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温
案六
荣久元,男,52岁,1986年5月10日诊。
白蔻仁10g 巴杏仁10g 薏苡仁30g 紫油朴15g 清半夏10g 化州红10g
淡竹叶10g 大干姜10g 乌附片10g 白扁豆15g 六神曲10g 炒麦芽15g
藿香梗10g
评按:
本案眼目当在配伍干姜、附子。《伤寒论》:“伤寒发汗己,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当于寒湿中求之”,“寒湿”之说由此而来。吴鞠通说:“湿之入中焦,有寒湿,有热湿,有自表传来,有水谷内蕴,有内外相合。其中伤也,有伤脾阳,有伤脾阴,有伤胃阳,有伤胃阴,有两伤脾胃。伤脾胃之阳者十常八、九,伤脾胃之阴者十居一、二。”用干姜、附子必因有里寒,寒湿相合,即为寒湿,必温化方可。本案当为夏日饮冷贪凉过度或素来脾阳不振,秽浊着里,脾阳受损,脘腹饱胀疼痛,肠鸣泄泻,舌白,脉呆缓,甚至模糊不清,当急温运脾阳,故去滑石之凉,加干姜之温。三仁芳香利三焦而去湿,其用藿香、厚朴、半夏、橘红、神曲、扁豆、麦芽相伍,是合藿香正气,乃解表化湿,理气温中法。
湿温,半阴半阳,其证可随体质、治疗而反复变迁,湿性粘腻,治之不若外寒之一汗可解,里热之一清可愈,施治之要,在于衡量湿、热之轻重,伤阳、伤阴之变化,在表、在里邪气之多寡,兼、夹证之有无,亦当“随证治之”。吴鞠通曰:“瑭所以三致意者,乃在湿温一证。盖土为杂气,寄旺四时,藏垢纳污,无所不受,其间错综变化,不可枚举。其在上焦也,如伤寒;其在下焦也,如内伤;其在中焦也,或如外感,或如内伤。至人之受病也,亦有外感,亦有内伤,使学人心摇目眩,无从捉摸。其变证也,则有湿痹、水气、咳嗽、痰饮、黄汗、黄疸、肿胀、疟疾、痢疾、淋症、带症、便血、疝气、痔疮、痈脓等证,较之风火燥寒四门之中,倍而又倍,苟非条分缕析,体贴入微,未有不张冠李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