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5/05/17
- 帖子
- 620
- 获得点赞
- 148
- 声望
- 43
我妈60岁,症状比较多,其中有个症状也是痰多,从2013年开始吐白痰,但不浓,上个月我给她吃了这个方后,吃了几副后开始没什么痰了,腿脚有力,很多症状好转。
补骨子15,兔丝子25,巴戟天15,仙灵脾15 ,玉竹10 ,陈皮5,干姜10 , 法半夏6,熟地15,黄芪30 ,党参30,白术15,益智仁10,生鸡内金10,山药30,白扁豆10,茯苓15,生姜10,红枣10个。
上面这副药,一副药她吃3到4天
以前吃过中成药六君子丸也不太行。
老师,那自从发烧咳嗽打了抗生素后一直吐白色泡沫痰,痰不浓。是什么原因造成?不用咳的,喉咙吞咽一下,就自动吐出来。
冬天吃什么?萝卜,羊肉,白菜,大虾还是五谷杂粮?冬天做什么?喝茶,泡脚,还是古法灸疗?看似普通的东西,藏着意想不到的秘密。
食疗很重要。要自己动手做。早餐很重要,7--9点胃要进食,9--11脾要运化水谷精微。午餐,晚餐都没有早餐重要。古代人出一季吃一季,顺应天时,讲节制饮食,不暴饮暴食,不易得癌症。推荐CCTV《中华医药》的一期节目,如果能从头到尾用心的看,一定会得到启发,有所收获的。
中华医药 20171225 健康故事《冬天里的宝》:
http://tv.cctv.com/2017/12/25/VIDE3ZisGQmygDBa2V2KFhjL171225.shtml
又一个被带沟里去的!呵呵。
痰由多种原因而致,但总责之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升降失常。所以治痰以治气为先,从补气、化气、理气、降气四着手,常可获较好的疗效,临证中诸多验案都说明了此理。
《丹溪心法》云:“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这里指出了理气化痰的重要意义。我们在临证中遇到很多病证与痰有关,所以“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也就是说,治气是治疗痰证的关键一环。
痰与气关系密切
痰是人体内的一种病理性产物,亦是一种致病物质,诸多疑难杂症每责之于痰,故有“怪病责之于痰”,“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说。《类证治裁》云:“饮唯停蓄肠胃,痰则随气升降,遍身皆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变幻百端,昔人所谓怪病多属痰,暴病多属火也。”此处较详细地指出了痰饮随气升降引起的诸多病症。其中治气一法,笔者以为能保持或恢复机体正常的气化功能,令全身之津液输布正常,是治痰的重要原则。
痰由多种原因而致,但随气病而生者较多。在人体中,气属功能活动,痰乃水津所化。在正常情况下,“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矣”。若脏腑功能失调,水津不布,必致津液停蓄而生痰。如肺气失宣,水不布散,则气壅为痰;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则气滞成痰;脾失运化,水不转输,则水湿停聚,凝而成痰;肾气虚衰,蒸化失职,则水泛为痰;三焦壅滞,气化失司,则气结生痰。《杂病广要》云:“人之一身,无非血气周流,痰亦随之。夫痰者,津液之异也,流行于上,则为痰饮。散周于下者,则为津液,其所以使之流行上下者,亦气使之然耳。大抵气滞则痰壅,气行则痰行。”又云“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一失其宜则气道壅塞,停饮聚于膈上,结而成痰。”可见痰的产生无不与气有关。
气病可生痰,痰亦可阻气,两者互为因果。如肺炎喘嗽患者,由于外邪袭肺,肺气失宣,津液不能敷布,停积为痰,而见咳喘,喉中痰鸣。若痰浊未能及时排除和消散,必内留于肺,遏阻肺气,令壅者愈壅,如此循环,促使喘咳痰鸣加重。由是观之,治痰治气尚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治痰以治气为先
临证中诸多验案说明,治痰治气从补气、化气、理气、降气四个方面着手,可获比较好的疗效。
补气
即扶助正气,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亦属治本之法。因痰随气行,亦随气化,气足则津化,气衰则津停,因而成痰。在临床上若属正气不足而兼痰者,每于化痰之中少佐以补气之品,可促使痰液的顺利排除。补气包括补脾气、补肺气二法。肺主气而布津液,若肺气虚哀,不能布散津液,则必生痰浊,治宜补肺气以祛痰涎,如生姜甘草汤中取人参、甘草补益肺气,令其排痰有力。脾主运化,为生痰之源。若脾气虚弱,运化无力,必致痰浊内生而见短气乏力,脘闷痰多,便溏之症,治宜健脾补气以祛痰涎,如六君子汤中取人参、白术、茯苓,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以杜绝生痰之源,故有“脾胃健运自无痰”之说。
化气
即温化阳气。此法属治本之法,其能使体内外阳气升发,促进气机通畅,令全身的气化功能复常。体内阳气不振,水津不化,必内停为痰,故治必以化气为先,化气包括温脾气、暖肾气二法。温脾气者,苓桂术甘汤、理气化痰丸是也。二方桂枝、干姜能暖脾胃之气,协助气化,令脾胃温运功能复常。痰饮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若肾气虚衰,水不归源,泛而为痰,治当宗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方法,以《金匮》肾气丸温暖肾气,方中附桂具有生少火而化气行水的作用,此乃“烈日一照,阴霾自散”是也。
理气
即通畅气机。此法有利于使机体气机壅滞的症状改善,令痰浊自动随气的运行而消散和排除。理气包括宣肺气、理脾气、疏肝气等法。肺气主宣,宜通不宜壅,壅则肺气郁而生痰。倘若肺气不宣、痰浊内阻,见咳嗽痰多,胸膈胀满之症,宜选桔梗枳壳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合二陈汤宣肺理气以祛痰,旨取枳壳、桔梗、陈皮宣通肺气,促使肺主气和主治节、通调水道的功能正常发挥,以保持全身的气化功能正常。脾主升运而化精微。若脾胃气滞,升运失调,精微不行,留而化痰,致脘闷痰多,头重身困,可以顺气化痰汤(《时病论》)、平陈汤(《汤头歌诀白话解》)等理气健脾以消痰。其中苍术、陈皮、厚朴、木香等能调畅脾胃气机,令其升降复常,精微运化。肝主疏泄而恶抑郁,郁则气机不通,水津必随气结而为痰。若见脘胁胀闷痰多,或身起痰核等症,宜选越鞠丸、二陈汤加柴胡、郁金或加香附、白芥子等疏理气以祛痰,方以柴胡、郁金、香附疏肝解郁、调畅气机,促使痰的消散,此所谓“气顺则痰自消”。
降气
是引痰下行的一种治疗方法。因“痰之为物,随气而行,无处不到”。若气机上逆,往往痰随气上而为病。故凡痰在上部的病变可用降气祛痰法治之。降气包括降肝气、降肺气、降胃气等法。若肝郁侮肺,气机不利,津聚成痰,痰搏气结,逆于咽喉,见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咯之不出之症,可投香苏散合半夏厚朴汤加旋覆花、代赭石等理气宣肺、降逆祛痰,旨在痰随气降。肺主宣肃而通调水道,若素有留饮,聚胃关肺,阻碍肺气下降,见上气喘逆,胸痞痰多等症,宜以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治之,取苏子、莱菔子降肺气以强攻涎。胃气主降,若中焦痰盛,痰随胃气上逆而致眩晕呕吐,痰涎清稀,宜选小半夏加茯苓汤合泽泻汤,以降逆和胃以祛痰。
临证中,气病生痰有虚实寒热之分,虚则湿运无力,津聚成痰,实则气机壅滞,津停为痰,“苟气失其清肃而过于热,则津液受邪火煎熬,转为稠浊,或气失其温和而过于寒,则津液因寒积滞,渐至凝结,斯成痰矣”。因此在治疗的同时,还须按辨证论治的原则,求气之虚实寒热而治之。总之,治痰宜以治气为先,在治气的同时,还须依据痰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方药。若治痰与治气二者配伍得当,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古今医家皆重视痰饮治本的问题,意识到攻伐虽有一时之效,但也流弊不少,何况一旦滥用,正气削弱,难以恢复,患者因此而不起。《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古人不究标本,每著消痰之方,立消痰之论甚多。后人遵其法而用之,治之不验,遂有称痰为怪病者矣。不知痰乃病之标,非病之本也。善治者治其所以生痰之源,则不消痰而痰自无矣。”行气、理气应视为治痰的基础,如严用和指出:“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所以朱丹溪指出:“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其中“不治痰而治气”一语,实为治痰之妙谛。
谢谢先生详细分析“治痰必治气、气顺痰自消”的机理,学习了。
关幼波老中医以善治肝病而名扬遐迩,然他对痰的辨治亦有很多精妙之处,又被誉为“怪病治痰圣手”。
《关幼波临床经验选》中“怪病责之于痰的一些启示”一文实为不可多得的辨治痰证的专著。指出治痰不仅要考虑到相关脏腑的功能失调,而且应当从气分、血分进行辨治,并概括了治疗痰病的四大要点:
一、见痰休治痰,辨证求根源;
二、治痰必治气,气顺痰自消;
三、治痰要活血,血活则痰化;
四、怪病责于痰,施治法多端。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理痰汤]
治痰涎郁塞胸膈,满闷短气。或渍于肺中为喘促咳逆。停于心下为惊悸不寐。滞于胃口为胀满哕呃。溢于经络为肢体麻木或偏枯。留于关节,着于筋骨,为俯仰不利,牵引作疼。随逆气肝火上升,为眩晕不能坐立。
生芡实(一两) 清半夏(四钱) 黑芝麻(三钱,炒捣) 柏子仁(二钱,炒捣) 生杭芍(二钱)陈皮(二钱) 茯苓片(二钱)
生芡实50g,清半夏20g,黑芝麻15g,柏子仁10g,白芍10g,陈皮10g,茯苓10g。
世医治痰,习用宋《局方》二陈汤,谓为治痰之总剂。不知二陈汤【能治痰之标,不能治痰之本。】何者?【痰之标在胃,痰之本原在于肾。】肾主闭藏,以膀胱为腑者也。其闭藏之力,有时不固,必注其气于膀胱。膀胱膨胀,不能空虚若谷,【即不能吸引胃中水饮,速于下行而为小便,此痰之所由来也。】又肾之上为血海,奇经之冲脉也。其脉上隶阳明,下连少阴。为其下连少阴也,故肾中气化不摄,则冲气易于上干。为其上隶阳明也,冲气上干,胃气亦多上逆,不能息息下行以运化水饮,此又痰之所由来也。此方以半夏为君,以降冲胃之逆。即重用芡实,以收敛冲气,更以收敛肾气,而浓其闭藏之力。【肾之气化治,膀胱与冲之气化,自无不治,痰之本原清矣。】用芝麻、柏实者,润半夏之燥,兼能助芡实补肾也。用芍药、茯苓者,一滋阴以利小便,一淡渗以利小便也。用陈皮者,非借其化痰之力,实借其行气之力,佐半夏以降逆气,并以行芡实、芝麻、柏实之滞腻也。
友人毛××,曾治一妇人,年四十余。上盛下虚,痰涎壅滞,饮食减少,动则作喘。他医用二陈汤加减治之,三年,病转增剧。后延毛××诊视,投以此汤,数剂病愈强半。又将芡实减去四钱,加生山药五钱,连服二十余剂,痰尽消,诸病皆愈。至今数年,未尝反复。
痰是病理变化的产物,又可成为多种病症的原因。体内水液的停留集聚可以成痰成饮。水液的停留可以因病邪影响,也可以由于肺气虚,由于脾不健运,水液不能正常运化,水液流聚于肺,成为痰饮,或由于肾阳不足,水气不化,聚而上泛,演变成痰。痰在肺,除痰之外,要根据病因不同而用药。痰在心,用宣窍除痰法,痰流注经络肌表,用除痰通络法。总之,怪病多从痰论治。痰病很广泛。浓痰多,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津液变成为痰。津血同源,保津即保血。能不吐痰,病就好了,但是治疗起来很难。痰,从另外空间来看,痰是一种业力,真要治愈,只能炼气。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以慢慢深呼吸腹式呼吸到丹田,达到周天气的循环,脚趾拇尖尖都是气的境界,痰病就好了。原来如此,不过如果这么好治疗,也不会求医十几年了。
如果说症状的消失就是病愈,那就是大错特错了!
资料很宝贵,无私帮助,精神可嘉,谢谢。药方都有很好的效果。痰饮分为痰和饮两类,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痰饮的治疗原则是先病而致痰饮,治病则痰饮自化;因痰饮而致病,除痰饮则病自愈。
但痰饮和本病往往是互生互结的。
张锡纯有一个“滋阴化痰”的理论,代表方为张氏自拟的[理痰汤](生芡实50g,清半夏20g,黑芝麻15g,柏子仁10g,白芍10g,陈皮10g,茯苓10g)。
此方一面用其中包含的[二陈汤]燥湿化痰治其标,另一面用生芡实、白芍、黑芝麻、柏子仁健脾固肾、滋阴养血、填精益髓,侧重从肝肾而治,解决“营卫精微纳藏于肝肾”这个根本,增强机体纳藏水谷精微的能力,减少精微化邪,消减痰饮生成之源。
经方[肾气丸]走的就是这种“益肝肾而化痰饮”的路线,能主“短气有微饮”,可用于“肝肾阴阳两虚”所致的“痰饮咳喘”。
分析这个方子,由三部分构成,“滋阴以化痰”的功效主要来自于大量的芡实:
一、大量的芡实(君) -> 固肾治本;
二、[二陈汤]减甘草(臣) -> 祛痰治标;
三、黑芝麻、柏子仁、白芍(佐) -> 滋阴利水;
可见[理痰汤]及其所用的“滋阴化痰法”,一般情况下是不单独使用的,它适用于“肝血亏虚、肾失封藏、精微泄漏”为导致“痰喘”的“主要病机”的情况,同时还需要配合“燥湿化痰法((方如[二陈汤])”使用以兼顾标证。[肾气丸]中的“泽泻、牡丹皮”也是起“利痰饮、缓标证”作用的。
燥湿化痰治其标,滋阴减痰固其本。
治“痰喘”需要抓住“营卫精微”的“生成、布散、纳藏”三个关键环节,随证综合运用“健脾、益肾、理气、活血、利湿”等治法。
[外台茯苓饮]合[金匮肾气丸]合[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桔梗、五味子(共20味):
茯苓、人参、白术、枳实、陈皮、生姜;肉桂、炮附子、怀山药、山萸肉、牡丹皮、生地、泽泻;白芍、大枣、炙甘草、制厚朴、苦杏仁;桔梗、五味子。
这个组方中,除了“健脾以利饮”的[外台茯苓饮]、“益肾以藏精”的[肾气丸]、“调和营卫兼宣肺理气”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之外,还包含有两个子方:
一、行水利湿的[五苓散](桂枝、白术、茯苓、泽泻、猪苓),减去猪苓;
二、活血化瘀的[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芍药、牡丹皮、桃仁),虽无活血的桃仁,但有杏仁,可宣肺利水,起间接活血之效。
以上个人拙见,及所附资料,仅作探讨。
谢谢楼主的科普,呵呵。治好病先!痰是病理变化的产物,又可成为多种病症的原因。体内水液的停留集聚可以成痰成饮。水液的停留可以因病邪影响,也可以由于肺气虚,由于脾不健运,水液不能正常运化,水液流聚于肺,成为痰饮,或由于肾阳不足,水气不化,聚而上泛,演变成痰。痰在肺,除痰之外,要根据病因不同而用药。痰在心,用宣窍除痰法,痰流注经络肌表,用除痰通络法。总之,怪病多从痰论治。痰病很广泛。浓痰多,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津液变成为痰。津血同源,保津即保血。能不吐痰,病就好了,但是治疗起来很难。痰,从另外空间来看,痰是一种业力,真要治愈,只能炼气。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以慢慢深呼吸腹式呼吸到丹田,达到周天气的循环,脚趾拇尖尖都是气的境界,痰病就好了。
痰是病理变化的产物,又可成为多种病症的原因。体内水液的停留集聚可以成痰成饮。水液的停留可以因病邪影响,也可以由于肺气虚,由于脾不健运,水液不能正常运化,水液流聚于肺,成为痰饮,或由于肾阳不足,水气不化,聚而上泛,演变成痰。痰在肺,除痰之外,要根据病因不同而用药。痰在心,用宣窍除痰法,痰流注经络肌表,用除痰通络法。总之,怪病多从痰论治。痰病很广泛。浓痰多,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津液变成为痰。津血同源,保津即保血。能不吐痰,病就好了,但是治疗起来很难。痰,从另外空间来看,痰是一种业力,真要治愈,只能炼气。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以慢慢深呼吸腹式呼吸到丹田,达到周天气的循环,脚趾拇尖尖都是气的境界,痰病就好了。
资料很宝贵,无私帮助,精神可嘉,谢谢。药方都有很好的效果,这副药下午立即服用。
以前买过张悟本的食疗书,还是可以,但我不会做饭,放到那里空了做参考。这次买了几本中医书:华佗中藏经,医学衷中参西录,经方实验录,群经见智录,买来放在那里有时做参考。我地93岁老中医林文直,退休后还在坐门诊,还搭摩托出诊。我问他长寿道理,他说饮食要清淡,没说吃什么补药,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他的食疗观点。不少人活50--60岁就死了,死于疾病和没有正确治疗。我不做任何手术,胆结石就用胆道排石汤一次治愈。中药如正确,服一次就见效。胆道排石汤服下半小时大便一解就好了,以后就是金钱草颗粒。山药可以作食材,又可作药用。黑桃可食用,也可作药材,这类很多。你买了3本吃饭的智慧,也只能作参考,选用一些。饮食疗法也是重要的治疗方法。痰多的人不宜多吃黑桃,因黑桃会助湿生痰。现在网上医生问诊15分子要150元或500元,是在忽悠病人。我的浓痰曾找成都中医大学陈朝祖看过,他不收诊费,我服后口干,就没服了。现在成都中医砖家太多,诊费120元,60元,20元不等,有的在忽悠病人,医风太差。我发个治浓痰参考方的帖子,是想引起讨论和抛砖引玉,恰遇梦回杏林老师的回复,我看水平是不错的,我叫他给我处方他是肯帮助人的,故给于了很高的评价,看来他是中医专家人才,我是知道了,因我学中医也是几十年,但未遇良师点拨。我有一个朋友是县医院副院长,中医水平很高,专治疑难杂症,每天看病的人100多号,站轮子排队,其他中医无人过问,我不知道那些中医研究生心里怎么想。我就是吐浓痰,没有其他什么病。但每年两次的流清涕,打喷嚏引发的感冒,还找不到医生能医。这时浓痰就少了,难道是寒痰?原来我的感冒可能是外邪从口鼻直入血分,要黄连解毒汤清热凉血活血止血解毒,没有卫分气分症直入血分,或清温败毒饮。但一般医生不会想到直入血分这么严重。一生只有一次恶寒,但自身发热不服药就好了。外邪入血分表现不发热,但白细胞2万,西医以为正发高烧。中医认为不发烧的西医检查到正发高烧,黄连解毒汤加解表药就可以了。平时的浓痰难医,我找那副院长朋友给我开了中药29味药,照顾到肺开宣肃降功能,脾胃和肾的功能,又排痰,有短期效果痰不知去向。单纯吐浓痰不好医,正在摸索中。桑白皮汤,清热化痰,当时无痰,过后又有。脾为生痰之源又提供病源,需治脾。治痰还需治气,所以气功肯定有效,气功治万病,肯定真实,但需要坚持和实践。三人行,必有我师。我曾帮助一名肝病患者,指出肝病治脾的方向,他称我为神仙,我只是传达张仲景治肝病的原文。这名病人自称古文水平高,我推荐他学金匮要略原文,直接理解好些,他信心大增,也不想死了。人都是要死的,这是人类共同的命运。我最后疾病会出现在肺上。有个不到60岁的人,也是吐浓痰,晚上在唱川剧段子,次日早上解手死在厕所里,一口痰阻挡了气管,死了。他如果当时能自己用手按压肺经的一些穴位,也许能活过来,医院要排痰器吸痰。浓痰,是疑难症, 需要大家研究,共同解决这一疑难病。之前看到您说的那本回家吃饭的智慧,我买了3本看了,不知道您有没有用这本书的食疗实践过,有的话能分享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