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第三节 《内经》讲些什么——《<内经>时代》补注(赵洪钧医学传心堂定稿)

本篇论述生理常识的主要经文如下
①论述以五行归类法来推演五脏的生理,即五脏所合(五体)、所主(相克)、所荣(五华)及五味所合等方面内容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②论述脉、髓、筋及血、气的生理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
金栋按:十二大谷,三百五十四小溪,乃天人相应之推演。
 
⑷五藏别论(篇):今本《素问》第十一篇篇名。全元起《素问》注本(已佚)在第五卷。篇名含义是:补充论述五脏的常规理论。如《素问经注节解》说:“五脏各有专司,如五行、五色、五味等,论之常也。然有常必有变,轩岐为之旁搜而曲尽其义,亦如阴阳之理,有正有变,并以别论等名篇。”
五脏,脏腑之统称。别,有两种含义:一是区别;一是另外。
 
本篇论述生理常识的主要经文如下
①用比类取象的方法,论述奇恒之腑、六腑与五脏生理功能的区别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金栋按:脏腑功能之藏泻不同,乃天地人相应之推演。
 
②论述气口与脏腑的关系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⑸解精微论(篇):今本《素问》第八十一篇篇名。全元起《素问》注本(已佚)在第八卷,名《方论解》。篇名含义是:论述哭、泣、涕、泪之原因,因其医理至为精微而名篇。如《素问直解》说:“纯粹之至曰精,幽渺之极曰微。阐明阴阳水火、神志悲泣,以及水所从生,涕所从出,神志水火之原。非寻常问答所及,故曰解精微。”
 
本篇论述生理常识的主要经文如下
“公请问: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帝曰:在《经》有也。复问:不知水所从生,涕所从出也?帝曰:若问此者,无益于治也,工之所知,道之所生也。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华色者其荣也。是以人有德也,则气和于目;有亡,忧知于色。是以悲哀则泣下,泣下水所由生。水宗者积水也,积水者至阴也,至阴者肾之精也。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辅之裹之,故水不行也。夫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故谚言曰:心悲名曰志悲。志与心精,共凑于目也。是以俱悲,则神气传于心,精上不传于志而志独悲,故泣出也。泣涕者脑也,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从之者,其行类也。夫涕之与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则俱死,生则俱生。其志以早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横行也。夫人涕泣俱出而相从者,所属之类也”。
“请问:人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不从之何也?帝曰: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不泣者,神不慈也。神不慈则志不悲,阴阳相持,泣安能独来?夫志悲者惋,惋则冲阴,冲阴则志去目,志去则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
金栋按:“心开窍于目”之经文见于此。诸家强解如下:
《素问•五藏生成》篇云:“诸脉者皆属于目。”《灵枢•口问》云:“目者,宗脉之所聚也。”就生理而言,因“心主脉”、“脉为血之府”、“心藏脉,脉舍神”,因此有“神内守,明外鉴,故目其窍也”,“久视伤血”(《宣明五气》篇),因“劳于心也”(王冰注)。
“神明通体,故云属目”(皇甫谧语)。
居今日强解,如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即“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大惑论》)。终不过强解而已。关于五官附五脏的不同说法,请参看《灵枢•五阅五使》篇及本书第十五节。
 
⑹五十营:今本《灵枢经》第十五篇篇名。篇名含义是:论述营气运行一昼夜为五十度。如《类经八卷•经络类二十六》说:“五十营者,即营气运行之数,昼夜凡五十度也。”
 
本篇论述生理常识的主要经文如下
“黄帝曰:余闻五十营奈何?岐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分(有奇)。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有奇)。二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有奇)。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一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故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矣,(气)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金栋按:人体为什么是二十八条经脉?主要是天人相应推演的结果,即天有二十八宿,人有二十八脉。
二十八脉,见于《灵枢•五十营》、《灵枢•营气》、《灵枢•脉度》及《难经•二十三难》等篇章。
二十八经脉指左右十二正经-24条、督脉-1条、任脉-1条、男子阳跷脉左右各1、女子阴跷脉左右各1,共28条,长度共计16丈2尺。如
《类经八卷•经络类二十六》注:“人之经脉十二,左右相同,则为二十四脉,加以跷脉二,任督脉二,共为二十八脉,以应周天二十八宿,以分昼夜之百刻也。”
《王洪图内经讲稿•第二章•第七节》:“现在我说一遍二十八脉:十二正经,知道吧!一手太阴是肺经、二手阳明大肠经、三足阳明胃经、四足太阴是脾经,一直到十二,足厥阴肝经,这个叫做十二条正经,十二正经左右各一,这就二十四了。再有就是任脉一条,督脉一条,这就二十六了。还需要两条脉,就是跷脉。跷脉左右各一,共二十八。但是跷脉有阴跷和阳跷,要把阴跷和阳跷加上那是三十了。不是全加上,只加一个。加哪一条呢?男子加阳跷脉,女子加阴跷脉,左右各一。所以数到男子上,十二正经加上任脉、督脉,再加阳跷左右各一,共二十八;女子不计阳跷,再加上阴跷,左右各一。所以《灵枢•脉度》说:‘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不当数者为络也。’也就是男子以阳跷为经,而以阴跷作络来看待;反之,女子以阴跷为经,阳跷就作为络脉看待。作络脉看的就不算在二十八脉之内。因此,经脉总长度,才是十六丈二尺。”
 
⑺口问:今本《灵枢经》第二十八篇篇名。篇名含义是:论述先师口传之意。本篇所论诸病,如《类经十八卷•疾病类七十九》所说:“既非风寒之外感,又非情志之内伤,论不在经,所当口传者也,故曰口问。”
 
本篇论述生理常识的主要经文如下
“黄帝问曰,人之欠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主)卧。阳者主上,阴者主下。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阳气尽(而)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金栋按:人之寤寐,效法阴阳。
 
“人之哕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
“人之唏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阴气盛而阳气虚,阴气疾而阳气徐,阴气盛而阳气绝,故为唏。”
“人之振寒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栗。”
“人之噫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
“人之嚏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
“人之亸(音朵duo)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胃不实则诸脉虚,诸脉虚则筋脉懈惰,筋脉懈惰,行阴用力,气不能复,故为亸。”
“人之哀而泣涕出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气之门户也。故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液道开,液道开故泣涕出焉。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故上液之道开则泣,泣不止则液竭,液竭则精不灌,精不灌则目无所见矣,故名曰夺精。”
金栋按:或云“目者宗脉之所聚也”,是为“心开窍于目”之佐证。那么,当如何理解心开窍于舌、于耳之明文呢?
 
“人之太息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
“人之涎下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饮食者皆入于胃,胃中有热则虫动,虫动则胃缓,胃缓则廉泉开,故涎下。”
“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
金栋按:或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是为“心开窍于耳”之佐证,则当如何理解“目者宗脉之所聚也”!总之,不要强解《内经》自相矛盾处。
 
“人之自啮舌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厥逆走上,脉气辈至也。少阴气至则啮舌,少阳气至则啮颊,阳明气至则啮唇也。”
 
⑻决气:今本《灵枢经》第三十篇篇名。篇名含义是:论述由一气而分成精、气、津、液、血、脉六种物质。如《灵枢集注》说:“此篇论精气津液血脉,生于后天而本于先天也。本于先天,总属一气;成于后天,辨为六名。故帝意以为一而伯分为六焉。决,分也。决而和,故名决气。谓气之分判为六,而和合为一也。”
决,分别、辨别。
 
本篇论述生理常识的主要经文如下
“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愿闻何谓精?)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熏肉)、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出)泄(淖)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⑼肠胃:今本《灵枢经》第三十一篇篇名。篇名含义是:论述肠胃之大小、长短及其部位和容量。如《灵枢注证发微》说:“内言肠胃之数,故名篇。”
 
本篇论述生理常识的主要经文如下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愿闻六腑传谷者,肠胃之大小长短,受谷之多少奈何?伯高曰:请尽言之,谷(之)所从出入浅深远近长短之度:唇至齿长九分,口广二寸半。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两,广二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小肠后附脊,左环回周迭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会运环(反)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回肠当脐,右环回周叶积而下,回运环反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广肠附脊,以受回肠,左环叶积,上下辟(大),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环反,三十二曲也。”
金栋按:篇中对口唇至广肠回环、迭积的形状作了描述。先生说,此篇与阴阳五行说完全无关,应该与“王莽主持的那次最有名的人体解剖记录”有关。见本节附文。
 
⑽海论:今本《灵枢经》第三十三篇篇名。篇名含义是:论述以自然界东、西、南、北四海,比喻人身之四海,即胃为水谷之海、冲脉为十二经之海(血海)、膻中为气之海、脑为髓之海。如《灵枢注证发微》说:“内论人有四海,故名篇。”
海,百川汇聚之处。《说文•水部》:“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段注:“凡地大物博者,皆得谓之海。”
 
本篇论述生理常识的主要经文如下
“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夫子乃合之于四海乎?岐伯答曰: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经水者,皆注于海。海有东西南北,命曰四海。黄帝曰:以人应之奈何?岐伯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胃者(为)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
金栋按:人有四海,乃地(天)人相应之比类推演。
 
⑾淫邪发梦:今本《灵枢经》第四十三篇篇名。篇名含义是:论述淫邪干扰人体而发生各种不同的梦境。如《灵枢注证发微》说:“内有淫邪泮衍,使人卧不得安而发梦,故名篇。”马莳说:“淫邪者,非另有其邪,即后篇燥、湿、寒、暑、风、雨之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及淫于脏腑,即前篇之大气入脏也,与营为阴气,卫为阳气者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多发为梦。”(《注证发微》)《类经十八卷•疾病类八十五》说:“淫邪泮衍,言奇邪为梦,变幻无穷也。”
本篇论述生理常识的主要经文:无相关内容。文中内容皆为淫邪干扰而发病之症状。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