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医门方案

湿温

案六






荣久元,男,52岁,1986年5月10日诊。

白蔻仁10g 巴杏仁10g 薏苡仁30g 紫油朴15g 清半夏10g 化州红10g
淡竹叶10g 大干姜10g 乌附片10g 白扁豆15g 六神曲10g 炒麦芽15g
藿香梗10g

评按:

本案眼目当在配伍干姜、附子。《伤寒论》:“伤寒发汗己,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当于寒湿中求之”,“寒湿”之说由此而来。吴鞠通说:“湿之入中焦,有寒湿,有热湿,有自表传来,有水谷内蕴,有内外相合。其中伤也,有伤脾阳,有伤脾阴,有伤胃阳,有伤胃阴,有两伤脾胃。伤脾胃之阳者十常八、九,伤脾胃之阴者十居一、二。”用干姜、附子必因有里寒,寒湿相合,即为寒湿,必温化方可。本案当为夏日饮冷贪凉过度或素来脾阳不振,秽浊着里,脾阳受损,脘腹饱胀疼痛,肠鸣泄泻,舌白,脉呆缓,甚至模糊不清,当急温运脾阳,故去滑石之凉,加干姜之温。三仁芳香利三焦而去湿,其用藿香、厚朴、半夏、橘红、神曲、扁豆、麦芽相伍,是合藿香正气,乃解表化湿,理气温中法。

湿温,半阴半阳,其证可随体质、治疗而反复变迁,湿性粘腻,治之不若外寒之一汗可解,里热之一清可愈,施治之要,在于衡量湿、热之轻重,伤阳、伤阴之变化,在表、在里邪气之多寡,兼、夹证之有无,亦当“随证治之”。吴鞠通曰:“瑭所以三致意者,乃在湿温一证。盖土为杂气,寄旺四时,藏垢纳污,无所不受,其间错综变化,不可枚举。其在上焦也,如伤寒;其在下焦也,如内伤;其在中焦也,或如外感,或如内伤。至人之受病也,亦有外感,亦有内伤,使学人心摇目眩,无从捉摸。其变证也,则有湿痹、水气、咳嗽、痰饮、黄汗、黄疸、肿胀、疟疾、痢疾、淋症、带症、便血、疝气、痔疮、痈脓等证,较之风火燥寒四门之中,倍而又倍,苟非条分缕析,体贴入微,未有不张冠李戴者。”
 

附件

  • 湿温案六.png
    湿温案六.png
    341.1 KB · 查看: 46
湿温

案七:




袁有成,男,19岁,1987年5月12日诊。

薏苡仁30g 巴杏仁10g 白蔻壳6g 腻滑石30g 大粉草10g 白通草6g
紫油朴6g 淡竹叶10g 清半夏10g 大力子15g 川尖贝10g 牡蛎粉10g
薄荷叶10g 霜桑叶10g

评按:

为开方工整美观,药名字数对称也是个人习惯,比如巴杏仁本指巴旦杏,也可入药,此处巴杏仁其实仍是苦杏仁,也常写作杏仁泥,即要求捣如泥,用桃仁写作桃仁泥也如此;滑石本滑腻,故而写作腻滑石;粉草为甘草上品,即粉性足者;厚朴用油性大者为良,其色暗紫色,故写作紫油朴;按要求半夏当用清水漂过者,然药房多不备,仍写作清半夏;大力子即为牛蒡子的别名;川贝母也常写作川尖贝,施药当捣碎,或因其价高另包冲粉服;牡蛎捣碎是施药要求,故直接写作牡蛎粉,龙骨粉也是;桑叶一般认为经霜者效良,故写作霜桑叶。

本案当如上言,为素体湿盛,兼感风温之变证,也可认为风温夹湿,证见发热不退,恶风而身拘束,咽喉不利,胸闷咳嗽,痰少难出,舌白腻或见微黄,脉浮而濡数,故以薄荷叶、桑叶疏风散热,牛蒡子清肺利咽,半夏、贝母化痰,牡蛎咸而软坚,治手太阴痰热之标。三仁仍为宣上、畅中、导下去湿热治本而设,其用白蔻壳者,是去仁用壳,取药轻走上之意。
 

附件

  • 湿温案七.png
    湿温案七.png
    313.5 KB · 查看: 41
案八:



李健,男,42岁,1987年3月26日诊。

白蔻仁10g 巴杏仁10g 桂枝尖10g 杭白芍10g 炙甘草10g 云苓片15g
黑猪苓15g 腻滑石30g 盐泽泻10g 焦白术10g 山栀子10g 绵茵陈45g
锦纹黄10g 炒麦芽15g

评按:

此黄疸见湿温症候者,三仁汤、茵陈蒿汤,茵陈五苓合方。湿温一证,症候复杂多变,用方变法也甚多。黄疸也其中一证,《金匮要略·辨黄疸病脉证并治》其精意在于,黄之发与不发,在小便之利与不利;疸之易治难治,在于口之渴与不渴;再察瘀热或因外入,或因内发,或因谷食,或因酗酒,或因劳色,有无蓄血,入水黄汗等。治各以其因而定法,若脉弦胁痛,少阳未罢,仍主以和;渴饮水浆,阳明化燥,急当泻热;湿在上,以辛散风胜;湿在下,以苦泄淡渗;蓄血如狂,必以攻;酒客蕴热,先用清中,再加分利,后必顾脾阳;女劳夹秽浊,始于解毒,继而分利,终当峻补真阴;表虚者实卫,里虚者建中。至于寒湿在里发黄是为阴黄,当于寒湿中求之,则茵陈四逆乃为正法。

本案以茵陈蒿汤泻瘀热者为君,五苓利小便者为臣,取杏仁、白蔻、滑石芳化分利者为佐,麦芽化食积者为使,当见身黄如橘子色而明亮,二便不利,身困重低热不去,脉濡而数,口苦舌红苔黄腻,是为阳黄。湿温在中焦,阳明多难于化燥,当虑湿伤脾脏之阳,此桂枝、芍药、炙甘草所以合用也。
 

附件

  • 湿温案八png.png
    湿温案八png.png
    337.8 KB · 查看: 40
暑温

案一




唐海青,男,15岁,1986年8月7日诊。

净二花15g 连翘壳15g 大粉草10g 生石膏30g 寒水石15g 腻滑石30g
白蔻仁15g 清半夏10g 白通草10g 淡竹叶10g 厚朴花10g 巴杏仁15g
蝉蜕壳15g 薄荷叶15g

评按:

暑热症,高热汗出,烦渴多饮,乃阳明气热,白虎加人参汤证,若夏日多贪凉饮,抑遏太阴而滋生湿浊,阳明太阴同病,当变其法。吴鞠通曰:“暑温蔓延三焦,舌滑微黄,邪在气分者,三石汤主之,……”

三石汤方

飞滑石三钱 生石膏五钱 寒水石三钱 杏仁三钱 竹茹(炒)二钱 银花三钱(花露更妙) 金汁(一酒杯,冲) 白通草二钱 水五杯,煮成二杯,分二次温服。

滑石、石膏、寒水石称为三石,寒水石味辛、咸,性寒,《神龙本草经》:“主身热,腹中积聚邪气,皮中如火烧,烦满。”与石膏、滑石同用,可治暑热证邪在气分,壮热烦渴。“暑兼湿热,偏于暑之热者为暑温,多手太阴证而宜清;偏于暑之湿者为湿温,多足太阴证而宜温;湿热平等者两解之,各宜分晓,不可混也。”本案病在长夏,以方测证,当左脉濡数,右脉洪大,舌红苔黄而浊腻,高热烦躁,神识模糊,有热陷入营,继而煎熬津液生痰蒙蔽包络之虞,病疑似为乙脑,为暑热夹湿,郁蒸湿浊,纠结气分,当两解之,故取三石清解阳明大热,蔻仁、半夏、白通草、竹叶、厚朴花、杏仁芳香宣化,淡渗太阴之湿,二花、连翘、薄荷透热于外,乃防热陷入营,透热转气之先着。本案之方,与三石汤意义相似而有出入,是随证而立,清透、芳化、淡渗,都为邪热湿浊寻出路。
 

附件

  • 暑温案一.png
    暑温案一.png
    304.3 KB · 查看: 42
二,湿毒

案一:




张仁海,男,21岁,1986年3月28日诊。

双宝花15g 连翘壳15g 大粉草10g 赤白苓(各)15g 土茯苓15g 地肤子30g 白蒺藜30g 薄荷叶20g 荆芥穗10g 白鲜皮15g 蝉退壳15g 大青叶10g 粉丹皮15g

评按:

“温毒者,诸温夹毒,秽浊太甚也。”毒,有风毒、热毒、火毒、湿毒、疫毒等,毒之为意,乃诸邪所致诸如咽痛、喉痹、项肿、发疹、发斑、痒疹、疮疡等,都为邪气积聚而然,则治诸毒,针对诸邪辨证施治外,解毒为必要法。本方及以下几案,都为湿毒,皮肤痒疹,今谓急慢性湿疹之类。

金银二花谓之双宝,性味甘寒,功效宣散风热,清热解毒,可治痈肿疔疮,风、火、湿热诸毒,诸温发热等。连翘为疮家圣药,辛凉而微苦,能清解热毒,散结消肿,尤治诸温化毒,大剂可辛凉透表,与二花常作为药对使用。吴鞠通《温病条辨》仅论温毒治法,于湿毒轻描淡写而过,如“阳明温毒,杨梅疮者,以上法随其所偏而调之,重加败毒,兼与利湿。”自注曰:“此条当入湿温,因上条温痘连类而及,故编于此,可以互证也。杨梅疮者,形似杨梅,轻则红紫,重则紫黑,多现于背部、面部,亦因感受秽浊而然。如上法者,如上条治温痘之法。毒甚故重加败毒,此证毒附湿而为灾,故兼与利湿,如萆薢、土茯苓之类。”毒附湿而为灾即为湿毒,痒疹治法,祛风之外,必兼败毒利湿。

赤茯苓为茯苓菌核近外皮部的淡红色部分,功效类同茯苓而能入血分,《本草纲目》谓之能“泻心、小肠、膀胱湿热”,“诸痛痒疮,皆属心火”,合连翘、甘草导湿热由小便二去,“地肤子利膀胱,可洗皮肤之风”,利湿祛风而疗皮肤湿痒,合土茯苓解诸湿毒,白蒺藜与荆芥、薄荷、蝉蜕合用都为却凤止痒,白鲜皮祛风燥湿、清热解毒,治风热疮毒,疥癣,皮肤痒疹,风湿痹痛,黄疸,《药性论》谓之:“治一切热毒风,恶风,风疮、疥癣赤烂”等,乃皮肤疾患良药。大青叶泻火解毒,合之牡丹皮都为凉血而然。本病皮肤出痒疹而湿烂流滋,脉浮滑或沉取濡数,舌红苔黄而腻,小便黄赤,大便粘腻当为其候,乃湿聚成毒,化热波及血分为患,治当利湿为主,兼祛风止痒,清热解毒凉血为治则。
 

附件

  • 湿毒1.jpg
    湿毒1.jpg
    147.9 KB · 查看: 38
湿毒

案二:





方怀明,男,29岁,1986年8月22日诊。

净二花12g 连翘壳10g 大粉草10g 云苓片10g 赤苓片15g 土茯苓30g 白蒺藜20g 白鲜皮10g 地肤子30g 薄荷叶15g 荆芥穗10g 蝉退壳10g

评按:

看本案方,用药所重在土茯苓、地肤子,利湿解毒为侧重。皮肤痒疹,症候各有不同,其痒者为风,流滋者为湿,红肿者为热,缠绵不愈有瘀阻,治各宜辨明所重而投药,不可混乱。

荆芥辛而不热,气味芳香,有解表祛风之功,主治外感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等症,常与防风为药对相需为用发汗解表。也可配辛凉、甘寒药治疗外感发热恶寒、咽痛等症,如伍薄荷、连翘、二花等清解热邪。荆芥之辛散功用能助麻疹透发,常与薄荷、蝉衣等配伍,故而荆芥常常作为皮肤疾患见风邪而瘙痒的必用之药,穗效用在叶、梗之上,故处方常写作荆芥穗,药房若不单备,用全草亦可。蝉退即为知了壳,正名蝉蜕,味甘、咸,性凉,能散风清热,镇定止痉,而祛风止痒独善其功。
 

附件

  • 湿毒2.jpg
    湿毒2.jpg
    143.7 KB · 查看: 37
湿毒

案三:




武道成,男,27岁,1987年4月1日诊。

净二花12g 连翘壳10g 大粉草10g 云苓片10g 赤苓片15g 土茯苓45g
地肤子15g 白蒺藜20g 蝉退壳10g 荆芥穗10g 粉丹皮10g 白鲜皮10g
飞青黛10g

评按:

《外科正宗》有消风散方,“治风湿浸淫血脉,致生疥疮,瘙痒不绝,及大人小儿风热瘾疹,遍身云片斑点,乍有乍无并效。”君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辛散透达,疏风则痒止,臣苍术苦温燥湿,苦参苦寒燥湿,木通渗利湿热,石膏、知母清热泻火,合之则湿热去,并防苍术、苦参之燥。风、热邪气相合易耗伤阴血,湿、热纠结浸淫可瘀阻血脉,故以当归、生地、胡麻仁养血活血,甘草清热解毒,和中调药,共为佐使。可治皮肤疾患以风、湿、热、燥相合勾结为患,瘙痒、红斑、划痕、湿烂、流滋、脱屑等诸般复合症候,当辨何等邪气为主,宜灵活加减增损药味。

若以风邪为主者,重荆芥、防风、蝉蜕、薄荷等味,湿重者土茯苓、地肤子等重用,热甚者重石膏、知母等味,有瘀热而见红斑、鳞屑者,赤芍、丹皮、生地、甚则紫草之类亦可加入以清热凉血祛瘀,邪聚成毒,重二花、连翘。荆芥一味实为要药,单纯急慢性荨麻疹等皮肤瘙痒疾病,取净荆芥穗一两,碾为细面,过筛后装入纱布袋内,均匀地撒布患处,然后用手掌来回反复的揉搓,磨擦至手掌与患部发生热感为度即效。荆芥又能入血分而透热于外,皮肤疾患日久者,常伍赤芍、丹皮等同用,祛风凉血并行不悖。青黛咸寒,可清热、凉血、解毒,主温热病动血而发斑、毒疹、衄血、咯血、吐血等,外用能治热疮、丹毒、皮肤赤烂肿痛等。
 

附件

  • 湿毒3.png
    湿毒3.png
    345.4 KB · 查看: 34
好方好案好解析,一个字,酷
 
…………


肿胀

案一:



陈明英,女,59岁,1991年8月20日诊。

生口芪100g 潞党参20g 生白术50g 大干姜20g 炙甘草20g 云苓片50g 乌附片 20g 茯苓皮30g 大腹皮20g 花大白50g 车前子20g 泽泻片15g 紫苏叶 15g 杏仁泥20g

评按:

此益气、温阳、利水之剂,治身形水肿,肚腹胀大,小便不利,大便溏薄,四肢逆冷,当为肾病综合症高度水肿的症候。本案所用药剂量较重,乃为久病沉疴恶化而病急,重用黄芪,合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四君子益气利水,党参、白术、干姜、甘草乃为理中汤,附子、干姜、甘草是四逆汤,合之温补脾肾之阳。也仿真武汤治少阴病有水气之制,其方用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加减法云:“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本案方还当加生姜煎服。

茯苓皮、大腹皮、车前子、泽泻都为利水标剂药,用以为辅助。花大白为槟榔的别名,辛苦,温,《别录》:“主消谷逐水,除痰癖。”《药性论》:“宣利五脏六腑壅滞,破坚满气,下水肿。”病气阳虚而水肿,虽大便溏也为肠胃中有水气与积滞,故而不避槟榔而去除积滞,通利三焦道路,也为治所必须,虚中有实也。槟榔与苏叶乃鸡鸣散中配伍,再伍杏仁,也为宣通气机,肺气得治,则水气自去,然此病也为顽疾,疗程久远,当需权衡补泻法度,斟酌用药,勿实实,勿虚虚,步步为营,精心调治方可建功。
 

附件

  • 肿胀案一.png
    肿胀案一.png
    217.8 KB · 查看: 50
咳嗽

案一:




杭宝华,男,10岁,1986年7月8日诊。

嫩桔梗10g 巴杏仁10g 肥寸冬10g 炙甘草10g 麻黄绒12g 桂枝尖10g
杭白芍10g 清半夏10g 大干姜10g 北五味10g 北细辛10g 款冬花10g

评按:

此小青龙加味方,治外寒内饮而咳嗽者。《伤寒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三两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二两 甘草(炙)三两半夏(洗)半升 桂枝三两 细辛三两

心下是胃脘,感召外寒,肺气郁闭,卫气宣发失度,则胃中之水化为寒饮,津液不归正化泛溢为病,随水气所在而有相应的症候,发热而咳为小青龙证所必有,所谓外寒内饮。柯琴曰:“两青龙俱治有表里证,皆用两解法。大青龙是里热,小青龙是里寒,故发表之药相同,而治里之药则殊也。此与五苓同为治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气。然五苓治水之蓄而不行,故专渗泻以利水,而微发其汗,使水从下而去也;此方治水之动而不居,故备举辛温以散水,而大发其汗,使水从外而出也。仲景发表利水诸法,精义入神矣。”为青龙汤点睛。

汉制一两约为公制15g多一点,现代用经方,多无原方剂量之大,凭证下药而疗效依然,当与今古人之体质差异有关,仲景曰:“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所谓相应,就是说病情、体质、年龄有异,则方之剂量当随之而变,服药当以效为准,不在剂量大小。本案为十岁小儿,用方剂量当常为成人三分之一,则12克麻黄近似汉制一两,又病在夏日,故用麻黄绒以防药力过大而伤阳气。小青龙加减法:“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临床所见,咳嗽即使无喘,用之亦可,可与麻黄相伍,宣降相合,如麻黄、杏仁、甘草为伍便为《局方》三拗汤,其方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用炙,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音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多痰,胸满气短。加味桔梗,合甘草为甘桔汤,功能祛痰利咽。款冬花润肺下气,止咳化痰,《神龙本草经》言:“主咳逆上气善喘,喉痹。”麦冬多液而润肺,本不利于痰饮咳嗽,然小儿肺脏娇嫩,恐药温燥有伤肺阴,故用之以为监制。
 

附件

  • 咳嗽案一1.png
    咳嗽案一1.png
    314 KB · 查看: 49
案二:





张志云,女,35岁,1987年4月2日诊。

净麻绒12g 桂枝尖10g 杭白芍10g 炙甘草10g 大干姜10g 清半夏10g
辽五味10g 北细辛10g 巴杏仁10g 荆芥穗12g 紫苏叶10g 瓜蒌子10g

评按:

小青龙本为治“伤寒表不解”者,仲景定义:“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小青龙证因“心下有水气”乃致“干呕发热而咳”,是外寒内饮,其发热也常伴有“伤寒”之恶寒,头痛、身痛,脉紧。临床所见,感寒动饮咳喘,常有不发热者,正如“伤寒”之“未发热”,但身拘束不适之“恶寒”必有,本案当有明显发热,头疼身痛,荆芥、苏叶所以并用。荆芥辛温“主寒热”,能祛风发汗而解表,苏叶伍荆芥,犹如桂枝之伍麻黄,更能散寒,与杏仁同用,尚有消痰定喘之功效,如时方杏苏散即是此配伍。

《局方》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相配,治感冒风寒,鼻塞声重,语音难出,恶寒头痛,咳嗽多痰,胸闷气促,可以看做是简化的小青龙,无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便不能温化伏饮沉寒,少降肺气上逆之功,故小青龙用药核心在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之温化寒饮。瓜蒌子性寒,味甘苦,可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肠,本常用于肺热咳嗽,痰浊黄稠,大便干结者,本案用之,当因是有咳喘宿疾遭遇新感而发,本有老痰在肺中,以瓜蒌子为使而涤痰也。瓜蒌子入汤剂,当炒、研用之。
 

附件

  • 咳嗽案二.png
    咳嗽案二.png
    295 KB · 查看: 49
樊正阳; 说:
樊正阳 发表于 2015-7-24 08:36
湿温

案一

樊老师您好!实在抱歉这样打扰您!您能帮忙看一下我母亲的问诊单吗!在疾病咨询栏…张胜兵老师发的一张问诊单,论坛的老师都推荐您!望老师时间方便时帮帮我老母亲!!!感激不尽!!!
 
樊老师您好!实在抱歉这样打扰您!您能帮忙看一下我母亲的问诊单吗!在疾病咨询栏…张胜兵老师发的一张问


谢谢信任

看病这个事情,我很谨慎,复杂的疾病还是面诊比较好,就近找医生看吧。
 
樊正阳; 说:
樊正阳 发表于 2015-9-4 10:42
谢谢信任

看病这个事情,我很谨慎,复杂的疾病还是面诊比较好,就近找医生看吧。

谢谢樊老师您的回复!如有机会可以去您哪面诊吗?我这也是没有办法,才上论坛咨询,附近中医到是不少,但也没听哪个能治病!
我总不能去碰运气吧!诸位老师都是中医界的行家,我也相信十里之内必有良医,如诸位老师能推荐一位东北的良医,在下也感激不尽!!!医者父母心!
 
案三:





樊其洪,男,8岁,1988年2月8日诊。

白条参6g 云苓片10g 清半夏6g 炙甘草10g 化州红6g 嫩桔梗10g
杏仁泥10g 紫苏子10g 紫苏叶15g 荆芥穗15g 炙杷叶10g

评按:

人参、茯苓、白术、甘草配伍名四君子汤,益气健脾治面色痿白,言语轻微,四肢无力,脉来虚弱者。加陈皮、半夏即为六君子汤,治气虚而兼气滞兼痰饮者。茯苓、甘草、陈皮、半夏配伍名二陈汤,能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主治痰湿内阻,脾胃不和,胸膈痞闷,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咳嗽痰多,是治疗湿痰的要方。湿痰之成,多因饮食生冷,脾胃不和,运化失健,以致湿聚成痰。半夏燥湿化痰,和胃止呕;陈皮理气化痰,气顺则痰降,气行则痰化;痰由湿生,故以茯苓渗湿健脾;甘草益气和中。煎服宜加生姜,协同半夏、陈皮和胃祛痰止呕。

本案方即为六君子与二陈汤的化裁方,治脾胃湿盛,滋生痰饮,咳嗽而夹外感发热者。小儿肺脏娇嫩,外感发热而咳,防肺燥以北沙参易党参,意在益肺气养肺阴,与用党参补益中气有别,去白术之滞气,利于汗出表解。荆芥、苏叶发汗解表,桔梗祛痰开提肺气,杏仁、苏子、枇杷叶降肺气之逆,合乎肺气之宣降。化州红即为化州橘红,功效与陈皮相似而不燥。此表里同治,分解之方。
 

附件

  • 咳嗽案三.png
    咳嗽案三.png
    393.9 KB · 查看: 40
淘宝网搜索店铺问我来网上食品店 问我来药材店药材厂家直销,价格低廉,可以看看,以下是报价表:熟地6元1斤,茯苓6元1斤,甘草5元1斤,党参10元1斤,白术8元1斤,山药8元1斤。
 
血症

案一:




王宗英,女,53岁,1986年4月8日诊。

玉竹参30g 云苓片10g 清半夏10g 炙甘草10g 化州红10g 小枳实20g
紫丹参10g 川郁金10g 元胡索15g 川尖贝10g 嫩桔梗15g 茜草根15g
白茅根60g

评按:

玉竹也名葳蕤,性味甘平,能养肺阴润肺燥,治燥咳,肺痿,其质润而重,用之宜量大。本案以二陈打底,加贝母、桔梗,当为素有痰饮咳嗽者,与玉竹相伍,当为滋润肺脏,缘肺燥、肺痿,咳吐痰涎,夹杂血丝,支气管扩张咯血疾患,其用血分药可证。

白茅根味甘,微寒,不寒胃,不伤中,且滋津液,为治上下诸般出血要药,《本草正义》言“白茅根,寒凉而味甚甘,能清血分之热,而不伤干燥,又不粘腻,故凉血而不虑其积瘀,以主吐衄呕血。泄降火逆,其效甚捷,故又主胃火哕逆呕吐,肺热气逆喘满。”咳血乃肺热气逆,伤及血络,络脉破损而然,故重用白茅根,血症每易留瘀为患,故合凉血、化瘀、止血之茜草,其功乃著。咳血乃相火升逆,刑金而生热。《本草经疏》:“郁金本入血分之气药,其治已上诸血证者,正谓血之上行,皆属于内热火炎,此药能降气,气降即是火降,而其性又入血分,故能降下火气,则血不妄行。”《本草汇言》:“郁金,清气化痰,散瘀血之药也。其性轻扬,能散郁滞,顺逆气,上达高巅,善行下焦,心肺肝胃气血火痰郁遏不行者最验,故治胸胃膈痛,两胁胀满,肚腹攻疼,饮食不思等证。又治经脉逆行,吐血衄血,唾血血腥。此药能降气,气降则火降,而痰与血,亦各循其所安之处而归原矣。”是以方中郁金其用在于清降上逆之气血。

肺痿,肺叶痿弱不用,《金匮》论肺痿,有寒热二端,寒者主甘草干姜汤,热者主麦门冬汤,未及咳血症候者,治疗清润之中,当以降气降血为主,本案即是。咳血常伴有胸痛者,乃气逆而血络瘀阻,丹参伍元胡、郁金可解络瘀胸痛。本证胸膈当逆满,枳实与桔梗、贝母配伍,降逆气而化痰,胸中不壅塞,则气血皆降,咳嗽上气、咳血之证可愈。本案症候当为上气咳嗽吐涎沫,夹杂血丝,胸膈逆满而痛,舌红苔黄,口干欲饮,治以润燥化痰,降气宁血通络为法。
 

附件

  • 血症案一.png
    血症案一.png
    408.3 KB · 查看: 43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