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仿宋]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湿、燥、风】王冰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谓四时之生长收藏。冬水寒,夏火暑,秋金燥,春木风,长夏土湿,谓五行之寒暑湿燥风也。然四时之气,土虽寄旺,原其所主,则湿属中央,故云五行以生寒、暑、燥、湿、风五气也。
【天有四时五行】杨上善说:天之用也。
马莳说:天有春、夏、秋、冬之四时,金、木、水、火、土之五行。
郭霭春说:“五行”二字误窜,应在下“以生寒暑”句上,王注“故云五行以生寒暑燥湿风五气也”。是王注本原不误,应据改。
金栋按:郭氏说非当。寒暑燥湿风之五气,并非五行所生(见下)。四时属天,五行属地。若以五行律之,则当云“五时”。四时中虽增加了长(季)夏而成为五时,但仍多言四时与阴阳五行相提并论。如《金匮真言论》“五藏应四时”,而经文明明是说五时。故《内经》中凡云四时并涉五行者,皆当云“五时”,始为成熟之推演,亦或习惯使然。此句或可谓“天有五时附五行”,亦可谓“天有五时,地有五行,(人有五藏)”,始为成熟之推演。下文五方附五行长篇大论之推演,亦并非以“四时”言之,可见该篇并非出自一人之手。
【以生、长、收、藏】杨上善说:四时之用。
金栋按:若以五时附五行律之,此句当为“生、长、化、收、藏”。《集解》下句引张介宾说“长夏属土而主化,其化以湿”为是。《春秋繁露·五行对》作“季夏主养”。未将五时长夏之化(养)纳入,或是推演不成熟之故。
【寒、暑、燥、湿、风】丹波元简说:此五气配四时中央也。《左传》六气,阴阳风雨晦明,乃别是一家之言。《内经》无六气之说。而运气家,五气之外加火,配乎三阴三阳,以为六气。夫火者五行之一,岂有其理乎!
金栋按:《天元纪大论》黄帝问“天有五行”,而鬼臾区却回答说:“在天为气,在地成形。”王冰说:“气,谓风热湿燥寒。形,谓木火土金水。”可见,寒、暑、燥、湿、风,乃天之五气,由五时所化生,非五行也。若以五气附五时五行律之,其次序当为“风、暑、湿、燥、寒”。然上文五气为病及下文五方附五行长篇大论之推演,皆以“热”易“暑”。
《集解》引丹波氏转《左传》六气,见《左传·昭公元年》。原文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此乃晋侯患病后向秦国求医,秦伯让秦国名医医和为晋侯诊病后,提出的著名“六气病源”学说。此学说是“六气以阴阳为纲,而淫生六疾统于阴阳”,被后世称为病因理论之创始。而《内经》秉承此说,在此基础上以阴阳为总纲,对病因进行分类,且还提出了病因的“三部”分类法,对后世影响巨大。
《太素·卷三·阴阳大论》作“寒暑湿燥”而缺风。杨上善说:“五行所生也。有本有‘风’,谓具五者也。”明知他本有“风”,但为何未予补之?未可知也。[/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