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科病咨询 脾虚腹泻多年,自治过程

以下摘自内经
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故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一取之,血尽而止,乃调其虚实。其小而短者,少气,甚者,泻之则闷,闷甚则仆,不得言,闷则急坐之也。
很多病都是一级一级的传进出的,出现血络,则表示脉络不通,从而使气的释放空间减少,空间減少则压力增大,从络传经,经至伏冲,伏冲至五脏。所以有血络,盛络一定要先刺通,这是最初的致病因,然后再调大经之气,以平为度。
中医其实都是些很实在的东西。\虽然在讲述理论的时候套用阴阳五行。但决不能反客为主。将其虚玄化。
 
以下摘自内经
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故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一取之,血尽而止,乃调其虚实。其小而短者,少气,甚者,泻之则闷,闷甚则仆,不得言,闷则急坐之也。
很多病都是一级一级的传进出的,出现血络,则表示脉络不通,从而使气的释放空间减少,空间減少则压力增大,从络传经,经至伏冲,伏冲至五脏。所以有血络,盛络一定要先刺通,这是最初的致病因,然后再调大经之气,以平为度。
中医其实都是些很实在的东西。\虽然在讲述理论的时候套用阴阳五行。但决不能反客为主。将其虚玄化。
也就是由皮入络,由络入经,再甚则入腑,更甚则入脏?然而脏腑邪除,经中邪尽,但络中难尽。之前看过有本书专门论述络病的,不过是从药的角度来治疗的。
 
先天经脉差异所形成。比方说火型人,他的阳明脉络就偏小,气血易火化。若再遇上时令所制,两者就形合力,产生疾病。
所以先天禀赋其实就己经决定了其日后所发生的疾病。这个体质就包括了父母遗传的因素。四季交替,当遇上天符就发。每一种体质都会有对自已不利的气。所以某种体质发某种病是必然的,知道自已是什么体质,在所克的时令去有效的预防,才是重中之重。

所以先天禀赋其实就己经决定了其日后所发生的疾病。这个体质就包括了父母遗传的因素。四季交替,当遇上天符就发。

  您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发什么病主要是由“不可抗拒”的“先天禀赋”和“天时地理”等“初因、外因”所决定的,与个人的生活行为方式无关,一个人的体质是不会改变的了?

  “体质”是“先天禀赋、生活环境、后天摄养”共同造就的。
  中医认为能“以后天养先天”,西医同样发现“生活方式可以影响基因的表达”,“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减轻、减缓、甚至阻止”一些与遗传相关的疾病的发生。
  
  “动物”的“生老病死”主要取决于“遗传基因”和“生活环境”。
  而“人”的“优势”在于“有思维意识、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调控自己的心理行为、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实现“摄、养、防、治”。
  老师的“签名档”中说“审于终始,可以横行”,想必您也承认和重视人所具有的“自主性、能动性”吧!

  “药”和“食”是“同源”的;“针”和“导”也是“同源”的。
  “(辨证)用药”和“(取穴)施针”属于“医疗手段”;“饮食(营养)”和“导引(运动)”属于“生活方式”。
  既然“针、药”可以“纠正体质缺陷”从而“治病愈疾”,那“食、导”就不能“弥补体质偏颇”从而“防病康复”?

  一个患者的“针药治疗”只是在某个“时间段内”进行,而“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伴随终生”。
  对于“慢性病、生活方式病”而言,“辨证论治”和“建立并乐享健康的生活方式”哪个更基础、更重要、更具有决定性作用,就不言自明了。
  所以“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戒除恶习、平衡心理”是除了“外感、外伤、急症、传染病”之外的“大多数慢性病”康复的“基础前提、不二法门”!
  忽略或者试图避开这个“健康的大道、愈病的前提”而在“辨证论治”的“技术层面”上“苦苦求索”,“康复”终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其实有句老话已经说得非常明白了:“慢性病三分靠治,七分靠养”。
  “重要的话通常放到最前面说”,所以《黄帝内经》作为一部“医经”,却将“探讨养生”的{上古天真论}排在“第一篇”,讲“人为什么会得病早死,如何才能活得康乐长寿”的问题,并提出了几大健康长寿的原则:“法于阴阳、和于数术、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不妄劳作……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以前的人要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受到“认知渠道、经济条件”的很大限制。
  而现在“生活富裕、信息快捷”,完全可以“自由的选择恰当的生活方式,自己的健康自己做主”,“如何行动”就看个人了。



CCTV《生活圈》{全媒体快报}:
{全国现有发病患者近3亿,不良生活方式成主因}

93443


“营养与疾病预防”全国医生营养继续教育项目总结会(2013-2018)权威数据发布:
{生活方式对健康和寿命的影响占六成}

“营养与疾病预防”全国医生营养继续教育项目总结会(2013-2018)权威数据发布:生活方式对健康和寿命的影响占六成!.jpg


长期的饮食运动等生活习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体质:

191922m8cvyy3vx30yxhyx.jpg
 
  西医的“糖尿病易感基因检测”和“生活方式干预疗法”:

191923kqoavtpau5dr2r5u.jpg

191843lc0ymw80csmdhcd2.jpg

191844sh1n7vjcrqddh2ng.jpg

191846kmgxbxu5mkkzbm2d.jpg

191846yallpkggn67g6gut.jpg

191848ud5zdoq9i1z3aa6g.jpg

191849ci64ec38cibwz6hz.jpg
 
  身心是相互影响的,“饮食习惯”作为“生活方式”的一个主要方面,不仅对身体健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心理性格也有很大的影响。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食治篇}<序论第一>中说:“食谷者则有智而劳神,食草者则愚痴而多力,食肉者则勇猛而多嗔。”
  现代研究也表明:油腻的食物会影响大脑中某些化学物质的产生,从而使人情绪不稳定,吃得油腻的人更容易发脾气、愤怒以及焦虑。

  而情绪反过来对胃肠道功能又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实验发现一个人害羞的时候肠道比脸先红,说明胃肠道是非常敏感的,
  情志失和肝气郁结必定会伤及胃肠道而出现胃胀、腹痛、泻泄等问题。

  肥甘肉食过量的另一大危害就是导致肥胖、代谢病、心脑血管病、癌症等慢性病。
  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西北牧区冠心病的发病率是内地的2倍多,现在生活富裕了各地的人吃肉都多,所以发病率都上去了。

  所以“管住嘴、迈开腿、畅心情,关注身心和谐、吃动平衡”,
  对于慢性病尤其是“肠胃病”和“代谢病”的患者的康复来说是“最简单、最有效、最安全、最经济”的“自救方法”。
  良好的饮食运动习惯和心态一旦形成,不仅对慢性病的康复有重大的促进作用,还会获得长久甚至终身的健康收益。

  油腻之物是“滋生湿热”和“滑肠致泻”的,是“经常腹痛、湿热泄泻”的根源,诸方乏效、久治不愈就不难理解了。
  每天喝的汤药的量总不及食量,且药不是天天都服,肥甘却可能顿顿都要吃。
  如果总是用“辨证用药”来对抗“饮食无度”所“作出来的病”,而不从“修正生活方式入手”,就像一场没完没了的“拔河”,难有治愈的希望。

  “医药”只是“救急”的“霸术”,“自慎”才是“康寿”的“王道”。

《千金食治》说:“食谷者有智而劳神,食肉者勇猛而多嗔。”--赵霖《五味中的秘密》文明之旅20160118_15.jpg
 
大柴胡汤有两个版本,一说有大黄,一说无大黄,张锡纯支持无大黄一说。如果畏惧大黄,可以先不加大黄或少量加点制大黄。
 
建议学一学脉学,脉象在六经辨证中很重要,也许不明脉象才是我们辩证不准确的原因。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肌肉四肢。
  若真的是“脾虚腹泻多年”,早就出现“食少消瘦、神疲乏力、面黄肤燥”等症状了。
  如果“食欲好喜肥肉,没有感到虚弱无力,一口气能做10个俯卧撑”,这种情况下的“长期腹泻”不是“脾虚”而是“湿热泄泻”,属于“胃热则消谷善饥”而导致的“脾家实、腐秽当去也”!
 
最后编辑:
大致看了一下。我说说自己的看法。
在第八页我看见你现在的脉象是寸沉,尺浮(你说尺脉很容易摸到)。这说明病已入中(在里了)。积聚已成。现在先不要吃药了。因为药物已经起不到作用了。你先去做个肠镜。百分之九十己经是慢慢肠炎了。如果确诊出来之后。再考虑治疗。就现在而言,只有针导才能治愈慢性肠炎。中医称为腹中之积,药物只能辅助治疗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

……药物已经起不到作用了……就现在而言,只有针导才能治愈慢性肠炎。中医称为腹中之积,药物只能辅助治疗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

  不知道老师这样说有什么根据?
  虽然“针导”通络有其独到的优势,但据个人了解,即使是“多年”的“便脓血”的“溃疡性结肠炎”,也有用汤药治愈的,而且效果又快又好:
  当然,此案获得良好疗效的基础是:患者已经遵医嘱,改掉了“一年四季都大量进食西瓜、梨子、猕猴桃等生冷水果”的不良生活习惯。

212122b8ypeqvgkgvgboau.jpg

212128aw260jid2qj27dd6.jpg

212135gwqqv3ggqbq3pqqq.jpg

212143s68wn6b4533nb63z.jpg

212147w3mzanyyu8knyqnn.jpg

212152lbhwj3ji54jqv4q7.jpg


212159f4p5tnp45scnwrst.jpg

212205rdfx4iz4p5iy05rr.jpg

212212jrfbxfk1wpj3brxp.jpg

212219jrdrd64vxgcjr4cg.jpg

212228rlf2w6s5yl1ssyz2.jpg

212235wkimn91kk19sm81x.jpg


212242qzzj0dt99oolf59t.jpg

212250if7q5e05eqqoa3ua.jpg

212256c5f35jp4bk2ku3x7.jpg

212303yqjsvg93rgc4441j.jpg

212311jtzizjhtjmtzg5i2.jpg

212318fym82800m9c8c5cb.jpg
 
最后编辑:
  首先感谢上面各位老师的回复。
  上上个周末的时候,我回老家,家里有个肉里面放了一点点辣椒,我吃完后马上出现热利,仔细回忆上一次的早上突然热利,我恍然大悟:前一天晚上我煲羊肉汤,味碟里加了辣椒!
  自以为发现了新大陆,这一星期来我不吃丁点辣的东西,也不服药,果然大便一直很好。但从前天开始,突然脚底又有轻微冰感,腰有明显的冷感。脉不迟,小便黄,我觉得是郁热,少量服用了成药逍遥丸(一天一次,按量),昨晚脚倒是不冰了,但今天腰仍然有明显的冷感。
  本周特别忙,中午都在单位食堂吃饭,很多菜里都可见红红的辣椒油,但味感并不辣,我以为没事,但今天下午4点有轻微热利症状。
  便后冲服了一包午时茶,现在是18:45分,腰不冷了。
  仔细回想这几天,除了在食堂吃饭,我没吃什么特别的东西。在食堂吃饭我也尽量挑不辣的吃,基本上做到慎起居,节饮食,知冷热。但始终就是如履薄冰。

  外卖的饭菜要口味好才有市场,绝大多数商家都会用“高油、高盐、高糖、重口味”。
  放辣椒多的更是些油荤很大的菜,借其“辛温之力”来“化油腻、开胃口、助消化”。

  “辣椒”和[半夏泻心汤]里面的“干姜”功效相近,均能“暖脾健胃、散寒除湿”,“辣椒”还有“温中下气、开郁去痰”的功效。
  所以“长期腹泻”的主要原因是“油腻过重”了,即使有“辣椒”的帮助也难以完全消化吸收,在肠道中化为湿热通过大便排泻出去。
=============

《全国中草药汇编》:辣椒
  药材名称:辣椒
  拼音:Là Jiāo
  别名:辣子、辣角、牛角椒、红海椒、海椒、番椒、大椒、辣虎
  来源:茄科辣椒属植物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 L.[C. annuum L.],以果实、根和茎枝入药。6~7月果红时采收,晒干。
  性味:果:辛、热。
  功能主治:果:温中散寒,健胃消食。用于胃寒疼痛,胃肠胀气,消化不良;外用治冻疮,风湿痛,腰肌痛。
       根:活血消肿。外用治冻疮。
  用法用量:果1~3钱;根: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
  注意: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炎,肺结核以及痔疮或眼部疾病患者忌用。
  备注:(1)辣椒变种很多,同供药用者尚有:指天椒(长柄椒)Capsicum frutescens L. var. conoides (Mill.)Bailey;簇生椒(朝天椒)Capsicum frutescens L. var. fasciculatum (Sturt.)Bailey;小指椒(象牙辣椒、细长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 L. var. acuminatum Fingh.;长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 L. var. longum Bailey。总之,凡果实尖长而辣者可用,形圆而不辣者如灯笼椒(柿子椒)则不入药,青辣椒也不药用。
     (2)辣椒有刺激性,若有疮疖、牙痛、痔疮或眼部疾病,不宜食用。

{各家论述}:
  1.《纲目拾遗》:辣茄性热而散,亦能祛水湿。有小童暑月食冷水,卧阴地,至秋疟发,百药罔效,延至初冬,偶食辣酱,颇适口,每食需此,又用以煎粥食,未几,疟自愈。良由胸膈积水,变为冷痰,得辛以散之,故如汤沃雪耳。
  2.《食物本草》(姚可成):消宿食,解结气,开胃口,辟邪恶,杀腥气诸毒。
  3.《百草镜》:洗冻疮,浴冷疥,泻大肠经寒癖。
  4.《药性考》:温中散寒,除风发汗,去冷癖,行痰逐湿。
  5.《食物宜忌》:温中下气,散寒除湿,开郁去痰,消食,杀虫解毒。治呕逆,疗噎膈,止泻痢,祛脚气
  6.《药检》:能祛风行血,散寒解郁,导滞,止泄泻,擦癣。

============

  “辣椒”的“止泻痢”的功效与“干姜、巴豆”类同,是针对“寒湿泄泻”的。
  “湿热泄泻”要用“黄连、黄芩、大黄”等“清热燥湿、凉血泻热”的药,“湿热体质”的人也宜少吃“辣椒”。
 
  国家卫计委疾控局发布的2016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与2007版相比,进一步:调低了能量200千卡,调低了肉类、豆类和坚果、水果、盐的推荐量,提高饮水推荐量,增加糖摄入量限制。
  而民众饮食营养的实际摄入量高得“惊人”:
  2013年,江苏居民营养调查:蔬菜和水果摄入量均不足,而油脂和食盐的摄入量是推荐值的2倍。
  2015年营养调查发现,中国居民脂肪摄入过多,供能比已达33%,超过25-30%的推荐上限,而北京市民每天的食用油摄入量更是达到了83克,是推荐值是3倍。

  2015年中国人均“猪肉、牛肉、羊肉、禽肉、牛奶、鸡蛋”消费总量、每人日均消费量(图示)
  猪肉:每人日均2.2两(110克)
  鸡蛋:每人日均1.2两(60克)1只
  牛奶:每人日均1.5两(75毫升)
  禽肉:每人日均0.8两(40克)
  羊肉:每人日均0.2两(10克)
  牛肉:每人日均0.3两(15克)
  2015每人日均动物性食品消费总量(不含鱼):肉类3.5两+鸡蛋1只+牛奶75毫升

221050m6zm697u35uj33r7.jpg

  按照2016版《膳食指南》,成人每天“畜禽肉(包括猪牛羊鸡鸭兔等,不含鱼)”摄入量应该为“40-75克”,如果“以60克计算”,仅相当于“两根手指体积大小的3片肉”。
  而2015年中国人均实际的“畜禽肉(不含鱼)”摄入量是“3.5两(175克)”。
  多摄取的这“100克(2两)肉”体积虽然只相当于“两根手指体积大小”的5片,但所“增加的热量”需要在《膳食指南》推荐的“每天活动6000步”之外,再“慢跑10公里(约1个小时)”才能消耗掉,估计很少有人做到了。


  北京某大医院“营养科”专家展示的《饮食定量的手掌原则》
  (截图所示的食物摄入量为“一顿饭的量”,其中“水果”为“一天的量”,此外“鸡蛋”是每天1只,其它未提及的类型的食物的摄入量可参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

210401zq13uuuw2gdutud1.jpg

210402ama4mp44idaaad7a.jpg

210403n6q6kd0y0okq55do.jpg

210404vz6nbxrl5r8l48mb.jpg

210405oih8g4lbg63d42iu.jpg

210406qut4vt8u8lls8hr8.jpg

210408jol1q0cw0ch3loo8.jpg

210409i6q6zn6uejs68o6n.jpg

210411l8i878qyj770qy4z.jpg
 
  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参考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发布(由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
  指南官网:http://dg.cnsoc.org/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16)》:
20160519164035385.jpg

  运动锻炼方面,可以参考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全民健身指南(2017)》。
 
  不知道老师这样说有什么根据?
  虽然“针导”通络有其独到的优势,但据个人了解,即使是“多年”的“便脓血”的“溃疡性结肠炎”,也有用汤药治愈的,而且效果又快又好:
  当然,此案获得良好疗效的基础是:患者已经遵医嘱,改掉了“一年四季都大量进食西瓜、梨子、猕猴桃等生冷水果”的不良生活习惯。

212122b8ypeqvgkgvgboau.jpg

212128aw260jid2qj27dd6.jpg

212135gwqqv3ggqbq3pqqq.jpg

212143s68wn6b4533nb63z.jpg

212147w3mzanyyu8knyqnn.jpg

212152lbhwj3ji54jqv4q7.jpg


212159f4p5tnp45scnwrst.jpg

212205rdfx4iz4p5iy05rr.jpg

212212jrfbxfk1wpj3brxp.jpg

212219jrdrd64vxgcjr4cg.jpg

212228rlf2w6s5yl1ssyz2.jpg

212235wkimn91kk19sm81x.jpg


212242qzzj0dt99oolf59t.jpg

212250if7q5e05eqqoa3ua.jpg

212256c5f35jp4bk2ku3x7.jpg

212303yqjsvg93rgc4441j.jpg

212311jtzizjhtjmtzg5i2.jpg

212318fym82800m9c8c5cb.jpg
你说的药物治愈,只是多数医者自己的看法,没有从患者的角度去看。事实上结肠炎是非常难治的病,对中西医来讲都是如此。
对于我来讲治愈的标准,就是色脉恢复正常。很多所谓的治愈都是治标不治本的。
这一点是事实,必须承认。
 
我经常逛百度贴吧的一些中医的贴,有些患者自已建立了关于某种病的群。你只要入群去深入了解,就会发现你们所谓的治愈是什么样子。事实上很多病基本上被治愈的很少很少。
 
病在阳,有可能有自愈的时候。但病气入阴,就不能自消了,包括自已注意饮食,作息都不能。
 
现在的医生好像什么病都将原因归结到患者自身的饮食作息上,甚至认为是主要原因。那么我想问一下,同样的作息饮食,以及外邪为什么有的人就没事,这种推辞其实是极不负责的表现,是没有对疾病,医理的深度认识。它似乎已经成了现在医者的一种套路。
但这里我强调,不是说可以任意的放肆饮食作息。由于每个人体质不同,要有针对性的去避开一些对这种体质不利的气,以及饮食,情志。而不是千篇一律。
很多人都没有看懂五运六气。其实五运六气就是讲不同的体质碰到六气加临的各种情况分析。体质与邪气产生合力,就要生病,两者之力错开就不容易产生病,所以养生就要顺应自然,去避开对自己不利的气。
 
  您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发什么病主要是由“不可抗拒”的“先天禀赋”和“天时地理”等“初因、外因”所决定的,与个人的生活行为方式无关,一个人的体质是不会改变的了?

  “体质”是“先天禀赋、生活环境、后天摄养”共同造就的。
  中医认为能“以后天养先天”,西医同样发现“生活方式可以影响基因的表达”,“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减轻、减缓、甚至阻止”一些与遗传相关的疾病的发生。
  
  “动物”的“生老病死”主要取决于“遗传基因”和“生活环境”。
  而“人”的“优势”在于“有思维意识、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调控自己的心理行为、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实现“摄、养、防、治”。
  老师的“签名档”中说“审于终始,可以横行”,想必您也承认和重视人所具有的“自主性、能动性”吧!

  “药”和“食”是“同源”的;“针”和“导”也是“同源”的。
  “(辨证)用药”和“(取穴)施针”属于“医疗手段”;“饮食(营养)”和“导引(运动)”属于“生活方式”。
  既然“针、药”可以“纠正体质缺陷”从而“治病愈疾”,那“食、导”就不能“弥补体质偏颇”从而“防病康复”?

  一个患者的“针药治疗”只是在某个“时间段内”进行,而“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伴随终生”。
  对于“慢性病、生活方式病”而言,“辨证论治”和“建立并乐享健康的生活方式”哪个更基础、更重要、更具有决定性作用,就不言自明了。
  所以“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戒除恶习、平衡心理”是除了“外感、外伤、急症、传染病”之外的“大多数慢性病”康复的“基础前提、不二法门”!
  忽略或者试图避开这个“健康的大道、愈病的前提”而在“辨证论治”的“技术层面”上“苦苦求索”,“康复”终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其实有句老话已经说得非常明白了:“慢性病三分靠治,七分靠养”。
  “重要的话通常放到最前面说”,所以《黄帝内经》作为一部“医经”,却将“探讨养生”的{上古天真论}排在“第一篇”,讲“人为什么会得病早死,如何才能活得康乐长寿”的问题,并提出了几大健康长寿的原则:“法于阴阳、和于数术、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不妄劳作……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以前的人要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受到“认知渠道、经济条件”的很大限制。
  而现在“生活富裕、信息快捷”,完全可以“自由的选择恰当的生活方式,自己的健康自己做主”,“如何行动”就看个人了。



CCTV《生活圈》{全媒体快报}:
{全国现有发病患者近3亿,不良生活方式成主因}

93443


“营养与疾病预防”全国医生营养继续教育项目总结会(2013-2018)权威数据发布:
{生活方式对健康和寿命的影响占六成}



长期的饮食运动等生活习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体质:

191922m8cvyy3vx30yxhyx.jpg
中医治病的理念它不同与西医,没有病毒细菌之类的概念。它是以整体气血的平衡来看问题,而保障气血正常运转的就是脉络。
人体的一部位发生病变都是脉络异常的结果,脉的闭塞不通,造成了气血的停滞,或拥堵。打个比方。一条溪流的水由于经常流通它的水质经常十分清彻,而一个池塘或者 ̄处死水它的水质就容易变质,池塘水就好比人体某处的病态,这个时候你捞掉一些杂质想把水质变好的作法,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只有使水流动起来才是治本的,人体也一样,只有把脉打通了,气血流动起来了,病灶的组织,它就会自己慢慢地愈合起来。
气血的源头在胆脾,我们的饮食都要经过胆脾的运化,再进入脾脉,而现在脾脉闭塞,药物也就失去了它的作用,药也是要入脾脉之后再为人所用,所谓积,积成之后它所不通的地方在肠胃之外了,如果在消化管道内部,外部还没有不通之时,药物是还有作用的。
 
最后编辑:
中医治病的理念它不同与西医,没有病毒细菌之类的概念。它是以整体气血的平衡来看问题,而保障气血正常运转的就是脉络。
人体的一部位发生病变都是脉络异常的结果,脉的闭塞不通,造成了气血的停滞,或拥堵。打个比方。一条溪流的水由于经常流通它的水质经常十分清彻,而一个池塘或者 ̄处死水它的水质就容易变质,池塘水就好比人体某处的病态,这个时候你捞掉一些杂质想把水质变好的作法,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只有使水流动起来才是治本的,人体也一样,只有把脉打通了,气血流动起来了,病灶的组织,它就会自己慢慢地愈合起来。
气血的源头在胆脾,我们的饮食都要经过胆脾的运化,再进入脾脉,而现在脾脉闭塞,药物也就失去了它的作用,药也是要入脾脉之后再为人所用,所谓积,积成之后它所不通的地方在肠胃之外了,如果在消化管道内部,外部还没有不通之时,药物是还有作用的。
  是的,经络者,内连脏腑,外络肢节,决生死、处百病,不可不通。
  有一句话,我也是在百度中医吧看到的:“懒人靠服药针刺打通经络,勤快自律的人靠饮食节慎和导引按跷”。
 
你说的药物治愈,只是多数医者自己的看法,没有从患者的角度去看。事实上结肠炎是非常难治的病,对中西医来讲都是如此。
对于我来讲治愈的标准,就是色脉恢复正常。很多所谓的治愈都是治标不治本的。
这一点是事实,必须承认。
  要根治慢性病,患者修正自身的生活方式是前提和基础。
  如果没有看清楚健康的大门朝哪个方向开,在医疗技术上削尖了脑袋也是没有用的。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