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老马说中医—聊聊中医那些事儿

拨开迷雾看中医——中医是什么?

中医,现在热闹的很,媒体在宣传,各种大大小小的中医馆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往外冒,一片欣欣向荣。
但是,中医是干什么的?这个原本再浅显不过的问题,却越来越模糊了。
大多数患者说不清楚,有些中医从业者,也有点懵。
老马来跟大家说说:
中医,是我们祖国的传统医学,历史悠久,本身也具有各种属性。
有人把中医看做一种文化,也有人把中医当成一种哲学。
这里,老马不跟大家谈中医的历史,咱们也不从汉字,易经的角度来过度分析什么是“中”,什么是“医”。
就去想一想,中医到底是干什么的?
是阴阳五行的哲学辩证法?
是“中医太美”的文化盛宴?
还是一种披着“玄乎其神”为外衣牟利的工具?
咱们如果化繁为简,回归本源就会发现,中医,她首先是一门医学,而医学的本质,是用来治病救人,解决实际问题的。
离开了这个,中医的其他属性都是空谈,锦上添花,没有锦,花绣到哪里?
医学界的问题,看似复杂,实则简单,无非是两方面:患者,医生。
患者追求的是解决问题,医生追求的同样也是。
医患之间,应该是目标一致相互配合的战友关系。
从患者角度讲,抛开一切表象,一切以能否解决自身实际问题为判断点,来评估中医师水平的高低。
从医生的角度讲,也要抱元守一,摒除一切杂念,不断打磨自身医术。
把过程做好,患者的实际问题解决好,结果,不求而得。
中医,其实很朴素,没有那么高大上,就是一门实实在在以解决患者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的医学,这才是中医最核心的价值。

一家之言,供参考。
不当之处,请指正。

下一期文章,老马来揭秘:中医到底是怎么来治病的。
 
掀起她的盖头来——中医是怎样诊病的?

今天,跟大家聊聊,中医是怎样看病的。
对于这个话题,一般人会有两种反应:
第一种,觉得中医诊病好神奇,但是不明白原理,觉得中医是大神儿,半仙儿,甚至是玄学。
第二种,认为中医诊病这个过程,就是做做样子骗人的,是一种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心理学与语言学的结合。
果真如此吗?先不揭晓答案,到了文章的最后,大家自己判断。
说到这里,首先跟大家玩儿个角色扮演游戏:
剧情一:
你是古代某县县令,今天接了一桩悬案(限于篇幅,具体不表)。
那么一次完整的断案过程是怎样的?
一,你会到案发现场实地观察,不放过任何细节,收集证据。
二,你会对证人证言详细询问梳理。
三,你会通过仵作等技术人员还原案情场景。
通过眼睛的观察,耳鼻的听闻,嘴巴的询问,和技术手段的运用,从而分析得出结论,锁定犯人,完成断案。

剧情二:你是某汽车修理厂技术人员,今天早晨接到了第一单生意,这辆车在发动的时候,排放的尾气是蓝色的,同时,打开引擎盖,会闻到刺鼻的臭味。你通过眼睛观察汽车尾气的颜色,耳朵听汽车发动的声音,鼻子闻是否有异常气味,再用一些技术设备进行检测,得出结论:是润滑油窜气缸导致尾气呈现蓝色,同时变速箱有漏油的情况,然后做出相应的处理。

剧情三:你是一位瓜农,每年夏季都会带着自己的劳动果实到市场上售卖。你的瓜卖的总是比别人快,你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来来来,我给你挑,嗯,这个,这个,保证又甜又脆,尽管放心买!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原来你在帮顾客挑选的时候,总是会观察西瓜皮的颜色和质地,成熟的西瓜瓜皮发亮,花纹清晰,表皮细筋突起。贴地面处的瓜皮,皮色深绿的品种呈现黄色,皮色为浅色的品种呈现绿白色,则西瓜已成熟。同时,你还会敲打西瓜,成熟的西瓜敲打时会发出低沉的“膨膨”声,手上也会有震颤感。
想到这里,你不由得会心一笑。

好了,游戏到此告一段落,三个例子,看似互不相干,但是内在却有相通之处——都是通过眼睛,鼻子,耳朵,嘴巴和其他一些技术手段来收集原始信息,之后交给自己的大脑,经过梳理后得出结论,依据你的判断采取合适的措施,从而解决这些问题。
整个过程,严谨,周密,且有很强的逻辑性。
而中医看病,和这些也是一样的:一名真正合格的中医师,不是在患者坐下切脉时才开始诊病的,而是从患者进诊室门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在诊断了:观察患者的神态,走路的频率,说话声音的大小,体型的高矮胖瘦,身上有无奇怪的气味,面部的气色,整体的精气神儿等等。
坐下来之后的切脉,只是对身体情况最后的确认环节。
中医把切脉称为:切而知之谓之巧,它就相当于眼鼻耳口之外的技术手段。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其实就是在用眼睛,鼻子,耳朵,嘴巴和手指头来观察患者,收集患者身体反应出来的信息,整合完毕后,医者用他脑袋中储备的中医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分析得出患者之所以会有这些“信息”的内在原因,原因找到后,根据此来确定解决方案,方案有了,根据方案来进行最终处方的量身定做,设计完毕后,交付患者使用。

这整个过程,是一环扣一扣的递进关系,如果最开始就错了,往后会跟着错,只能每一步都准确,最后出来的处方,才会是最切合患者身体的,这种情况下开出的处方,效果才能最大化,患者往往用药1至2天,就会有很明显的效果。
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中医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体现她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大家不要觉得中医是慢郎中,诚然,有小部分的疾病,确实不是几天内能够完全解决的,但是大多数的问题,只要处理及时,都能在一周内有明显效果。
这,应该是中医的一种常态,可如今,动辄一次一个月甚至更久的开药现象,十分普遍。
在此也提醒大家,中医的处方,如果对症,一般3天内会有明显效果,如果6天内都还没有任何改善,就可以换医生了。
6天没有改善,再用10个6天,照样不会有任何作用,而且还会对身体造成损伤。
大家切记!
最后,文章开头提的对中医诊病的两种认知情况,相信大家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
而中医诊病的这层窗户纸,捅破后会发现,也没那么玄乎,依旧是朴素,务实,化繁为简的风格。只是受过严格训练的中医师,怀里揣着“密码本”,能够读懂人体罢了。
那,这本“中医人体密码本”又是什么呢?
下一期,给大家揭晓!敬请关注。

一家之言,供参考
不当之处,请指正
 
开启中医密码本的三把钥匙

上一期的文章中,老马与大家分享了中医是如何诊病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眼、鼻、耳、口、手指,即便是非中医从业者,如果经过一定的训练,也可以做到运用身体的这些“仪器”来收集患者信息。
但是,之后呢?
这些收集来的信息,该怎么解码,这对于普通人而言,是隔着一道屏障的。
这里缺少的,是核心的解码器,也就是中医解读人体的密码本。
而密码本,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特有的思维方式。
接下来,咱们玩个探险游戏,一起组团,由老马做向导,通过三个不同的景点,拿到三把不同的钥匙,合在一起,来开启我们中医的密码本,一起欣赏古中医的伟大智慧。

景点一:类比取象,天人相应
乍一看,大家可能会觉得,好玄乎,其实呢,这只是一种比喻罢了,所谓类比取象,天人相应,就是自然界及个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中医解读人体的方法相呼应。
具体的咱们往下看:
在景点一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位老先生,左手拿着一口锅,锅内有半锅水,右手拿着锅盖,站在那儿自言自语,走进了一听,老先生说:我的锅盖“口渴了”,上面还有一些不好的病菌,需要高温才能杀死,这口锅是我的宝贝,有灵性呢,谁能告诉我该怎么办啊?
有朋友会说了,很简单嘛,您把锅放在火上,锅盖盖上,等里面的水滚起来了,水蒸气会上升到锅盖下面,这样您的锅盖不就能“解渴”了吗?
而且,水蒸气是高温,锅盖下面的一些不好的病菌,也就跟着杀死了。
老先生一听,觉得有理,高高兴兴的烧水去了。
同样的,在中医临床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患者,平时觉得口渴,但是怎么喝水都不解渴,喝水多了还会出现胃胀等不适。
虽然口渴,但是身上还觉得不暖和。
这种情况,从中医的角度讲,就是身体的这口“锅”,里面装着水,盖上锅盖,由于下面缺少加热的火,导致水无法烧开,那么水蒸气自然也就无法往上升腾,那么,人体上头的这个“锅盖”,就会觉得“口渴”。
这种情况下,正确的做法是加火去烧水。
如果不明白原理,见到口渴就加水,是不会有作用的,还会加重身体负担。
这种方法,在中医的经典:《黄帝内经》中,叫做“辛以润之”,就是通过辛温的药材,达到滋润的目的。

处理完这个老先生的问题,我们继续往前走,碰到了几名工人师傅在修路,过去一问,师傅说:最近天天下雨,瞧,这路面搞的坑坑洼洼,积水遍布,我们正发愁,怎么解决呢?
同行的有做工程施工的朋友,就说:想要把水的问题解决,简单讲,有几种思路:
一,太阳充足,这可以让积水蒸腾气化。
二,风起,水消,就好像洗过头,用吹风机可以吹干。
三,把坑坑洼洼的道路修平,这样就不容易再积水。再下雨时,水在路面也才能流通顺畅。
四,把地下的雨水管污水管搞通畅,如果排量不够,可以加大管径。
工人师傅们听到后,参考这些思路,顺利的解决了积水问题。
反应到我们的身体上,中医把体内存在的“积水”称之为水湿,想要把它消灭掉,运用的思路方法和刚才故事中讲的一模一样。
太阳照射就是想办法增强人体的阳气。
风吹就是用一些祛风除湿的药,让水湿干的更快。
把道路修平整就是增强我们身体脾胃的功能,脾胃功能强大了,就如同平坦宽阔的道路一样,不容易积水。
把地下雨污水管搞通畅就是把我们身体的膀胱和肠道搞通畅,让体内产生的水湿能够及时顺利的排出去。
做到以上几点,何愁水湿不祛?
通过上面的两个故事,相信大家已经明白,我们平时自然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其实背后的原理就是中医来拿解决问题的密码本,只是我们日用而不知罢了。
“类比取象,天人相应”,这解锁的第一把钥匙,我们顺利拿到。

景点二:化繁为简,道法自然
这个景点,在我们每个人的肚子里,我们吃了老马秘制的小药丸,一起近距离的观察我们的身体,除了大家都知道的人体解刨学上器官的位置分布外,我们发现了更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原来,胃的功能是以降为顺的。
肺的功能,是有宣发,有肃降的。
胆管理着人体表里的枢纽开合。
肝喜欢柔柔的舒展状态……等等。
大家感受到了更多肉眼无法看到,但又实际存在的东西,大家可能会问了,这到底是什么?
这里,跟大家再做个游戏,请各位平举你的右手,然后使劲儿的握拳,这个时候,各自的手,都看的见,但是这里还有一个大家肉眼看不见,但却实际存在的东西。
对,没错,就是你握拳的这个力量。
而中医对于脏腑的认知,更多的不是在形态的范畴,而是在无形的功能层面。
那回过头来,刚才咱们看到了我们脏腑的这些习性,就如同一个个性格迥异却又有血有肉的人一样,是生动鲜活的,而非一个个没有生命的个体。
而我们的这些“朋友”,她们的性格喜好,是历经万年而不变的,也就是中医为何时隔几千年,还能解决现代人身体问题的最深层次的原因。
而现代社会,虽然疾病种类繁多,但古中医抓的压根儿就不是这个繁,而是这个简!
所谓化繁为简,就是去抓不变的脏腑的习性,循环规律,来应对万变的疾病。
就好像,胃病可能有上百种不同的检查结果,但是,咱们不被“繁”牵着鼻子走,而是化繁为简,去调整胃的状态,让她回归舒服,自然的状态。
抓住这个本质,在这个过程中,一切繁杂的表象都会变得不堪一击。
“化繁为简,道法自然”,就是开启中医密码本的第二把钥匙。

景点三:整体观念,治病求本
这个景点的场景,穿越回了古代的战场,你是三军统帅,面前,是我们将要攻占的城池。
想要打赢这场仗,我们除了要有精兵强将,战场情报收集,粮草后勤保障外,最重要是我们在制定攻打策略时,要通盘整体谋划,不能只盯着一个点。
要有整体,有局部,有主,有次,有前,有后。一盘棋的指挥,才能把仗打的漂亮!
针对于战场上出现的问题,也不能只看表面,而是要透过表面,来分析深层次的原因,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中医治病也是如此,一名中医师,就是一名指挥官,能不能打胜仗,考验的是这名指挥官对战事整体的把控力,以及是否能透过表象看到背后本质的问题。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找的第三把钥匙:整体观念,治病求本。

我们把拿到的三把钥匙,同时放进中医解读人体的密码本,只听咯噔一声,她缓缓的打开……丰富多彩,充满智慧的天地,展现在你的眼前,还等什么呢,快一起进来瞧瞧吧!
一家之言,供参考
不当之处,请指正
下篇预告:下一期的文章中,老马将站在授人以渔的角度,与大家分享,人之所以会生病,根源是在哪里?
敬请关注!
 
说了
开启中医密码本的三把钥匙

上一期的文章中,老马与大家分享了中医是如何诊病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眼、鼻、耳、口、手指,即便是非中医从业者,如果经过一定的训练,也可以做到运用身体的这些“仪器”来收集患者信息。
但是,之后呢?
这些收集来的信息,该怎么解码,这对于普通人而言,是隔着一道屏障的。
这里缺少的,是核心的解码器,也就是中医解读人体的密码本。
而密码本,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特有的思维方式。
接下来,咱们玩个探险游戏,一起组团,由老马做向导,通过三个不同的景点,拿到三把不同的钥匙,合在一起,来开启我们中医的密码本,一起欣赏古中医的伟大智慧。

景点一:类比取象,天人相应
乍一看,大家可能会觉得,好玄乎,其实呢,这只是一种比喻罢了,所谓类比取象,天人相应,就是自然界及个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中医解读人体的方法相呼应。
具体的咱们往下看:
在景点一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位老先生,左手拿着一口锅,锅内有半锅水,右手拿着锅盖,站在那儿自言自语,走进了一听,老先生说:我的锅盖“口渴了”,上面还有一些不好的病菌,需要高温才能杀死,这口锅是我的宝贝,有灵性呢,谁能告诉我该怎么办啊?
有朋友会说了,很简单嘛,您把锅放在火上,锅盖盖上,等里面的水滚起来了,水蒸气会上升到锅盖下面,这样您的锅盖不就能“解渴”了吗?
而且,水蒸气是高温,锅盖下面的一些不好的病菌,也就跟着杀死了。
老先生一听,觉得有理,高高兴兴的烧水去了。
同样的,在中医临床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患者,平时觉得口渴,但是怎么喝水都不解渴,喝水多了还会出现胃胀等不适。
虽然口渴,但是身上还觉得不暖和。
这种情况,从中医的角度讲,就是身体的这口“锅”,里面装着水,盖上锅盖,由于下面缺少加热的火,导致水无法烧开,那么水蒸气自然也就无法往上升腾,那么,人体上头的这个“锅盖”,就会觉得“口渴”。
这种情况下,正确的做法是加火去烧水。
如果不明白原理,见到口渴就加水,是不会有作用的,还会加重身体负担。
这种方法,在中医的经典:《黄帝内经》中,叫做“辛以润之”,就是通过辛温的药材,达到滋润的目的。

处理完这个老先生的问题,我们继续往前走,碰到了几名工人师傅在修路,过去一问,师傅说:最近天天下雨,瞧,这路面搞的坑坑洼洼,积水遍布,我们正发愁,怎么解决呢?
同行的有做工程施工的朋友,就说:想要把水的问题解决,简单讲,有几种思路:
一,太阳充足,这可以让积水蒸腾气化。
二,风起,水消,就好像洗过头,用吹风机可以吹干。
三,把坑坑洼洼的道路修平,这样就不容易再积水。再下雨时,水在路面也才能流通顺畅。
四,把地下的雨水管污水管搞通畅,如果排量不够,可以加大管径。
工人师傅们听到后,参考这些思路,顺利的解决了积水问题。
反应到我们的身体上,中医把体内存在的“积水”称之为水湿,想要把它消灭掉,运用的思路方法和刚才故事中讲的一模一样。
太阳照射就是想办法增强人体的阳气。
风吹就是用一些祛风除湿的药,让水湿干的更快。
把道路修平整就是增强我们身体脾胃的功能,脾胃功能强大了,就如同平坦宽阔的道路一样,不容易积水。
把地下雨污水管搞通畅就是把我们身体的膀胱和肠道搞通畅,让体内产生的水湿能够及时顺利的排出去。
做到以上几点,何愁水湿不祛?
通过上面的两个故事,相信大家已经明白,我们平时自然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其实背后的原理就是中医来拿解决问题的密码本,只是我们日用而不知罢了。
“类比取象,天人相应”,这解锁的第一把钥匙,我们顺利拿到。

景点二:化繁为简,道法自然
这个景点,在我们每个人的肚子里,我们吃了老马秘制的小药丸,一起近距离的观察我们的身体,除了大家都知道的人体解刨学上器官的位置分布外,我们发现了更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原来,胃的功能是以降为顺的。
肺的功能,是有宣发,有肃降的。
胆管理着人体表里的枢纽开合。
肝喜欢柔柔的舒展状态……等等。
大家感受到了更多肉眼无法看到,但又实际存在的东西,大家可能会问了,这到底是什么?
这里,跟大家再做个游戏,请各位平举你的右手,然后使劲儿的握拳,这个时候,各自的手,都看的见,但是这里还有一个大家肉眼看不见,但却实际存在的东西。
对,没错,就是你握拳的这个力量。
而中医对于脏腑的认知,更多的不是在形态的范畴,而是在无形的功能层面。
那回过头来,刚才咱们看到了我们脏腑的这些习性,就如同一个个性格迥异却又有血有肉的人一样,是生动鲜活的,而非一个个没有生命的个体。
而我们的这些“朋友”,她们的性格喜好,是历经万年而不变的,也就是中医为何时隔几千年,还能解决现代人身体问题的最深层次的原因。
而现代社会,虽然疾病种类繁多,但古中医抓的压根儿就不是这个繁,而是这个简!
所谓化繁为简,就是去抓不变的脏腑的习性,循环规律,来应对万变的疾病。
就好像,胃病可能有上百种不同的检查结果,但是,咱们不被“繁”牵着鼻子走,而是化繁为简,去调整胃的状态,让她回归舒服,自然的状态。
抓住这个本质,在这个过程中,一切繁杂的表象都会变得不堪一击。
“化繁为简,道法自然”,就是开启中医密码本的第二把钥匙。

景点三:整体观念,治病求本
这个景点的场景,穿越回了古代的战场,你是三军统帅,面前,是我们将要攻占的城池。
想要打赢这场仗,我们除了要有精兵强将,战场情报收集,粮草后勤保障外,最重要是我们在制定攻打策略时,要通盘整体谋划,不能只盯着一个点。
要有整体,有局部,有主,有次,有前,有后。一盘棋的指挥,才能把仗打的漂亮!
针对于战场上出现的问题,也不能只看表面,而是要透过表面,来分析深层次的原因,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中医治病也是如此,一名中医师,就是一名指挥官,能不能打胜仗,考验的是这名指挥官对战事整体的把控力,以及是否能透过表象看到背后本质的问题。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找的第三把钥匙:整体观念,治病求本。

我们把拿到的三把钥匙,同时放进中医解读人体的密码本,只听咯噔一声,她缓缓的打开……丰富多彩,充满智慧的天地,展现在你的眼前,还等什么呢,快一起进来瞧瞧吧!
一家之言,供参考
不当之处,请指正
下篇预告:下一期的文章中,老马将站在授人以渔的角度,与大家分享,人之所以会生病,根源是在哪里?
敬请关注!
一个五苓散。别的没看到,这样的解释对。
 
精彩
继续学习打卡
 
与自己身体的对话--疾病的本质和根源

今天,老马要分享的主题是:从中医的角度讲,疾病的本质和根源,究竟是什么?
先说几例大家最常见的现象:

一,很多朋友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在冬天,天冷刮大风的时候,会不由自主的缩脖子。有时候还会打喷嚏。

二,人在特别生气的时候会急得直跺脚。

三,有些人,看着弱不禁风,但是却不容易发烧,有些人,看着很壮实,如果发烧往往会烧的很严重。

四,有些人,被称为铁胃,辛辣,生冷,油腻,各种酒,随意吃喝,胃好像也没什么事儿,有些人,吃到一点不干净的东西,就会马上有反应。

从上面这些现象中,老马想告诉大家两点:

一,疾病,并不可怕,很多时候,所谓的疾病,只是人体接收到了一些她认为不好的东西,之后做出的一种自我保护。
吹风后只所以会不由自主的缩脖子,是因为人体的后脑勺,有两个穴位,叫做风池穴和风府穴,古人对于穴位的命名,是很生动形象的,之所以叫风池穴,风府穴,就是在告诉大家,这个地方,要保护好,属于人体外围的一个薄弱点,当寒风到来时,这两个位置会更容易被入侵。因此,人就会自然而然的做出保护反应,就会缩脖子,或者佩戴围巾。
打喷嚏的反应,也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通过打喷嚏,来宣发肺气,而肺主管着人体的皮毛,从而间接的把风寒通过体表皮毛外排。
而生气后,人体的气血会跟着往头面冲击,这个时候,不由自主的跺脚,可以让上行的气血往下降,也是人体保护模式的开启。
人体有一套自己的防御机制,很多时候,所谓的病,只是人体防御机制的一种反应罢了,大家不要把病当成绝对的坏事儿,咱们换个角度看,这其实也是人体发出的警示,在提醒你,身体该管管了。

二,眼见就一定为实吗?
上面第三个例子中,如果单纯从表面看,一人是常年不发烧,另一人是偶尔会发烧,且一烧起来就会比较高。
这到底哪个人身体好?
首先,大家要先知道,人之所以会发烧,大多数情况下,是人体被外邪入侵,体内正气愤起抗争,相互搏杀于体表,从而产生了发热的症状。
有些人,身体壮实,当有外敌入侵时,抗争也会异常激烈,相应的,发热也会比较明显。
而有些人,身体赢弱,外敌入侵,往往来不及做出抗争反应,敌人就已经越过表面的防护,直接进入我们身体的腹地了,从更专业的角度讲,就是越过太阳,阳明,少阳的层面,直接进入了三阴的范畴。
因此,常年不发烧,不见得就是好事,偶尔发烧,也不见得就是坏事。
身体素质好的人,偶尔发热,正确的做法是,把入侵的敌人,赶走驱除。
但是如果我们只看到表面发热的现象而去急于压制对抗症状,用一些寒凉的药,包括抗生素输水,则会引狼入室,使这些敌人越过我们体表的防御,进入了身体更深的层次。
从表面看,发热症状消除了,但是,身体经过这么一番折腾,整体的身体素质,会明显不如之前。
而人们往往还不自知,觉得症状消除了,就是好,这个其实是很片面的。
同样的,所谓的铁胃,往往最容易出问题,而吃到不干净的东西,就拉肚子排泄的人,反而肠胃功能在线。
人体当吃到不干净的东西时,尽可能迅速的排泄掉,是对身体的一种本能的保护,而铁胃则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遇到脏东西,也已经同化,分不清黑白了。
同样的,临床上,有一些患者脸上容易起痘痘,从患者角度讲,眼睛里盯着的,只有痘痘,其实,痘痘中的这种湿毒,热毒,之所以从面部出来,也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
试想一下,如果这些不好的东西,没有一个外排的渠道,通通困在脏腑,对身体的危害会更大。

总结来说:疾病的本质,就是当人体这台精密机器运行出问题时,开启自我保护模式下的产物。
在这里,老马希望,对于身体出现的问题,大家不要总想着压制,对抗,杀死。
而要去反思,内求,治病求本。
所有外在的问题,都有内在的原因,而内在又是怎么出问题的呢?
咱们继续往下聊,看看,疾病的根源又是什么?
举个例子:
大家在使用手机的时候,往往会遇到一个问题,手机最开始用的时候,速度很快,用着用着,越来越慢,有时候还会出现闪退、卡壳等现象。
严重到一定程度后,大家可能会把手机初始化,恢复到出厂状态再进行使用,但可能过一段时间后,就又出现了上述情况,然后再次初始化,这样循环往复。
手机就是我们人体,运行缓慢,闪退,卡壳就是疾病,帮你手机初始化的,就是医生。
那么大家分析下,为何会出现循环往复的初始化?
没错,答案不在于手机本身,不在于运行缓慢,闪退卡壳等这些问题,也不在于帮助手机初始化的修理师傅,而在于使用手机的这个人!
反应到我们中医,身体出现问题时,再高明的医生,也只能解决你一时的问题,而解决不了一世!
疾病的根源,其实在于使用这台“人体手机”的人,在于他的使用习惯。
用的过程中,不知道及时清理缓存,不知道定期杀毒清扫,不知道不能一边充电一边用手机,不知道不常用的照片,视频,软件要及时清理或上传云端…等等这些使用习惯,才是手机出问题的根源。
初始化后,如果习惯不能改变,问题会再次出现!
同理,我们平时生活中,不适合自己的饮食习惯,不规律的作息,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这些才是疾病的根源!
高明的中医,可以通过他的技术手段来帮助你把身体调理到良好的平衡状态,但是,如果习惯不跟着改变,疾病永远无法得到最根本的解决。
大家记住一点:最好的大夫,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
只不过高明的中医,可以做你身体的健康管理顾问,指导你去解决身体的问题,但是,欲知此事须躬行,这个主人翁,永远都是自己,任何人,都代替不了。
人体,是精密而美丽的,作为身体的主人,你怎么对“她”,“她”就怎么对你。
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老马的每一位朋友,都能静下了心来与自己身体对话,好好的,善待“她”。
一家之言,供参考
不当之处,请指正

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我们知道了疾病的本质与根源,但是,防病胜于治病,我们又该如何做好自己身体的主人翁呢?

下一期,老马将从传统中医的角度,与大家分享什么才是真正的养生,敬请关注!
 
但是如果我们只看到表面发热的现象而去急于压制对抗症状,用一些寒凉的药,包括抗生素输水,则会引狼入室,使这些敌人越过我们体表的防御,进入了身体更深的层次。
从表面看,发热症状消除了,但是,身体经过这么一番折腾,整体的身体素质,会明显不如之前。
而人们往往还不自知,觉得症状消除了,就是好,这个其实是很片面的。
  
  发热过高了,时间过长了,还不用寒凉药退烧,这样的认识和做法同样是片面的。
  引狼入室倒是避免了,但玉石俱焚悲剧了。过度免疫的后果可能是“炎症因子风暴”,攻击自己,制造痰热把自己堵死。
  过热会导致急性的损伤甚至会要命,遗留下比寒凉药更严重的后遗症,所以西医用退烧药也是有体温标准的:38.5度。

  感邪之后总会受到损害,祛邪诸法总会付出代价,正邪斗争是一门艺术,需要掌控全局的战略思维,两害相权取其轻,找准平衡点,以最小的代价赢得最大的胜利。
  然而现实生活中,怕虚寒的人多,怕实热的人少。
 
  
  发热过高了,时间过长了,还不用寒凉药退烧,这样的认识和做法同样是片面的。
  引狼入室倒是避免了,但玉石俱焚悲剧了。过度免疫的后果可能是“炎症因子风暴”,攻击自己,制造痰热把自己堵死。
  过热会导致急性的损伤甚至会要命,遗留下比寒凉药更严重的后遗症,所以西医用退烧药也是有体温标准的:38.5度。

  感邪之后总会受到损害,祛邪诸法总会付出代价,正邪斗争是一门艺术,需要掌控全局的战略思维,两害相权取其轻,找准平衡点,以最小的代价赢得最大的胜利。
  然而现实生活中,怕虚寒的人多,怕实热的人少。
是的,说的对!
这篇帖子主要针对的是普通老百姓,所以力求深入浅出。
实际上临床,当然是灵活,全局的。
只是在这样的科普文章中,无法进行太深入的探讨。
另外,文章中举的发热的这个例子,不是想说别的,也不是在说治疗,只是想告诉大家,有很多时候,不能只以眼睛看到的表面现象去定论绝对的好坏。
发热不管是哪种情况,什么原因,当然都是要积极处理的。但这和文章中想要表达的,不是一个层面。
 
掀起她的盖头来——中医是怎样诊病的?


第一种,觉得中医诊病好神奇,但是不明白原理,觉得中医是大神儿,半仙儿,甚至是玄学。
第二种,认为中医诊病这个过程,就是做做样子骗人的,是一种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心理学与语言学的结合。
其实吧,中医就是做做样子骗人也好、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也好、是什么玄学也好、大神半仙也好,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否能治好病,如果一门骗术玄学什么的对于疾病能有一定的治愈率,那么这门骗术玄学在医学上就有其绝对的价值。
 
是好是坏,就算本人也是多无法客观评判。

对于中医,脉象变化却是最重要的、客观的标准。
 
楼主阐述了中医对于疾病 的认识,对于中医来说,是正确的;但对于西医来说,并不承认。西医认为必须针对外来致病因子的特异性来认定疾病。
中医虽然也有“外感六淫”的观点,但所谓“六淫”的鉴别,实际却是根据机体抵抗方式和阶段的差别而认定的,其实还是以机体反应性为准。这样的“邪气”,与其说是“外来”,不如说是“内外合气,以内为主”。
所以,西医是根据病原特异性的不同而治病;中医是根据机体反应性的差异而治病。这二者可以兼容调和吗?目前看来难以调和,尤其遭到西医竭力反对1
目前的中医学府,其实已做出极大让步,比如规定了详细的“中医病名”,强制每个执业中医师,必须先定“病名”,然后再行“辩证”,再根据辩证而“治疗”。
这种“让步”做法,实际上适得其反。因为“中医病名”尽管名目繁多,却还是没有明确病原特异性,反而搞成“四不象”,既不能反应西医的精准性,又不能反应中医总结的机体反应特征。这导致当今具有现代知识的广大患者极为不满!有患者便说:胃炎也叫“胃痛”,胃癌也叫“胃痛”,轻重缓急都不能表达,搞什么嘛!
倒不如干脆就用西医病名,再用中医辩证!这样,至少使得相关人士既知病原特异性,又知机体反应性,让中医能够与时俱进!
 
---- 与其说是“外来”,不如说是“内外合气,以内为主”。

这说法很好,很有理。 但不一定以内为主,随外邪性质与轻重而变。
 
乱花渐欲迷人眼——中医养生那点事儿

提起中医养生这四个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中医养生热持续了十几年,各路大师层出不穷,现在更是全民养生热,似乎保温杯里不泡点东西都会感觉少点什么。
各种中医养生书籍、文章、讲座也是眼花缭乱,其中大多数老马也都看过,听过。但整体给我的感觉是,只有其形,而无其神,对号入座。
虽然也都多多少少讲些医理,但是具体到方法上就把医理丢在一旁了,以至于出现好多“流行养生方法”,比如说阿胶膏、固原膏、生泥鳅、早晨一杯水、一天七颗枣等等。
而这些方法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片面,失去了中医的灵魂---辨证论治。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说,辨证论治不是说治病的嘛,管养生什么事情呢?
其实不然,中医治病和中医养生是一脉相承的,其精髓也是一样的,都是因时因地因人,整体综合的去考虑分析,最终得出最适合自己或者是某个人的治病或者养生的方案。
大家要知道,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
老马常听一些朋友谈论,某某东西吃了最好了,过一段时间又会说某某某东西吃了最好了。
每有此种情况,我就会说,“好的东西”不见得适合你,“不好的东西”不见得不适合你。
下面老马举几例身边的例子,朋友们且听我讲来:

一,苦瓜水的无奈

老马一朋友,因家中有上学的孩子,故而营养学、烹饪、中医食疗等方面无不涉猎,在一起时就常常说:吃这个最好,那个最好,因此而得“营养家”之美誉。
某日,和其孩子交谈,孩子高一,主诉平日总是感觉心里烦躁,此时正值夏季,脉证参合,瞩其每日用苦瓜煮水喝,一是因为苦瓜为夏季时令蔬菜,夏季阳气旺盛,夏主心,属火,而一般时令的蔬菜水果的性味都是和季节气候相反的,比如说冬季的龙眼,夏季的西瓜等等。当然,现在好多东西什么时候都能买到,但是非时令的东西只有其形而无其神,举个常见的例子,时令茄子一下锅炒一下就又软又烂,非时令的则非常硬,口感也不好,类似的生活中的例子还很多,不再多说;
二是因为其心肝火旺,苦瓜能清心去肝火(苦入心,青入肝)

一周过后,反馈情况,孩子说喝完后每天晚上写作业的时候心里都很静,往年夏天不是很热就要开空调,今年不了,感觉心里清爽,也就不燥不热了,孩子家人很是高兴。
本想事情已完,谁知6天过后又有新的情况,这次是孩子的家长,主诉不想吃饭,痰多,拉肚子。
一看才知道,原来是其见苦瓜水功效这么好,也就呱唧呱唧的喝了几天,而其本身脾胃功能就不太好,苦寒之物伤脾,从而导致其脾的功能,“雪上加霜”,以至于出现上述情况。
后与之调理脾胃之剂,并嘱咐其不能再喝苦瓜水,一周而愈。
如果苦瓜水会说话,一定老郁闷了,这不是我的错啊!

二、都是固原膏惹的祸

提起固原膏,近些年可谓是家喻户晓,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亦不少,老马就遇到几例。
一朋友,近些时候不知怎么的吃上固原膏了,结果便秘,脸上起痘痘,苦不堪言,来找老马求救。
打眼儿一看,就是一副虚不受补的样子,且本身体型较胖,脾胃运化能力有限,再加上这固原膏,补是不用想了,全生成痰和热了,这就是没有中医思想而用中医方法的“杰作”,后来在网上遇到不少学习养生的朋友,也有好多遇到了类似的问题。
哎!都是固原膏惹的祸。

三,总结

例子列举完毕,下面来谈下老马的中医养生观,还望各位朋友多多指正

1、没有最好的养生方法(包括食疗,导引等等)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

2、养生先养心,药物能治病,但是不能治人心,心病还需心药医;

3、顺应自然,注重适度,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4、“辨证施养”,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养生观,制定养生方案之前,先辨自身的体质(是有形的物质匮乏(阴虚),还是某些脏腑的功能不足(阳虚)),再结合自己所处的地域环境(东南西北中),最后再结合当地的气候(刮风,下雨,下雪等等)综合分析,确定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案;

5、养生和治病一样,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灵活的,不是死板的,最好的的养生方法,不是一些固定的方法,而是一种思维,有了这种思维,你可以自己创造千百种养生的方法。如果没有,那可能永远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就好像你可以从别人那里得到一条条鱼,但是鱼的大小、长短各异。
符合自己口味要求的可能很难寻到,你没有挑选的余地,因为你没有掌握钓鱼的方法技巧,只能买现成的。

6、学习中医养生必须先学习中医思维,没有这种思维,学再多的方法都是树叶,离开树枝就没有生命力,也就是说,你驾驭不了,更别谈灵活运用。
就如电影《画皮》里降妖者的宝剑,没有那滴血,是怎么也拔不出的。
一家之言,供参考
不当之处,请指正

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下一期的文章中,老马会结合多年行医经历,告诉大家,如何去分辨中医的好坏,敬请关注!
 
乱花渐欲迷人眼——中医养生那点事儿

提起中医养生这四个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中医养生热持续了十几年,各路大师层出不穷,现在更是全民养生热,似乎保温杯里不泡点东西都会感觉少点什么。
各种中医养生书籍、文章、讲座也是眼花缭乱,其中大多数老马也都看过,听过。但整体给我的感觉是,只有其形,而无其神,对号入座。
虽然也都多多少少讲些医理,但是具体到方法上就把医理丢在一旁了,以至于出现好多“流行养生方法”,比如说阿胶膏、固原膏、生泥鳅、早晨一杯水、一天七颗枣等等。
而这些方法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片面,失去了中医的灵魂---辨证论治。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说,辨证论治不是说治病的嘛,管养生什么事情呢?
其实不然,中医治病和中医养生是一脉相承的,其精髓也是一样的,都是因时因地因人,整体综合的去考虑分析,最终得出最适合自己或者是某个人的治病或者养生的方案。
大家要知道,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
老马常听一些朋友谈论,某某东西吃了最好了,过一段时间又会说某某某东西吃了最好了。
每有此种情况,我就会说,“好的东西”不见得适合你,“不好的东西”不见得不适合你。
下面老马举几例身边的例子,朋友们且听我讲来:

一,苦瓜水的无奈

老马一朋友,因家中有上学的孩子,故而营养学、烹饪、中医食疗等方面无不涉猎,在一起时就常常说:吃这个最好,那个最好,因此而得“营养家”之美誉。
某日,和其孩子交谈,孩子高一,主诉平日总是感觉心里烦躁,此时正值夏季,脉证参合,瞩其每日用苦瓜煮水喝,一是因为苦瓜为夏季时令蔬菜,夏季阳气旺盛,夏主心,属火,而一般时令的蔬菜水果的性味都是和季节气候相反的,比如说冬季的龙眼,夏季的西瓜等等。当然,现在好多东西什么时候都能买到,但是非时令的东西只有其形而无其神,举个常见的例子,时令茄子一下锅炒一下就又软又烂,非时令的则非常硬,口感也不好,类似的生活中的例子还很多,不再多说;
二是因为其心肝火旺,苦瓜能清心去肝火(苦入心,青入肝)

一周过后,反馈情况,孩子说喝完后每天晚上写作业的时候心里都很静,往年夏天不是很热就要开空调,今年不了,感觉心里清爽,也就不燥不热了,孩子家人很是高兴。
本想事情已完,谁知6天过后又有新的情况,这次是孩子的家长,主诉不想吃饭,痰多,拉肚子。
一看才知道,原来是其见苦瓜水功效这么好,也就呱唧呱唧的喝了几天,而其本身脾胃功能就不太好,苦寒之物伤脾,从而导致其脾的功能,“雪上加霜”,以至于出现上述情况。
后与之调理脾胃之剂,并嘱咐其不能再喝苦瓜水,一周而愈。
如果苦瓜水会说话,一定老郁闷了,这不是我的错啊!

二、都是固原膏惹的祸

提起固原膏,近些年可谓是家喻户晓,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亦不少,老马就遇到几例。
一朋友,近些时候不知怎么的吃上固原膏了,结果便秘,脸上起痘痘,苦不堪言,来找老马求救。
打眼儿一看,就是一副虚不受补的样子,且本身体型较胖,脾胃运化能力有限,再加上这固原膏,补是不用想了,全生成痰和热了,这就是没有中医思想而用中医方法的“杰作”,后来在网上遇到不少学习养生的朋友,也有好多遇到了类似的问题。
哎!都是固原膏惹的祸。

三,总结

例子列举完毕,下面来谈下老马的中医养生观,还望各位朋友多多指正

1、没有最好的养生方法(包括食疗,导引等等)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

2、养生先养心,药物能治病,但是不能治人心,心病还需心药医;

3、顺应自然,注重适度,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4、“辨证施养”,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养生观,制定养生方案之前,先辨自身的体质(是有形的物质匮乏(阴虚),还是某些脏腑的功能不足(阳虚)),再结合自己所处的地域环境(东南西北中),最后再结合当地的气候(刮风,下雨,下雪等等)综合分析,确定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案;

5、养生和治病一样,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灵活的,不是死板的,最好的的养生方法,不是一些固定的方法,而是一种思维,有了这种思维,你可以自己创造千百种养生的方法。如果没有,那可能永远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就好像你可以从别人那里得到一条条鱼,但是鱼的大小、长短各异。
符合自己口味要求的可能很难寻到,你没有挑选的余地,因为你没有掌握钓鱼的方法技巧,只能买现成的。

6、学习中医养生必须先学习中医思维,没有这种思维,学再多的方法都是树叶,离开树枝就没有生命力,也就是说,你驾驭不了,更别谈灵活运用。
就如电影《画皮》里降妖者的宝剑,没有那滴血,是怎么也拔不出的。
一家之言,供参考
不当之处,请指正

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下一期的文章中,老马会结合多年行医经历,告诉大家,如何去分辨中医的好坏,敬请关注!
  
  马老师总结得太好了,收藏学习。
  
  我提炼了一下,这六点可以归纳为三条(第3-6点可以归为一条):
  一、养生需要因人制宜,个性化的方案更佳;
  二、养生应当注重养心,主不明则二十官危;
  三、养生重在养生之道,以道驭术万举万当。
  
  第一个实例:苦瓜水的无奈
  我觉得如果加上生姜反佐,可以保护脾胃,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副作用。
  中医认为糖尿病中后期以“阴虚燥热”为主,有“苦酸制甜”的用药原则,大剂量清热敛阴的药确实可以降糖,但如果血糖降得过猛而出现餐前低血糖或者夜间低血糖则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处方配伍时也要注意用辛甘之品(姜、枣)来反佐,以达到抑制餐后血糖高峰的同时,“兜底”餐前和夜间的血糖波谷,使全天的血糖在保持相对平稳的状态下逐渐降至正常值。

  第二个实例:都是固原膏惹的祸(一朋友,近些时候不知怎么的吃上固原膏了,结果便秘,脸上起痘痘,苦不堪言,来找老马求救。
打眼儿一看,就是一副虚不受补的样子,且本身体型较胖,脾胃运化能力有限,再加上这固原膏,补是不用想了,全生成痰和热了)
  我不认同“虚不受补”和“体型较胖,脾胃运化能力有限”这两个观点:
  1、非“虚不受补”
  固元膏以阿胶和核桃为主要成分是补血补肾的,有内热的胖人(吃了上火可以印证)血虚的原因是“痰湿郁火伤阴耗血”,这是“因实致虚”,虽有正虚,邪尚为主,偏于实证,治当重在祛邪疏郁,固元膏根本不适合这样的人。
  2、“脾”和“胃”要分开,“运”和“化”要分开,不能混为一谈
  胃主受纳与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现实生活中,脾胃皆虚弱的人很少,脾胃不和、胃强脾弱、胃热脾寒的人很多。
  “运”是把水谷精微吸收进来,靠小肠,“化”是把水谷精微消耗出去,靠肌肉,胖人肚大肠热“运力”超强,脂多肉少“化功”不足。
 
火眼金睛识中医

大家可能普遍存在一个困惑:
我相信中医,也愿意看中医,但是,现在中医圈子内鱼龙混杂,打着中医旗号进行商业包装骗人的很多,好中医太难遇了,搞得大家有时候真的遇见好中医,也不知道该如何判断。
今天,老马就跟大家聊聊,如何去分辨中医的好坏,供大家参考。

一,从诊断上讲,认真细致,四诊俱全,舌头一定要看,脉象也一定要双手都进行切诊。
可以通过切诊,望诊说出身体8成以上的问题。基本上是靠谱的好中医。
反之,舌头也不看,切脉要么时间不够,要么只切一边手,走走过场,庸医无疑。

二,好的中医处方一般不会太大,太贵。
一张处方开30多味药,一次开10天以上的,大概率(不是绝对)是乱枪打鸟,不可轻信。

三,好的中医可以提前判断出,你喝完这个药,哪些地方能好转,哪些地方是下一次再处理的,会很有条理性和逻辑性,层次感。
如果开处方的中医本身对患者身体的问题就没有搞清楚的话,脑袋是浆糊,也无法做到此条中说的这种判断。

四,好中医会交代注意事项,细致到怎么煎药,什么时候喝药,需要哪些忌口,临床上,这些不注意的话,一定会影响治疗效果。
如果不交代,处方效果无法最大化,而且药食同源,不忌口有可能造成吃的某些食材和药相互抵触,对身体造成不适。

五,在治病的同时,不能致病,也就是说,治疗好了某一问题,不应该以出现新的其他问题为代价。有些中医治疗一些问题,看似好转了,但是身体又出现了新的更严重的问题。

六,好中医开出的处方,如果诊断准确,处方切合对症,一般一周内,就会见效,如果超过这个时间,还没有任何效果,医生又没有及时调整处方,那么后面的药,基本上吃了也是无效的。
中医并不是慢郎中,只是如果不对症,怎么可能有效,无效,怎么可能不慢。

七,好的中医,治疗结束后,会交代以后生活起居方面注意事项,因为,不适合你或者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才是很多疾病的根源。医生帮你解决了问题,调整到一个平衡健康的状态,就如同手机运行缓慢,帮你初始化,那如果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还是不注意,缓存不清理,冲着电用手机等,过不了多久,运行就又慢了。
所以最好的医生不是医生本人,而且自己!
医生只是辅助,根源在于自己对自己的身体是否有更深入清晰的认识和对话。

八,不要相信所谓的名气,现代社会,广告学发达,很多滥竽充数但演技高超的人,经过一番包装,摇身一变,就成了所谓的专家,大家不要被外在的名气遮住了眼睛,一定要以患者真实的口碑为判断点。

九,不要迷信年龄,老中医不见得就是好中医,好中医也不见得就是老中医,这彼此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有一句话说的好,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同样的,不是老中医变成了庸医,而是庸医变老了。
一名好的中医师,年轻的时候就是高手,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更加炉火纯青。
大家不要单纯以年龄大小来判定中医好坏了,这种方法,很不靠谱。

十,有些所谓的名中医,自己生病了去输水,家人生病了也是找其他人看,这样的中医,就算再有名气,也不要相信。
而相反的,有些中医收治的病人,可能是同行或同行的家人,这样的中医,往往水平是可靠的。
有些中医,在所在地没有什么病人,而外地的病人很多,这样的,往往是通过营销手段推出来的。
看一名中医的好坏,要先看他能否把周围最近的人的问题处理好。

十一,大家不要迷信所谓的祖传中医,祖传也好,师传也罢,大家要记住,都不代表他自己。
往往实际水平越差的,越需要这些头衔来美化包装。
当然,凡事没有绝对,也有真正祖传中医,且有真本事的,只是比较少。

十二,好的中医,处方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更快的解决患者问题,不是为了卖药,用药的指导思想是哪味药真正对你好,用哪味。
而不是哪味药贵,用哪味。

以上12条,是老马在中医界临证多年的总结,今天合盘托出。
大家如能掌握,庸医将无所遁形,好中医也会跟你有更深的机缘。
最后,如果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能遇到一位真正的良医,请好好珍惜这个福缘。

一家之言,供参考
不当之处,请指正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