗憾的是,没有。内经这本书,其实不是基础类的书,书文的黄帝,岐伯都是医术有一定造诣的,高手之间的过招,交谈都是点到为止,因为在他们看最基础的东西是每个医者必须掌握的,所以也没有重点繁锁的叙述。其篇章的非连续更说明了这点。
内经的重要在于"战略"上,像伤寒的方证属于"战术"上的。内经在于让医者明理,指明正确方向。
战术上的多大成就,都无法弥补战略上的失误!
确实,就如《孙子兵法》从不会教人怎么偷袭,怎么布阵之类,讲的都是高层次的东西。而诸葛亮在出山之前也没有在军队待过,也没打过仗,但是他们一出山就会这些。中国的学问从来都是从大道上来讲的,西方则是反过来,从微观认识宏观。
 
阴虚倒克这个不敢苟同,比如肾阴虚岂不导致脾阴虚?现实中的情况恰恰是肝阴虚导致肾阴虚,肾阴虚导致肺阴虚。
 
中医自学 --伤寒实战力提升干货篇(八)



学伤寒杂病论是一件苦差事,要耐得住寂寞,要有好的感悟力,更要有极强的实战力,这种实战力就是病人在描述其病症的时候,你会很快感知用那个经方,而不是经过分析思考,如果你还在脑中停顿区分是那几个要方有什么区别,那证明自己实战力绝对有问题。你看浅田宗伯日常操作是三百病人(这种操作已经超级夸张了),一年十万次病人,这就是感知力,是真实的战斗力,前面论述那本多医理的书籍,那接下来就是要介绍实战力是怎么炼成的。

这实战力是通过经络学,本草学,医案,各种脉证的诊断形成。很多人读书都是从读实战开始的,好多营销的书籍推荐都是如何快速开方。如果真的这么容易那伤寒论干嘛还要读,伤寒论不是书摊上摆放的营养学或者做菜模板,买回去照着做就可以,是要你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经络理念的辅助


前面都是大量的理论书籍,每个人可能更多是从实战开始,因为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懵懵懂懂给自己或者家人开了几幅中药,竟然神奇的起作用了,然后突然就觉得中医无所不能,然后觉得可以拯救天下苍生,然后变成中医狂,到处去宣传中医,可是随着两三年走下来,会变得失望,因为中医没有那么简单,学医三年,自谓天下无不治之症。行医三年,始信世间无可用之方。这句话才是真实的现实,可能很多人因为仅仅只是偶尔读书,然后试之不效,最后彻底的放弃,或者变成中医黑。

现状是大部分人读不到有效或者有正确思路的书,最后被误导,中医被黑责任本来就是中医自身,因为对大部分医生来说,行医是谋生之事,并不是要逆天改命,所以会点常规的就可以。或许以下说的方法不一定绝对,但是可能是对我们实际操作时候有效的辅助,但是也不能沉迷其中,因为懂奇门技巧的诊断,并不代表你可以有效的使用治疗方法,况且一般发展出来的诊断方法往往都和经方思路是隔离或者无法有效嫁接的。

个人认知,学伤寒不可不懂针灸,但是懂了针灸要做到针灸和伤寒两条腿走路,同时用伤寒和针灸的时候,做到用伤寒忘记针灸,用针灸忘记伤寒,看着好像是矛盾的,但是其实不矛盾,针灸治内经的产物,而伤寒操作是背离内经的产物,所以我们在用的时候是真的同时用,分开思考。

读《黄帝内经》大家一般都习惯性的放掉《灵枢》九卷,确实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几乎是不怎么用的。但是我觉得至少手边有本《灵枢》,偶尔翻翻,至于实操性的书籍就是《针灸大成》。不管你用不用针灸,这本书最好备一本,作为历代针灸的集成,真的对的起他的名字。针灸向来是秘传,有自己的口诀,也是作为家传维持生计和江湖地位的根本,真的就是家族最大的秘诀,而杨继洲能把各家的经典汇集,还能把这个藏书阁给大众公开,实在是侠之大者,关于这本书的讲解,完全可以去看倪海厦的针灸讲解,倪海厦讲人纪针灸篇时候,是他最善擅长和最有灵气的时候。同时他师父周左宇的书籍都可以涉猎看看,真的现存的国宝级的针灸大师。
微信图片_20201025191307.png
 
如先生所言,当你能用针灸来治愈几乎所有疾病的时候,你还会用方药去治病吗?检验医学理论和方法的最终标准是疗效。针刺和艾灸能在半小时内治愈急性荨麻疹,能在十分钟内治愈不明原因呕吐,能在一小时内治愈急性阑尾炎,能在半小时内治愈急性尿潴留,能在十天内让中风病人下地行走,能在两个月内让癌肿缩小并消除症状,能在一个月内治愈帕金森症,能在十分钟内缓解哮喘,在半年内治愈哮喘,能在一小时内消除痈肿引起的高烧。这样的疗效是方药达不到的。方药的接受者大概主要是不相信或者不接受针刺和艾灸的那些患者。方药的提供者大概主要是不懂针灸和不相信针灸的中医师。针灸的源头在黄帝内经,方药的源头在伤寒论,这两个源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先生终于把这个真相揭开了,为先生点赞。
 
很偏颇的言论
如先生所言,当你能用针灸来治愈几乎所有疾病的时候,你还会用方药去治病吗?检验医学理论和方法的最终标准是疗效。针刺和艾灸能在半小时内治愈急性荨麻疹,能在十分钟内治愈不明原因呕吐,能在一小时内治愈急性阑尾炎,能在半小时内治愈急性尿潴留,能在十天内让中风病人下地行走,能在两个月内让癌肿缩小并消除症状,能在一个月内治愈帕金森症,能在十分钟内缓解哮喘,在半年内治愈哮喘,能在一小时内消除痈肿引起的高烧。这样的疗效是方药达不到的。方药的接受者大概主要是不相信或者不接受针刺和艾灸的那些患者。方药的提供者大概主要是不懂针灸和不相信针灸的中医师。针灸的源头在黄帝内经,方药的源头在伤寒论,这两个源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先生终于把这个真相揭开了,为先生点赞。
 
很偏颇的言论
宋朝窦材在扁鹊心书的序和奏玉帝青辞中,说:余初学医,尽博六子之书,以为医之理尽矣。然调治小疾,百发百中,临大病百无一二,每怅己术之不精也。后遇关中老医,叩余所学,笑曰:汝学非是岐黄正派,特小技耳,只能调小疴,俟其自愈,岂能起大病哉!余即从而师之三年,师以法授我,反复参详,遂与内经合旨。由兹问世,百发百中。再观六子之书,真儿戏耳。……臣因母病,用仲景之法不救,痛心疾首。精究内经,又得皇天默授,经历十年方得灵验。凡一切大病小疾,只以此法,效如影响。
窦材贬低伤寒论流派,推崇黄帝内经流派。我只不过是学了窦材的思想和方法,就把那些疑难杂症治愈了。在扁鹊心书的启示下,西医现在还在攻关的几乎所有的疾病,都有了中医的有效的无副作用的治愈方法。中医无需现代化,中医无需与西医结合,中医无需用科学来解释。中医人要做的是发掘,应用和推广这些中医理论和中医方法。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