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黄芪50 -100克 羌活 12 枳实20 升麻 6 三剂。(黄芪逐渐加量,可加至150克)。
有少阳经的症状吗?个人感觉会引邪内入的。这个病非大量黄芪不能愈。
置于牙痛,是您用药失利,未加辩证,乱补温肾,龙雷之火上越所致。直言不讳,您莫怪。
好的谢谢,我先抓3剂看看。你有治疗卵巢多囊综合征的方吗
呵呵,是不是感觉我在做实验啊,其实我比你们还心疼病人,因为她是我妈妈。我真的是技穷了。
草根老师,我又仔细综合分析了一下你母亲的病情:
1、从舌象上看,“心气阴两虚”是肯定的,但这个辨证不全面;
2、脾主肌肉,你母亲臀部、下肢困疼,而且还有肿的情况,这明显是脾虚;
3、另外一个情况就是,用了温燥药之后会上火牙肿痛,而且能达到化脓的程度,说明肾气无明显的虚象。
所以综合起来看,应该辨为“心脾两虚、表有风湿”。从五行生克上看,火生土,心为脾之母,心气虚会导致脾气弱,造成湿重肢困,易感风邪。所以先重点针对心气阴两虚进行治疗,我认为还是比较妥当的。
我上面的方子补阴、活血、通经的力度较大,但补气和祛风的力度小了。要加两味药:生黄芪24克、防风9克。同时增加原方中生姜、党参、枳壳的用量,从原来的各9克增加到各15克。修改后的方子如下:
[炙甘草汤]合[四逆散]合[桂枝茯苓丸]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减阿胶、麻仁,加怀牛膝、鸡血藤、防风
炙甘草12克,生姜15克,党参15克,桂枝6克,生地18克,麦门冬24克,大枣15克(3枚);柴胡9克,白芍30克,枳壳15克;牡丹皮12克、桃仁6克;怀牛膝24克、鸡血藤18克;生黄芪24克;防风9克。
加白酒15毫升同煎。
加入黄芪、增大生姜用量之后,相当于合了[黄芪桂枝五物汤]。黄煌教授在治疗腰椎间盘脱出、颈椎病、骨质增生症的时候常用到此方(见后附资料),也兼顾了你母亲这方面的病情。
唐宋元明清老师说这个病要用黄芪,有一定的道理。羌活可能燥烈了点,防风也能胜湿止痛,且甘缓微温不峻,还是用防风吧。另外黄芪用量我觉得不宜过大了,太大容易引起腹胀。
======
黄煌教授医学观点:
*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感冒、鼻炎、哮喘、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闭经、嗜睡、遗尿等。其患者共同特征是面色黄黯,皮肤干燥,体格壮实,唇舌不红,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肺肾等重要脏器无损害。临床上结合具体疾病,作加减如下:感冒合葛根汤;鼻炎合玉屏风散、桂枝汤;哮喘合小青龙汤;急性腰扭伤合芍药甘草汤;
腰椎间盘突出合黄芪桂枝五物汤;闭经合阳和汤、温经汤;嗜睡合葛根汤;遗尿合五苓散。
《黄煌经方使用手册》:
[黄芪桂枝五物汤]
古代血痹病的专方,主治以肢体麻木、自汗而浮肿为特征的慢性疾病。
【经典配方】
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金匮要略》)
【常用剂量】
生黄芪60g,桂枝10g,肉桂10g,白芍10g,赤芍10g,生姜30g或干姜10g,大枣20g。
【煎服法】以水12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六)
问日: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日: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六)
【体质要求】其人多
肌肉松弛,皮肤缺乏弹性,腹部按之松软,下肢多有浮肿,平时缺少运动,食欲虽好,但容易疲乏、头晕、气短,尤其是在运动时更感力不从心,甚至出现胸闷胸痛,或头晕眼花。运动心电图常提示心肌缺血。面色黄暗或暗红者,其舌质多淡红或淡胖,或紫暗。两下肢多浮肿。中老年人多见。
【适用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心功能不全、高黏滞血症、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腰
椎间盘脱出、颈椎病、骨质增生症、肩周炎、中风后遗症、糖尿病、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炎、糖尿病眼底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血管闭塞性脉管炎、多发性大动脉炎(又称无脉症)、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硬皮病、皮肌炎、面神经麻痹、肢端血管舒缩功能障碍、不易愈合的伤口、产后自汗盗汗、产后身痛、产后指掌麻胀、产后足痿、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肥胖症、小儿多汗症、慢性鼻炎、老人感冒等。
【加减法】下肢疼痛麻木者,合四味健步汤(赤芍30g,石斛30g,怀牛膝30g,丹参20g。);易感冒、易咳喘打喷嚏,多汗者,合玉屏风散;糖尿病肾病等见脸红、小腹压痛、小腿皮肤干燥等瘀血证候者,合桂枝茯苓丸;口渴、多汗、腹泻、浮肿者,合五苓散;眩晕、小便不利或高脂血症者,合泽泻汤;精神萎靡、极度疲倦者,合麻黄附子细辛汤;下肢浮肿、关节疼痛者,合防己黄芪汤;高血压、脑梗死、头昏头痛者,加葛根、川芎;胸闷痛、舌暗者,加丹参、川芎。
【注意事项】体瘦、腹胀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