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认为正相反。阴阳是相对的,
这么说的话,我们北半球的人到了南半球,心就要变成阴的。
内经这部书虽然引用了阴阳五行,但核心内容还是气血经脉,阴阳五行这一套只是用来更好的说明这一点。古人的大部分知识都套用阴阳。到了今天,科学占知的主导。同样科学也能来说明气血经脉。
这一点不能本末倒置。而不能把阴阳或太极当成主角了。
真理都是相通,我的认为正相反。
阴阳五行是物理学现象,其理论符合矢量分析原则,虽然抽象,却是科学的;反倒是气血、经脉、脏腑,基于古人的观测手段和检验手段而欠缺科学!
今天我们完全可以看到,气血、经脉,其实都是抽象概念;而脏腑,貌似具体,实则也是虚拟的“逻辑脏器”而已。只因阴阳五行存在它才有其科学性,如若抛弃阴阳,则完全不能确认其“实体”的内涵和外延!
所以,内经这本书,完全不能把阴阳看成“虚”的而把其它看成“实”的。因为内经所说的一切貌似实体的东西,细较起来全是抽象概念。而反过来说,阴阳所指示的物理矢量方向,四象五行所指示的热对流圆运动,却是实事求是,方向明确、颠扑不破的。至少,中医诊断学正是依靠这些物理矢量指标来做出的“辨证”!
温度、速度、颜色、弹性、能量密度与物质密度、升、降、出、入的方向与强度,这一切,有哪一个不与阴阳所归纳的物理学指标相关?
究竟谁为主,谁为次,所有中医人都该好好想一下了!
目前西医已有多种先进的检测工具,几乎什么都可以看到,唯独“气血经脉”看不到!这就使得处于现代化社会的中医完全无法使用这些仪器帮助自己诊断。这种格局很有趣吗?三指不知亡医恨,隔脉尤唱后庭花!
说起来,仪器检测不到“气血经脉”,但能否检测到阴阳?完全可以!阴阳是实实在在的物理矢量,怎会检测不到?为什么没人去做呢?“肉食者鄙”,不知道阴阳为何物,才不去检测它!
中医的现状,真是积重难返……
气血经脉并非虚幻抽象之物,相反它是最真实的东西。只是现在的人不愿意接受这个事。气血者,人身之血。经络者,血管也。我的认为正相反。
阴阳五行是物理学现象,其理论符合矢量分析原则,虽然抽象,却是科学的;反倒是气血、经脉、脏腑,基于古人的观测手段和检验手段而欠缺科学!
今天我们完全可以看到,气血、经脉,其实都是抽象概念;而脏腑,貌似具体,实则也是虚拟的“逻辑脏器”而已。只因阴阳五行存在它才有其科学性,如若抛弃阴阳,则完全不能确认其“实体”的内涵和外延!
所以,内经这本书,完全不能把阴阳看成“虚”的而把其它看成“实”的。因为内经所说的一切貌似实体的东西,细较起来全是抽象概念。而反过来说,阴阳所指示的物理矢量方向,四象五行所指示的热对流圆运动,却是实事求是,方向明确、颠扑不破的。至少,中医诊断学正是依靠这些物理矢量指标来做出的“辨证”!
温度、速度、颜色、弹性、能量密度与物质密度、升、降、出、入的方向与强度,这一切,有哪一个不与阴阳所归纳的物理学指标相关?
究竟谁为主,谁为次,所有中医人都该好好想一下了!
目前西医已有多种先进的检测工具,几乎什么都可以看到,唯独“气血经脉”看不到!这就使得处于现代化社会的中医完全无法使用这些仪器帮助自己诊断。这种格局很有趣吗?三指不知亡医恨,隔脉尤唱后庭花!
说起来,仪器检测不到“气血经脉”,但能否检测到阴阳?完全可以!阴阳是实实在在的物理矢量,怎会检测不到?为什么没人去做呢?“肉食者鄙”,不知道阴阳为何物,才不去检测它!
中医的现状,真是积重难返……
我不否认中医概念中含有一定的真实成份,然而现在的人为什么不原接受这个事实?因为"气血者,人身之血;经络者,血管也”这两个判断句犯了连古中国人都不会违反的逻辑错误!我前面说过,一般说来,在古文的判断句中,“者”前概念必须比“者”后概念小。气血经脉并非虚幻抽象之物,相反它是最真实的东西。只是现在的人不愿意接受这个事。气血者,人身之血。经络者,血管也。
古人技术有限,以肉眼看得到的为准。卫气行于脉外,实际上还是在血管组织,毛细血管人眼是无法看到的,而那些解剖可以看到的血管就是荣。我不否认中医概念中含有一定的真实成份,然而现在的人为什么不原接受这个事实?因为"气血者,人身之血;经络者,血管也”这两个判断句犯了连古中国人都不会违反的逻辑错误!我前面说过,一般说来,在古文的判断句中,“者”前概念必须比“者”后概念小。
然而,“人身之血”的概念却小于“气血”外延,古人说“气行脉外血行脉中”,敢问现代的“人身之血”能行于脉外吗?
同理,“血管”的概念也小于“经络”,针刺穴位的时候,高明的医师是不会刺出血来的,因为“穴位”多半位于“骨肉”或“分肉”的空隙之间,所以才叫“穴”。
试想,完全不讲逻辑的解释,现代人怎能相信?只能越来越怀疑!
其实什么叫“气血”,我早有现代语言的定义,今天就拿出来给大家参考:
“气”,就是一切能够跟随阴阳运动的游离态时空内容,具有高度的多样性、运动性、变化性、信息性。所谓“时空内容”,包括一切已知的微观物质和未知的微观物质。不能跟随阴阳运动的,不叫气而叫“形”。
“血”,就是一切既经整合的新陈代谢前体物质总合,具有相对的容纳性、稳定性、达远性。所谓“容纳性”,是指血可以自行容纳游离的微观物质,例如血经过肺就吸收氧气,经过末梢就吸收二氧化碳;所谓“稳定性”是指进入血中的大部分化学物质都能保持原态而不立即发生化学反应,例如血中有氧也有糖、蛋白、脂肪等等,却不会自行发生化学反应而燃烧释能;所谓“达远性”,是指由于绝大部分进入血中的微观物质都能稳定地保持原态,所以就能原样输送到末梢,不致于中途变质或耗损;“气”就不是这样,它一旦出现,立即发生作用,所以血至末梢再释放出来的东西,那就是“气”了。而什么叫“整合”?就是“神”的功能,它能使生命所需物质的比例恰 到好处。“血”是既经整合的,所以有正常值可以化验,所以“血者,神气也”。诸位想想看,是否合乎逻辑?
至于经脉,也有现代解释,但非三言两语。欲知其详者请看拙作《中医方法论》,中医古籍出版社,2018。
太极,主要见于《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内经》只有“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却没提这个“极”是什么极。至于为什么不提,显然易经理论比内经要早,要说《内经》是写给什么人看的呢?并非我们这些些人,而是秦汉时期的知识份子。秦汉时期的知识份子看没看过《易经》,知不知道“太极阴阳”?显然是的。对于这些基本原理,他们个门儿清,内经作者无须赘述 。所要说明的,只是作者自行生造的一些理念。比如:《素问·阴阳离合论》“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这就是内经“临场发挥”的概念,易经不曾解释,诸士不知所以,才要特殊讲解。而《素问·五运行大论》“论言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未知其所谓也? ”也是这种情况:作者于阴阳正常原理之外别出心裁的“左右“,易经从未有过,一般知识份子自是无可理解。换言之,连秦汉时期通晓阴阳的知识份子都不懂,何况今人?自然诸说纷纭,莫衷一是……太极,《内经》有吗?
古人虽然有“宣夜说”,但并未明确知道地球是转动的,其转动之力又是怎样传给生命。而现代物理学却完全可以说明这一点。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 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读内经重在理解,像上面这句话,首先你得明白,这不是因果关系,而是作者的一种比喻。否则就死于句下。虽然字面翻译过来是因为…所以
从内记载的内容来看,某些天文知识可以与现代相当,古人早就知道了地球是在转地,古人虽然有“宣夜说”,但并未明确知道地球是转动的,其转动之力又是怎样传给生命。而现代物理学却完全可以说明这一点。
“圣人南面而立”,在中原才有“左东南右西北”。如果不南面而立呢?随便站立,或者爬在地下会怎样?真正的科学原理是,生命受地球转动的“科里奥利力”影响,其生长过程中会产生定向的螺旋结构,不管它是站着还是爬着,都一样。比如树木,其木质纤维会有由根至梢的顺时针螺旋;而动物则是消化器官由头腹端至背尾端的顺时针螺旋。螺蛳就是这样旋转的,人的胃和大肠也是这样旋转的。
这是“科里奥利力”的北半球特征。而一切生物一旦长成这样的螺旋特征之后,既使移到南半球生活也不会改变方向,可见最初是物理给予的力量,随后却是基因顽固的记忆。并且由此可见,最早的生命是发源于北半球的,否则生命所展现的螺旋方向就会反过来。
那么最早的生命为什么发源于北半球?因为当初的北半球比南半球要热一些,即使现在,北极也比南极热。最初的生物必然趋向于热能方向,换言之,当初固然没有“圣人”,但一切“圣物”却都是“面北而立”的,这才有了左右构形的不同。
如果《内经》想说明的是这个,那么对不起,说反了!而事实上也正是这样,肝在右边,其门静脉是上升的;胃在左边,其内容物是下降的;腔静脉在右边,其血液是上升的;主动脉在左边,其血液是下降的!整个生命的动态结构并非“左升右降”,反而是“右升左降”!
“……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也可以此推论。由于地球旋转,造成人的心血管结构是这样的:主动脉先由右侧发出,然后主动脉弓由右向上再向左,弯了一个圆弧,再由左而下,供应整个躯干和下肢。而在主动脉弓,第一个分支是右头臂干动脉,供应右上肢和右头部;第二个分支是左颈总动脉,供应左头部;第三个分支是左上肢动脉,供应左上肢。以这样的分支结构,大家用膝盖想想就明白了,右上肢最先供血,得到的血压也就最高,所以右手才才会比左手强一些;而右头臂干动脉既供应右臂,又供应右头,当右臂发力活动的时候,右头部血液供应必然不稳;而需要稳定供血的耳朵眼睛,自然就会“右耳目不如左明也”;至于足,则是交感神经兴奋性在同侧扩散造成的:由于右臂与右头的血压偏高,要求右侧血管的交感神经张力提高,交感神经的结构是泛化的,所以同侧扩散的强度比对侧扩散要高些,也就影响到右足。也因此,右足对于左足的优势,绝对要比右手对于左手的优势小得多!事实不正是这样的吗?
所以,综上所述,虽然地球转动的科里奥利力造成生命体螺旋方向和左右结构的原始差异,而左右结构的差异又造成左右手足耳目的功能略有差异,这是被古中国人发现了的因果关系,但“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则是极其片面的,甚至在生命起源的螺旋结构上恰恰说反了!
对于古中医的经典著作,我们依然要实事求是,这才是科学的态度,才有助于真正的继承和提高!
请问这位先生,《易经》有阴阳二字(连用)吗?太极,主要见于《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内经》只有“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却没提这个“极”是什么极。至于为什么不提,显然易经理论比内经要早,要说《内经》是写给什么人看的呢?并非我们这些些人,而是秦汉时期的知识份子。秦汉时期的知识份子看没看过《易经》,知不知道“太极阴阳”?显然是的。对于这些基本原理,他们个门儿清,内经作者无须赘述 。所要说明的,只是作者自行生造的一些理念。比如:《素问·阴阳离合论》“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这就是内经“临场发挥”的概念,易经不曾解释,诸士不知所以,才要特殊讲解。而《素问·五运行大论》“论言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未知其所谓也? ”也是这种情况:作者于阴阳正常原理之外别出心裁的“左右“,易经从未有过,一般知识份子自是无可理解。换言之,连秦汉时期通晓阴阳的知识份子都不懂,何况今人?自然诸说纷纭,莫衷一是……
而从这里就可看出,内经的阴阳骨架,是从易经移裁过来的, 有的时候移植得正确,也有的时候就比较牵强……
可以找个比方,如果把阴阳理论比作一辆汽车,易经作者就好比是造汽车的;内经作者就好比是开汽车的。开汽车的写书,当然就不会着重于汽车怎么制造,只说有了汽车怎么驾驶就行了。因此内经自然也就没有解释“太极”问题。
然而千百年来的实践,早已让武术界群体和不少医家悟到,太极对于生命健康是何等重要!那么,对于正宗的中医传人来说,“太极”不值得认真研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