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难探讨 《黄帝内经集解》补遗:《素问·金匮真言论》第四(草稿)

[FONT=仿宋]【平旦】丹波元简说:简按:顾炎武《日知录》云:“平旦者,寅也。”可疑。李云:“平旦至日中,自卯至午也。”是。

金栋按:一日分为十二时(辰),据顾炎武《日知录》考证,始见于晋·杜预(元凯)注《左传·昭公五年》。见《日知录》卷二十一《古无一日分为十二时》。

《左传·昭公五年》卜楚丘曰:“日之数十,故有十时。”

杜注:“日中当王,食时当公,平旦为卿,鸡鸣为士,夜半为皂,人定为舆,黄昏为隶,日入为僚,哺时为仆,日昳为台。隅中、日出阙不在第。不在第,尊王公旷其位。”

顾炎武《日知录》说:“杜元凯注则以为十二时,虽不立十二支之目,然其曰‘夜半’者即今之所谓子也,‘鸡鸣’者丑也,‘平旦’者寅也,‘日出’者卯也,‘食时’者辰也,‘隅中’者巳也,‘日中’者午也,‘日昳’者未也,‘哺时’者申也,‘日入’者酉也,‘黄昏’者戌也,‘人定’者亥也。一日分为十二时,始见于此。”

洪亮吉《春秋左传诂》:“惠栋曰:‘古言时,皆谓四时。此言十时,分为一日为十时,以当王至台为十位。杜注用十二时,与《传》不合。’”

郭霭春说:平旦至日中,谓自卯至午。即时钟6~12时。

《汉典》:“平旦:1.清晨。3.古代十二时之一。相当于后来的寅时。”

金栋按:《玉篇·旦部》:“旦,早也,朝也,晓也。”赵洪钧《内经时代》说:“旦则为日出前三刻或二刻半。”

平旦一词,《内经》14见,均指清晨。相当于寅时。[/FONT]
 
[FONT=仿宋]【黄昏】丹波元简说:简按:顾炎武《日知录》云:“黄昏者,戌也。”亦可疑。李云:“日中至黄昏,自午至酉也。”

郭霭春说:日中至黄昏,谓自午至酉。即时钟12~18时。

金栋按:《说文·日部》:“昏,日冥也。”赵洪钧《内经时代》说:“关于昏的规定,秦汉之前是日落后三刻,此后则为二刻半。”

黄昏一词,《内经》1见,指日暮,天刚黑之时,相当于戌时。[/FONT]
 
[FONT=仿宋]【合夜】丹波元简说:李云:“合夜至鸡鸣,自酉至子也。此乃以黄昏合夜为一,其以相去不远,均为酉刻也。”马则为《灵·营卫生会》篇所云合阴之义。然合阴即人定。亥也。张则为子前,并不可从。

郭霭春说:合夜至鸡鸣,谓自酉至子。即时钟18~24时。

胡天雄说:于鬯云:“合,疑台字之形误,台实始字之声借。始夜即上文黄昏也。上文言天之阳,故言黄昏;此言天之阴,故变黄昏言始夜。始夜至鸡鸣,其语易晓。借合为始,遂误台为合。”于说可参。

金栋按:合夜一词,《内经》1见,昼夜相交时,相当于酉时。亦有认为相当于戌时者,见下。[/FONT]
 
[FONT=仿宋]【鸡鸣】丹波元简说:张云:“子前为阴中之阴,子后为阴中之阳。”李云:“鸡鸣至平旦,自子至卯也。”简按:《小学绀珠》、《日知录》之类,并以丑为鸡鸣。今张、李二氏,以子为鸡鸣者,因以一日分为四时,而子午当二至,卯酉当二分。日出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也。虽鸡未尝以子而鸣,然理固不得不然矣。

森立之说:案:是昼夜十二时法也,非古制甲乙十时法也。平旦为卯,日中为午,黄昏为戌,合夜亦为戌,鸡鸣为丑。而卯至戌八时为昼分,戌至卯六时为夜分,是阳有余而阴不足,天地自然之理也。后文所云“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亦同理。若以昼夜常度言之,则《灵枢·营卫生会篇》所云“平旦卯、日中午、日入酉、夜半子”,是昼夜各六时,平分之度也,与阴阳之理自别。从来注家未发明此理。故至合夜、鸡鸣二时,无有明解。今以实理推之,则如此。而黄昏、合夜共为戌时,自昼分言之,故曰黄昏。自夜分言之,故曰合夜也。

案:《医心方》引《虾莫经》云:“平旦寅、日出卯、食时辰、隅中巳、日中午、日昳未、哺时申、日入酉、黄昏戌、人定亥、夜半子、鸡鸣丑。”以上与本论同,故今据此以正。

郭霭春说:鸡鸣至平旦,谓自子至卯。即时钟0……6时。

胡天雄说:古人把一昼夜按自子至亥十二小时,依次定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哺时、日入、黄昏、人定,见杜预《左氏昭五年传》注。顾炎武《日知录》以平旦为寅,黄昏为戌,鸡鸣为丑即本于此。多纪氏对此表示怀疑,不知顾氏是有根据的。则子为夜半,午为日中,卯为日出,酉为日入,子午卯酉四时,应该是区分昼夜阴阳的标准时间,尽管阴阳有盛衰之异,“阳气胜则日修而夜短,阴气胜则日短而夜修。”《淮南·天文训》,但日出日入,仍在卯酉范围之内,故张注云:“以一日分为四时,则子午当二至之中,卯酉当二分之令。日出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因此,严格地说,应该是:日出至日中,阳中之阳;日中至日入,阳中之阴。日入至夜半,阴中之阴;夜半至日出,阴中之阳。此处平旦、日中、合夜、鸡鸣,只是大略言之。

《汉典》:“鸡鸣:鸡叫。常指天明之前。”

金栋按:以孰律之?因标准不一,方法不同,故岐说各异。森氏分析为是。胡氏说亦当参。

一昼夜自子时至亥时共十二时辰,每个时辰等于现在2个小时。依次定夜半为子时(23时~01时)、鸡鸣为丑时(01时~03时)、平旦为寅时(03时~05时)、日出为卯时(05时~07时)、食时为辰时(07时~09时)、隅中为巳时(09时~11时)、日中为午时(11时~13时)、日昳为未时(13时~15时)、晡时为申时(15时~17时)、日入为酉时(17时~19时)、黄昏为戌时(19时~21时)、人定为亥时(21时~23时)。

鸡鸣一词,《内经》4见,相当于丑时。王冰注《素问·标本病传论》:“鸡鸣,谓早鸡鸣,丑正之分也。”[/FONT]
 
[FONT=仿宋]【故人亦应之】杨上善说:人同阴阳,故人亦有阳中之阳,阳中之阴,阴中之阴,阴中之阳也。

金栋按: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此即人应于天。[/FONT]
 
[FONT=仿宋]【背为阳,腹为阴】杨上善说:背在胸上近头,故为阳也。腹在胸下近腰,故为阴也。

张介宾说:人身背腹阴阳,议论不一,有言前阳后阴者,如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是也。有言前阴后阳者,如此节所谓“背为阳,腹为阴”是也。似乎相左。观邵子曰:“天之阳在南,阴在北;地之阴在南,阳在北。天阳在南,故日处之;地刚在北,故山处之。所以地高西北,天高东南。”然则老子所言,言天之象,故人之耳目口鼻动于前,所以应天阳面南也。本经所言,言地之象,故人之脊膂肩背峙于后,所以应地刚居北也。矧以形体言之,本为地象,故背为阳,腹为阴,而阳经行于背,阴经行于腹也。天地阴阳之道,当考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圆图象天,阳在东南。方图象地,阳在西北。其义最精,燎然可见。

张志聪说:夫人之始生也,负阳而抱阴,是以背为阳,腹为阴。督脉行于背,总督一身之阳;任脉循于腹,统任一身之阴也。

金栋按:胎儿在母体时,其姿势呈双手抱腹低头蜷缩位,无论是头位还是臀位,皆腹在内,背朝外。内者为阴,外者为阳。如此而已。张志聪说为是。杨氏以上下分阴阳,亦可参。[/FONT]
 
[FONT=仿宋]【藏者为阴,府者为阳】丹波元坚说:藏府,先兄曰:《五行大义》云:“藏者以其藏于形体之内,故称为藏。亦能藏受五气,故名为藏。府者以其传液受纳,故谓之曰府。”

李中梓说:五藏属里,藏精气而不写,故为阴。六府属表,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

郭霭春说:按:两“者”字疑衍。“藏为阴、府为阳”与上“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句式一律。

金栋按:藏、府皆位于体内,以表里分藏阴、府阳,不当。为何“藏为阴,府为阳”?当如《五藏别论》所云“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静而不动(泻),其气象地,故为阴;“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动(泻)而不静,“其气象天”,故为阳。古人认为天体之运动——天动地不动。

明确指出五脏指肝心脾肺肾(相生序)、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者,本篇是首次且唯一。[/FONT]
 
[FONT=仿宋]【三焦】森立之说:三焦之“焦”,犹焦螟之焦,细小之义。又犹焦侥之焦也。

金栋按:森氏注《灵兰秘典论》之“三焦”与此异,且彼处详而此处简。

三焦之“焦”,当作膲。肉不满也。《汉语大字典·月部》:“膲,⑴肉不满;⑵中医学称人体内脏的上中下三部分及其生理机能。《广韵·宵韵》:‘膲,人之三膲。’《集韵·宵韵》:‘膲,三焦无形之府。通作焦。’”如《脉经·卷六·三膲手少阳经脉证第十一》:“三膲病者,腹胀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文中之“膲”,现皆作“焦”。

《灵枢注证发微》孙国中等点校:“国中按:‘膲’,原文作‘焦’。……笔者认为,‘三焦’之‘焦’,应写成‘膲’,不宜写成‘焦’。此‘膲’字更不宜简化为‘焦’,故本书中凡属此义者,均用‘膲’而不用‘焦’。”

廖育群《重构秦汉医学图像》说:“三焦”一词首见于今本《黄帝内经》,书中明确指出三焦为人体脏器之一,与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五者并称为“六腑”。由于书中对三焦的形态缺乏明确描述,致使两千年来医学界为其形名争论不休,出现了种种不同的解释,如三焦无形说(始于《难经》,如“二十五难”说:“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无形”;“三十八难”说:“所以府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少阳,此外府也”等。此后历代多有宗此说者)、腔子三焦说、胃部三焦说、油膜三焦说、三段三焦说(详见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第186-190)等。至清代温病学派用三焦划分热病病程的不同阶段,则其概念就更加模糊不清了。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古代医家在察看胸腹腔内的构造时,会有些什么发现。在胸腔内,除心与肺之外,可看到心包,于是有了心包络(手心主)一脉,并认为其功能是代心受邪等;在腹腔内,除胃、大肠、小肠、肝、脾、肾、膀胱、子宫外,还看到了大量的“膲”。

“膲”字的意思是肉空或不实,高诱注《淮南子·天文训》膲字为“肉不满”;《灵枢·根结篇》有“毛腠夭膲”,均为不实之肉。这就是三焦腑的具体形质。有人将三焦的焦字释为火,故有“三焦乃少阳相火”之说,由此步入三焦无形的歧途;但也有许多人注意到“三焦,古作膲”。这在《灵枢》、《脉经》、《甲乙经》等书中均可见到。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灵枢·本输篇》说:“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以合者。”渎,《说文》云:“沟也”;段注:“凡水所行之孔曰渎,大小皆得称渎。”在《灵枢·根结篇》中还能找到一个自注:“渎者,皮肉宛膲而弱也。”此处以膲释渎,又以“中渎之腑”释“三膲”,两字互训可知三膲一腑实乃腹腔中的腹膜脏层包裹脏器外组织所形成的各个部分。其中自然包括“腔子三焦说”的腹腔部分,也包括“油膜三焦说”的小肠系膜等在内。由于腹膜脏层不仅包裹许多管道、淋巴结等,而且脂肪丰富,形成了许多中空的“不实之肉”,并因其覆盖在各脏器表面,将其连为一体,所以《灵枢》才说其“是六腑之所与合者”。

至于三焦腑的准确部位,根据《灵枢·经脉》的记载可以明确解决:“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同篇在叙述与其相表里的心包络经脉时说:“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这两条与三焦腑有直接联系的经脉,均在“下膈”之后与三焦腑相通,其本经称为“属”,表里经称为“络”。这就说明三焦腑的部位是居于膈下,与膈上毫无关系。前述诸家之说,大都未能搞清这一点。而且还应该注意到《灵枢》在记述十二经脉时,独在这两经中提到“循属”与“历络”,其他十经脉至其本脏(或腑)时但言“属”,至表里相关之脏器时只言“络”,可知三焦腑的范围较一般脏腑的确要大的多。此与腹腔内大量的“膲”的实际分布情况正相一致。[/FONT]
 
[FONT=仿宋]【冬病在阴,夏病在阳】高世栻说:冬病在阴,肾也。下文云“阴中之阴,肾也”。夏病在阳,心也。下文云“阳中之阳,心也”。知冬病在阴,夏病在阳,则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矣。

【春病在阴,秋病在阳】高世栻说:春病在阴,肝也。下文云“阴中之阳,肝也”。秋病在阳,肺也。下文云“阳中之阴,肺也”。知春病在阴,秋病在阳,则知阴中之阳、阳中之阴矣。[/FONT]
 
【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杨上善说:视,瞻候也。宜以三部九候瞻知所在,然后命于针灸、砭石、汤药、导引,五立疗方,施之不误,使十全者也。

吴崑说:《山海经》曰:“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针。”

高世栻说:凡此冬病夏病,春病秋病,皆当视其阴阳之所在,为施针石之治也。

【针石】张登本、武长春说:刺治的针具和砭石。

金栋按:针石,《内经》全书16见。其义有二:⑴针与石也;⑵石针也。针,指刺治的针具如九针、微针等。石,指砭石,像针样的石头,又名石针、针石。《中医大辞典》:“砭石:指一种楔形石块,是我国最古的医疗工具。亦称针石、鑱石、石针、砭针。约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用以砭刺患部治疗各种疼痛和排脓放血等。”

砭石,《内经》全书10见。指用石头磨制成形状不同、大小不一的针刺器具。
 
金匮真言论68.jpg

[FONT=仿宋]【阳中之阳,心也】《六节藏象论》:“心者……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灵枢·九针十二原》:“阳中之太阳,心也。”

《灵枢·阴阳系日月》:“心为阳中之太阳。”[/FONT]
 
[FONT=仿宋]【阳中之阴,肺也】《六节藏象论》:“肺者……为阳中之太阴(按:当作少阴),通于秋气。”

《灵枢·九针十二原》:“阳中之少阴,肺也。”

《灵枢·阴阳系日月》:“肺为阴(按:当作阳)中之少阴。”[/FONT]
 
[FONT=仿宋]【阴中之阴,肾也】《六节藏象论》:“肾者……为阴中之少阴(按:当作太阴),通于冬气。”

《灵枢·九针十二原》:“阴中之太阴,肾也。”

《灵枢·阴阳系日月》:“肾为阴中之太阴。”[/FONT]
 
[FONT=仿宋]【阴中之阳,肝也】《六节藏象论》:“肝者……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灵枢·九针十二原》:“阴中之少阳,肝也。”

《灵枢·阴阳系日月》:“肝为阴中之少阳。”[/FONT]
 
[FONT=仿宋]
金匮真言论69.jpg

【阴中之至阴,脾也】
《六节藏象论》:“脾……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灵枢·九针十二原》:“阴中之至阴,脾也。”

《灵枢·阴阳系日月》:“脾为阴中之至阴。”

【至阴】杨上善说:脾居腹中至阴之位,以资四脏。

王冰说:脾为阴脏,位处中焦,以太阴居阴,故谓阴中之至阴也。

潘毅《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象之篇》说:至者,非“最”之意,而是作“到”解。有些人容易误读“至”字,以为是阴之最,其实,阴之最是太阴而不是至阴。至阴者,从阳到阴处,有时也可引申为从阴出阳处。讲白了,就是阴阳交接之位。

金栋按:至阴,历代注家所释不明。潘氏说甚确。

又,五脏太少分阴阳,乃四时五行阴阳之比附推演。春为少阳属木,其应在肝;夏为太阳属火,其应在心;秋为少阴属金,其应在肺;冬为太阴属水,其应在肾;长夏至阴属土,由阳到阴(枢转),其应在脾。如下图(引潘毅《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象之篇》)所示。[/FONT]

五脏太少阴阳太极图_看图王.jpg

[FONT=仿宋]图一:五脏太少阴阳太极图[/FONT]

五行四象太极图_看图王.jpg

图二:五行四象太极图
 
最后编辑:
[FONT=仿宋]【雌雄】杨上善说:牝脏牡脏,即雌雄阴阳也。

张志聪说:雌雄,脏腑也。

森立之说:《黄帝宅经》上曰:“日月乾坤,寒暑雌雄,昼夜阴阳等。”

《著至教论》:“此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也。”

《疏五过论》:“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

《阴阳类论》:“不知阴阳,不知雌雄。”

金栋按:喜多村直宽说“见《诗齐风疏》”,即《诗·齐风·南山》:“南山崔崔,雄狐绥绥。”孔《疏》:“对文则飞曰雌雄,走曰牝牡;散则可以相通。”针对孔《疏》之言,顾炎武《日知录》认为“然亦有不一者”,且引经据典说“走亦曰雄”,“飞亦曰牝”。意指飞禽走兽既可以称雌雄,亦可以称牝牡。雌雄,即是牝牡。

【阴阳表里内外雌雄】丹波元坚说:《太素》作“阴阳表里,外内左右,雌雄上下”。杨曰:“五藏六府,即表里阴阳也。皮肤筋骨,即内外因阳也。肝肺所主,即左右阴阳也。牝藏牡藏,即雌雄阴阳也。腰上腰下,即上下阴阳也。此五阴阳气相输会,故曰合于天也。”[/FONT]
 
[FONT=仿宋]【相输应也】张志聪说:输应,交相授受也。盖脏腑之经脉,互相连络,表里外内,循环无端,与天之昼夜四时,出入相应,故以应天之阴阳也。[/FONT]
 
[FONT=仿宋]【收受】傅景华说:收,接收。受,授予。此指四时五脏的相互关系,四时授气于五脏,五脏接收而应之。此以同类相感、同气相召为理论依据。张介宾:“收受,言同气相求,各有所归也。”又明万历四十三年朝鲜刻本“收”作“攸”。“攸”有“所”义。亦通。[/FONT]
 
[FONT=仿宋]【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张介宾说:东为木王之方,肝为属木之藏,故相通也。青者木之色,目者肝之窍。木之精气,藏于肝曰魂。

【开窍于目】《淮南子·精神训》:“形体以成,五藏乃形,是故肺主目,肾主鼻,胆主口,肝主耳。”高诱注:“肺象朱雀,朱雀,火也,火外景,故主目。肾象龟,龟,水也,水所以通沟,鼻所以通气,故主鼻。胆,勇者决所以处,故主口。肝,金也,金内景,故主耳。”

金栋按:关于五脏附五行的配属,古代文献中还有与《内经》不同的配法。龙先生另一本著作《黄帝内经概论》亦曾言及,此见《集解·刺禁论》伯坚按语P649。

五脏附五行的另一套配法,乃据人体五脏的解剖位置而来。即肺在上,肾在下,心居中央,左是脾,右为肝。面南而立,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则五脏附五行为,左脾即东方配木,上肺即南方配火,心居中央以配土,右肝即西方配金,下肾即北方配水。此源于古文《尚书》之说,与《礼记·月令》四(五)时祭脏有关。《内经》没有此说。

许慎《五经异义·五脏所属》:“古《尚书》说:‘脾,木也;肺,火也;心,土也;肝,金也;肾,水也。’许慎案:《月令》‘春祭脾,夏祭肺,季夏祭心,秋祭肝,冬祭肾’,与古《尚书》同。”

司马光《太玄集注·玄数》:“肺极上以覆肾,极下以潜心,(心)居中央以象君德,而左脾右肝承之,以位五行。《月令》春祭先脾,夏祭先肺,中央祭先心,秋祭先肝,冬祭先肾,此玄符也。是故肺藏气者火也,肾藏精者水也,心藏神者土也,脾藏思者木也,肝藏血者金也。其为体(性)也,则脾土、肺金、心火、肝木、肾水。”

《集解》引余氏说“《淮南》……与此异”,乃肺、肾、肝三脏言五行所属,高注以古文《尚书》为据。然易“脾主舌”为“胆主口”,疑是高注窜易。见何宁《淮南子集释》。

【藏精于肝】胡天雄说:王云:“精,谓精气也。木精之气,其神魂。”马、张各家,均本王注。天雄按:《解精微论》云:“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以此例推之,木之精为魂,土之精为意,金之精为魄,各家可无异议。这就是“五藏主藏精”的实际意义。五藏为阴,精气为阳,阳气密藏于阴中,则精气充足,身体平安,就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精神即精气。治,安也。了解了这一点,就知道五藏之精,来自于四时之气,说明人与自然关系至为密切的一面。[/FONT]
 
[FONT=仿宋]【其病发惊骇】杨上善说:起怒亡魂,故惊骇也。

王冰说:象木屈伸有摇动也。

《至真要大论》:甚则入肝,惊骇筋挛。[/FONT]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