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伤寒金匮 伤寒论本旨新解(原创)生理篇1

赞一个,我也想从这方面来理解伤寒论的病理和药理,获益非浅。
对于“元贞”,我理解为始终,动脉血(营养)之终,静脉血(垃圾)之始,现代讲腠就是毛细血管集中之处,关键词“为血气所注”。脏腑有进有出,皮肤也有进有出。
易经有“元亨利贞”。生长收藏,生为始,藏为终。
台湾香港有些店以“元贞”挂名,和气生财。生财有道,道为正道。
元亨利贞是道家术语,吉祥之意,元亨利贞是四个档
 
张仲景说“腠者,是三焦通会元贞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贞之处,为血气所注。
首先腠一个处所,中空的;第二,内空间为血气所注;第三,作用是三焦通会元贞。
元贞到底是实物(真气)呢?还是三焦以外的另一个地方(例如外界,自然界,或宇宙,同一个意思)。我倾向于后者。
合起来解释为三焦与外界的连接通道,平时为血气所注。
当然腠理之间也可以是相连的,形成了三焦的通道。
理者,皮肤脏腑之纹理也。
不止皮肤有的纹理,还有脏腑的纹理。胃壁,肠壁,肺表面,肾表面等等。
无数个不可见的腠组成了可见的理,合称腠理。
这样看来腠理可以分为皮腠,肌腠,脏腠和腑腠等等,凡是有表皮的地方都会有腠理。病之传变也可以通过这些腠理实现,谷气传递何尝不是呢?只不过我们平时讲得最多的是肌表腠理而已。
 
最后编辑:
通过腠理的解释,终于理解了三焦的真正的含义?
三焦运行的物质为气血津液,三焦的运行通道是皮肤脏腑的腠理,三焦运行的原理是升降沉浮,“上焦如雾”—气化;“中焦如沤”—-半气化状态;“下焦如渎”—液化状态。
多谢楼主。
 
“腠者,是三焦通汇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纹理也”。

腠理。腠就是肉的别称,指活肉。理,指活肉的纹理。活肉与石头不同。石头没有纹理,就是有纹理也是乱的,没有气血津液在其中有序运行。而活肉必有纹理,有气血津液在其中有序运行。腠中有纹理,血气在纹理之中运行,于是血气就会注入于腠。上中下三焦的不同气血借道于腠理相互交流,故曰“腠者,是三焦通汇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皮肤藏府都属于腠,都有纹理。故曰“理者,是皮肤藏府之纹理也”。

“三焦通汇元真之处”。三焦,就是指上中下三焦。元,是指元气。真,是指真气。元气与真气的区别是,元气是指元气中的阳气,真气是指元气中的阴气。所以,后人又把元气称为元阳,把真气叫做真阴。真阴与元阳,又被合称为元气。所以,元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元气包括元阳和真阴,狭义之元气就是指元阳。这句话说的元真,指的是元阳和真阴。元阳和真阴借道于腠中之理,在上中下三焦之间交流,这样才能产生和维持全身的生命活动。

上焦的作用象地球生物圈之中的雾露,把无阳和真阴,包括各种营养物质,播撒到全身所有部位。中焦的作用象地球生物圈之中的肥沃土壤,为全身所有部位提供各种营养物质。中焦不可能时时刻刻分分秒秒从外界摄入营养物质,而是一次一次性摄入的。而全身所有部位必须时时刻刻分分秒秒获得各种营养物质,这个矛盾如何解决呢,必须依靠上焦。下焦的作用是排泄,就像是地球生物圈之中的流水沟。否则,人体各个部位的细胞会被淹死。
 
赞一个,我也想从这方面来理解伤寒论的病理和药理,获益非浅。
对于“元贞”,我理解为始终,动脉血(营养)之终,静脉血(垃圾)之始,现代讲腠就是毛细血管集中之处,关键词“为血气所注”。脏腑有进有出,皮肤也有进有出。
易经有“元亨利贞”。生长收藏,生为始,藏为终。
台湾香港有些店以“元贞”挂名,和气生财。生财有道,道为正道。
谢谢指点,这里的注,并非注入,而是在固定的通道内流行。注,说文解字指出是指灌,灌者,说文解字是指“水出庐江北入淮”,意思是从此到彼的过程。也是指汇聚,汇聚到哪里?也就是内经书中说的“至阳而起,至阴而止”。经脉起于心包,止于肾。而络脉起于至阴,终于至阳,所以张仲景用了两个字“通会”,通是通行,会是汇聚。通是从哪里开始运行,会是汇聚于哪里,通与会的过程中,血气在脉道里面来回灌注。也进一步说明了腠理的腠就是一个通道。

其次在伤寒论序言中,张仲景还指出了阴阳会通,这里的会通和通会是一个意思,这里的阴阳在经脉与络脉内进行通行汇聚。所以说,张仲景在厥阴病篇指出了“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就很简单的明白了。需要注意的是,阴阳气是指少阴,脉道是指厥阴,这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少阴病是不是阴阳两个方面的病机,厥阴病是不是有厥热胜复的病机。仔细考虑一下。
 
最后编辑:
关于宗气和肝主疏泄这两个问题,历来多有各自解释。楼主对宗气的解释,其部位、功能都已经很清晰,也甚明。但宗气的组成,宗气的产生源头,是什么呢?尚未清晰。肝之疏泄的结论,但是,肝凭借什么原料和途径,去完成疏泄这个功能呢?
这两个问题,我也时常思考,加上查阅各家,好像都没有一个一竿子到底的结论。大多数都是凭借结论反推,有些先射箭后画箭靶的感觉。
宗气,有没有可能是这样。宗气之搏动位置,虚里,即左肋4-5肋骨,心尖搏动处。水谷精微之氣与肺呼吸之清气,汇聚于虚里,二者所成之物质,即宗气。有些像,小肠分泌之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以分子的形式,主动渗透,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得到必要的线粒体的能量来源。肺的呼吸,肺循环,交换有氧学和无氧血。最后,心脏泵动,将带有氧气和ATP布输全身。

食物进入胃,经过胃酸的分解和杀菌之后,进入十二指肠,在胰液、肠液和胆汁的帮助下,分解吸收后成为分子状态,小分子的营养物质(脂肪酸、葡萄糖等)开始吸收并进入血管和淋巴管,进入小肠后,进一步分解吸收,进入淋巴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游离脂肪酸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心脏,然后在线粒体中氧化产生ATP(腺苷三磷酸)。心肺共同构造参与的体循环,通过全身动脉和静脉系统,对人身提供氧气以维持人体各个器官组织细胞的呼吸,细胞呼吸释放能量,维持机体运行。

我知道,我也不完全认同,用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硬性联系,但是不是可以辅助启发。

关于肝。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左升而化气,气右降而化水。肝居左、左上之位,生气始萌,一切津液之气化,必经途肝,非经而不得上,故肝为调畅一切气机升发之枢纽,肝实则气机不可通,肝虚则气机无所承。肝者,体阴而用阳。阳化气,阴成形,阳用则气化得通,故气机调畅。
胆者,肝之腑,肝气用而有余者,胆之一部在肝之短叶,承于肝气,化气结精,至于胆腑,乃成胆汁。胆,阳府而阴用,胆为奇恒之腑,藏胆汁而下传,至于胃而助其消化。
肝调畅则气机之通,则一身之气升发条达,疏其阖,泄其用。
肝郁滞则气机之结,则一身之气停滞结逆,不得疏,不得泄。
肝之调畅,谋虑而用,譬如饮食入胃,水谷横内,无有清净,胆者,清净之腑,有司于任,肝之余气,则溢入于胆,聚而成精,胆汁乃下。
一身之气机开阖,皆取于肝之滞畅,人之二阴,其阖于肾,肾闭藏也,气开于肝,肝乃调畅气机而开之。

我认为,中医的气化思维是必要的,但再怎么想,一切都要落归在人本身。从哲学上说,这个世界是物质的,而不是唯心的。不可能仅仅用既有的古人“正确”结论做思考原点,我们的思考原点应该跟古人一样,从具体的天人开始,而不仅仅从“正确结论”开始。

其他的分析,我认为,从中医视角看,点赞。
我认为,微观世界,甚至物理,化学,生化的认识,有利于对气化思维的精进
 
关于肝。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左升而化气,气右降而化水。肝居左、左上之位,生气始萌,一切津液之气化,必经途肝,非经而不得上,故肝为调畅一切气机升发之枢纽,肝实则气机不可通,肝虚则气机无所承。肝者,体阴而用阳。阳化气,阴成形,阳用则气化得通,故气机调畅。
胆者,肝之腑,肝气用而有余者,胆之一部在肝之短叶,承于肝气,化气结精,至于胆腑,乃成胆汁。胆,阳府而阴用,胆为奇恒之腑,藏胆汁而下传,至于胃而助其消化。
肝调畅则气机之通,则一身之气升发条达,疏其阖,泄其用。
肝郁滞则气机之结,则一身之气停滞结逆,不得疏,不得泄。
肝之调畅,谋虑而用,譬如饮食入胃,水谷横内,无有清净,胆者,清净之腑,有司于任,肝之余气,则溢入于胆,聚而成精,胆汁乃下。
一身之气机开阖,皆取于肝之滞畅,人之二阴,其阖于肾,肾闭藏也,气开于肝,肝乃调畅气机而开之。
——论述很深刻、清晰!
 
关于宗气和肝主疏泄这两个问题,历来多有各自解释。楼主对宗气的解释,其部位、功能都已经很清晰,也甚明。但宗气的组成,宗气的产生源头,是什么呢?尚未清晰。肝之疏泄的结论,但是,肝凭借什么原料和途径,去完成疏泄这个功能呢?
这两个问题,我也时常思考,加上查阅各家,好像都没有一个一竿子到底的结论。大多数都是凭借结论反推,有些先射箭后画箭靶的感觉。
宗气,有没有可能是这样。宗气之搏动位置,虚里,即左肋4-5肋骨,心尖搏动处。水谷精微之氣与肺呼吸之清气,汇聚于虚里,二者所成之物质,即宗气。有些像,小肠分泌之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以分子的形式,主动渗透,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得到必要的线粒体的能量来源。肺的呼吸,肺循环,交换有氧学和无氧血。最后,心脏泵动,将带有氧气和ATP布输全身。

食物进入胃,经过胃酸的分解和杀菌之后,进入十二指肠,在胰液、肠液和胆汁的帮助下,分解吸收后成为分子状态,小分子的营养物质(脂肪酸、葡萄糖等)开始吸收并进入血管和淋巴管,进入小肠后,进一步分解吸收,进入淋巴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游离脂肪酸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心脏,然后在线粒体中氧化产生ATP(腺苷三磷酸)。心肺共同构造参与的体循环,通过全身动脉和静脉系统,对人身提供氧气以维持人体各个器官组织细胞的呼吸,细胞呼吸释放能量,维持机体运行。

我知道,我也不完全认同,用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硬性联系,但是不是可以辅助启发。

关于肝。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左升而化气,气右降而化水。肝居左、左上之位,生气始萌,一切津液之气化,必经途肝,非经而不得上,故肝为调畅一切气机升发之枢纽,肝实则气机不可通,肝虚则气机无所承。肝者,体阴而用阳。阳化气,阴成形,阳用则气化得通,故气机调畅。
胆者,肝之腑,肝气用而有余者,胆之一部在肝之短叶,承于肝气,化气结精,至于胆腑,乃成胆汁。胆,阳府而阴用,胆为奇恒之腑,藏胆汁而下传,至于胃而助其消化。
肝调畅则气机之通,则一身之气升发条达,疏其阖,泄其用。
肝郁滞则气机之结,则一身之气停滞结逆,不得疏,不得泄。
肝之调畅,谋虑而用,譬如饮食入胃,水谷横内,无有清净,胆者,清净之腑,有司于任,肝之余气,则溢入于胆,聚而成精,胆汁乃下。
一身之气机开阖,皆取于肝之滞畅,人之二阴,其阖于肾,肾闭藏也,气开于肝,肝乃调畅气机而开之。

我认为,中医的气化思维是必要的,但再怎么想,一切都要落归在人本身。从哲学上说,这个世界是物质的,而不是唯心的。不可能仅仅用既有的古人“正确”结论做思考原点,我们的思考原点应该跟古人一样,从具体的天人开始,而不仅仅从“正确结论”开始。

其他的分析,我认为,从中医视角看,点赞。
我认为,微观世界,甚至物理,化学,生化的认识,有利于对气化思维的精进
谢谢你的指点,对于宗气的生成,源于脾的寄治作用,可以参考内经书言说的“出三入一”的两段条文。由于四大学说引出了五脏学说,关于宗气的生成在脾的生理功能中,由于版权问题,不能在此说,往谅解。
其次,就是肝气的生成,肝气源于命门之外的原气,也就是源头之气,生于肾精之气,由于肝属于贼脏,偷泄肾精之气为己所用,所以,肝气的生成在于精气的多少。其次,肝气的升发和络脉的逐渐汇聚是等同的,也就是说,络脉的开始就是孙络,孙络外面运行的是原气,孙络汇聚,形成了略大的络脉,略大的络脉外面运行的少阳之气,略大的络脉再逐渐汇聚,形成了大络脉,大络脉外面运行的是肝气。肝气的作用就是升发,升发的动力源于肝脏特有的生理功能就是偷泄,就是把络脉内的精气偷偷的透散在肝脏内,从脉内往脉外偷泄,本来脾的作用是把脉外的吸收进入脉内,再由肝输运到心肺,可是,经过肝脏的时候,肝就会从脉内偷泄外出到肝内,供自己使用,所以张仲景称之为贼邪。至于肝脏的生理功能,也只能说这么多,往谅解。
 
谢谢你的指点,对于宗气的生成,源于脾的寄治作用,可以参考内经书言说的“出三入一”的两段条文。由于四大学说引出了五脏学说,关于宗气的生成在脾的生理功能中,由于版权问题,不能在此说,往谅解。
其次,就是肝气的生成,肝气源于命门之外的原气,也就是源头之气,生于肾精之气,由于肝属于贼脏,偷泄肾精之气为己所用,所以,肝气的生成在于精气的多少。其次,肝气的升发和络脉的逐渐汇聚是等同的,也就是说,络脉的开始就是孙络,孙络外面运行的是原气,孙络汇聚,形成了略大的络脉,略大的络脉外面运行的少阳之气,略大的络脉再逐渐汇聚,形成了大络脉,大络脉外面运行的是肝气。肝气的作用就是升发,升发的动力源于肝脏特有的生理功能就是偷泄,就是把络脉内的精气偷偷的透散在肝脏内,从脉内往脉外偷泄,本来脾的作用是把脉外的吸收进入脉内,再由肝输运到心肺,可是,经过肝脏的时候,肝就会从脉内偷泄外出到肝内,供自己使用,所以张仲景称之为贼邪。至于肝脏的生理功能,也只能说这么多,往谅解。
嗯,我没查阅过你说的这本书,关于宗气的,有时间一定拜读。
关于肝,你这个提法,是不是参考素问 -第十九。——

~五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

~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
此说,亦通。
现代人普遍思维是唯物辨证思维,如果为了修正、明辨道理。在不改变中医原有意思的前提下,恐怕就一个问题而言,无法自我想象。要搞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大原始问题。如果,不能落实,肝的本质,运行责司的能量来源,路径、去处,那就不能辨证的处理各个环节的问题。比如,其人为去处有问题,源头和路径都正常,那必须在治未病思维的前提下,优先处理肝之去处的问题。或许这样的想法,在部分人看来,有些“西化”。但是,中医要透视人体,在普遍没有古人“隔垣之明”功力的今天,恐怕必须在不违背中医思维的前题下,借助现代技术对内证加以建构和合理化想象,如果能构成足以媲美人体解剖学的另一套“中医解剖学”,那就是中医的大进步的,就像东方今天的社科治理哲学一样,走出一条完全有别于西方社科治理哲学一样的道路。今天我们许多同道分析中医生理结构,普遍的思维原点,始于内、难、伤寒之上。现代的《思考中医》、《内证观察笔记》,都试图分析这个问题,但好像都做不到西医解剖-功能-生化那样系统而有根据。这,恐怕将是这一代人探索的问题。
楼主,在脏腑、气血、营卫、经脉的分析都很明晰,可见谙熟。
 
内经的学术思想,和古代的帝王制度有关,水谷精微通过脾运化以后,在上焦的心肺阳气的作用下,把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津液运行于经脉内,通过肺的治节,神明的调配,把气血津液布散于全身,剩余的下归于命门之内,进行气化,生成精气与骨脑之髓液。
至于你说的血细胞的生成是在骨髓内,这是西医的思路,不是中医的。至于气化理论,可以参考气化学说中的三焦气化。
不过,还是谢谢你的指点。

红细胞生成始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这些干细胞具有分化成多种血细胞类型(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潜力。在特定的信号刺激下,造血干细胞会分化为祖细胞,即红系祖细胞。红系祖细胞进一步分化为原红细胞,这是红细胞生成的早期阶段。此时,细胞开始合成血红蛋白,并逐渐失去核分裂能力。原红细胞经历一系列的分裂和成熟过程,依次转变为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和晚幼红细胞。在此过程中,细胞逐渐失去细胞核和细胞器,血红蛋白含量不断增加。晚幼红细胞失去细胞核后,形成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仍然含有少量的核糖体和线粒体,能够合成少量的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进入血液后,进一步成熟为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机制:1.红细胞生成素(EPO):EPO是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关键激素,主要由肾脏产生。当血液中的氧气水平降低时,肾脏会分泌更多的EPO,刺激骨髓增加红细胞的生成。2.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元素,铁的供应对红细胞生成至关重要。铁缺乏会导致贫血。红细胞的生命周期约为120天,之后会被脾脏和肝脏中的巨噬细胞清除,并通过铁循环回收铁元素,以供新的红细胞生成使用。
胃府受纳腐熟,胆汁助其消化,小肠分清泌浊,水谷精微上奉,脾阳运升气血津液,血入心而化赤,心血乃生,此其常态。
脾为气血津液生化之源,气血津液循三焦通道而上,其之未至于心者,不足以言之为赤血,未至于肺者,不足以言之为气。
木生于水,长于土,化生火。
其实,从如果西医的“骨髓造血干细胞”,符合中医的“肾主骨髓”的话,其内在的变化道理是一致的。
中西医无法相互证明,亦无此必要。如二人登山,各有其道,彼之地图,我之绝路,亦未可知,若二人皆得其法,必相逢于山顶。
就我个人思考脉络而言,有时候,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也“先射箭,后画靶”。但我认为,同样研究人体,人体的真相恐怕不是哪一家的专利。
我们现代人,研究中医思想,固然要尊重古代背景,但最根本上,我们最该尊重的是人体本身,而不是思维体系的面子。
 
红细胞生成始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这些干细胞具有分化成多种血细胞类型(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潜力。在特定的信号刺激下,造血干细胞会分化为祖细胞,即红系祖细胞。红系祖细胞进一步分化为原红细胞,这是红细胞生成的早期阶段。此时,细胞开始合成血红蛋白,并逐渐失去核分裂能力。原红细胞经历一系列的分裂和成熟过程,依次转变为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和晚幼红细胞。在此过程中,细胞逐渐失去细胞核和细胞器,血红蛋白含量不断增加。晚幼红细胞失去细胞核后,形成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仍然含有少量的核糖体和线粒体,能够合成少量的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进入血液后,进一步成熟为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机制:1.红细胞生成素(EPO):EPO是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关键激素,主要由肾脏产生。当血液中的氧气水平降低时,肾脏会分泌更多的EPO,刺激骨髓增加红细胞的生成。2.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元素,铁的供应对红细胞生成至关重要。铁缺乏会导致贫血。红细胞的生命周期约为120天,之后会被脾脏和肝脏中的巨噬细胞清除,并通过铁循环回收铁元素,以供新的红细胞生成使用。
胃府受纳腐熟,胆汁助其消化,小肠分清泌浊,水谷精微上奉,脾阳运升气血津液,血入心而化赤,心血乃生,此其常态。
脾为气血津液生化之源,气血津液循三焦通道而上,其之未至于心者,不足以言之为赤血,未至于肺者,不足以言之为气。
木生于水,长于土,化生火。
其实,从如果西医的“骨髓造血干细胞”,符合中医的“肾主骨髓”的话,其内在的变化道理是一致的。
中西医无法相互证明,亦无此必要。如二人登山,各有其道,彼之地图,我之绝路,亦未可知,若二人皆得其法,必相逢于山顶。
就我个人思考脉络而言,有时候,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也“先射箭,后画靶”。但我认为,同样研究人体,人体的真相恐怕不是哪一家的专利。
我们现代人,研究中医思想,固然要尊重古代背景,但最根本上,我们最该尊重的是人体本身,而不是思维体系的面子。
骨髓造血功能,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属于营气范畴,营气与卫气是相对的一对气,一阴一阳。二者合起来来源于宗气。“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宗是指父母。宗气之宗叫做祖,被称为元气。营气产生于脾,卫气产生于肺。人体之气,如果不特别注明,一般都是指卫气。肺主气,意思是说肺主卫气,卫气主皮毛(皮毛泛指人体之表,人体之表泛指人的肉体)。肺把卫气宣发于皮毛,也就是人体之表,也就是泛指全身的肉体结构。肺朝百脉,把营气通过脉道输送到全身细胞。沿途,营气产生卫气,于是乎,肺把卫气宣发于皮毛。所以,当人的肉体遭受邪气侵犯时,首先表现为卫气不能捍卫肉体,产生太阳伤寒证。此时正确的治疗方法是使用辛温药宣发肺气,也就是增强卫气,从而增强免疫力。古人说肺气不宣发,意思是说卫气不足,免疫力不能产生,从而发生细菌病毒感染。卫气不能产生,无非两个原因,一个是营气不足,譬如太阳中风证。另一个是阳气受到寒冷抑制,这是太阳伤寒证。
 
嗯,我没查阅过你说的这本书,关于宗气的,有时间一定拜读。
关于肝,你这个提法,是不是参考素问 -第十九。——

~五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

~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
此说,亦通。
现代人普遍思维是唯物辨证思维,如果为了修正、明辨道理。在不改变中医原有意思的前提下,恐怕就一个问题而言,无法自我想象。要搞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大原始问题。如果,不能落实,肝的本质,运行责司的能量来源,路径、去处,那就不能辨证的处理各个环节的问题。比如,其人为去处有问题,源头和路径都正常,那必须在治未病思维的前提下,优先处理肝之去处的问题。或许这样的想法,在部分人看来,有些“西化”。但是,中医要透视人体,在普遍没有古人“隔垣之明”功力的今天,恐怕必须在不违背中医思维的前题下,借助现代技术对内证加以建构和合理化想象,如果能构成足以媲美人体解剖学的另一套“中医解剖学”,那就是中医的大进步的,就像东方今天的社科治理哲学一样,走出一条完全有别于西方社科治理哲学一样的道路。今天我们许多同道分析中医生理结构,普遍的思维原点,始于内、难、伤寒之上。现代的《思考中医》、《内证观察笔记》,都试图分析这个问题,但好像都做不到西医解剖-功能-生化那样系统而有根据。这,恐怕将是这一代人探索的问题。
楼主,在脏腑、气血、营卫、经脉的分析都很明晰,可见谙熟。
谢谢你的指点,你提出的五藏受气于其所生是对的,同时还要结合其他方面的综合分析才行。这里面的肝涉及到了命门,原气,三焦,络脉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命门在脐部,为人体的生命之门,命门之内是肾气的封藏之地,命门之外是原气,肾气在命门之内起到关门的作用,也就是封藏。而原气在外起到开门的作用,也就是疏泄,疏泄就是能够把命门之内的精气往外输运与排泄,所以在这输运与排泄的作用就是原气的作用。前面说到,原气汇聚成少阳之气,再到肝气,统称为肝原之气,肝气居于脉外,通过升发能够输运络脉往上运行,这就是疏,而泄则是能够把肾封藏的精气,小便,经血,大便往外排泄,这就是肝主疏泄的泄。
难经书中为什么还提到了三焦,因为三焦的部位也是原气的开始之地,也是孙络的重要部位,由于原气正使是从命门之外开始的,但由于络脉的多部位的特性,难经指出了原气的别使,也就是其他地方行使作用的原气,分别是从肺内的络脉上,称之为上焦,从胃肠道内的络脉上,称之为中焦,从肾中的称之为下焦,所以这三部位古人称之为别使,其次,在难经书中还指出了属于少阳的指示,通过分析四个方面,形成了肝主络脉的一系列生理功能,在临床上,肝气郁结出现的胸闷,就会明白形成的原因了,就是因为肺内的络脉不能正常的升发输运,导致的络脉气逆。所以《素问·逆调论》“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络脉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络脉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这里的肺之络脉逆就是这个道理。
古人的深刻含义不是没有说明,是我们没有综合汇总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
 
红细胞生成始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这些干细胞具有分化成多种血细胞类型(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潜力。在特定的信号刺激下,造血干细胞会分化为祖细胞,即红系祖细胞。红系祖细胞进一步分化为原红细胞,这是红细胞生成的早期阶段。此时,细胞开始合成血红蛋白,并逐渐失去核分裂能力。原红细胞经历一系列的分裂和成熟过程,依次转变为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和晚幼红细胞。在此过程中,细胞逐渐失去细胞核和细胞器,血红蛋白含量不断增加。晚幼红细胞失去细胞核后,形成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仍然含有少量的核糖体和线粒体,能够合成少量的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进入血液后,进一步成熟为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机制:1.红细胞生成素(EPO):EPO是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关键激素,主要由肾脏产生。当血液中的氧气水平降低时,肾脏会分泌更多的EPO,刺激骨髓增加红细胞的生成。2.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元素,铁的供应对红细胞生成至关重要。铁缺乏会导致贫血。红细胞的生命周期约为120天,之后会被脾脏和肝脏中的巨噬细胞清除,并通过铁循环回收铁元素,以供新的红细胞生成使用。
胃府受纳腐熟,胆汁助其消化,小肠分清泌浊,水谷精微上奉,脾阳运升气血津液,血入心而化赤,心血乃生,此其常态。
脾为气血津液生化之源,气血津液循三焦通道而上,其之未至于心者,不足以言之为赤血,未至于肺者,不足以言之为气。
木生于水,长于土,化生火。
其实,从如果西医的“骨髓造血干细胞”,符合中医的“肾主骨髓”的话,其内在的变化道理是一致的。
中西医无法相互证明,亦无此必要。如二人登山,各有其道,彼之地图,我之绝路,亦未可知,若二人皆得其法,必相逢于山顶。
就我个人思考脉络而言,有时候,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也“先射箭,后画靶”。但我认为,同样研究人体,人体的真相恐怕不是哪一家的专利。
我们现代人,研究中医思想,固然要尊重古代背景,但最根本上,我们最该尊重的是人体本身,而不是思维体系的面子。
至于骨髓造血是现在的认识,在古代不是这样认为的,肾主髓,是指主管,但是,造髓的却是脾的作用,也就是我提到的气化学说,肾主液,液包括水津,液,精,髓四种,这四种都和脾的转化有关,但是血也是脾转化而成的。并不是髓能够生成血,而是通过脾的寄治作用把液转化为其他物质。首先脾的转化作用吸收水谷精微,这个时候的水谷精微属于半成品,还是不能转化为气血津液的,只有到了上焦心肺之中,经过心阳温化,清气的吸入,再把水谷精微在肺腔内的络脉内形成了气血津液,对于这一点,内经书中可以查到,现在医学的外国学者也发现了,可以百度。至于脾在肺内的表现,古人也说了“吸入肝与肾,呼出心与肺,呼吸之间脾也参其间”,和脾为生痰之源也符合了。
肾主管液,液可以转化为精与髓,也就是特殊加工提炼,至于能不能转化为血,古人没说,但是通过脾的寄治作用,还是可以的,因为只有明白了脾的寄治作用才行。
 
骨髓造血功能,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属于营气范畴,营气与卫气是相对的一对气,一阴一阳。二者合起来来源于宗气。“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宗是指父母。宗气之宗叫做祖,被称为元气。营气产生于脾,卫气产生于肺。人体之气,如果不特别注明,一般都是指卫气。肺主气,意思是说肺主卫气,卫气主皮毛(皮毛泛指人体之表,人体之表泛指人的肉体)。肺把卫气宣发于皮毛,也就是人体之表,也就是泛指全身的肉体结构。肺朝百脉,把营气通过脉道输送到全身细胞。沿途,营气产生卫气,于是乎,肺把卫气宣发于皮毛。所以,当人的肉体遭受邪气侵犯时,首先表现为卫气不能捍卫肉体,产生太阳伤寒证。此时正确的治疗方法是使用辛温药宣发肺气,也就是增强卫气,从而增强免疫力。古人说肺气不宣发,意思是说卫气不足,免疫力不能产生,从而发生细菌病毒感染。卫气不能产生,无非两个原因,一个是营气不足,譬如太阳中风证。另一个是阳气受到寒冷抑制,这是太阳伤寒证。
宗气属于心包的动力,也就是现在医学的心脏的动力,也就是窦房结产生的冲动,百脉一宗,百脉汇聚于心包,宗气积于胸中,搏转心包,原气汇聚成肝气,肝气达到心包,促进了宗气,宗气搏转,促进了经脉外面的卫气,卫气行经脉,最后被肾气封藏到命门之内,完成了气的从始至终。到了子时,原气接着开始新的一轮,周而复始。
 
至于骨髓造血是现在的认识,在古代不是这样认为的,肾主髓,是指主管,但是,造髓的却是脾的作用,也就是我提到的气化学说,肾主液,液包括水津,液,精,髓四种,这四种都和脾的转化有关,但是血也是脾转化而成的。并不是髓能够生成血,而是通过脾的寄治作用把液转化为其他物质。首先脾的转化作用吸收水谷精微,这个时候的水谷精微属于半成品,还是不能转化为气血津液的,只有到了上焦心肺之中,经过心阳温化,清气的吸入,再把水谷精微在肺腔内的络脉内形成了气血津液,对于这一点,内经书中可以查到,现在医学的外国学者也发现了,可以百度。至于脾在肺内的表现,古人也说了“吸入肝与肾,呼出心与肺,呼吸之间脾也参其间”,和脾为生痰之源也符合了。
肾主管液,液可以转化为精与髓,也就是特殊加工提炼,至于能不能转化为血,古人没说,但是通过脾的寄治作用,还是可以的,因为只有明白了脾的寄治作用才行。
嗯,很有道理。愿闻高见,什么时候解内经,有这一天的话,尤其是五运六气。我先关注了。祝好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