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难探讨 《黄帝内经》中“守神法”的解读与发掘

中医必须融入社会。那么在解释和宣传上就不能把中医神神化化。
不要让病人或群众到深山老林去寻找中医。中医就是在身边,就在都市。
这样中医才有生命力。群中才能接受
做研究和宣传普及不同,前者要还原其本质,后者要通俗易懂。而且针对不同的人,因为理解程度不一样,有时需要变换说法,相当有难度。

当年南怀瑾先生在太湖大学堂讲《内经》,说讲的深了普通人听不懂,讲得浅了内行人觉得没收获,真是很难办!

但言为心声,有时候语言也并不是障碍,我觉得只要真诚地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就可以了,不需要顾忌太多,太在意别人的评价,反而会迷失了自己。我想,一个患者,更愿意听一个真诚的医生说一些发自肺腑的话,而不是听一些无懈可击的漂亮话。
 
最后编辑:
中医要发展和壮大。就要让家长认为是一个好职业,是一个能赚钱的职业,
一个超凡脱俗,不吃人烟的中医存在没有太大意义。只能算是一种文化传承了。
是啊!中医现在被大众目视为简、便、廉了,认为中医就应当廉价,效果还要“神奇”,这是要牛拉车,还不给它草吃!越发展越熄火,悲催啊!
 
刘先生能说说“数术”一词指什么吗?
事物(包括人、事、当然也包括疾病)的生长壮老已,有它的在外表现,这是大多数人都可以看到的,但其内在的变化机制和原理,就不是那么容易探知和理解了。数,就是内在变化的机制和原理,在外表现是“象”,术就是由已知的象,根据数,来推演未知之象的方法。
 
事物(包括人、事、当然也包括疾病)的生长壮老已,有它的在外表现,这是大多数人都可以看到的,但其内在的变化机制和原理,就不是那么容易探知和理解了。数,就是内在变化的机制和原理,在外表现是“象”,术就是由已知的象,根据数,来推演未知之象的方法。
可以认为是“数术”别解,然非正解也。
 
IMG_20170603_212032.jpg

李零先生的解释类似。
 
是啊!中医现在被大众目视为简、便、廉了,认为中医就应当廉价,效果还要“神奇”,这是要牛拉车,还不给它草吃!越发展越熄火,悲催啊!
你好,你说的很对,
中医要在当今社会有所作为。不能仅仅依靠失意人士改行学中医,久病成中医之人
要让家长知道中医是一个非常棒的职业。这样才有源源不断学子。有了大量学医基础,那么就会逐渐出现有所作为中医人才。或许这样才能与西医竞争。
 
说道竞争。其实中医从远古到现代一直在变化和竞争
从内经文字来看。当时中医汤药与针灸在竞争。后。中医汤药占主导地位。但同时又与草医草药在竞争。虽是并驾齐驱。但还是中医汤药为老大。哎,现在中医又在跟西医西药在竞争
 
《黄帝内经》“守神法”原文串要​


(说明:本文试图将《素问》、《灵枢》两书中相关文句打乱重新组合,以形成《黄帝内经》心理治疗学——“守神法”的简明轮廓。)

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有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上,故不下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能害也。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春三月,养生之道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以使志生。
夏三月,养长之道也,使志勿怒,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
秋三月,养收之道也,收敛神气,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冬三月,养藏之道也,勿扰乎阳,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无思想之患,无恚嗔之心。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恬憺无为,乃能行气,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能形与神俱。
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气伤脏,乃病脏;寒伤形,乃病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
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
心者,君主之官也,五脏六腑之主也,神之舍也,神明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没世不殆;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
怵惕思虑者则伤神,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悲哀动中则伤魂,喜乐无极则伤魄,盛怒而不止则伤志。
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忿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以为备耳,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
当今之世,嗜欲无穷,意淫于外,思想无穷,所愿不得。火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神不使也。志意不治,精坏神去,营泣卫除,故病不可愈也。

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
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喜则气和,荣卫通利,故气缓矣。
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凡诊病,必知终始,贵贱贫富,忧患苦乐,观其志意,饮食居处,察其上下,适其脉候,与其病能。
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病从内生,精神内伤,身必败亡。
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皆受术不通,人事不明也。是以切阴不得阳,诊道消亡;得阳不得阴,守学不湛。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后,故治不久。
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古之治病,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憺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
治之极于一,一者因问得之。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顺者,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

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针石者,道也,小之则无内,大之则无外,深不可为下,高不可为盖,恍惚无穷,流溢无极,合于天道人事四时之变也。
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神者,正气也。
夫针之要,粗守形,工守神;粗守关,工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形气未脱,散气可收,聚气可布,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是故工之用针也,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明于调气。
持针之道,必端以正,安以静。闭户塞牖,深居静处,静意视息,占神往来。积神于心,专意一神,令之在针,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经气已至,慎守勿失,以移其神。
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
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充,合形与气,使神内藏。故曰:上工平气。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