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老马说中医—聊聊中医那些事儿

学好中医应该知人体,识阴阳,懂药性以及开方的技巧。一边继承传统,一边吸取现代科技,才能更好地提高治愈率
 
束缚真中医的枷锁是药典和官方认证。按现在法律来看,就算治好了病,患者要告你可能都会赢,他只要在你开的处方中找出一味药超出药典的用量范围,你就走不掉。更别说无证行医了,官方不管你治愈率有多高,只认证不认理。可以这样说,以上两点不改,中医的水平只停留在《伤寒论》中,台湾一个著名的《伤寒论》大师的早逝应引起反思。
 
掀起她的盖头来——中医是怎样诊病的?

今天,跟大家聊聊,中医是怎样看病的。
对于这个话题,一般人会有两种反应:
第一种,觉得中医诊病好神奇,但是不明白原理,觉得中医是大神儿,半仙儿,甚至是玄学。
第二种,认为中医诊病这个过程,就是做做样子骗人的,是一种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心理学与语言学的结合。
果真如此吗?先不揭晓答案,到了文章的最后,大家自己判断。
说到这里,首先跟大家玩儿个角色扮演游戏:
剧情一:
你是古代某县县令,今天接了一桩悬案(限于篇幅,具体不表)。
那么一次完整的断案过程是怎样的?
一,你会到案发现场实地观察,不放过任何细节,收集证据。
二,你会对证人证言详细询问梳理。
三,你会通过仵作等技术人员还原案情场景。
通过眼睛的观察,耳鼻的听闻,嘴巴的询问,和技术手段的运用,从而分析得出结论,锁定犯人,完成断案。

剧情二:你是某汽车修理厂技术人员,今天早晨接到了第一单生意,这辆车在发动的时候,排放的尾气是蓝色的,同时,打开引擎盖,会闻到刺鼻的臭味。你通过眼睛观察汽车尾气的颜色,耳朵听汽车发动的声音,鼻子闻是否有异常气味,再用一些技术设备进行检测,得出结论:是润滑油窜气缸导致尾气呈现蓝色,同时变速箱有漏油的情况,然后做出相应的处理。

剧情三:你是一位瓜农,每年夏季都会带着自己的劳动果实到市场上售卖。你的瓜卖的总是比别人快,你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来来来,我给你挑,嗯,这个,这个,保证又甜又脆,尽管放心买!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原来你在帮顾客挑选的时候,总是会观察西瓜皮的颜色和质地,成熟的西瓜瓜皮发亮,花纹清晰,表皮细筋突起。贴地面处的瓜皮,皮色深绿的品种呈现黄色,皮色为浅色的品种呈现绿白色,则西瓜已成熟。同时,你还会敲打西瓜,成熟的西瓜敲打时会发出低沉的“膨膨”声,手上也会有震颤感。
想到这里,你不由得会心一笑。

好了,游戏到此告一段落,三个例子,看似互不相干,但是内在却有相通之处——都是通过眼睛,鼻子,耳朵,嘴巴和其他一些技术手段来收集原始信息,之后交给自己的大脑,经过梳理后得出结论,依据你的判断采取合适的措施,从而解决这些问题。
整个过程,严谨,周密,且有很强的逻辑性。
而中医看病,和这些也是一样的:一名真正合格的中医师,不是在患者坐下切脉时才开始诊病的,而是从患者进诊室门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在诊断了:观察患者的神态,走路的频率,说话声音的大小,体型的高矮胖瘦,身上有无奇怪的气味,面部的气色,整体的精气神儿等等。
坐下来之后的切脉,只是对身体情况最后的确认环节。
中医把切脉称为:切而知之谓之巧,它就相当于眼鼻耳口之外的技术手段。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其实就是在用眼睛,鼻子,耳朵,嘴巴和手指头来观察患者,收集患者身体反应出来的信息,整合完毕后,医者用他脑袋中储备的中医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分析得出患者之所以会有这些“信息”的内在原因,原因找到后,根据此来确定解决方案,方案有了,根据方案来进行最终处方的量身定做,设计完毕后,交付患者使用。

这整个过程,是一环扣一扣的递进关系,如果最开始就错了,往后会跟着错,只能每一步都准确,最后出来的处方,才会是最切合患者身体的,这种情况下开出的处方,效果才能最大化,患者往往用药1至2天,就会有很明显的效果。
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中医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体现她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大家不要觉得中医是慢郎中,诚然,有小部分的疾病,确实不是几天内能够完全解决的,但是大多数的问题,只要处理及时,都能在一周内有明显效果。
这,应该是中医的一种常态,可如今,动辄一次一个月甚至更久的开药现象,十分普遍。
在此也提醒大家,中医的处方,如果对症,一般3天内会有明显效果,如果6天内都还没有任何改善,就可以换医生了。
6天没有改善,再用10个6天,照样不会有任何作用,而且还会对身体造成损伤。
大家切记!
最后,文章开头提的对中医诊病的两种认知情况,相信大家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
而中医诊病的这层窗户纸,捅破后会发现,也没那么玄乎,依旧是朴素,务实,化繁为简的风格。只是受过严格训练的中医师,怀里揣着“密码本”,能够读懂人体罢了。
那,这本“中医人体密码本”又是什么呢?
下一期,给大家揭晓!敬请关注。

一家之言,供参考
不当之处,请指正
个人感觉中医人类比厨师,同样的菜,同样的佐料,同样的锅铲,不同的人做出来的菜,有的人好吃有的人难吃。
 
拜读完老师的帖子,受益良多。谢谢老师的辛苦付出
 
明其理方能知其变化,知药性才能作用自如,就像木工做火,木头不平了就用刨子,木头长了就要用锯子。想要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怎么用,就要刻苦学习,虚心请教,再有就是自己的悟性。
 
敢问路在何方,中医行

在中医圈子的这些年,老马身边有很多中医从业者,爱好者。
平日里经常会一起交流,大家普遍困惑的一个话题就是:怎样才能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良医?
讲真,老马十分理解大家的心情,在中医这条路上,确实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且只能自己走,任何人替代不了。
可以说,学习实践中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西天取经。
虽然困难重重,但老马有六字真言:“心性,方向,实践”。
这六个字,会帮助大家走到最后。

心性

一,中医,初心是治病救人,医者,要先发大愿,从内心深处想要去解决患者病痛。
以此为根基,才有学习的原动力。

二,中医的大忌是浮躁,如果心不够静,始终是飘的状态,是不可能学到真本事的。
静才能生慧,开悟。

三,医学无国界,不分中西,不分派别。
要有广阔的心胸,只要是临床上真正对病人有用的,就可以学。

四,德在术前,医德决定着医术的上限。

五,坚韧不拔,持之以恒。修行中医,不是看谁学的快,而是看谁学的长久,谁能多年如一日深耕不懈。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方向

一,选择的方向大于本身的努力。
中医这个圈子内,实际临床效果不是看头衔,学历。
我见过很多中医读到博士的,寻常的感冒发烧都解决不了,压根儿就是门外汉。这是为什么?是因为笨吗?我看不见得。
个人认为,是最开始的方向出了问题,所谓一步错,步步错。
时间久了,偏离轨道越来越远,陷的也越来越深。
想要再回头,说实话,难度很大。

二,中医这条路的地图,到底是什么?
老马结合自身行医经历,给大家画一画:
第一站:《伤寒论》
对,没错,最基础的不是所谓的学校课本上的中基,中诊等被硬生生割裂的内容。而是这本东汉时期的中医经典。
伤寒论教给大家的,其实也不是398条文和113张处方,而是这些条文处方背后的思维方式和处理人体问题的核心框架。
这就相当于身体的骨架,有了这个,身体的血肉才能固定的住,不然就是个散架子。

第二站:《金匮要略》
这个和伤寒论原本是一本书,被后人给分成了两本。内容上是一脉相承的。

第三站:《神农本草经》
这本经典是讲药物功效的。直接看,虽然字也认识,意思也懂,但其实还是不懂。
为什么?
因为这本书,是直接告诉你药物功效和结果的,而不去告诉你这些功效具体是怎么运用的。
那得来这个结果的过程又在哪儿?
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这两本书钻研透彻了,《神农本草经》会自动成为你的药物类别功效查询工具书。这样的话,对《神农本草经》中药物的作用,就能够结合具体实践而有更直观清晰的认识。

第四站:《黄帝内经》
她是中医的源头活水,是填充“中医道术”的血肉,里面解读人体内在运行规律的宝藏遍地都是。
前三站,踏踏实实走完,可以登堂入室,但想要再拔高,成为一名大医,《黄帝内经》是必经之路。

第五站:《温病条辨》
中医学术历代都有所发展,明末至清代的温病学,用药轻灵多变,四两拨千斤,是对《伤寒杂病论》很好的补充。
而现如今,中医界伤寒学与温病学争论不休,其实是毫无意义的。
这两者,本身就可以相互融合,相互补充。
内在也有着承前启后的联系。
温病学如果想学到精髓,必须有过硬的《伤寒杂病论》及《黄帝内经》的底子。
否则,很容易只学到表面,而无法真正打开温病学的大门。中医学无止境,大家一定不要有些许成绩就沾沾自喜。

第六站:
《针灸甲乙经》
现在的中医:
要么是懂医不懂药
要么是懂药不懂医
要么是懂医不懂针
要么是懂针不懂医
而事实上,医、药、针是一个整体,都是通过调节人体内在的运行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只是手段方法不同罢了。
临床上,针药如果能相互配合,可以提高疗效,从而更好的解决患者的问题。
针灸术的源头在《黄帝内经》的灵枢篇,除此之外,后世的《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也都要精读。针灸气力、指力等基本功,也要勤加练习。

老马学医至今,经历过很多坎儿,索性都一步步的迈过。
以上六站,也是我多年学医行医的总结,虽不敢说绝对正确,但也自成一脉,可供大家参详。

实践

这是老马“六字真言”的最后两个字。
中医是实践医学,临床实践才是中医的土壤。
书本是你的老师,同道是你的老师,患者,更是你的老师!
中医不是坐在办公室喝喝茶就能成大器的。
也不是坐在实验室搞搞小白鼠就能研究出名堂的。
现在的中医界,会讲的人很多,会搞科研的更多,而最最缺少的,就是真正会用传统中医的方法治病的中医!
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医师”

最后,老马希望每一位中医人:
有一颗稳定的道心
看到医经医方伤温统一、针药并取得方向
有扎根实践的精神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老马愿化身白马,在中医前行的道路上,陪伴着你,直到彼岸,修成正果。

一家之言,供参考
不当之处,请指正
老师说的太好了,中医人当自强~
 
2020年新帖,长篇。
老马来跟大家聊聊,中医那些事儿,欢迎交流。
您好,大夫,我已经拜读完您论坛一个系列的帖子,有些收获,想在您这咨询些关于身心健康方面问题,当然是从中医的角度,不知是否方便?
 
老师讲得比较形象,比较明了,学习了!
 
“脾”和“胃”要分开,“运”和“化”要分开,不能混为一谈
  胃主受纳与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现实生活中,脾胃皆虚弱的人很少,脾胃不和、胃强脾弱、胃热脾寒的人很多。
  “运”是把水谷精微吸收进来,靠小肠,“化”是把水谷精微消耗出去,靠肌肉,胖人肚大肠热“运力”超强,脂多肉少“化功”不足。
——不错。
 
所以最好的医生不是医生本人,而且自己!
医生只是辅助,根源在于自己对自己的身体是否有更深入清晰的认识和对话
——的确。
 
还真别说什么一片欣欣向荣,那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里子里是什么乱七八糟,滥竽充数的都有。远的不说,就说我身边的事吧,我一个普通的朋友,有天到我家聊天,我问他最近在做什么?他说:帮人调理按摩劲椎类疾病,还开了店面,我大为惊讶,他根本就没有任何医学基础。咋会短时间内干这个?我感到好奇,再问他:哪里学的,学了多久?
他说:去厦门学的,半个月左右。我心想,就这么点时间对于一个没任何基础的人,能学到啥?不外乎就是学到几手死手法而己。
于是我笑着问他:按理说学针灸,按摩,推拿的应该要比我这种学汤药的更熟悉经络和穴位才是。那么我问你:大椎穴,风池穴在什么经络和位置?督脉和膀胱经位置在哪里?他倒是很直接,就回一句不知道。
后我不再问了,对他说:只要能把钱赚进来就行,佩服你。我想类似这种情况在全国各地应该不少吧,可见这种欣欣向荣的景象不知掺杂了多少的水份在里面。
这再讲一个事,前几年我在城里打工,有个同事(外县的),咽痛好多天(已割掉扁桃腺),自已治不好后问我怎么治?我说得切下脉,脉象两手俱浮数。我告诉他:很简单,去买点银翘片吃就行。过一天后,他很高兴对我说,病好了。
后我们经常聊天,得知他会推拿按摩,说是祖传的,还能背所有经络和穴位顺序,我不大信,于是说那你背膀胱经从头到尾的穴位看看。
我不行,没那么熟悉,得看着膀胱经穴位图听他背。还真能背下来,我这才相信他所言不假,我问:你咋那么会背?他说,小时候父亲就要求他背这些东西,久了自然就熟悉了。
呵呵,一真一假,假假真真什么人都有,一言难尽,就看患者的命了。
这些年在网上看到病人求医。最大的感触就是:命!命中有时终需有,命中无时莫强求!不该死,遇到良医用对药,或误投医误投药居然死里逃生。命中有劫,就是遇到良医而视而不见,有良方而不用。
 
  
  马老师总结得太好了,收藏学习。
  
  我提炼了一下,这六点可以归纳为三条(第3-6点可以归为一条):
  一、养生需要因人制宜,个性化的方案更佳;
  二、养生应当注重养心,主不明则二十官危;
  三、养生重在养生之道,以道驭术万举万当。
  
  第一个实例:苦瓜水的无奈
  我觉得如果加上生姜反佐,可以保护脾胃,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副作用。
  中医认为糖尿病中后期以“阴虚燥热”为主,有“苦酸制甜”的用药原则,大剂量清热敛阴的药确实可以降糖,但如果血糖降得过猛而出现餐前低血糖或者夜间低血糖则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处方配伍时也要注意用辛甘之品(姜、枣)来反佐,以达到抑制餐后血糖高峰的同时,“兜底”餐前和夜间的血糖波谷,使全天的血糖在保持相对平稳的状态下逐渐降至正常值。

  第二个实例:都是固原膏惹的祸(一朋友,近些时候不知怎么的吃上固原膏了,结果便秘,脸上起痘痘,苦不堪言,来找老马求救。
打眼儿一看,就是一副虚不受补的样子,且本身体型较胖,脾胃运化能力有限,再加上这固原膏,补是不用想了,全生成痰和热了)
  我不认同“虚不受补”和“体型较胖,脾胃运化能力有限”这两个观点:
  1、非“虚不受补”
  固元膏以阿胶和核桃为主要成分是补血补肾的,有内热的胖人(吃了上火可以印证)血虚的原因是“痰湿郁火伤阴耗血”,这是“因实致虚”,虽有正虚,邪尚为主,偏于实证,治当重在祛邪疏郁,固元膏根本不适合这样的人。
  2、“脾”和“胃”要分开,“运”和“化”要分开,不能混为一谈
  胃主受纳与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现实生活中,脾胃皆虚弱的人很少,脾胃不和、胃强脾弱、胃热脾寒的人很多。
  “运”是把水谷精微吸收进来,靠小肠,“化”是把水谷精微消耗出去,靠肌肉,胖人肚大肠热“运力”超强,脂多肉少“化功”不足。
生病之前喜欢晚上大量吃核桃。虽说核桃是补益之物。但是在晚上大量吃必然伤阴。所以后来我也发现补肾阴对自己失眠有一定治疗效果。也许和身体里面阴受损伤关系很大。
 
火眼金睛识中医

大家可能普遍存在一个困惑:
我相信中医,也愿意看中医,但是,现在中医圈子内鱼龙混杂,打着中医旗号进行商业包装骗人的很多,好中医太难遇了,搞得大家有时候真的遇见好中医,也不知道该如何判断。
今天,老马就跟大家聊聊,如何去分辨中医的好坏,供大家参考。

一,从诊断上讲,认真细致,四诊俱全,舌头一定要看,脉象也一定要双手都进行切诊。
可以通过切诊,望诊说出身体8成以上的问题。基本上是靠谱的好中医。
反之,舌头也不看,切脉要么时间不够,要么只切一边手,走走过场,庸医无疑。

二,好的中医处方一般不会太大,太贵。
一张处方开30多味药,一次开10天以上的,大概率(不是绝对)是乱枪打鸟,不可轻信。

三,好的中医可以提前判断出,你喝完这个药,哪些地方能好转,哪些地方是下一次再处理的,会很有条理性和逻辑性,层次感。
如果开处方的中医本身对患者身体的问题就没有搞清楚的话,脑袋是浆糊,也无法做到此条中说的这种判断。

四,好中医会交代注意事项,细致到怎么煎药,什么时候喝药,需要哪些忌口,临床上,这些不注意的话,一定会影响治疗效果。
如果不交代,处方效果无法最大化,而且药食同源,不忌口有可能造成吃的某些食材和药相互抵触,对身体造成不适。

五,在治病的同时,不能致病,也就是说,治疗好了某一问题,不应该以出现新的其他问题为代价。有些中医治疗一些问题,看似好转了,但是身体又出现了新的更严重的问题。

六,好中医开出的处方,如果诊断准确,处方切合对症,一般一周内,就会见效,如果超过这个时间,还没有任何效果,医生又没有及时调整处方,那么后面的药,基本上吃了也是无效的。
中医并不是慢郎中,只是如果不对症,怎么可能有效,无效,怎么可能不慢。

七,好的中医,治疗结束后,会交代以后生活起居方面注意事项,因为,不适合你或者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才是很多疾病的根源。医生帮你解决了问题,调整到一个平衡健康的状态,就如同手机运行缓慢,帮你初始化,那如果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还是不注意,缓存不清理,冲着电用手机等,过不了多久,运行就又慢了。
所以最好的医生不是医生本人,而且自己!
医生只是辅助,根源在于自己对自己的身体是否有更深入清晰的认识和对话。

八,不要相信所谓的名气,现代社会,广告学发达,很多滥竽充数但演技高超的人,经过一番包装,摇身一变,就成了所谓的专家,大家不要被外在的名气遮住了眼睛,一定要以患者真实的口碑为判断点。

九,不要迷信年龄,老中医不见得就是好中医,好中医也不见得就是老中医,这彼此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有一句话说的好,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同样的,不是老中医变成了庸医,而是庸医变老了。
一名好的中医师,年轻的时候就是高手,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更加炉火纯青。
大家不要单纯以年龄大小来判定中医好坏了,这种方法,很不靠谱。

十,有些所谓的名中医,自己生病了去输水,家人生病了也是找其他人看,这样的中医,就算再有名气,也不要相信。
而相反的,有些中医收治的病人,可能是同行或同行的家人,这样的中医,往往水平是可靠的。
有些中医,在所在地没有什么病人,而外地的病人很多,这样的,往往是通过营销手段推出来的。
看一名中医的好坏,要先看他能否把周围最近的人的问题处理好。

十一,大家不要迷信所谓的祖传中医,祖传也好,师传也罢,大家要记住,都不代表他自己。
往往实际水平越差的,越需要这些头衔来美化包装。
当然,凡事没有绝对,也有真正祖传中医,且有真本事的,只是比较少。

十二,好的中医,处方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更快的解决患者问题,不是为了卖药,用药的指导思想是哪味药真正对你好,用哪味。
而不是哪味药贵,用哪味。

以上12条,是老马在中医界临证多年的总结,今天合盘托出。
大家如能掌握,庸医将无所遁形,好中医也会跟你有更深的机缘。
最后,如果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能遇到一位真正的良医,请好好珍惜这个福缘。

一家之言,供参考
不当之处,请指正
讲的太好了!真正的好经方确实药对引用精准,疗效到位!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