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1/11/09
- 帖子
- 1636
- 获得点赞
- 519
- 声望
- 113
为何最底下是内外轴,中间是头尾轴,而最上面是腹背轴?这种解释颇为新颖,感觉跟山西李保柱用术数解释《伤寒论》有些像(里面提到太阳病属于两组,一组属于厥阴风病,3/8;另一组则是太阳寒水8/4)。这里有些资料可以参考一下。可以发现伤寒六经病里面的”太阳“之类的名词与五运六气里面的六气里面指代的是不同的东西。人,有三维方向。
(1)内外;(2)腹背;(3)头尾。
但中医不用八卦阐述,而用六经。其实六经与八卦同源,且听我道来。
仲景说:“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而恶寒”。总之,太阳病有这么几处特点:在头尾轴上,是头痛;在背腹轴上,是“项背强几几”,在内外轴上,是“恶寒、无汗”。
假如采用八卦视角,排列三爻,就是:
浏览附件93439
这是“巽卦”。也就是说,仲景六经的太阳病,如果在八卦角度就叫“巽病”。
而六经的“太阳病”是可以“传变“的,就八卦理论而言,“巽”也可以传变,这种传变就是“易”。
怎么传变呢?传变就是“爻变”,而“爻变”说穿了非常简单,就是“物极必反”,由阴变阳,由阳变阴。
(1)首先看代表内外轴的底爻,这时属于“寒性收引”的向内矢量,恶寒无汗;但可以爻变!如何确认爻变呢?“脉浮”!在恶寒无汗的“收引”状态下,却有脉浮,说明有爻变有基础。一旦爻变出现,反阴为阳,就会热化,热性发散,便有“身大热、口大渴、大汗出,脉洪大”!这时便是仲景六经的“阳明病”传入特征。
(2)其次看代表腹背轴的上爻,初时属于向背的矢量状态:“背强”;但爻变后,生物矢量也转而趋向胸腹。向胸多些,就是“阳明经证”;向腹多些,就是“阳明腑证”。
(3)最后再看代表头尾轴的中爻,初时属于向头的矢量状态:“头痛”;如果能够自行爻变,则身热之后头不再痛了,大便能出,其病自解!但通常人没有这么好的“正气”,这一爻的爻变最为困难,生物矢量仍然趋头而不去,则神低谵语,大便秘结……这时中医就用药物“下之”,促其爻变,其病遂解!根据八卦三爻理论,底爻为“在天之道”,上爻为“在地之道”,中爻为“在人之道”。天先,后地,再人。所以仲景主张“下不嫌迟”,必待底爻、上爻的爻变已成之后,下之才可解病!
怎么样?用“八卦”分析仲景六经,是否令人耳目一新?
天下真理略同!
此外,能否用八卦来解释一下少阳病、少阴病和厥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