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伤寒金匮 伤寒论本旨新解(原创)生理篇1

非常感谢老师的解读。
还有一个问题,想请老师解惑。
中医有句话: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
脾胃运化出精微物质,向上输送给肺脏,然后实现肺朝百脉,津液输布到各脏腑,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
我的问题是人体产生大量白痰的原因是(尤其是早晨起床后):
第一种情况是由于饮食寒凉导致脾胃阳虚,运化谷物的能力降低,痰在脾胃运化阶段就已经形成了,然后输送到了肺脏;
第二种是脾把精微物质输送给肺脏后,由于肺脏受寒邪侵入导致了肺气不足,输布津液的能力下降了,所以不能输布100%的精微物质,只能输布70%给各个脏腑,剩下的30%精微物质长时间滞留后变成了痰饮?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越健脾运送给肺脏的精微物质越多,肺脏的负担是不是就越重?痰就会越多呢?调理方法是温肺驱寒还是敛脾气补肺气呢?
内容太多了,你可以在明白经脉与络脉的基础上,看看这一篇,里面有你想知道的问题。等我把肝与脾两脏写完了,就容易明白了。
 
最后编辑:
非常感谢老师的解读。
还有一个问题,想请老师解惑。
中医有句话: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
脾胃运化出精微物质,向上输送给肺脏,然后实现肺朝百脉,津液输布到各脏腑,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
我的问题是人体产生大量白痰的原因是(尤其是早晨起床后):
第一种情况是由于饮食寒凉导致脾胃阳虚,运化谷物的能力降低,痰在脾胃运化阶段就已经形成了,然后输送到了肺脏;
第二种是脾把精微物质输送给肺脏后,由于肺脏受寒邪侵入导致了肺气不足,输布津液的能力下降了,所以不能输布100%的精微物质,只能输布70%给各个脏腑,剩下的30%精微物质长时间滞留后变成了痰饮?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越健脾运送给肺脏的精微物质越多,肺脏的负担是不是就越重?痰就会越多呢?调理方法是温肺驱寒还是敛脾气补肺气呢?
消化系统吸收不了的,进入血液循环,就容易滞留在人体组织和间质。这区别于肺部感染持续产生的痰。
 
非常感谢老师的解读。
还有一个问题,想请老师解惑。
中医有句话: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
脾胃运化出精微物质,向上输送给肺脏,然后实现肺朝百脉,津液输布到各脏腑,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
我的问题是人体产生大量白痰的原因是(尤其是早晨起床后):
第一种情况是由于饮食寒凉导致脾胃阳虚,运化谷物的能力降低,痰在脾胃运化阶段就已经形成了,然后输送到了肺脏;
第二种是脾把精微物质输送给肺脏后,由于肺脏受寒邪侵入导致了肺气不足,输布津液的能力下降了,所以不能输布100%的精微物质,只能输布70%给各个脏腑,剩下的30%精微物质长时间滞留后变成了痰饮?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越健脾运送给肺脏的精微物质越多,肺脏的负担是不是就越重?痰就会越多呢?调理方法是温肺驱寒还是敛脾气补肺气呢?
今天有空了,大致说说你的问题

关于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这句话是对的,至于理解,有点麻烦,需要了解络脉上关于肝与脾的运化输送关系。内经书中曾经提到过,水谷精微进入孙脉,孙脉注于络脉,再由络脉注于经脉。这一段可以参考《灵枢·痈疽》。这个过程中,是水谷精微有脾运化以后进入到络脉内,这个过程就是中焦气化过程,也就是脾的运化过程。也就是说,脾的运化就是把脉外的痰饮水湿(邪)与水谷精微从脉外吸收进入到络脉内的过程。进入络脉以后,肝主的络脉开始输运升发至心肺中进行上焦气化。

明白了脾的运化作用,也就明白了脾为生痰之源。

接着,络脉的开始,是和经脉相连接的,如同动静脉交接。这也就是内经说的“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经脉的运行是靠卫气来完成的运行,也就是肺朝百脉的道理。卫气的运行从心包开始,分为三支,一支是濡养分肉骨节肌表的,也就是太阳的范围。一支是濡养胃肠道的,也就是阳明的范围,也就产生了内经书中说的“布散于外,流溢于中”的机理。这两支最终到达于肾。这就是张仲景说的太阳病与阳明病,也就是表与里。还有一支就是连接于肺内的气化支,也就是参与气化的经脉,上焦气化就是卫气运行经脉,并且开腠理来濡养肺脏,卫气行经脉开腠理于肺腔内的时候,大量的营气透散外出形成了浊气,再吸入呼吸的清气,进行上焦气化。

在这个呼出与吸收的过程,就是人体的一次正常的呼吸,卫气行经脉开腠理以透散外出,连接的络脉内的肾气开始纳气,都是在肺腔内完成的。肾气在络脉内加大封藏力度,能够把呼吸进入肺腔内的清气,通过络脉脉道上的腠理部位吸入络脉内,这个时候,肾气吸纳的是清气,但是,经脉透散外出的津液,在肺腔内形成了痰饮,这个痰饮怎么办,在肾气纳气的同时,络脉脉道上的腠理开始吸收运化肺腔内的痰饮,这个吸收的过程,就是脾的运化作用。如果脾虚不能正常的运化,就会导致肺腔内的痰饮不能正常的运化吸收,便形成了痰。这就是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的道理。

说到这里,还要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在肺腔内的络脉,也是肝所主管,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明白了少阳病为什么会引起胸胁苦满了。



其次,至于你提出的关于早晨起床后大量吐痰的原因。前面说过,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脾运化以后的物质,进入到络脉内,再由络脉疏运至心包,这就是肝与脾之间的关系,早晨少阳之气开始逐渐升发,络脉开始加速运行,脾运开始加速吸收,理应不会出现大量的吐痰,出现吐痰,有两种原因,一是因为肝与脾的作用减弱,不能正常的吸收进入络脉内。一是由于卫气不能正常的布散(于外)流溢(于中),导致经脉内的津液停聚于肺腔内。

在治疗上的思路也不会逃出这两个原因,从络脉找肝与脾的疏运,从经脉找表与里的卫气。

肝与脾的小柴胡汤中的咳嗽,四逆散中的咳嗽,理中丸的时时吐浊。

卫气的形寒饮冷则伤肺。外表的形寒,内里的饮冷,都会导致卫气不能正常的透散外出经脉内的津液,反而过度的从肺腔内透散,形成了痰,看看小青龙汤的心下有水气兼有的咳喘。这是表寒,还有里寒的吴茱萸汤。
 
今天有空了,大致说说你的问题

关于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这句话是对的,至于理解,有点麻烦,需要了解络脉上关于肝与脾的运化输送关系。内经书中曾经提到过,水谷精微进入孙脉,孙脉注于络脉,再由络脉注于经脉。这一段可以参考《灵枢·痈疽》。这个过程中,是水谷精微有脾运化以后进入到络脉内,这个过程就是中焦气化过程,也就是脾的运化过程。也就是说,脾的运化就是把脉外的痰饮水湿(邪)与水谷精微从脉外吸收进入到络脉内的过程。进入络脉以后,肝主的络脉开始输运升发至心肺中进行上焦气化。

明白了脾的运化作用,也就明白了脾为生痰之源。

接着,络脉的开始,是和经脉相连接的,如同动静脉交接。这也就是内经说的“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经脉的运行是靠卫气来完成的运行,也就是肺朝百脉的道理。卫气的运行从心包开始,分为三支,一支是濡养分肉骨节肌表的,也就是太阳的范围。一支是濡养胃肠道的,也就是阳明的范围,也就产生了内经书中说的“布散于外,流溢于中”的机理。这两支最终到达于肾。这就是张仲景说的太阳病与阳明病,也就是表与里。还有一支就是连接于肺内的气化支,也就是参与气化的经脉,上焦气化就是卫气运行经脉,并且开腠理来濡养肺脏,卫气行经脉开腠理于肺腔内的时候,大量的营气透散外出形成了浊气,再吸入呼吸的清气,进行上焦气化。

在这个呼出与吸收的过程,就是人体的一次正常的呼吸,卫气行经脉开腠理以透散外出,连接的络脉内的肾气开始纳气,都是在肺腔内完成的。肾气在络脉内加大封藏力度,能够把呼吸进入肺腔内的清气,通过络脉脉道上的腠理部位吸入络脉内,这个时候,肾气吸纳的是清气,但是,经脉透散外出的津液,在肺腔内形成了痰饮,这个痰饮怎么办,在肾气纳气的同时,络脉脉道上的腠理开始吸收运化肺腔内的痰饮,这个吸收的过程,就是脾的运化作用。如果脾虚不能正常的运化,就会导致肺腔内的痰饮不能正常的运化吸收,便形成了痰。这就是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的道理。

说到这里,还要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在肺腔内的络脉,也是肝所主管,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明白了少阳病为什么会引起胸胁苦满了。



其次,至于你提出的关于早晨起床后大量吐痰的原因。前面说过,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脾运化以后的物质,进入到络脉内,再由络脉疏运至心包,这就是肝与脾之间的关系,早晨少阳之气开始逐渐升发,络脉开始加速运行,脾运开始加速吸收,理应不会出现大量的吐痰,出现吐痰,有两种原因,一是因为肝与脾的作用减弱,不能正常的吸收进入络脉内。一是由于卫气不能正常的布散(于外)流溢(于中),导致经脉内的津液停聚于肺腔内。

在治疗上的思路也不会逃出这两个原因,从络脉找肝与脾的疏运,从经脉找表与里的卫气。

肝与脾的小柴胡汤中的咳嗽,四逆散中的咳嗽,理中丸的时时吐浊。

卫气的形寒饮冷则伤肺。外表的形寒,内里的饮冷,都会导致卫气不能正常的透散外出经脉内的津液,反而过度的从肺腔内透散,形成了痰,看看小青龙汤的心下有水气兼有的咳喘。这是表寒,还有里寒的吴茱萸汤。
这个说法不是太好,从更细微处看,会发现,痰饮是非正常产物,在变成痰饮之前,他就是正常的水谷精微,脾为什么是生痰之源,因为水谷精微都是脾吸收进来的,不管是水分,糖分,蛋白质,脂肪都是脾吸收进来的。说是源泉不为过。
肺是肺为储痰之器,“经脉透散外出的津液,在肺腔内形成了痰饮”,这句话不妥。水谷精微没有经过浓缩不会形成痰饮,而浓缩的过程,六气里燥,寒,热,都会导致这种问题,作为身体跟外界接触最大最深的的地方,也是最容易受外界影响的器官,干燥的空气,寒冷的天气,日晒的高温,都可能导致水分丢失,所以最容易出现痰饮的地方是肺,这还算本体自身,而因体表皮肤受寒封闭,受湿伤暑导致散热不畅这种情况,同样也是最先反应到肺上。
 
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篇尤氏注:谷入而胃不能散其精,则化而为痰,饮入而脾不能输其气,则凝而为饮。其平素饮食所化津精凝结而不布,则为痰饮。痰饮者,痰积于中而饮附于外也。素盛今瘦,知其精津尽为痰饮,故不复外充形体而下走肠间也。饮水流溢者,水多气逆,徐氏所谓水为气吸不下者也。其流于胁下者,则为悬饮,其归于四肢者,则为溢饮。悬者悬于一处,溢者溢于四旁,其偏结上附心肺者,则为支饮。支饮者,如水之有派,木之有枝,附近于脏而不正中也。
 
这个说法不是太好,从更细微处看,会发现,痰饮是非正常产物,在变成痰饮之前,他就是正常的水谷精微,脾为什么是生痰之源,因为水谷精微都是脾吸收进来的,不管是水分,糖分,蛋白质,脂肪都是脾吸收进来的。说是源泉不为过。
肺是肺为储痰之器,“经脉透散外出的津液,在肺腔内形成了痰饮”,这句话不妥。水谷精微没有经过浓缩不会形成痰饮,而浓缩的过程,六气里燥,寒,热,都会导致这种问题,作为身体跟外界接触最大最深的的地方,也是最容易受外界影响的器官,干燥的空气,寒冷的天气,日晒的高温,都可能导致水分丢失,所以最容易出现痰饮的地方是肺,这还算本体自身,而因体表皮肤受寒封闭,受湿伤暑导致散热不畅这种情况,同样也是最先反应到肺上。
谢谢你的指点,你说的有道理,大致的理解是对的,还有点细节没有明白。
1·痰饮为非正常产物,这是对的,区别点在于脉内是津液,脉外是痰饮水湿,这是定位。也就是说津液在脉内运行是具有濡养作用的精气,过多的透散外出引起了痰饮水湿,这就是邪气。痰饮水湿在脉外停聚,如果想要让痰饮水湿祛除,只能是通过脾的运化作用来完成,脾虚不运,不能运化痰饮水湿,也就形成了脾为生痰之源。老师你说的水谷精微是脾运化吸收进去是生成痰的源泉,这是对的。但是,脾虚不能正常的运化吸收,水谷精微不能生成,不会生成痰饮。所以,脾虚生痰也要根据脾虚的程度来决定是不是生成痰饮。

2·你说的“经脉透散外出的津液,在肺腔内形成了痰饮”这句话不妥,是因为您还没有明白在肺内形成痰饮的病机,不论各种原因都会影响到肺气的不能正常宣降,导致津液不能正常的布散,都会停聚于肺腔内形成痰饮。但是,在肺腔内中的痰饮,还是在身体全身各处的脉外的痰饮水湿,都是靠脾的运化作用来完成,如果,脾的运化作用减弱了,肺内以及全身各处的痰饮水湿,都不会被吸收运化。
 
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篇尤氏注:谷入而胃不能散其精,则化而为痰,饮入而脾不能输其气,则凝而为饮。其平素饮食所化津精凝结而不布,则为痰饮。痰饮者,痰积于中而饮附于外也。素盛今瘦,知其精津尽为痰饮,故不复外充形体而下走肠间也。饮水流溢者,水多气逆,徐氏所谓水为气吸不下者也。其流于胁下者,则为悬饮,其归于四肢者,则为溢饮。悬者悬于一处,溢者溢于四旁,其偏结上附心肺者,则为支饮。支饮者,如水之有派,木之有枝,附近于脏而不正中也。
各种器官的囊肿,积液应该是最形象的,对积液的成分分析也可以验证这种说法
溢饮的有关节积液,肌肉积液,悬饮的有心包积液,鞘膜积液
 
谢谢你的指点,你说的有道理,大致的理解是对的,还有点细节没有明白。
1·痰饮为非正常产物,这是对的,区别点在于脉内是津液,脉外是痰饮水湿,这是定位。也就是说津液在脉内运行是具有濡养作用的精气,过多的透散外出引起了痰饮水湿,这就是邪气。痰饮水湿在脉外停聚,如果想要让痰饮水湿祛除,只能是通过脾的运化作用来完成,脾虚不运,不能运化痰饮水湿,也就形成了脾为生痰之源。老师你说的水谷精微是脾运化吸收进去是生成痰的源泉,这是对的。但是,脾虚不能正常的运化吸收,水谷精微不能生成,不会生成痰饮。所以,脾虚生痰也要根据脾虚的程度来决定是不是生成痰饮。

2·你说的“经脉透散外出的津液,在肺腔内形成了痰饮”这句话不妥,是因为您还没有明白在肺内形成痰饮的病机,不论各种原因都会影响到肺气的不能正常宣降,导致津液不能正常的布散,都会停聚于肺腔内形成痰饮。但是,在肺腔内中的痰饮,还是在身体全身各处的脉外的痰饮水湿,都是靠脾的运化作用来完成,如果,脾的运化作用减弱了,肺内以及全身各处的痰饮水湿,都不会被吸收运化。
1,这个是因为我们对脾运化功能理解有差别导致的,我认为脾的运化不止是从肠道进入血液这一段,还包括了水谷精微从血液进入到全身组织的各个细胞内这一段,血液只是运输手段,水谷精微以及氧气通过血液运输,到达目的地后,会从毛细血管渗出,进入到组织液中,这个时候是不能认为他是痰饮的,而是出现了别的因素影响,导致这部分物质浓缩,滞留,变成了不能被人体利用的东西,这时候才是痰饮,而脾虚不能运化我说的是这一部分
2,肺部痰饮的生成,我的看法是不同的,肺本身也是细胞,细胞间隙同样充斥着组织液,需要保持细胞湿润,肺作为气体交换的组织,跟空气大面积接触,那么受空气的湿度和温度影响最大,空气干燥,那么水分会大量流失,要知道人体呼吸是会丢失很多水分的,那么水分跟不上了,组织液就有可能形成痰,其他因为肺热,肺气不利等等情况,也会导致水分太少或者太多形成痰饮。

我们之间的理解差异在于我更习惯把现代医学解剖学细胞学的直观,代入到中医里来
 
我对痰饮的理解 更直观一点就是,正常的组织液浓缩了就变成了痰,稀释了就变成饮,两种都是无法被细胞正常使用的,不管是因为渗透压还是质子泵,当无法进行细胞代谢的时候,这部分就是废料,因为他包围了细胞,导致细胞无法正常新陈代谢,也就成为疾病的根源。
 
我认为脾的运化不止是从肠道进入血液这一段,还包括了水谷精微从血液进入到全身组织的各个细胞内这一段,血液只是运输手段,水谷精微以及氧气通过血液运输,到达目的地后,会从毛细血管渗出,进入到组织液中
其实理解的思路差不多,中医学认为,一阴一阳谓之道,脾的运化是吸收进入到络脉内,但是,进入络脉内的水谷精微在上焦气化生成气血津液以后,在经脉内(或者说在动脉内)运行,经脉的运行是靠卫气行经脉到达全身各处的,再借助卫气的开腠理作用,把经脉内的津液透散外出,起到了:“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这些温,养,充,肥,通,熏,泽等用词都是卫气行经脉,开腠理的结果,也就是你说的“血液进入到全身组织的各个细胞内这一段”。所以,从经脉内往外透散,从脉外往络脉内吸收,是两种机理。透散外出过多能够引起痰饮,例如小青龙汤,从脉外不能吸收进入到络脉内也能生成痰饮,例如苓桂术甘汤。

多谢你的指点。
 
其实理解的思路差不多,中医学认为,一阴一阳谓之道,脾的运化是吸收进入到络脉内,但是,进入络脉内的水谷精微在上焦气化生成气血津液以后,在经脉内(或者说在动脉内)运行,经脉的运行是靠卫气行经脉到达全身各处的,再借助卫气的开腠理作用,把经脉内的津液透散外出,起到了:“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这些温,养,充,肥,通,熏,泽等用词都是卫气行经脉,开腠理的结果,也就是你说的“血液进入到全身组织的各个细胞内这一段”。所以,从经脉内往外透散,从脉外往络脉内吸收,是两种机理。透散外出过多能够引起痰饮,例如小青龙汤,从脉外不能吸收进入到络脉内也能生成痰饮,例如苓桂术甘汤。

多谢你的指点。
互相学习
 
朱丹溪曾云:有方无论无以识病,有论无方何以模仿?
讨论:小半夏汤证呕、不渴,小半夏加茯苓汤证呕、渴、眩,半夏厚朴汤证咽如炙脔。三方证脉证几微之差。
 
朱丹溪曾云:有方无论无以识病,有论无方何以模仿?
讨论:小半夏汤证呕、不渴,小半夏加茯苓汤证呕、渴、眩,半夏厚朴汤证咽如炙脔。三方证脉证几微之差。
从渴与不渴的根源来讲,还是说人体缺不缺水,人体缺水才会有神经反射需要喝水,至于是真的缺水还是假的缺水,又需要分辨,有些是局部缺水,喝了水但是到不了需要的地方,就变成消渴,,有些是根本不缺水。

1.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正常人腹泻呕吐后会失水,这个不渴,说明人体里有多余的水。

2.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这个就是局部缺水了,心下有水,但是水进不了身体循环

为什么不用苓桂术甘汤,我有个这样的思考:会呕吐,这说明水停在胃里面,胃并不是一个吸收水分的器官,水还是得要进入到小肠才能开始吸收,那么需要一个通降逐水的药,半夏就是做这个的,如果没有生姜,这个水会直接排掉,生姜是作用于小肠吸收水分的,茯苓是做什么的?茯苓是把组织液中的废水抽到静脉去的,甘淡渗利,就是利用渗透压,来排出废料,除旧迎新,旧水去了,新水自然就来了。

苓桂术甘汤的水是在胃外面的,小半夏的水是在胃里面的
 
感恩各位老师的解读,正在用心理解和学习:084:
 
我觉得还有个症状应该和长期吐大量白痰有关系,那就是长时间的鼻塞和蛋清状白色鼻涕。也希望能老师能深入分析一下。谢谢!
 
我觉得还有个症状应该和长期吐大量白痰有关系,那就是长时间的鼻塞和蛋清状白色鼻涕。也希望能老师能深入分析一下。谢谢!
知道了本质,继续推导就不难了
 
肺里的痰和鼻子的鼻涕本质是一样的,只不过肺的热和脑的热,根源还是在热上面,热的根源又得继续找,到底是升降病,还是表病,表病里到底是寒症还是湿症,一点一点推导,总能找到原因的
 
关于鼻子流水以及肺里有水,不是痰的情况,我认为是因为外寒,人体卫外功能太差了,寒气已经侵袭进来了,本来应该在体表完成的热交换,现在到不了体表就冷凝了,水蒸气变冷水,自然就留存下来,小青龙汤吐出来的像水一样的痰,入水既化,清水样的鼻涕,主要成分都是水,没有经过燥热之气的浓缩,所以从外感上找原因。
 
不是清水样的鼻涕,就好像流动的液体样浆糊,而且往里吸气也受到了影响,不能深呼吸,就是吸气不深,不知道是脾虚腹胀导致的吸气困难,还是阳虚导致肾气不足,吸纳清气的能力下降了?
 
不是清水样的鼻涕,就好像流动的液体样浆糊,而且往里吸气也受到了影响,不能深呼吸,就是吸气不深,不知道是脾虚腹胀导致的吸气困难,还是阳虚导致肾气不足,吸纳清气的能力下降了?
感受了风寒之邪引起的。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