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伤寒金匮 伤寒论本旨新解(原创)生理篇1

好文章,大部分逻辑整理的非常细致,虽然不一定全是真理,有一些也是理论推测;但如能结合更多的医案,能有更多的人来针对性探讨,在这个框架之上,逐步破解伤寒论背后的模型之谜是可行的。
 
好文章,大部分逻辑整理的非常细致,虽然不一定全是真理,有一些也是理论推测;但如能结合更多的医案,能有更多的人来针对性探讨,在这个框架之上,逐步破解伤寒论背后的模型之谜是可行的。
谢谢你的指点,你提出的宝贵意见是我继续学习的动力。
 
简单来说,经脉是大树主干,络脉是主干上的大枝杈,孙络浮络是更小的枝杈。三焦是树皮跟树芯之间的一层膜。经络就在这里流动。升降出入指的是经络运行正常,人体出入体征就会正常。卫气营血指的是人体气机,营气指的是十二正经运行。卫气指的是护卫人体,濡养五脏六腑的阳气,具有温薰作用。
照你那样理解是学不会伤寒论的。

阴阳。五行。经络。这些中医基础你理解的不够深刻
 
中风的分析我不认同。阴阳互根互用,肝血不足是阳不生阴血。所以人体血压升高让更多血液上供头部。追本逆原,六淫致病,造成经络升降不正常,加重阴虚津液血的生成。如此往复时间久了,血虚生风。
 
简单来说,经脉是大树主干,络脉是主干上的大枝杈,孙络浮络是更小的枝杈。三焦是树皮跟树芯之间的一层膜。经络就在这里流动。升降出入指的是经络运行正常,人体出入体征就会正常。卫气营血指的是人体气机,营气指的是十二正经运行。卫气指的是护卫人体,濡养五脏六腑的阳气,具有温薰作用。
照你那样理解是学不会伤寒论的。

阴阳。五行。经络。这些中医基础你理解的不够深刻
谢谢指点,学而不思则罔,建议好好的看看内经这一段话,看看古人是如何认识经脉与络脉的。

雷公曰: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黄帝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
 
谢谢指点,学而不思则罔,建议好好的看看内经这一段话,看看古人是如何认识经脉与络脉的。

雷公曰: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黄帝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
你拿内经.灵枢.经脉篇,某一段话里的,有一句话,去理解经脉!?中医的整体观思维,读内经要通读,不能用一句话去理解,那样就片面了。你永远也不可能明白。举例来说,就以你的这句摘抄: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六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脉之卒然动者,皆邪气居之,留于本末,不动则热,不坚则陷且空,不与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动也。”
经脉十二正经,运行于皮肉之间,我理解为三焦,什么事三焦呢,不论是猪肉,牛肉,羊肉,鸡肉,人肉,皮肉之间,肌肉之间都有一层油膜组织,白色的网状,这就是三焦。人体津液的疏布气机的流动都是在这些组织里进行,所以,深而不见,肉眼看不到。其可见者,络脉行于正经之外,皮肉之间,所以,可以隐见,诸脉浮而常见者,皆络脉。后面的文言文大概意思我就不解释了,还是以大树为例理解,大树吸收太阳能量,先充树叶,然后是细枝杈,然后汇聚在主干中,最后进入根茎。
 
你拿内经.灵枢.经脉篇,某一段话里的,有一句话,去理解经脉!?中医的整体观思维,读内经要通读,不能用一句话去理解,那样就片面了。你永远也不可能明白。举例来说,就以你的这句摘抄: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六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脉之卒然动者,皆邪气居之,留于本末,不动则热,不坚则陷且空,不与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动也。”
经脉十二正经,运行于皮肉之间,我理解为三焦,什么事三焦呢,不论是猪肉,牛肉,羊肉,鸡肉,人肉,皮肉之间,肌肉之间都有一层油膜组织,白色的网状,这就是三焦。人体津液的疏布气机的流动都是在这些组织里进行,所以,深而不见,肉眼看不到。其可见者,络脉行于正经之外,皮肉之间,所以,可以隐见,诸脉浮而常见者,皆络脉。后面的文言文大概意思我就不解释了,还是以大树为例理解,大树吸收太阳能量,先充树叶,然后是细枝杈,然后汇聚在主干中,最后进入根茎。
接上
雷公曰: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黄帝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

经脉和络脉出问题了如何知道呢。经脉在里不可见,其虚实以气口而知,所以,脉诊,诊的是六经络。什么是六络脉呢,内经.经脉篇,从我节选的那段开始向下都是讲络脉了。所以,络脉跟经脉是从属关系,而非对立,也不是上下
 
接上
雷公曰: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黄帝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

经脉和络脉出问题了如何知道呢。经脉在里不可见,其虚实以气口而知,所以,脉诊,诊的是六经络。什么是六络脉呢,内经.经脉篇,从我节选的那段开始向下都是讲络脉了。所以,络脉跟经脉是从属关系,而非对立,也不是上下
气口知之说明了经脉是动的,能够探测虚实,从反面说明了络脉是不动的。
什么叫人云亦云,别人说什么,你也相信,自己不考虑一下。
内经书中综合了两种经络,一种是看不见的针灸的经络,一种是看得见的中药的经脉与络脉,内经书中是混淆的,就看你能不能甄别区分。
 
气口知之说明了经脉是动的,能够探测虚实,从反面说明了络脉是不动的。
什么叫人云亦云,别人说什么,你也相信,自己不考虑一下。
内经书中综合了两种经络,一种是看不见的针灸的经络,一种是看得见的中药的经脉与络脉,内经书中是混淆的,就看你能不能甄别区分。

人体里没有不动的经气。
从哲学角度讲宇宙间万物的本质就是运动。
人之所以活着,就是动。不动的那是死人。

“雷公曰: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黄帝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

雷公曰:细子无以明其然也。黄帝曰: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故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一取之,血尽而止,乃调其虚实。其小而短者,少气,甚者,泻之则闷,闷甚则仆,不得言,闷则急坐之也。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去欠),小便遗数。取之去腕寸半。别走阳明也。”

上面的摘抄讲的很明白呀。手太阴肺经。手太阴经交手阳明大肠经。肺经跟大肠经之间如何相交?就是络脉链接。经脉只能脉诊感觉气机流动。而络脉可以从肉眼看到问题。你断章取义,总是拿一句话下结论,如此欠妥。看病不是儿戏。
 
“细子无以明其然”。中国文学好好学习吧。阴阳不是对立,经气更不可能对立,对立了那叫绝逆,是会死人的。
 
人体里没有不动的经气。
从哲学角度讲宇宙间万物的本质就是运动。
人之所以活着,就是动。不动的那是死人。

“雷公曰: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黄帝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

雷公曰:细子无以明其然也。黄帝曰: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故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一取之,血尽而止,乃调其虚实。其小而短者,少气,甚者,泻之则闷,闷甚则仆,不得言,闷则急坐之也。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去欠),小便遗数。取之去腕寸半。别走阳明也。”

上面的摘抄讲的很明白呀。手太阴肺经。手太阴经交手阳明大肠经。肺经跟大肠经之间如何相交?就是络脉链接。经脉只能脉诊感觉气机流动。而络脉可以从肉眼看到问题。你断章取义,总是拿一句话下结论,如此欠妥。看病不是儿戏,
君按你自己的学习就行,不过还是谢谢你的指教
 
"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 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 传入于脏腑,禀于肠胃. " 络并不是只有里,也有阴络阳络。 邪应该是 阳络-->经脉-->阴络
 
"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 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 传入于脏腑,禀于肠胃. " 络并不是只有里,也有阴络阳络。 邪应该是 阳络-->经脉-->阴络
络脉分为阴络与阳络,阴络是指体内的胃肠道表面的络脉,阳络是指肌表看得见的络脉,这是不同之处。
你引用的这一段话体现了经脉与络脉的交接问题,以及经脉与络脉的循行机制,也同时说明了经脉与络脉的不同生理功能。

你说的“阳络-->经脉-->阴络”是对的,后面还应该继续连接经脉,因为经脉与络脉的连接是循环无端的,这是脉道学说的机理。
 
按照内经的思想,经与络的区别是,络看得见,而经看不见。所谓看得见、看不见,其实是指直接显示它的存在是看得见,需要通过直接显示出来的信息进行逻辑推理而明白它的存在是看不见。而根据阴阳的区分,阳是看得见,阴是看不见。所以经属于阴,络属于阳。

古人把看不见的经区分出来十二条,当然不仅仅这些,而是包括这些。张仲景把十二条经的异常产生的症状体征明确地指出来,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经,用西医的话来说就是指人体的功能体系而已。它是抽象的,所以看不见。而络是具体的,因此应该可以看得见。
 
按照张仲景的理论,足太阳膀胱经的异常,表现出来的症状体征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所谓脉浮,其实意思是说脉不沉,只要脉沉就可以知道不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疾病。正常的脉也是浮的。就是说,足太阳膀胱经的疾病不至于导致脉沉,因为它是疾病的不严重阶段。头项强痛,其实还可以有全身肌肉酸痛;恶寒,其实意思就是说不怕热的意思。因为病人常常有身体发热(体温升高),按照常理来说应该怕热,而病人不怕热。当病人出现怕热症状,这就排除了足太阳膀胱经的疾病。头项强痛其实并不是足太阳膀胱经必有的,而脉不沉和不怕热则是必有的。
 
按照张仲景的理论,足太阳膀胱经的异常,表现出来的症状体征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所谓脉浮,其实意思是说脉不沉,只要脉沉就可以知道不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疾病。正常的脉也是浮的。就是说,足太阳膀胱经的疾病不至于导致脉沉,因为它是疾病的不严重阶段。头项强痛,其实还可以有全身肌肉酸痛;恶寒,其实意思就是说不怕热的意思。因为病人常常有身体发热(体温升高),按照常理来说应该怕热,而病人不怕热。当病人出现怕热症状,这就排除了足太阳膀胱经的疾病。头项强痛其实并不是足太阳膀胱经必有的,而脉不沉和不怕热则是
 
同感!有新意,建议整理发表!
 
每个人对中医都有自己的观点,能治病的中医人都有一套有用的理论体系,只是还缺乏统一的论证,都是在探讨和摸索中,我们不要抓住自己不同的观点来说道,应该把各自己独特的观点发表出来,再统一起来,中医才能更好地发展,因为一个人一生也不一定能全面涉及到中医的所有知识。这位老师的文章我觉得也不能说他全对,但已经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了,很有学习参考的价值。在实在不能达成一致时,“求同存异”应该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他人的经验理论。
 
每个人对中医都有自己的观点,能治病的中医人都有一套有用的理论体系,只是还缺乏统一的论证,都是在探讨和摸索中,我们不要抓住自己不同的观点来说道,应该把各自己独特的观点发表出来,再统一起来,中医才能更好地发展,因为一个人一生也不一定能全面涉及到中医的所有知识。这位老师的文章我觉得也不能说他全对,但已经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了,很有学习参考的价值。在实在不能达成一致时,“求同存异”应该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他人的经验理论。
谢谢您的指导,的确如此,以后的版本将加入五脏学说,这是不同于现在中医的观点,只有明白了现在的四大学说,才能进一步明白五脏学说的真正含义,这是由宏观理论逐渐到了微观,再从微观到达宏观的一个过程,其实这就是张仲景说的话的含义。
看看: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这32字,体现了很多的思想,突出的表现了五脏,经络,阴阳(气),变化(气化),会通(循行),并且体现了两种思路,一个是宏观到微观,一个是如何重新认识人体的生理功能。从古到今,对于中医的生理功能以及治疗,张仲景提到了始终顺旧,各承家技,说明了对于人体的生理功能也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张仲景能够把正确的生理功能给予描述出来,有,有可能遗失,所以,我们只能从有限的条文中寻找张仲景内在的正确的生理功能。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