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友今天喝酒了 ?当时王老肯定有痰郁上焦、胸阳不振之症状,要不然怎么会用瓜蒌薤白汤呢?经方家,从来讲究“有是证用是方”。
[四逆散]看成[四逆汤],“胡老”又打成“王老”?
战友今天喝酒了 ?当时王老肯定有痰郁上焦、胸阳不振之症状,要不然怎么会用瓜蒌薤白汤呢?经方家,从来讲究“有是证用是方”。
说降痰火 现在没有几个人用瓜蒌薤白的 要说用温胆汤的可能不少 所以可能王老师是另有思路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不是酒醉了,是这两天胆热扰心、睡眠不好
关于温胆汤:
[温胆汤]以燥湿化痰为主,同时理气清肺胃。
是用于病后虚烦、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之证的。
胡老是痰火遗精实证,三焦都有湿热怎能用呢?
而瓜蒌薤白通阳、豁痰、下气,利上中下三焦。
瓜蒌薤白入肺、胃、大肠三经,薤白还入心经。
=========
【方名】温胆汤《千金方》
【分类】祛痰剂>>燥湿化痰
【组成】半夏6 陈皮9 茯苓9 炙草3 竹茹6 枳实6 大枣3枚
【功效】燥湿化痰 清热下气
【主治】胆虚痰热上扰,虚烦不得眠,惊悸不安,口苦呕吐涎沫等证
=========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胆腑方}
[温胆汤]原始方证: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之方。
半夏 竹茹 枳实(各二两) 橘皮(三两) 甘草(一两) 生姜(四两)
上六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一本有茯苓二两、红枣十二枚)
温胆汤中,如果陈皮用30克,生姜用45克,竹茹和枳实只用15克的话,那这个方子总体上应该是偏温的。关于温胆汤:
温胆汤,原方出自北周·姚僧恒《集验方》(已佚),由唐·《外台秘要》收录(亦名“姚氏温胆汤”“《集验》温胆汤”),其方无茯苓、大枣,重用生姜四两,合半夏、陈皮、炙甘草各二两共十两性温之品,胜于竹茹二两、枳实二两共四两性凉之品,以制胆寒,而名以“温胆”。宋·《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卷八、卷九、卷十各收录“温胆汤”一首,其中卷九“温胆汤”以《集验》温胆汤减生姜为五片,加茯苓一两半、大枣一枚,减其温性、增其凉性,以欲利胆清胆,并尊胆腑清净以温和为要之意,承袭“温胆”之名。后世医家多从《三因方》之论。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竹茹、麸炒枳实各二两(各6克),陈皮三两(9克),茯苓一两半(4.5克),炙甘草一两(3克),生姜五片,大枣一枚。这是按照一两为一钱即为3克来折算的。这显然是一次用量。
如果变成现在习惯的三次用量则为:半夏15、竹茹15、麸炒枳实15,陈皮30,茯苓15,炙甘草10,生姜45,大枣10。
注:6克按5克算,4·5按5克算,9克按10克算,生姜五片按15克算,大枣一枚按3克算。生姜大枣的这个算法,是以我自己的实验为依据。
声明:以上换成汤药的剂量,是我自己折算的,不标准,仅供参考!另: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则为:
组方:半夏(汤洗七次)、竹茹、枳实(麸炒,去瓤)各60g,陈皮90g,甘草(炙)30g,茯苓45g。
用法:上锉为散。每服12g,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现代用法:加生姜5片,大枣1枚,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出处:《世医得效方》
实方:由上可以看出,温胆汤实际上也是余八味药组成:半夏(汤洗七次)、竹茹、枳实(麸炒,去瓤)各60g,陈皮90g,甘草(炙)30g,茯苓45g。生姜?大枣?。
如果换成汤药,那剂量应为:半夏、竹茹、枳实(麸炒)各10g,陈皮15g,甘草(炙)5g,茯苓10g。生姜45,大枣10
不用那个汤,我睡眠不好时只须:枳壳、茵陈、白术、茯苓、半夏、甘草、桔梗、柏子仁,火重时加五克栀子,即可解决问题。这是我自己治疗失眠的秘方。
专家说的,下面这个方子都可以代茶饮,当然,对别人不一定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