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难探讨 《易经》是本什么书?与《内经》有关系吗?

今本《周易》之“经”——《易经》是占筮书,《周易》之“传”——《易传》是哲学书。
《易经》从形式上看的确是一本占卜书,这是文王的高明之处。因为文王写《易经》是在监狱里写的,不可能用文字,只能用“密电码”的形式记下来。《易传·系词》有明确的说明,是文王不得已而为之。《易经》和《易传》是不同性质的书,这是众所皆知的。
 
《易经》从形式上看的确是一本占卜书,这是文王的高明之处。因为文王写《易经》是在监狱里写的,不可能用文字,只能用“密电码”的形式记下来。《易传·系词》有明确的说明,是文王不得已而为之。《易经》和《易传》是不同性质的书,这是众所皆知的。
周文王“拘而演周易”,“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史记.太史公自序》),在监狱里撰写了《周易》,这是古代传统的说法。近/现代多数学者经过考证,认为《周易》不是文王所作。最明显的证据是卦、爻辞有文王以后的史事,如“箕子之明夷”,“康侯用锡马蕃庶”等。
 
周文王“拘而演周易”,“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史记.太史公自序》),在监狱里撰写了《周易》,这是古代传统的说法。近/现代多数学者经过考证,认为《周易》不是文王所作。最明显的证据是卦、爻辞有文王以后的史事,如“箕子之明夷”,“康侯用锡马蕃庶”等。
李镜池《周易探源.序》说:“一个作品,绝不会有作者所未及见的故事出现。……我们现在认为《周易》(按:此指《易经》)的编著,出于周王朝的卜筮之官,成书年代,约在西周晚期。”这个说法是可信的!
 
最后编辑:
赞同,但《易传》更属于儒教之述,所谓义理易也,建立在《易经》卜筮易上!所以说《周易》不是真正的易经,却符合“圣人(统治者)以神道立教”之旨!
《易传》时代,有“儒教”吗?
 
李镜池《周易探源.序》说:“一个作品,绝不会有作者所未及见的故事出现。……我们现在认为《周易》的编著,出于周王朝的卜筮之官,成书年代,约在西周晚期。”这个说法是可信的!
《周易》为《易经》和《易传》的合称,其实《易经》和《易传》本不是同一时代的书,也不是同一性质的书。说《周易》的作者只能分别说,说《周易》是什么时代的作品也只能分别说,不能笼统说《周易》的作者和书的性质。以及历史年代。《易经》是三千年前的书,而《易传》是两千年前的书,是孔子以后的作品。因为《易传》中都是“子曰”,子曰就不是孔子自己曰,而且文章内容也是用引号标记的。孔子自己的话也用引号标明吗?自己说的话还要引号?《易传》时代是孔子以后的时代,有不有儒教?孔子乃儒教的祖宗。把《周易》成为“易”也是乱说的,系辞就说:“昔作《易》者”,“易”指的是《易经》,《易传》并不在所指之内。
 
《周易》为《易经》和《易传》的合称,其实《易经》和《易传》本不是同一时代的书,也不是同一性质的书。说《周易》的作者只能分别说,说《周易》是什么时代的作品也只能分别说,不能笼统说《周易》的作者和书的性质。以及历史年代。《易经》是三千年前的书,而《易传》是两千年前的书,是孔子以后的作品。因为《易传》中都是“子曰”,子曰就不是孔子自己曰,而且文章内容也是用引号标记的。孔子自己的话也用引号标明吗?自己说的话还要引号?《易传》时代是孔子以后的时代,有不有儒教?孔子乃儒教的祖宗。把《周易》成为“易”也是乱说的,系辞就说:“昔作《易》者”,“易”指的是《易经》,《易传》并不在所指之内。
据史料,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不是“儒教的祖宗”。儒家不是儒教!
 
周文王“拘而演周易”,“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史记.太史公自序》),在监狱里撰写了《周易》,这是古代传统的说法。近/现代多数学者经过考证,认为《周易》不是文王所作。最明显的证据是卦、爻辞有文王以后的史事,如“箕子之明夷”,“康侯用锡马蕃庶”等。
《周易》是《易经》和《易传》两部分,这绝对是事实,不是一人所写。《易经》中存在很多历史痕迹。一、《易经》中没有阴阳这样的词语,《易经》中只有一个阴字,而且是树荫的荫。而《易传》就大量出现阴阳。由于历史年代久远,经书经过反复传抄,经书不可能是原来的全貌。但其中的主要内容还是原来的。二、《易经》中“密云不雨,自我西郊”,我的西郊,西郊是谁的,不是文王的是谁的。三、“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在商周之际,有谁有这个气派,有这样的雄心壮志?四、乾卦,要从潜龙到九五,在商周之际又有谁有这样的“野心”?五、再者,《易传》也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易经》为什么用符号写书,而不用文字,就算是占卜的书也没有必要用“密电码”的形式出现,希望别人看不懂好,谁写书想这样做,不是文王别人需要这样做吗?《易传》的作者必定是两千年前的人,比后来的,今天的人要了解《易经》的历史。
 
连山、归藏并不都是传说,蓍筮是周人的占法,也是商王的占法,黄帝氏建立的夏代也是这样,为什么呢,炎黄之战后实行了“绝地天通”政策。
确实,商人也用蓍筮。
关于连山、归藏,前几天看了你发的文章,看来我要补充一下古代天文学方面的知识了!
 
辩证哲学才是认识这个世界和研究这个世界的基本方法,万事万物现象以及本身规律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绝对的。科学的发展本身也逐渐经历这一过程。

在文艺复兴后,现代科学发端,期间产生无数的著名科学家。牛顿开创的力学使得人们能够预测大到天体,小到空气的运动变化,以至于当时的科学家都认为物理学已经很完善了,任何事物的演变都尽在掌握中,也就是说,宇宙在大爆炸产生后的演化轨迹和命运早就注定了。大众对科学的印象大致由此奠定基调(人们会认为,任何事物都能用科学清晰解释和预测,进而产生了“科学是唯一真理”的印象)。

实际上,根据辩证哲学观可以预见,这种印象是错的。

果然,量子力学产生后,科学家们发现,牛顿力学在微观领域失效了,而且物体的速度和位置不能同时精确测量,能量也不是连续的,光本身也时而为微粒时而是波动——这完全摧毁了人们的世界观。如果说量子理论的出现使得牛顿力学在微观领域颜面丧失的话,后来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更是在宏观领域让牛顿力学相形见绌:牛顿力学构建的时空观是绝对的、静止的,时间和空间是分离的;相对论则发现,时间和空间是相联的、而且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同时”这个概念),并且引力是空间弯曲造成的(得到了天文观测的证实)。同样,天文学中暗物质的发现,也再次冲击了人们对于物质的理解。

可见,科学本身还是在孩童时期,前面显示的都是人们能理解的、正面的、静止的一部分而已。而量子理论和相对论只是其辩证性背面冰山一角——它向人们透露出一个讯息——人类的科学内涵和理解能力还只是非常浅显的一点而已,后面还有许多让人惊奇和无法理解的东西。所以,对于未知的现象和规律,我们用目前的科学知识无法解释,不代表其是假的。

另一方面,语言、文字本身就是有缺陷的,它并不是完美无缺的

首先,文字的表达能力是有限的,并非无所不能。可能有些人不太认同,觉得那么多小说家写的非常精彩、生动,语言怎么可能有表达不出来的意思呢?那是因为人们在理解文字的同时,自己产生了无尽地想象,用来弥补整个画面。比如人们在听音乐的时候,自动会补充一些画面,同时在音乐停止后还会继续延续这个音乐感。又比如,人类视觉的各种错觉,也是大脑自动对所看到的画面的纠正或添加修改过程(实际上画面本身没有这些东西)。同样,文字作为信息的载体,在阅读时人们也会不自觉去补充一些视觉的、听觉的、甚至触觉、味觉的感受,试图去完整立体地体会背后的意思——然而最终的效果是否就是作者本身所想表达的效果?未必。但读者会感到非常身临其境,共鸣强烈,自然觉得作者写得很好——其实这是一种自我的陶醉,而不是完全的思想交流。

因此后来很多作家、诗人甚至画家都会运用这一特点使用各种手法来进行创作:比如以静写动、以喜写忧、以虚衬实、以小见大、文末留悬念、戛然而止等。这都是利用人大脑的无尽想象力来增强其作品的表现力。

比如为了增加文字语言的表达能力,人们给字词赋予了多个意思,甚至还赋予了抽象层面的意义,但这样一来就带来了歧义性(人们需要根据语境本身去理解文字背后的意思)。为了消除歧义性,必然引入多余的文字来辅助解释(消除),这样一来,多余的文字和解释本身那些残余不用的意义反而起到妨碍作用,使得原本纯净正确的含义受到了“污染”,从而一个人永远无法获知语言文字叙述者本身心里所想表达的原始含义。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正是想表达这个意思。古人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其实也是表达了文字本身表现能力有限的特点。

苏轼的《题西林壁》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哲理诗恰恰就反映了这一辩证特点,事物无法用静止的语言文字去表述它,因为静止的东西永远只能片面去描绘一部分特征,只是局部的样子。只有跳出这个框架,从各个角度去动态观察理解,才能真正理解和体会它——盲人摸象的道理也是如此。

因此,当用文字去表达的是一种非常难以描述的东西、特别是大家都不是非常熟悉的高深的道理的时候,就只能通过所谓的意会的方式让读者理解。这种意会就是通过想象画面、通感感受、借用意象去感悟、理解。这就是所说的“象”,而无论是中医还是梅花易数都使用这个取象的方法,看似不科学,但也是没有办法中的最好办法。就是因为这个意会的过程很难把握,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才造成人们难精通的结果。梅花易数体现了所谓的“心易”特点,而中医反映的是宇宙天体万物对人体的复杂影响规律,这个规律无法用语言解释得一清二白,精微奥妙之处只能取意会。

古人文字精炼,用那时的文化环境、事物现象和思维习惯去表述需要意会的复杂道理,而现代白话反而会增加很多不必要的噪声信息。因此,没有深厚的古代文化功底,用现代人的科学眼光去理解,当然难以明白,更不用说用现代科学理论(婴儿时期)去解释了,这就犹如用筷子去量河水深度一样。现代医学(西医)只不过是用筷子量水坑而已,看似清晰明白,但实则浅薄。

有黑就有白,有上即有下,阴阳本身表达的是一种辩证哲学观而已,它不是什么玄学迷信。根据前面量子相对论以及暗物质等发现,应用辩证观可知,现代科学只是真理的一部分,而非全貌。现代科学的客观研究和解释,也只是所谓“看得见”、“摸得着”(犹如白的一面)的一部分,而“看不见”(黑的那面)的内容,我们的科学尚未到达。中医、气功正属于这一部分。
 
《易经》从形式上看的确是一本占卜书,这是文王的高明之处。因为文王写《易经》是在监狱里写的,不可能用文字,只能用“密电码”的形式记下来。《易传·系词》有明确的说明,是文王不得已而为之。《易经》和《易传》是不同性质的书,这是众所皆知的。
运气学说也正是中医学的主要糟粕,甚是赞同!夏商周前已有连山,归藏,同时夏商二朝使用的就是“归藏历”!文王只是篡编了一下,“圭”上加“卜”而成“卦”,这就是卜筮易即《周易》来源,“易迭三易”这是大家熟知的词句,至于细节考证,是学者专家们的事!
 
确实,商人也用蓍筮。
关于连山、归藏,前几天看了你发的文章,看来我要补充一下古代天文学方面的知识了!
连山、归藏本身就是天文,历法。俱源于伏羲(神农),我们现在沿用的农历夏历(太初历)就是“归藏”,为了么又叫“太初历”呢,夏代是黄帝氏与神农大战后建立的,黄帝氏打败神农氏,也使用神农“归藏历”,周秦三代为了证明“天命已移”,仍也使用“归藏历”,但把“朔望”也就是“月建”各往前挪一个月,汉代是“伏羲”神农氏收复天下的第一个王朝,恢复“归藏历”本身的“正月建寅”并重命名为“太初历”,同时以伏羲(神农)氏族的天文观测台专用名称“昆仑”二字,命名于西北的自然山体,当时平定西域,打败匈奴,也是为了纪功!《周易》篡编了“连山”,“归藏”,彻底沦为“卜筮”,在此不论!
 
最后编辑:
连山、归藏本身就是天文,历法。俱源于伏羲(神农),我们现在沿用的农历夏历(太初历)就是“归藏”,为了么又叫“太初历”呢,夏代是黄帝氏与神农大战后建立的,黄帝氏打败神农氏,也使用神农“归藏历”,商周秦三代为了证明“天命已移”,仍也使用“归藏历”,但把“朔望”也就是“月建”各往前挪一个月,汉代是“伏羲”神农氏收复天下的第一个王朝,恢复“归藏历”本身的“正月建寅”并重命名为“太初历”,同时以伏羲(神农)氏族的天文观测台专用名称“昆仑”二字,命名于西北的自然山体,当时平定西域,打败匈奴,也是为了纪功!《周易》篡编了“连山”,“归藏”,彻底沦为“卜筮”,在此不论!

秦始皇以哪个月为正月?
 
《周易》为《易经》和《易传》的合称,其实《易经》和《易传》本不是同一时代的书,也不是同一性质的书。说《周易》的作者只能分别说,说《周易》是什么时代的作品也只能分别说,不能笼统说《周易》的作者和书的性质。以及历史年代。《易经》是三千年前的书,而《易传》是两千年前的书,是孔子以后的作品。因为《易传》中都是“子曰”,子曰就不是孔子自己曰,而且文章内容也是用引号标记的。孔子自己的话也用引号标明吗?自己说的话还要引号?《易传》时代是孔子以后的时代,有不有儒教?孔子乃儒教的祖宗。把《周易》成为“易”也是乱说的,系辞就说:“昔作《易》者”,“易”指的是《易经》,《易传》并不在所指之内。
无需有名词之争,儒教儒家都一样,并非孔子始,但孔子是其代表。《周易》里的“易经”还是“易传”也好,本楼素来对《周易》不感兴趣,但易经和易传不是同时代肯定的,按本楼习惯,素来把二者合一概称《周易》,这没错,以后有兴趣也许再熟悉一下。总之来说,《周易》就是“卜筮”之书,再掺乎乱七八糟所谓“义理”,按本楼理解都是儒教或者说儒家东西(习惯不喜欢在“儒”后,加“家”或“学”,“儒”不配,通篇的《论语》也都是孔子和和他的弟子们个个象范进一样想当官),《周易》没有什么价值,所有的价值,无非是在“连山历”,“归藏历”的“圭”上加“卜”而成“卦”,什么“卦辞”,“爻辞”,众说纷坛去吧,也是自古亦然,此即所谓“圣人以神道设教”。
 
《易经》从形式上看的确是一本占卜书,这是文王的高明之处。因为文王写《易经》是在监狱里写的,不可能用文字,只能用“密电码”的形式记下来。《易传·系词》有明确的说明,是文王不得已而为之。《易经》和《易传》是不同性质的书,这是众所皆知的。
六爻和六十四卦(确切说是“圭”非“卦”),是上中古“伏羲”神农氏的东西,文王何德何能?!
 
六爻和六十四卦(确切说是“圭”非“卦”),是上中古“伏羲”神农氏的东西,文王何德何能?!
中国文字中,“卦”为形声字,左表其声,右表其意。“圭”为古代测日影的工具,可定与太阳历相关的节气。但古中国月令均为十二之数,如果圭为八卦前身,理当演为“十二卦”,怎地却成“八卦”?可见二者不太相干,至少证据很不充足,无法采信!
 
中国文字中,“卦”为形声字,左表其声,右表其意。“圭”为古代测日影的工具,可定与太阳历相关的节气。但古中国月令均为十二之数,如果圭为八卦前身,理当演为“十二卦”,怎地却成“八卦”?可见二者不太相干,至少证据很不充足,无法采信!
确切说“归藏历”分卦值日,一开绐就是六十四卦,《周易》里的伏羲“先天八卦”是伪托,也有按四时八节缩演为八卦的,但卦序卦义均与《周易》先天八卦不 符。但有十二辟卦,我传去,你看下,另外找本张远山的《伏羲之道》了解一下,淘宝网有,要卖复印盗版的,原版很贵。
IMG_20181224_170811.jpg
 
张远山在书中没有说出任何切实证据,只是凭自己的逻辑演义了一番。而若论演义,又不能自始至终逻辑自洽。中国文人大都如此,证据链不足,没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