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难探讨 中医脏腑的总项与分项

shenyvf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11/25
帖子
964
获得点赞
192
声望
43
标题:《中医脏腑的总项与分项》
中医关于脏腑的认识,其实是有总项的。
这个总项就是《素问-灵兰秘典》的一段话:“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制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然而这个总项,目前人们往往不以为然,似乎因为它没论及脏腑实质问题?

不,作为一个中医如果不明白这个,那他对于教科书的脏腑分项既便全部背熟,也只是一知半解。

这其实是古中医所认为的,一个生物在自然界中所必须的组织原则。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什么叫神明?

神是生命整合机制。“两神相博,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两精相博谓之神”。

整合的结果,就是一切与生命相关的成份比例恰到好处。“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神者,水谷之精气也”;“血者,神气也”。

我们的血液,总有一个正常值,西医化验总会用到这个指标,而这就是“内神”的体现。

一个生命不仅对内整合,也要对外整合,这包括正常地衣、食、住、行,正常地接人待物等等,这就是“外神”——神智的体现。

中医心的分项“主血”,便指的是“内神”。中医的“心”能够将多种新陈代谢前体物质组合得恰到好处,其中包括具有正常值的血液,也包括其它。所以中医的“血”,其概念外延比西医的血要大。

配比恰到好处的新陈代谢前体物质充足,会影响到整体新陈代谢的旺盛度。所以“心神”对整体生命力具有激发作用,这是中医心的第二个分项:“主阳气,主一身之表。”

“肺者相傅之官,制节出焉”。所谓“制节”,很多人翻译为“约束”,似乎“心为君主”,什么都提倡,“肺为相傅”,什么都约束?这不对。

“制”是指制定,“节”是指节气。中医心规定了一般的正常值,中医肺则应对不同的寒暑季节,制定不同的体液改变计划。比如,夏季血液会变得浓稠而量多;冬季血液会变得稀薄而量少。又比如,人体遭遇细菌感染,化验血液会发现白细胞总数超越正常值。这是“心神”出了毛病吗?不是!这只是“肺气”的“应对性制节”作用。什么时候才是“心神”的问题?“邪陷心包”,整体失代偿的时候。所以,“卫出上焦”!

中医肺的第一分项“主气”,自然也与这个“制节”息息相关。所谓“气”,一部分是呼吸之气,身体具有多强的能量代谢,自然需要多强的呼吸;另一部分则是血中释放的免疫成份、额外增加的能量以及同时伴随的水分,统称为“一身之气”。

中医肺的另一分项“合皮毛,通调水道”也有关联。并不是说肺专门会通下水道,而是游离于血外之水,本是气的一部,本就属于制节的本份。天热之时水分随气从皮肤汗腺而出;天寒之时气应于内,多余水分从尿而出。这本是应对自然节气的正常机制,但在病理情况下,也能用来对抗肾炎水肿。

(未完待续)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将军与相傅相比,且不谈具体内容,只看工作性质,有怎样的区别?相傅的工作是全面铺开的,将军的工作则是有重点指向的,特定的时间消灭特定的敌人。所以“谋虑”便是将这些个重点进行排序。根据什么安排呢?相傅的“制节”是根据自然气候而安排,将军的“谋虑”则是根据人的内部关系,即“起居”和“七情”而安排。

但它还有一个性质容易引起误会:一提到“将军”,人们就会以为其目的是将重点对象“打杀”?但除了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需要战斗之外,处理人体内部关系则恰恰相反,一般是对重点对象进行“扶持”!关于这一点,与中医的“胆”对照一下就能明白了:“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什么是“中正”?魏晋时代的一种官职,选拔干部的。所以,“谋虑”与“决断”加以综合,其意就是“到了什么时间,就选取什么对象重点培养”。而这个结果就是人体的十二经络应对十二时辰分别开合。所以,“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肝的第一分项“主疏泄”,便与此相关。

疏泄的第一个意思,便是“根据人的起居而应时开放某些气机”,比如人吃饭之后,胆汁就会排放。但应注意,中医的“胆”并非特指胆囊,末梢所有的开合机制都与胆功能相关,可以说“一身是胆”,所以西医将胆囊切除之后,丧失的仅仅是胆汁蓄排功能,其它“决断”功能依然存在。

疏泄的第二个意思,便是“兴奋之后,便应进入抑制,转由其它地方轮流兴奋”。如果一个地方兴奋不止,难以抑制,便是“生发太过”。这种情况若出现在大脑皮层,就是精神病,也可出现在其它器官,一般统称“肝气郁结”。

肝的第二分项“藏血”,也与此相关。中医认为“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卧则血归于肝脏”,这是大范围整体兴奋与整体抑制的转换,也是“谋虑”与“决断”的正常职能,中医称为“阳入于阴谓之眠”。显然,此功能失调则首先会失眠,也会导致其它与血相关的病症。

要注意的是,起卧之间人体多余的血容量,实际是藏于静脉之中,因此血管舒张功能也是中医肝的范畴。平静之时,静脉血并非全部进入循环,只是作为总血容量而存在似乎无关紧要;但若遇到应激,总血容量不足就会影响循环需求,使机体不得不提高血管紧张度以维持血压,这时就出现“弦细脉”,中医即为“肝血不足、阴虚阳亢”。
 
肝主疏泄,不知在哪里的经典有提及,从我的经验里看大都是后来人总结的成果?
 
肝主疏泄,不知在哪里的经典有提及,从我的经验里看大都是后来人总结的成果?
《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说的"土疏泄,苍气达",意思是,土运化吸收的精微物质,只有肝气来完成疏泄作用,后世演变成了肝主疏泄。
其实,脾的功能是在络脉上,络脉为肝所主,脾吸收的水谷精微通过络脉的腠理进入到络脉内,肝气的升发作用,疏运脾吸收进入到络脉内的水谷精微,所以,古人说的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也就明白了小柴胡汤为什么出现腹满不欲食,逍遥丸的疏肝健脾的道理。
 
《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说的"土疏泄,苍气达",意思是,土运化吸收的精微物质,只有肝气来完成疏泄作用,后世演变成了肝主疏泄。
其实,脾的功能是在络脉上,络脉为肝所主,脾吸收的水谷精微通过络脉的腠理进入到络脉内,肝气的升发作用,疏运脾吸收进入到络脉内的水谷精微,所以,古人说的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也就明白了小柴胡汤为什么出现腹满不欲食,逍遥丸的疏肝健脾的道理。
有理,多谢指教
 
肝,罢极之本。阴尽阳始。为心肺阳气作保障,故曰谋虑。
土疏泄是形容的一种状态,不能认为是肝主疏泄。如果这样那么经中水如何火如何,是不是也要作为肾主什么,心主什么。读经不能断章取义,必须联系上下文内容来看才有意义。
 
《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说的"土疏泄,苍气达",意思是,土运化吸收的精微物质,只有肝气来完成疏泄作用,后世演变成了肝主疏泄。
其实,脾的功能是在络脉上,络脉为肝所主,脾吸收的水谷精微通过络脉的腠理进入到络脉内,肝气的升发作用,疏运脾吸收进入到络脉内的水谷精微,所以,古人说的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也就明白了小柴胡汤为什么出现腹满不欲食,逍遥丸的疏肝健脾的道理。
这个从脐带的角度也比较容易理解:人体在胎儿时期靠脐带输送营养,来自胎盘的营养物质丰富和氧含量较高的血液,经脐静脉进入胎儿体内,从肝门入肝,然后再分为两条途径,一部分与肝门静脉血液相混,经肝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另一部分经静脉导管入下腔静脉。 来自脐静脉的血液与来自胎儿身体下部回流的血液在下腔静脉中混合后入右心房,绝大部分的混合血经卵圆孔入左心房,再经左心室进入主动脉,主要供应胎儿的脑部及心脏营养。右心房内来自下腔静脉的小股血与来自头部及上肢的上腔静脉的血液相混流入右心室,再进入肺动脉。

先天靠脐带输送精微物质到肝,后天的脾胃自然也是输送精微物质到肝。古人说的可不是没有道理。
 
肝还有第三个分项“随神往来,生风主动”。目前的人很少提及,既便有提,也只局限于病理方面。其实,它在生理方面同样重要。

中医认为,“肝藏血,血舍魂”,“随神而往来谓之魂”。神,是整体生命活动的整合机制,其中有一个集成的快捷通道,便是西医所称的“神经系统”。巴甫洛夫对狗的高级神经系统做过实验,发现狗有不同的想法,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就会出现红晕(毛细血管充血)。对于这种现象,中医就叫“随神而往来谓之魂”。一方面,兴奋所向,血液随之,中医也叫“气为血帅”;另一方面,血液对于兴奋性也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中医亦称“血为气母”。

如同肺能根据不同的节气而调整血液配比一样,肝也能根据“神”的不同需要而额外添加一些特殊营养成份。这些成份,中医统称“肝血”。如果这种“肝血不足”,神经系统就容易处于激惹状态,轻者失眠,重者时或不自主运动、震颤、强直,便是“肝风内动”。

这都与神经系统的快捷通道性质有关。中医便以“风动”来形容。

但正常情况下的“风、动”却不是坏事。肝者罢极之本,肝强则人思维灵敏,迅捷如风;肝弱则人思维迟顿,懈怠懒动。由此二者,可见不同气质的人,“随神往来”的效果不同,而“肝血”对“神”也有着不同的支持。
 
还有吗,继续,顶一个,讲的很好
 
前面说得都挺不错,楼主能从生理角度再解释下“肾者作强之官”吗?
 
“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

“作强“可以是“作穑”的通假字,“耕作稼穑“之意;而“技巧“,则是“奇技淫巧“之意。很显然,说的就是农夫和工匠!一个国家只有官却没有工人农民怎么行?所以,肾就代表着“民众素质“,民强则国强,民弱则国弱。而这个“民众素质“,对应于我们人体来说,显然就是每个细胞的素质。
细胞的素质取决于两项。一是来源于父母双方的DNA,它体现着细胞的“正确性“;二是来源于母亲的线粒体,它体现着细胞的能量强度。做事正确却不努力,不行;非常努力却不正确,也不行。我们的细胞,必须是既正确又努力,整个人体才足够强大!
而这就是肾的作用。
所以,肾的第一分项就是“藏精“。所谓“精“,其定义是”既经整合的最小生命单位结构“,它主要是DNA,也包括一些原始细胞质。这来源于先天,对于人体正确性极为重要,“肾“的作用在于保护和正确表达这种正确性,并把它延续到下一代。
不要以为“保护和正确表达“很死板,肾是有权修改滴!《内经》说:“心有所意谓之忆,忆之所存谓之智,因专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这就是根据后天环境而修改先天设定的过程概括,一切生物若无这种“物竞天择“的能力,早就灭种了!这种事情五脏均有参与,但最后归结于肾,也叫“藏精“。正因为如此,若父母双方都有近视,很有可能遗传到孩子,也是“肾藏精“所导致。所以,每一个人都要认真对待人生,把好习惯保持下去!
这也同时引出肾的第二分项,“主生殖”。既然肾主要是“藏精“并且适当地改变“精“,那么附带地就要把改变了的“精“遗传下去,这引发了一系列为之服务的发育变化。其实,遗传变异是生物种群的最高目标,它高于生物个体的生存目标,对于生物体来说,往往是一种“不可抗力“,很多生物,产卵后立即死亡,便是明证。而人,过了生育期也开始衰老,同样不可抗拒。所以,生殖的方向,总是逆着生长方向和食物方向,”心肾“各自属于两极,分散了生命力。如果这种分散影响整体平衡,便是“心肾不交“。
肾的第三分项,是“纳气”。这有两个函义。
(未完侍续)
 
学习了,讲得很好!这样解释脏腑的总项与分项,应该是内经脏腑理论的本意吧!还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未解,期待继续1
 
肾的第三分项,是“纳气”。这有两个函义。
第一个函义,是继承于先天的固有“肾气“。这主要是来自母亲遗传的细胞线粒体特征,体现着细胞有氧能量代谢的强度。这平常看不出什么,但关键时刻很重要。中医有个证候叫“肾不纳气“,其实就是关键时刻全身重要细胞的能量代谢跟不上了(以心肌为最),于是出现气喘而“呼多吸少“的危重状况。解决的办法是绕过线粒体,通过一定程度的无氧酵解给心肌供能,洋地黄类强心剂便是起这个作用,使心肌既能有力收缩又降低耗氧量。
第二个函义,就是细胞对组织间隙营养物质的吸收,也叫“纳气“。为什么呢?因为富有营养的“血“只送到毛细血管末梢,营养一旦逸出毛细血管,就叫“气“了。这种“气“被细胞接纳,当然就是“纳气“。糖尿病时,由于糖不能被全体细胞吸收利用,于是多饮多尿,不也是“肾气失于固摄“么?

肾的第四分项,是主水。这也有两个函义。
第一个函义,由于肾藏精主生殖,导致它与心藏神主生长的方向逆反,所以连带着一切与心肺方向相反的生物矢量都受其影响和约束,比如尿液的排泄,主要是水份,所以说它“主水“。其实,还捎带着粪便的排泄,或曰“主糟粕“亦然,但古人似乎不喜欢这么说,只以“下焦如渚”一语带过!
第二个涵义,肾之主“水“,是与心之主“火“互相对应。“心主火、主一身之表“,则“肾主水、主一身之里“。这个“水“是五行之水,收聚藏纳之意。对于人体,一切向里收聚的矢量,其象属水,也就总归于肾。
总的来说,向里收聚的矢量,利于养精,因此分项之间的联带关系也是相当紧密的。

最后稍带谈一下肾与寿命衰老问题。古中国人早就知道心肾两极分散生命力的问题。自古僧道都在尝试抑制生育来延缓衰老,希望“不生不灭“,实际不太有效。原因是人的基因算法极其严谨,一到年限就会主动衰老,并不管你是否成功生育。
 
补充说明一下。关于肾与寿命的问题,从古至今,一个人如果修身养性到达极致,既不生育,也毫无男女情欲想法,还是能够稍策活得久一些的。但这种人为数极少,而且对一般人不具备可行性,所以不作讨论。
 
现在说一下中医的“脾”。
“脾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仓廪,就是掌管库存收入的。它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人体每日由外界摄入的饮食营养(外消化);另一方面是人体细胞所产生的诸多大分子物质,包括分解衰老细胞的物质(内消化)。
那么,这些东西藏在哪里呢?首先是西医肝脏。来自消化道的营养物质经由门静脉专门输入肝脏;而来自全身的血液内容也在肝脏有一定程度的过滤。由于西医肝脏位于人体的重心附近,也是主要产热器官,因此中医“脾”的第一分项便是“居中央、主中枢”。如《内经》所言:“脾者,土也,居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换言之,其它四脏若有盈余,皆归中土;而中土营养,亦支持其它四脏。不但包括营养,也含热量,即所谓“中阳”。
其次所藏的部位,则是肌(筋肉)与肉(肥肉),所以脾的第二分项便是“主肌肉”。它们所藏的东西,包括脂肪、蛋白质、糖元、ATP-CP等等。
“脾”之仓廪所藏之物,来自于消化和转运,所以附带的,脾的第三分项便是“主运化”。它既包括“化”,也包括“运”,范围就比较大。经云:“脾之大络,名曰虚里,出左乳下,喘动应手。”以此可见,其“运”或许包括了左心功能在内呵!
而“运化”,即“传化物而不藏”,其职能必然是六腑共同参与完成。所以,脾还有鲜为人知的第四分项,便是“脾总领六腑”。如《素问-六节脏象》所说:“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所以,所谓六腑,在中医来看,其实是接受着“双重领导”。一方面,为“表里之脏”牵连:胃之腐熟受脾支配;小脏分清受心支配;大肠传导受肺支配;三焦膀胱决渚水液受肾支配;胆汁排放受肝支配;另一方面,六腑又须统归于脾营运,才使内外消化能够统筹协调。正由于此,“脾为后天之本”才并非虚设。
所以,中医的“脾”所涉范围极大,西医的脾脏仅为其“内消化”的职能器官之一而已。
 
最后编辑:
现在说一下中医的“脾”。
“脾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仓廪,就是掌管库存收入的。它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人体每日由外界摄入的饮食营养(外消化);另一方面是人体细胞所产生的诸多大分子物质,包括分解衰老细胞的物质(内消化)。
那么,这些东西藏在哪里呢?首先是西医肝脏。来自消化道的营养物质经由门静脉专门输入肝脏;而来自全身的血液内容也在肝脏有一定程度的过滤。由于西医肝脏位于人体的重心附近,也是主要产热器官,因此中医“脾”的第一分项便是“居中央、主中枢”。如《内经》所言:“脾者,土也,居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换言之,其它四脏若有盈余,皆归中土;而中土营养,亦支持其它四脏。不但包括营养,也含热量,即所谓“中阳”。
其次所藏的部位,则是肌(筋肉)与肉(肥肉),所以脾的第二分项便是“主肌肉”。它们所藏的东西,包括脂肪、蛋白质、糖元、ATP-CP等等。
“脾”之仓廪所藏之物,来自于消化和转运,所以附带的,脾的第三分项便是“主运化”。它既包括“化”,也包括“运”,范围就比较大。经云:“脾之大络,名曰虚里,出左乳下,喘动应手。”以此可见,其“运”或许包括了左心功能在内呵!
而“运化”,即“传化物而不藏”,其职能必然是六腑共同参与完成。所以,脾还有鲜为人知的第四分项,便是“脾总领六腑”。如《素问-六节脏象》所说:“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所以,所谓六腑,在中医来看,其实是接受着“双重领导”。一方面,为“表里之脏”牵连:胃之腐熟受脾支配;小脏分清受心支配;大肠传导受肺支配;三焦膀胱决渚水液受肾支配;胆汁排放受肝支配;另一方面,六腑又须统归于脾营运,才使内外消化能够统筹协调。正由于此,“脾为后天之本”才并非虚设。
所以,中医的“脾”所涉范围极大,西医的脾脏仅为其“内消化”的职能器官之一而已。
请教楼主:《素问-灵兰秘典》原文谓“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楼主阐述却只言“脾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只言脾不言胃,在下不明其理,望能解惑。谢谢!
 
请教楼主:《素问-灵兰秘典》原文谓“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楼主阐述却只言“脾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只言脾不言胃,在下不明其理,望能解惑。谢谢!
第一,因为脾总领六腑,胃也抱括其中。
第二,狭义的胃只是接纳腐熟水谷之处,广义的胃其实瓤括整个消化系统,也即六腑中的五腑。当我们意识到“脾总领六腑”之后,就不必将“脾胃”作为联合词组去说,以免逻辑不清。脏者,藏精气而不泄露,胃,显然不符合如此概念。或为古人笔误!
第三,从我的总结来看,世人皆把脾的主要功能视为“消化”,严重忽视了其“仓廪”之职能总项。消化过程,实由六腑共同完成,五脏皆有参与。当今医家却似乎忘记了这一点,一遇消化问题,只治其脾,舍本逐末,盖因“脾胃”联合词组之故!脾,以藏“精微”为主,所谓精微,就是“精”的碎片,包括动植物之精(细胞),也包括自身细胞碎片(西医脾脏职能)。收藏的动态,通常情况下就叫做“阴”,所以脾无阴虚之证。尤其现代,收藏太多便是很难解决的肥胖症……
 
好,领教了,谢谢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