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说清涕还是浊涕。考虑到是小孩,又前胡,估计是浊涕吧?
这个主要是清涕,稍夹浊。前胡地龙主要是防止前药助肝火,小孩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前药温燥升发太过,更加泽泻利尿升阳,有些鼻涕治好了,肝火肺火上来又咳嗽了。
《四部医纬.伤风第十八》原文,汪各位老师指正:
1.2风寒阻窍
太阳伤寒,气盛者经受之,气弱者脏腑受之,寒过太阳即入清窍。
伤寒哈欠不止者,风寒袭肺,少时即咳。病从足膀胱太阳经传手太阴肺经。
鼻塞,无哈欠或偶有哈欠者,风寒阻窍也,其不咳、或偶有微咳。又兼流涕者,乃湿盛、寒水客于清窍(脑)。
气实者,卫表抵御风寒;气虚者,则风寒阻窍;更虚者,风寒袭肺。
1.21风寒阻窍证
用嘴呼吸多,病多入手六经;用鼻呼吸多,病多入足六经。风寒阻窍易使寒入六经,当用荆防败毒散。核心指征:脉浮或浮紧;无汗、发热或轻、恶寒重,鼻塞、头疼重于身疼。或有清涕。
因寒入六经,不全在太阳,故脉或不紧、发热或轻;风寒入里,恶寒重;寒阻清窍,故鼻塞、头通重于身痛,或全身乏力。兼微咳者,气虚益重也,当用人参败毒散;虽加人参,亦可增加桔梗用量。
1.22寒湿阻窍证
羌活胜湿汤主之。核心指征:脉浮或浮紧,鼻塞,舌苔白厚,头胸闷、恶心,周身沉重、疼痛。清涕多,无汗或微有潮汗。
因其湿重,故:苔厚,头胸闷、恶心,周身沉重;清涕增多,或微有潮汗。
1.23 寒湿气虚证
可用玉屏风合桂枝汤加减应用,亦可合时方、时药。附医案:
哑科验案:清涕不断
女婴,8月龄,体重约8.5kg。因天气变冷,忽然清涕不断,就诊时病已四日。其涕清稀、无色不黏,随拭随出。无鼻塞,苔薄白。观其精神爽朗、活泼,无发热、无汗,一日之中除偶有两三哈欠以外,无丝毫表证迹象。为疏方:
黄芪10 g 白术10 g 防风3 g 羌活3 g 苍耳3 g 藁本5 g 甘草2 g
煎两次混合服用,三剂痊愈。此证本当用散剂,但患者年幼,恐灌服发生危险。辨证要点:虚重实轻、湿多寒少。忌用辛夷、葱白之属。
上案中方虽治此病,但重于去实而轻于补虚;玉屏风加桂枝预后稍好,要服七剂以上才能增强体质,但易助内热风火。余所验之最效者,余谓之为《振中葆育汤》一般剂量:
黄芪10 g 党参10 g 苍术10 g 干姜10 g 桂枝10g 大枣10 g 五味子10 g 半夏5 g 炙甘草5 g
成人使用,当二至三倍药量。
此方为桂枝去芍药加味而成;又与小青龙暗合,可视作青龙去麻细芍,加参芪术枣。适用于小孩体弱,宗气胃气虚弱,食欲不振,常流清涕、易感冒。虽不咳,亦当用五味子、半夏,敛肺清热,以免升发过度。实有内热者,宜加减使用。一般一二剂差,食欲大振,三四剂即体质大幅增强,预后极其良好。体弱者可续服至七剂以上,后续可略作变更,如苍术易为白术,一切可据实情变通。
然临床往往虚实相间,错综复杂。治一孩,自述鼻涕倒流入口腔中。处方:
黄芪15 g 白术12 g 防风6 g 苍耳13 g 藁本10 g
甘草5 g 干姜10 g 泽泻10 g 前胡10 g 地龙10 g
2剂痊愈,无不适。若是成人,可取此2~3倍量。
此案以气虚痰湿壅盛为主,故以玉屏风合甘草干姜汤加味。然因湿盛,甘草只用5克,更加泽泻利尿升阳。无鼻塞、头痛,不用麻黄桂枝羌活辛夷之属,只用苍耳藁本除痰湿。为妨前药温燥伤及肝肺,加前胡地龙平肝清肺,又降其痰,此乃本案最高明之处。古人云:学医难在识药遣方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