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中医文化 中医三世说-中医为何前科学、超科学?

马桢伟谈中医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04/10
帖子
328
获得点赞
3
声望
18
三世说医--中医为何前科学/超科学?

——多维度科学比量中医理论

正本清源谈中医基础理论背后的科学性

健康管理硕士 马桢伟 2017年10月

序 言(一)


余致力于探讨中西理论沟通,兼顾唯心与唯物的统一,已有几十年的辛苦。自上世纪70年代学习中医以来,80年代中西结合热,倾力用西医微观物质层面知识解释中医理论,90年代气功热,试用引力/斥力和量子物理学解说气功与特异功能现象,2000年以后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第二维度科学复杂性思维的兴起,又致力于用第二维度科学解说《黄帝内经》与《伤寒论》,2005年以来传统国学文化复兴,使余有幸在天命年后重新对传统儒释道进行补课,特别是2007年学习周现强老师谈宋代儒学的‘道物协同承接’本质(中医/中华文化核心理念),再回眸前之数十年的的中西沉淀,学习李致重老师对中医的沉思、启蒙、正本、清源,幡然醒悟,原来当今中西汇通/融合/中医科学与否?远在天边,近在只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跳出近代西医束缚,用现代量子力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第二维度科学)以及辨证逻辑(自然辩证法)/模糊数学…回归认识传统儒释道/易传以及古代惠施/公孙龙/荀子/韩非等著作,首先在思想上贯通中医古典的整体综合方法论与现代科学方法论之间的桥梁。由此一番清新/深邃中西理论贯通应然而生。


如用系统整体理解《黄帝内经》阴阳中(质量/能量/信息)三生万物,即“形而下”之器【器证--唯物】(重物质-牛顿力学/生物化学范畴)与“形而上”之道【心证--唯心】(重能量-量子力学/量子生物学范畴)的对立统一,那么自能理解中医的“中”则是形上与形下“两精相搏”之神【辨证-唯象】(重信息-系统整体状态信息控制)。


就传统文化的“中”而言:儒家谓之中庸/有的放矢,道家谓之中道/玄关,释家谓之中观/唯识【不二法门】,‘中’既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命名,更是传统儒释道文化的核心理念,与现代科学沟通:‘中’是形上(阳-能量)与形下(阴-物质)冲气以为和(对立统一)体现的运动状态信息,故当年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说:“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信息又离不开物质与能量…”。宗现代逻辑理解“信息是物质运动状态借助于物质与能量的体现。”倘若明白于此,则明白中医之“中”是特指人体系统整体状态信息反映与控制,由此用量子力学解读诸多中医基础理论一级概念:如“道/德(太极/阴阳/元气合而为道)精/气/神/象/数/势/序/三生万物/天人合一等”,诸多中西现代沟通疑难自将迎刃;中西理论沟通甚至唯心与唯物的统一都显而易见,可熟路轻驾;由此站在量子力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前卫科学立场上重新认识中医之“中”,重新解读《黄帝内经》和《伤寒论》等中医经典则别有一番现代科学之洞天,中医不仅科学,而且前科学/超科学!它将迎来的不仅是现代前卫科学理论与中医理论贯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生理/心理/社会】在量子层面的贯通,而且还将预言未来现代科学/哲学/宗教/文化的大贯通!


相反,由于历史的原因,当今面上中医自身大多因为不识“上”而误读“中”,误读“中”而异化“医”,久而久之“渐趋末法(旦知技法,不知其理)”,导致今天面上中基理论弊端:“一级概念因不易理解而易被抛弃;二级概念因机械对应而易被曲解;三级概念因功利主义而易被异化”(傅景华老师言)。


中医理论-基础科学体系“皮”之不存,中医临床技术之“毛”将按附?回眸当今中医临床:学院派主流大部被西化中医“方病相对”占领;经方铁杆大多囿于日本吉益东洞古方派【倒退派】“证候群-方证相对”沾沾自喜,离仲景《伤寒》原意“病脉证并治”【系统三维立体交叉网格控制】相去甚远;满世界的民间中医,或是“弃理求术-以药(技)代医”,或是“以巫代医-以用代学”,“中医理论无用,中医只是经验技术”“中医让你糊里糊涂活着(寓意理论不科学)”甚嚣尘上;如此中医这“理法方药(技)”一脉贯通的系统科学体系,丧失了赖以支撑的基础“灵魂”,中医科学技术体系根本(核心理论)不保,又何以生存/发展?中医临床疗效的每况愈下已成不争之事实!结果几十年轰轰烈烈的“中西医结合”用李致重老师结语描述:“概念不清干劲大,心中无数主意多,豁出去生存求发展,自带镣铐闯世界,混乱犹如一场没有起跑线的田径赛”。面对这“人类医学史上的伟大革命”,众多忧心着急的赤子/学子“不知起跑线在哪里?唯有莫可名状的尴尬!


中医的‘百年困惑’众说纷纭,千头万绪,而万惑之源只有一条,即只承认中医疗效而始终怀疑或不承认其理论的科学性,即便是摇旗呐喊反对中医的标杆性人物,如当年的余云岫或今天的方舟子,谁都不敢说中医根本没有疗效,说中医“封建迷信”也罢,“原始朴素”也罢,甚至今天铁杆中医退而求其次说“文化多元”……鲜有不是通过指责贬低或变相承认中医理论的落后而不科学,进而异化或否定中医。所以,捍卫中医,复兴中医,走出中医“百年困惑”的决胜之举也唯有一条,即针锋相对用现代前卫科学思路明辨中医理论的现代科学价值与地位。


反之,倘若今天还不能旗帜鲜明的明辨中医理论的科学性,继续让人们只承认中医/中药的疗效而无视中医理论的科学性,那么不管当今政府如何重视中医,三令五申强调中医对于民族与世界的重要意义,出再多的政策,用再多的钱,俱会因中医理论的“原始落后”“不科学”而难登大雅之堂,中医没有腰杆,唯有投降西医,继续陷于“当代悖论”-虽政府/百姓全社会力挺中医轰轰烈烈,但临床中医疗效日趋下行则是其必然!


因为丢掉中医基础理论,就等于丢掉中医灵魂,没有灵魂的中医学已经非“学”可言,只是一种异化/蜕变后的躯壳---或依附于西医理论框架,或倒退回经验阶段,虽表面繁荣,实“真寒假热”渐“厥身已毙,神明将熄,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悲泣。”中医自毁萧墙的现代悲剧必将继续上演!!!
 
三世说医--中医为何前科学/超科学?

——多维度科学比量中医理论

正本清源谈中医基础理论背后的科学性

健康管理硕士 马桢伟 2017年10月



序 言(二)


当年梁漱溟谈学问:“凡真学问家,必皆有其根本观念,有其独到处运用之方法,或独到处运用之眼光,否则便不足以称为学问家,真学问家在方法上必有其独到之处,不同学派即不同方法。在学问上,结论常并不很重要,犹之数学上算式列对,得数并不很重要一样。凡是学问,皆有其根本方法与眼光,而不在乎得数,中医是有其根本方法与眼光,无奈普通医生只会用古人的得数,所以实在不能算是学问。

大概中国种种学术--尤其医学与拳术,往深处追求,都可发现其根本方法眼光是归根于道家。大凡古代名医都是神仙家之流,如葛洪、陶弘景、华佗等,他们不单是有一些技巧法子,实是有其根本所在。仿佛如庄子所说“技而近乎道矣”。他们技巧的根本所在,是能与道相通。道者何?道即是宇宙的大生命,通乎道,即与宇宙的大生命相通。(玄学)”


由此“知其本,求其根”方为中医之正道--正见【主见-见地】。上世纪梁漱溟有明理‘主见’八条示下我辈:

①肯用心思所以有主见:何谓学问?有主见就是有学问!主见是自己的,纵然不高深,却是心得,而亲切有味。说出来便能够动人;能动人就行了,他就能自成一派。

②有主见乃感觉出旁人意见与我两样:学问是什么?学问就是学的认识问题。然而非能解决问题,不算有学问。

③有主见此后看书听话乃能得益:

④有主见学然后知不足:用心之后就自知虚心了,又心虚思密实是求学的必要条件。

⑤有主见由浅入深便能以简驭繁:心里全是一贯的系统,整个的组织,才能以简驭繁。凡是有系统的思想,在心里一定都很简单,仿佛只有一两句话。

⑥有主见有真学问便有受用:受用就是能不能解决问题。

⑦有主见旁人得失长短一望而知:……。

⑧有主见自己说出活来精巧透辟:……。


“欲致其高,必丰其基,欲茂其末,必深其根。”中医学术“学(理)为本,术(技)为末”,学属本质,术为工具。当今中医因为旦知有下(技术操作-干什么?),不知有上(理论基础-是什么?),更何以知其中(科学原理-为什么?)。好比计算机技术,只会平台操作,疏于系统,更不知编程,囿于“和尚证明菩萨,唯被圈内人认知,满足于和尚的知见,离开佛的普度众生胸怀甚远,渐趋末法是其必然”。倘若“弃理求术”甚行,离中医之‘道’【核心根本-基础理论】渐远,必然导致面上中医不是僵化,就是西化,故有众多有识之士警示:“丢失中医基础理论之日,就是中医消亡之时,剩下的唯有异化的躯壳(已不是真正的中医)。”


有人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几千年的中医实践大概已经无需再证明中医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然中医理法方药本由上而下的一脉贯通,既皈依僧【实践论--技术操作】必先皈依佛【世界观/认识论--基础理论】再皈依法【方法论--应用理论】方为“正道”。


佛家八正道,‘正见’乃为第一正道,欲上正道,必先“正见”。中医“佛”的正见即《黄帝内经》所出之‘中医基础理论一级概念’,今之正道者,乃需与时俱进,必先用当世前卫科学解读此‘正见’是什么?为什么?然后再干什么?然千人读之,万种解法,离开‘正见’外道多多。笔者人微言轻,不敢为天下先,这几十年来,曾经推崇中科院沈自尹老师【激素层面】、上海高研所邝安堃教授【激素信使】、内蒙古高德高亮老师【细胞因子、激素综合系统】、西安梁福成老师【天文学、现代基础物理学】、第四军医大李月宪老师【证态--电解质平衡】、另还有林陆山老师【酶(酵素)、钾离子通道、量子生物学】蒋堪政博士【生物场导理论】和武汉ksjyjs叶苗先生【《黄帝内经》生物电磁学】以及与生物基因工程研究发展相关的现代抗衰老理论【抗自由基理论、免疫抑制理论、细胞分化次数限制理论、热量限制理论、废物累积理论、错误再造修复理论、分子交联理论、线粒体损伤理论、基因限制、基因端粒理论……】。然谋实质性的中西结合,笔者窃以为相对较贴近‘中’临床可操作性的当今中医理论物质层面前卫科学研究:①第四军医大李月宪【《伤寒论》证态“贯穿一条调节电介质平衡的主线”】②郝守玉【系统控制中西医融合基础:热能代谢(阳气)与水电平衡(阴液)的对立统一】③邝安堃【脾主升胃主降(细胞膜受体PI-cAMP和cGMP)与生命能量、抗氧化系统关系】④武汉ksjyjs叶苗先生【《黄帝内经》生物电磁波】⑤钱学森、佘振苏等【‘道’与宇宙量子波函数:复杂系统相位场有序】⑥林陆山等【量子生物学与量子密度矩阵--整体量子波函数】⑦美国REES【阿基里斯之踵--参变量(序参量)】⑧老中医李可主张的民国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把握脾主升、胃主降与生命能量、抗氧化的系统关系,把握修复控制生命各个角度的细胞膜受体PI-cAMP和cGMP系统,修复圆运动古中医的“中气为轴”系统。】⑨许济泽、吴允耀【《伤寒论》六藏象系统揭秘】……都无一不在为古代《黄帝内经》:“秋毫在目,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作此生命自组织能力的现代注解。明白于此,则明白:中医巨匠祝味菊:“明白治疗方法的背后一条主线,即明白症候产生的动机,澈悟症候发生的原理,则邪正分明,顺逆之势,昭然若揭。”明白于此,则明白:曹东义老师:中医‘上工治未病’本质是将治疗关口前移。


宗上几十年来得益于众多中西贯通巨匠肩膀,今面壁诸师教诲,欲以余对现代前卫科学之陋见而穷《内经》《伤寒》背后之理,故本文唯循钱学森、北京大学佘振苏等人倡导的“一元两面三方多层次多维度”结构路线,从现代量子力学进入,逐次展开对中医基础理论背后科学性的讨论:


第一章:何为道?道是‘形而上’宇观量子纠缠;(重在探讨中医“道”的现代量子力学属性及其重要性)

第二章:何为中?阴阳中是形界面‘中观’量子缠结:(重在探讨阴阳五行和中『冲』的多层次性和系统控制管理本质【类似佛家的二諦对峙方便解构】)

第三章:“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重在探讨中医多维度多层次见地【思维高度】对当今中医临床次第和疗效之影响)

第四章:“上工治未病”修环境与自组织自调控:(重在探讨复杂性思维生命演化对中医治疗学的重要影响)

第五章:时间双向“治之极于一”混沌中求有序的中医方法论;(身国同构、四海复气、三焦风水、一气周流、六经辩势……)五大系统质控制管理模型。

第六章:《内经》多维度多层次立体控制的“六经辩势”与《伤寒》“势序象”三维立体交叉联动的“病脉证”并治:(附:《伤寒》《金匮》方证联络图);

第七章:逐条解析《伤寒论》“证-象-候”的现代“科学”逻辑对应;

第八章:《金匮》内伤病与现代慢性病比较:(附:笔者对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疑难病的另行见解)

第九章:《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证线索与方剂的现代应用:(表格)

第十章:《伤寒论》《温病条辨》临床证态中西比较:(附:从2003非典治疗教训中体会中医一车两轮重要性)


今以哀兵之势在大跨度的中西夹缝中孤军奋斗,再加先天不足(文革一代对传统文化虽后有所补,然终难掩其拙),故既不敢为天下先,更不敢言曲高和寡,被非议遭抨击却是其必然!虽貌似狂妄,亦不免诚惶诚恐,唯斗胆借用诸先贤和当代诸多高人观点加以综合论述,有的更是大段摘录,所语浅见不敢妄为“正见”,旦愿所示其现代科学深度和广度或许能多少动摇一下当今唯科学主义“权贵精英”对中医不科学的指责!让那些奋力“和尚证明菩萨”循环证明中医理论已见筋疲力尽的“铁杆中医”稍微松口气!让当今更多初涉中医的菜鸟或后学明白,中医疗效实非简单摸石头实践所能,‘大道至简’背后实有赖大量科学与超科学之积淀!总之为了有利于中医学术健康发展,万望学术同仁不吝赐教,批评指正,知我者罪我,亦荣幸之至矣!
 
三世说医--中医为何前科学/超科学?

——多维度科学比量中医理论

正本清源谈中医基础理论背后的科学性

健康管理硕士 马桢伟 2017年10月



目 录

0--1】简介--目录

0--2】序言(一)

0--3】序言(二)

0--4】引子:三世说--一个鲜明的观点



Ⅰ】第一章:一元两面三方与‘三个平行世界’

『副标题:何为道?道是‘形而上’宇观量子纠缠』

一、三世界、三世文明与三大医学体系:

二、“天道、人道、地道”中国古人对三世界认识:

三、传统中医认识的“三世文明与三世医学”:

四、现代量子物理学的根本观念:

五、道为宇宙本源,万物变化总原理/总规律:

六、“道”具备了六个前科学、超科学天性:

七、极深研‘几’探究‘道’的重要性:

八、“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

九、形下器证与形上心证,两种不同科学范式:

十、 形而下“器证”格物致知非剖物致知:

十一、形而上“心证”正心诚意非主观唯心:

十二、“形上”“形下”两次辉煌构成医学不同范式:

十三、有之以为利(体),无之以为用(和)。”

十四、‘重道轻器,重用轻体’的中医理论:

十五、“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十六、“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

十七、大制不割“一人一宇宙,一物一太极”:

十八、当代英国哲学家波兰尼的整体意会知识:

十九、“反者道之动,弱(量子)者道之用”:

二十、形而上“道”是哲学之母/科学之基:

二十一、当代西医对中医‘形而上道’的反思:

二十二、“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二十三、道不通,法降格!道不立,器不用!

二十四、道的量子途径让科学与传统殊途同归:

二十五、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信息革命与系统综合:

二十六、传统中医天地人-哲学、科学、技术三级贯通:



Ⅱ】第二章:中为玄关与‘气’的多层次性

『副标题:何为中?阴阳五行与多层次量子缠结『冲』

一、“阴阳互藏”与“三生万物”的多层次性:

㈠物质序态与信息控制系统分级:

㈡古代中医太极元气阴阳五行八卦序态层次图:

㈢现代王玉玲生物电(电磁波)医学的层次性:

㈣古人“无中生有”五个层次:

㈤阴阳互藏中冲“五个阶段六个层面”:

㈥古人与三世说相关的多层次名词解释:

二、阴阳本质属性--二元对峙多层次维度提升:

㈠阴阳本质属性:类似佛陀纵向多层次的二谛解构:

㈡‘形上与形下’量子纠缠谓“万物负阳而抱阴”:

㈢相对独立的双体系统谓“万物负阴而抱阳”:

㈣阴阳关系之“用”--“当其位则正,非其位则邪”:

㈤《易经》核心行为准则:中、时、位正当:

三、“三生万物,冲气以为和”与“唯心所造”:

㈠三是阴阳中:从阴阳双体到阴阳中三方,是量子缠结的进一步演绎。

㈡三生万物与“三世界平行”:

万物皆“有无冲”“阴阳中”“天地人”“形气神”双体三方的量子纠缠系统。

㈢“冲气以为和”:“阴阳、元气、太极合而为道”。

㈣三生万物与张立德‘心物能’横向三维整体宇宙法则:

㈤“阴阳中”三世界与“心主神明”“阴阳者神明之府也”“唯心所造”;

㈥三生万物与现代基因研究:

㈦三生万物‘冲气以为和’对现代医学影响:

㈧三生万物当代科学家感言:

四、何谓中(冲)?阴阳相摩/大道入门-玄关即是:

五、玄关本质(一)阴阳相摶/相易-能量表现:

六、玄关本质(二)两种状态差--信息源头:

七、“玄关-阳气”与《黄帝内经》“生气通天”:

八、“生气通天”现代认识“抢电子、抗氧化!”

九、“玄关-生气通天”与五行‘金生水’关系:

十、经典混沌和量子纠缠与复杂系统中识:

㈠中医基础理论与复杂系统多层次中识原理:

㈡现代思考中医者对复杂“多层次混沌”的生物学解释:

十一、“中识/中冲”系统“三五之数”的层次网格:

㈠‘气’从能量层次【5×5=25】五行表达【中冲】过渡态:

㈡‘精’从质量层次【5×5=25】五行表达【中冲】过渡态:

㈢《内经》“天人地”变化“神智味”与阴阳化生五行:

㈣《内经》天地人、精、神、气、魂、魄…五行关系:

㈤中医“精(形)、气、神”是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

十二、精气神现代人体系统信息控制分级:

㈠‘精’‘气’‘神’三大信息控制系统:

㈡精气神分级信息控制管理思想的前科学性:

㈢通过‘精气神’曲线把握‘道’是有效途径:

㈣调摄精、气、神,感悟生命的伟大航程:

㈤‘神’对应系统质、信息流,有‘大、小、中’之分:

㈥‘精气神’三者中医犹重于把握‘气’:

㈦‘气’是物流、能流、信息流三者状态关系“场”:

㈧不明三元统一性本质将会带来方向性、灾难性后果:

十三、“五行”是多维度多层次网格垂直控制:

㈠“涌现”与五行多层次多维度立体控制管理:

㈡“阴阳五行”与“地水风火”同出而异名

㈢五行含义和逻辑解构:

㈣五行互藏与整体关系:

㈤五行生克乘侮与多级反馈:

㈥五行的网络“权衡”属性:

㈦五行休旺(休、旺、生、死、囚)过程周期:

㈧五行与复杂性思维、混沌理论、模糊控制…相似等价性:



Ⅲ】第三章:复杂系统多维度多层次控制管理

『副标题:“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

一、“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与量子波函数:

二、“道生之”对应量子真空大尺度相位场有序结构:

三、“德蓄之”对应量子间耦合关系(整体相干性):

四、“物形之”对应可见物质系统/物质场(可见量子波函数振幅/密度):

五、“势成之”对应量子波函数相位梯度(意识场/气场)交界过渡态(中):

六、“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与当代思维科学:

七、“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与中医智慧维度:

八、传统中医“道、德、势、物、利”五级维度:

九、“道生之”对当今中医的影响:

㈠道的零点能量场与佛学缘起空性的“中观”:

㈡佛学“中观/中和”思想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㈢佛学三心识与心理学三意识,三位一体、等价相似:

㈣佛学并不排斥科学,旨在高维度碎片整理科学:

㈤佛学内省“自然本智”的现代科学解释:

㈥中医“中和、中庸”类似佛学“中论、中观”:

十、 “德蓄之”对当今中医的影响:

㈠发生在当代中医界的真实故事:

㈡古来医家原有“神医”与“人医”之别:

㈢清代丹家刘一明言:医有神医,有人医:

㈣生命整体量子波与中医神机:

㈤《黄帝内经》‘重道轻器’‘重神轻形’的中医原创思维:

十一、“势成之”对当今中医的影响:

临床中医“势成之”的五级维度和五种医学境界(表格):

十二、“物形之”对当今中医的影响:

十三、“利趋之”对当今中医的影响:



Ⅴ】第五章:混沌中有序的“治之极于一”

『副标题:身国同构、四海复气、三焦风水、六经辩势』

一、“治之极于一”混沌中发现有序方法论:

㈠“天人合一”是混沌中发现有序,并利用有序反馈控制学问:

㈡混沌科学、模糊控制与中医理论的混沌有序控制:

㈢中医如何在混沌中发现有序,超前实现二级控制、三级操作?

附:中医学“理法方药”三级贯通提示:

㈣混沌中求有序,有赖主要维度层次“系统质”的反馈控制管理:

㈤古代中医“道归于一,治之极于一”的系统质控制管理:

二、“身国同构”的脏腑、经络、膜原三大控制系统:

1】‘身国同构论’有‘脏腑、经络、膜原’三大治疗体系:

2】脏腑-藏象学说本意是道家“身国同构论”:

3】《黄帝内经》藏象学说本意是‘政府’职责分工协作:

4】现代“身国同构”多层次多维度五行自动控制管理:

5】中医临床五脏六腑皆可入手、不必拘泥职责分工:

6】跨范围的整体协作尤重于简单机械生理病理辨证对应:

7】囿于‘十二官’分工的“脏腑辨证”疗效常常差强人意:

8】高维度‘临证察机’乃是古人构建藏象学说的真实本意:

9】混淆实体与模型,中医整体劣势化,与此不无关系:

10】在古人探索经络原点上“经络是人体跨维度经营网络”:

11】以为经络仅是几条线和线上穴位疗法是狭义理解经络本意:

12】孤立考察‘线’的物质基础,会把研究方向引向‘死胡同’:

13】当今中医理论现代研究对经络实质的新看法:

14】“奇经八脉”为沟通脏腑、经络的中介系统:

15】《内经、五藏别论》“天人相应”的奇恒之腑生理模型:

16】‘身国同构论’脏腑、经络、膜原各有侧重(见下表):

三、“身国同构”针灸配穴‘民间秘招’与‘嫡传正统’:

第一部分:民间秘招(五至七次)

1】撩(缪)刺一针灵(灵穴)本质及秘要:

2】按时间对应取穴;(子午流注针法);

3】按空间对应取穴:(又称:太极平衡针法)

4】按功能症状对应取穴:

5】天乙九宫八卦周天接经针法:

6】十二筋经疗法类现代肌肉解剖法(软组织运动疗法):

第二部分:嫡传正统(十至十二次)

1】常用八/十总穴:

2】马丹阳天星十二穴:

3】九症要穴(行针指要):

4】八会穴:

5】回阳九针:

6】背胸俞募配合:

7】六腑下合穴:

8】十六郄穴:

9】五俞穴:

10】奇经八脉八交会穴:

11】原络配合:

12】十三鬼穴:

第三部分:嫡传针灸基础与手法:

1】《黄帝内经·针解》《灵枢-九针十二原》论针刺导引:

2】传统针灸三辨

3】《黄帝内经》论针灸得气:

4】《黄帝内经》论针灸补泻:

5】《灵枢经·刺节真邪》论刺有五节:

6】《灵枢.经脉第十》论刺络放血法:

7】《内经/调经论》论各部针法:

8】《内经·刺长节·缪刺…》刺法与运动疾松解法:

四、“精气神营”四海理论与“玄门脉决内照图”:

1】“精气神营”四海理论是玄关中“气”的灵魂枢纽:

2】古代《华佗先生玄门脉诀内照图》之四海运行图:

3】中医玄门脉决“内照反观”图与西医“生理解剖”之不同:

4】“玄门脉决内照图”春夏秋冬四季调神、一气周流:

5《黄帝内经》精气神营“四海”是“五脏中之守”核心:

6《灵枢/海论》四海-上下腧穴:

7】《灵枢/动输/卫气》四气街“胸街、腹街、头街、胫街”:

8】《灵枢.九针十二原》通四关--上下不通治其关:

9】笔者整理“三焦风水、四海四街五关”针灸推拿穴位/部位表:

10】附:推拿绝技“八把半锁”(摘自网上民间中医):

五、“四海复气”一气周流与《圆运动的古中医》:

1】黄元御、彭子益、李可‘一气周流’的《圆运动的古中医》:

2】《黄帝内经》不同维度、不同层次“系统质”过程流一条主线:

六、《内经心悟》“天人合一”复气论的三焦观点:

1】陈刚华《内经心悟》‘精气神营’一气周流的“复气观”:

2】四海复气、阴阳五行、形骸气色与元气消长、六经病势、三焦关系表:

3】三焦(三个气海)【孤府】是‘四海’复气周流的独立开放系统:

4】辨三焦元气(第一系统储备中心)虚实之脉证形:

七、“三焦风水”气水运行类似现代调节水电介质平衡:

1】五脏/六气/四海/四街/三焦-必通三遂:

2】《黄帝内经》三焦本意:“水”道重要于“气”道:

3】“《伤寒论》本质贯穿一条调节电介质平衡的主线”:

4】《脾胃论》“阴火病”的本质为三焦气机失调:

5】《温病条辨》“湿火病”的本质是三焦津液【风水】失序:

6】治理“三焦--风水”是中医“混沌中提取有序”方便法门:

7】郝守玉/郝志玲:中西医融合的基础:

热能代谢(阳气)与水电平衡(阴液)的对立统一

8】当今民间中医养生大师的通俗版解释:



Ⅵ】第六章:六经辨势与《伤寒杂病论》

『副标题:“病、脉、证并治”三维立体交叉联动张仲景思维』

一、《内经》多维度多层次立体控制的“六经辨证”:

1】李定易魂八卦“中国方”回归六合与《内经》六经关系:

2】《内经》“三阴三阳”是/纵向/横向/全向多维度立体交叉控制:

3】以纵向阴阳多少/层次定病性--开合枢:(形而中)主【病势】

4】以横向阴阳冲气/积传定病位--气里形表(形而下)主【病象】

5】以五运六气-气交定病机---标本中(形而上)主【病序】:

6】以阴阳(气血多少)定治法----血气形志:

7】同理,中医藏象系统(五藏和六经)也包括了纵横全三个方面:

二、《黄帝内经》与《伤寒论》在思辨上的不同:

三、天人合一、病机与症候、相和象、病理与病机:

1】“天人合一”的当代中医共识:

2】中医‘病机’与‘症候’的区别:

3】中医“相”与“象”的区别:

4】中西‘病理’与‘病机’的区别:

四、《伤寒》仲景思维的理论框架非现代方证对应:

五、《伤寒》“病脉证并治”的多维度思维高度:

附:用思维维度表达中医(见地)与医学次第(门户)关系:

六、《伤寒论》“病脉证并治”的多维立体调节:

1】首用六经“病--势”辨疾病演变的过程阶段与当下病势病位;

2】二用“脉--序”辨患者病理体质(气内为宝)并决定用药方向;

3】三用“证--象”辨疾病病因病机,将形而上意会的一级【象数】概念

落实于可形而下实证的三级【证态】;

4】四用“六气-标本中-三极阴阳-开合枢”(见下表)将原因【外因】、

体质【内因】和发展变化阶段【病势】用立体‘升降出入’联动。

七、《伤寒论》“病-势”系统整体过程阶段一览:

《伤寒》六经首重【病】程阶段…病势的进展程度表:

八、“六经辨势”得益于祝味菊伤寒亡液亡阳五段疗法:

九、《伤寒论》“脉--序”贯穿一条调节电介质平衡主线”

㈠脉--序是“治之极于一”的主要参数:

㈡“《伤寒论》贯穿一条调节电介质平衡的主线”:

十、《伤寒论》从“证-态”到“证-象”取类比象与取象比类:

病为纲,证为目,状态信息的取象比类和取类比象:

十一、《伤寒论》六经辨势的方证‘结构联络图’:

㈠以《伤寒杂病论》方证联络为“搜索平台:

㈡《伤寒杂病论》方证联络搜索总览:

1】太阳病《伤寒》《金匮》“证--方”联络辨势总览:

2】阳明病《伤寒》《金匮》“证--方”联络辨势总览:

3】少阳病《伤寒》《金匮》“证--方”联络辨势总览:

4】太阴病《伤寒》《金匮》“证--方”联络辨势总览:

5】少阴病《伤寒》《金匮》“证--方”联络辨势总览:

6】厥阴病《伤寒》《金匮》“证--方”联络辨势总览:

㈢许济泽《伤寒》六经“证-候”方证对应总纲:

1】太阳病《伤寒》“主要证候”方证对应图:

2】阳明病《伤寒》“主要证候”方证对应图:

3】少阳病《伤寒》“主要证候”方证对应图:

4】太阴病《伤寒》“主要证候”方证对应图:

5】少阴病《伤寒》“主要证候”方证对应图:

6】厥阴病《伤寒》“主要证候”方证对应图:

㈣单玉堂《伤寒》六经针灸配穴总要:

1】太阳病单玉堂针灸配穴总要:

2】阳明病单玉堂针灸配穴总要:

3】少阳病单玉堂针灸配穴总要:

4】太阴病单玉堂针灸配穴总要:

5】少阴病单玉堂针灸配穴总要:

6】厥阴病单玉堂针灸配穴总要:



Ⅶ】第七章:《伤寒》“证-象-候”与方证对应

『副标题:《伤寒论》“证-象-候”的现代逻辑对应』

一、《伤寒》阴阳总纲与六经欲解时关系图:

1】《伤寒》辨阴阳总纲:

2】《伤寒》六经欲解时与关系图:

3】《伤寒》六经欲解时引申义:

二、《伤寒》太阳病“证--象--候”一览:

1-1】太阳病概况:----“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

1-2】太阳病纲要:

2-1】太阳中风--桂枝汤:

2-2】桂枝汤主治、现代药理、扩大适应病种:

2-3】桂枝汤禁忌、转归治疗:

2-4】桂枝汤加减方现代主治:

3-1】太阳伤寒--麻黄汤证:

3-2】伤寒禁汗诸证-不可用麻黄汤类:

3-3】伤寒失治转归:

4-1】太阳病发汗后变证:

4-2】太阳病误汗、吐、下、浇、灌后变证:

5-1】太阳合病与并病:

6-1】太阳温病:

6-2】火逆证:

6-3】烦躁:

6-4】心悸(心肌缺血、心律失常):

6-5】结胸==急性腹膜炎:

6-6】痞证==肠胃消化道功能障碍:

7-1】《金匮》湿证与《温病》湿热:

7-2】湿痹证=风湿性关节炎:

8-1】太阳蓄水证--电解质紊乱:

8-2】五苓散主治和现代加减扩大使用:

9-1】太阳蓄血证…盆腔感染及其后遗症:

9-2】桃核承气汤、抵挡汤、抵挡丸:

三、《伤寒》阳明病“证--象--候”一览:

1-1】阳明病概况:--“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

1-2】阳明病(多器官功能障碍MOPS→多器官功能衰竭MOF):

1-3】阳明病相关毒素表:

1-4】阳明病纲要:

2-1】阳明病轻证--热扰胸膈(栀子豆豉汤证:

2-2】阳明病经证--热盛于胃(白虎汤证:

3--】阳明病腑实证:

3-1】大承气汤--痞满燥实(谵语)证:

3-2】大承气汤现代作用:

3-3】大承气汤辨证要点:

3-4】小承气汤--痞满(喘冒满)实证:

3-5】调胃承气汤--燥坚(腹满痛)实证:

3-6】脾约、津竭便硬:

3-7】阳明腑实证比较表:

3-8】阳明病禁(慎)下证:

4】阳明经腑同病-猪苓汤证:

5】阳明病发黄:

6】阳明病兼证:

7】阳明病变证:

四、《伤寒》少阳病“证--象--候”一览:

1】少阳病概况:---“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

2】少阳病纲要:

3】小柴胡汤及其适应证:

4】少阳病腑证、兼证、坏病及类证:

5】热入血室--妇人经期感染急性盆腔炎:

五、《伤寒》太阴病“证--象--候”一览:

1】太阴病概况:----“太阴之上,湿气主之,中见阳明”。

2】太阴病病因病机:

3】太阴主要脉证、治法、禁忌、愈期、转归:

4】太阴病兼证:

5】以药测试下利属性:

六、《伤寒》少阴病“证--象--候”一览:

1-1】少阴病概况:--“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

1-2】少阴病-全身营养不良/体质虚弱症状:

2-1】少阴寒化证:

2-2】扶阳别祖郑欽安增补阴盛阳衰欲脱症候:

2-3】少阴寒化证预后:

2-4】少阴病寒化类证:

3--】少阴太阳两感证:

4--】少阴热化证:

七、《伤寒》厥阴病“证--象--候”一览:

1】厥阴病概况:--“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

2】厥阴病寒热错杂提纲、病机、治则:

3-1】厥阴病厥逆与厥逆类证鉴别:

3-2】《伤寒论》乌梅丸和《千金方》温脾丸对照:

3-3】《伤寒论》吴茱萸汤和《千金方》深师大茱萸丸对照:

4】用现代传染病“肠伤寒”典型临床四期理解厥阴病之“厥热利”:

5】厥阴寒证、热证、厥热利三者胜复证:

6】厥阴戴阳--湿温湿热:

7】厥阴下利辩证:

8】呕哕辨证治疗:

9】霍乱病篇(包括现代霍乱弧菌引起的真霍乱和类似霍乱-爆发性

胃肠道疾病):

10】阴阳易病--性传染病、过劳房事病:

11】差后劳复症:



Ⅷ】第八章:《金匮要略》“病脉证并治”

『副标题:《金匮》内伤病与现代慢性病比较』

一、水气病与水肿证态:

二、《伤寒》“六经矜万病”,《伤寒》《金匮》同源:

现代肾病:《伤寒》六经辩证治《金匮》水气病:

三、水饮病与第三间隙积液证态:

四、痰证与炎症证态:

五、瘀血与凝血证态:

六、黄疸与湿热证态:

七、肥胖-代谢综合症-胰岛素抵抗-脾虚湿热/痰瘀:

1】高脂饮食=促炎症;

2】脾虚郁火=胰岛素抵抗/炎症;

3】肥胖=脂肪堆积、蓄水生痰;

4】痰=高血糖高血脂动脉硬化;

5】水谷运化=水电解质、营养物质代谢;

6】水谷精微(真阴)=葡萄糖/脂肪酸/氨基酸;

7】脾失健运=代谢综合征--血管损伤。

八、高血压/代谢综合征与痰/瘀/虚/损:

㈠高血压四个阶段--湿/痰/虚/损:

㈡高血压病的现状及其现代新认识:

㈢几种与现代“应激病”“代谢产物稽留综合征

”相关的高血压发病原因新认识:

㈣高血压新认识带来的治疗立足点变化:

㈤用内环境依从性解释高血压三个1/2悖论:

1】1/2的高血压患者没有意识到自己患有高血压:

2】在那些已经知晓患有高血压的人群中也仅有1/2接受了治疗:

3】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仍有1/2未能将血压控制到正常范围:

4】临渊求鱼不如退而结网:

九、糖尿病六经辩证与“郁热虚损瘀”:

㈠传统西医糖尿病定位胰岛素治疗的无奈:

㈡前卫科学关于糖尿病病理机制的新认识:

㈢古代中医糖尿病定位:脾瘅、消渴--津液失常:

㈣ 糖尿病脾瘅/消渴的《伤寒》六经辨证:

㈤中医糖尿病-津液病缘由为阳虚阴凝发展:

仿:李同宪糖尿病【势变】五个阶段-郁热虚损瘀:

㈥慢性糖尿病治疗‘修环境’才是根本出路:

十、中风历结与脑血管意外、类风关证态:

㈠中风/脑卒中----脑血管意外:

1】痰浊:

2】瘀血:

3】痰瘀互结:

4】荣卫空虚:

㈡历节----类风湿关节炎:

1】历节:(表格)

2】自身免疫反应性疾病

3】与其它风湿性疾病相鉴别

4】二十一世纪现代研究:

十一、肿瘤与痰证--炎性渗出与血管增殖证态:

1】现代西医认为:84%的癌症为病毒引起,15%的癌症源于慢性炎症:

2】现代实验证明:其中真核转录因子[NF-kB]参与RNA的翻译转录:

3】肿瘤研究的历程表明:致癌基因的概念极显幼稚:

4】颠覆性观点:细胞所处微环境才是肿瘤主因:

5】现代抗癌新认识: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参与、多基因改变、

多步骤演进的复杂过程:

6】传统中医外科治疗疮疡痈疖疽的“消、托、补、围”四法一览:

7】中医认为:肿瘤属中医痰饮--瘀血--痰瘀交错:

8】中医扶阳与通阳对于癌症治疗的影响:

9】中医止血活血抗癌症血管增殖的前景:

10】修复胃肠黏膜组织是最终战胜癌症不可或缺重要一环:

11】当代徐荣祥教授的“人体再生复原科学-原位干细胞技术”:

Ⅸ】第九章:《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剂应用

『副标题:《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证线索和方剂应用』

1】太阳病《伤寒》《金匮》“方-证”联络总览:

1--1】太阳病--中风:

1--2】太阳病--伤寒:

1--3】太阳病--郁热/温病:

1--4】太阳病--痉证:

1--5】太阳病--风湿痹:

1--6】太阳病--阳虚痹【宗少阴治】:

1--7】太阳病--风水、皮水、里水、黄汗、气分:

1--8】太阳病--表里证:

1--9】太阳病--咳喘证:

1--10】太阳病--变证:(太阳病失治--阳气虚损,水气泛滥,痰饮结胸)

1--10--1】太阳中风--变证,阳气虚损:

1--10--2】太阳中风--虚证:

1--10--3】太阳病--变证,水气泛滥:

1--10--4】太阳病--变证,痰饮结胸:

1--11】太阳腑证:膀胱-五苓散;

1--12】猪苓汤主治和现代加减扩大使用:

1--13】桃核承气汤、抵挡汤、抵挡丸:

1--14】金匮膀胱证:【膀胱-小便不利,少腹满】



2】阳明病《伤寒》《金匮》“方--证”联络总览:

2--1】阳明郁热:栀子豆豉汤证:

2--2】阳明经证:白虎证与类白虎证:

2--3】阳明腑证:三承气汤证:

2--4】阳明寒症:【从太阴治】

2--5】阳明湿热--发黄:

2--6】阳明痞证--心下病:【见上太阳篇】

2--7】阳明胃气--三焦病:

2--8】阳明大肠--肠腔病:



3】少阳病《伤寒》《金匮》“方--证”联络总览:

3--1】少阳-胆病:口苦咽干,胸胁苦满;

3--2】少阳-热利:

3--3】少阳-温病、湿热:



4】太阴病《伤寒》《金匮》“方--证”联络总览:

4--1】脾胃虚寒:

4--2】脾胃湿热--痞证:【心下痞、胃脘痛,呕吐下利、腹痛】

4--3】脾胃痰饮:

4--4】脾胃寒饮:

4--5】脾胃水气:

4--6】脾胃气滞:

4--7】脾胃衰败:



5】少阴病《伤寒》《金匮》“方--证”联络总览:

5--1】少阴热化:--心神不安,失眠多梦,咽红微痛;

5--2】少阴寒化:--心肾阳虚欲脱;

5--3】扶阳别祖郑欽安增补阴盛阳衰欲脱症候:

5--4】少阴胸痹:--胸闷、胸痛;

5--5】少阴心悸:--心烦、失眠、多汗,惊恐;

5--6】少阴合病/兼证:

5--7】少阴肾病:肾-腰酸腰痛,小便不利,下利清谷,厥逆;



6】厥阴病《伤寒》《金匮》“证--方”联络总览:

6--1】肝热--蛔厥,寒热错杂厥,热厥:

6--2】《伤寒论》乌梅丸和《千金方》温脾丸对照:

6--4】《伤寒论》吴茱萸汤和《千金方》深师大茱萸丸对照:

6--5】肝寒--藏厥:

6--6】肝郁--气厥:

6--7】肝瘀--瘀厥:【瘀血-妇科】:

6--8】肝虚--血厥:

6--9】心包--热厥、痰厥、饮厥:

6--10】厥阴类证:

6--11】出血:

6--12】咽喉方,外用方:



Ⅹ】第十章:《伤寒论》《温病条辨》比较

『副标题:谈中医《伤寒》与《温病》的“一车两轮”』

一、《伤寒论》《温病条辨》临床证态中西比较:

系统感染《伤寒》和《温病》卫气营血证态列表比较:

㈠系统感染(包括感冒和传染病)前驱期与太阳经、卫分证态:

㈡各器官系统(急性感染)感染典型期与阳明、少阳及变证、坏病、各脏

腑气分状态:

㈢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与营、血分证态:

二、从2003年非典“激素与抗菌”之争谈《伤寒》与温病“一车两轮”…

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与营分血分证相一致:

㈡温病重在补充《伤寒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㈢温病学说发挥必有恃于深厚《伤寒》功底:

㈣伤寒、温病中医治疗学一车两轮岂可偏废?

㈤从2003非典治疗教训中体会中医一车两轮重要性:

㈥一车两论夺回中医急救阵地还需加以时日:

㈦重阳温阳破解当今医学难疑还得讲究战术方法:



Ⅺ】第十一章:走出疾病模式,回归上工修境!

『副标题:“上工治未病”修环境激发自组织自调控』

一、当代复杂性思维科学对生命演化新认识:

二、养生【修环境】实质保护人体自组织网络:

三、古人‘上工治未病’真义:

四、自愈自和能力人体心中的上帝:

五、心魔不断怎能接受传统之好处?

六、修环境是启动自愈能力根本途径:

七、“修环境”是辨证施治背后一条主线:

八、实践中习惯‘疾病模式’的反证:

九、‘上工治未病'目标治大病

『副标题:《黄帝内经》解决代谢病、疑难病的上工思路』
 
三世说医--中医为何前科学/超科学?

——多维度科学比量中医理论

正本清源谈中医基础理论背后的科学性

健康管理硕士 马桢伟 2017年10月

引子:三世说/一个鲜明观点


本文一个鲜明的观点:中医和中医理论非但不是不科学,而是前科学、超科学!西医建立在‘唯物一世说’的“科学”理论与中医‘唯物/唯心/唯一三世贯通说’的“前科学、超科学”理论相比较,实在是尚在启蒙中“孩童”,即当年钱学森所言(大意):“就复杂性思维系统控制思想而言,西医还处于幼年时期,过几百年才能到系统论,再过几百年才能到中医的整体论。”“中医要是真正搞清楚了以后,要影响整个现代科学技术,总结了以后,要改造现在的科学技术,要引起科学革命。……从这一点上看,中医理论是前科学(超前科学),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


笔者认为中医理论前科学、超科学的八个理由

①时间上,对世界本源的探讨和认识,中华文化是从老子的“道”、易经的“几”、“无极”、“太极”开始,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比现代科学早得多。

内容上,优秀文化的外延和内涵远远大于单一自然科学(医学),道、几、真如、无极、太极等中华文化认识的世界本源正是现代科学努力探索、尚未解决的目标体系。

③思维上,东方文化(中医文化)本是“欧洲(西方)现代科学的灵感来源”,本是集天下之大成而成的一门优秀综合科学,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维灵感。

④理论上,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又被当代前卫量子力学所佐证,并大有领导当今前卫科学新潮流之势。

方法上,解决问题,中医文化有着与其理论相配套的一系列较现代西医乃至现代科学多得多(浩如烟海)的控制管理方法,且简单实用。

⑥疗效上,许多现代西医、现代科学没能解决的难题,正在被这貌似原始落后的中医文化所解决。

⑦实践上,大量事实已经证明:学科交叉现象已成为科学技术整体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学科交叉既是实现科学知识系统整合的重要通道,同时又是孕育着重大科技突破的温床,中医学也是在与其他学科不断交叉过程中丰富和发展自身/与时俱进!

⑧发展上,现代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为中医学提供了更进一步的科学理论解读、科学信念支持和方法技术支持。例如,免疫学、干细胞的研究发展,微循环理论的提出,系统论信息论复杂性科学的研究……;而且,越晚出的越高级的理论对中医学理论的认可程度越高。


就此以上八条,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羞于中医术和器的相对落后而不敢用“超”,中医文化的现代解读何必还只停留在西医或现代科学已经能够‘器’证的、已经找到的、弄明白的框框之中,为何不能潇洒地超脱一下,超上一超,这不正是钱老对后来中医的期望和要求吗?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因为客观上当今大众认识的‘科学’,不仅面上大多已被十九世纪的结构定位思想和二十世纪中叶的线性反馈科学“先入为主”,而且背后又被“既得利益”所把持……,反对中医的唯科学主义者只要高举科学唯物【一世说】这面大旗,从世界观、本体论源头拦堵中医三世说,结果中医“本/世界观”之不立,“道/认识论”何以生?“法/方法论”何以变?“术器/实践论”唯有与迷信不科学接轨!无论当今中医与中医“粉丝”们再如何用前述①时间上,②内容上③思维上④理论上,⑤方法上⑥疗效上⑦实践上⑧发展上……证明的中医科学性,都可以视而不见,都可因形而上的‘唯心’和形而中的‘唯象’而被形而下‘唯物’“科学”庙堂判定为“迷信”或“不科学”!说什么“前科学、超科学”更是科幻/精神病人!“实践论”“黑猫白猫论”在唯物科学庙堂的“唯科学性”面前,在众多身居科学庙堂高位只认形下唯物的“科学家”心中,顶多只是一个高端政治家们跨世纪的创意!一个政治转型需要“白相老百姓的中庸口号”!


何以为?原来,自古中医“医易同源”“医者易也,意也”;讲究“形上天道(天理、玄学/唯心、心证-本)形下地道(物学、科学/唯物、器证-标)形中人道(文化、哲学/唯象、辨证-中),此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才贯通而“唯中唯一”的不二法门【三世合一说/三世医学】,重在“以天道统领地道见于人道”曰“天人合一”,故中医之“中”非中国之中,非中央之中……,乃‘上中下/天地人’三才中和贯通/唯一之中。但历史孽缘,从五四到文革,传统中医核心灵魂“天人合一/三世说”,已在当代唯科学主义‘形而下’【唯物/一世说】霸道奴役下,逐渐淡出中医,今天的主流中医“圣人/专家、教授、科学家”大多唯‘形而下’科学(一世说)为“王道”已成惯性事实,然此抽取中医(三世说)核心灵魂,只讲形下科学(一世说),毋论形上玄学或形中哲学(三世说)对今天中医的最直接果报是:

a让古典铁杆中医专家/教授逐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识天理,焉能知其中医之中);

b让现代中西结合专家/教授跟不上当代科学步伐,老希翼在形而下物质定性定量框架下探究中医“天人合一”(注:十九世纪的结构定位思想和二十世纪中叶的线性反馈早已不足以说明人体的复杂性);

c让许多中医学者整体“中医研究”(三世说是太极整体),逐渐演变为局部“研究中医”(一世说是唯物局部);

因为“圣人”不能以为常(抹杀天道和人道的地道,即定性定量科学不能解释其规律),百姓日用,难免唯有与“迷信”接轨,遭“科学与否”置疑自然而然!这几十年来,大凡因此类丧失传统“三世说”灵魂指导的“一世说”科学中医占领中医“绝对”市场,导致今天临床中医队伍大多从世界观/本体论开始“本不立则道不生”见地/格局每况愈下:如对中药【性味】只讲形而下【味】的现代化学物理作用,不识形而上【性】阴阳五行的电磁波特征能谱,导致许多在位中医专家教授网上集体声讨‘阴阳五行’不科学;针灸【经络】拼命寻找与其一一对应的形而下器质性管道和通路,不识其形而上整体特质电磁频谱对系统各层次能谱的整合夹带作用,大多陶醉“弃理求术”短期效应,集体沦陷西医形而下“科学”解说已成常态;此‘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理之不通,道之不立,整体疗效下降几成必然!即使天天喊老中医带徒又何奈?!


如果当真信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稍有一点常规“文化”知识的都应该知道:大凡经历过历史沉淀、被历史和大众普遍实践接受的“公理”,它就如同人们每天都要吃饭拉屎一样【庄子:道在瓦砾、道在稗粒、道在屎尿】平常之庸背后本就蕴含着天地人三世不同“科学”规律;即所谓“公理”本就是古人哲学【三世说】‘形而上’与‘形而下’相结合见于‘形而中’的产物,故虽暂时无法被现代普世文明/简单形而下物质“科学”直接证明,但决不应排斥其可被现代或后现代‘形而上’量子力学或‘形而中’复杂性思维、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第二第三维度“前科学与超科学”间接证明。故中医和中医理论,此千百年来已被无数先贤大量实践检验的结果,其“公理”背后有待认识的(包括形而上和形而中)“前科学与超科学性”存在,不管现代证明与否?用何种形态方法证明?都不应该影响其“公理性”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此古人有曰:“圣人以为常(科学规律),百姓日用而不知”(注:唯有少数上层专家/知识层次才能真正明白/懂得其背后的“科学”规律,寻常百姓虽不能明白其背后的“科学”规律,但也决不影响其公理性的广泛使用,然在宝塔尖能够明心见性圣人以为常的能人毕竟凤毛麟角,如果百姓都能以为常,又何言其圣人?)。那么,几千年来历经无数圣贤(历代精英)和广大百姓无数实践检验过的三世中医理论的“公理性”,当代唯科学主义者,包括在位中医(圣人)专家/教授/皇家科学家等是否已经有能力只用现代形下“科学”一世说逐一甄别证明传统三世中医形上/形中“公理”的科学性呢?答案只能是:管窥全豹、低维度的瞎子摸象而已!


虽然,伴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或许经过今天形而下科学家们重新“研究”“证明”“册封”的某些中医和中医理论,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一定的与时俱进“创新”意义,能够推动部分中医事业的发展和普及。但往大的说,不管成功与否,这本应是当代科学家们(圣人以为常)中医研究应该承当的历史使命;往小的说,这对当代中医业内“业务能力”的提升,当代中医机构“中医品牌”的推介(百姓日用)或许有一定推动作用。但普世社会(物质利益社会)医学“科学”的最大弊端就是与利益挂钩,唯有以利益为导向的中医事业才能“生存”,结果让传统中医形而上的“无之以为用”逐渐退出主流,唯形而下的“有之以为利”占领绝对主流,主流中医“有之以为利”的商业利益“生存性”代替了原来中医“无之以为用”的“公理性/公益性”,中医乱象自然峰起!回眸三百年来的中医历史:

a明代中叶“前店后工场”的资本主义萌芽,让传统汉方中医蜕变为资本卖药医;

b清代继此资本老字号大品牌卖药医方为正统,将其它针灸推拿刮痧等一切与资本卖药无关的传统方法,一概逐出中医主流;

c五四以后,资本在科学和民主包裹掩护下,否定中医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d解放以后提倡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历经半个多世纪,今天实际早已成“西学为体(资本),中学为用(赚钱)”的小妾,重新“证明”“册封”无非为资本利益重择小妾标准而已。

现代中医行业内都知道:当今物质“科学”商业社会,传统中医理论与手段大凡唯有得到现代科学利益甄别研究“证明”“册封”的,方有生存竟争发展之机会;反之,没有得到现代科学利益甄别研究“证明”“册封”的,即使“公理性”再显著、疗效再好,也唯有逐渐退出中医历史舞台,登堂入室、竟争发展更是白日做梦!今天中医所谓的科学“圣人以为常”(专家教授的研究“证明”“册封”)其实质是以利益为主导“生存与否”之竟争!与中医真正的“科学与否”相干性又何其微也?本来,中医真正科学与否?证明与否?那本应是中医业内外少数上层“科学家”“专家”(圣人)们的历史使命,与广大基层中医和老百姓使用实践中医的公理性(百姓日用)何干?难不成,因为少数唯科学的“科学家”“专家们”虽占着茅坑却暂时无法科学解释证明中医的“公理性”,不能以为常(科学规律),由此中医理论的“公理性”就与“妖魔性”划了等号?循此,老百姓日用现代科学暂时还不能解释的中医方法,自然又与“愚昧”“迷信”划了等号?!其实明白人都清楚,只要“一世说”当道,人性唯有利益,资本社会/利益最义(宜),一旦资本参与,“利益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何论中西?”“黑猫白猫赚钱才是好猫!有权有位,治死人也是权威!没权没位治好人也是非法!”此说在下虽然不敢完全苟同,但却多少真实地反映着当今中医“科学与否”的一个无奈侧面!


而不识三世说医学(‘形而下’讲物/质位【一世】,‘形而上’讲道/本体【三世】,‘形而中’讲易/辨证【二世】),今天唯科学主义环境统治下的末法时期【盛行只讲形下科学(技法),不讲形上根本(道),即教条主义之末法】。近代中医科学研究大多唯在形而下框架下,弃理求法求术(弃本逐末),中西医结合虽在政府倡导的“科学”普世文明驱动下时髦流行,但受末法时期“环境/道场”所逼,中医“道法术器”,研究形而上/道与形而中/法的公理性,必然吃力不讨好,唯纠缠于形而下术和器的“科学性”立项,才常有“立竿见影”的利益。结果导致网上有人批评,现代“末法时期”的中医研究,如同某些“红楼”专家毕生研究大观园的“马桶”一般(逐末),今天许多中医研究专家不重哲学中医“道与法”整体“中医研究”,而专事科学西医“术与器”局部“研究中医”。循此庙堂权贵专家们的示范作用,今天中医界仿佛唯有用西医知识证明中医技术的科学与否?才能方显庙堂“中医专家”的“英雄”本色!久而久之,西医专家们局部一世说“研究中医”的科学性,代替了原来整体三世说“中医研究”的“公理性”。由是,中医与中医研究这“天人合一”老百姓的“不贵难得之货”,在国家级‘研究中医’“利益”的驱动下,或被形而下的“科学性”捆住手脚,或被当作形而上“祖宗牌位”束之高阁,更多的则被实用主义当作“标新广告工具”攒钱,反而“令人行妨”。故有当今中医内部人士揭示庙堂利益形而下“研究中医理论科学性”的实质是“自己画一个圈,挖一个坑,自己跳进去努力找东西粉饰证明的愚蠢行为,焉能不贻笑大方?”中西医结合科学理论倘若都建立在如此沙丘上,又何堪大用?!五十多年来的中西结合历史经验实际已经证明:离开了中医三世说,国家政府曾经花了大量人力物力,用形下西医理论“一世说”解释中医理论“三世说”的公理性,此所谓的‘中西结合’中医科学现代化之路,实践检验这是一条走不通的“劳民伤财”之路!今天是否还有没有必要重新再“劳民伤财”重来一遍?相反,倘若认识中医“三世说”,五十多年来的中西结合也并非一无是处。历史经验同样证明:融入中医“三世说”大框架,“天人合一”形上形下结合而形中,即便是西式拿来主义的典型形而下手段,也决不失其与时俱进之“经典印证”,传统儒释道鲜有不为之‘注脚’!中西结合自然而然!“勤求古训、海纳百川、融会新知、独辟蹊径”是其百年写照!中医三世说何其重要焉!!!


又:因为“科学”一世说当道,当今主流中医皆唯科学一世说为准绳,故就三世中医而言,“好中医在民间”大概唯此土壤!但民间三世中医这一伴随着华夏千百年三世说传统文化而生、富含现代一世说科学编外基因的农耕文化产物,作为一种与现行“科学”公权利益格格不入的传统“编外”,近百年来,因为被科学“一世说”强奸,全世界的编外“文化”三世说医生(非主流)都必须面对这样一种无奈:既迫于生计须不断打破原有格局,倒逼传统“与时俱进”,又不得不遵循“永远不要与皇权拧着干”这样一条戒律……唯高举复辟传统而创新。故今天普世利益社会,有当今北大教授传授真谛:“一种传统文化要在当今社会得以立足推广,必须经过两个程序过程,即首先必须影响社会知识精英,先被知识阶层所接受,再由知识阶层影响政府,惟有得到政府认可倡导的文化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立足。”循此,笔者窃以为:因今天的太上【政府】唯相信科学、崇拜一世唯物,唯对身居科学庙堂高位的“一世科学权贵精英”言听计从,倘若不谈形下科学,中医形上形中的“天人合一”公理性常常只能是江湖妖怪,难上大雅!即使那天江湖“妖猴”真有本领反上形下科学权贵庙堂,也必遭太上五行镇压!故为今权宜之计,唯寄希望于身居“科学”庙堂高位的“一世科学权贵们”,倘若还真有几分尊重科学的“科学良心”或“科学羞耻心”,那么“用彼之矛攻彼之盾”,试用当今世界科学庙堂高处大多数前卫科学家公认或正在努力探索的“量子力学理论”【形上/三世科学】和复杂性思维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形中/二世科学】多层次多维度比量说明中医和中医理论的前科学性和超科学性,让今天的“太上”和“科学权贵”们能多少明白一些中医“公理性-妖猴”本领背后形上形中的科学性……这或许还是一条值得尝试,也许还是有几分说服力的方法和途径?循此,笔者陋浅,不敢为天下先,唯抄袭集约古人、先贤、历代中外名家诸多心得箴言,试从钱学森、佘振苏等人倡导的“一元两面三方(三世)多层次多维度”结构路线,集约比量说明中医和中医理论背后的前科学、超科学性,为这或许还值得一试的途径……做一块垫脚的铺路石!
 
第一章:一元两面三方与‘三个平行世界’

『副标题:何为道?道是‘形而上’高维量子纠缠』



一、三世界、三世文明与三大医学体系

二十世纪后叶,量子力学波动理论创始人薛定谔认为:生命有机体就是一个纯粹的原子系统【物质世界】;人只不过是按照自然定律控制这‘原子系统’的反映者【精神世界】;这个控制者又是谁?他认为是印度《吠陀奥义书》中所说的‘梵我同一’的大我。这个大我,等于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永恒自我【自性-量子纠缠】。并说:这一点不是渎神的,而是代表对世界上事物最深刻的洞察。是一个涉及到人类从‘悟性’到‘自性’的问题。

量子力学发展到二十一世纪,前卫物理学家埃弗特雷提出了一个宇宙多世界理论:认为整个大宇宙包括了许多平行的小宇宙,每个小宇宙各有自己的特征……;为此现代英国量子科学家波普尔提出了相应的“三个世界”的理论:“世界一”是包括生命有机体在内的物理世界【物质世界】;“世界二”是精神世界或心理世界,包括人类的思维活动过程,感觉、认知经验等等【信息世界】;“世界三”是指人类心灵直接领悟的理性世界【自性/量子世界】。并认为“世界三”是没有实物体现的抽象客体【形而上】,也不是思维过程【形而中】;既不是从数学上推证出来的,也不是物理实验的结果。例如自然数列是一个无穷数字的集合,其中又包括无穷的素数,这是一个抽象的客观存在,不是思维加工的结果;又如希腊几何学关于方圆与三角形关系,也不是人脑加工的产品……。进而牛顿的万有引力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也都是抽象的客观理性存在,是科学家心灵直接认知的结果,不涉及逻辑推理的过程。几乎所有支配宇宙的一些物理常数,很多基本定律,都是客观意义的知识,基本上都是通过直觉灵感而发现的。波普尔还进一步认为:这三个世界不是截然分割的,“世界三”通过“世界二”对“世界一”有反馈作用【类似:量子共振导致的重力扩张是高次元与低次元横向沟通的“虫洞”-维度提升】。我们的心灵是“世界三”的认识者,同时“世界三”又反过来启发我们的心灵。“世界三”就是人类苦苦寻觅 的所谓“上帝粒子”构成,需要人的灵感和直觉去认识的纯理性,类似现代物理学“真空零点能量场/终极实体”。


此说虽有一定争议,但实为当今世界最聪明科学脑袋们的认知回归,决非空穴来风。在下理解:其实这本就是中国传统太极图之所出,也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儒释道对宇宙、生命、和自然构建认知的基本框架体系,乃至整个人类(几乎囊括所有传统宗教、哲学)对宇宙、生命、和自然构建的认知框架体系。循此,试用以下图一、图二、图三、图四、表一、表二、表三等类比提示:

图一:传统“太极图”表现的一元两面三方/三个世界:

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44.tmp.jpg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边界)。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有玄,众妙之门。”

现代解释:形而上者之谓道,道是看不见、摸不着无形【量子】能量世界(第三世界),只可循内向心证(心/理证明),不可循外向器证(物/质证明),可以心理感知(意会知识),而不能以有形【分子以上】物质世界(第一世界)常识规律言之(佛家:一说皆不中),故曰:道,可道,非常道。形而下者之谓器,器者今之物也(物质世界),虽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客观、有形有棱、可被命名,但归根结底皆无形【量子】因缘耦合暂时之假象,而非其真实之本体【真如/量子】的独立存在,而真正的无形【量子】本体是不能被形而下物质命名的,故曰:名,可名,非常名。无【真如/量子】为世界本源(本体),它先与和参与一切有形和无形世界(地-形而下/有形世界、天-形而上/无形世界)的构成和始终(道家:无中生有、有化为无),故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器/物】虽为无形【量子】本源因缘和合而生的暂时假象,但第一世界的万事万物之有,皆离不开此无中生有【有形】、化生万物【万象】形的第一性派生环节(唯物性),故曰:有,名万物之母。所以,研究形而上的无形第三世界,重在考察其根本微小粒子(几通机)变化规律,曰常无,欲以观其妙;研究形而下的有形第一世界,重在考察其形之边界(徼)上下两个层次相交/相易出现的信息,曰;常有,欲以观其徼;形上与形下虽为两个不同层面(异名)世界,但两者的本源(本体)皆同出于玄妙的【真如/量子】(玄为黑色/看不见/旋转的,妙为微小/难以感知/奇妙粒子,现代电磁波/波粒两象性是其真实写照),皆为【真如/量子】电磁波生成主导地变化始终,故曰: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形而上的玄妙电磁波【量子波】与形而下的玄妙电磁波【物质波】相易相抟、交变为门、为关(玄关)为中,信息(两个不同层次电磁波交变)出焉;故曰:玄之有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六章:“谷神(玄关)不死,是谓玄牝,玄(阳)牝(阴)之门(中/冲)是谓天地根。”

现代解释:谷者两山之凹穴,神者两精相搏(易)信息,谷神即表意无两个不同层次(如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能量流动(冲和)产生的信息。不死者物质运动变化不息,皆归结于不同层次之间玄(阳)牝(阴)/斥力(发散)与引力(吸引)的相互作用。两者之间的过渡态为中为门,内经曰玄关,它们是天地万事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能量/质量/信息源头(天地之根)。微观世界的基本粒子【量子】是世界万事万物最小的原始单位,有形无形的事物都是如此。就一个相对独立的具体事物【太极】而言,‘道物承接协同’其‘道’为【形而上】量子级无形物质,‘器’为【形而下】分子以上有形物质,两者相‘易’其形之界面【过渡态】为中,其形之界面【过渡态】因是两种状态之差/不确定性之差【形而中】[量子层次……原子层次→分子层次→大分子层次→长链分子(形成一级空间结构)→长链之间相互联合(产生了二级空间结构)→发生各种扭曲(产生三级空间结构)],古人称之为“关”,又称“玄关”。(玄者黑洞、旋转、不可测,‘象’证现代量子波/电磁场。)玄关则可解释为:形之界面【中】两种不同状态(分子与量子电磁场)相交汇的过渡域【量子波函数相位梯度】。(注:现代常将居家门口与进入室内的门庭区域称之为“玄关”);中医则将体表与外界接触的表层细胞孔穴称之为“玄府”;《道德经》《黄帝内经》将此称之为太极之门--内外交通之“门”(广义穴位),如“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神乎神,客在门”。又将其内外交变的开合枢纽称之为“节”;两者交换内容表达【信息】与整体的统一称之为“和”。


《周易/系辞》: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粒子)存(存在)存(作用),道(形上)义(形下)之门(中)。

天地设位,圣人(察几)成能(粒子)人谋(哲学)鬼谋(玄学)百姓(科学)与能(能量)。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

现代解释:天是形而上无形世界,地是形而下有形世界,天地万物运动变化,从无到有曰生,从有到无曰化,皆形而上无形【量子】主宰推动形而下有形【分子以上】造化,故曰天尊地卑天地位设也;形上形下两个世界并行存在且相互作用,相易相抟在形之边界冲气为和,位在上下之中。

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皆因基本粒子(性)之存在和作用而变化万端,形而上看不见的天道与形而下看得见的万物相互交感,皆取其义(义者宜也)冲和之气交互之门,谓之形而中。天上地下、天尊地卑、天地位设、人行乎中,研究此天地人三个世界相互作用运动变化规律的(世界观/本体论)学问,上层圣人讲形上粒子能量(量子力学),中层常人讲形中世故人情(辨证哲学)兼形上鬼神(玄学),下层老百姓讲形下物质能量(科学)。就天成象、地成形,人有情三个世界,《易经》用八卦以天象告天道,用爻彖以人情言相义/宜(天人合一),天为阳谓刚,地为阴曰柔,形上形下相易相抟交互交融,杂居于形中,见乎于人情,推理判断,则吉凶可见矣。


表一、传统“太极图”一元两面三方/三个世界列表:

三世界 世界一 世界二 世界三

天地人 地(占宇宙5%)人(三维投射)天(占宇宙95%)

有无冲 有(物质世界)冲(精神世界)无(能量世界)

物心能 物(质量) 心(信息) 能(能量)

身心灵 身体 身心 心灵

求取方向 外向唯物 持中唯(象)一 内省唯心

三学问 科学-知识 哲学-知见 玄学-智慧

三医学 调身-西医 调(关系)中医 调神-巫医

形为界 形下/有形 形中/玄关 形上/无形

器门道 形而下谓器 形而中谓门 形而上谓道

宋/周敦熙 物 道物承接协同 道

阴阳中 阴(引力) 中(合力) 阳(斥力)

玄牝根 牝(阴) 根(中) 玄(阳)

形势微 观其徼(形) 观其音(势) 观其妙(微)

哲学三观 客观 主观 微观

体象用 察其体 察其象 察其用

精气神 精(粗守形) 气(中复气) 神(上守神)

候象理 物(候)形 易(象)意 数(理)道

真假心 事(假)缘 情(心)生 理(真)因

标本中 (标) (中) (本)



表二:“三世界”本质是三个维度的不同宇宙观和世界观:

形下物质世界【体/质←引力[投射/染]-中-[放下/净]斥力→神/用】形上精神世界



世界/维度 世界一:第一维度;世界二:第二维度;世界三:第三维度;

三世界 唯物---肉体[显序] 唯象---能体[气序] 唯心---光体[隐序]

以形为界 形而下-知识-科学; 形而中-知见-哲学; 形而上-智慧-神学;

亚里士多德 [原质]---质料因 [原形]---形式因 [原型]---动力因

现代三性 感性【区别性】 理性【流动性】 灵性【整体性】

现代三观 局部物质观/局部定位;动态信息观/系统当下;整体能量观/背后大局

三心理 [自我]--意识 [本我]--本心 [超我]--自性

三商值 自我主导智商 本我主导情商 超我主导慧商

三方向 外向求取 持中不二 内省求取

三人性 私性-向恶 习性-可善可恶 天性-向善

以色为界 欲界 有色界 无色界

因果三心 [自私心] [缘起心] [慈悲心]

佛家三身 报身-欲力所为 化身-愿力所为 法身-业力所为
诸法无我 体空 相空 性空
三法印: 体空----诸法无我,从体依体-立净土宗 ;
相空----诸行无常,从相离相-立禅宗;
性空----涅槃寂静,从性说性-立密宗;

三自性: 唯识 中观 大乘
诸法皆入三自性:名、相、八识归依,妄计遍执性-唯识;
分别、二无我入依,依他缘起性-中观;
正智、如如摄归, 万法圆成性-大乘;
三智慧: 六根六识(妙观察智) 第七识(平等性智) 第八识(大圆镜智)
通权达变、开化有情;不转一切、自他平等;本体光明、境照法界。

三分别心 小乘/善分别心 佛乘/不二法门 大乘/无分别心

华严境界 善能分辨诸法相, 有情无情共一体, 于第一义如如不动;

道家三清 玉清/玄血 太清/罡气 上清/灵神

三魂魄 幽精[精血] 胎光[元气] 爽灵[神灵]

中医三玄 玄牝/命门肾间动气,玄关/中气/毛脉合精,玄眇/神明/生气通天;

精气神 凡人凭肾气有余以享天寿;常人真精真气相交谓之中;圣人传精神,服天气通神明;

中医三工 下工[下守形]重质量 中工[中复气]重信息 上工[上守神]重能量

生命三能 食品化学能 干细胞生命能 宇宙量子/场能

现代三因子 生命激素/细胞因子 膜信使cAMP/cGMP 生物场导/心灵因子

常人三态 生态---身体/感知 世态---思维/见地 心态---灵魂/情感

三境界 看山是山, 看山不是山还是山, 看山不是山,
看水是水; 看水不是水还是水。 看水不是水;
 
第一章:一元两面三方与‘三个平行世界’

『副标题:何为道?道是‘形而上’高维量子纠缠』



一、三世界、三世文明与三大医学体系

二十世纪后叶,量子力学波动理论创始人薛定谔认为:生命有机体就是一个纯粹的原子系统【物质世界】;人只不过是按照自然定律控制这‘原子系统’的反映者【精神世界】;这个控制者又是谁?他认为是印度《吠陀奥义书》中所说的‘梵我同一’的大我。这个大我,等于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永恒自我【自性-量子纠缠】。并说:这一点不是渎神的,而是代表对世界上事物最深刻的洞察。是一个涉及到人类从‘悟性’到‘自性’的问题。

量子力学发展到二十一世纪,前卫物理学家埃弗特雷提出了一个宇宙多世界理论:认为整个大宇宙包括了许多平行的小宇宙,每个小宇宙各有自己的特征……;为此现代英国量子科学家波普尔提出了相应的“三个世界”的理论:“世界一”是包括生命有机体在内的物理世界【物质世界】;“世界二”是精神世界或心理世界,包括人类的思维活动过程,感觉、认知经验等等【信息世界】;“世界三”是指人类心灵直接领悟的理性世界【自性/量子世界】。并认为“世界三”是没有实物体现的抽象客体【形而上】,也不是思维过程【形而中】;既不是从数学上推证出来的,也不是物理实验的结果。例如自然数列是一个无穷数字的集合,其中又包括无穷的素数,这是一个抽象的客观存在,不是思维加工的结果;又如希腊几何学关于方圆与三角形关系,也不是人脑加工的产品……。进而牛顿的万有引力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也都是抽象的客观理性存在,是科学家心灵直接认知的结果,不涉及逻辑推理的过程。几乎所有支配宇宙的一些物理常数,很多基本定律,都是客观意义的知识,基本上都是通过直觉灵感而发现的。波普尔还进一步认为:这三个世界不是截然分割的,“世界三”通过“世界二”对“世界一”有反馈作用【类似:量子共振导致的重力扩张是高次元与低次元横向沟通的“虫洞”-维度提升】。我们的心灵是“世界三”的认识者,同时“世界三”又反过来启发我们的心灵。“世界三”就是人类苦苦寻觅 的所谓“上帝粒子”构成,需要人的灵感和直觉去认识的纯理性,类似现代物理学“真空零点能量场/终极实体”。


此说虽有一定争议,但实为当今世界最聪明科学脑袋们的认知回归,决非空穴来风。在下理解:其实这本就是中国传统太极图之所出,也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儒释道对宇宙、生命、和自然构建认知的基本框架体系,乃至整个人类(几乎囊括所有传统宗教、哲学)对宇宙、生命、和自然构建的认知框架体系。循此,试用以下图一、图二、图三、图四、表一、表二、表三等类比提示:

图一:传统“太极图”表现的一元两面三方/三个世界:

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44.tmp.jpg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边界)。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有玄,众妙之门。”

现代解释:形而上者之谓道,道是看不见、摸不着无形【量子】能量世界(第三世界),只可循内向心证(心/理证明),不可循外向器证(物/质证明),可以心理感知(意会知识),而不能以有形【分子以上】物质世界(第一世界)常识规律言之(佛家:一说皆不中),故曰:道,可道,非常道。形而下者之谓器,器者今之物也(物质世界),虽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客观、有形有棱、可被命名,但归根结底皆无形【量子】因缘耦合暂时之假象,而非其真实之本体【真如/量子】的独立存在,而真正的无形【量子】本体是不能被形而下物质命名的,故曰:名,可名,非常名。无【真如/量子】为世界本源(本体),它先与和参与一切有形和无形世界(地-形而下/有形世界、天-形而上/无形世界)的构成和始终(道家:无中生有、有化为无),故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器/物】虽为无形【量子】本源因缘和合而生的暂时假象,但第一世界的万事万物之有,皆离不开此无中生有【有形】、化生万物【万象】形的第一性派生环节(唯物性),故曰:有,名万物之母。所以,研究形而上的无形第三世界,重在考察其根本微小粒子(几通机)变化规律,曰常无,欲以观其妙;研究形而下的有形第一世界,重在考察其形之边界(徼)上下两个层次相交/相易出现的信息,曰;常有,欲以观其徼;形上与形下虽为两个不同层面(异名)世界,但两者的本源(本体)皆同出于玄妙的【真如/量子】(玄为黑色/看不见/旋转的,妙为微小/难以感知/奇妙粒子,现代电磁波/波粒两象性是其真实写照),皆为【真如/量子】电磁波生成主导地变化始终,故曰: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形而上的玄妙电磁波【量子波】与形而下的玄妙电磁波【物质波】相易相抟、交变为门、为关(玄关)为中,信息(两个不同层次电磁波交变)出焉;故曰:玄之有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六章:“谷神(玄关)不死,是谓玄牝,玄(阳)牝(阴)之门(中/冲)是谓天地根。”

现代解释:谷者两山之凹穴,神者两精相搏(易)信息,谷神即表意无两个不同层次(如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能量流动(冲和)产生的信息。不死者物质运动变化不息,皆归结于不同层次之间玄(阳)牝(阴)/斥力(发散)与引力(吸引)的相互作用。两者之间的过渡态为中为门,内经曰玄关,它们是天地万事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能量/质量/信息源头(天地之根)。微观世界的基本粒子【量子】是世界万事万物最小的原始单位,有形无形的事物都是如此。就一个相对独立的具体事物【太极】而言,‘道物承接协同’其‘道’为【形而上】量子级无形物质,‘器’为【形而下】分子以上有形物质,两者相‘易’其形之界面【过渡态】为中,其形之界面【过渡态】因是两种状态之差/不确定性之差【形而中】[量子层次……原子层次→分子层次→大分子层次→长链分子(形成一级空间结构)→长链之间相互联合(产生了二级空间结构)→发生各种扭曲(产生三级空间结构)],古人称之为“关”,又称“玄关”。(玄者黑洞、旋转、不可测,‘象’证现代量子波/电磁场。)玄关则可解释为:形之界面【中】两种不同状态(分子与量子电磁场)相交汇的过渡域【量子波函数相位梯度】。(注:现代常将居家门口与进入室内的门庭区域称之为“玄关”);中医则将体表与外界接触的表层细胞孔穴称之为“玄府”;《道德经》《黄帝内经》将此称之为太极之门--内外交通之“门”(广义穴位),如“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神乎神,客在门”。又将其内外交变的开合枢纽称之为“节”;两者交换内容表达【信息】与整体的统一称之为“和”。


《周易/系辞》: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粒子)存(存在)存(作用),道(形上)义(形下)之门(中)。

天地设位,圣人(察几)成能(粒子)人谋(哲学)鬼谋(玄学)百姓(科学)与能(能量)。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

现代解释:天是形而上无形世界,地是形而下有形世界,天地万物运动变化,从无到有曰生,从有到无曰化,皆形而上无形【量子】主宰推动形而下有形【分子以上】造化,故曰天尊地卑天地位设也;形上形下两个世界并行存在且相互作用,相易相抟在形之边界冲气为和,位在上下之中。

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皆因基本粒子(性)之存在和作用而变化万端,形而上看不见的天道与形而下看得见的万物相互交感,皆取其义(义者宜也)冲和之气交互之门,谓之形而中。天上地下、天尊地卑、天地位设、人行乎中,研究此天地人三个世界相互作用运动变化规律的(世界观/本体论)学问,上层圣人讲形上粒子能量(量子力学),中层常人讲形中世故人情(辨证哲学)兼形上鬼神(玄学),下层老百姓讲形下物质能量(科学)。就天成象、地成形,人有情三个世界,《易经》用八卦以天象告天道,用爻彖以人情言相义/宜(天人合一),天为阳谓刚,地为阴曰柔,形上形下相易相抟交互交融,杂居于形中,见乎于人情,推理判断,则吉凶可见矣。


表一、传统“太极图”一元两面三方/三个世界列表:

三世界 世界一 世界二 世界三

天地人 地(占宇宙5%)人(三维投射)天(占宇宙95%)

有无冲 有(物质世界)冲(精神世界)无(能量世界)

物心能 物(质量) 心(信息) 能(能量)

身心灵 身体 身心 心灵

求取方向 外向唯物 持中唯(象)一 内省唯心

三学问 科学-知识 哲学-知见 玄学-智慧

三医学 调身-西医 调(关系)中医 调神-巫医

形为界 形下/有形 形中/玄关 形上/无形

器门道 形而下谓器 形而中谓门 形而上谓道

宋/周敦熙 物 道物承接协同 道

阴阳中 阴(引力) 中(合力) 阳(斥力)

玄牝根 牝(阴) 根(中) 玄(阳)

形势微 观其徼(形) 观其音(势) 观其妙(微)

哲学三观 客观 主观 微观

体象用 察其体 察其象 察其用

精气神 精(粗守形) 气(中复气) 神(上守神)

候象理 物(候)形 易(象)意 数(理)道

真假心 事(假)缘 情(心)生 理(真)因

标本中 (标) (中) (本)



表二:“三世界”本质是三个维度的不同宇宙观和世界观:

形下物质世界【体/质←引力[投射/染]-中-[放下/净]斥力→神/用】形上精神世界



世界/维度 世界一:第一维度;世界二:第二维度;世界三:第三维度;

三世界 唯物---肉体[显序] 唯象---能体[气序] 唯心---光体[隐序]

以形为界 形而下-知识-科学; 形而中-知见-哲学; 形而上-智慧-神学;

亚里士多德 [原质]---质料因 [原形]---形式因 [原型]---动力因

现代三性 感性【区别性】 理性【流动性】 灵性【整体性】

现代三观 局部物质观/局部定位;动态信息观/系统当下;整体能量观/背后大局

三心理 [自我]--意识 [本我]--本心 [超我]--自性

三商值 自我主导智商 本我主导情商 超我主导慧商

三方向 外向求取 持中不二 内省求取

三人性 私性-向恶 习性-可善可恶 天性-向善

以色为界 欲界 有色界 无色界

因果三心 [自私心] [缘起心] [慈悲心]

佛家三身 报身-欲力所为 化身-愿力所为 法身-业力所为
诸法无我 体空 相空 性空
三法印: 体空----诸法无我,从体依体-立净土宗 ;
相空----诸行无常,从相离相-立禅宗;
性空----涅槃寂静,从性说性-立密宗;

三自性: 唯识 中观 大乘
诸法皆入三自性:名、相、八识归依,妄计遍执性-唯识;
分别、二无我入依,依他缘起性-中观;
正智、如如摄归, 万法圆成性-大乘;
三智慧: 六根六识(妙观察智) 第七识(平等性智) 第八识(大圆镜智)
通权达变、开化有情;不转一切、自他平等;本体光明、境照法界。

三分别心 小乘/善分别心 佛乘/不二法门 大乘/无分别心

华严境界 善能分辨诸法相, 有情无情共一体, 于第一义如如不动;

道家三清 玉清/玄血 太清/罡气 上清/灵神

三魂魄 幽精[精血] 胎光[元气] 爽灵[神灵]

中医三玄 玄牝/命门肾间动气,玄关/中气/毛脉合精,玄眇/神明/生气通天;

精气神 凡人凭肾气有余以享天寿;常人真精真气相交谓之中;圣人传精神,服天气通神明;

中医三工 下工[下守形]重质量 中工[中复气]重信息 上工[上守神]重能量

生命三能 食品化学能 干细胞生命能 宇宙量子/场能

现代三因子 生命激素/细胞因子 膜信使cAMP/cGMP 生物场导/心灵因子

常人三态 生态---身体/感知 世态---思维/见地 心态---灵魂/情感

三境界 看山是山, 看山不是山还是山, 看山不是山,
看水是水; 看水不是水还是水。 看水不是水;
 

附件

P_20160904_025303.jpg
二、“天道、人道、地道”中国古人对三世界认识:



《易经》“易之为书,广大悉备,有天道(宇宙规律)焉,有地道(具体学科)焉,有人道(社会科学)焉,兼三才而两(阴阳)之故六【六合】,六者非它也,三才【三维度】之道。”(注:六者“六合”也,谓‘上下左右前后’之方体,即古人天圆地方之“方”,指代人类对于形而下-有形万物的一切“三维”感知;与此相对应“圆”则指代人类超越有形-三维感知之方的“形而上-无形”天道。(笔者注:按照当代前卫科学家推论,宇宙间超越人类三维感知/六合之外的【圆-天道】占95%以上,人类三维感知能够反映的六合之内【方-地道】只占5%不到),故古代《庄子/齐物论》言:“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现代《易经》之方研究者李定老师言: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易经》“道无方,易无体”本质就是以人类三维认知【世间六合】之‘方’切割宇宙无穷N维【出世间】之‘圆’,(注:八卦是六合之方八个角分别切割六合之外圆,六经是六合之方六个面分别切割六合之外圆)其得到的方和圆相易相抟“冲气为和”八个角之象数(谓卦谓爻),六个面【六经】之象势(谓门谓中谓化)【中医象思维】,循此中和/中庸【象思维】之文明,故言之曰:中化文明。


图五:中国古人天地人三世界示意图:
P_20160904_025303.jpg



《易经》“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上中下三极之道指:

上-天道【圆=N维】、中-人道【内方外圆=多维】、下-地道【方=三维】

《书经》:道性惟微(天性)=真理(真性自如);(善)

人性惟危(物欲)=心理(功利目的);(恶)

物性惟变(生生)=物理(物变规律);(中)

惟精(个体小一)惟一(整体太一),允执厥中(冲气为和中一)

自性【天性(量子)与人心(心性)合一】(天人合一,自性具足)。


解释:发乎天理意味道心,发乎物欲意味人心,道心易眛而难明故曰微,人心易私难公故曰危,物心无常而难执故曰变;唯有精(神)诚内省,守之以一(自性),使道心为主,人心听命(存天理,灭人欲),物心响应,才能坚执中道,开显大智,即返回自性,让心灵与宇宙圆融,开显自性光明--无量光、无量寿的智慧。


天道-“天之阴阳”万物背后规律不变,不具目的性(主观思辨形上性)属玄学

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戴震“正其谊而不谋其利”天道=真理(思维科学)

人道-“人之仁义”科学具目的性,技术具手段性;(主客观协同性)属哲学

清•戴震“正其谊而谋其利”“与时俱进”人道=社会科技(人文科学)

“惟宜所适”,孟子:“上下皆征利,其国危矣”(双刃剑)。

地道-“物之刚柔”万物都是运动变化的(客观事物形下性)属物学[科学]

清•戴震“不正其谊不谋其利”“惟变所适”地道=物变真理(物质科学)

易经:天道不变(不易)地道惟变(变易)人道惟宜(适易)

今人:规律不变,万物惟变,方法简易。与时俱进。

道德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

天之道(真)利而不害(善)圣人之道(中)为而不争(和)

庄子:“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

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成住坏空过程周期’。

天下之道有万世不变之道(天道),而无百年不变之法(人道)。

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有备(中道)。


[注:循此古人对于天地人【三世界/三个维度】的认识:“常人循地道而处人道【普世文明】,圣人循天道【出世文明】处人道【入世文明】”,即首先先于物质六合-形下“科学格物”然后形上“精神致知”超越人类六根六识-六合三维感知,空性N维宇宙中“正心诚意-修身养性-明心见性”放下自我(少私寡欲),唯有少私寡欲,才能‘真正“处下-躬亲民”“显诸仁,扬诸善……”,形而中在多维人类理性社会中实践检验“齐家、治国、平天下”。此宋代周敦熙谓之“道物承接协同”之“中和”“中庸”【入世文明】,这也许才是今人所谓感性上升理性,再回归实践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实践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真实所在。]


近代新儒学代表人物梁漱溟先生在其代表作《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中,将中、西、印文化概括为三种不同的人生方向:“西方文化是外向征服自然、改造环境的物质路向;印度文化是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路向;中国文化是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路向。”其实,所谓的西方外向征服自然、改造环境的路向就是【物质/器证】今人的科学/普世文明[认识地道-世界一]途径;早年印度意欲反身向后求根本精神就是【量子/心证】也是中国古代儒释道-圣学中的玄学/出世文明[认识天道-世界三]途径;至于意欲自为调和、持中和【中庸】根本精神,那是宋代周敦熙、二程、朱熹、明代王明阳等人的“道物承接协同【道器/辨证】”宋/明新儒学『理学』精神,有些类似现代复杂性思维、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入世文明[认识人道-世界二]途径(见后)。笔者表格示意如下:


表五:以形为界的三个方向途径与儒释道学问的方法途径:

形为界 途径方向 广义科学 学问 儒家 道家 释家 转识成智 现代思维 大脑偏重 形后理

下守形-有 外向征服 自然科学 物学 格物 太极/整体 文字般若妙观察智 逻辑思维 左半脑抽象 形后相-识


上守神-无 反身内省 思维科学 玄学 天道 无极/量子 观照般若大圆镜智 形象思维 右半脑形象 形后数-慧

中复气-理 持中调和 社会科学 哲学 中和 阴阳冲和 实相般若平等性智 意象思维 左右脑意象 形后象-智


周昌乐老师在其《明道显性:沟通文理讲记》中将中华传统文化(《大学》圣学)核心内容归结为:知天道、致中和、躬亲民三个方面【三维度/三世界】,其认为此三方面的结合,实际上就是当今通过将科学与人文沟通起来的第三种文化论述方式,而第三种文化并非孤立存在,恰恰是囊括、沟通了前两种文化的立体体现。循此,其又将中华圣学宗旨归结为“格物敬天,明心悟道,淑世爱人”十二个字,来概括第三种文化与前两种文化之间的立体关系,其认为今天优良的生活不仅需要丰富的物质生活,也同样需要充实的精神生活,两者绝不可以偏废。遗憾的是,眼下物欲泛滥,人心不古,时风每况愈下,唯物质论让当今人类自我膨胀,精神失落。所以今天重提古代《大学》宗旨中强调的“修身为本”《道德经》强调的“少私寡欲”,“处下-躬亲民”而“民利百倍”,以期能唤醒民众,找回失落的精神家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然要想重塑幸福人生,就要践行“敬天、明心、爱人”之旨,而前提首先是需要人们以智慧破除迷信。那么什么是迷信?什么是科学?中华圣学的“心证”高级阶段,是科学还是迷信?就显得关系重大!……。


笔者以为,与其在《大学》心性、精神方面与《小学》唯科学主义打口仗,不如先夯实中华圣学基础小学阶段“格物”的科学性。一个简单的逻辑推理,一门学科倘若在初级阶段就非常科学,发展到高级阶段反而不科学了,那么多半是因为初级科学对高级科学的理解出了问题……。就好比今天我们许多浅知的“唯物质”科学家和科学粉丝们,常常虽对牛顿、爱因斯坦等大科学家们早年的科学研究成果佩服地五体投地,但却对他们晚年的科学研究嗤之以鼻,常认为是走上唯心主义的“迷信”道路。其实又有几个能深入此中,品尝过此种“梨子”【粒子】之滋味呢?故笔者以为,按照古人“天地人”三世界的构思,不妨把“知天道、致中和、躬亲民”三个世界先还原为“格物学,知天道,致中庸”三个世界,把中华圣学宗“格物敬天,明心悟道,淑世爱人”十二个字,改为“科学格物、天道明理、中庸去私”十二个字。因为,唯有既懂科学(格物学)、又明天理(知天道),方能有望真正进入“去私寡欲”“处下躬亲民”(致中和)的圣人阶段。唯有三世界(三个维度)立体贯通,其相互关系带来的“科学性”自然耀然纸上。(见下)


图六:古人“天地人”三世界相互关系式:

地道-物学【形】-格物致知-外向求取【第六识】器证-经典科学-格物学

天道-玄学【神】-正心诚意-内省求取【第八识】心证-量子玄学-知天道

人道-和学【气】-齐家治国-持中求取【第七识】辨证-社会哲学-致中和


“人法地【科学】,地法天【玄学】,天法道【哲学】,道法自然【因果】。”

人类尊循科学——量子解释科学----道德约束科学——中庸实践科学

物质文明(器证)-精神文明(心证)-社会文明(辩证)-系统文明(归一)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道归于一)。
天地人三世界关系图.png

《中庸》有曰:“诚者【诚者直也,直者不违心性(量子),故“直”为道场】,天之道也;诚之者【思维量子】,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诚者善也,唯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如如不动……】自诚明,谓之性【思维量子】;自明诚,谓之教【量子学问】;诚则明也矣,明则诚矣【明心见性--明理】。唯天下至诚【直/善/正见】,为能尽其性【量子、思维科学】;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社会科学】;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自然科学】;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宗教/文化】;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把握宇宙规律】。其次致曲【细微之处】,曲能有诚【推究入理】,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惟天下至诚为能化【量子科学解释一切推动一切】。”(注:图中箭头方向“格物学,知天道,用诚性,致中和……”的道路是为正道--中庸-天下达道,反之,离开正心诚意,一切反箭头方向-走占有欲望/利益驱使的“格物、造物、牟利、成功”科学道路,皆为邪道-魔道。)


用孔子自言的“年龄发展智慧高度”与之相对照理解:

“十五敏而好学”(学技求知而近博);相当【小学阶段】--“格物”;

“三十而立” (博中立业而求通);相当【小学后阶段】“致知”;

“四十不惑” (通则明理而不疑);相当【大学阶段】--“正心”;

“五十知天命” (明理知天道则精);相当【大学后阶段】“诚意”;

“六十耳顺” (精则独成系统,容乃大); 【圣学阶段】--“中庸”;

“七十随心所欲不愈矩”(精而返约【简】)【天人阶段】--“归真”。


从上图关系式清楚可见,现代惟科学主义者推崇的所谓“科学”只是图中“天地人”三世界中的“地道-物质科学”,仅属中国传统文化中【外求】器证的“格物事【下守形--小学】”阶段,只是现代发展得较为精致(科学之长处),离开中国传统文化中【内省】心证的“知天道【上守神--大学】”阶段和【持中】中庸的“致中和【中复气--圣学】”(大学后)阶段尚有距离。而且在哲学上,中国传统认为此三者是既非‘唯物’亦非‘唯心’的两元论,也并非并行不交老死不相往来的分别世界,而是一个“取象运数,形神一体,冲气一元”(王琦)三位一体、对立统一的整体系统辨证[过程]关系,此佛学曰:“离空亦离有,不有亦不无;无无何所有,自有亦不有,自无则不无;”共属一元论的“不二法门”。如果说现代唯科学主义可以把本属一个整体发展关系的“小学”低级阶段单独定义为“科学”的话,那么,把本属一个整体发展关系的“大学”“圣学”高级阶段定义为“前科学”“超科学”自然天经地义。特别提请看官注意的是:这里中国传统“圣学”、中国传统“中医”虽然都好像侧重在这个整体发展关系中的高级阶段,但实际上它们从没放弃‘科学格物’的小学低级阶段,此《黄帝内经》明文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知其道者(天文),法于阴阳(地理),合于术数(人事)。”即后人所谓“形上玄学(天文)心证派生巫术,形下科学(地理)器证派生技术,形中哲学(人事)辨证派生艺术,此三者分别对应中医,敬畏天地、尊重科学、忠诚人事,融会贯通、缺一不可,方可言“天人合一、不二法门”。自古医者意也!艺也!中医作为一种艺术,本就是天理、地道在人事中的融会贯通。因此,将它们相对于物质“科学”地理低级阶段的天理、人事高级阶段定义为“前科学”“超科学”大概并不为过!
 
三、传统中医认识的“三世文明与三世医学”:



就中医而言,先贤有立规矩:“医不三世,不可行医误人”。四十年前初学中医理解: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乃须有三代(三世)以上的行医经历和经验,否之,则不能成为一个好医生。因非个人努力而能,唯被高高挂起而已……。


二十年前重温《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圣人杂合以治…”以为:此三世者非三代之意,乃指黄帝针灸、神农草药、素女(房中)丹道三大体系医疗技术的联合使用。即中医的整体观念应当包括整体对局部的主导作用及局部对整体的反作用两个方面的内容。整体与局部的复杂关系,并非都是整体决定局部那么简单,有时候,局部的损伤也会影响甚至决定整体。所以内治外治紧密结合,是整体治疗的重要手段,此老百姓言:“病人怕病多、医生怕术少”,意思再好的单一方法都必然有其相对局限,须联合应用为好。此唐/孙思邈言:“只药不针、只针不灸、皆非良医。”清/徐灵胎言:“不明外治之法,服药虽中病,仅得中医之半矣。”


今用量子力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前卫科学“三个世界”对照传统儒释道和中医理论,反思中医理论/幡然醒悟:原来三个世界/三世文明就是指古人“天、地、人”三个不同维度带来的世界观(本体论)分别主导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实践论而形成的三大不同科学体系,即“【形而下--唯物】的‘普世’文明(世界一/第一维度科学),【形而上--唯心】的‘出世’文明(世界三/第三维度科学),和【形而中】【唯象/唯一】的‘入世’文明”(世界二/第二维度科学)。用老百姓的通俗理解:地道是物学(自然科学)【格物学】,天道是玄学(思维科学)【知天道】,人道是哲学(人文科学)【致中和、躬亲民】;虽分别称之为自然[科学]、宗教[玄学]和人文[哲学]不同,但无疑都从属于人类文明--知识与文化,都是广义科学的一部分。总结中华文化/中华圣学,简单的说,也就是“格物、知道、明理”(中庸为天下至理)六个大字,所谓“中庸”者,即一个“先以方求圆,再以圆统方,后用方显圆”三世界、三维度贯通的“中和”过程。


(注:广义科学定义: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前苏联百科全书》)。科学是人类智慧(自然、社会、思维)的最高贵成果。《知识学问结晶-贝尔纳》。其三世界(三个维度的文明)有些类似今天北大刘丰老师的科学语境“求同尊异的多元文化”并存……(见后第三章)。


表六:三世文明主导的三大医学差异

三世: 形分: 对象: 大小: 属性: 哲学方法: 医学:

普世: 物质文明:


[世界一]第一维度科学[地道]自然科学 形而下[三维空间]眼见为实 抽象科学『物之质 器/有 物-证 阴[体]

显序 地之方≥分子 物形构 [微观]理化分析 -指标『知变』质量 区别性 特异性 外证-观 变化稳定 [必然/信]

[物]唯物器证 下学之要 还原分析归纳推理 物理-化学 格物致知 解剖分析 西医 生物化学 身体 [生物的]

下守形 技术 调身。

出世:精神文明:


[世界三]第三维度超科学[天道]思辨玄学 形而上[N维时空]灵感直觉 形象艺术『物之心 道/无场-候 阳[用]

隐序 天之圆≤量子 势序象[宇观]见地感悟-象思维『知常』能量 整体性 系统性 内求-悟 变化临界 [随机/信]

[能]唯心心证 上达之机 综合过程周期变化 道学-玄学 生生为易象数意理 巫医 神识心灵 心灵[心理的]

上守神 巫术 调灵 。


入世 信息文明:


[世界二]第二维度前科学[中道]人文哲学 形而中[N维—1时空]实践探索 辨证中庸『物之形 形/庸关-信证-象中[象]

过渡序 圆之内方之缘≤离子 精气神[中观]运动状态-证候『知简』信息 流动性 动态性 持中-象 变化反馈[可控/信]


[心]唯象 辨证 临证察机 系统信息 反馈控制 系统-哲学 阴阳五行 六经辨证 中医 边缘反馈 身心[社会的]


中复气 艺术 调意。


三世文明形成的三大医学,形而下普世文明主导的西医学注重质量维度(器证-唯物),与传统牛顿经典力学相对应,重在实践论,属小道范畴,偏于术和器;形而上出世文明主导的巫医(神医)学注重能量维度(心证-唯心),与现代量子力学相对应,重在世界观认识论,属大道范畴,偏于理;形而中入世文明主导的中医学重在信息维度(辩证-唯象),与现代系统信息控制相对应,重在方法论,属中道范畴,偏于法。



表七:《内经》《伤寒》三世哲学/科学/技术三级贯通:


中医学 理法方药三级贯通 研究方法维 “玄学-哲学-科学” 三级贯通 三大维度科学“心证-辨证-器证” 三级贯通


中医知识结构“哲学-科学-技术”三级贯通;《黄帝内经》“道德-阴阳-物候”三级贯通;《伤寒论》“病脉证并治”.


三级贯通;


一级概念范畴【明理】:

形而上 上知天文 【心理】哲学方法论精神文明【世界观】-基础科学

思维的,抽象的,基础的 玄学产物;理论体系

思维科学范畴:社会、人文、思维科学哲学概括层次,如宇宙学/量子力学/混沌理论/模糊数学/云计算等;

第三维度科学[概率感悟]古代文、哲、史,儒、释、道等传统文化,道气势序象数等;形上为体,伦理为用。

【上守神】高层次真实性原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阳而抱阴,充气以为和。

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

病脉证并治:“病--势”整体系统能量分析 ,玄冥幽微,变化难极(量子运动)。神机-神补



二级概念范畴定法】:

形而中 中晓人事 【社会】系统方法论 信息革命【认识论】应用科学 理性的,辨证的,科学的哲学产物 技术体系;

社会科学范畴:社会学、哲学、伦理学、数学、逻辑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

第二维度科学[系统综合]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

【中复气】形中为体,自组织为用。系统模型原则:究天人之际,通健病之变,循生生之具,谋天人合德。拨度奇恒,

道归于一。

病脉证并治:“脉--序”总系统体质分析 天布五运,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气机-气补 。


三级概念范畴方技】:

形而下 下知地理【生物】具体方法论 物质文明【实践论】具体技术 感性的,经验的,技术的,科学产物经验体系;

自然科学范畴: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

第一维度科学[还原分析]中医治疗技术,针灸、方技及内外妇儿等临床知识。

【下治病】形下为体,信息为用。基础辨证信息反馈原则: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病脉证并治:“证--象”分支系统信息分析 经络府俞,阴阳会通, 生机-食补 病机-药补。



有必要提请注意的是:循此三世文明【三个维度】形成的三大医学【三世医学】,看似三大不相交融的哲学、医学体系,但实质反映的却是一个事物(人)的三个不同维度层面,它们是一,不是二,也不是三;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一”(中国古代一元论、佛家不二法门、现代一分为三、合三为一哲学观);故现代中国科学院哲学家庞朴教授说:“中国古代哲学是一分为三的学问。形就是处在道器两半之际”,气是形的界面【中/冲】能量表现,神则是形界面【中冲】的信息反映;中国古代哲学本质是将形而下的[唯物]、形而上的[唯心]和形而中的[唯象],合三[唯一]的一元论。用现代通俗语言翻译:唯一论/一元论即现代系统整体论、系统信息论和系统控制论。


此《道德经》有言:“普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反之“离一失中,则不和不通,天地不通,则贻害无穷。”《庄子/齐物论》“唯达者知通为一;《黄帝内经》:“拨度奇恒,道归于一”;通“一”即是通“神”,得“神”亦即“得道”。明代名医张介宾自号“通一子”,把“一”看作汇通儒释道医之本,其注解《素问/移精变气论》治则时曰:“一之为道大矣【整体一元论】,万事万物之原也【量子/几】。易曰:天一生水。尧曰: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一】。老子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释氏曰:一生万法,万法归一。庄子曰:通于一而万事毕。邵子曰:天向一中分造化。素问/至真要等论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曰:治之极于一,其道皆同也。故人能得一【一元论】,则宇宙在乎手,人能知一【用量子力学/三世合一】,则万化归乎心。一者本也【量子源头/一元论】,因者【量子作用】所因也,得其所因【量子规律】,何所而不得也。”


它们的辩证关系:《庄子/齐物论》言:“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于天,亦因是也。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解释,当‘心’【形中】‘物’【形下】‘能’【形上】三世合一为物时,‘有’为看得见摸得着形而下质量,‘无’为看不见摸不着形而上能量,‘是与非’为形而中心的认知,‘彼’为形而上看不见的对象,‘此’为形而下看得见的对象;故曰:物无非彼,物无非是(看不见摸不着形而上能量并非没有对象,也并非只有认知)意思心和物、心和能不可分离。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只有形上或形下对象,没有形而中认知则不见,有了形而中心的认知方知之)。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形而上对象依赖形而中/心的认知,形而中的认知同样离不开形而上的对象,形而下世间万物【六合之方】必依赖形而上的对象【六合之外】和形而中的认知【枢机/环中】基础构成【方生之说】)意思形而中的意识有赖形而上的量子构成,形而下的物质必有赖形而中的意识反映。万物从开始到死亡,死亡到新的开始,从形而下到形而上(方可方不可)形而上到形而下(方不可方可),从肯定到否定,又从否定到肯定(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形而上【量子】缘由因无论被形而中心的认识或不认识,事物的一元两面三世【形上、形下、形中】都是统一而有联系的密不可分,彼此相互依存、对立统一。常常依顺正确的同时也因循了错误,依托错误一面同时也因循了正确一面。所以圣人不分割孤立对待事物的某一方面【一世说】,而观照事认识物整体的本来面目【三世唯一说】(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于天,亦因是也),也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状态、本来面目。

形而中的意识以形而上的量子为构成对象,形而上的量子构成必须被形而中的意识所反映(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形而上的无【彼】和形而下的有【此】本是一个事物被意识不同认知的两个方面(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事物有和无的两个方面各有它的是非,真的存在彼此两方面区别吗?真的不存在这种区别吗?(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而不重其对立,重其统一,掌握其对立统一之整体【唯一】这就等于把握了“道”之关键枢纽(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掌握了道的关键枢纽之处就像处于圆环的中心,可以顺应天地/圆和方的无穷无尽的变化(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而无论形而下的‘有’和形而上的‘无’、或形而中‘是或非’本质上都是整体一【唯一/一元论】的无穷变化而为(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与其用追求某一方面的一世说解释宇宙,莫如用三世一元的明澈之心(中庸/环中/空性)去体察事物的本来面目(故曰莫若以明。)。


三世关系现代简释:形而下实践是形而上理论的立足基础,形而上理论是形而下实践的认识指导,形而中是形而上理论落实于形而下实践的方法法则;此三者分而为三,合而为一,上中下/阴阳中对立统一、相互相成、不可或缺;任何缺一、割裂、混淆、颠倒……此三者辩证关系者便趋中医和中华文化之下乘。故《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早就按此明文提出了评判一个传统中医职业技术高低的“上中下”三工标准:“故知一【一世文明/一个维度】则为工,知二【二世文明/两个维度】则为神,知三【三世文明/三个维度】则神且明矣。……能参合而行之者【多个维度并行】可以为上,上工十全九;行二【两个不同维度】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单一维度】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故笔者以为,“医不三世,不可行医误人”其真正的意思应该是: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医,不仅要懂得“形上、形下、形中三个世界”三大医学的跨界沟通,而且还必须有效把握好“道理法术/三个世界”的竖向联系;(类似于当今卫生部长提倡:把握中医的“道、法、术、器”纽带关系)。循此而提纲挈领,本文写作按钱学森、佘振苏等人倡导的“一元两面三方(三世)多层次多维度”结构路线,从现代量子力学进入,逐次展开对中医基础理论背后科学性的讨论。
 
最后编辑:
四、现代量子物理学的根本观念:



现代物理学已知: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与电子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进而发现质子由夸克组成,已发现6种夸克分成上中下三代,每代两个,每个各含3种:三个夸克构成原子核中的重子,一个夸克与一个反夸克构成原子核中的介子,重子与介子合称为强子,它们参加原子核中心的强力作用;电子、中微子等称为轻子,它们参加原子中弱力作用。夸克与轻子属于同一层次,统称为层子。……今天前卫科学家还进一步认为:质子/夸克是由正电子和中子组成,中子由正电子和负电子组成,正电子为引力原吸引一切(阴),负电子为斥力原排斥一切(阳)。此宋代张载《正蒙/参两篇》言:“阴性凝聚,阳性发散,阴聚之,阳必散之,其势均散。”中子是引斥力原的对立统一(冲气以为和),它们是宇宙万物的最基本构成(三生万物)。(参见拙文《引力、斥力原统一场论假说》)


现代物理学将泛指比原子核小的物质单元,包括电子/中子/质子/介子/光子…夸克,以及在真空中/宇宙射线或高能物理实验中发现的其它物质单元都称之为“粒子”。这些物质单元“粒子”,又可按其质量大小分为重子(如:质子、介子)与轻子(如:电子、光子)两大类,按当代前卫科学家的描述,“重子”的质量大小/几何尺度大约在10的负13次方/立方厘米至10的负18次方/立方厘米之间,“轻子”的质量大小/几何尺度大约在10的负18次方/立方厘米以下至10的负33次方/立方厘米,如电子……。而且所有物质单元“粒子”都在不停地自旋,粒子的自旋运动又说明粒子具有自身相当(非常大)的活动空间【非点理论】。)


请注意:现代量子物理学推论认为:理论上人类能够测得的最小时间极限是10的负43次方/秒【类似佛学《俱舍论》:刹那】,最小空间极限是10的负33次方/立方厘米【类似佛学《楞严经》:邻虚尘】(注:这两个理论上的最小单位构成量子力学的基础单位-普朗克常数h,普朗克为量子力学创始人),而这两个数值没有任何一个是可以直接测量的,都是目前人类的技术和工具水平远远不能企及到的那个数量级,但是人类的心智却做到了。在这两个数值的背后,是一堆严密的公式和演算,是一群知名或不知名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它们是我们人类最智慧的大脑运算的定义值,而不是测量值。现代测量值:据公开报道,当今科学手段可观察测量的极限,往上可达10的25次方,往下只能到10的负16次方,也就是说,除了少数质量比较大的‘重子’在高科技的粒子加速器下已经能够被找到外,绝大部分‘粒子’特别是‘轻子’都是现代科学家们假设推理还不能被实证的物质,都是有待于伴随着科技手段的提高而被实证发现/找到的物质,而被当今大多数科学家推理认定大约在10的负33次方/立方厘米的最小轻子-电子,(钱学森将释迦摩尼的最小单位-邻虚层定义为10的负45次方/立方厘米)也必然只能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推论,因为10的负33次方/立方厘米远远小于当今科学手段观察极限,依赖当今的科技手段不仅不可能在实证/实践中找到,甚至有可能是人类科技手段观察发展永远难以直接企及的目标,唯有心性内省才能体察的真如佛性--无量佛、无量寿【空间无法度量、时间无法度量】。


(注:今天找到的所谓“电子”,实际是众多电子集合的电子云,并非单个电子;而且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有关电子几何尺寸的假设推定也在变化。如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学物理教科书介绍,围绕着原子核旋转的的电子大约是原子核的一千分之一;八十年代的《大百科全书》介绍的电子质量为0.91093897×10的负30次方千克,电量为1.60217733×10的负19库仑,半径尺寸为2.8×10的负13次方/立方厘米;跨二十一世纪之际,世界上更多物理学家又将电子的几何尺寸定位于10的负33次方/立方厘米,其范围跨度等级相当于一滴水与整个银河系关系,相差何其远矣?因为都是理论上的假设推定,谁对谁错?无法实证检验。用释迦牟尼的话说:“似一说即不中”“皆不可信以为‘真’”……。”当然也不可认为假!见后)


因为其大小已经远超出了人类感官的认知极限,无法实物类比-形象描述,唯有打比方-形象描述(古人用寓言、公案……今人言哲学方法,)。如《金刚经》言:“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量子】……”释迦牟尼的比喻:“一滴水有三千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相当于一个太阳系,三千(代表无数)的太阳系构成银河系,假设用银河系代表一滴水大小,把整个银河系变成一张照片时,其范围现代科学家认为大约是在一万光年(10的20次方)到十万光年(10的21次方)立方厘米距离之间,(有人推算佛学的“一大阿僧袛劫”相当于10的47次方)在这张照片中,不仅地球找不到,而且太阳也找不到,甚至整个太阳系都只能是微不足道的一个点而已。今天已经知道,进入一千万光年(10的23次方立方厘米,人类科技手段的极致)这张宇宙照片中,整个银河系也变成了一个小点,不要说地球,连太阳系也找不到了,大量旋转的星球星系启现一个佛教的‘卍’字符;同理反向下推,如果一滴水(一个立方厘米)相当于整个银河系,那么一个电子(10的负33次方/立方厘米)还远在我们眼见一滴水的负10次方以下……大约只相当于一个碳原子核大小;当一滴水被还原成一个立方厘米的宇宙照片时,那么大量旋转的10的负13次方以下粒子(量子活动)也应该启现一个佛教的‘卍’字符(今人熟悉的电磁波图像),而一个科学家推理的电子(10的负33次方)远远小于现今人类能够找到的最小物质-夸克(10的负16次方)(注:夸克的本来意思是西方的一种鸟,唯对着落日才‘夸克’‘夸克’…地叫,直至太阳落山。科学家取意-黑夜与白天的交界--物质无限可分与人类可观察的极限临界点而用之),如此巨大的几何级的差距,试问这是依赖当今的科技实证手段能够解决的吗?所以就本质而言,当今的粒子科学(量子力学)并非是一种眼见为实、定性定量研究分析‘物质-器证’的实践科学,而是一种直觉感悟、知识联想、逻辑推理联动的‘思维-心证’理论科学【玄学】,故西方科学家直言不讳将‘量子力学’称之为“理论物理学”【哲学思维产物】,非实证科学。


又因为现代物理学已知,质量、能量、信息三位一体,它们分别是一个事物的不同侧面反映(朋友王先生的比喻,好象机械制图的正视、俯视、侧视)。而每当这些物质单元小到“粒子”层面时,质量、能量和信息的界面已经相对模糊,人们唯有从它们的集合启现“波粒两象性特质,既是粒子(质量)又是波(场/能量)”捕捉,所以虽然这些粒子实在太小【看不见,摸不着(空/无】,根本无法从质和形【看得见、摸得着(有】把握,但能从其粒子集合的整体能量波-‘场’【特征能谱】的活动表现/信息发现【质量趋向于零—空/无,能量不等于零—真空妙有/真】,所以现代物理学又将它们概称为“量子”活动。


又因为现代物理学已知,世间万事万物分解到最后都是由电磁波(量子能量场)构成,‘粒子/量子’是组成万事万物的最小单位,又是万事万物具有潜在能量的最本源因子。古人将此宇宙本体、万物本源称之为‘道/真如实相/上帝粒子”,现代西方泛称‘基本粒子/终极实体’,指物质构成的根本原始(不能再分割)的推动力,其自带的能量活力不仅是万事万物的能量来源,而且是推动、决定万事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传说中的“上帝之手”,世间无论是生物的、化学的、还是物理的,无论是生化、气化、生生为易、还是相摶相博变化不息,都拜此粒子、量子所赐。从宏观角度看,世间甚至宇宙间的万事万物的千姿百态、有形与无形之间、实物和能量场之间的无穷无尽变化,本质上都是这些粒子/量子的作用。不仅当这些粒子/量子凝聚在一起,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可显现为有形有相的实体(原子/分子级以上物质),当这些粒子/量子启现弥散状态时,就表现为无形无相的能量场,而且即使是分子级以上有形有相的实体物质,也必然充满着大量的无形无相的量子在推动着有形有相的实体物质运动变化发展,由此质量能量互换不已(注:生物的活力-生命就在于有形机体中藏匿的大量无形量子在推动着有形分子变化发展……)。此古人有曰:“放之弥六合(凝聚构成一切有形世界),卷之则退藏于密(弥散退藏于无形量子世界),大而无外无所不贯,小而无内无所不包。弥纶天地包罗万象,万灵之主宰者也,天地虽大不得此‘妙道’不能成,人物虽灵但不得此‘妙道’不得生”“性理妙道,虽各自有,但人多不知其有,日用而不知,失本求末,道难明也!唯知此道者,方可返回本源。”总之,一切有与有之间、无与无之间、有与无之间【三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相互转化都赖此‘基本粒子’的能量转换,因此研究这些基本粒子能量转换就是研究导致世间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发展根本规律的源头学问。
 
五、道为宇宙本源,万物变化总原理/总规律



现代量子物理学的根本定义:/一切事物(实体和场)都有着共同的物质基础—集质量、能量、信息三位一体的粒子/量子是万事万物的最小单位,也是组成万事万物的最基本单位【一生成一切,一切归于一】。因此研究这些基本粒子能量转换就是研究导致世间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发展根本规律的源头学问。由此,现代量子力学是当今科学的最前沿,人类文明的最根本。



一切科学的、文化的、哲学的、宗教的的学问,研究到极深,归根到底都将面临一个归宿性的答案:“世界、宇宙的本源是什么?”“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是所有科学、文化、哲学、宗教……归根结底必须要作出解答的根本性大问题,也是整个人类为此孜孜不倦努力探索的大问题【本体论】。中国古人早已回答:那就是‘道’,它是一切存在和变化的根本!


今天中科院哲学家李震对‘道’下的定义:“道是宇宙本体、万物本源【科学源头】;道是万物生成的大原理,万物生生化化的内在共性、总原理、总规律。”即古代圣贤的宇宙观-世界观【哲学本体论】(大规律、大法则、大智慧)。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闵家胤教授是欧文·拉兹洛作品的翻译者和编辑出版者,他的演讲说:“如果我们中国人能够通过物理学、天文学的成果而证实‘道’的确存在于宇宙之中,是产生万物的根源,那么仅凭这一点就可以获得诺贝尔奖。”【一生成一切,一切归于一】。


北京大学佘振苏、倪志勇教授认为:“道是物理宇宙诞生过程中从量子真空中涌现的有序结构。……在微观量子真空层次,道创造力宇宙中所有的基本粒子【量子】,包括正物质和反物质,这一过程在物理上称之为真空极化。……在宏观层次,宇宙大爆炸以来,宇宙中的基本粒子从奇点喷薄而出,暴涨成为我们当今宇宙学所估计的数百亿光年的空间尺度,而四散而出形成重子的粒子【阴】和形成相互作用的介质的轻子【阳】,对应了事物发展的两面性。前者具有静止质量,属于阴,后者刻画相互作用,以运动为主,属于阳。两者合起来,构成宇宙万物的两面性。……在中观层次,宇宙经历了光和物质的脱耦以及原子分子的诞生。处于量子真空层次的道进一步演变,成为维系所有物质原子稳定的了力量。由此我们发现了量子力学的规律。可以说,量子力学描述的是量子真空涌现的亚原子尺度上的时空结构,也就是亚原子尺度上道的涌现。量子真空场的这一涌现结构,维持了围绕原子核高速旋转的电子,使之不会由于电磁辐射而落入原子核之中,造成原子塌陷。从这个意义上说,道生育了万物,辅助万物,即《道德经》所说的‘渊兮似万物之宗’‘可以为天下母’,万物都是‘道生之’。(本质上,道是量子力学混沌-测不准定律在人类思维上的具象体现)。


老子《道德经》:“道之唯物,唯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微观粒子生成万物真实写照】。


此古代《韩非子/解老》解释:“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万物各异理,万物各异理而道尽。”道既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粒子/【客观性-体】,又涵盖了万事万物的法则/规律,并与万事万物的理(原理)相稽(合),无所不容;理是具体事物中排列的秩序/纪律/规律,是道的产物体现【主观性-用】。‘道’是体与用‘理’的总和--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王夫子《正蒙、太和篇》注说: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规律),即所谓太极也。《通老子论》言:道者自然,《易》谓之太极(极深研几),《春秋》谓之元(本源),《老子》谓之道,释迦谓之空(真性自如)。又名“自性(从心说)、实相(从法说)、真如、空性(从体说)、如来藏、妙有(从性说)、谛理(从理说)、楞严、纯一(从用说)、…净觉、般若、菩提(从觉说)、涅槃、佛性……”“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现代终极实体】”故有“佛说种种名,诸义皆圆,尽此般若(觉悟)一法。”。


《周易正义》注:以理言之为道(规律),以数言之谓一(小一/几),以体言之谓无(空),以物得开通(用)谓之道,以微妙不测谓之神(信息/能量),应机变化谓之易(阴阳),总而言之,皆虚无之谓也。(看不见、摸不着的客观存在【量子--真空妙有】)。


现代理解:道的恍惚杳冥创生状态中包含着现代基本粒子、微观质量、能量、信息(三生万物)和这一切所构成的所有物质形态之万物本源。【类似现代量子波粒两象性、测不准定律、零点能量场、真空自振态-暗物质、量子远程纠缠……以及无穷小趋向等于无穷大、宇宙N维度的弦理论】。道的本质是现代量子力学、混沌-测不准定律……在人类思维上的具象表现,它虽是万事万物的共有本质、本来面目(普遍性、平等性),但它本身无相又无不相,即无不表现为相(生成性、特殊性),无不表现于一切事物之中(整体性、全息性)。佛家:一生成一切,一切归于一。【微观基本粒子趋向于0又不等于0,『周现强1≥0≤-1之间』一切存在都是其变化过程反映】,故释迦又言之曰“菩提种子”。由此则明白佛学“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本是物质/能量/信息三位一体间的“执著点”转换而已,唯循此则“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如如不动”。【在量子微观层面,质量、能量、信息同一,“空有一如,不二法门”】
 
六、“道”具备了六个前科学、超科学天性



现代理解:道是物理宇宙诞生过程中从量子真空涌现的有序结构。随着宇宙宇宙的演化,生命的起源,智能的诞生和人类的诞生,道这一量子真空结构也在演化,不断地形成多维度的两面性和多层次结构。

在量子真空层次,道创造了宇宙中所有的基本粒子,包括正物质【正电子/引力源】和反物质【负电子/斥力源】,这一过程现代物理称之为真空极化。

在微观真空层次,道创生了两大类粒子,一类构成物质(重子)【阴】,一类构成传递基本相互作用(关系)的介子/轻子【阳】,这是现代物理学对基本粒子的探索从最微观层面的理解。

在宇观层次上,自宇宙大爆炸基本粒子从奇点喷薄而出,暴涨成为我们当今宇宙学说估计的数百亿光年的空间尺度。而四散而出形成‘重子’的粒子和形成相互作用介质的‘轻子’对应着事物发展的两面性,前者具静止质量属‘阴’,后者刻画相互作用,以运动为主属阳。两者构成宇宙物质的两面性。

宇宙发展经历了光与物质的脱耦以经量子-原子-分子而诞生,处在量子真空层次的‘道’‘德’演变成为维系所有物质原子稳定的基本力量。在这一层次,人类发现了现代量子力学的规律。可以说,量子力学描述的是在量子真空上涌现的亚原子尺度上的时空结构,也就是亚原子尺度上‘道’的涌现。正是此量子真空场的这一涌现结构,维持了围绕原子核高速旋转的电子,使之不会由于电磁辐射而落入原子核之中,造成原子塌陷。从这个意义上讲,‘道’【量子真空】生育了万物,‘德’【量子耦合】辅助万物,即《道德经》所说:“渊兮似万物之宗”、“可以为天下母”。


中科院哲学家李震又言:围绕着‘道’的哲学本体论的本体【万物本源--基本粒子】,道具备了六个人类科技至今无法企及的前科学、超科学方面天性:①先在性、②根本性、③普遍性、④内在性、⑤类比性(层次性)、⑥超越性:在下整理:


⑴道为宇宙本源(物质)先在性:

《道德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大曰逝(远),逝曰远,远曰反(太极-边际折返之意)。……反者(太极-终始圆环波动)道之动;弱者(量子微粒)道之用。……可以为天下母,渊兮似万物之宗。‘象帝之先’”;

庄子《大宗师篇》“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先天地生。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韩非子、解老篇》“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以稽也。《主道篇》道者,万物之始(本始/先在),是非之纪也(纪律/规律)。”

葛洪《抱朴子》曰:“玄者【看不见的旋转电磁波】,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眇眛乎其深也,故称微焉。绵邈乎其远也,故称妙焉。其高则冠盖乎九霄,其旷则笼罩乎八隅。光乎日月,迅乎电弛。……”【基本粒子-量子微粒、体积趋向于零不等于零,阻力趋向于无穷小,速度趋于无穷】。


⑵道为宇宙本源(粒子)根本性:

《易经》: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真空无穷大、不可抵御】以言乎迩(近)则静而正【静止趋零、无穷小】以言之天地之间备矣(万物皆此动静变化之齐备)。……夫乾其静也专【静为零】其动也直【速度趋无穷】是以大生焉【产生无穷大】;夫坤其静也翕【关闭为零】其动也辟【动开辟】是以广生焉【广阔无边--太极】。(小而无内,大而无外,)

《道德经》:“道之为物是恍惚、窈冥,其中有象、物、精、信……”。【道的恍惚杳冥创生状态中包含着现代基本粒子、微观质量、能量、信息和这一切所构成的所有物质形态之万物本源。】

终极本体,大道无边,不可名状,自性隐微,很难阐明。故孔子曰:老子之道其犹龙乎,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视而不见名曰夷(灭),听而不闻名曰(静),博而不得名曰微(无)。此三者不可致诘(问),故混而为一。

《管子、内业篇》:冥冥乎不见其形,淫淫乎与我俱生,不见其形,不闻其声,而序其成,谓之道。【类似现代量子波粒两象性、测不准定律、零点能量场、真空自振态-暗物质…、量子远程纠缠、无穷小趋向无穷大……】。

《庄子、知北游》:物已死生方圆【万物分解到最后皆可分为形上和形下两部分】,莫知其根也【无法找到其根本是什么】,扁然而万物【它聚合成万物】,自古以固存【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六合为巨,未离其内【一切可感知的巨大皆拜它所赐】;秋毫为小,待之成体【虽然微小找不到,但集合起来可生成形体】。天下莫不浮沉,终身不故【一切运动变化皆因它而起,它却不增不减】;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天地万物的有序运行,全赖于它的有序】。惛然若亡而存【混沌中似有似无】,油然不形而神【突然又不形而至】,万物蓄而不知【构成万物,又存在于万物之中,不易被感知】。此之谓本根【它是构成、导致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源头】,可以观于天矣【明白与此,则能理解天道】!


⑶道为宇宙本源(信息)普遍性:

《庄子·大宗师》中言:“夫道有情(思维产物)有信(信息),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生于上古而不为老。”

此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生于上古而不为老【类似于现今超越三维时空的超时空认识】,先天地万物而生【类似从无生有的宇宙大爆炸论】,无为无形【类似真空、暗物质、暗能量】,有情有信【类似量子场构成的信息、能量作用】,能化生有气、有形、有质之物(有气-偏重于看不见摸不着的形而上,有形、有质偏重于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而下),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生天生地,(即现代量子科学前沿:含有物质、能量、信息三大要的基本粒子--宇宙本源构成的N维度整体宇宙,任何维度的任何一个质点都含有宇宙的整体信息【量子纠缠/生物全息】。)


此《道德经》言德:“执大象(道归于一)【N维度宇宙整体投影】,天下往(无处不在),往而不害(真/理),安平泰(平和安泰--泰卦)…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尽(看不见、摸不着的量子活动是宇宙万事万物运动变化根本之【用】,它的学问用之不尽、永无止尽。)


⑷道为宇宙本源(玄机)内在性:

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道者奥妙之门也。何谓玄机?玄者解释黑色(不可知/引力黑洞)遥远(宇宙边际)奥妙(深不可测)微妙(终极粒子)旋转(电磁波);机者通‘几’解释微粒,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物质。


此古代道家“组成世界万物的无形纯阳物质”类似现代物理场(旋转)概念,现代物理将粒子与场--波粒两象性的双重构造原理看成是自然界的最根本原理之一,然而中国古人则早已认之为常识而已。因为场的波动性延伸,故有‘大而无外’之遥远;微观粒子维象趋于0无限小的不可观察性,故有‘小而无内’之奥妙;道之微粒‘几’指【基本粒子】,在甲骨文中通‘机’【微观粒子运动的排列组合秩序构成信息】‘机’又通‘化’【信息主导控制着事物的变化发展为之神,故有“神乃枢机”】,‘化’又通‘变’(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皆由此而‘化’),以致‘道一’成了至广大而尽极微无所不囊括学问的‘肇基化元’神之化道,因为神乃枢机,所以“神为本,极一而治”。


⑸道有形生于无形的五个层次性:

古代《乾凿度》云:夫有形生于无形,故有太虚,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虚者未见气也(混沌/真空);太易者神之始(妙有-阴阳两极初生/量子);太初者气之始也(夸克-原子);太始者形之始也(离子-分子);太素者质之始也(分子-细胞)。气形质具(神随),而苛疾由是萌生。故帝问此太素之质也,《素问》之名,义或如此。……《素问》素者本也【根本】,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注:古人将道从无形到有形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太虚/无气无形无质【混沌/真空】,第二层次为太易/阴阳两极开始【引力原/斥力原构成量子场/电磁波】,第三层次为太初/小粒子/小分子-气之开始【妙有/夸克-原子】,第四层次为太始/能量场-形而中气开始【离子态-分子】,第五层次为太素/物质-形而下质的开始【大分子/细胞】,万物从太素组合开始构成了气、形、质俱齐的客观事物直至生物体,具备了萌生疾病的条件。……《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岐伯皆围绕着此太素之质而言问答。这就是《素问》的本意。素问之‘素’的本意可解释为简单朴素的‘根本’,既是解释万物和万物之理的根本,也是解释万物【神、气、形、质俱齐的客观事物-生物体】形成的缘由,五行【整体量子频率-能量势力】之根本。)


⑹‘道’相对科学/哲学/宗教的超越性:

张立德‘心物能’整体宇宙基本法则:创生宇宙的本源-光/电磁场的波粒两象性代表着物质和能量已经具在,与此同时并产生另一种基本存在--整体性【心】(信息是相对整体存在的感知)。一种不具任何形相/手摸不着/眼看不见…的确实存在,并一直在发挥它的特有功能与作用;整体【心】是与粒子【质量】和波动【能量】同时诞生的隐形存在,是与粒子(有限存在)相对而生的(有限存在之外的的无限存在),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物质自体整合(自组织)功能。从老子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到现代科学最基本的万有引力至物质的结晶/结构体的自然出现和成长,处处在在无不显示了其整体【心】自组织整合的作用和功能。

在宇宙金字塔这个自组织的立体架构里,【心】整体性,【物】个别性,【能】流动性,三条线构成立体三角形的三个侧面【心能面】【物能面】和【心物面】,这三个虚中有实,实亦是虚的复数面,构造起实体世界的边框,也是实体世界的极限,实体世界中任何景象既不能逾越这三个面组成的界限,也不能少了其中的一个侧面。有趣的是:人间【实体世界】的学问皆与此三个面相关,【心/能面】明显是【宗教-玄学】的根源,【物/能面】乃是一切【科学】之根本,【心/物面】正是【哲学】唯心与唯物的写照。好像谁都缺了一块,唯有中国古人的道-无极/太极图将此三个面圆融了。即:

科学:重质量和能量;波粒两相性,缺信息主宰;【世界一】

哲学:重质量或信息;唯物或唯心,缺能量转换;【世界二】

宗教:重信息或能量;重心性能量,轻物质基础;【世界三】

科学、哲学、宗教(玄学)各呈一个立式墙面,共同组成一个立体三角形=整体大同;顶端为一个点=无极=道=真性自如=如来=源炁=宇宙本源--终极物质、零点能量场、真空自振态。下端任一层面=太极=原整体(整体生成论)【见图三】。
 
七、极深研‘几’探究‘道’的重要性



现代科学进入20世纪后的方才认识:研究万事万物的最小单位/共同物质基础【量子】“道”的学问就是当代科学的最前沿。(同理,也是中医理论的源头学问)。


古人在那遥远的年代里,却分明早已懂得了研究这一追求生命之真谛、宇宙万物本源的重要性,那就是‘知几’‘研几’,佛家言‘微尘/真如/空性’。


《周易》“几者动之微,……几之动不离乎空”。战国后期的惠施(前370——前310)说:“几者微也(微粒),通‘道’、其小无内,谓之‘小一’。”所谓无内,并非是今人理解的坚实固体,而是指物质被无限分割后,接近临界(趋向于0、不等于0,现代零点能量场),不再含有基本矛盾。意思是指构成宇宙万物却看不见、摸不着、难以感知的基元(根源)【终极实体】。类似于现代零点能量场、宇宙本源、上帝粒子、最基本粒子、真空不空、超光子、超光态、负质量、磁单极、以太……。


《周易/系辞》“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万物本源/基本粒子)也。唯深(超微观之宇观)也,故能通(明白)天下之志(道理);唯几(基本粒子)也,故能成(成就)天下之务(事情);唯神(光态超光态信息物质“变化莫测谓之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量子信息的远程纠缠--超光速趋向无穷大)。”『注:此与人类智慧关系:有哲学家言:“神”和“几”属于当下感悟,来自直觉灵感;“深”与“志”属无意识继承,来自哲学和信仰;都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用现代话讲,精确的直觉灵感判断力,既离不开直观的心灵结构【主观】,也离不开自然法则【客观】,更离不开深层的文化遗存【中观】。(见后:钱学森思维科学……)』现代翻译:孔子说:《易经》这门学问,是我们老祖宗追求生命真谛、宇宙万物最根源、最深的那个根(基本粒子/量子)而产生的。也可以说,它是我们老祖宗对人类社会、宇宙万物、生命真谛从根上挖出来的学问。深到极点,宇宙万物和一切人类的思想等等(天下之志)都明白了,就都能想通了。即探讨宇宙间物质运动及其规律的根本大学问。这一归宿性的答案解决了、把握到了,自能“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以成天下之务”(《系辞》),解决所有问题。这就是中华文化之根,中医理论的生命源头。用现代北京中医学院王琦教授的话归纳:它是研究宇宙大规律、自然社会大法则、人类大智慧的学问。


系辞又:“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欲洞察事物变化的微妙先兆,最佳途径唯有‘知几’‘研几’。孔子又说:倘若了解把握此根本(基本粒子/量子)信息,则上可面圣治国面君,下可齐家育人。因为洞察事物变化的微妙先兆,最佳途径唯有‘知几’‘研几’,所以君子(有学问者)探索研究‘几’的学问必然孜孜不倦、终日不殆。


长沙黄文悦2005年挑战天下易学认为:“《易传》反复申说《周易》是一部描述物质运动及其规律的著作。

如系辞上传第一章中说: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第四章中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智,第六章中说: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说卦传第二章中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序卦传、杂卦传无不让人感觉到其作者认定《周易》是一部描述物质运动及其规律的著作。

读出了《周易》的真正内函,找到了《周易》的著作主诣和全书的内在逻辑性,读后,惊叹先贤的英明与伟大,原来《周易》是描述宇宙物质运动规律的大自然学巨著,其中所描述的部分物质运动规律与现代物理学、生物学、医学等诸多学科所作的描述相似或相同,并描述了许多现代科学【量子力学】正试图描述担尚未描述过的物质运动规律。”


因为描述宇宙间物质运动及其根本规律,故“天下殊途而同归,一致而百虑,放之四海皆准”;千百年来,使易经和易学文化成为:“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使中国古代文明和科学技术直至十六世纪中叶以前,曾经一直领先于世界各国上千年。今天周易的象数思维模式,与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思维方式、生物遗传密码的排列组合方式、计算机二进制、以及新兴的模糊数学思维体系,均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和相通之处!让西方学者李约瑟博士惊呼《周易》为“万有概念宝库”,巴特克认为“《易经》令人惊奇地近真理,…更令人惊奇的是“所有地球的生命密码同《周易》的结构密吻。”


近年来,中科院院士牛实为认为:道就是现代前卫量子力学研究的万物起源/宇宙归属--自性/真空零点自振荡,并以“爱因斯坦与六祖慧能对话”写下了《人类自性光明论》《华严经真空观》《道德经自然观》《易经系统观》《黄帝内经生态观》四根精神支柱,中间一盏明灯,开创了现代前卫量子科学与传统儒释道理论相交汇的新纪元。
 
八、“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



现代量子物理学的根本定义:/世界上存在着两种最基本的状态—分子以上‘实体’和量子能量构成的‘场’人类认识世界就是从这两种基本状态开始,两种世界观构成了两种不同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现代科学二十世纪的的伟大发现,古人早已从哲学宏观层面直觉模糊分类:古代《周易/系辞》曰:“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


现代翻译:就是以普通人眼见为实的“形”为客观分类标准:

将看得见、摸得着有形‘实体’(分子级以上物质)构成的事物称之为‘器’【“形而下”的实体之形质/质量‘有’构成‘器’】,故《内经》“器者生化之宇”,《尸子》“上下四方为宇”解释占据空间的质量。今人言之为‘物体’。[注:今人‘器’就是‘物’;古人‘物’包括‘器’和‘形’两部分;古人“器”的字面本意:看得见摸得着,四周具直观边缘形态,可从周边形态的表现口述语言表达的事物,它常常又是人类通过形而下直观“感知”连接形而上虚无“道理”的重要途径,现代泛指一切科学技术【工具】。如“国之重器,不可轻易示人”。]


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粒子能量‘场’(宇宙本体)构成的事物称之为‘道’【“形而上”的虚体之形式/能量‘无’构成‘道’】(道是量子力学测不准定律在人类思维上的具象体现),今人言之为‘道理’。[注:“道”的字面本意:看不见摸不着,不具直观形态,唯“思想觉悟”上智(理性思维)用阴阳之目光(首)探索(走之底)的思想者【精神】之路。]


中华文化的形而上“道”既为宇宙之本源、同时它又泛指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衰退、消亡的全过程及其运动变化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因此中华文化的“道”又是贯穿于一切玄学(天道)自然科学(地道)人文哲学(人道),是人类宇宙观-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一气贯通”的精神体现。如:

㈠道为宇宙本源:象数“0”是无极、空、几、元炁,本源难以感知,故曰‘无中生有’,构成充斥于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基元。老子曰:“有物混成……可以为天地母(先天地而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其首,随之不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零维存在)类似释家的“空”“真性自如”“真如实相”。类似于现代宇宙本源、最基本粒子、真空不空、超光子、超光态、负质量、磁单极、以太……现代前卫科学努力追求的0点能量场、宇宙终极粒子。

(参见拙文《道为宇宙本源,为何难以感知--引力、斥力原统一场论假说》)注:该文浓缩篇1990年发表于北京大学《潜科学杂志》

(参见拙文《传统民间中医方法为何有效现代解释-与炼丹、顺势疗法、藏药药引、特异功能…相关揭秘》)


㈡道为整体:象数“1”,小1是基本粒子(小整体、趋向于零不等于零,介于零维与一维之间存在),大1是太极、(大整体、多维存在),相对独立事物的系统和谐,基元构成万物,故曰‘道生一’,一即道。所谓“一人一宇宙,一物一太极。”“天下皆天子。”类似于现代系统论、耗散结构、负熵、信息控制反馈、自组织理论、生态平衡……。

(参见拙文《系统和谐,中医之魂--纵论上、中、下三工》)


㈢道为阴阳:象数“2”是两仪、阴阳、水火(多维度存在),任何事物成为太极,必又可分为阴阳两部分,故曰‘一生二’;对立统一是宇宙间的总规律,任何事物的相对独立又是其内外部两类相反运动方式的相互作用和状态表现,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反者道之动’“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此系统力量对比类似于现代事物内部的矛盾观、质能观、运动观;一种附属于整体和谐而存在运动变化着的相反相生,一种动态的对立统一、和谐中和,并非物理意义上的静态等量平衡;是两类相反运动方式的相互作用和状态表现,不是内部结构对立,不是哲学和说理工具,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力量对比;复杂性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立足点、起首功夫;(中西分水岭)贯通哲学、自然科学、实践方法的超科学润滑剂。

(参见拙文《“阴阳”超科学的妙处-贯通哲学、自然科学、实践方法的超科学润滑剂》)


㈣道显精气神:象数“3”精、气、神是事物内外部两类相反运动方式的相互作用和状态表现结果,偏于质量状态为精(二维认识),偏于能量状态为气(二维认识),偏于信息状态为神(二维认识),故曰‘二生三’;任何事物都是物质、能量、信息的统一体,故曰‘三生万物’(三维存在)。(通过‘精气神’曲线把握‘道’是有效途径)类似于物质、能量、信息三位一体,宇宙间不存在任何离开其它两者而独立存在的事物。

(参见拙文《精、气、神-超科学的三级信息控制系统》)


㈤古代道家把‘元炁(精气神)、阴阳、太极’三者合而为‘道’。东汉班固认为太极就是元气,他说:“太极元炁阴阳,函三为一。”“太极中央元炁,故为黄钟。其实一龠”《汉书、律历志》,明代著名气论哲学家王廷相在其《太极辩》中直言:“元炁之外无太极,阴阳之外无炁,……三者一物也,亦一道也”。


㈥‘道’是规定和参与着世间万物发生、发展、变化、衰退、消亡的一切全过程。管子曰:“道在天地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小到不能再小的基原(基本粒子),构成世间万物,构成大到不能再大的茫茫宇宙,无穷无尽、无始无终、无边无际、至微至著、至隐至显。一生一切,一切归一,道是大自然的一切运动变化全过程。


㈦‘道’引申为客观规律和一切过程解读。

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全过程都蕴涵着内在本质的客观规律,故通常又将道作为客观规律解释,如‘道行之而成’‘道者规律也’‘法天地运化为道’‘大道无痕、平凡即道’等等。


㈧进而一切遵循客观规律的认识境界、道路、品德、理论、方法、技术…也可称之为‘道’。如‘天道’‘人道’‘医道’‘诊道’‘丹道’‘茶道’等,‘道’已成为一种正确合理(普遍真理)的泛指,一种古代科学的代名词。现代翻译类似于当代无处不在的跨学科科学-系统信息控制管理思想。


㈨‘道’有天道(哲学总规律)地道(自然科学)人道(人文科学)之不同。道与科学相比较,道偏重于宇宙观、世界观和认识论,科学则偏重于认识论和方法论;两者虽都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但因为宇宙观决定世界观,世界观决定认识论(大道),认识论决定方法论(中道),方法论决定实践论(小道),所以就通俗而言,大道偏理、中道偏法、小道偏术,而中华之道根本是重在言其哲学本体论的大道,此古人言:“君子立本,本立而道生;旦得本,何愁末?”故道与科学相比较,道重在看不见的无(思路)“无之以为用”;科学只是道的派生,是道的认识/方法在实践中体现,重在看得见的有(实践)“有之以为利”。即老百姓常言:“出路在于思路,细节决定成败”。此两者关系是一,不是二(不二法门),三位一体既不能割裂,又不能只强调某一单方,故道既有大道偏理、中道偏法、小道偏术之分,而当今中医因为混淆、割裂、偏重一偶,故弊端蜂起。

现代量子物理学的根本定义:/世界上存在着两种最基本的状态—分子以上‘实体’和量子能量构成的‘场’人类认识世界就是从这两种基本状态开始,两种世界观构成了两种不同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现代科学量化解读:≥分子级看得见实体构成为形下之“器”,≤量子级看不见虚体(本体)【场】构成为形上之“道”。它们是宇宙间万事万物存在的两种最基本状态----看得见的实物【器】和看不见的场【道】,由于面对两种不同的研究对象,从而构成“形而下”和“形而上”两种不同维度的世界观(本体论)。

无独有偶,此一从哲学宏观层面“形上/形下”直觉模糊分类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并非中国古人‘独一份’,与孔子同时代的西方先哲亚里士多德也将事物从‘形’分类,分为‘原形’(“形而上”第一哲学/后物理学)‘原质’(“形而下-物理学/几何学)两部分。
 
九、形下器证与形上心证两种不同科学范式



因为人们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一般规律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再从抽象的思维到辨证的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一般辨证实践途径。通俗理解,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再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其公式:实践(感性认识)---理论(理性认识)---实践(科学认识);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实意义所在。



因为世界观(本体论)决定认识论,认识论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决定实践论。现代已知,科学研究对象的不同,必然导致其研究方法的不同,而研究的对象不同和研究的方法不同,又必然形成不同的研究路线和知识体系,即科学学科的不同。


在现代科学领域里,研究对象代表了一个学科的本质属性,研究同一个对象的不同属性可区分为不同学科,例如同样研究水,物理和化学研究的属性对象不同,则它们各自选择或适用的研究方法也必然不同。


现代科学以形为界认识论证明途径:

①既有形而下的认识论: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的传统科学逻辑路线;

形式逻辑: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概念定义-推理三段论;

前提是时空确定,理论:上世纪初的科学框架,

(十九世纪的结构定位思想和二十世纪中叶的线性反馈)

适用:第一维度科学【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看得见-有。

形而下:器证加逻辑推理:偏在物质和能量,核心还原论。


②也有形而上的认识论:格物-思辨-演绎-彻悟的前科学逻辑路线;

量子逻辑:波粒两象性、测不准定律、薛定谔猫、量子纠缠、梵我同一

前提是时空不确定,理论:当代前卫科学框架,

相对论、量子力学、混沌理论、系统自组织、电磁场理论……;

适用:第二维度科学【光态(声、光、电、磁、热)】看不见-无。

形而上:心证加行为直觉:重在信息和能量,核心系统论。


古人将研究“形下-实体-实物”的方法命名为“器证”;将研究“形上-本体-量子/场”的方法命名为“心证”。常常以“形而下--器证”解决“知其然-……”,“形而上--心证”解决“所以然……”。


十、形而下“器证”格物致知非剖物致知

因为【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分子以上实体运动,所以‘器证’与现代【实物实验研究的方法】相似,其方法论特点古人将之表述为“格物致知”,即从空间(物)的有-分子以上(实体之体)了解推断决定其(事)变化发展(时间过程)背后的无-量子(本体之用),即通过先了解客观事物的“是什么(感性)”再进而弄清其“为什么(理性)”的认识路线。


因为是实物-客观实体,可解剖还原分析、可定性定量研究,不仅与近代科学代习惯思维‘从物质到精神,再由精神到物质’认识真理的路线相吻合,与早年唯物论定性定量分析研究的科学认知方法/手段相一致,而且已经成为今天人们习惯接受的西式教育思维定式,与从实物概念定义到逻辑推理分析的思维范式更类同,故“器证”“格物致知”方法论常被今人与‘科学’相并提。


其世界观:偏重(有形的分子以上实物-质量[物]--阴)今人理解客观唯物;

其认识论:偏客观器皿物学;先哲认识论“器证为下学之要”;

其方法论:重局部质地,结构、秩序、偏区别性,还原观;

重研究剖析事物内部的结构功能,解决“是什么”……知其然 ;

与古代西方亚里士多德---深入原质类似。


注:亚里士多德:科学最早含义即“知识”,源自“知识就是力量”。后来中世纪拉丁文Scientia科学原意也是‘知识-学问’。


中国古代同一时期《礼记•大学》科学被表述为“格物致知”,原文:“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于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宋代朱熹注解:“致,推极也;知,犹知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科学原本就是“物格而知至”从感性上升为理性,再被实践证明……不断认识过程而已。清代后期知识分子翻译西方文献中“科学”一词常译为“格物致知”,如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科学一词就是被翻译为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古人原意是指通过观察事物的形下之器(感性)而理解事物背后的形上之理(理性)。如宋代朱熹注解《大学》则将“格物致知”定义为“获得知识的途径”。原文:“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几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人,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格物,此谓知之至也。”现代解释: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通过行为去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想要获得知识,就必须通过接触事物而研究它背后的原理。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人们的知识就常显得很有局限。因此,《大学》始在教育后来,格物不能简单停留于形而下对物的认知和研究,必须上升对形而上的“几”【量子】心学(上达之机)去进一步探究,以求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根本之理【致知】。如此则谓益穷(彻底)而求至乎之极(根本原理)。如此上下用功,一旦把自己内心的【察几】认识能力提升到全体大用【整体一】,则上下豁然贯通--【致中和】,不仅万事万物里外巨细都将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而且内心的认知能力也将得到淋漓尽致的提升和发挥,再无蔽塞和不明白。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实所在,即从外向认识万物的知识上升为内省明白万物背后根本原理的知其道,即知之极至也。(哲学上感性走向理性)


同理,爱因斯坦则认为:就科学目的而言,不妨定义为‘寻求我们感觉经验之间规律性关系的有条理思想。’由感性而理性,理性的知识学问称作科学-文化。


今人因常易被现代还原论的定性定量研究分析“科学”方法惯性所驱使,常易将“格物致知”理解成‘剖物致知’的还原分析、定性定量研究方法。但若就其认识论、方法论而言,古人有曰:“器证为下学之要”,宋代儒学大家朱熹认为:器证(从实物到理性知识)属小学阶段,是向上攀爬的基础课程。(但虽为低级阶段,因与早期客观唯物的科学方法相吻合,而被近代只知有下【牛顿力学】,不知有上【量子力学】,或因“利益”“权势”而只讲“科学”回避“哲学”的“科学”学霸们利用“利益”惯性封闭为“唯此才科学”的狭隘科学主义。(注:见拙文《狭义“科学”本质是加上权利封印的局部真理》)


十一、形而上“心证”正心诚意非主观唯心

因为【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量子能量场运动,在那科学懵懂的年代,自然不能微观找到,唯有先将‘格物致知’演变为‘格空(真)致知’,通过量子活动(无)推动的事【用】过程周期表现,逆向思维反推它的物【体】实质。用现代量子语言解释:量子/粒子的质量、能量、信息三位一体,质量为【体】,能量谓【用】,信息谓【象】,因为量子【本体】太小,质量趋向于零又不等于零的真空粒子『无』,根本无从找到,唯有通过它们的集合能量做功【用】信息表现【象】来逆向研究和认识它们的运动规律。此老子《道德经》言:“反者道之动,弱(量子)者道之用。”“有之以为利(体),无之以为用(和)。”


此《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曰:“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现代注解:农历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节,二十四个节气为一年,通过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生、长、收、藏过程周期规律的【事用】物变现象【物候】,反推导致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源头【道体--量子活动规律】;候是事【用】物变节气的开始,而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根本原因都源于道【体】的量子活动,于是通过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周期【事用】反推看不见摸不着的量子活动【道体】,这是一个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不可回避,不可不知!)其实这才是古人真正意义上的“格物致知”。


同理,【候之所始,道之所生】建立过程周期控制模型也是现代科学研究基本方法。如现代物理学已经明白:一个系统的某一物理量的值,不断地经过极大值和极小值而变化的现象(过程周期变化)被称之为振荡。它是一种自然界中,大至宇宙、小至微观粒子无不存在的、十分普遍的的运动形式。现代诸多科学学科几乎无一例外的都在围绕着被研究对象(系统)的振荡现象(过程周期变化)而建立模型、展开研究,建立系统振荡(过程周期变化)控制模型乃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自然振荡过程周期都可以用一条圆周轨迹(没有展开的的正弦曲线)来表达。中国古代似乎早已抢先走上了这一步,以古人描述一切事物变化规律的太极模型为例,如果说一个事物、一个系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圆,那么描述其振荡周期变化的正弦曲线,无疑就是太极图中分割阴阳的S形曲线……。(参见拙文:《‘医易同源’与‘辨证施治’现代新识》)


其实严格意义上,这也是一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的科学认知路线,只是由于方向相反让许多现代习惯从‘体’到‘用’的“下智”无所适从。仔细考察,即使在现代科学领域,这也是一种近代“上智”科学家们常用的思路方法。例如,牛顿通过树上苹果掉往地上发现了引力,通过假设推导出万有引力公式,再回到自然界中验证,相符即可。不必找到引力究竟是什么物质(也找不到),也不必用某某权威的论述来加以印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种理论,哪怕是“心证”的理论,只要被证明它与实践中的事实相符,哪怕只反映了部分客观规律,就应当承认它的科学性。以此来衡量中医理论,中医理论的科学性也就再明白不过了:对千百年来的医疗实践发现,用中华文化“心证”的精髓加以提炼、概括、总结成理论,再返回实践中,经过千百年、千百万人的身体力行加以验证,证明是可行的理论,这还不是科学理论是什么?


其世界观:偏重(无形的量子活动--能量[场]--阳)今人易理解为主观唯心;

其认识论:偏主观思维心路;先哲认识论“心证为上达之机”;

其方法论:重整体性,系统观,过程周期;

偏重研究推动事物变化发展背后的理,解决为什么-所以然 ;

类似古代西方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后物理学》‘联系原形’超乎物性形体之上的学问。


此古人有言:“心证为上达之机”,宋代儒学大家朱熹认为:属大学阶段,由上而下,把握全局的高级课程。(虽为高级阶段,但因与古代主观唯心的神学(玄学)方法暗合,能够真正明白把握掌控的毕竟少数“不笑不足为道也”,故习惯上易被现代只知有下【牛顿力学】,不知有上【量子力学】的唯科学主义封印为“封建迷信”,而被排斥在科学之外。
 
十二、“形上”“形下”两次辉煌构成医学不同范式



香港浸会大学李致重老师对此总结:人类文明史上的“形上”“形下”两次辉煌构成了近代医学的不同科学范式。


精神文明辉煌:形而上系统科学方法论:形成于中国的春秋至秦汉时期(2500年前),以先秦诸子百家和阴阳五行为集中代表,《书经·洪范》提出,邹衍深入,董仲舒《春秋繁露》发挥;西方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完善的《形而上学》原形与原质、形式与潜能;以及柏拉图的观念界;康德的纯粹理性;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上世纪胡塞尔的数学证明超越现象;柏格森的生命力;薛定谔量子力学推导自由意志--梵我同一;乃至21世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罗伯特的人性基础研究;零点能量场;当今盛行20世纪50年代相继出现维纳《控制论》申农《信息论》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等,其实其真正创始者是中国先哲的阴阳五行。


物质文明辉煌:形而下还原科学方法论:形成于16世纪西方文艺复兴运动,伽桑狄、笛卡尔哲学完成,伽利略、牛顿引入物理学,道尔顿化学解释;直至20世纪,西医在细胞病理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现代科学物质文明与现代西医基础理论。


探索真理(自性)的两条道路互补:①器证和推理(外部法):“器证为下学之要”②悟证和直觉(内部法):“心证为上达之机”。“形下-器证”与“形上-心证”因为两类不同的研究路线形成两类不同的知识体系,久而久之,人们所获取的科学知识便逐步地划分为形下科学与形上科学两大类。前者关注的是具体事物及其内部的结构与功能;后者关注的是事物相互间的变化、和谐、联系及其支配万事万物的共同规律。


现今说是的自然科学中分析还原性科学,多属形而下类科学;而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以及自然科学中的综合性系统性科学,多属形而上类科学。如中国古代的《易经》、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等先哲们研究的“道”“德”“气”“势”“序”“象”中医理论的一级概念和西方先哲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后物理学)都属于“形而上”的学问——超乎物性形体【三维】之上,都是万事万物存在和运动规律的高度【高维】总结。


此老百姓言:“科学科学,分科之学”,“与西医相比较,中医不说科学,至少也是一门学科。”李致重老师认为:虽同样是研究人,现代科学已知,医学所面对的人至少具有七种不同属性。即自然属性的人【天文/地理/气候/环境】,精神情志属性的人【心理学】,社会属性的人【哲学/人文】,活体证候(整体信息状态)的人【临床中医】,器官与组织结构的人【生理病理】,细胞属性的人【细胞学/微生物学】,生物大分子属性的人【生物化学】。


用古典‘形而上【系统性】’与‘形而下【还原性】’来划分,前二种属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范畴(无质无形之道)当属形而上【道医/巫医】,后三种属看得见摸得着物质范畴(有质有形之器)当属形而下【西医】,中二种当属无质无形之道与有质有形之器“两精相搏谓之神”之信息范畴(系统信息控制)【狭义中医】,“此“形上形下两精相搏/抟对立统一而中(冲)”。【此概念划分本就是传统儒释道理论(古典世界观/宇宙观)对宇宙万事万物属性的根“本”划分】


按目下中西医划分,前四种【系统性特征】当属中医(广义)研究范畴,后三种【还原性特征】当属西医研究范畴。对照当下世界卫生组织“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医学属性对象框定标准而言,似乎应该中医研究的对象属性现代科学性并不差于西医,还优于西医!


附:表八、李致重老师的形上/形下中西异同分析表

区别 研究对象 方向-方法 逻辑概念 科学分类 学问

中医 形而上-原型:物之事-运动变化过程,整体状态反映。方向-方法 系统综合方法:探求‘天然之物’形上性的生成、变化、发展规律。综合-演绎逻辑方法:抽象类比概念--“象什么” 哲学与系统论原理孕育的科学。形而上--哲学。

西医 形而下-原质:物之质-静止形态结构,局部结构功能。 方向-方法 还原分析方法:探求‘拆组之器’形而下的层层细节、结构和功能。分析-归类逻辑方法:具体实体概念--“是什么” 物理与化学…科技发展推动的科学。形而下--科学。

类同---目的功能皆服务于人,人由形上和形下两方面特性相合而成。皆有确切、系统、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概念范畴体系。在医疗实践中,可以并存并重互补;在理论-方法上,不可通约。皆为科学,属于不同科学方式的医学体系。哲学是前科学。

香港浸会大学李致重老师对此总结:人类文明史上的“形上”“形下”两次辉煌构成了近代医学的不同科学范式。


精神文明辉煌:形而上系统科学方法论:形成于中国的春秋至秦汉时期(2500年前),以先秦诸子百家和阴阳五行为集中代表,《书经·洪范》提出,邹衍深入,董仲舒《春秋繁露》发挥;西方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完善的《形而上学》原形与原质、形式与潜能;以及柏拉图的观念界;康德的纯粹理性;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上世纪胡塞尔的数学证明超越现象;柏格森的生命力;薛定谔量子力学推导自由意志--梵我同一;乃至21世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罗伯特的人性基础研究;零点能量场;当今盛行20世纪50年代相继出现维纳《控制论》申农《信息论》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等,其实其真正创始者是中国先哲的阴阳五行。


物质文明辉煌:形而下还原科学方法论:形成于16世纪西方文艺复兴运动,伽桑狄、笛卡尔哲学完成,伽利略、牛顿引入物理学,道尔顿化学解释;直至20世纪,西医在细胞病理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现代科学物质文明与现代西医基础理论。


探索真理(自性)的两条道路互补:①器证和推理(外部法):“器证为下学之要”②悟证和直觉(内部法):“心证为上达之机”。“形下-器证”与“形上-心证”因为两类不同的研究路线形成两类不同的知识体系,久而久之,人们所获取的科学知识便逐步地划分为形下科学与形上科学两大类。前者关注的是具体事物及其内部的结构与功能;后者关注的是事物相互间的变化、和谐、联系及其支配万事万物的共同规律。


现今说是的自然科学中分析还原性科学,多属形而下类科学;而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以及自然科学中的综合性系统性科学,多属形而上类科学。如中国古代的《易经》、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等先哲们研究的“道”“德”“气”“势”“序”“象”中医理论的一级概念和西方先哲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后物理学)都属于“形而上”的学问——超乎物性形体【三维】之上,都是万事万物存在和运动规律的高度【高维】总结。


此老百姓言:“科学科学,分科之学”,“与西医相比较,中医不说科学,至少也是一门学科。”李致重老师认为:虽同样是研究人,现代科学已知,医学所面对的人至少具有七种不同属性。即自然属性的人【天文/地理/气候/环境】,精神情志属性的人【心理学】,社会属性的人【哲学/人文】,活体证候(整体信息状态)的人【临床中医】,器官与组织结构的人【生理病理】,细胞属性的人【细胞学/微生物学】,生物大分子属性的人【生物化学】。


用古典‘形而上【系统性】’与‘形而下【还原性】’来划分,前二种属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范畴(无质无形之道)当属形而上【道医/巫医】,后三种属看得见摸得着物质范畴(有质有形之器)当属形而下【西医】,中二种当属无质无形之道与有质有形之器“两精相搏谓之神”之信息范畴(系统信息控制)【狭义中医】,“此“形上形下两精相搏/抟对立统一而中(冲)”。【此概念划分本就是传统儒释道理论(古典世界观/宇宙观)对宇宙万事万物属性的根“本”划分】


按目下中西医划分,前四种【系统性特征】当属中医(广义)研究范畴,后三种【还原性特征】当属西医研究范畴。对照当下世界卫生组织“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医学属性对象框定标准而言,似乎应该中医研究的对象属性现代科学性并不差于西医,还优于西医!
 
十三、“有之以为利(体),无之以为用(和)”



现代量子物理学的根本定义:/一切有形的实物都同时存在着两种基本形态,即聚集状态的实体和弥散状态的量子/场;两者关系是弥散状态的量子/场推动着聚集状态的实体变化发展。



现代系统论已经告诉我们:任何独立存在的系统,必然同时存在着两套或两套以上相辅相成的管理系统。一套是以物质能量构成的客观实在(固态、液态),是由物质能量在时空中按照一定秩序排列组合而成的实体系统,此古人称“形而下者谓之器”;另一套是以信息秩序构成的无形反馈控制(光态、气态、道家所谓“纯阳”物质),是通过信息传递、反馈、控制而形成的虚体系统,此古人称“形而上者谓之道”。此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通常物质结构决定和规定了信息的秩序状态,信息系统又通过其反馈调节控制和影响着物质系统本身,本质上此两者其实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谁也离不开谁。此古人“非合两而以一为之纽”即现代相对论所说的物质、能量、信息三位一体,谁也不可能独立存在。


现代科学大约直至20世纪80年代,人们才真正意识到:地球上的一切有形实物都同时具有两种基本形态构成:凝聚状态的实体【器-阴】和弥散状态的场【道-阳】。而古代《正蒙/参两篇》早已知晓:“阴性凝聚,阳性发散,阴聚之,阳必散之,其势均散。”现代理解,一切人们肉眼可见的物体还同时存在着一个看不见的状态---无形的量子场,而集质量、能量、信息三位一体的粒子【量子】是它们共同的物质基础【最小单位】。当量子凝聚在一起,达到一定数量就显现为有形有相的实体,当量子启现弥散状态时就表现为无形无相的场,从无形到有形,又从有形到无形【阴阳运动变化】,人类认识的一切物质运动其根源皆拜它所赐。是它参与并导致了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好事”和“坏事”,它无处不在,又深不可测,认识于它、把握与它,从量子层面解决人类物质世界甚至非物质世界的一切“所以然”,它是一把当代科学不可或缺的利器【用】。


此《周易/系辞》:“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又曰:“一阴一阳谓之道……”。今天大多数人的容易理解:形而下与形而上是分离的,分别代表着【有形的实体】与【无形的量子/场】指两个不同的事物,而古人的真实意思却是指“一个事物同时存在的两个侧面,即一个【太极】的阴/阳两个面【有形实体和无形量子/场】两者“道为器之本,器为道之末。”“非合两而以一为之纽”是一个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整体,是一不是二【不二法门】,而且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其形上性更重要于其形下性,形下性的‘有’是由形上性的‘无’组成,同时又在向着‘无’转化。如《周易/系辞》:“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笔者勉为解释:所谓形而上道是由看不见摸不着的阴阳两气【引力原和斥力原-带正电和负电粒子】构成,形而上的阴阳两气【量子组合】按其自然本性连续不断地变动构成了天下万事万物,利万物而不害谓善,故曰继之者善;“率性谓之道”,性者天道使然,形上【量子规律】之特质【原子、离子】,由此构成一切,推动一切,故曰成之者性;因阴阳之道【量子规律】为天地万物变化发展的总规律,宇宙一切全系拜它所赐,故圣人按此【量子】规律办事谓之仁(慧--明心见性);智者按此【量子】规律办事谓之识(智--科学知识);普通百姓虽然不知道这阴阳率性之道【量子规律】,但实际上这阴阳率性之道【量子规律】却仍然支配左右着一切,只是能明白于此毕竟不多。这一伟大的量子规律,不仅是作用和推动着一切形而下显现事物生成变化发展的源头--显诸仁之善,同时又以其深藏不露、形而上规律性支配着一切--藏诸用之仁,倘若明白这一量子规律的深远意义--大用,是它推动着天下万事万物变化发展,又不为人的主观意志转移;圣人、智者…百姓按此率性天道【量子规律】办事则盛德【善-性】大业自至矣!


北宋张载注解:同一物体“形而上者是无形体者也【无/场】,形而下者是有形体者也【有】,故形而上者谓之道【无】,形而下者谓之器【有】……。”后来崔憬透彻解释:“凡天地万物皆有形质,就形质之中有体有用。‘体’者即形质也【有-阴】;‘用’者即形质之妙用也【量子/场-阳】。言有妙理之‘用’以扶具‘体’,则是‘道’。(通过无形量子/场【用】逆向认识把握有形实物【体】的变化发展规律,称之为道)”“有之以为利(体),无之以为用(和)。”今天紫极先生言:“有者所见整体中个体,不见整体;无者,个体所组成整体,而不见个体。比如组装电脑的是卖货的(重看得见的硬件);使用电脑的不必知组件功能会用即可(重看不见的软件信息)。”两者“一阴一阳谓之道”。即《道德经》言:“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思是: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白箱-象数/形势),逆向了解把握看不见、摸不着的道/理(黑箱-气理/道德),这是明白把握天下一切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基本方式(儒家:格物致知)。三十根车辐形成一个车轮,目的是让中间留出空处,才能装上车轴,使车轮转动;踩打泥土做成陶器,目的是让器皿中间留出空处,才能发挥盛放食物的作用;建造房屋在墙上开门窗,目的是让空气流动、人能出入,房屋才能有居住的作用;所以,常常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只是利益之表征,而看不见摸不着的‘无’才是用之目的。然而经济社会往往偏重于以价值为核心的利益交换,而常常忽视事物背后、作用事物变化的理【量子规律】。


这些文字倘若用今天的量子语言表达:宇宙太空中有量子场的涨落,没有它,宇宙就会死亡;生命是小宇宙,生物体内部也存在着量子流,没有它,生命也就会死亡。人类的记忆、思想、意念,人体的经络、气血、气色,都是量子流涨落、增减、变化的结果;人类的长寿、病痛、生死、兴亡…这些现象,本质上也是量子流涨落、增减、变化的结果。因此要研究生命就必须了解生物体内的量子现象,唯有这些量子现象才是事物/生命背后、作用事物/生命变化的根本之理【量子规律】。


古代圣贤不仅深刻地揭示了现代量子物理学的根本定义:①世界上存在着两种最基本的状态—分子以上‘实体’和量子能量构成的‘场’;②一切有形的实物都同时存在着两种基本形态,即聚集状态的实体【体】和弥散状态的场【用】;③一切事物(实体和场)都有着共同的物质基础—集质量、能量、信息三位一体的粒子/量子【场】,它们既是组成万事万物的最小单位【本体】,又是推动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力源头【本源】。而且还进一步超前提出了如何利用这一客观事物的两个方面(实体和场=阴阳)与它们的共同物质基础-量子/场根本关系,利用物质整体量子场流涨落、增减、变化所表现出来的作【用】,来逆向认识和发现人们暂时还看不见/找不到弥散状态【量子/场】及其规律,进而利用这些规律【道】改造聚集状态的实体事物【器】。这就是中国古人的『道/器-体/用』之学,即《易经》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


现代理解:“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既提出了‘道/器’与‘体/用’的关系,指一切客观事物都具有两重性:一是可以看到的实体(分子以上)构成为【体-阴】重在内在结构表现,二是看不到的宇宙本体(量子)构成的事【用-阳】重在过程周期规律,此两者相互依存、对立统一,是一不是二;又着重强调了‘道’【量子-本体-实相】相对于“器”【分子-实体-假相】重要作用:①分子【实体】由量子【本体/虚体】组成,②量子【本体/虚体】运动决定分子【实体】变化,即在‘道归于一’太极【系统】整体【全息】高度上,古人研究学问/理论更注重“重道轻器”“由道解器”,“重用轻体”“以用知体”的认识途径,传统中医和治疗也循此而“重阳轻阴、由阳入阴”……(见后)。用现代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普里高津的话说:‘有之以为利’,满足与眼见为实的科学发现,“他们并未想去发现隐藏在变化背后的不变的东西【量子涨落】”,‘无之以为用’“他们已经发现隐藏在变化背后的不变的东西【量子涨落】”。所谓“藏诸用,显诸仁”这也是现代系统信息控制/耗散结构论/超循环论/混沌理论/突变论/协同论……第二维度科学的根本原理、本质所在(见后)。


对此中国科学院中医研究院傅景华老师说:“我们如果能够超出具体事物中所人为限定的主客体界限,进一步看到一切主客体关系中都存在着统一运动,以及其它类似方式相互作用的规律性的内容,那么我们所认识的过程、方式和相互作用的原理与道、气、数、序、类、态、势、象的概念范畴体系,及其所表达的观点和方法,【中】就具有了普遍的、一般的意义。例如,光学家在研究光的运动方式的共同性时,就并不计较发光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物理学家在研究摆动的共同特征时,则不必同时深入了解摆动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现今要求中医改变自己的研究对象、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从朴素自发起步去重新解决西医已经解决了的人体结构与功能问题,是无端强加于中医的痛苦而灾难性的脱胎换骨任务。由此可见,立足于过程、方式和相互作用的自然原理去认识中华医道,不仅具有紧迫而重大的现实意义,并且具有深远而伟大的历史意义!”
 
十四、‘重道轻器,重用轻体’的中医理论



1】循此古人‘道/器’‘体/用’相互关系,宋代朱熹言: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振动频率高】形而上之道,生物之本【量子】也;气也者【振动频率低】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分子】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用】,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体】。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性】本--神--重主观-唯心);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其器(【气】具--精--重客观-唯物)。明代理学大家王阳明言:“理气”一个超乎形象的世界(形而上),朱子称之谓“实理”道家言之“道”,释迦言之“真如实相”。人见此世界方知其以前所见拘于形象之下,是所谓井蛙之见,由此新见,可以开拓万古之心胸,是一个“精”“神”极大的解放。理【用】,不会造作,无动无静,理是形上世界之根本原形;其能动而会造作者‘气’,气是形而下世界构成的原质(与亚氏理论类同)。


在那既缺微观解析能力(实体剖析),又没有现代量子物理场手段的年代(各种物理诊断仪,如心电图、超声波、X光、CT、核磁共振等;各种声、光、电、热、磁……治疗仪),面对无法剖析的人体“黑箱”,古圣贤通过形而上的‘内省--心证’早已发现:一切生物无论植物(包括中草药)、动物、微生物、还是人类,除了肉眼可见的实体以外,都有无形的‘生物场’存在,那就是“炁/气”有形水火相抟之‘无’,即生物体内的量子妙【用】谛【理】之【道】,由此循道解器、以用知体……中医文化、中医理论出焉!


2】循此,古人‘重道轻器,重用轻体’关系,1937年,薛学潜著有《易与物质波和量子力学》一书;上世纪四十年代初著名哲学家/道学家陈撄年在那原子弹还没有出世,量子力学还处于萌芽状态的时代,曾将科学与仙学(玄学)进行如下对照比较,超前推导出‘精神’的量子/场本质,用‘道/器-体/用’形上形下关系为形而上‘仙学’推导出形而下‘科学发展’前景,展示了超前的预见性和前科学性:


--物---有形【‘有’趋客观对象-唯物-科学】--证‘体’;

--神---无形【‘无’趋主观现象-唯心-仙学】--证‘用’;


--形为体,“有之以为利(体)”【阴】--‘体’;

--气为用,“无之以为用(和)”【阳】--‘用’;


--【形】--阴-(阴主凝聚-引力趋势[重子/正质量];耗散结构-去者为阴;

--【气】--阳-(阳主发散-斥力趋势[轻子/负质量];电符吸引-至者为阳;


--阴--命-精血-肉体-细胞-分子-原子-电子-中子-以太;…微观细化--科学;

用--阳--性-情欲-灵魂-识神-真意-元神-灵光-混沌-清虚;…宇观抽象--仙学;


科学--重微观--还原构成论(对象-重客观-可定性定量研究)经典力学;

仙学--重宏观--整体生成论(现象-重主观-变化莫测随机性)量子力学。


3】循此重读《黄帝内经》则可发现,古人‘重道轻器,重用轻体’:

《素问/上古天真论》开明真宗第一篇,其重中之重是“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用今天量子语言翻译:‘天真’者天道即是,天道者宇宙之本体/本源运动、基本粒子/量子即是。而正确认识【道-量子-无-阳】的重要性就是“知其道『知量子原理』”,反之则不‘知其道’。“知其道”『明白量子之理』是“法于阴阳『按照有无相摶、阴阳建模原则』,和于术数『使用中医治疗技术』”的前提条件,即传统中医提倡的“明理【道】定法【法】方技【技】三级贯通,释家提倡的“皈依佛(道-理)、皈依法(法门-法则)、皈依僧(技术-手段)”。进而《四气调神大论》从‘气’调‘神’而“从其根,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循道解器、以用知体);《生气通天论》谈通天之阳气“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循道解器、以用知体);《金匮真言论》四时八风以方位/时空/色/音/味/臭…与五行/五脏对应,用自然界的诸多变化讨论人体脏腑功能(亦以用知体);《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以用知体,体用关系);《阴阳离合论》谈三阴三阳—开枢阖(以用知体);《阴阳别论》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生死之期(以用知体);《灵兰秘典论》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以用知体);《六节脏象论》六六之节、九九制会……(以用知体);整本《黄帝内经》大多皆从循道至器、以用知体‘形而上’逆向讨论认识形而下人体生理与病理(不作展开)。


4】循此‘重道轻器,重用轻体’关系,重新解读中医基础理论,则可明白:

①中医五行【体/用】非实物【实体】之五行,乃生物场能【用】之五行;民国时期张锡纯言:“中医五行非脏腑之五行,乃气血之五行,关系功能之五行。”首次揭示了中医藏象理论综合整体(系统和谐)之实质,点明了中医是从整体【用】(系统信息控制)来研究的方法论实质,道破了中西体系方法论(范式)的不同本质。


②中医藏象显诸仁,藏诸用,是“四时阴阳【用】之五藏,非血肉【实体】之五藏。”中医五藏(五脏-五腑-五体-五官)是藏象【藏诸用-隐藏的量子集合功能(如来藏/量子体现)】;是结构性器官功能形态的现象【用】,而“现象是事物的各个片面”非实体本身;恽铁樵:“《内经》五脏非血肉之五脏乃四时之五脏;中医五脏非解剖之五脏乃气化之五脏。”(不是生理解剖、病理实验而是系统和谐功能管理。)并提出《黄帝内经》中“拨度奇恒,道归于一”(调正系统网络的宗旨,在于整体系统【藏诸用】和谐)“循生生之具,谋天人合德。”(用各种各样方法,达到多层次的系统生态和谐)是全部《黄帝内经》的至高境界。


③中医的经络也非一条条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血肉管道【实体】。……乃生物场效应通道之假名【藏诸用,显诸仁】(参见拙文《经络是人体“社会公共关系”经营管理网络》)今人黄龙祥言:“经脉理论是古人关于‘人体远隔部位纵向关联律’的全部假说或唯一假说【藏诸用】,与‘元素周期律’采用的【藏诸体】是不同的命名法,有着本质上不同的意义……”。


④中医中草药的升、降、沉、浮与性味、归经也皆此生物场能【藏诸用】之【显诸仁】表现;(常常同为草药,中医重在【藏诸用,显诸仁】寒、热、虚、实、升、降、沉、浮和性味、归经,西医重在【藏诸体,显诸用】物质之化学结构、化学反应);


⑤《伤寒论》六经脏腑经络三极阴阳是藏象阴阳生化规律之【藏诸用】,而非具体实体结构;六经脏腑经络三极阴阳是本质“本质是事物的全体”整体之【藏诸用】;


⑥中医五行【五藏】所指是有形之体的联系【用】,三阴三阳【六经】所指是无形之气【用】的运行;六经开合枢/标本中是藏象阴阳生化运动调节功能【中介/玄关】之【用】;


⑦中医五藏(如来藏)和六经并非两物,表面是二,本质是一(都是生物场的表现);五藏偏重于脏腑功能【用】之网络,六经偏重于区域层次反映【用】之网络,两者藏象系统与六经系统是“形/气-体/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一阴一阳谓之道”;


⑧五脏不能代表六经,脏气不能代表经气;六经能概括五脏,经气能概括脏气;唐容川言:“脏腑有形者;三阴三阳无形者也。有形不可赅无形,无形可赅有形。”中医理论的妙用在于“以无形之【用】赅有形之【体】”。


5】明白于此,再对照现代中医基础教材,上世纪70年代通俗中医把阴阳解释为:“阴为物质,阳为功能”,倪海厦解释:“看得见为阴,看不见阳”;应该确有几分道理。仔细玩味则会发现,现代中医讲的“阴阳平衡”实际是从中医‘法’与‘方技’二级三级概念范畴/西医分子级水平的理解,离《黄帝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不平阳不秘”,“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阳杀阴藏,阴阳反作”“阴不恋阳,阴阳离决”……要表达的中医‘道/器’‘体/用’关系、根本一级概念范畴/量子级水平的理解尚有距离。倘若循此现代量子物理学原理重新审视当今中医基础理论,自会发现当今中医基础理论大都在中医二级三级概念层面低层次徘徊,离真正的中医基础理论/量子水平的一级概念层面尚有距离。笔者戏言:“当今谈‘阴阳平衡’者大多西式思维或初入门中医[对抗医],属‘下守形’初级中医[物质医],明晰‘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阳杀阴藏,阴阳反作’者才是‘中复气’的正统中医[势能医];惟善用‘阴平阳秘’‘阴不恋阳,阴阳离绝’者才是‘上守神’‘上工治未病’的大医。[环境医]”(见后)。


6】既明白中医理论本是从形而上到形而中“重道轻器、由道解器”“重用轻体、以用知体”的学问。而‘用’者量子生物场能(形而上自性/真如)之表现【“本来无一物”】,然当代中西结合、中医理论研究却常常唯‘形而下’思维,偏要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客观实体,更多的实验科学工作者彷佛跟不上当代科学发展步伐,津津乐道追求与牛顿经典力学相一致的定性定量分析研究唯一解来给诸多中医属性概念【用】找科学实在,本是无形系统【隐序】(光态、气态物质、量子信息秩序调控)硬要找到与此一一对应的实在系统【显序】(固态、液态物质、激素、酶、蛋白质、基因等分子结构),就好比一定要给牛顿“万有引力”找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引力”是什么一样傻,而且找不到就是不科学已成铁律,这实在是太不聪明之举…。
 
十五、“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爱因斯坦老师、量子理论之父普朗克博士的伟大发现:/“没有物质,只有心的振动、觉性的频率【量子振动】。振动频率高的成为无形,如人的思想、感觉和意思;振动频率低的成为有形,如看得到的桌子、椅子、人体等等。”现代“原子研究的最后结论是:世界上根本没有物质这个东西,物质是由快速振动的量子组成。”爱因斯坦说:“我们称为物质的东西是能源,它的振动降低到我们感官可以察觉,所以没有物质。”唯有把握住量子振动规律就等于把握住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



美国克里许的质子碰撞实验,以及综合考虑一个高能光子可以变为电子——正电子偶的事实(否定了夸克是最小质量的存在),认为电子是由一段电场充满全空间的闭弦所组成。其它基本粒子也与电子相类似,也是充满全空间的场,粒子不再表示“小而不可入的实体”,不仅充满着空间,而且还可以重叠,这都是物质可被无限分割的有力佐证。【非点理论】



现代量子力学已经证明:质量与能量守恒,物质是能量高度集中分布的存在形式,空间是能量相对均匀、相对连续的分布形式,空间的拓扑性质和度量性都依赖于其能级的高低和分布,在微观尺度上,由于能量的量子化,微观空间变成分立的(即空间量子化),一个空间点消失,在另一点延迟出现的飞跃过程。微观空间的维象为零维,在空间模型中,坐标只有一个(0-1维)。当微观粒子质量等于0或趋向于0,决定了它们本身的维象必定趋向于0或等于0,这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想象的某个质点,而是一种全方位的,具有无穷穿透性的虚空【无穷/N维】。一种周围约束条件为零的自由自在。吸引一切和排斥一切的性质就是其维象趋于0的具体表现。爱因斯坦、牛顿等人寻找负质量、假设的无限凹,无限凸【小而无内,大而无外、无限小等于无限大】结构模型就是它们的写照。


在哪遥远的年代,古人如何把握“道”?把握人类眼睛看不见的现代微观粒子波粒两象性的运动频率【量子振动】?(人类眼睛可见光的分辨尺度太大,连小分子都看不见,根本无法捕捉细微的量子活动。无论是古代印度还是古代中国惟谋求反身向后,通过转识成智,借助人体【第六识/妙观察智】谋求多器官多功能整体协同联合,调动人体深层次【第七识/平等性智】,感应宇宙本源真如本性【第八识/大圆镜智】,如现代自组织有序去整体体察细微的量子/场能振动。此《道德经》言“反者道之动,弱(量子)者道之用。”道家谓之“守道-精神内守”,释家谓之“观音-明心见性”,儒家谓之“明德-正心诚意”;唯有将生命与自然和通的【量子生物】性质发挥至极致。故曰:“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中即是空,守中就是守空,用人类外延发展的各种客观物质方法【分子以上层面】,不如返虚守空反身向后寻求人类内涵本能神的灵动【量子生物层面】。让神气形【振动频率】与自然时空和通,清静虚空守于中(内省--心证--内证)。


二十世纪的科学家们已经认识:探索真理应该是两条道路互补;一条是外向器证与推理,另一条是内向悟性与真觉。例如:德国已故数学家外尔曾经说过:“另一种方法,是从内部去理解的方法,也对我们开放着。对于我们的知觉、思想、意志、感情与行为等活动,我们自己有一种直接的体验,与用符号代表的理论知识完全不同。”当代英国哲学家波兰尼对知识划分:人类的知识有两种:文字语言可表达知识与不可表达的意会性知识(见后)。


区别于今人物质文明习惯的【物质/器证】从实物概念进入推理分析的客观显逻辑思维模式,古代圣贤更善用【量子/心证】,从客观物候-事情【名/相】逆向反述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看不见找不到的量子/电磁波振动【实相--道/真/正】,此主观潜逻辑思维模式,古代道家谓之“归根/复命”(根者最基本粒子,命者量子过程周期体现),儒家谓之“知常/正名”(常者量子规律表现,名者量子事用称谓),释家谓之“明心/见性”(心者内向量子投射,性者彻见终极实体),现代前卫哲学家/科学家借用佛家概念谓之“自性光明/量子终极实体”。


因为“自性光明/量子终极实体”是不可说、不可道的隐序状态,如果说得出、道的出,那就不是“自性/终极实体”。这里虽说有一个实体,但这个实体犹如数学上的无穷大或无穷小,是说不出、看不到的抽象存在。如果说得出那就不是无穷大或无穷小。无穷大或无穷小虽然是客观存在,但只能靠人的智能去领会。“自性光明”【量子终极实体】就是如此。


一切有形的【名/相】都是【事/用】的表现(三维空间-分子级以上的事物),不是真正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道/体】基本粒子,在量子范畴【高维度】,没有物质,只有心的振动、觉性的频率!故佛陀言:“一切法皆由心生”;《金刚经》开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电磁波/量子场】,应作如是观。”六祖慧能有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真正的【道/体】基本粒子谁也没见过,因为看不见摸不着、唯有依赖反向振动感应-‘心证’。


然而,在那科学不发达的年代,这种反向心证--超三维的振动感应,即使描述出来,也“似一说即不中”,(借用禅宗的一句话:“说似一物即不中”“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故《道德经》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古代辩论家言:“白马非马,黑马亦非马……”;《金刚经》言:“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金刚),”。皆意思:看不见找不到的量子/本体【实相--道/真/正/终极实体】无法客观描述“一说即不中”,讲出来的事物只是‘名相’暂时组合的假象,皆“不可信以为真【道】”看得见、讲得清的一定不是真正的【量子/本体】,唯有‘心证’思维感悟/觉悟的【诸相非相】,唯有高维度整体感知“先入乎其内,后出乎其外,先知其然,后知其所以然”才是真实不虚的“如来藏相/金刚本体/实相般若/终极实体”。所以佛陀有十个不可以为真。(见后)


那么,既然“一说即不中”,能不能不说?回答是否定的。佛陀讲经49年就是为了让众生般若/觉悟这虽“一说即不中”,但却永远“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运动不息的“真如/自性/如来/金刚/菩提种子”【量子/本体】上帝的粒子/宇宙真正的缔造者。皆因为此“道/真/如来藏……”本是宇宙本体/万物本源/万事万物总原理、总规律,人类唯此求道/探真/研‘几’……,科学才能进步,人类文明才能进步,能不说乎?


古代孔子语此:“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并非天生知道,学习古人察几得到】“子曰:知几(量子)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注:孔子说:倘若了解把握此根本(基本粒子/量子)规律,则上可面圣治国,下可齐家育人(齐家、治国、平天下)。因为洞察事物变化的微妙先兆,最佳途径唯有‘知几’‘研几’,所以君子探索研究‘几’的学问终日不离不弃、乐此不疲。]由此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道不同,不相为谋;道相近,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不亦说乎;……。”


后世觉修者解释:诸佛妙理【道/量子层面】,不关文字【一说即不中】,执着于名相【形而下-定义/显逻辑结构】是佛法的最大障碍。而语言文字【定义/显逻辑结构】却是最普遍运用又是最容易陷入名相的,但弘法又离不开语言文字,所以不得不用这种方式,只能边说边破【二谛】,一边说一边强调,让听者既能探知佛法真髓【道/量子】,又不至于落于文字名相上,此正是佛陀的良苦用心所在。


对此,西方哲学家金恩/克兰说:“对概念的了解可以为你提供真理的‘几何图像’,但无论如何,这张地图终究只能带你到这么远,带到体悟的边缘,无法更远。它只能把你带到断崖边,你必须自己落入断崖才能觉醒,你必须在某一刻被真理本身占领,当你觉醒时,你在概念上的认识就消融成‘存有的认识--真如’,此刻属于心得鲜活,是非概念的知道。”圣哲又说:“眼睛看不见眼睛,因为它是你观看的媒介,但你可以用较微妙间接的方法知道眼睛,通过直接而超越时间,绕过头脑的认识感知观看的源头。其实你所有的观点就是背后的光【量子/场】。”


笔者文意,今天有了当代量子力学作佐证,道/量子层面的‘波萝蜜’虽不关文字/一说即不中,但明白于此,实际已步入“西天去经”“中西合璧”之殿堂,即使是“一说即不中的无字天书”在当代量子力学的衬托下也必将“小葱拌豆腐”一清二楚,循此“文字般若”而“明心见性”“自在当下”;循此量子力学“声闻乘”“缘觉乘”的小乘佛法,告慰佛陀的良苦用心,识别中医取经路上(中医现代化应该是形而上与形而下辨证统一的中西汇通)诸多妖魔鬼怪(以形而下的中西结合代替中医现代化)假冒“佛祖”,此是当仁不让的“火眼金星”和“千钧棒”。
 
十六、“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结论:物体在接近光速运动时,长度变短、时间变慢(其本质是维度的变化-自由度的提高)。光速每秒30万公里既是三维空间的极限速度(人类感官外证的极限),又是三维向四维时间以上N维过度的临界速度。



现代物理学已知,速度的本质是匀速运动的物体(质量)克服空间阻力的结果,其物体质量与空间阻力成正比,与动能成反比。在微观量子范畴:光子运动频率满足公式△E=E2-E1=hv[式中,E2-E1代表粒子的上能级与下能级差,h为普朗克常数,v为电子运动频率,△E则为频率合拍的能量值。],普朗克常数h实际上是体现了空间中斥力原的分布密度,此处可暂且理解为真空中负电子的分布密度【以太-空间阻力】,v为电子运动频率,把这种频率合拍的共振引申到带有普遍意义的能量合拍的共振,那就是现代能量共振-磁共振。【注:维度的本质是量子能量共振导致的电子轨道跃迁(如激光),科学家的描述,其“犹如一颗石子激起水面圈圈涟漪”,由此导致光线弯曲、空间折叠、时间虫洞…】。所以,当粒子质量趋向于0时,空间阻力h普朗克常数亦趋向于0,速度v趋向无穷,能量△E趋向于极大值(电子获得极大自由度,进入N高维度)。



由此推理,人类外向征服的物质/器证路向,因眼见为实为准,可见光/光速是【三维空间】不可逾越的栅栏;相反,反身向后内求的量子/心证路向,因回归人体小宇宙内在投影源【心性/量子】(意识波是中间象),其源头量子质量趋向于0不等于0,自能有效提升心性/量子的能级△E与速度v,获得极大自由度,进入N维度的整体一【N维空间】“小而无内,大而无外”。



普世文明【三维空间】传统经典科学(医学)认为,对于物质世界客观存在的真实而言,与人的觉知能力无关,与现代科学仪器的检测水准也无关,客观存在的物质就是客观存在,与有没有医理、哲学、科学……都没有关系。而一切医理、哲学、科学都只是在试图描述这种客观存在,使之尽可能地接近真实。由此相对而言,学习的越多、分析的越多,越接近客观真实。


出世文明【N维空间】现代量子力学已知:在量子【道】范畴,任何起心动念--观察者的主观意愿、观察目光方向【量子生物波】…以及观察仪器【电磁波】都会直接干扰影响被观察粒子【量子-场】的运动状态,导致被观察粒子运动状态的变化,发生量子塌陷。那么从不同的医理、哲学、科学观点出发,自然会引出不同的量子运动结果,都有可能成为对客观存在的真实【量子】产生主观干扰【量子纠缠】。.典型实例,如日本江上胜的《水知道答案》,人类的主观意愿可以直接干扰改变水中【量子-场】的运动结果。所以在形而上的量子范畴【明道/正名/真如】,一切形而下的学问,包括医理、哲学、科学…都将影响人类【特殊潜能】‘心证’发挥,一切人类的主观意愿都可能直接干扰‘心证’的结果,故欲排斥主观干扰必先“正心诚意”……。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高级量子研究所F.J戴逊教授等人为:“在宇宙的自然设计中/量子范畴,意识同智能可以与物质同能量具有相等的地位;物质与意识作用没有根本的区别。”物质的“终极实体”就是意识的“自性光明”。剑桥大学超导理论创建者B.D约瑟福逊教授认为:人脑的“精神温度”被调节到类“绝对零度/摄氏负273、5度”时,可以呈现内明和悟性。即正心诚意带来的“自性光明”。


此《道德经》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即欲求返虚守空【高维度】反身向后寻求人类内涵本能神的灵动,将生命与自然和通【振动频率】的生物性质【量子生物学】发挥至极致,其前提条件是先放下人类外延发展的各种客观物质方法,即放下诸多尘世【物质三维空间】的功利/欲望……“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精神内守、回归孩提般的天真/清纯,独立清静虚守空,方能将生命与自然和通的生物性质【量子/心证】靓丽发挥。


此《道德经》言:“智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注:雄为阳(显性)雌为阴(隐性)溪为隐约之小流,常作规律解,德为道之用(量子秩序);白为科学,黑为玄学,式为方法;荣为看得见的显耀,辱为看不见的复杂,谷为低处的储藏,朴解释基本(量子、分子)……;皆意思:欲明白面上显性可器证的物质运动,必探究背后不可器证的量子活动,看不见摸不着的量子流推动着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运动,这是宇宙间的一切物质运动的基本特点,也是一切物质运动的根本规律。欲把握住这量子规律,充分运用这量子规律,反向内求,需处下无为像婴儿般的没有俗世知见;需处下无为有无极生太极、体用合一的宏观包容整体思想;需反向追溯到高维度量子秩序的整体微观生成。]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自私性影响了平等性,物欲覆盖了灵性;科技发展(器证--三维空间外延发展的各种客观物质方法延伸),使人类内涵本能(心证--多维空间精神内求的量子能量的自由)神/生命与自然和通唯日渐衰退,发展到今天这个高科技年代,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都几乎已经丧失殆尽。有《黄帝内经/移精变气论》可证:“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阴居而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澹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


如何让这“一说即不中”,又不能不说的‘道/真/如来……’重新被众生觉悟/明白?古人主张必须放下“形而下”的名相/定义【物质/器证】西方文化外向征服自然、改造环境的科学学问;反身向后用“形而上”的求根本精神【量子/心证】东方主观心性返观觉悟方法。即用思维体察(类似现代直觉感悟--心理潜逻辑推理【灵感】)。此释迦有“戒、定、慧”“放下六根、六识,进入第七识--末那识(平等性智)、第八识--阿那耶识(大圆镜智)”…出世法【由无穷小进入无穷大-N维度整体一】;老百姓言:“顺则凡,逆则仙”;《道德经》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学’者形而下【物质/器证】(经典力学范畴)的普世法,就认识论而言,宋代大儒朱熹谓‘小学阶段’;‘道’者形而上【量子/心证】(量子力学范畴)的出世法,就认识论而言,宋代大儒朱熹谓‘大学阶段’,亚里士多德“后物理学”、“第一哲学”。‘小学阶段’向外向上攀爬,故‘为学日益’知识越多越好“做加法”;‘大学阶段’向内向下鸟瞰,必‘为道日损’大道至简、大法无法“做减法”,“无为”是其至高阶段。


①此道家无为,《道德经》言:“天下多忌讳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故“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扑。无为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此老子又言:“至虚极,守静笃”复观开悟(紫极解释:此虚极非虚,后天识神不再干涉,静笃非静,先天本神宇宙共振,于是元神显現,万物唯心,心即万物,此谓复观。);

《道德经》要求:“各复归其根【量子】,归根曰静【心证】,是曰复命【过程周期】,复命曰常【规律】,知常曰明【心证】。”“载营魄【精神】抱一【量子】,能无离乎?专气【量子】致柔【能量共振】,能婴儿乎【放下知识/名相】?涤除玄览【形而下学】,能无疵乎?爱民治国【功利/荣誉】,能无为乎?天门开关【玄关】,能无雌【离物质】乎?明白四达【爽灵】,能无知【自由】乎?”


②此禅宗无心,《六祖坛经》“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吩咐六祖:“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本心,见自本性【明心见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在‘佛性’所证:按《楞伽经》说法,佛与外道的不同就是佛内证到了“自心现量”即“自性”化为“自心”的过程-彻见空性。知道了‘自性’(佛性/如来等)实相(释迦的实相非客观实体,指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宇宙本源【终极实体】)和‘心’与‘性’的关系,不再受种种现量境界所惑,就获得了究竟的智慧解脱。循此,佛法不仅是人生哲学,更是心/性能量的转化超越,经典所述(修炼实践)其实真实不虚,并非各种偶像崇拜/颠倒迷信/攀缘附会。


③此儒家不用智,周敦颐:“天地无心,圣人有心。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故圣人不自私亦不用智。”程明道:“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适道,大率患于自私而用智,自私则不能以有为为应迹,用智则不能明觉为自然。


④此《易经》谓:“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量子/根本】,非天下之至神【量子/信息】,其孰能与于此。”老子说:“无名万物之始(看不见的构成万物基原)……和其光(光波),同其尘(微粒),是谓玄同(微波频率相同)。”由是《难经》“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实现《难经》心领神会而出神入化的颖悟(频悟)。庄子言:“忘我之境,是谓天成。”《黄帝内经·素问》推崇“精神内守”;孙思邈尚“安神定志”;李时珍谓:“内景隧道,惟反观者可照察之”。古代医家用‘潜心内视,反观内照,禅思定慧,悟圣心法、始得医道之门径。以见微知著,出神入化,以气化神,以神还虚,方得医道之真谛。


⑤此现代【量子生物场】,古人谓之“心证”,其主观‘心性返观觉悟’方法,儒家将之表述为:欲求“格物致知”必先“正心诚意”;释家:“皈依僧(技术方法)→皈依法(规律法则)→皈依佛(道-量子),”即欲求“格物致知”形而上的技术方法,必先“正心诚意”认识‘形而上’思维体察的重要性。

现代诺贝尔奖科学家按此‘大学后阶段’认识论教育后来:“欲有科学发现或发明,须面对实验对象用心、用心、再用心,反思、反思、再反思……”放下功利欲望,一旦灵感突现【象思维】潜能发挥,必逆向【宏观】先解决“为什么”,再从【整体】能量把控“是什么”;类似于现代理论量子力学,必假设、推理一般规律‘科学模型’再实践求证。今天的前卫科学灵感来源鲜有脱此‘形而上-心证’的巢穴,当代国际一流的哲学家、科学家大都认为:‘形而上/心证’乃是科学的先锋队和前哨站,现代科学的灵感来源,是人类高层次不断获取知识和智慧必不可少认识论和方法论。(例如:当今得诺贝尔奖的DNA双螺旋结构就是世界上两个不同地区、不同国籍的科学家都在梦中“心证”觉悟所得。)

然今人‘下智’常因习惯‘唯物’形而下,不理解形而上‘唯心-正心诚意’对于思维体察【量子】方法的重要性,而常将贬之归为‘唯心’“玄学”。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