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这句当年药王的肺腑之言,也许是由于曲高和寡的缘故。如今早已是风华散尽,渐渐被湮灭在了漫漫的历史的尘埃之中。
而一些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医易同源” “天人合一”等词语。虽然在各大媒体频频“出镜”。但是不管是节目的编剧,还是屏幕前的观众,又有几人能够真正的知晓“医”,“易”到底是如何同源的?而“天”“人”又是如何合一的呢?
出于历史的原因,“易”虽然没被彻底的打死。但却在不明就里的媒体,和居心叵测的“公知”的重重扭曲和打击之下。
被折磨得只剩下了最后一口气息。
这一下却苦了植根于其中的中医。
因为易学中的五行思维,阴阳理念却是传统中医最基础的营养源泉啊。
这样直接导致的结果便是:现在的中医大夫和学校毕业生们,对中医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纷纷重应用,而轻理论。
真是可悲可叹。
殊不知一个手工艺人,不管你技术是如何的高超。
不通理论,则永远成不了大师。
然而真正的可悲的却不仅仅是眼前的衰败,而是灵魂上的麻木,甚至于不自觉的自我否定。
南宋末年,陆秀夫负帝投海,日本人说:崖山之后无中华,不少人信了。
民国初年,中国还是积贫积弱的时候。西方列强说中华民族是劣等民族,不少人也信了。
而现在有人告诉你,中医理论是封建迷信,历史糟粕。中医要想发展,就必需彻底地清除历史遗毒。
跟中医理论彻底割裂开来,才会有更好的未来。
很不幸的的是,很多人还是信了。
比这更不幸的是,连很多中医自己也信了。
从此一大批反对中医理论的“中医”出现了,他们用各种貌似高大上的数据,统计,仪器,随机双盲,等概念,打得还在用传统理论苦苦支撑的中医毫无还手之力。
中医学被曲解成了一门经验学,统计学。明明应该是由理论指导操作的中医学,被他们彻彻底底地扭曲成了一门靠经验积累的用药技术。
甚至连废医存药的口号都被喊了出来。
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导致大家对中医理论的不自信?
以我看来,出现这一切问题的根源一方面在于中医的教育上面。
现在各个中医大不重视理论,只为速成。培养出来的中医,所学内容严重割裂。学中医临床的不懂经络,学针灸的不懂方剂,学中药学的课程竟然是一大堆各种化学。这样子像搞好中医,岂不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还记得曾经有一次跟一个开针灸诊所的小伙子聊天。这个中医大毕业的“高材生”信誓旦旦地对我说:“根本就没有经络,我们扎的都是肌肉。”
听到这话,真是让我哭笑不得。这不就是典型的哪痛扎哪儿么?疗效自然可以想象。真不知道他们学校是怎么教学生的。
而问题的另一方面,则是中医理论本身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个中医人,实事求是地说,中医理论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上次听一个同行说:“中医理论最大的问题则是内部分裂成几大块,自身都得不到统一。”对此我是深以为然。
中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但从最开始的黄帝内经,到后来的六经辨证,然后是温病学理论,到后来还出现了一气周流的圆理论。
真是各说都有理,但是却叫后来者无所适从。
区区不才,由于个人经历的原因。机缘巧合之下地摸到了些许易学和医学的门径。一直以来,在为以易学思想为骨架,把分散的中医理论给融合起来而努力。
对此花费了很多的心血和时间。
但是现在终于有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以往很多理论上的碍难,和迷惑不清之处顿时迎刃而解。
临床效果也有了大幅提高。
有感于现在中医正法式微。现特地贡献出一些我这些年来的经验和感悟跟大家分享,望大家珍视。
这些理论上的新发现,不敢说能够拨乱反正。但是至少能跟大家提供一个全新的看问题的角度。
为了避免我多年的心血被轻视之。
在此先提出一些在中医中存在争议的问题,给大家讨论下,暖暖场。过几天我会公布下我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大餐则在其后,敬请期待哦!
(若是大家都对这些理论上的东西不咋感兴趣,人气冷清。那便罢了,一切随缘而已。)
题目如下:(大家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单独讨论哦)
1.大家常说肾阳,肾阴。为何没有心阳,心阴?肺阳,肺阴?
2.在中医中脾胃的概念在这几年的养生节目的宣传下可谓是深入人心,但是为何关于小肠的 应用却很少,而且脾的生理功能似乎跟小肠的很相似?把小肠的功能都给覆盖了。
3.用中医理论怎么解释睡觉这一生理现象?由阳引阴?怎么引?用什么引?要知道水火是相克的啊?
4.小柴胡汤为何应用范围如此广泛?因为少阳为枢?
5.为何运用大剂量的黄芪能治疗糖尿病?原理是什么?
6.为何利尿能清火?水越利越少,火不是越来越旺的么?
7.上热下寒如何治疗?寒凉并用?
8.四逆散为何可以治疗手足不温?而其它的一些理气药效果似乎不好?直接温补不暖手脚,反而上火?
9.苦真能厚肠胃?
10.甘温除热的原理?气虚发热么?但是临床中发现实热,高热也可以。
11.为何通阳不在于温阳,而在利小便?
12.肝癌晚期为何容易出现腹水?
13.感冒后全身疼痛可以用祛风药化之,却不能用利水药?
14.为何金石,介壳类的药品共性都是镇惊安神,敛阳,降逆?
15.为何中药中带刺的药材皆可消肿?(全蝎带尾刺,也可消肿)
16.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何解?
17.柴胡劫肝阴否?
18.胡希恕经验:石膏解凝,对否?原理?
19.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何解?
20.为何温病不可过用寒凉?
这句当年药王的肺腑之言,也许是由于曲高和寡的缘故。如今早已是风华散尽,渐渐被湮灭在了漫漫的历史的尘埃之中。
而一些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医易同源” “天人合一”等词语。虽然在各大媒体频频“出镜”。但是不管是节目的编剧,还是屏幕前的观众,又有几人能够真正的知晓“医”,“易”到底是如何同源的?而“天”“人”又是如何合一的呢?
出于历史的原因,“易”虽然没被彻底的打死。但却在不明就里的媒体,和居心叵测的“公知”的重重扭曲和打击之下。
被折磨得只剩下了最后一口气息。
这一下却苦了植根于其中的中医。
因为易学中的五行思维,阴阳理念却是传统中医最基础的营养源泉啊。
这样直接导致的结果便是:现在的中医大夫和学校毕业生们,对中医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纷纷重应用,而轻理论。
真是可悲可叹。
殊不知一个手工艺人,不管你技术是如何的高超。
不通理论,则永远成不了大师。
然而真正的可悲的却不仅仅是眼前的衰败,而是灵魂上的麻木,甚至于不自觉的自我否定。
南宋末年,陆秀夫负帝投海,日本人说:崖山之后无中华,不少人信了。
民国初年,中国还是积贫积弱的时候。西方列强说中华民族是劣等民族,不少人也信了。
而现在有人告诉你,中医理论是封建迷信,历史糟粕。中医要想发展,就必需彻底地清除历史遗毒。
跟中医理论彻底割裂开来,才会有更好的未来。
很不幸的的是,很多人还是信了。
比这更不幸的是,连很多中医自己也信了。
从此一大批反对中医理论的“中医”出现了,他们用各种貌似高大上的数据,统计,仪器,随机双盲,等概念,打得还在用传统理论苦苦支撑的中医毫无还手之力。
中医学被曲解成了一门经验学,统计学。明明应该是由理论指导操作的中医学,被他们彻彻底底地扭曲成了一门靠经验积累的用药技术。
甚至连废医存药的口号都被喊了出来。
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导致大家对中医理论的不自信?
以我看来,出现这一切问题的根源一方面在于中医的教育上面。
现在各个中医大不重视理论,只为速成。培养出来的中医,所学内容严重割裂。学中医临床的不懂经络,学针灸的不懂方剂,学中药学的课程竟然是一大堆各种化学。这样子像搞好中医,岂不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还记得曾经有一次跟一个开针灸诊所的小伙子聊天。这个中医大毕业的“高材生”信誓旦旦地对我说:“根本就没有经络,我们扎的都是肌肉。”
听到这话,真是让我哭笑不得。这不就是典型的哪痛扎哪儿么?疗效自然可以想象。真不知道他们学校是怎么教学生的。
而问题的另一方面,则是中医理论本身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个中医人,实事求是地说,中医理论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上次听一个同行说:“中医理论最大的问题则是内部分裂成几大块,自身都得不到统一。”对此我是深以为然。
中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但从最开始的黄帝内经,到后来的六经辨证,然后是温病学理论,到后来还出现了一气周流的圆理论。
真是各说都有理,但是却叫后来者无所适从。
区区不才,由于个人经历的原因。机缘巧合之下地摸到了些许易学和医学的门径。一直以来,在为以易学思想为骨架,把分散的中医理论给融合起来而努力。
对此花费了很多的心血和时间。
但是现在终于有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以往很多理论上的碍难,和迷惑不清之处顿时迎刃而解。
临床效果也有了大幅提高。
有感于现在中医正法式微。现特地贡献出一些我这些年来的经验和感悟跟大家分享,望大家珍视。
这些理论上的新发现,不敢说能够拨乱反正。但是至少能跟大家提供一个全新的看问题的角度。
为了避免我多年的心血被轻视之。
在此先提出一些在中医中存在争议的问题,给大家讨论下,暖暖场。过几天我会公布下我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大餐则在其后,敬请期待哦!
(若是大家都对这些理论上的东西不咋感兴趣,人气冷清。那便罢了,一切随缘而已。)
题目如下:(大家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单独讨论哦)
1.大家常说肾阳,肾阴。为何没有心阳,心阴?肺阳,肺阴?
2.在中医中脾胃的概念在这几年的养生节目的宣传下可谓是深入人心,但是为何关于小肠的 应用却很少,而且脾的生理功能似乎跟小肠的很相似?把小肠的功能都给覆盖了。
3.用中医理论怎么解释睡觉这一生理现象?由阳引阴?怎么引?用什么引?要知道水火是相克的啊?
4.小柴胡汤为何应用范围如此广泛?因为少阳为枢?
5.为何运用大剂量的黄芪能治疗糖尿病?原理是什么?
6.为何利尿能清火?水越利越少,火不是越来越旺的么?
7.上热下寒如何治疗?寒凉并用?
8.四逆散为何可以治疗手足不温?而其它的一些理气药效果似乎不好?直接温补不暖手脚,反而上火?
9.苦真能厚肠胃?
10.甘温除热的原理?气虚发热么?但是临床中发现实热,高热也可以。
11.为何通阳不在于温阳,而在利小便?
12.肝癌晚期为何容易出现腹水?
13.感冒后全身疼痛可以用祛风药化之,却不能用利水药?
14.为何金石,介壳类的药品共性都是镇惊安神,敛阳,降逆?
15.为何中药中带刺的药材皆可消肿?(全蝎带尾刺,也可消肿)
16.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何解?
17.柴胡劫肝阴否?
18.胡希恕经验:石膏解凝,对否?原理?
19.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何解?
20.为何温病不可过用寒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