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难探讨 《易经》是本什么书?与《内经》有关系吗?

人,有三维方向。
(1)内外;(2)腹背;(3)头尾。
但中医不用八卦阐述,而用六经。其实六经与八卦同源,且听我道来。
仲景说:“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而恶寒”。总之,太阳病有这么几处特点:在头尾轴上,是头痛;在背腹轴上,是“项背强几几”,在内外轴上,是“恶寒、无汗”。
假如采用八卦视角,排列三爻,就是:
浏览附件93439
这是“巽卦”。也就是说,仲景六经的太阳病,如果在八卦角度就叫“巽病”。
而六经的“太阳病”是可以“传变“的,就八卦理论而言,“巽”也可以传变,这种传变就是“易”。
怎么传变呢?传变就是“爻变”,而“爻变”说穿了非常简单,就是“物极必反”,由阴变阳,由阳变阴。
(1)首先看代表内外轴的底爻,这时属于“寒性收引”的向内矢量,恶寒无汗;但可以爻变!如何确认爻变呢?“脉浮”!在恶寒无汗的“收引”状态下,却有脉浮,说明有爻变有基础。一旦爻变出现,反阴为阳,就会热化,热性发散,便有“身大热、口大渴、大汗出,脉洪大”!这时便是仲景六经的“阳明病”传入特征。
(2)其次看代表腹背轴的上爻,初时属于向背的矢量状态:“背强”;但爻变后,生物矢量也转而趋向胸腹。向胸多些,就是“阳明经证”;向腹多些,就是“阳明腑证”。
(3)最后再看代表头尾轴的中爻,初时属于向头的矢量状态:“头痛”;如果能够自行爻变,则身热之后头不再痛了,大便能出,其病自解!但通常人没有这么好的“正气”,这一爻的爻变最为困难,生物矢量仍然趋头而不去,则神低谵语,大便秘结……这时中医就用药物“下之”,促其爻变,其病遂解!根据八卦三爻理论,底爻为“在天之道”,上爻为“在地之道”,中爻为“在人之道”。天先,后地,再人。所以仲景主张“下不嫌迟”,必待底爻、上爻的爻变已成之后,下之才可解病!
怎么样?用“八卦”分析仲景六经,是否令人耳目一新?
天下真理略同!
为何最底下是内外轴,中间是头尾轴,而最上面是腹背轴?这种解释颇为新颖,感觉跟山西李保柱用术数解释《伤寒论》有些像(里面提到太阳病属于两组,一组属于厥阴风病,3/8;另一组则是太阳寒水8/4)。这里有些资料可以参考一下。可以发现伤寒六经病里面的”太阳“之类的名词与五运六气里面的六气里面指代的是不同的东西。

此外,能否用八卦来解释一下少阳病、少阴病和厥阴病?
 
为何最底下是内外轴,中间是头尾轴,而最上面是腹背轴?这种解释颇为新颖,感觉跟山西李保柱用术数解释《伤寒论》有些像(里面提到太阳病属于两组,一组属于厥阴风病,3/8;另一组则是太阳寒水8/4)。这里有些资料可以参考一下。可以发现伤寒六经病里面的”太阳“之类的名词与五运六气里面的六气里面指代的是不同的东西。
此外,能否用八卦来解释一下少阳病、少阴病和厥阴病?
好吧,先解释为什么底爻为为内外方向,上爻为上下方向,中爻为进退方向。这是根据八卦的八种含义“天地山泽风雷水火”进行三维矢量拓扑,发现
内外轴放在底爻、上下轴放在上爻、进退轴放在中爻,恰好能全部解释八卦所指代的八种自然现象,整个逻辑自洽,所以如此认定。
逻辑自洽,是科学方法的重要一环。详情可见“八卦本义现代解”一贴。
而用到人体上,由于人类本为哺乳动物的一员,哺乳动物均为腹朝黄土背朝天,其动物性决定了背腹轴才是上下轴,头尾轴才是进退轴。
再讲一下仲景六经“少阳病”如何用八卦解释。
前面说到“太阳病”是“巽病”,太阳病的传变,在八卦理论来看就是爻变。“巽”的底、上二爻变化则为“离”,三爻皆变则为“震”。所以“阳明病”正盛之时为“离”病,其病消散之时为“震”象。
那么,“少阳病”呢?仲景伤寒论里只说了症状:“口苦、咽干、目弦,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后世医家认为“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则在半表半里之间”。貌似说清了,实则不清不楚。
在八卦理论看来,太阳病起于“巽”,阳明病消于“震”,少阳病其实是“巽震往复”的“易病”。根据八卦之理,不但可以有“卦病”,还可以有“易病”。“易病”就是“爻变出现故障”之病。“易”本为时空规律,所以,爻变受阻多为时空不足。
怎样时空不足呢?病发生在人体,并非空旷的大宇宙,人体“通变”的道路有宽有窄,宽者如肺叶,其表面积如蓝球场大,一旦邪袭,很快热化而成阳明病;面积较小则如鼻腔粘膜,被邪侵袭则以太阳病程为主,热化而成阳明非常不易;另有一些特殊结构,主要是腔腺管,受侵之后会时通时阻,阻则毫无空间,通则顿有面积,于是“爻变”就会产生往复情况:“往来寒热”,对八卦而言即是底爻的爻变受阻;而时阻时通的连带反应则是“喜呕”、“不欲饮食”,其中最常见的情形是胆、胰、胆道发炎,胆总管合并胰管,由背侧进入十二指肠,它的阻塞在八卦来说就是上爻的爻变受阻。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器官某处的炎性包裹,内压大时挤出一些,内压小时潜藏于内,也会往来寒热,其连带反应常有“口苦”和“苦满”,常见于中耳炎和某些扁桃体炎。这些都算“巽震交替“的“易病”。
大凡这种空间受限的特殊结构,血液中的抵抗因子均无法全效能地到达,不能形成大热,却又反复发作。中医治法:“和解”、解毒。为什么要和解呢?疏通腔腺管,降低炎性包裹的内部压力。同时,当然也要解毒,但剂量不大。既然易变空间不足,则“以时间换空间”。
“少阳病”便是这样,看似复杂,悟透了也简单。关键在于“矢量原理图”与“结构实体图”相结合!除了科学,谁能解此?
科学无敌!
 
好吧,先解释为什么底爻为为内外方向,上爻为上下方向,中爻为进退方向。这是根据八卦的八种含义“天地山泽风雷水火”进行三维矢量拓扑,发现
内外轴放在底爻、上下轴放在上爻、进退轴放在中爻,恰好能全部解释八卦所指代的八种自然现象,整个逻辑自洽,所以如此认定。
逻辑自洽,是科学方法的重要一环。详情可见“八卦本义现代解”一贴。
而用到人体上,由于人类本为哺乳动物的一员,哺乳动物均为腹朝黄土背朝天,其动物性决定了背腹轴才是上下轴,头尾轴才是进退轴。
再讲一下仲景六经“少阳病”如何用八卦解释。
前面说到“太阳病”是“巽病”,太阳病的传变,在八卦理论来看就是爻变。“巽”的底、上二爻变化则为“离”,三爻皆变则为“震”。所以“阳明病”正盛之时为“离”病,其病消散之时为“震”象。
那么,“少阳病”呢?仲景伤寒论里只说了症状:“口苦、咽干、目弦,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后世医家认为“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则在半表半里之间”。貌似说清了,实则不清不楚。
在八卦理论看来,太阳病起于“巽”,阳明病消于“震”,少阳病其实是“巽震往复”的“易病”。根据八卦之理,不但可以有“卦病”,还可以有“易病”。“易病”就是“爻变出现故障”之病。“易”本为时空规律,所以,爻变受阻多为时空不足。
怎样时空不足呢?病发生在人体,并非空旷的大宇宙,人体“通变”的道路有宽有窄,宽者如肺叶,其表面积如蓝球场大,一旦邪袭,很快热化而成阳明病;面积较小则如鼻腔粘膜,被邪侵袭则以太阳病程为主,热化而成阳明非常不易;另有一些特殊结构,主要是腔腺管,受侵之后会时通时阻,阻则毫无空间,通则顿有面积,于是“爻变”就会产生往复情况:“往来寒热”,对八卦而言即是底爻的爻变受阻;而时阻时通的连带反应则是“喜呕”、“不欲饮食”,其中最常见的情形是胆、胰、胆道发炎,胆总管合并胰管,由背侧进入十二指肠,它的阻塞在八卦来说就是上爻的爻变受阻。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器官某处的炎性包裹,内压大时挤出一些,内压小时潜藏于内,也会往来寒热,其连带反应常有“口苦”和“苦满”,常见于中耳炎和某些扁桃体炎。这些都算“巽震交替“的“易病”。
大凡这种空间受限的特殊结构,血液中的抵抗因子均无法全效能地到达,不能形成大热,却又反复发作。中医治法:“和解”、解毒。为什么要和解呢?疏通腔腺管,降低炎性包裹的内部压力。同时,当然也要解毒,但剂量不大。既然易变空间不足,则“以时间换空间”。
“少阳病”便是这样,看似复杂,悟透了也简单。关键在于“矢量原理图”与“结构实体图”相结合!除了科学,谁能解此?
科学无敌!
也就是说,其根据在于八卦定义得到的空间方位信息(这些被当成是公理看待?),然后空间被错误投影到平面就得到了先天八卦图。但之前你给的空间八卦图中可以发现空间相对位置规律:其上下层、左右层和前后层的区别在于三个爻是阴还是阳(比如上下层的区别在于最上面的爻是阴还是阳——即第三爻是阴还是阳,左右的区别在于第一爻是阴还是阳,前后层的区别则在于第二爻的阴阳差别)。事实上,如果忽略八卦定义的空间绝对位置信息,而仅仅保持它们的相对位置关系,那么左层换到右层,上层换到下层,前层换到后层,都能保证上述空间相对位置规律不变。注意,这个变换是可以叠加的(比如可以先进行左右互换,然后前后互换……),不同的变换投影到平面得到不同的平面八卦顺序——比如,左右层互换相当于先天八卦图(乾兑离震坤艮坎巽)的镜像对称结果:乾巽坎艮坤震离兑;若将原图上下互换则为:兑乾震离艮坤巽坎,再回到立体空间进行左右互换后则得到:乾兑坎巽坤艮离震。也就是说,这些顺序都是符合上面的空间规律的八卦图。

“哺乳动物均为腹朝黄土背朝天,其动物性决定了背腹轴才是上下轴,头尾轴才是进退轴”但人直立行走至少有几十万年了,仍按照大多数腹朝地的动物来解释,是否有所不当?
 
也就是说,其根据在于八卦定义得到的空间方位信息(这些被当成是公理看待?),然后空间被错误投影到平面就得到了先天八卦图。但之前你给的空间八卦图中可以发现空间相对位置规律:其上下层、左右层和前后层的区别在于三个爻是阴还是阳(比如上下层的区别在于最上面的爻是阴还是阳——即第三爻是阴还是阳,左右的区别在于第一爻是阴还是阳,前后层的区别则在于第二爻的阴阳差别)。事实上,如果忽略八卦定义的空间绝对位置信息,而仅仅保持它们的相对位置关系,那么左层换到右层,上层换到下层,前层换到后层,都能保证上述空间相对位置规律不变。注意,这个变换是可以叠加的(比如可以先进行左右互换,然后前后互换……),不同的变换投影到平面得到不同的平面八卦顺序——比如,左右层互换相当于先天八卦图(乾兑离震坤艮坎巽)的镜像对称结果:乾巽坎艮坤震离兑;若将原图上下互换则为:兑乾震离艮坤巽坎,再回到立体空间进行左右互换后则得到:乾兑坎巽坤艮离震。也就是说,这些顺序都是符合上面的空间规律的八卦图。

“哺乳动物均为腹朝黄土背朝天,其动物性决定了背腹轴才是上下轴,头尾轴才是进退轴”但人直立行走至少有几十万年了,仍按照大多数腹朝地的动物来解释,是否有所不当?

科学上有一种“镜象关系“。镜象互换无损于八卦原理,其它互换则不行。因为八卦最主要的一根轴是“内外轴”,但在图形上为了表达方便而成了“左右轴”,真正的原理,必须有一个“反八卦”与其左右相配,才能完善表达物理意义。

人类的几十万年,在生物进化的对称结构来说实在太短了!所以不算什么,人身规律各向矢量主要还是与动物规律等同。其根据为,人的胚胎发育过程与猪的相似度90%以上。差异之处,仅在于人的直立行走造成了左右手力量不一致,右强于左。原理可见“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一贴。
至于黑猩猩,和人类基因相似度达到了96.4——可见这几十万年,竟然只改变了那么一点点?
 
最后编辑:
科学上有一种“镜象关系“。镜象互换无损于八卦原理,其它互抽象则不行。因为八卦最主要的一根轴是“内外轴”,但在图形上为了表达方便而成了“左右轴”,真正的原理,必须有一个“反八卦”与其左右相配,才能完善表达物理意义。

人类的几十万年,在生物进化的对称结构来说实在太短了!所以不算什么,人身规律各向矢量主要还是与动物规律等同。其根据为,人的胚胎发育过程与猪的相似度90%以上。差异之处,仅在于人的直立行走造成了左右手力量不一致,右强于左。原理可见“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一贴。
至于黑猩猩,和人类基因相似度达到了96.4——可见这几十万年,竟然只改变了那么一点点?
人和老鼠的基因也很相似,但差异极大。
 
人和老鼠的基因也很相似,但差异极大。
模样和个头有差异,但生物矢量基本一致,所以基因差异小。机体,有着植物性特征和动物性特征。得病主要基于植物性特征。所以,人可以得鼠疫,也可以得禽流感。发起病来人与禽兽大同小异,呵呵,治病用药也差不多。
 
在西方的心理学大师中,荣格(C.G.Jung)是对中国文化最情有独钟者,他对《易经》给予极高的评价,曾说“《易经》中包含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心灵;几千年中国伟大智者的共同倾注,历久而弥新,仍然对理解它的人,展现着无穷的意义和无限的启迪。”当他隐居波林根时,经常坐在塔楼旁的百年老树下,身边放着《易经》,用芦苇代替蓍草来卜卦,觉得《易经》常能提供他某些出乎意料的中肯提示。



对于尘世间一些不可思议的、奇妙的巧合、灵验,荣格以“共时性”(synchronicity,亦称“共时性”)来解释。所谓“共时性”是指自然事物间的关系,特别是在“心”与“物”之间──内心感知的事件与外界现实会互相呼应,内心的预感经常变成真实,亦即一个人内在主观的心灵状态与外在客观事件中会有一种奇妙的一致性。自然因果律或线性逻辑推演所描述的只是“统计学上的真理”,但它们总是有例外,而“共时性”现象就是这些例外中最值得注意的,因为里面可能隐藏了被人类所忽视的“另一种真理”。

荣格认为,做为中国古典命定论理论源流的《易经》,就是他“共时性”理论的中国先驱。在《回忆、梦与思考》(Memories, Dreams, Reflections)一书里,荣格曾提到在1930年代,他和胡适的一次见面:

他兴趣盎然地问这位来自中国的哲学家对《易经》的看法,但胡适的回答却是:“那不过是一种古老的魔法,没有什么意义!”

荣格问他有没有用《易经》占卜的实际经验。胡适倒是提到了下面这个经验:有一次他和一位友人同行,友人告诉他正被爱情所困,两人刚好经过一座庙宇,胡适开玩笑地对朋友说:“你不妨进去求个签吧!”于是两人进庙里求签。

荣格问胡适签词里的神谕是否准确?胡适不太情愿地说:“的确有点准。”而且胡适基于好玩的心理,自己也问了个问题,然后求签。荣格又问:“那它是否提供你一个有意思的答案呢?”胡适有点犹豫、不自在地说:“哦,也可以这样说,如果你希望做这种解释的话。”

这显然是一次不太愉快的见面与交谈。但多少也表示,荣格与胡适对占卜和《易经》具有截然不同的心态。做为杜威门生的胡适,服膺的是逻辑、理性与实证。从理性与逻辑的角度来看,不管是操作四十九根蓍草、十二粒黑白棋子,或者抽签,其所得的结果就跟掷骰子一样,是机率的问题,“每次都不同”,我们怎么能以其中的“一次”结果来预卜什么未来呢?而即使有一两次看在来似乎可以做“应验的解释”,但纯属巧合,在大量观察下,它们就变成“没有什么意义”了。



而荣格却认为,不管是八卦、灵棋卜、掷杯茭、抽签,虽然无法像自然因果律般“反复验证”,但它们的应验率似乎总比或然率要高出一些,甚至无法用或然率来解释。这表示当事者在问卜时的“心灵状态”跟“外在事件”间有一种超乎自然因果律的“共时性”现象。他感兴趣的是这些少数的例外、个别的事件。

基本上,胡适与荣格间的不愉快是来自“普遍性”与“个别性”间的龃龉。

从某一角度来看,荣格的“共时性”理论──内在心灵与外在现实间奇妙的“意义与和谐”,其实是“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观念的另一种陈述,而它也正是中国古典命定论、甚至是汉民族宇宙观与生命观的神髓。但像胡适这样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对《易经》是不太可能抱持如荣格般单纯的浪漫与诗意看法的,这不只是心态的问题,还有文化现实的问题。
 
在西方的心理学大师中,荣格(C.G.Jung)是对中国文化最情有独钟者,他对《易经》给予极高的评价,曾说“《易经》中包含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心灵;几千年中国伟大智者的共同倾注,历久而弥新,仍然对理解它的人,展现着无穷的意义和无限的启迪。”当他隐居波林根时,经常坐在塔楼旁的百年老树下,身边放着《易经》,用芦苇代替蓍草来卜卦,觉得《易经》常能提供他某些出乎意料的中肯提示。



对于尘世间一些不可思议的、奇妙的巧合、灵验,荣格以“共时性”(synchronicity,亦称“共时性”)来解释。所谓“共时性”是指自然事物间的关系,特别是在“心”与“物”之间──内心感知的事件与外界现实会互相呼应,内心的预感经常变成真实,亦即一个人内在主观的心灵状态与外在客观事件中会有一种奇妙的一致性。自然因果律或线性逻辑推演所描述的只是“统计学上的真理”,但它们总是有例外,而“共时性”现象就是这些例外中最值得注意的,因为里面可能隐藏了被人类所忽视的“另一种真理”。

荣格认为,做为中国古典命定论理论源流的《易经》,就是他“共时性”理论的中国先驱。在《回忆、梦与思考》(Memories, Dreams, Reflections)一书里,荣格曾提到在1930年代,他和胡适的一次见面:

他兴趣盎然地问这位来自中国的哲学家对《易经》的看法,但胡适的回答却是:“那不过是一种古老的魔法,没有什么意义!”

荣格问他有没有用《易经》占卜的实际经验。胡适倒是提到了下面这个经验:有一次他和一位友人同行,友人告诉他正被爱情所困,两人刚好经过一座庙宇,胡适开玩笑地对朋友说:“你不妨进去求个签吧!”于是两人进庙里求签。

荣格问胡适签词里的神谕是否准确?胡适不太情愿地说:“的确有点准。”而且胡适基于好玩的心理,自己也问了个问题,然后求签。荣格又问:“那它是否提供你一个有意思的答案呢?”胡适有点犹豫、不自在地说:“哦,也可以这样说,如果你希望做这种解释的话。”

这显然是一次不太愉快的见面与交谈。但多少也表示,荣格与胡适对占卜和《易经》具有截然不同的心态。做为杜威门生的胡适,服膺的是逻辑、理性与实证。从理性与逻辑的角度来看,不管是操作四十九根蓍草、十二粒黑白棋子,或者抽签,其所得的结果就跟掷骰子一样,是机率的问题,“每次都不同”,我们怎么能以其中的“一次”结果来预卜什么未来呢?而即使有一两次看在来似乎可以做“应验的解释”,但纯属巧合,在大量观察下,它们就变成“没有什么意义”了。



而荣格却认为,不管是八卦、灵棋卜、掷杯茭、抽签,虽然无法像自然因果律般“反复验证”,但它们的应验率似乎总比或然率要高出一些,甚至无法用或然率来解释。这表示当事者在问卜时的“心灵状态”跟“外在事件”间有一种超乎自然因果律的“共时性”现象。他感兴趣的是这些少数的例外、个别的事件。

基本上,胡适与荣格间的不愉快是来自“普遍性”与“个别性”间的龃龉。

从某一角度来看,荣格的“共时性”理论──内在心灵与外在现实间奇妙的“意义与和谐”,其实是“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观念的另一种陈述,而它也正是中国古典命定论、甚至是汉民族宇宙观与生命观的神髓。但像胡适这样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对《易经》是不太可能抱持如荣格般单纯的浪漫与诗意看法的,这不只是心态的问题,还有文化现实的问题。
这篇文字写的很不错,看来荣格对《易经》的占卜方面的本质的理解,比很多中国人都来得的深刻。至于胡适这个人,向来对他没什么好感(其人生经历详见 http://wemedia.ifeng.com/67335382/wemedia.shtml)。

不过从上述胡适应荣格之请,发表对《易经》的看法可见,“新文化运动代表”的荣誉对他倒是实至名归,但国学造诣嘛,徒有其表罢了。下面看看一些初高中生都知道的名人对胡的评价吧:

章太炎(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朴学大师):“哲学,胡适之也配谈么?康、梁多少有些‘根’。胡适之,他连‘根’都没有。”

章太炎反清是出了名的,革命思想非常浓厚,但他对中国文化思想的研究也非常深,同时他也是鲁迅等人的老师。咋一看,这个评价有些尖锐,但结合前面胡适生平介绍的链接,以及他晚年曾说:“有时我自称为历史家;有时又称为思想史家。但我从未自称我是哲学家,或其它各行的什么起专家。” (见《胡适的自传》,葛懋春、李兴芝编辑《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3页)可知,大约能猜出章为何会这样评价他。

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

从鲁迅的文字作品上就能看出,鲁的性格向来无偏私,因而绝不会因为师生原因左右自己的看法。上面的文字一贯是鲁迅的冷笔风格,很委婉地批评了胡适爱装门面,好虚名的一面。

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家):胡适这个人也真顽固,我们托人带信给他,劝他回来,也不知他到底贪恋什么。批判嘛,总没有什么好话。说实话,新文化运动他是有功劳的,不能一笔抹杀,应当实事求是。到了21世纪,那时候替他恢复名誉吧。

毛爷爷估计不知道,那时胡适正在美国享受呢(见上面生平链接),让他放弃那种舒坦的现代生活,怎么可能。要知道,古代帝王大多会因为各种情感左右,不能客观辩证地看待一些问题,但毛爷爷还能保持清醒,认识到胡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功劳,不愧为一带伟人。

季羡林(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语言学家):胡适是一个书生,说不好听一点,就是一个书呆子。
季羡林算得上是语言和文化研究的老专家了,他能这么说胡适,不是没有原因的。

李敖(历史学家,文学家):以他唱重头戏的地位,四十年来,竟把文史学风带到这种迂腐不堪的境地,脱不开乾嘉余孽的把戏,甩不开汉宋两学的对垒,竟还披着‘科学方法’的虎皮,领着‘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的补助,这是多么不相称的事!
李敖向来以犀利、狂傲的性格闻名,从上述文字也能嗅得到这位批评家的风骨气息,所以上面的文字我们可以拂去那些气势压人的批评情绪,仅仅看其内容,还是不难发现李敖说的确实入木三分。
 
[FONT=仿宋]医学与《易》学,大致均是在这一历史时期接受了阴阳学说……
这句话有些不确。应该是“在阴阳学说出现之前,不存在医学、易学。”因为偶尔的治疗行为不叫“医学”,偶尔的占卜行为也不叫“易学”。
 
荣格看到的是《易经》源流下的卜筮所用到的“共时性”(指自然事物间的关系,特别是在“心”与“物”之间──内心感知的事件与外界现实会互相呼应,内心的预感经常变成真实,亦即一个人内在主观的心灵状态与外在客观事件中会有一种奇妙的一致性 )特征,这就不得不提到将其发挥到极致的《梅花易数》了,尤其是梅花易中的几个经典古案例的运用,实在是让人拍案叫绝。
观梅占
一天邵雍先生闲来无事,就在自家园子里面散步,那时正好梅花盛开,当他走到一棵梅花树下,忽然看见树枝上有两只麻雀为了抢“地盘”打了起来,最后竟然两败俱伤,双双掉到了地上。他觉得非常奇怪(这就是“兆”,有外兆,即所谓的“动”才去占,有事要问才占,否则随意占就不准,至于为什么以后有机会再深入谈),于是就起卦,得到的本卦是泽火革,之卦是泽山咸,然后马上就断说:明天晚上,会有一个小姑娘来这里爬到树上折梅花,被园丁追逐,吓得掉下来摔伤了大腿,却没有什么大碍,没有性命之忧。 到了第二天晚上,一切都如邵雍先生所断的那样发生了。

牡丹占
例中,邵雍与客人前往司马光家一同观赏牡丹(古今洛阳均以牡丹闻名)。当时正值牡丹花盛开时节,客人说:“牡丹花如此盛开美好,也有定数吗?”邵雍回答说:“万物都有定数,而且只要问,就可以起卦占测。”于是,就为盛开的牡丹花起卦占测。以时间起卦,得天风姤卦,变得鼎卦,互见两个乾卦。于是对客人说:“真是奇怪,这娇艳的牡丹花在明天午时会被马践踏而毁。“众客人惊叹不己,都不相信。到了第二天午时,果然有两位高官观赏牡丹,其两匹马互相嘶咬,到花丛之中狂奔乱跑,美丽的牡丹花全部被践踏毁掉。

邻夜叩门借物占
有一年冬天的黄昏,邵雍刚拥着火炉坐下,就听见有人敲门。开始时,对方只敲了一下后就停止了,接下来又敲了五下,说想要借东西。邵雍让敲门的人先不要说借什么东西,让他儿子起卦占测,看所借的到底是什么。用声音起卦得天风姤卦,姤卦的第四阳爻变阴爻,得变卦为巽卦,互卦中见见两个乾卦。本来卦中又一个乾卦,加起来有三个乾卦属金,两个巽卦属木,由此可见所借的东西为金属木器之物,又根据乾卦金一般较短,巽卦木一般较长,儿子占断说:“金短木长的东西,是劳动所用的器。所借的东西应是锄头。”邵雍说:“借的一定不是锄头,是斧子。”一问借东西的人,果然要借的是斧子。儿子问父亲其中的缘故,邵雍说:“起卦占例还必须明白卦理,用卦象推测,斧子也可以,锄头也可以;用卦理去推测,冬季的黄昏怎么还会用锄头呢?一定是借斧子。大概是急等着用斧子劈柴吧。”
因此邵雍告诫后人:推断起数必须明白卦理,事理,这是卜占起卦预测的重要因素。光推测起数,不去推断事理,那是不行的,也是预测不准的。学习起数占例的人应当记住这一点。
上面的例子只是众多案例中比较有名的三个,但其运用技巧远不止此。梅花易的特点是以对象数的运用以及灵活结合体用、外应来下断语,对于短期内的事情占卜十分精准(但长期的事就不准了,这时用四柱反而大略更准),它不是死板地根据《易经》中的卦辞去解释[注1],而是灵活运用。当然,这种运用技术的水准,成为占卜准确度的重大影响因素之一,这也是为何梅花易数被称之为”心易“的原因——”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个细微之处,是很难用语言说清楚的,这正和中医的现状一样:既然少有人能达到那种高水准,于是大多数人不能重复验证,难以信服,所以自然而然被打上了“迷信”、“不科学”的标签。但是没人去真正思考:是否存在一些无法普遍验证,却又是正确的东西——如果是正确,那又为何它是正确的?如果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很难用简单几段话回答,而且中间诸多细节估计得好几本书才能解释清楚(若不加解释,恐怕又会留下更多疑点招致无尽怀疑与批判)。所以,这个问题需要到一定时机后才能去回答,那时候也相对容易理解。

梅花讲究象、数和外应,尤其是这个外应很奇妙,在受过现代科学方法训练的人看来,有点唯心的意味——我想要知道或预测的事情怎么可能跟当前的发生的某个事的征兆有关呢?这完全颠倒了因果关系,而且无视随机性本质,毫无道理,大错特错嘛。呵呵,我也曾这么想过,但直到后来才明白其中的原因。

前面的文章中提到——这种“共时性”是“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观念的另一种陈述,而它也正是中国古典命定论、甚至是汉民族宇宙观与生命观的神髓。可见,作者窥得一丝内景,但也仅仅将其理解为汉民族的命有定数、宇宙观与生命观的情怀之类文化思想一类,止步于门外了,是在可惜。

同样,从下面这段文字可看出,荣格对于这种“共时性”的理解仍然是仅是表象——
荣格却认为,不管是八卦、灵棋卜、掷杯茭、抽签,虽然无法像自然因果律般“反复验证”,但它们的应验率似乎总比或然率要高出一些,甚至无法用或然率来解释。这表示当事者在问卜时的“心灵状态”跟“外在事件”间有一种超乎自然因果律的“共时性”现象。他感兴趣的是这些少数的例外、个别的事件
可见,他仍然没能逃脱概率论的物质世界观,如果从这个方向去认识,必然会最终得出“卜筮只不过是玩弄概率与心理学的语言文字游戏,完全属于迷信而已”的结论。

梅花易数中的对于外应的运用,以及荣格提到的“共时性”,其实都反应了这个世界的时空观:它不是线性的、分割的,而是平行的、交错的。好在我们有文学作品——博尔赫斯《小径分叉的花园》——可以形象地去观看这种时空的冰山一角。当然,文学作品为了形象化,自然有其艺术创作和夸张的成分,不必在细节上较真,只是作者通过文学这一形式来对一些哲学问题进行讨论。由此看来,物理问题的本质根源最终还是哲学问题。

注1:比如,有时候要占的事物跟卦辞内容根本就是牛唇不对马嘴,强行生搬硬套,显然是刻舟求剑。这一点,很多地方都是如此。例如佛经只是一种方便法门,若执着于文字,反而不能领会佛学真正想要传达的意思。在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里张三丰临时教张无忌太极拳,张无忌招式很快就忘记了,张真人反倒很开心,说很好,若执着于招式动作,反而没能学到精髓(现代的太极拳,大部分人其实练的徒有其形,其实可以称之为”太极操“)。
同样,张仲景编写的《伤寒杂病论》也是示人以范例、以思想、以方法,而不是为了写一本“疾病治疗大全”式的查询手册(当然,其中的例子有方便民众查询的意思,但这不是最终目的),所以他在序言中说”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这样的话。若后人死板地以“方证对应”去套方使用(方证用法发源于日本,国内则以留日归来的黄煌及其弟子为代表),那就会遇到符合方证的病人能治好,不完全符合的久治不好、或前面有效而后无效的情况。这也难怪病人会感叹为啥自己身体不按照仲景书中那样生病,搞得医生都难治了。
 
华夏文明三大支柱:汉字、中医、易经,其它都是第二级第三级。易经的伟大是其基本理念,其内容大多数是舔加的玄之又玄的没有实际价值。八国联军进北京就是例证。现代科技发展主要手段是“格物”的“格”字,就是“分析”,而易经主要讲“終合”。中医主要讲終合,所以应该学习易经基础理论,但是不能陷入玄学泥潭。
 
。。。。无数个切片,组成的人生。某种意义上,我们都可以把他人当做并不存在的事物,两个空间交汇的运动适用为人生。
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精华第一梯队就是阴阳理论,术数思想,以及天人观。第二是历法系统。至于易经对这些东西起到什么作用,就各有所见了
 
《易经》是什么书,如果你真的懂汉字,它的书名告诉了你它是什么书。可惜当今的人对汉字“认而不识”。

经,经典的意思。何谓经典?经典就是永远不过时。经与纬相对,纬是时行。一部书命名为经典,表示它永远不过时。

易,变化多端的意思。不能把易理解为变化,因为变化有两种。一种变化是一对一变化,这不是易。另一种变化是一对多变化,即变化多端。称为易。譬如A只能变化为B,这是一对一变化。A可能变化为B,也可能变化为C、变化为D、变化为E,事先不知道它变化为哪个,这是一对多,即变化多端。这是易。

易经,是论述事物变化多端的规律的经典。易经六十四卦,表示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六十四个“象”,也就是六十四个变化。
 
不知道你中医造诣如何,我的看法是,医易同源都是源自于先天易,而不是你把后天周易这些拿来说。黄帝内经是中医基础,但是易经是黄帝内经、外经、难经等的基础,不懂易就看不懂黄帝内经这些书。目前我看到的所有(仅我看到的数本)内经、外经等注释版本都是胡说八道的,不懂易根本就看不懂。至少我从易经转学中医,我觉得就很轻松,方子不用背,也能开出方。医圣仲景的伤寒论这些,其实在我看来就是类似于医案的,是用来印证已经和黄帝内经的系统理论,懂了自然懂,也能开出医圣那样的方子。
 
易经
不知道你中医造诣如何,我的看法是,医易同源都是源自于先天易,而不是你把后天周易这些拿来说。黄帝内经是中医基础,但是易经是黄帝内经、外经、难经等的基础,不懂易就看不懂黄帝内经这些书。目前我看到的所有(仅我看到的数本)内经、外经等注释版本都是胡说八道的,不懂易根本就看不懂。至少我从易经转学中医,我觉得就很轻松,方子不用背,也能开出方。医圣仲景的伤寒论这些,其实在我看来就是类似于医案的,是用来印证已经和黄帝内经的系统理论,懂了自然懂,也能开出医圣那样的方子。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