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第十七节《内经》的体系和方法——《<内经>时代》补注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48
声望
63
年龄
62
《<内经>时代》补注

赵洪钧著 金栋补注

第十七节《内经》的体系和方法
——作者研究《内经》的最后见解
 
金栋按:先生写的下面这两篇文章,我读了很多遍。一开始不很理解,为什么要讨论《内经》的体系和方法,而且是先生研读《内经》三十多年的最后见解。后来逐渐明白了。现在说一下我的理解过程和心得,算是对这两篇文章的补注。
我觉得,弄清楚怎样才算读懂了《内经》,就理解了这两篇文章的意义。
那么,怎样才算读懂了《内经》呢?
首先要承认,《内经》确实不好读懂。
比如,拿起此书立即就碰到拦路虎。“黄帝内经”四个字,对初学者来说,没有一个字是明白的。好在弄清楚它们不是很难,历代学者已经说得比较清楚。原来,黄帝是传说中的人物,是华夏公认的人文初祖。古人认为,很多文化,包括医学,是他创造的。西汉时,关于黄帝的传说最盛行,托名黄帝著述也成为风气,于是出现了《黄帝内经》这本托名著作。此书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记载,并列的还有《黄帝外经》等。内外二字没有什么深意,和我们现在把某书分为上下册差不多。“经”是汉代人对“圣人”留下的重要古代文献的称呼。比如诗有《诗经》,书有《书经》,《易》有《易经》。《春秋》也称经。其实在汉代之前,《诗经》就称《诗》,《书经》就称《书》,《易经》就称《易》。《书》称为《尚书》,也是汉代及以后的事,意思是上古之书。这样不但说起来顺口,也表示尊崇。
至此基本上闹清了,“黄帝内经”四个字的意思。
 
然而,接着还有新的书名问题,因为《黄帝内经》又由《素问》和《灵枢》两本书组成。这两个书名更难闹懂。古人也说法不一。这里先不说了。
问题是,即便完全闹清了书名的意思,距离弄懂《内经》还是很远很远。
加之《内经》用的是汉代及以前的文言,有的本子是繁体字,其中的很多字、词、句,对习惯了白话文和简体字的当代青年人来说,都很生疏。
有人会说:这不是问题,因为解放后出版过不止一种《内经语译》,即早已有人把《内经》翻译成了简体字白话文。当代人、即便是青年应该能读懂《内经》了。况且,还有好几版高等中医院校《内经》教材,都是为当代人学习《内经》精心准备的。教材集中了国内外《内经》专家的智慧和劳动,莫非没有把《内经》讲清楚吗?
我的回答是:这么多《内经语译》和《内经》教材,再加上古人的注本,还是远远没有把《内经》讲清楚。
 
三十多年前,我毕业于高等中医院校,无疑算是过来人。在校期间,系统地学过《内经》教材,毕业后用心读过不止一家的《内经语译》,还自学过好几本古代著名医学家的《内经》注本。但是,很遗憾,看到《<内经>时代》之前,心里还是很没底。问题和疑惑太多了。以上那么多书,除了《时代》都没有解决我的疑惑。
大家可能要问:古往今来,那么多专家学者的关于《内经》的著作,莫非都完全没有用吗?特别是,新中国办了那么多中医院校,养了那么多《内经》先生,他们的工作莫非对读懂《内经》没有帮助吗?
回答是:你说的上面这些著作或研究成果,自然是解决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也常常是初学者自己很难弄懂的。
 
比如,打开今本《素问》第一篇,开头第一句话是:“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文言文基础好且悟性好的人,大概可以看出,这句话是说黄帝如何自幼就很了不起。但是,怎样准确理解其中的四个字:生、幼、长、成的含义和登天是什么意思就难了。而古人和教材给读者做了比较清楚、准确的解释,读者不必自己下功夫去查考了。还有很多字词句,上面这些书也解释得比较清楚了。比如这第一篇就有:徇齐,敦敏,术数,天年;以酒为浆,以妄为常;持满,御神,虚邪贼风,真气,德全不危,材力,天癸,地道,真人;提挈天地,把握阴阳;至人,任脉,太冲脉;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等几十个词语,参看前人的著作大体上都能弄懂。
 
说到这里人们会问:这么说来,现代人不是已经可以借助上面这些书,逐字逐句地读懂《内经》了吗?难道这还不算读懂了《内经》?
答曰:不错!即便你逐字逐句地读过《内经》多少遍,而且相当彻底地明白了其中的含义,还是远远没有读懂《内经》。
如果你不信,下面把我研习《内经》近三十年,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和疑惑举出来,说明怎样才算读懂了《内经》。
 
比如,脏腑学说,在《内经》中应该很重要了。可是,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五脏六腑?为什么不可以五脏五腑或六脏六腑呢?还有,经络学说也很重要。可是,为什么是十二经呢?据说还有四经、十一经、二十八脉之说。到底哪种说法对呢?都是怎么来的呢?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6-1-13 22:28 编辑

再比如,阴阳学说更重要,可是,既然“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传•系辞上》),“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为什么《内经》说理还常常使用三阴三阳呢?三阴三阳是怎么来的呢?对此,经文中有两处很模糊的解释,后人也没有说清楚,自然不能算是弄懂了《内经》。
 
更严重的疑惑是关于五行学说的。我不明白:五脏为什么和五行发生了关系?为什么五脏和五行那样配属?比如,说南方属火、色赤、配心,说得过去。东方属木、色青、配肝则无论如何想象也想不通。后来,听说汉代还有别的配法,更增加了我的疑惑。
还有:五行生克说是怎样来的?为什么《内经》中那么多运用此说的地方,而且很多重复,又有不少矛盾之处?
我的这些疑惑,不能算是吹毛求疵、自己给自己过不去吧!假如你学过《内经》,完全没有这些疑惑,只能说你是死读书、读死书,永远不可能真正弄懂《内经》。
 
至此,有的朋友可能说:你说的这些疑惑,我有时也想到过。它们都能够通过赵先生的文章或《时代》找到答案吗?
回答是肯定的,而且先生的答案非常有说服力,读过后会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感觉。
 
这里我简单说一下,有关答案见于书中的什么地方。
先生关于为什么五脏六腑的见解,有一篇专论,即“藏五府六考”,附在第十五节。
五脏附五行的来历,见于第五节标题二:五行配五脏的由来。
关于三阴三阳的考证,见于第八节标题二:关于三阴三阳。
关于五行生克说的形成,以及为什么《内经》大用此说,见于第四、五、六节。
关于今《内经》的主要自相矛盾之处,及其道理,请参看第十五节。
关于四经、十二经、十一经和二十八脉的道理,可以同时参看“藏五府六考”和下面这两篇文章。
 
当然,《时代》全书还有不少地方阐述有关问题。
朋友们可能再问:解决了这些疑惑,就是真正弄懂了《内经》吗?
我认为是的。
所谓真正读懂,就是对重大理论问题,即《内经》的主干理论要弄清楚。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要想知其所以然,必须清醒地掌握一个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就是理论体系的灵魂、统帅、骨架或框架。掌握了《内经》体系的统帅和框架,就是提纲挈领地把握了《内经》。特别是弄清了这些框架的所以然,才算是真正读懂了《内经》。就像认识一棵大树一样,对小枝叶了解得再多,还是不知道这棵树是什么样子。看清了大树的根系、主干和大枝,对大树就有了总体把握。再进一步看清了根系、主干、大枝和小枝叶的联系及其内在机制,才算是真正认识了这棵大树。
 
先生在自刊本《时代》中,把阴阳五行看作《内经》体系的灵魂、统帅、骨架或框架。本补注多次提到过,不再重复了。
此后二十年中,先生的有关见解又大进一步。他的最后见解,就是下面这两篇文章。先生深恐后人对“《内经》的体系和方法”一文理解有困难,因为如他所说,此文有点学究气——即理论性太强,有些太抽象。为此紧接着,对此文作了通俗说明。
只是,我觉得,可能还是会有人不很明白先生的见解,于是写出了这篇文字,说明我的理解过程。相信它对不少朋友有帮助,也算是我对此两文的补注。
 
说到这里,可能有的朋友会说:赵先生的见解先后不同,不是自相矛盾吗?我们到底应该接受他1985年的观点,还是接受他20年之后的见解呢?
在此我简单说一下,先生为什么对《内经》的总体认识有了变化。
实际上,先生的认识变化,不是后来的见解否定了先前的认识,而是他的最后见解更全面、更本质、更能抓住要领。
正如“《内经》的体系和方法”所说:“《内经》体系中,有以下四个自然哲学理论。
即:①阴阳学说②五行学说③天人相应学说④气和气化学说。
它们都应该看作《内经》体系的逻辑起点。只是,无论从《内经》的超硬核还是从她据以推出的硬核来看,天人相应都更加重要。”
 
显然,先生还是把阴阳五行学说看作《内经》体系的基本原理,或者说此两说仍然是《内经》体系的统帅、骨架和灵魂。只是先生发现,此两说还不足以完全统帅《内经》。特别是此两说常常为论述天人相应服务,于是最好把《内经》体系看作是天人相应的体系。先生是如何论述这个问题的,请看下面的文章,我就不再说了。至于《内经》如何运用比类取象的方法,也请朋友们读先生的原文。
 
最后,可能有的朋友还会问:读过你的此文和下面的文章,就是读懂了《内经》吗?当然不能这么说。但可以说:《时代》和《补注》能帮助所有读者,比较省力地读懂《内经》。正如先生在本书序言中所说:“只要你肯花费几天功夫,反复咀嚼《补注》两三遍,必然能从全新的高度,把握《内经》和中医理论体系,而且同时对传统文化(或称旧学、国学、国故)的认识提高一大步。”
 
【原文】笔者研读《内经》30多年,常常思考《内经》的体系和方法,希望给同好一个最简明的纲领。现在,自觉比较清楚了。相信这一纲领有助于一切和《内经》打交道的人更快、更好地读懂《内经》。谨把拙见用一句话表达如下:
《内经》的体系是天人相应体系,《内经》的方法是比类取象方法。
下面逐步说明拙见。
 
一、理论体系和逻辑起点
任何理论体系都是一个逻辑体系。
理论体系都要有逻辑起点,即该体系推理的出发点。起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或更多。
逻辑起点是什么意思呢?
据我所知,对这个问题大体有两种看法。
一种看法定型于黑格尔。
他认为,逻辑起点要具备以下三个要点。
①逻辑起点应是一门学科中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
②逻辑起点应揭示对象的最本质的规定,以此作为整个学科体系赖以建立的基础,而理论体系的全部发展都包含在这个胚芽中。
③逻辑起点应与它所反映的研究对象在历史上的起点相符合。即逻辑起点应与历史起点相同。
这种看法有助于人们理解或把握一些很成功的体系。
 
比如,《资本论》就是从商品这个政治经济学中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开始论证。商品与马克思的研究对象(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起点也确实相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发展也确实都包含在商品这个胚芽之中。
不过,不是所有的理论体系都像《资本论》这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