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疑问求解 治吐脓痰的参考方

以前买过张悟本的食疗书,还是可以,但我不会做饭,放到那里空了做参考。这次买了几本中医书:华佗中藏经,医学衷中参西录,经方实验录,群经见智录,买来放在那里有时做参考。我地93岁老中医林文直,退休后还在坐门诊,还搭摩托出诊。我问他长寿道理,他说饮食要清淡,没说吃什么补药,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他的食疗观点。不少人活50--60岁就死了,死于疾病和没有正确治疗。我不做任何手术,胆结石就用胆道排石汤一次治愈。中药如正确,服一次就见效。胆道排石汤服下半小时大便一解就好了,以后就是金钱草颗粒。山药可以作食材,又可作药用。黑桃可食用,也可作药材,这类很多。你买了3本吃饭的智慧,也只能作参考,选用一些。饮食疗法也是重要的治疗方法。痰多的人不宜多吃黑桃,因黑桃会助湿生痰。现在网上医生问诊15分子要150元或500元,是在忽悠病人。我的浓痰曾找成都中医大学陈朝祖看过,他不收诊费,我服后口干,就没服了。现在成都中医砖家太多,诊费120元,60元,20元不等,有的在忽悠病人,医风太差。我发个治浓痰参考方的帖子,是想引起讨论和抛砖引玉,恰遇梦回杏林老师的回复,我看水平是不错的,我叫他给我处方他是肯帮助人的,故给于了很高的评价,看来他是中医专家人才,我是知道了,因我学中医也是几十年,但未遇良师点拨。我有一个朋友是县医院副院长,中医水平很高,专治疑难杂症,每天看病的人100多号,站轮子排队,其他中医无人过问,我不知道那些中医研究生心里怎么想。我就是吐浓痰,没有其他什么病。但每年两次的流清涕,打喷嚏引发的感冒,还找不到医生能医。这时浓痰就少了,难道是寒痰?原来我的感冒可能是外邪从口鼻直入血分,要黄连解毒汤清热凉血活血止血解毒,没有卫分气分症直入血分,或清温败毒饮。但一般医生不会想到直入血分这么严重。一生只有一次恶寒,但自身发热不服药就好了。外邪入血分表现不发热,但白细胞2万,西医以为正发高烧。中医认为不发烧的西医检查到正发高烧,黄连解毒汤加解表药就可以了。平时的浓痰难医,我找那副院长朋友给我开了中药29味药,照顾到肺开宣肃降功能,脾胃和肾的功能,又排痰,有短期效果痰不知去向。单纯吐浓痰不好医,正在摸索中。桑白皮汤,清热化痰,当时无痰,过后又有。脾为生痰之源又提供病源,需治脾。治痰还需治气,所以气功肯定有效,气功治万病,肯定真实,但需要坚持和实践。三人行,必有我师。我曾帮助一名肝病患者,指出肝病治脾的方向,他称我为神仙,我只是传达张仲景治肝病的原文。这名病人自称古文水平高,我推荐他学金匮要略原文,直接理解好些,他信心大增,也不想死了。人都是要死的,这是人类共同的命运。我最后疾病会出现在肺上。有个不到60岁的人,也是吐浓痰,晚上在唱川剧段子,次日早上解手死在厕所里,一口痰阻挡了气管,死了。他如果当时能自己用手按压肺经的一些穴位,也许能活过来,医院要排痰器吸痰。浓痰,是疑难症, 需要大家研究,共同解决这一疑难病。
你吐痰需要咳出来吗,还是喉咙一顶一下就自动出来了?
 
喉咙一顶一下就自动出来了
我也是这样啊,我妈也是这样,不过我和我妈都是稀白痰带泡沫,你有泡沫吗。我妈是补肾补脾好了很多,基本最近没痰。
 
患者男,71岁,吐浓痰50-60年。西医检查为支气管炎,中医久治不愈,现上楼气喘。DR拍片支气管炎,肺气肿。处方:三子养亲汤加味:苏子10 白芥子10 莱菔子10 山药60 玄参30
效果良好。单三子养亲汤化痰就不得了,加山药补虚助力,特别是玄参,针对浓痰的成因而设,可以清肺热,滋肺阴。因“重亡津液”是吐浓痰的最早成因,加玄参就很妙。这5味药对病症病因一起治疗,治疗老年慢性气管炎和肺气肿,不多一味,不少一味,有特殊和肯定的疗效,方简效宏,值得向全国中医师推广。
那这个方,您自己有用过试试吗
 
《辩证录》有一节也专门讲痰的~
痰证门(二十一则)

人有肠胃之间,沥沥有声,饮水更甚,吐痰如涌,人以为痰饮之病,谁知是胃气之虚乎。夫胃为水谷之海,饮食无不入于胃中,游溢精气,上输脾胃,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此胃气之旺而然也。倘胃气一虚,仅能消谷,不能消水,由是水入胃中,不存于胃而下流于肠,故沥沥有声也。其症初犹不觉,久之水之精华,变为混浊,遂成痰饮,团聚于呼吸难到之处而上涌矣。然则痰之来也,由于胃气之虚,痰之成也,由于水气之盛。治痰必先消水,消水必先健胃,但徒补胃土,而胃气不能自旺。盖胃气之衰,由心包之气弱也,补胃土必须补心包之火耳。

方用散痰汤∶

白术(三钱) 茯苓(五钱) 肉桂(五分) 陈皮(五分) 半夏(一钱) 薏仁(五钱) 山药(五钱) 人参(一水煎服。

此方即二陈汤之变也。二陈汤止助胃以消痰,未若此方助心包以健胃。用肉桂者,不特助心包之火,且能引茯苓、白术入于膀胱,以分消其水湿之气,薏仁、山药又能燥脾,以泄其下流之水,水泻而痰涎无党,不化痰而化精矣,岂尚有痰饮之不愈哉。

此症用运痰汤亦效。

人参 半夏(各三钱) 茯苓(一两) 陈皮(三分) 益智仁(五粒) 肉桂(一钱)水煎服。

人有水流胁下,咳唾引痛,吐痰甚多,不敢用力,人以为悬饮之病,谁知是胃气之怯乎。夫饮水宜入于肠,今入于胁,乃胃气之逆也。第胃不怯,则胃之气不逆,胃气旺而水怯,胃气怯而水旺。欲使水逆而归于顺,必使胃旺而后可导其水势之下行,提其胃气之上升,自然怯者不怯,逆者不逆也。

方用弱痰汤∶

人参(一钱) 茯苓(五钱) 荆芥(一钱) 薏仁(一两) 陈皮(五钱) 天花粉(三钱) 枳壳(三分) 白芥子(二钱)水煎服。

上能消膜膈之痰,下能逐肠胃之水,助气则气旺而水降矣。倘徒用消痰之药,不补其胃气之虚,则气降而水升,泛滥之祸不止矣。

此症用加味四君汤亦效。

人参 白芍(各三钱) 白术 茯苓(各五钱) 陈皮(五分) 益智仁(一钱) 甘草(三分)水煎服。

人有痰涎流溢于四肢,汗不出而身重,吐痰靡已,人以为溢饮之病,谁知是胃气之壅乎。夫天一生水,流灌无处不到,一有瘀蓄,则秽浊丛积,水道泛滥而横流旁溢矣。凡水必入胃,胃通而水何能积。惟胃土有壅滞,水不走膀胱而顺流,乃由胃而外渗于四肢,四肢无泄水之路,必化汗而出。然水能化汗,由于胃气之行也。今胃既壅阻,胃气不行,何能化汗,水又何从而出。身重者,正水湿之征也。四肢水湿不能出,自然上涌而吐痰矣。治法必顺其性,因势利导之,庶几泛滥之害可除。开胃土之壅,而膀胱小肠之水道自通。然土壅由于肝木之克,宣肝气之郁,补胃气之虚,胃壅可开矣。

方用启闭汤∶

白术(三钱) 茯苓(五钱) 白芍(三钱) 柴胡(五分) 猪苓(一钱) 浓朴(一钱) 泽泻(一钱) 半夏(一钱)水煎服。连服四剂而痰消,再服四剂而身轻矣。

此方即四苓散之变也。加入柴、芍以舒肝,加入浓朴以行气,加入半夏以消痰,自然气行而水亦行,气化而痰亦化矣。

此症用白花饮亦佳。

白术(五钱) 薏仁 茯苓(各一两) 甘草(五分) 天花粉(三钱) 柴胡(一钱) 枳壳(五分)水煎服。

人有咳逆倚息短气,其形如肿,吐痰不已,胸膈饱闷,人以为支饮之症,谁知是胃气之逆乎。夫胃为水谷之海,宜顺不宜逆,顺则水化为精,逆则水化为痰。然逆有深浅之不同,逆浅而痰入于胸,逆深而痰入于膈。然而胃气之逆,致痰饮上行,竟入于胸膈之间,则其逆亦甚。而逆何以至此也,胃为肾之关,肾虚而气冲于胃,则胃失其启阖之权,关门不闭,反随肾气而上冲,肾挟胃中之痰而入于肺,肺得水气而侵,故现水肿之状,咳逆倚息之病生。

其症似乎气之有余,而实气之不足,故短气而不可以接续也。治法转胃气之逆,而痰可降,补肾气之虚,而胃可顺矣。

方用转胃汤∶

山药(一两) 薏仁(一两) 人参(一两) 白术(五钱) 牛膝(三钱) 附子(一分) 陈皮(三分) 苏子(二钱) 麦冬(一两) 白芥子(三钱)水煎服。一剂胃气平,二剂胃气转,三剂咳逆短气之症除,四剂全愈。

此方转胃为名,而实所以转肾气之逆也。肾逆而后胃逆,然则肾转正所以转胃也。此等之病,非此大剂,则胃之气必不能通于胃之中,而肾之气必不能归于肾之内,倘日日治痰,则耗损胃气,而肾气益逆,何日是降痰之时哉,势不至于死不已也。

此症用加味参术苓桂汤亦佳。

人参 茯苓 麦冬 山药(各五钱) 白术(一两) 破故纸(一钱) 苏子 肉桂(各一钱)水煎服。

人有终日吐痰,少用茶水则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人以为水在于心,谁知火郁于心乎。

夫心属火,最恶者水也,若心气不虚,水之入胃,正足以养心,而水亦不敢直入以犯之。惟心气之虚,火先畏水,而水即乘其畏以相攻,火欲出而不得出,自郁于内而气不得宣,故筑动而短气,非气之真短也。火既与水相战,则水正火之仇也,伤水恶水又何疑乎。治法不可徒利乎水也,利水必先消痰,而消痰必至损胃,胃气损而心气愈虚,水与痰终难去也。必须补心以生胃,散郁以利水,则火气旺而水不能侵,自不至停于心下而变为湿痰也。

方用胜水汤∶

茯苓(一两) 车前子(三钱) 人参(三钱) 远志(一钱) 甘草(三分) 菖蒲(一钱) 柴胡(一钱) 白术(一两) 陈皮(五分) 半夏(一钱)水煎服。一剂轻,二剂又轻,四剂全愈。

此方六君子之变也。补心散郁并而行之,心气健而火气自通,火气通而胃之气自旺,土旺自能制水,何畏于水之攻心哉。

此症用加减运痰汤亦效。

人参(三钱) 茯神(一两) 益智仁(一钱) 菖蒲(一钱) 泽泻(五钱) 肉桂(五分)水煎服。

人有口吐涎沫,渴欲饮水,然饮水又不能多,仍化为痰而吐出,人以为水之在肺也,谁知是肺气之热乎。夫肺主气,行营卫,布津液,周流于一身,不可停住者也。惟水邪入之,塞其气道,气凝不通,液聚不达,遂变为涎沫。而清肃之令失,肺乃生火以自焚,故引外水以救内火,然内火终非外水可息,外水亦非内火易消,故不化精津,仍变为痰涎而上吐也。

治法清肺金之热,不取给于外水,则水不入肺,而涎沫可解。然肺金失清肃之令,不止水邪之故。盖水邪之入肺,因心火之克肺也。肺因火邪相侵,原思水以相济,水乃乘其渴而入之,故欲解肺金之热,必须清心火之炎。

方用解炎汤∶

黄连(五分) 天花粉(二钱) 黄芩(一钱) 麦冬(一两) 茯苓(五钱) 桔梗(一钱) 甘草(三分) 陈皮(三分) 神曲(五分)水煎服。一剂渴解,二剂痰消,不必三剂。

此方清心肺之热,而痰气过升,亦非所宜。加入茯苓下行于膀胱,则火随水走,其势自顺,既能消痰,又能降火,何至肺气之壅塞乎。且此方虽消痰降火,不耗损肺金之气,此痰之所以易消,火之所以易降也。

此症用息沸饮亦佳。

麦冬(二钱) 款冬花(一钱) 茯神(二钱) 甘草(一钱) 桔梗(三钱) 黄芩(二钱) 天花粉(二钱) 竹叶(三十片)水煎服。

人有少气身重,日吐清水、清痰,人以为水在脾也,谁知是脾气之寒乎。夫脾为湿土,所恶者水,喜者火也。火衰则水旺,水旺则火衰,必然之理也。盖无火则土为寒土,水不能燥,而且有凝冻之忧,即有微火,仅可化水,而不能化津,但能变痰,而不能变液。且火既衰微,止可化上焦之水,不能解下焦之冻。此清痰、清水所以上吐而不下行也。湿流于四体,身安得不重乎。治法必须利水清痰,以燥脾土之气。然而脾中无火,虽脾土之衰,由于肾火之弱也。不补肾中之火,则釜下无薪,土如冰炭,安能大地阳回,变湿污之地为膏壤之区乎。故必须补肾火之旺,而土自燥,土燥而湿自除耳。

方用燥土汤∶

白术(一两) 茯苓(一两) 肉桂(二钱) 人参(三钱) 破故纸(一钱) 山药(五钱) 芡实(五钱) 砂仁(三粒) 益智仁(一钱) 半夏(二钱)水煎服。

此方燥脾者居其七,燥肾者居其三,似乎仍重在补脾,而轻在补肾。不知脾喜燥,而肾恶燥,使燥肾之药太多,则肾先受损,何以益脾乎。此用药之妙于权衡也。

此症亦可用加减运痰汤∶

人参 茯神(各三钱) 白术(五钱) 肉桂(一钱) 白豆蔻(一枚) 陈皮(五分) 神曲(一钱) 半夏(一钱)水煎服。

人有痰气流行,胁下肢满,发嚏而痛,轻声吐痰,不敢重咯,此非水气在肝,乃郁气在肝也。夫肝藏血而不藏水,宜水之所不到。然而肝气郁则血不藏矣,血不藏而水乘隙而入肝而肝终不藏水,水乃留伏于肝之外而不散,肝气本郁以招水,又因水而愈郁,肝气之逆可知矣。胁下正肝之部位,肝气已郁,即无水邪相犯,尚有胀急之症,水停胁下,安得不支满乎。发嚏而痛者,以火郁未宣,得嚏则火欲出而不得出,因吊动作痛也。治法必须达肝气之郁,少佐以消痰分水之药,则随手奏功矣。

方用开痰饮∶

柴胡(一钱) 半夏(一钱) 甘草(一钱) 炒栀子(一钱) 陈皮(一钱) 薄荷(一钱) 枳壳(三分) 苍术(二钱) 茯苓(五钱)水煎服。二剂肝气之郁舒,四剂胁满之痛去,不必五剂。

此方专解肝郁,郁舒火散,自不下克脾胃之土,上引痰涎之闭矣。宁尚有水停胁下,以增痛满者哉。

此症可用疏痰汤∶

白芍 茯神(各五钱) 甘草 神曲 半夏(各一钱)水煎服。

人有水泛为痰,涎如清水,入水即化,人亦不知为肾中之痰,岂知肾寒而精变为痰乎。

夫各经之痰,皆外水入而化痰,惟肾中之痰乃内水所成,故心肝脾肺之痰,可以用攻,而独治肾中之痰,必须用纯补之药,不可少间攻痰之味。盖肾中之痰,乃纯阴之水也,阴火非阳火不能摄。阳火者,水中之火也。阴水泛而火微,阳水旺而火伏,大补其水中之火,不必降痰而痰自降矣。

方用八味地黄汤∶

熟地(一两) 山药(五钱) 山茱萸(五钱) 泽泻(三钱) 丹皮(三钱) 茯苓(一两) 肉桂(二钱) 附子(一钱)水煎服。一剂水泛为痰者立时即消。

天下治痰之捷效,未有胜于此方者也。然亦止可治肾寒而痰泛者,不可执此方以概治痰也。盖痰非肾泛,则痰为外邪,何可以治内痰者移而治外痰乎。惟真正是肾水上泛者,用此方实效应如响,然亦必须多用茯苓与熟地之分两相同,则肾水归源,而上、中、下三焦之湿气尽行消化,始无伏留之弊。万勿执定仲景夫子原方,谓茯苓不可多用,故又表而出之。

此症用复阴丹亦妙。

熟地(一两) 山茱萸(五钱) 芡实 山药(各一两) 肉桂(一钱)水煎服。

人有吐痰纯是白沫,咳嗽不已,日轻夜重,人以为肺火之痰也,谁知肾热而火沸为痰乎。此等之痰,乃阴虚火动,大约成痨瘵者居多,即古之所谓吐白血也。其痰一似蟹涎,吐之不已,必色变如绿涕之色,即痨瘵之已成,而不可救疗者也。然而痨瘵而吐白沫,是肾绝之痰也。亦有未成痨瘵,与阴虚之火初动,而即成此痰,与痨瘵已成者尚有分别,何可置之不救。世人一味治痰,绝不识治肾中之阴,不变成痨瘵而不止。夫火沸为痰者,成于肾火之太旺,由于水衰之极也。肾可补不可泻,补肾水之衰,即所以泻肾火之旺,故用补阴之药以制阳,不可用泻阳之品以救阴也。倘见其肾火之旺,而轻用黄柏、知母,毋论火不可以骤息,痰不可以遽消,且击动其火,以变为痨瘵者比比也。治法但补水以逐痰,则痰消于乌有矣。

方用定沸汤∶

熟地(二两) 山茱萸(一两) 麦冬(一两) 北五味(二钱) 茯苓(一两) 山药(一两) 玄参(一两) 白芥子(三钱)水煎服。连服二剂,火沸之痰不知其何以去也。此方宜连服十剂,不可见二剂之效,便撤饮不服。

盖火沸之痰,实本于阴虚,而阴虚之火,非多服补阴之药,则阴不能大长,火不能急散也。病者以此方为续命之汤,医者以此方为夺命之剂,幸勿轻弃之也。

此症用归沫汤亦大妙。

熟地(二两) 山萸肉 玄参(各一两) 天冬 女贞子 生地 百合(各三钱) 款冬花(一钱)水煎服。

人有偶感风邪,鼻塞咳嗽,吐痰黄浊,人以为痰塞胸膈也,法宜吐,谁知风邪塞于肺经乎。夫邪在肺,古人亦有用吐而效者,以肺气闭塞,谓吐中有发散之义也。然必大满大实之症始可用吐,如瓜蒂散涌出其痰是也。若鼻塞咳嗽,吐痰黄浊,非大满大实可比,何必用吐法哉。且不宜吐而吐,必有损伤胃气之忧,胃气伤而肺气亦伤。肺胃两伤,旧疾虽去,而新痰复生,一吐不已而再,再吐不已而三,必变为不可治之症矣。故毋论虚人不可吐,即实人亦不可轻吐,以吐后必须守戒,五脏反复而气未易复,一犯戒而变症蜂起也。况肺邪闭塞之痰,亦易于表散。盖肺气闭塞于风邪。非闭塞于痰也。散其邪而肺气自通,肺气通而痰自化,王道原自平平,尚吐者霸道也。霸道可间用,不可常用,慎勿谓吐法神于表散,而尽用吐方用散痰汤∶

桔梗(三钱) 紫苏(二钱) 黄芩(一钱) 麦冬(五钱) 半夏(二钱) 甘草(一钱) 陈皮(一钱) 茯苓(三钱)水煎服一剂鼻塞通,二剂咳嗽止,三剂痰浊化,四剂全愈。

此方名为散痰,其实散肺之邪也。

此症用二紫汤亦效。

紫苏叶 紫菀(各一钱) 桔梗(二钱) 甘草 枳壳 黄芩(各一钱) 天花粉(三钱)水煎服。

人有寒气入胃,结成寒痰,日日呕吐,人以为寒痰在胃,谁知是胃气之虚,而寒结为痰乎。凡人胃气旺,则水谷入而化精,原不生痰。惟胃气虚,仅能消谷,不能消水,则水积而为痰矣。然而胃虚者,火气之衰也。火旺则土旺,火衰则土衰,土衰不能制水,故不变精而变痰也。夫胃土自寒,尚且水变为痰,况外寒又侵胃乎。内外之寒合,自然痰涎日多,下不能化,必至上涌而吐矣。祛寒其可缓乎,惟是祛胃土之寒,必须补心火之旺,火旺土坚,何痰不化哉。

方用六君子汤加味治之。

人参(三钱) 白术(五钱) 茯苓(三钱) 陈皮(一钱) 甘草(三分) 半夏(一钱) 肉桂(二钱)水煎服。

六君子汤原是补脾胃之圣药。胃病而治脾者,脾胃为表里,脾健而胃更健也。肉桂上补心火,而下尤补肾火也,心火旺而胃温,肾火旺而脾热,脾胃两热,寒痰有不立消者哉。

此症用加味参术苓附汤亦甚效。

人参(一钱) 白术(三钱) 茯苓(三钱) 附子(二分) 神曲(一钱) 麦芽(一钱) 白芥子(三钱)水煎服。

人有热气入胃,火郁成痰,痰色黄秽,败浊不堪,人以为热痰作祟,谁知是胃火之未消乎。夫胃本属土,胃火之盛,由于胃土之衰也。胃土衰而外热犯之,似与胃相宜,何以反化为痰乎。盖胃土既虚,则水谷之入不能生津以润土,而土气太干,必索外水以相救,水多火胜,而不相化,胃土抑郁而不伸,胃火亦搏结而不发,痰何能消,必变为黄秽败浊之色矣。

然则治法不必治痰,补胃气之虚,少加散火抒郁之味,则胃土复强,消痰更易。

方用疏土汤∶

白术(三钱) 茯苓(五钱) 干葛(五分) 人参(一钱) 甘草(三分) 陈皮(五分) 天花粉(三钱) 竹叶(三十片) 甘菊(二钱) 柴胡(五分)水煎服。一剂胃郁解,二剂胃火散,三剂胃痰消,四剂全愈。

此方补胃重而泻火轻,以郁火之痰原未常大旺也。故补胃而火可散,散火而郁自解,况方中原有葛根、柴胡以解其郁乎,郁开痰豁,必至之势也。

此症亦可用玄石花粉散∶

石膏(二钱) 白术(三钱) 茯苓(五钱) 天花粉 玄参(各三钱)水煎服。

人有感雨露之湿,或墙垣土房之湿,以致湿变为痰,成为痰饮。肢节酸痛,背心作疼,脐下有悸,人以为湿痰成病,谁知是脾气之湿,湿以助湿乎。夫脾最恶湿,必得肾火以燥之,则汗泥之土,始成膏壤,水入脾中,散精而无留伏之害,惟肾火衰微,不能生脾土,而脾土愈湿,土湿自易成痰,又加天地之水气,两相感召,则湿以添湿,痰更添痰矣。治法补肾火以生土,补火之药,仍于补脾之中用之,则火无亢炎之祸,土有健顺之宜。

方用五苓散治之∶

白术(一两) 猪苓(三钱) 泽泻(二钱) 茯苓(一两) 肉桂(二钱) 半夏(三钱)水煎服。一剂脐下之悸除,二剂肢节、背心之疼痛止,三剂痰饮尽消,四剂全愈。

五苓散乃利水之神剂也。肉桂温命门之火,更能引湿痰化水,尽趋于膀胱而出。尚恐旧痰已化,而新痰又生,故加入半夏以消之,助苓、术之醒脾,尤能奏健土之功也。土生火中,火旺土内,一方而火土两安,脾肾兼补,此五苓散之功也。

此症用制涎汤亦效。

茯苓 薏仁 白术 山药(各五钱) 肉桂(一钱) 半夏(二钱)水煎服。

人有阴虚枯槁,肺气困乏,嗌塞喉干,咯痰动嗽,此肺气之燥也。夫肺之燥,必非一日,夏伤于热,秋必病燥。肺属金,而金最畏火,夏火炎炎,肺金不能敌火气之克耳。但金既畏火克,即宜发燥,何待火退金旺之时反现燥象。不知金畏火刑,而金尚出其肺中之液,犹可以敌火气之炎,迨火令既过,金无所畏,不足之气形焉,转难济肺气之乏,势必求外水以止渴。然而外水止可入胃,终不可以入肺,且肺气既燥,肺难自顾,何能下生肾水,乃肾中取给又不免,则燥且益燥,咳嗽吐痰之症生矣。治法似宜补脾胃,以生肺金矣。然健脾助胃之药,性多燥烈,以燥投燥,则肺中之津液未能遽生,反足以添其火炎。必须于润肺之中而大补其肾水,肾水足而肺金得养,子富而母自不贫也。且肺金之气,夜藏于肾,向因肾涸,力难迎肺金,以归藏于肾之内,肺乃取给于肾,而肾之水不足以供肺之用。肺乃半途而返,不忍入于肾子之宫,肾见肺金之燥,出其涸竭之水以济之。涸竭之水,水中有火也,肺不敢受,于是不变津而变痰。此痰也,肺未常欲其上升,无如上焦火旺,肺液干枯,不得不取资于痰,以暂救其嗌燥,故咯而升痰。迨痰既上升,而上焦之火,彼此相斗,嗽又生矣。

方用润燥饮∶

麦冬(一两) 熟地(一两) 苏子(一钱) 白芥子(二钱) 甘草(一钱) 桔梗(三钱) 天门冬(三钱) 山茱萸(五钱) 北五味(五分) 人参(一钱)水煎服。二剂肺润,四剂肾润,十剂全愈。

此方用二冬以润肺,用熟地、茱萸以补肾,肺肾相通,加人参、五味以益气,气旺而津液尤易生也。又恐过于补肾,而不上走益肺,故加升提之味,使益肺多于益肾。尚虑用参以助燥,更入苏子、甘草使之调和于上焦之间,同白芥子以消膜膈之痰,又不动火以增燥,亦何致有痰嗽之患哉。

此症亦可用润稿汤治之。

熟地 麦冬 葳蕤(各一两) 甘草(五分) 百合(五钱) 贝母(一钱)水煎服。

小儿痰气壅阻,窍隧不开,手足逆冷,有如风症,人以为慢脾风也,谁知是脾虚而痰盛乎。夫小儿以脾健为主,脾土不旺,则所食之水谷,尽变为痰。痰气既盛,则经络之间无非痰结,窍隧闭塞,气即不能展舒矣。脾主四肢,手足者,脾之所属也,脾气既不能展舒,何能运动夫手足乎,此逆冷之所以成,而非外风之中也。风性甚动而且急,使真有风入,则疾风豪雨,势不可当,安有迂缓舒徐者乎。无奈前人巧立名色,谓是慢惊之风,创造牛黄、犀角、蛇、蝎等药以疗之,遂至杀小儿如草菅,深可痛惜。使早用健脾之剂,少佐之以祛痰之药,则无儿不可活也。

方用健土开涎散∶

人参(五分) 茯苓(二钱) 陈皮(二分) 薏仁(二钱) 干姜(二分) 砂仁(一粒) 白术(二钱) 天花粉水煎服。一剂风定,二剂痰消,三剂全愈。

此方健土以消痰,与六君子汤不相上下。然六君子用半夏以消痰,未免有耗气之失,不若此方专利脾中之湿,又能通气温中,更胜于六君子也。倘执此方,概治小儿之痰,庶几全治者众矣。

此症用健运汤亦佳。

人参(一钱) 茯苓(三钱) 甘草 枳壳 苏叶 半夏(各三分) 益智仁(三粒) 白豆蔻(一粒)水煎服。

人有老痰结成粘块,凝滞喉咙之间,欲咽不下,欲吐不能,人以为气不清,谁知是肝气之甚郁乎。此等之痰,必成黄秽之色。盖留于膜膈之上也,老人虚人最多。此痰非舒发肝木之气断然难消,然徒舒肝木之气,不大补肝中之血,则胁间之燥不能除,膜膈之痰亦不能化。然而肝中之血,肾水之所滋也,补肝必须补肾,而兼消痰。

方用润燥破痰汤∶

白芍(一两) 香附(一钱) 青黛(五分) 天花粉(二钱) 白芥子(二钱) 玄参(五钱) 茯苓(三钱) 山药(三钱)水煎服。一剂痰易吐,二剂痰易咽矣。连服四剂而痰块开矣,再服四剂而老痰尽消。

此方肝肾两治,肝气宣而肝血养,则肝火不搏聚于胸中,自然老痰不凝滞于胁内。惟是老痰最难速化,此方必须多用,但不可责其近功耳。

此症用宽膜汤亦效。

白芍(三钱) 枳壳(三分) 甘草(五分) 神曲(三钱) 白芥子(三钱) 炒栀子(一钱) 白术(二钱) 郁金(一钱)水煎服。

人有痰在膈上,大满大实,气塞不能伸,药祛而不得下,人以为邪在上也,谁知是邪在下乎。夫上病宜疗下,何以古人用上治吐法而能愈乎。此亦一时权宜之法,非可常用之道。

世人遵张子和之教,一见满实之症,便用吐药,谁知尽可不吐哉。凡见满实之症,下之自愈。但下不同耳。下之者,乃祛入胃中,非祛入肠中也。痰涎上壅于膈,原是胃气之盛,而本于胃火之盛也。泻胃火之有余,自然现胃气之不足,胃气无满实之象,膈中满实,安能重满重实耶。势必痰气顿消,尽落于胃中矣。何必涌痰上吐,损伤胃气,使五脏之尽反复哉。

方用降痰舒膈汤∶

石膏(三钱) 天花粉(三钱) 浓朴(一钱) 枳壳(一钱) 半夏(一钱) 茯苓(五钱) 益智仁(五分)水煎服。一剂满实平,二剂满实尽除,痰亦尽下。

此方泻胃火而降痰,实有奇功。虽其性亦迅烈不平,然胜于吐法实多也。世人欲用吐法者,先用此方,不效后再用吐药,有益于生命无穷,幸勿哂医学平庸,谓用药之胆怯也。

此症亦可用伸膈汤治之。

栝蒌(三钱) 半夏(三钱) 枳壳(一钱) 甘草(一钱)水煎服。

人有遍身俱长大小之块,累累不一,人以为痰块也,谁知是气之不行,而痰因结之而不散乎。夫怪病多生于痰,身中长块,亦怪病之一也。然而痰生块结,必有其故。盖痰之生本于湿,块之结成于火,故无湿不能生痰,而无痰不能成块。第痰之生也。虽生于湿,块之成也,虽成于火,苟气旺而湿又何留,湿苟不留,火又何从而起,是消块不必去火,惟在于消痰,亦不必全消夫痰,又在亟补其气,盖气旺则痰消,痰消则块亦消也。

方用二陈汤加味治之。

人参(三钱) 茯苓(三钱) 白术(五钱) 陈皮(二钱) 半夏(三钱) 白芥子(三钱) 姜炒黄连(五分)水煎服。十剂消半,三十剂全消。

此方本消痰之圣药,亦消块之神剂,块成于痰,消痰即所以消块也。

此症亦可用矾石消垒散。

泽泻 半夏(各三钱) 茯神 白术(各五钱) 薏仁(一两) 附子(二分) 人参(二钱) 甘草(五分)

白矾(一钱) 黄连(三分)水煎服。十剂自消。

人有性喜食酸,因多食青梅,得痰饮之病。日间胸膈中如刀之刺,至晚而胸膈痛止,膝KT大痛,人以为胃中之寒,谁知痰饮随气升降而作痛乎。夫痰在上宜吐,痰在中宜消,在下宜降。今痰饮在胸膈之间,是痰在上焦也。不可用消痰,降痰之法,必当用吐药吐之。惟是吐痰必伤其气,毋论大吐之后,使脏腑反复,多伤胃气。而多食酸味之人,则肝木必旺,而恣肆其横逆之势,以伤中州之土矣。土伤则胃气更损,虽久积之痰顿失,新长之痰安保其不再聚乎。治法于吐中而仍行其补胃、平肝之法,使痰去而正又不亏之为得也。(症伤于酸,必用吐法以开之也,乃吐不伤经,尤善用吐也。

方用∶

参芦(一两) 瓜蒂(七枚) 白芍(一两) 白芥子(一两) 竹沥(二合)水煎服。一剂必大吐,尽去其痰,其痛如失。然后用二陈汤调理,不再痛。

前方名为倒痰汤,用参芦以扶胃土,用白芍以平肝木,用白芥子、竹沥共入于瓜蒂之中,吐痰即用消痰之药,使余痰尽化,旧痰去而新痰不生,得治痰之益,又绝其伤气之忧也。

此症用蒌苏饮亦佳。

栝蒌(三钱) 甘草(一钱) 半夏(三钱) 苏叶(三钱) 竹沥(一合) 陈皮(一钱)水煎服。

人有偶食难化之物,忽然动惊,因而饮食减少,形体憔悴,面色黄瘦,颠寒作热,数载不愈,人以为劳瘵之症也,谁知痰裹其食而不化乎。夫伤食之病,未有手按之而不痛者,况痰裹其食,其痛尤甚,何以经岁、经年而人未知也。且食至岁月之久,宜当消化,何久留在腹乎。不知食因惊而留于腹者,食存于两胁之旁,外有肋骨护之,手按痛处不能及也。食因痰裹,痰既不消,食亦不化,故有留中数载,仍为旧物,人所未知也。两胁之地,乃肝木之位,痰食积于中,自生如疟之症,发寒发热,状似劳瘵,以劳瘵治之,则惊气不解,而痰食如故,病何能愈哉。治法开其惊,降其痰食,数载之病一朝可去。

方用释惊汤治之。

白芍(一两) 当归(五钱) 青木香(三钱) 大黄(三钱) 枳实(一钱) 白芥子(三钱) 茯苓(三钱) 枳壳(一钱) 甘草(五分) 麦芽(一钱) 山楂(十粒)水煎服。一剂而痰食尽下,不必再剂。

此方消痰降食,专走于两胁之间,开其惊气,故奏功如神耳。

此症用易消散亦效。

山楂(三钱) 麦芽(三钱) 白术(一两) 鳖甲(一两)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附子(一片)水煎服。
 
那这个方,您自己有用过试试吗
三子养亲汤加山药,玄参 服了10付,对化痰平喘有一定作用,以后还要继续使用。痰多用过多种治法,都是短期有效。少用补脾补肾化痰的治法,现在应引起重视。不要以为浓痰就不敢补,但也要慎补。里面有痰热,或寒热错杂,要标本兼治。
 
三子养亲汤加山药,玄参 服了10付,对化痰平喘有一定作用,以后还要继续使用。痰多用过多种治法,都是短期有效。少用补脾补肾化痰的治法,现在应引起重视。不要以为浓痰就不敢补,但也要慎补。里面有痰热,或寒热错杂,要标本兼治。
你的浓痰是很粘很黄的吗
 
你的浓痰是很粘很黄的吗
白浓痰,稠痰。本来平时不爱吃药,但一年两次“感冒”流清涕,打喷嚏,被迫要用辛凉解表加清热凉血,止血除湿,解毒药如黄连解毒汤,清温败毒饮才能解决问题。照片肺上纹影增多,有点肺气肿,但不很严重,吃点药就好了。吐痰,涉及肺脾肾,根治不容易。你提供的“辨证录”一书,很好,那个时代的医生比现代高明。医术一代不如一代,有些丸散膏丹生产技术失传。
 
最后编辑:
转自网络:实话实说。我是个音乐工作者,不是中医大夫,不懂用中药,但我学过针灸,也看过中医基础理论,背过解剖 图,1990年初,我感冒到黑龙江省医院挂中医科,一个近八十岁的瘦老头,老中医给我号脉,十秒左右,大夫还未开口,我开口把老中医从头到脚的毛病说了一遍,此时大夫只说了声“你等等”扭身出去三四分钟找来五六个六十以上的老中医把我围了起来坐下,让我给每个人说病,我把每一位大夫的身体状况和病的准确部位都说了一遍,平均两分钟看说一个人的病。老中医们皆匪夷所思,倍感惊奇!问我是怎么给人看病的??我说就是一种感觉,我顺着我感觉到的隨口就说!他们又问“你的这种感觉何时出现的?我回答是1988年10月前后练道家功,通周天后的第二天突然出现的.....(略)。后来到省中医院,也同样遭遇到大夫好奇的围问。此时我深刻地感到自古明医出丹家的道理,使我明白了,华陀给曹操颅脑定位风痫所在,扁鹊四视齐桓王之病。我认为中医不能死肯古医书,更应在道家气功上加以修炼,结合中医理论才能达到更高的医疗水准!
 
转自网络:实话实说。我是个音乐工作者,不是中医大夫,不懂用中药,但我学过针灸,也看过中医基础理论,背过解剖 图,1990年初,我感冒到黑龙江省医院挂中医科,一个近八十岁的瘦老头,老中医给我号脉,十秒左右,大夫还未开口,我开口把老中医从头到脚的毛病说了一遍,此时大夫只说了声“你等等”扭身出去三四分钟找来五六个六十以上的老中医把我围了起来坐下,让我给每个人说病,我把每一位大夫的身体状况和病的准确部位都说了一遍,平均两分钟看说一个人的病。老中医们皆匪夷所思,倍感惊奇!问我是怎么给人看病的??我说就是一种感觉,我顺着我感觉到的隨口就说!他们又问“你的这种感觉何时出现的?我回答是1988年10月前后练道家功,通周天后的第二天突然出现的.....(略)。后来到省中医院,也同样遭遇到大夫好奇的围问。此时我深刻地感到自古明医出丹家的道理,使我明白了,华陀给曹操颅脑定位风痫所在,扁鹊四视齐桓王之病。我认为中医不能死肯古医书,更应在道家气功上加以修炼,结合中医理论才能达到更高的医疗水准!
古代称“看病”,现代医生没有这一“看病”功能,只留下了“望问问切”四诊合参技术。四川神医胡万林具有“看病”功能,两秒钟看一个病,能治各种癌症。但遭到教授们和反伪斗士司马南的反对,还没解放出来。
 
博士导师写的最差的一本薄书,书名:群经见智录(民国民医精华)。文章东一篇,西一篇,以怀疑的眼光看内经,以批判的眼光看易经,东拉西扯就出“智慧”了。在杂志上登出可以,编成书就是胡扯了。买了就上当,立即在淘宝网退货。
 
白浓痰,稠痰。本来平时不爱吃药,但一年两次“感冒”流清涕,打喷嚏,被迫要用辛凉解表加清热凉血,止血除湿,解毒药如黄连解毒汤,清温败毒饮才能解决问题。照片肺上纹影增多,有点肺气肿,但不很严重,吃点药就好了。吐痰,涉及肺脾肾,根治不容易。你提供的“辨证录”一书,很好,那个时代的医生比现代高明。医术一代不如一代,有些丸散膏丹生产技术失传。
我也是去年7月咳嗽发烧后打了抗生素之后就开始有白色泡沫稀痰,你浓痰是不是还有炎症。
 
疾病未及时治好或错误治疗,久了就成慢性病,特别是痰饮病。痰饮患者,当以温药和之。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等理论,都对治痰有指导意义。脾胃属土,脾在内属阴土,胃在外属阳土。脾胃通过经络相连构成表里关系。脾气主升,如脾气下陷则胃下垂或其他内脏下垂,少气懒言,久泻等。脾属阴,脾喜燥恶湿,但脾阴本身容易生湿,如脾为湿困,湿热用清热除湿法,如三仁汤等,寒湿困脾的,宜运脾除湿,如平胃散,霍扑夏苓汤等。湿聚为痰的,宜用除湿祛痰法,如二陈汤等。水泛为肿的,宜实脾利水法,如防己黄耆汤。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为生痰之源。慢性病痰多一症,看似肺病,病机主要在脾。肺气赖脾运化水谷精微来滋养,对肺虚病人,可用补脾益肺的方法进行治疗,如补气健脾的六君子汤等。治浓痰多要围绕脾胃功能特点进行治疗。
 
辨证治疗吐痰参考方:
1 肠胃有水声,吐痰如涌。胃气虚,治痰必先消水,散痰汤(半夏 陈皮 茯苓 薏仁 山药 肉桂 人参)
运痰汤(半夏 陈皮 茯苓 益智仁 肉桂 人参)
2 水流胁下,咳唾引痛,不敢用力,吐痰多,胃气虚而逆,弱痰汤(荆芥 薏仁 陈皮 枳壳 白芥子 天花粉 茯苓 人参)
加味四君子汤(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陈皮 益智仁 白芍)
3 痰延流于四肢,胃土壅滞,身重水湿不能化汗出,上涌痰出。胃土壅由于肝木克胃土,疏肝补胃开壅,膀胱小肠之水道自通。 启闭汤(柴胡 白芍 半夏 泽泻 厚朴 猪苓 白术 茯苓 )
白花饮(柴胡 枳壳 薏仁 天花粉 白术 茯苓 甘草 )
4 咳逆倚息短气,吐痰不已,胃气逆。肾虚气冲于胃,肾挟胃中之痰入肺,肺得水侵水肿咳逆。补肾气胃顺痰降。
转胃汤 (人参 白术 山药 附子 牛膝 陈皮 薏仁 苏子 白芥子 麦冬)
加味参术苓桂汤(人参 白术 茯苓 山药 麦冬 苏子 破故子 肉桂)
5 终日吐痰,饮水心下坚,短气恶水。心属火,最恶水,心虚火畏水,水乘其畏以相攻。补心生胃利水。
胜水汤(人参 白术 茯苓 半夏 陈皮 甘草 远志 菖蒲 柴胡 车前子 )
加减运痰汤(人参 茯神 泽泻 菖蒲 益智仁 肉桂)
6 口吐涎沫,渴饮不多,肺热。水塞气道,变为涎沫,肺清肃之令失。肺乃生火以自焚,肺引外水以救内火,但内火终非外水可灭息,外水亦非肺火易消,故不化精津,仍变为痰涎上吐。水邪入肺,因心火克肺金。肺因火邪相侵,原本思水救火,水乘其渴而入之。欲解肺金之热,必须清心火之炎。
解炎汤(黄芩 黄连 麦冬 茯苓 天花粉 桔梗 甘草 陈皮 神曲)
息沸饮(黄芩 麦冬 天花粉 竹叶 款冬花 茯神 甘草 桔梗)
7
 
最后编辑:
7 日吐清水清痰,少气身重,脾寒。脾喜火畏水。无火之土为寒土,即有微火,仅可化水,而不能化津,但能变痰,而不能变液。寒土火微,可化上焦之水,不能解下焦之冻,此清痰,清水所以上吐而不下行。湿流于四体,则身重。治法利水清痰以燥脾土之气。补肾火,土自燥,土燥而湿自除。
燥土汤(人参 白术 茯苓 肉桂 山药 益智仁 破故纸 砂仁 芡实 半夏)(脾喜燥,肾恶燥,用药之妙于权衡)
加减运痰汤(人参 白术 茯神 肉桂 白豆蔻 半夏 陈皮 神曲)
8
 
8 胁下肢满,不敢重咳,郁气在肝。肝气郁则血不藏,水乘机入肝,肝终不藏水,水乃流伏于肝外而不散。
开痰饮(柴胡 半夏 甘草 炒栀子 陈皮 薄荷 枳壳 苍术 茯苓)
疏痰汤(白芍 茯神 半夏 甘草 神曲)
9 痰涎如清水,入水即化。为肾痰,肾寒而精变为痰。肾中之痰,必须用补。大补其水中之火,不必降痰而痰降矣。
肾气丸(熟地 山药 山茱萸 泽泻 丹皮 茯苓 肉桂 附子)
复阴丹(熟地 山茱萸 芡实 肉桂 山药)
10
 
10 吐痰白沫,咳嗽不已,日轻夜重,肾热而火沸为痰,阴虚火动,水衰之极。肾可补不可泻,用补阴药以泻肾火。若用黄柏,知母变为痨疾者比比皆是。治法补水以逐痰,则痰消于乌有。
定沸汤(熟地 山药 山茱萸 茯苓 麦冬 玄参 北五味 白芥子)
归沫汤(熟地 山茱萸 玄参 天冬 女贞子 生地 百合 款冬花)
11
 
最后编辑:
11 偶感风邪,鼻塞咳嗽,吐痰黄浊,风邪塞于肺经,不宜吐。必大满大实之症始可用吐。肺邪闭塞之痰,易于表散,肺气通而痰自化。 散痰汤(桔梗 紫苏 黄芩 麦冬 半夏 甘草 陈皮 茯苓 )
二紫汤(紫苏叶 紫菀 桔梗 甘草 枳壳 黄芩 天花粉)
12 寒气入胃,结成寒痰,日日呕吐,胃气虚,不能消水,水积为痰。内外之寒合,自然痰涎日多,下不能化,上涌而吐矣。去胃寒必补心火,火旺土坚,何痰不化哉。
六君子汤加味(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半夏 陈皮 肉桂)
加味参术苓附汤(人参 白术 茯苓 附子 神曲 麦芽 白芥子)
13 热气入胃,火郁成痰,痰色黄秽,败浊不堪,胃火。治法不必治痰,补胃气之虚,少加散火抒郁之味,则胃土复强,消痰更易。 疏土汤(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干葛 陈皮 天花粉 甘菊 柴胡 竹叶)
玄石花粉散(石膏 白术 茯苓 天花粉 玄参)
14
 
14 感雨露之湿,土房之湿,湿变为痰。背心作疼,肢节酸痛,脾湿。脾喜燥惡湿,得肾火以燥之。土湿易成痰,加天地之水气,湿以添湿。治法补肾火以生土。补火之药,仍于补脾之中用之,则火无亢炎之祸,土有健顺之宜。
五苓散(白术 猪苓 泽泻 茯苓 肉桂 半夏 )
治涎汤(白术 茯苓 山药 薏仁 肉桂 半夏 )
15 嗌塞喉干,咯痰动嗽,肺气燥。润燥饮(麦冬 熟地 苏子 白芥子 甘草 桔梗 天门冬 山茱萸 北五味 人参)
润稿汤(熟地 麦冬 玉竹 甘草 百合 贝母)
16 小儿痰气壅阻,手足逆冷,脾虚痰盛,脾主四肢,非外风之中也。
健土开涎散(人参 白术 茯苓 干姜 陈皮 薏仁 砂仁 天花粉)
健运汤 (人参 茯苓 甘草 枳壳 苏叶 半夏 益智仁 白豆蔻)
17
 
17 老痰结成粘块,凝滞喉咙之间,欲咽不下,欲吐不能,肝郁。
润燥破痰汤(白芍 香附 青黛 天花粉 白芥子 玄参 茯苓 山药 )
宽膜汤(白芍 枳壳 甘草 神曲 白芥子 炒栀子 白术 郁金 )
18 痰在隔上,大满大实,上病宜疗下。
降痰舒膈汤(石膏 天花粉 厚朴 枳壳 半夏 茯苓 益智仁 )
伸膈汤(瓜蒌 半夏 枳壳 甘草)
19 遍身长大小之块,累累不一,气之不行,痰结而不散。痰生本于湿,块之结成于火。
二成汤加味(人参 茯苓 白术 陈皮 半夏 白芥子 姜炒黄连 )
矾石消磊散(泽泻 半夏 茯神 白术 薏仁 附子 人参 甘草 白矾 黄连)
20 喜食酸得痰饮。日间胸膈如刀刺,晚膝大痛,痰随气机升降作痛。痰在上宜吐,在中宜消,在下宜降,今痰在上焦,当用吐药 吐之。吐中仍行补胃,平肝之法,使痰去而正气不亏也。
倒痰汤(参芦 瓜蒂 白芍 白芥子 竹沥 )
蒌苏饮(瓜蒌 甘草 半夏 苏叶 竹沥 陈皮)
21 偶食难化之物,忽然动惊,饮食减少,形体憔悴。面色黄瘦,数载不愈。痰裹食不化,发寒发热。治法开其惊,降其痰食。
释惊汤(白芍 当归 青木香 大黄 枳实 白芥子 茯苓 枳壳 甘草 麦芽 山楂 )
易消散(山楂 麦芽 白术 鳖甲 茯苓 半夏 附子)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