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科病咨询 麻烦各位老师帮我看看这个病例。

中医那回事老师,各位老师,你们好:关于用小柴胡方加减病人的反应我来说说我的看法。病人61岁,有左寸脉弱,可知心血虚,脉数有热,总体为血虚(阴虚)有热,大量柴胡可伤肝阴,阴伤,阳胜故火旺,肝阴不足,不可柔筋,故症状稍有加重。这是我的一点看法,不对的地方请多多指教,
我觉得不一定是柴胡的问题,应该是白芍石膏的量偏大了,加重了人体的不平衡状态。
 
最后编辑:
是的不渴。现在还肿

生黄芪50 -100克 羌活 12 枳实20 升麻 6 三剂。(黄芪逐渐加量,可加至150克)。

有少阳经的症状吗?个人感觉会引邪内入的。这个病非大量黄芪不能愈。

置于牙痛,是您用药失利,未加辩证,乱补温肾,龙雷之火上越所致。直言不讳,您莫怪。:082:

好的谢谢,我先抓3剂看看。你有治疗卵巢多囊综合征的方吗

呵呵,是不是感觉我在做实验啊,其实我比你们还心疼病人,因为她是我妈妈。我真的是技穷了。

  草根老师,我又仔细综合分析了一下你母亲的病情:

  1、从舌象上看,“心气阴两虚”是肯定的,但这个辨证不全面;
  2、脾主肌肉,你母亲臀部、下肢困疼,而且还有肿的情况,这明显是脾虚;
  3、另外一个情况就是,用了温燥药之后会上火牙肿痛,而且能达到化脓的程度,说明肾气无明显的虚象。

  所以综合起来看,应该辨为“心脾两虚、表有风湿”。从五行生克上看,火生土,心为脾之母,心气虚会导致脾气弱,造成湿重肢困,易感风邪。所以先重点针对心气阴两虚进行治疗,我认为还是比较妥当的。

  我上面的方子补阴、活血、通经的力度较大,但补气和祛风的力度小了。要加两味药:生黄芪24克、防风9克。同时增加原方中生姜、党参、枳壳的用量,从原来的各9克增加到各15克。修改后的方子如下:
  [炙甘草汤]合[四逆散]合[桂枝茯苓丸]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减阿胶、麻仁,加怀牛膝、鸡血藤、防风
  炙甘草12克,生姜15克,党参15克,桂枝6克,生地18克,麦门冬24克,大枣15克(3枚);柴胡9克,白芍30克,枳壳15克;牡丹皮12克、桃仁6克;怀牛膝24克、鸡血藤18克;生黄芪24克;防风9克。
  加白酒15毫升同煎。

  加入黄芪、增大生姜用量之后,相当于合了[黄芪桂枝五物汤]。黄煌教授在治疗腰椎间盘脱出、颈椎病、骨质增生症的时候常用到此方(见后附资料),也兼顾了你母亲这方面的病情。

  唐宋元明清老师说这个病要用黄芪,有一定的道理。羌活可能燥烈了点,防风也能胜湿止痛,且甘缓微温不峻,还是用防风吧。另外黄芪用量我觉得不宜过大了,太大容易引起腹胀。
  
  
======
  
  黄煌教授医学观点:
  *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感冒、鼻炎、哮喘、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闭经、嗜睡、遗尿等。其患者共同特征是面色黄黯,皮肤干燥,体格壮实,唇舌不红,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肺肾等重要脏器无损害。临床上结合具体疾病,作加减如下:感冒合葛根汤;鼻炎合玉屏风散、桂枝汤;哮喘合小青龙汤;急性腰扭伤合芍药甘草汤;腰椎间盘突出合黄芪桂枝五物汤;闭经合阳和汤、温经汤;嗜睡合葛根汤;遗尿合五苓散。

  《黄煌经方使用手册》:

  [黄芪桂枝五物汤]

  古代血痹病的专方,主治以肢体麻木、自汗而浮肿为特征的慢性疾病。
  【经典配方】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金匮要略》)
  【常用剂量】生黄芪60g,桂枝10g,肉桂10g,白芍10g,赤芍10g,生姜30g或干姜10g,大枣20g。
  【煎服法】以水12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六)
    问日: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日: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六)

  【体质要求】其人多肌肉松弛,皮肤缺乏弹性,腹部按之松软,下肢多有浮肿,平时缺少运动,食欲虽好,但容易疲乏、头晕、气短,尤其是在运动时更感力不从心,甚至出现胸闷胸痛,或头晕眼花。运动心电图常提示心肌缺血。面色黄暗或暗红者,其舌质多淡红或淡胖,或紫暗。两下肢多浮肿。中老年人多见。
  【适用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心功能不全、高黏滞血症、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腰椎间盘脱出、颈椎病、骨质增生症、肩周炎、中风后遗症、糖尿病、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炎、糖尿病眼底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血管闭塞性脉管炎、多发性大动脉炎(又称无脉症)、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硬皮病、皮肌炎、面神经麻痹、肢端血管舒缩功能障碍、不易愈合的伤口、产后自汗盗汗、产后身痛、产后指掌麻胀、产后足痿、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肥胖症、小儿多汗症、慢性鼻炎、老人感冒等。
  【加减法】下肢疼痛麻木者,合四味健步汤(赤芍30g,石斛30g,怀牛膝30g,丹参20g。);易感冒、易咳喘打喷嚏,多汗者,合玉屏风散;糖尿病肾病等见脸红、小腹压痛、小腿皮肤干燥等瘀血证候者,合桂枝茯苓丸;口渴、多汗、腹泻、浮肿者,合五苓散;眩晕、小便不利或高脂血症者,合泽泻汤;精神萎靡、极度疲倦者,合麻黄附子细辛汤;下肢浮肿、关节疼痛者,合防己黄芪汤;高血压、脑梗死、头昏头痛者,加葛根、川芎;胸闷痛、舌暗者,加丹参、川芎。
  【注意事项】体瘦、腹胀者慎用。
 
呵呵,就算输液消了肿,也很容易复发的。消这个肿也很容易,当归龙荟丸合一些清热解毒的成药(甚至三黄片)就可以 ,只是怕你们不敢用而已。
谢谢老师的建议,现在面颊的病情输了几天液已经没什么问题了。
 
不用谢,还不知是否有效呢。

我查阅了一下《黄煌经方使用手册》的主要病方索引,
可用于治疗<卵巢多囊综合征>的经方有下面这几个,
仅供参考,可根据患者的症状来选方,有是证用是方。

一、[大柴胡汤]
【经典方证】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103)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136)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165)
按之心下满痛者。(十)

二、[当归芍药散]
【经典方证】
妇人怀娠,腹中疞痛。(二十)
妇人腹中诸疾,痛。(二十二)

三、[桂枝茯苓丸]
【经典方证】妇人素有瘕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二十)

四、[葛根汤]
【经典方证】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31)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32)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二)

============

五、[防风通圣散]
【原书方证】治风热壅滞,筋脉拘挛,肢体焦萎,头目昏眩,腰脊强痛,耳鸣鼻塞,口苦舌干,咽嗌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涕唾稠黏,肠胃燥热,便溺淋闭;或夜卧寝汗,咬牙睡语,筋惕惊悸;或肠胃怫郁,水液不能浸润于周身,而但为小便多出者;或湿热内郁,而时有汗泄者;或因亡液而成燥淋闭者,或因肠胃燥郁,水液不能宣行于外,反以停湿而泄;或燥湿往来,而时结时泄者;或表之阳中正气与邪热相合,并入于里,阳极似阴而战,烦渴者;或虚气久不已者;或风热走注,疼痛麻痹者;或肾水真阴衰虚,心火邪热暴甚而僵仆。

六、[五积散]
【原书方证】脾胃宿冷,腹胁胀痛,胸膈停痰,呕逆恶心;或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心腹痞闷,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体怠惰,寒热往来,饮食不进;妇人血气不调,心腹撮痛,经候不调,或闭不通。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孝爱所至,亲病必解。
有你的孝心和努力,你母亲能早日好起来的。
  草根老师,我又仔细综合分析了一下你母亲的病情:

  1、从舌象上看,“心气阴两虚”是肯定的,但这个辨证不全面;
  2、脾主肌肉,你母亲臀部、下肢困疼,而且还有肿的情况,这明显是脾虚;
  3、另外一个情况就是,用了温燥药之后会上火牙肿痛,而且能达到化脓的程度,说明肾气无明显的虚象。

  所以综合起来看,应该辨为“心脾两虚、表有风湿”。从五行生克上看,火生土,心为脾之母,心气虚会导致脾气弱,造成湿重肢困,易感风邪。所以先重点针对心气阴两虚进行治疗,我认为还是比较妥当的。

  我上面的方子补阴、活血、通经的力度较大,但补气和祛风的力度小了。要加两味药:生黄芪24克、防风9克。同时增加原方中生姜、党参、枳壳的用量,从原来的各9克增加到各15克。修改后的方子如下:
  [炙甘草汤]合[四逆散]合[桂枝茯苓丸]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减阿胶、麻仁,加怀牛膝、鸡血藤、防风
  炙甘草12克,生姜15克,党参15克,桂枝6克,生地18克,麦门冬24克,大枣15克(3枚);柴胡9克,白芍30克,枳壳15克;牡丹皮12克、桃仁6克;怀牛膝24克、鸡血藤18克;生黄芪24克;防风9克。
  加白酒15毫升同煎。

  加入黄芪、增大生姜用量之后,相当于合了[黄芪桂枝五物汤]。黄煌教授在治疗腰椎间盘脱出、颈椎病、骨质增生症的时候常用到此方(见后附资料),也兼顾了你母亲这方面的病情。

  唐宋元明清老师说这个病要用黄芪,有一定的道理。羌活可能燥烈了点,防风也能胜湿止痛,且甘缓微温不峻,还是用防风吧。另外黄芪用量我觉得不宜过大了,太大容易引起腹胀。
  
  
======
  
  黄煌教授医学观点:
  *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感冒、鼻炎、哮喘、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闭经、嗜睡、遗尿等。其患者共同特征是面色黄黯,皮肤干燥,体格壮实,唇舌不红,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肺肾等重要脏器无损害。临床上结合具体疾病,作加减如下:感冒合葛根汤;鼻炎合玉屏风散、桂枝汤;哮喘合小青龙汤;急性腰扭伤合芍药甘草汤;腰椎间盘突出合黄芪桂枝五物汤;闭经合阳和汤、温经汤;嗜睡合葛根汤;遗尿合五苓散。

  《黄煌经方使用手册》:

  [黄芪桂枝五物汤]

  古代血痹病的专方,主治以肢体麻木、自汗而浮肿为特征的慢性疾病。
  【经典配方】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金匮要略》)
  【常用剂量】生黄芪60g,桂枝10g,肉桂10g,白芍10g,赤芍10g,生姜30g或干姜10g,大枣20g。
  【煎服法】以水12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六)
    问日: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日: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六)

  【体质要求】其人多肌肉松弛,皮肤缺乏弹性,腹部按之松软,下肢多有浮肿,平时缺少运动,食欲虽好,但容易疲乏、头晕、气短,尤其是在运动时更感力不从心,甚至出现胸闷胸痛,或头晕眼花。运动心电图常提示心肌缺血。面色黄暗或暗红者,其舌质多淡红或淡胖,或紫暗。两下肢多浮肿。中老年人多见。
  【适用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心功能不全、高黏滞血症、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腰椎间盘脱出、颈椎病、骨质增生症、肩周炎、中风后遗症、糖尿病、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炎、糖尿病眼底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血管闭塞性脉管炎、多发性大动脉炎(又称无脉症)、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硬皮病、皮肌炎、面神经麻痹、肢端血管舒缩功能障碍、不易愈合的伤口、产后自汗盗汗、产后身痛、产后指掌麻胀、产后足痿、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肥胖症、小儿多汗症、慢性鼻炎、老人感冒等。
  【加减法】下肢疼痛麻木者,合四味健步汤(赤芍30g,石斛30g,怀牛膝30g,丹参20g。);易感冒、易咳喘打喷嚏,多汗者,合玉屏风散;糖尿病肾病等见脸红、小腹压痛、小腿皮肤干燥等瘀血证候者,合桂枝茯苓丸;口渴、多汗、腹泻、浮肿者,合五苓散;眩晕、小便不利或高脂血症者,合泽泻汤;精神萎靡、极度疲倦者,合麻黄附子细辛汤;下肢浮肿、关节疼痛者,合防己黄芪汤;高血压、脑梗死、头昏头痛者,加葛根、川芎;胸闷痛、舌暗者,加丹参、川芎。
  【注意事项】体瘦、腹胀者慎用。
首先谢谢老师,让你费心了,我后天开始抓药3剂看看,我会及时回复的。
 
舌像上看,舌胖润,苔薄
虽无脾胃之病,但经络之病已成,升降不利之证已现,当然会有不适。
这病人不适合苦寒之品。
中医那些事老师,很抱歉,让你费心了,也许是我说的不太清楚,毕竟没见本人,给你的诊断带来了不便。虽然用药效果不明显,但我还是非常的感激你的关注。我看到很多你发的评论,对你在医学上的认识,让学生受益匪浅。学生说话有些直白,可能给你的声誉带来影响,望老师多多海涵。
 
中医那些事老师,很抱歉,让你费心了,也许是我说的不太清楚,毕竟没见本人,给你的诊断带来了不便。虽然用药效果不明显,但我还是非常的感激你的关注。我看到很多你发的评论,对你在医学上的认识,让学生受益匪浅。学生说话有些直白,可能给你的声誉带来影响,望老师多多海涵。
不必客气!
这个病应该不是脏腑病,还是以经络病为主。
你先别着急吃药,填个问诊单,发一个舌照再看看。
前方不效,或许是寒热不调造成的。
网诊收集信息一定要全,一处不妥可能就会出问题。所以这个网站的问诊单还是不错的。
又给病人增加了痛苦,得罪啦。
 
从病位看,下足太阳,上结合舌尖红,手太阳经;上下交替发病,像游走性质;不明白困疼的困作何解,无力沉重酸麻拘急?脉可以按浮中沉再讲下;以寒湿瘀治下,都有哪些证据,有个问诊单好点
 
学生愚昧,把握不住这个平衡,望老师不吝详解。
老师过谦了。我只是说说自己的想法,不一定对,跟您及各位老师探讨。我看到至少三个人说,柴胡可用于左寸脉弱的情况。这么说,柴胡在这里是适用的。相对于柴胡的升举作用来说,较大量的白芍石膏属于敛降性质,这样柴胡的作用发挥不明显或完全发挥不出来。人体的气机被药物发动起来了,达不到我们想要到达的地方,于是在原有的停留处继续集结,致使脸部病情稍有加重。
 
老师过谦了。我只是说说自己的想法,不一定对,跟您及各位老师探讨。我看到至少三个人说,柴胡可用于左寸脉弱的情况。这么说,柴胡在这里是适用的。相对于柴胡的升举作用来说,较大量的白芍石膏属于敛降性质,这样柴胡的作用发挥不明显或完全发挥不出来。人体的气机被药物发动起来了,达不到我们想要到达的地方,于是在原有的停留处继续集结,致使脸部病情稍有加重。
左血右气,左边脉弱说明血不足,为什么不加当归?气机不畅,柴胡升提,为什么不加黄芪?
 
首先谢谢各位老师的帮忙和关注,我母亲的己经好了,最近忙一直沒上论坛。中医那些事老师开的方是对的,主要是母亲的问题。因为我母亲肿的那侧是刚镶牙,损伤了那侧的神经和经络,后来我带我母亲去看了看牙科。把牙治好后余疾皆除。从我母亲的病发现,同侧的臀后经络与牙的经洛有一定的关系。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