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第三节 《内经》讲些什么——《<内经>时代》补注(赵洪钧医学传心堂定稿)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48
声望
63
年龄
62
《<内经>时代》补注

赵洪钧著 金栋补注

第三节 《内经》讲些什么?
 
金栋按:本节主要内容有二。一是极其简括的交待,《内经》讲些什么。二是提出“阴阳五行说是《内经》的统帅和灵魂。”
两者中,第二点更重要,因为这是先生关于《内经》体系的主要见解之一,也是先生此书的主要创论之一。
 
先生还联系关于什么是中医理论核心的争论,进一步发挥说:“不管人们认为这种学说(金栋按:指阴阳五行)多么朴素、原始,但就中医论中医——本质上是就《内经》论中医,只能说明阴阳五行是中医的理论核心。稍微修正一下也只能说阴阳五行统帅下的以五脏为主的脏腑学说是核心。阴阳五行说是《内经》体系的骨架或框架。抽出这个架子,《内经》就委然脱地成为一堆零砖碎瓦。带着阴阳五行的头脑去读《内经》,大致上无往而不通。否则便基本上读不懂。”
 
关于《内经》讲些什么,先生只用了八个词语,并与原文篇章挂钩。即养生之道、人与自然,生理常识,病因病机,诊法,诸病,经脉针灸,运气,学医态度等。
这样简括地交待,多数读者不会很明白《内经》中是如何讲的。本节将在下文中尽可能多地把有关经文引出来,但一般不对经文出注。这样做是因为,有了先生的简括交代,读者已经能够在总体上把握有关经文。具体理解经文含义,有本书和很多历代注家的解释可以参看。本节从略。
 
古代注家也想帮助读者弄清,《内经》的主要内容。做法是打乱篇章分类编排《内经》原文。最早这样做的是唐初杨上善编次《黄帝内经太素》。该书把原文分为十九类。计有:摄生、阴阳、人合、脏腑、经脉、腧穴、营卫气、身度、诊候、证候、设方、九针、补泻、伤寒、寒热、邪论、风论、气论、杂病。做得最细致的是明代人张介宾编次的《类经》。该书把原文分为十二大类。计有摄生、阴阳、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会通。每类又分若干条,共三百九十条。不过,由于分类太细,一般读者难以抓住要领。正如先生所说:“把《内经》内容进行过细的分类,对研究者作为工具书来用是好的,给初学者指示门径便不一定实用。张介宾的《类经》,在杨上善的基础上分类更细,初学者却难得其要领,与原书联系亦较不便。自然,想多知道些古人如何理解《内经》,看看《类经》、《太素》等还是必需的。”
 
先生关于“阴阳五行说是《内经》的统帅和灵魂”的见解,已经被近年的教材接受。如新世纪高校教参第二版程士德主编《内经》(2008年人卫2版)说:“‘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是《内经》理论体系的中心内容”。该教参不像以前的此类著作那样,把阴阳、五行作为与脏腑、经络等平行的内容编写。
不过,先生关于《内经》讲些什么的概括,和古今有关著作有较大的区别。比如,高校教参第二版程士德主编《内经》,将《内经》的主要内容分为: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病证学说,诊法,论治,养生学说共七个方面。此种分法,可能有其长处。但作为《内经》教参,将运气学说列为附篇内容(其中将《六微旨大论》节选列入阴阳五行学说、《至真要大论》节选列入病因病机学说、《五常政大论》节选列入治则治法)、学医态度列在诊法中(《疏五过论》与《征四失论》),或有不足。
 
还应该特别提及的是:《时代》初版之后,先生对《内经》之学有了更深刻的见解。学苑版《时代》,增加了先生的两篇文章。即:《内经》的体系和方法以及关于此文的通俗说明。先生自称,“体系和方法”是他研究《内经》最后见解。望读者与此篇对看,以便更好地读懂《时代》和《内经》。
 
另外,本节末还有先生写的“王莽和中国古代人体解剖”之附文,说明“其死可解剖而视之”(《灵枢•经水》)并非虚语。
 
【原文】学中医者无不视《内经》为畏途。原因之一是一些人把《内经》说得高深莫测⑴。“学之所始,工之所止⑵”这句话似乎不适于研究《内经》本身。其实满不是这么回事儿。要是学《内经》为了做医生⑶,现在的《中医学基础》教材已经很好⑷。它用现代语言比较系统、精炼地叙述了《内经》的主要内容,在大部分概念和理论上都比《内经》更全面、系统、准确。它避免了大量重复,统一了《内经》中自相矛盾的地方,适当补充了一些后世学说,因而使中医理论更完善。如果说其中比《内经》少了些什么⑸,也只有两方面。一是《内经》中涉及到的非医学内容讲得很少⑹,二是基本上不讲“五运六气⑺”。我认为,前一点不足可适当补充一下。后一点欠缺完全不影响实用。
 
【补注】
⑴一些人把《内经》说得高深莫测: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注序》:“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
《黄帝内经素问•林亿序》:“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外有寒暑之相荡,内有喜怒之交侵,夭昏札瘥,国家代有。将欲敛时五福,以敷钖厥庶民,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于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历代宝之,未有失坠。”
张介宾《类经序》:“《内经》者,三坟之一。盖自轩辕帝同岐伯、鬼臾区等六臣,互相讨论,发明至理以遗教后世。其文义高古渊微,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脏腑经络之曲折,糜不缕指而胪列焉。大哉!至哉!垂不朽之仁慈,开生民之寿域。其为德也,与天地同,与日月并,岂直规规治疾方术已哉!”
 
这个题目很好.内经到底在讲什么?
不过.可惜.楼主所说的的阴阳五行.只能说是配角而已.没有主角的存在都虚玄的东西.
 
⑵学之所始,工之所止:见《灵枢•经别》第十一。原文云:“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工)之所难也。”
《类经七卷•经络类三》:“经脉者,脏腑之枝叶;脏腑者,经脉之根本。知十二经脉之道,则阴阳明,表里悉,气血分,虚实见,天道之逆从可察,邪正之安危可辨。凡人之生,病之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莫不由之。故初学者必始于此,工之良者亦止于此而已。第粗工忽之,谓其寻常易知耳;上工难知,谓其应变无穷也。”
“工”在古汉语中常见两义:其一如今所谓“工作者”。如《说文•酉部》:“醫(医),治病工也。”这里“工”就是“工作者”的意思。治病工自然是今所谓医生。又如《素问•六节脏象论》:“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工在这里也指医生。其二为擅长、精通(一定技术者)。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问其病,知其处,名曰工。” 再如《难经•六十一难》:“问而知之谓之工。”再如《类经二十三卷•运气类一》注:“工者精良之称。”此三处都是精通、擅长之义。
 
⑶要是学《内经》为了做医生:言外之意是,有的人学《内经》不仅仅或主要不是为了做中医临床大夫,比如医学史家、《内经》教学人员、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人员、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人员等。当然,理论造诣高深的中医大夫,也要精研《内经》。正如时贤廖育群《重构秦汉医学图像•走下神坛的<黄帝内经>》说:“如果认为中医学是一门科学与实用技术,学习的目的在于治疗疾病,自然可以脱离开《内经》的原始文字;而如果想要明其源流、知其所以,则必需研读经典。”
 
⑷现在的《中医学基础》教材已经很好:《中医学基础》指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北京中医学院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年版)。近年改为《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学》两本教程。大约每五年重新编写一次。教材相对规范、简明,对一般想做中医大夫的人来说比较好读,即他们不一定深研《内经》原书。
金栋按:《中医学基础》的前身,就是《内经讲义》。先生在“六十自述”中说:“1959版年的《内经讲义》主要出自他(按:指原北京中医学院副院长王玉川先生)之手(删去了某些类似《<内经>时代》的内容)。后来的《中医学基础》等类似教材,就是在《内经讲义》的基础上不断改写充实的。
王玉川,男,汉族,1923年9月出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3年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首都国医名师”。2009年,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届国医大师。具体学术思想及贡献请参看百度百科。
 
⑸如果说其中比《内经》少了些什么:指《中医学基础》教材比《内经》少了些什么。
 
⑹《内经》中涉及到的非医学内容讲得很少:指《中医学基础》教材中涉及到的非医学内容很少,不是说《内经》很少涉及非医学内容。
 
⑺五运六气:五运就是五行,六气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在推运时要和干支相配。详说见本书第七节。
 
【原文】以上是说要想知道《内经》讨论些什么,对初学者来说,学习《中医学基础》教材就很好,单为临床应用也足够了。不过,我还想把《内经》讨论的内容概括得更简明一些,并尽量与各篇挂钩。情况大致如下:
1、养生之道、人与自然:见(《素问》⑴“上古天真论⑵”、“四气调神大论⑶”、“生气通天论⑷”、“金匮真言论⑸”、“阴阳应象大论⑹”、“阴阳离合论⑺”、“六节藏象论⑻”、“异法方宜论⑼”、“诊要经终论⑽”,《灵枢》⑴“阴阳系日月⑾”、“顺气一日分为四时⑿”、“五变⒀”、“天年⒁”)等篇。
 
金栋按:养生之道、人与自然,是《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养生学说,是研究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尽终其天年的理论和方法。中医学的养生学说,起源很早。据《路史》记载,早在唐尧时代,人们就知道用舞蹈来预防关节疾病。《老子》、《庄子》、《吕氏春秋》等著作中,亦有不少关于养生理论和方法的论述。但形成系统的养生理论,则始自《内经》。后世医学家和养生家们,虽有许多发展,并有不少养生专著问世,但就学术思想和养生体系来说,皆渊源于《内经》。(高校教参《内经》)
 
【补注】
⑴《素问》:全名为《黄帝内经素问》,因为自唐代人王冰次注本书开始一般公认《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两部书组成。关于《内经》成书年代以及是否由《素问》和《灵枢》组成,请参看本书第一节《内经》“成书年代”补注。
林亿等《新校正》云:“按王氏不解所以名《素问》之义,及《素问》之名起于何代。……所以名《素问》之义,全元起有说云:‘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元起虽有此解,义未甚明。按:《乾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疴瘵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
丹波元简《素问识》云:“林亿等以为问太素之义,是也。《史记•殷本纪》:伊尹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索隐》曰:‘素王者,太素上皇。其道质素,故称素王。’《列子》、《乾凿度》并云:‘太素者,质之始也。’《管子•水地》篇云:‘素也者,五色之质也;淡也者,五味之中也。’《汉•艺文志》:‘《黄帝泰素》二十篇。’刘向《别录》云:‘言阴阳五行,以为黄帝之道,故曰《泰素》。’《素问》乃为太素之问答,义可以证焉,而其不言‘问素’而名‘素问’者,犹屈原《天问》也,倒其语焉尔。全元起云:‘素,本也;原见杨雄《方言》。问者,黄帝问岐伯曰。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义未太明。”
刘长林说:“高(金栋按:指高保衡)、林(金栋按:指林亿)的解释比较贴切。意思是,世界的发生、发展表现出从潜隐到显露,从无形质到有形质的不同阶段。人体既然全备了气、形和质,所以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疾病,‘素问’就是为考究人体这一物质形体的生命和疾病的原理所作的问答。”(《<内经>的哲学和中医学的方法》)
傅景华说:“‘素问’的含义,其解甚多。有见地者,全元起以‘素’为本;林亿引《乾凿度》以‘素’为质;吴昆、马莳、张介宾、王九达等以其为‘平素问答’之意。‘素’是一个会意字。金文‘素’字是双手截断脐代的象形,表示生命诞生的过程,引申义为本来就如此。《淮南子》中载:‘虚无者道之舍,平易者道之素。’虚无是道的所在,平易是道的本来。‘素问’就是有关生命本原的问对,‘素问’就是有关生命之道的问对。”(《黄帝内经素问译注》)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