腠者,是三焦通会元贞之处,为血气所注。张仲景说“腠者,是三焦通会元贞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谢谢指点,这里的注,并非注入,而是在固定的通道内流行。注,说文解字指出是指灌,灌者,说文解字是指“水出庐江北入淮”,意思是从此到彼的过程。也是指汇聚,汇聚到哪里?也就是内经书中说的“至阳而起,至阴而止”。经脉起于心包,止于肾。而络脉起于至阴,终于至阳,所以张仲景用了两个字“通会”,通是通行,会是汇聚。通是从哪里开始运行,会是汇聚于哪里,通与会的过程中,血气在脉道里面来回灌注。也进一步说明了腠理的腠就是一个通道。赞一个,我也想从这方面来理解伤寒论的病理和药理,获益非浅。
对于“元贞”,我理解为始终,动脉血(营养)之终,静脉血(垃圾)之始,现代讲腠就是毛细血管集中之处,关键词“为血气所注”。脏腑有进有出,皮肤也有进有出。
易经有“元亨利贞”。生长收藏,生为始,藏为终。
台湾香港有些店以“元贞”挂名,和气生财。生财有道,道为正道。
——论述很深刻、清晰!关于肝。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左升而化气,气右降而化水。肝居左、左上之位,生气始萌,一切津液之气化,必经途肝,非经而不得上,故肝为调畅一切气机升发之枢纽,肝实则气机不可通,肝虚则气机无所承。肝者,体阴而用阳。阳化气,阴成形,阳用则气化得通,故气机调畅。
胆者,肝之腑,肝气用而有余者,胆之一部在肝之短叶,承于肝气,化气结精,至于胆腑,乃成胆汁。胆,阳府而阴用,胆为奇恒之腑,藏胆汁而下传,至于胃而助其消化。
肝调畅则气机之通,则一身之气升发条达,疏其阖,泄其用。
肝郁滞则气机之结,则一身之气停滞结逆,不得疏,不得泄。
肝之调畅,谋虑而用,譬如饮食入胃,水谷横内,无有清净,胆者,清净之腑,有司于任,肝之余气,则溢入于胆,聚而成精,胆汁乃下。
一身之气机开阖,皆取于肝之滞畅,人之二阴,其阖于肾,肾闭藏也,气开于肝,肝乃调畅气机而开之。
谢谢你的指点,对于宗气的生成,源于脾的寄治作用,可以参考内经书言说的“出三入一”的两段条文。由于四大学说引出了五脏学说,关于宗气的生成在脾的生理功能中,由于版权问题,不能在此说,往谅解。关于宗气和肝主疏泄这两个问题,历来多有各自解释。楼主对宗气的解释,其部位、功能都已经很清晰,也甚明。但宗气的组成,宗气的产生源头,是什么呢?尚未清晰。肝之疏泄的结论,但是,肝凭借什么原料和途径,去完成疏泄这个功能呢?
这两个问题,我也时常思考,加上查阅各家,好像都没有一个一竿子到底的结论。大多数都是凭借结论反推,有些先射箭后画箭靶的感觉。
宗气,有没有可能是这样。宗气之搏动位置,虚里,即左肋4-5肋骨,心尖搏动处。水谷精微之氣与肺呼吸之清气,汇聚于虚里,二者所成之物质,即宗气。有些像,小肠分泌之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以分子的形式,主动渗透,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得到必要的线粒体的能量来源。肺的呼吸,肺循环,交换有氧学和无氧血。最后,心脏泵动,将带有氧气和ATP布输全身。
食物进入胃,经过胃酸的分解和杀菌之后,进入十二指肠,在胰液、肠液和胆汁的帮助下,分解吸收后成为分子状态,小分子的营养物质(脂肪酸、葡萄糖等)开始吸收并进入血管和淋巴管,进入小肠后,进一步分解吸收,进入淋巴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游离脂肪酸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心脏,然后在线粒体中氧化产生ATP(腺苷三磷酸)。心肺共同构造参与的体循环,通过全身动脉和静脉系统,对人身提供氧气以维持人体各个器官组织细胞的呼吸,细胞呼吸释放能量,维持机体运行。
我知道,我也不完全认同,用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硬性联系,但是不是可以辅助启发。
关于肝。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左升而化气,气右降而化水。肝居左、左上之位,生气始萌,一切津液之气化,必经途肝,非经而不得上,故肝为调畅一切气机升发之枢纽,肝实则气机不可通,肝虚则气机无所承。肝者,体阴而用阳。阳化气,阴成形,阳用则气化得通,故气机调畅。
胆者,肝之腑,肝气用而有余者,胆之一部在肝之短叶,承于肝气,化气结精,至于胆腑,乃成胆汁。胆,阳府而阴用,胆为奇恒之腑,藏胆汁而下传,至于胃而助其消化。
肝调畅则气机之通,则一身之气升发条达,疏其阖,泄其用。
肝郁滞则气机之结,则一身之气停滞结逆,不得疏,不得泄。
肝之调畅,谋虑而用,譬如饮食入胃,水谷横内,无有清净,胆者,清净之腑,有司于任,肝之余气,则溢入于胆,聚而成精,胆汁乃下。
一身之气机开阖,皆取于肝之滞畅,人之二阴,其阖于肾,肾闭藏也,气开于肝,肝乃调畅气机而开之。
我认为,中医的气化思维是必要的,但再怎么想,一切都要落归在人本身。从哲学上说,这个世界是物质的,而不是唯心的。不可能仅仅用既有的古人“正确”结论做思考原点,我们的思考原点应该跟古人一样,从具体的天人开始,而不仅仅从“正确结论”开始。
其他的分析,我认为,从中医视角看,点赞。
我认为,微观世界,甚至物理,化学,生化的认识,有利于对气化思维的精进
嗯,我没查阅过你说的这本书,关于宗气的,有时间一定拜读。谢谢你的指点,对于宗气的生成,源于脾的寄治作用,可以参考内经书言说的“出三入一”的两段条文。由于四大学说引出了五脏学说,关于宗气的生成在脾的生理功能中,由于版权问题,不能在此说,往谅解。
其次,就是肝气的生成,肝气源于命门之外的原气,也就是源头之气,生于肾精之气,由于肝属于贼脏,偷泄肾精之气为己所用,所以,肝气的生成在于精气的多少。其次,肝气的升发和络脉的逐渐汇聚是等同的,也就是说,络脉的开始就是孙络,孙络外面运行的是原气,孙络汇聚,形成了略大的络脉,略大的络脉外面运行的少阳之气,略大的络脉再逐渐汇聚,形成了大络脉,大络脉外面运行的是肝气。肝气的作用就是升发,升发的动力源于肝脏特有的生理功能就是偷泄,就是把络脉内的精气偷偷的透散在肝脏内,从脉内往脉外偷泄,本来脾的作用是把脉外的吸收进入脉内,再由肝输运到心肺,可是,经过肝脏的时候,肝就会从脉内偷泄外出到肝内,供自己使用,所以张仲景称之为贼邪。至于肝脏的生理功能,也只能说这么多,往谅解。
内经的学术思想,和古代的帝王制度有关,水谷精微通过脾运化以后,在上焦的心肺阳气的作用下,把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津液运行于经脉内,通过肺的治节,神明的调配,把气血津液布散于全身,剩余的下归于命门之内,进行气化,生成精气与骨脑之髓液。
至于你说的血细胞的生成是在骨髓内,这是西医的思路,不是中医的。至于气化理论,可以参考气化学说中的三焦气化。
不过,还是谢谢你的指点。
骨髓造血功能,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属于营气范畴,营气与卫气是相对的一对气,一阴一阳。二者合起来来源于宗气。“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宗是指父母。宗气之宗叫做祖,被称为元气。营气产生于脾,卫气产生于肺。人体之气,如果不特别注明,一般都是指卫气。肺主气,意思是说肺主卫气,卫气主皮毛(皮毛泛指人体之表,人体之表泛指人的肉体)。肺把卫气宣发于皮毛,也就是人体之表,也就是泛指全身的肉体结构。肺朝百脉,把营气通过脉道输送到全身细胞。沿途,营气产生卫气,于是乎,肺把卫气宣发于皮毛。所以,当人的肉体遭受邪气侵犯时,首先表现为卫气不能捍卫肉体,产生太阳伤寒证。此时正确的治疗方法是使用辛温药宣发肺气,也就是增强卫气,从而增强免疫力。古人说肺气不宣发,意思是说卫气不足,免疫力不能产生,从而发生细菌病毒感染。卫气不能产生,无非两个原因,一个是营气不足,譬如太阳中风证。另一个是阳气受到寒冷抑制,这是太阳伤寒证。红细胞生成始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这些干细胞具有分化成多种血细胞类型(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潜力。在特定的信号刺激下,造血干细胞会分化为祖细胞,即红系祖细胞。红系祖细胞进一步分化为原红细胞,这是红细胞生成的早期阶段。此时,细胞开始合成血红蛋白,并逐渐失去核分裂能力。原红细胞经历一系列的分裂和成熟过程,依次转变为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和晚幼红细胞。在此过程中,细胞逐渐失去细胞核和细胞器,血红蛋白含量不断增加。晚幼红细胞失去细胞核后,形成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仍然含有少量的核糖体和线粒体,能够合成少量的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进入血液后,进一步成熟为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机制:1.红细胞生成素(EPO):EPO是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关键激素,主要由肾脏产生。当血液中的氧气水平降低时,肾脏会分泌更多的EPO,刺激骨髓增加红细胞的生成。2.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元素,铁的供应对红细胞生成至关重要。铁缺乏会导致贫血。红细胞的生命周期约为120天,之后会被脾脏和肝脏中的巨噬细胞清除,并通过铁循环回收铁元素,以供新的红细胞生成使用。
胃府受纳腐熟,胆汁助其消化,小肠分清泌浊,水谷精微上奉,脾阳运升气血津液,血入心而化赤,心血乃生,此其常态。
脾为气血津液生化之源,气血津液循三焦通道而上,其之未至于心者,不足以言之为赤血,未至于肺者,不足以言之为气。
木生于水,长于土,化生火。
其实,从如果西医的“骨髓造血干细胞”,符合中医的“肾主骨髓”的话,其内在的变化道理是一致的。
中西医无法相互证明,亦无此必要。如二人登山,各有其道,彼之地图,我之绝路,亦未可知,若二人皆得其法,必相逢于山顶。
就我个人思考脉络而言,有时候,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也“先射箭,后画靶”。但我认为,同样研究人体,人体的真相恐怕不是哪一家的专利。
我们现代人,研究中医思想,固然要尊重古代背景,但最根本上,我们最该尊重的是人体本身,而不是思维体系的面子。
谢谢你的指点,你提出的五藏受气于其所生是对的,同时还要结合其他方面的综合分析才行。这里面的肝涉及到了命门,原气,三焦,络脉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命门在脐部,为人体的生命之门,命门之内是肾气的封藏之地,命门之外是原气,肾气在命门之内起到关门的作用,也就是封藏。而原气在外起到开门的作用,也就是疏泄,疏泄就是能够把命门之内的精气往外输运与排泄,所以在这输运与排泄的作用就是原气的作用。前面说到,原气汇聚成少阳之气,再到肝气,统称为肝原之气,肝气居于脉外,通过升发能够输运络脉往上运行,这就是疏,而泄则是能够把肾封藏的精气,小便,经血,大便往外排泄,这就是肝主疏泄的泄。嗯,我没查阅过你说的这本书,关于宗气的,有时间一定拜读。
关于肝,你这个提法,是不是参考素问 -第十九。——
~五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
~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
此说,亦通。
现代人普遍思维是唯物辨证思维,如果为了修正、明辨道理。在不改变中医原有意思的前提下,恐怕就一个问题而言,无法自我想象。要搞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大原始问题。如果,不能落实,肝的本质,运行责司的能量来源,路径、去处,那就不能辨证的处理各个环节的问题。比如,其人为去处有问题,源头和路径都正常,那必须在治未病思维的前提下,优先处理肝之去处的问题。或许这样的想法,在部分人看来,有些“西化”。但是,中医要透视人体,在普遍没有古人“隔垣之明”功力的今天,恐怕必须在不违背中医思维的前题下,借助现代技术对内证加以建构和合理化想象,如果能构成足以媲美人体解剖学的另一套“中医解剖学”,那就是中医的大进步的,就像东方今天的社科治理哲学一样,走出一条完全有别于西方社科治理哲学一样的道路。今天我们许多同道分析中医生理结构,普遍的思维原点,始于内、难、伤寒之上。现代的《思考中医》、《内证观察笔记》,都试图分析这个问题,但好像都做不到西医解剖-功能-生化那样系统而有根据。这,恐怕将是这一代人探索的问题。
楼主,在脏腑、气血、营卫、经脉的分析都很明晰,可见谙熟。
至于骨髓造血是现在的认识,在古代不是这样认为的,肾主髓,是指主管,但是,造髓的却是脾的作用,也就是我提到的气化学说,肾主液,液包括水津,液,精,髓四种,这四种都和脾的转化有关,但是血也是脾转化而成的。并不是髓能够生成血,而是通过脾的寄治作用把液转化为其他物质。首先脾的转化作用吸收水谷精微,这个时候的水谷精微属于半成品,还是不能转化为气血津液的,只有到了上焦心肺之中,经过心阳温化,清气的吸入,再把水谷精微在肺腔内的络脉内形成了气血津液,对于这一点,内经书中可以查到,现在医学的外国学者也发现了,可以百度。至于脾在肺内的表现,古人也说了“吸入肝与肾,呼出心与肺,呼吸之间脾也参其间”,和脾为生痰之源也符合了。红细胞生成始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这些干细胞具有分化成多种血细胞类型(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潜力。在特定的信号刺激下,造血干细胞会分化为祖细胞,即红系祖细胞。红系祖细胞进一步分化为原红细胞,这是红细胞生成的早期阶段。此时,细胞开始合成血红蛋白,并逐渐失去核分裂能力。原红细胞经历一系列的分裂和成熟过程,依次转变为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和晚幼红细胞。在此过程中,细胞逐渐失去细胞核和细胞器,血红蛋白含量不断增加。晚幼红细胞失去细胞核后,形成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仍然含有少量的核糖体和线粒体,能够合成少量的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进入血液后,进一步成熟为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机制:1.红细胞生成素(EPO):EPO是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关键激素,主要由肾脏产生。当血液中的氧气水平降低时,肾脏会分泌更多的EPO,刺激骨髓增加红细胞的生成。2.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元素,铁的供应对红细胞生成至关重要。铁缺乏会导致贫血。红细胞的生命周期约为120天,之后会被脾脏和肝脏中的巨噬细胞清除,并通过铁循环回收铁元素,以供新的红细胞生成使用。
胃府受纳腐熟,胆汁助其消化,小肠分清泌浊,水谷精微上奉,脾阳运升气血津液,血入心而化赤,心血乃生,此其常态。
脾为气血津液生化之源,气血津液循三焦通道而上,其之未至于心者,不足以言之为赤血,未至于肺者,不足以言之为气。
木生于水,长于土,化生火。
其实,从如果西医的“骨髓造血干细胞”,符合中医的“肾主骨髓”的话,其内在的变化道理是一致的。
中西医无法相互证明,亦无此必要。如二人登山,各有其道,彼之地图,我之绝路,亦未可知,若二人皆得其法,必相逢于山顶。
就我个人思考脉络而言,有时候,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也“先射箭,后画靶”。但我认为,同样研究人体,人体的真相恐怕不是哪一家的专利。
我们现代人,研究中医思想,固然要尊重古代背景,但最根本上,我们最该尊重的是人体本身,而不是思维体系的面子。
宗气属于心包的动力,也就是现在医学的心脏的动力,也就是窦房结产生的冲动,百脉一宗,百脉汇聚于心包,宗气积于胸中,搏转心包,原气汇聚成肝气,肝气达到心包,促进了宗气,宗气搏转,促进了经脉外面的卫气,卫气行经脉,最后被肾气封藏到命门之内,完成了气的从始至终。到了子时,原气接着开始新的一轮,周而复始。骨髓造血功能,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属于营气范畴,营气与卫气是相对的一对气,一阴一阳。二者合起来来源于宗气。“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宗是指父母。宗气之宗叫做祖,被称为元气。营气产生于脾,卫气产生于肺。人体之气,如果不特别注明,一般都是指卫气。肺主气,意思是说肺主卫气,卫气主皮毛(皮毛泛指人体之表,人体之表泛指人的肉体)。肺把卫气宣发于皮毛,也就是人体之表,也就是泛指全身的肉体结构。肺朝百脉,把营气通过脉道输送到全身细胞。沿途,营气产生卫气,于是乎,肺把卫气宣发于皮毛。所以,当人的肉体遭受邪气侵犯时,首先表现为卫气不能捍卫肉体,产生太阳伤寒证。此时正确的治疗方法是使用辛温药宣发肺气,也就是增强卫气,从而增强免疫力。古人说肺气不宣发,意思是说卫气不足,免疫力不能产生,从而发生细菌病毒感染。卫气不能产生,无非两个原因,一个是营气不足,譬如太阳中风证。另一个是阳气受到寒冷抑制,这是太阳伤寒证。
嗯,很有道理。愿闻高见,什么时候解内经,有这一天的话,尤其是五运六气。我先关注了。祝好至于骨髓造血是现在的认识,在古代不是这样认为的,肾主髓,是指主管,但是,造髓的却是脾的作用,也就是我提到的气化学说,肾主液,液包括水津,液,精,髓四种,这四种都和脾的转化有关,但是血也是脾转化而成的。并不是髓能够生成血,而是通过脾的寄治作用把液转化为其他物质。首先脾的转化作用吸收水谷精微,这个时候的水谷精微属于半成品,还是不能转化为气血津液的,只有到了上焦心肺之中,经过心阳温化,清气的吸入,再把水谷精微在肺腔内的络脉内形成了气血津液,对于这一点,内经书中可以查到,现在医学的外国学者也发现了,可以百度。至于脾在肺内的表现,古人也说了“吸入肝与肾,呼出心与肺,呼吸之间脾也参其间”,和脾为生痰之源也符合了。
肾主管液,液可以转化为精与髓,也就是特殊加工提炼,至于能不能转化为血,古人没说,但是通过脾的寄治作用,还是可以的,因为只有明白了脾的寄治作用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