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正阳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8/03 帖子 2511 获得点赞 291 声望 83 年龄 56 2016/12/12 #1 今日专开一贴,大约数万字。 此讲稿是我网络授课的内容节选,虽然浅薄,也还实用,望我同志者莫小觑之,见仁见智,有用就可!
樊正阳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8/03 帖子 2511 获得点赞 291 声望 83 年龄 56 2016/12/12 #2 在没有正式讲课之前,我先说说我自己,以便同学们了解。 我是一个粗人,市井郎中,毕业于张仲景国医大学,属于那种大专的毕业生,就像现在找不到工作的那一种。我十六岁开始学医,现年四十九岁。 首先,我想请的大家买七本书,它们是《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温热经纬》,《医门凿眼》,《医门锁钥》,《医门微言》第一辑。 说说为什么我请大家买这几本书? 首先,我要给大家说的是,伤寒论是个傻瓜相机。我们到现在为止,都还是在吃它的一碗饭,为什么? 因为它是传统中医的临床标准。我几年前,刚开始上网络的时候,看见很多学中医的,有学什么道医,什么佛医,什么儒医,什么乱七八糟的,啥都有,还有什么学看相算命学医的。所以在愤恨之下,我拿起了笔,从我学医,行医的历史,并医案医话入手,写了第一本书《医门凿眼》。 学经典,勤临证,拜明师,汇通诸医家,成了我的座右铭。 拜师,有明拜,有暗拜。明拜,我的条件有限,除了父亲之外,我没有师父;而暗拜,我广读百家,推求师意;时至今日,我可以说已经汇通伤寒、温热融之于一炉。 学医初始,我勤读《伤寒论》、《金匮要略》。年轻的时候,背诵是最基本的第一要求。因为它是临床的标准,如现代医学也有标准一样;《伤寒论》,是临床以症候,按阴阳属性划分疾病的标准;这个,我的学生尤阳春深有感触,他自学中医,背诵伤寒二年,拜我为师后,我又要求他看了一些东西,不到半年,我就要求他出手看病,到现在为止,已经看了不少在医院没办法解决的疾病,疗效很好,而且大多数是网络诊断处方。 这是为什么?因为基础牢靠。第一,背诵陈修园的《时方歌括》,第二,熟读《温病条辨》。因为看好感冒发烧是作为一个医生最基本的要求,《温病条辨》是清代以前,对热病的总结,也可以说是划时代的巨著;再读《温热经纬》,《温热经纬》是清代医家王孟英总结治热病的医学经验,汇总治疗温热病名著的书籍;还有一本书,晚点我会给同学们说。 (待续)
在没有正式讲课之前,我先说说我自己,以便同学们了解。 我是一个粗人,市井郎中,毕业于张仲景国医大学,属于那种大专的毕业生,就像现在找不到工作的那一种。我十六岁开始学医,现年四十九岁。 首先,我想请的大家买七本书,它们是《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温热经纬》,《医门凿眼》,《医门锁钥》,《医门微言》第一辑。 说说为什么我请大家买这几本书? 首先,我要给大家说的是,伤寒论是个傻瓜相机。我们到现在为止,都还是在吃它的一碗饭,为什么? 因为它是传统中医的临床标准。我几年前,刚开始上网络的时候,看见很多学中医的,有学什么道医,什么佛医,什么儒医,什么乱七八糟的,啥都有,还有什么学看相算命学医的。所以在愤恨之下,我拿起了笔,从我学医,行医的历史,并医案医话入手,写了第一本书《医门凿眼》。 学经典,勤临证,拜明师,汇通诸医家,成了我的座右铭。 拜师,有明拜,有暗拜。明拜,我的条件有限,除了父亲之外,我没有师父;而暗拜,我广读百家,推求师意;时至今日,我可以说已经汇通伤寒、温热融之于一炉。 学医初始,我勤读《伤寒论》、《金匮要略》。年轻的时候,背诵是最基本的第一要求。因为它是临床的标准,如现代医学也有标准一样;《伤寒论》,是临床以症候,按阴阳属性划分疾病的标准;这个,我的学生尤阳春深有感触,他自学中医,背诵伤寒二年,拜我为师后,我又要求他看了一些东西,不到半年,我就要求他出手看病,到现在为止,已经看了不少在医院没办法解决的疾病,疗效很好,而且大多数是网络诊断处方。 这是为什么?因为基础牢靠。第一,背诵陈修园的《时方歌括》,第二,熟读《温病条辨》。因为看好感冒发烧是作为一个医生最基本的要求,《温病条辨》是清代以前,对热病的总结,也可以说是划时代的巨著;再读《温热经纬》,《温热经纬》是清代医家王孟英总结治热病的医学经验,汇总治疗温热病名著的书籍;还有一本书,晚点我会给同学们说。 (待续)
樊正阳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8/03 帖子 2511 获得点赞 291 声望 83 年龄 56 2016/12/12 #3 至于为什么请大家买我写的三本书?这个应该说明,可不是推销哦!因为我的医学经验,多来自于这几本书,而我写的东西,多围绕医圣,后贤,多是他们的医学理论与经验;当然,医学这个东西,是实践性很强的技术,说什么中医是哲学,是理论,那多是文字医的伎俩;中医就是操作性很强的实用技术,还有医之技术,以汤方来说,得益于药,所谓汤方,药证,就是说药物治疗疾病的功效。 说了这些,可能会有同学疑问,学中医就这么难么?其实,中医很简单。中医书籍,号称汗牛充栋,里边的真理就是那么多,一点也不复杂,多是重复的讲述,甚至有很多不符合实际的论述。这个就要去伪存真,以治病求效为真理。 说了那么一大通,其实最终就是一个方,或是几味药的运用。当然,其中有变化,那就要看你的学识了。这个学识,来自于多读,多看,多实践。药物功效的原始在《神农本草经》,还有诸本草著作。当然,以一个人的精力来看,这么多的书都要读,而且要掌握,是很难而且容易迷惑的事情,那么,就一定有捷径。 (待续)
至于为什么请大家买我写的三本书?这个应该说明,可不是推销哦!因为我的医学经验,多来自于这几本书,而我写的东西,多围绕医圣,后贤,多是他们的医学理论与经验;当然,医学这个东西,是实践性很强的技术,说什么中医是哲学,是理论,那多是文字医的伎俩;中医就是操作性很强的实用技术,还有医之技术,以汤方来说,得益于药,所谓汤方,药证,就是说药物治疗疾病的功效。 说了这些,可能会有同学疑问,学中医就这么难么?其实,中医很简单。中医书籍,号称汗牛充栋,里边的真理就是那么多,一点也不复杂,多是重复的讲述,甚至有很多不符合实际的论述。这个就要去伪存真,以治病求效为真理。 说了那么一大通,其实最终就是一个方,或是几味药的运用。当然,其中有变化,那就要看你的学识了。这个学识,来自于多读,多看,多实践。药物功效的原始在《神农本草经》,还有诸本草著作。当然,以一个人的精力来看,这么多的书都要读,而且要掌握,是很难而且容易迷惑的事情,那么,就一定有捷径。 (待续)
三先生 声名远扬 杏叶会员 注册 2008/12/01 帖子 3149 获得点赞 210 声望 63 2016/12/12 #5 樊正阳 说: ,就一定有捷径。 点击展开... 捷径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踩住樊老师,就是成功的开始
樊正阳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8/03 帖子 2511 获得点赞 291 声望 83 年龄 56 2016/12/12 #7 求效就是解疾苦,我们不能左右生命,但是左右痛苦是完全可以办到的。这个捷径,我会在以后的课程中慢慢与同学们分享。当然,这个捷径,是我苦读与实践几十年得来的经验。一句话,学医,勤字第一;求师,是走捷径的第一条路;因为,老师或者说先行者,他们有过经历,成功与失败都体验过;当然,经典是规范,是准绳。所谓,《伤寒论》不是万能的,没有《伤寒论》是万万不能的。我为什么要求徒弟读温热书,那就是说,学会看热病,内科杂病就会迎刃而解,因为看热病,是训练辨证施治的基本功,训练诊疗技能;一个感冒发烧都看不好的医生,说会治病入膏肓的病,是不可能的;即使能,也就是有个别人的药方,冒撞罢了。
求效就是解疾苦,我们不能左右生命,但是左右痛苦是完全可以办到的。这个捷径,我会在以后的课程中慢慢与同学们分享。当然,这个捷径,是我苦读与实践几十年得来的经验。一句话,学医,勤字第一;求师,是走捷径的第一条路;因为,老师或者说先行者,他们有过经历,成功与失败都体验过;当然,经典是规范,是准绳。所谓,《伤寒论》不是万能的,没有《伤寒论》是万万不能的。我为什么要求徒弟读温热书,那就是说,学会看热病,内科杂病就会迎刃而解,因为看热病,是训练辨证施治的基本功,训练诊疗技能;一个感冒发烧都看不好的医生,说会治病入膏肓的病,是不可能的;即使能,也就是有个别人的药方,冒撞罢了。
樊正阳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8/03 帖子 2511 获得点赞 291 声望 83 年龄 56 2016/12/12 #8 感冒发烧的诊断治疗 在《医门凿眼》里边有一篇文章,叫外感发热。我先与大家再共同学习一次。 外感,按照现在来说多是上呼吸道感染微生物而至发热的一类病症,俗话说就是感冒。古今有伤寒,温病之分,如果以此细分,会很烦锁,以外感发热概括之则可也,在症候症状上做文章,而不在病名上寻枝问叶。 若根据古今的认识,非要有伤寒、温病的划分,反而印定了眼目,使初临证者无所适从,总要以见证为主,随证而施治,烈性传染病则不在此列。 我们所见的多为上呼吸道感染的所谓感冒之类。轻者流涕、打喷嚏,重者发热头痛、咽疼、恶寒身疼。在教科书里边,有风寒、风热的划分,表现的症状多样化。 风寒、风热只是理论上的界限,按风寒风热的表现来鉴别,多不符合临床实际,特别是对于初临证者更不易划清。 治外感发热常用寒热两平的辛平之方,根据表现来权衡药量之搭配,最常且最喜用的有荆芥、薄荷、苏叶、防风、二花、连翘、石膏、桑叶、菊花、甘草、桔梗、牵牛子、玄参、板蓝根等。这是得益于温病医家的经验,虽然与经典有出入,但是也很稳妥。至于经典怎样对付这些问题,我们会在以后的课程中慢慢学习。 先说明一下,经典治疗这些问题,多是针对人体阴阳的偏差而用药,温热病医家多是针对病因而用药。这就发现一个问题,经典似乎也有不足之处,而针对病因也似乎有遗漏之处,那么,我们就可以取经典之长,再取后世医家之经验,结合用药。 (待续)
感冒发烧的诊断治疗 在《医门凿眼》里边有一篇文章,叫外感发热。我先与大家再共同学习一次。 外感,按照现在来说多是上呼吸道感染微生物而至发热的一类病症,俗话说就是感冒。古今有伤寒,温病之分,如果以此细分,会很烦锁,以外感发热概括之则可也,在症候症状上做文章,而不在病名上寻枝问叶。 若根据古今的认识,非要有伤寒、温病的划分,反而印定了眼目,使初临证者无所适从,总要以见证为主,随证而施治,烈性传染病则不在此列。 我们所见的多为上呼吸道感染的所谓感冒之类。轻者流涕、打喷嚏,重者发热头痛、咽疼、恶寒身疼。在教科书里边,有风寒、风热的划分,表现的症状多样化。 风寒、风热只是理论上的界限,按风寒风热的表现来鉴别,多不符合临床实际,特别是对于初临证者更不易划清。 治外感发热常用寒热两平的辛平之方,根据表现来权衡药量之搭配,最常且最喜用的有荆芥、薄荷、苏叶、防风、二花、连翘、石膏、桑叶、菊花、甘草、桔梗、牵牛子、玄参、板蓝根等。这是得益于温病医家的经验,虽然与经典有出入,但是也很稳妥。至于经典怎样对付这些问题,我们会在以后的课程中慢慢学习。 先说明一下,经典治疗这些问题,多是针对人体阴阳的偏差而用药,温热病医家多是针对病因而用药。这就发现一个问题,经典似乎也有不足之处,而针对病因也似乎有遗漏之处,那么,我们就可以取经典之长,再取后世医家之经验,结合用药。 (待续)
辨证论治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5/12/01 帖子 81 获得点赞 12 声望 8 所在地 浙江省金华市 2016/12/12 #9 一直有个困惑,伤寒经方一定要原比例,原剂量吗??假如用原剂量的话,则远远超出药典所谓的安全剂量,如何协调疗效跟用药安全之间的关系??望各位老师指点迷津!
樊正阳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8/03 帖子 2511 获得点赞 291 声望 83 年龄 56 2016/12/13 #13 辨证论治 说: 一直有个困惑,伤寒经方一定要原比例,原剂量吗??假如用原剂量的话,则远远超出药典所谓的安全剂量,如何协调疗效跟用药安全之间的关系??望各位老师指点迷津! 点击展开... 经方比例是法度,剂量给的是规范; “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所以剂量的大小适合病情需要就好,以效为度; 经方药味也有加减示例,也并非不可加减变化。
辨证论治 说: 一直有个困惑,伤寒经方一定要原比例,原剂量吗??假如用原剂量的话,则远远超出药典所谓的安全剂量,如何协调疗效跟用药安全之间的关系??望各位老师指点迷津! 点击展开... 经方比例是法度,剂量给的是规范; “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所以剂量的大小适合病情需要就好,以效为度; 经方药味也有加减示例,也并非不可加减变化。
樊正阳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8/03 帖子 2511 获得点赞 291 声望 83 年龄 56 2016/12/13 #14 仁心妙手 说: 赞一个!樊先生,真医林之能人、明人!习医、业医之榜样! 点击展开... 学生汗颜 习医,业医经验感悟罢了,言能、明,则差之甚远。 谢谢老师支持!
樊正阳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8/03 帖子 2511 获得点赞 291 声望 83 年龄 56 2016/12/13 #15 小院夕照 说: 樊老师开新帖了、欢迎! 点击展开... 谢谢关注!
樊正阳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8/03 帖子 2511 获得点赞 291 声望 83 年龄 56 2016/12/13 #16 寒江龙 说: 樊老师的书都买了 点击展开... 共同学习!
樊正阳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8/03 帖子 2511 获得点赞 291 声望 83 年龄 56 2016/12/13 #17 初感时,有一部分人只觉咽喉不适,些许怕风或恶寒、头昏、身困的症状。在这个时候,我们会常常求助于体温表,这个体温表的发烧界限,是个大众化的数值,有时候症状出现了,而体温表不表态,但是,身体已经报信在发烧了。我们有些医生,甚至认为体温到了37°C还未发烧,临床经验,很多人体温超过36、5以上,已经是在发烧了,甚至还有一些人,素来基础体温低,到36度已经是在发烧,这是因为有个体差异的问题。虽然体温表还在疑惑,但是,人的身体已经说话:我在发烧了。那么,我们就不能以体温表为依据,而是依据人的感觉,那么,我们就不能以体温表为依据,而是依据人的感觉,这只是个过程的问题,这个,伤寒论已经明确说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名曰伤寒”。在这个时候,如果有脉诊经验,就会发现脉不一定见浮紧或浮数,只是脉无缓和之象,有躁动不安的感觉,是体温在蓄积上升阶段,体表未显现而已。此时,若给与一般的解热药,如我们都知道的安乃近、APC等,发热一旦抑制,也多会病解。还有些简单方,如葱豉汤,葱白、豆豉、生姜熬汤热服取汗等,如果没有里热,多会病解。 (待续)
初感时,有一部分人只觉咽喉不适,些许怕风或恶寒、头昏、身困的症状。在这个时候,我们会常常求助于体温表,这个体温表的发烧界限,是个大众化的数值,有时候症状出现了,而体温表不表态,但是,身体已经报信在发烧了。我们有些医生,甚至认为体温到了37°C还未发烧,临床经验,很多人体温超过36、5以上,已经是在发烧了,甚至还有一些人,素来基础体温低,到36度已经是在发烧,这是因为有个体差异的问题。虽然体温表还在疑惑,但是,人的身体已经说话:我在发烧了。那么,我们就不能以体温表为依据,而是依据人的感觉,那么,我们就不能以体温表为依据,而是依据人的感觉,这只是个过程的问题,这个,伤寒论已经明确说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名曰伤寒”。在这个时候,如果有脉诊经验,就会发现脉不一定见浮紧或浮数,只是脉无缓和之象,有躁动不安的感觉,是体温在蓄积上升阶段,体表未显现而已。此时,若给与一般的解热药,如我们都知道的安乃近、APC等,发热一旦抑制,也多会病解。还有些简单方,如葱豉汤,葱白、豆豉、生姜熬汤热服取汗等,如果没有里热,多会病解。 (待续)
三先生 声名远扬 杏叶会员 注册 2008/12/01 帖子 3149 获得点赞 210 声望 63 2016/12/14 #18 若给与一般的解热药,如我们都知道的安乃近、APC等,发热一旦抑制,也多会病解。 也有很大部分,滥用这些‘退烧药’导致小感冒缠绵难愈的 大概是过汗,损伤了身体的阳气 所以我多建议患者不要把这个做首选 由版主最后编辑: 2016/12/14
醫道宗源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04/23 帖子 3545 获得点赞 1134 声望 113 2016/12/14 #19 樊正阳 说: 【只是脉无缓和之象,有躁动不安的感觉,是体温在蓄积上升阶段,体表未显现而已。】 点击展开... 这种感觉,我称之为(脉促)。 这个 促,不是李时珍的那个 促脉 。 饭锅果然是真正临床的战士。很多狗屁专家根本看不到这些的。他们所谓的临床的就是在诊室做做样子,画画方子。真正的细节变化,这些伪临床是看不到的。
樊正阳 说: 【只是脉无缓和之象,有躁动不安的感觉,是体温在蓄积上升阶段,体表未显现而已。】 点击展开... 这种感觉,我称之为(脉促)。 这个 促,不是李时珍的那个 促脉 。 饭锅果然是真正临床的战士。很多狗屁专家根本看不到这些的。他们所谓的临床的就是在诊室做做样子,画画方子。真正的细节变化,这些伪临床是看不到的。
三先生 声名远扬 杏叶会员 注册 2008/12/01 帖子 3149 获得点赞 210 声望 63 2016/12/14 #20 醫道宗源 说: 这种感觉,我称之为(脉促)。 这个 促,不是李时珍的那个 促脉 。 饭锅果然是真正临床的战士。很多狗屁专家根本看不到这些的。他们所谓的临床的就是在诊室做做样子,画画方子。真正的细节变化,这些伪临床是看不到的。 点击展开... 李士懋教授曾经专门说过这种脉 燥急不去,邪热未清 这种脉,如果注意了,都可以体会到,如水沸腾,有沸腾之势。比体温计准
醫道宗源 说: 这种感觉,我称之为(脉促)。 这个 促,不是李时珍的那个 促脉 。 饭锅果然是真正临床的战士。很多狗屁专家根本看不到这些的。他们所谓的临床的就是在诊室做做样子,画画方子。真正的细节变化,这些伪临床是看不到的。 点击展开... 李士懋教授曾经专门说过这种脉 燥急不去,邪热未清 这种脉,如果注意了,都可以体会到,如水沸腾,有沸腾之势。比体温计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