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医门方案

樊正阳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8/03
帖子
2511
获得点赞
293
声望
83
年龄
56
医门方案

—— 樊~ ~医方评按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位行医近五十载的传统中医的处方选辑,以同类病证而选方,图文并茂。评按从不同角度阐述理、法、方、药,方之来源,用药之特色,内涵之病理,应对之病证,治疗之法则,随证之变化,详细都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临床鲜活教案,可供中医爱好者,院校师生,一线中医工作者阅读参考。


前言

先君樊~ ~,号法古先生,襄阳名医,行医近五十载,师从襄阳伤寒名家施映堂先生,尽得真传。法尊仲景,博识诸家,治病不执定方,随证而多有应变,业妇科,治外感及诸杂病,多有奇验。1978年参加考试获中医师职称,由教育转入卫生,供职襄阳县双沟中心医院。医院工作期间,诊务繁忙,无暇著述,处方也大多散失,实为可惜!退休后,患者仍接踵而至,方案尽在。开方凝神定气坐如钟然,处方规矩而字迹工整,书法甚美如行云流水。兹选辑有代表意义者二百余方,扫描影印加以评按,可窥传统中医风格之一斑,学术价值不言而喻,习医,业医者可以师法。余学识有限,评按不尽人意之处,望读者加以斧正。

樊正阳


今日开此贴,随着整理进度而更新,计划用时二年,辑录二百余案。
 
湿温

案一





王本义,男,八十岁,1998年6月10日诊。

白蔻仁10g 杏仁泥10g 清半夏10g 紫油朴10g 薏苡仁15g 川木通 6g
腻滑石40g 白通草10g 淡竹叶15g 杭白菊12g 蝉蜕壳10g 薄荷叶10g

评按:

此三仁汤加味方。三仁汤出吴鞠通《温病条辨》:“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三仁汤方

杏仁五钱 飞滑石六钱 白通草二钱 白蔻仁二钱 竹叶二钱 厚朴二钱 生薏仁六钱 半夏五钱
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本案老者,病在夏日,受暑贪凉,湿热内蕴,苔腻薄黄,脉濡而数,头昏身困重,胸脘痞闷,食欲不振,午后低热,小便浑浊。湿浊熏蒸而上蒙,眼生翳膜,目睛昏黯,视物不清。此暑病偏于湿重者,乃湿温也。当取杏仁宣上,厚朴、半夏、白蔻仁畅中,薏苡仁、滑石渗湿,川木通、淡竹叶导下,白通草通利三焦,湿热从小便而去。菊花、蝉蜕乃清凉宣散,明目退翳之伍,配以三仁之中,标本兼治矣!吴鞠通自注云:“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湿气弥漫,本无形质,以重浊滋腻之药治之,愈治愈坏。”为三仁汤法点睛,治湿温者可三思而类推也。
 

附件

  • 140.7 KB 查看: 118
请问樊师,症状是你以药测症补充的吗?
 
你辛苦了,咱学习了。

天热防中暑。
 
本帖最后由 梦幻人生 于 2015-7-24 09:16 编辑

治疗湿温,当以清宣,畅中,导下相结合,我想:前辈的本意是:三仁汤畅中导下之力强,清宣之力不足,前辈加薄荷菊花蝉退宣散,治疗湿温初起,是补三仁汤之不足,不一定要有眼部症状哦,不知对与不对?
 
请问樊师,症状是你以药测症补充的吗?





我随诊父亲比较少,各自看病,交流多在多茶余饭后,治病大方向、原则也多为父亲所传,所以知道父亲看病的路数。

整理这些我多数没见到的病人医案,也只能从用方、用药上来逆测,不敢说尽为本意。

然,方有方证,药有药征,所以九分是没问题的。
 
治疗湿温,当以清宣,畅中,导下相结合,我想:前辈的本意是:三仁汤畅中导下之力强,清宣之力不足,前辈加


这个问题,父亲多次给我谈起过,所以是眼疾没错。
 
樊正阳; 说:
樊正阳 发表于 2015-7-24 09:20
这个问题,父亲多次给我谈起过,所以是眼疾没错。

多谢樊老师回答疑问,提出讨论,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智慧,樊老师莫怪哦!
 
多谢樊老师回答疑问,提出讨论,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智慧,樊老师莫怪哦!


发帖至此的目的,就是想与大家互相讨论,共同学习

医无定方,而医必有方。
 
湿温

案二





王则解,女,35岁,1986年6月24日诊。

白蔻仁10g 巴杏仁10g 薏苡仁15g 腻滑石30g 大粉草10g 白通草10g
清半夏10g 淡竹叶10g 紫油朴10g 薄荷叶10g 紫苏叶10g 云苓片10g
焦三仙(各)10g 连翘壳10g

评按:

此也三仁汤加味方,看此二案所重都在滑石,当有深意。滑石味甘、淡,性寒,《本草经疏》:“滑石,滑以利诸窍,通壅滞,下垢腻。甘以和胃气,寒以散积热,甘寒滑利,以合共用,是为祛暑散热,利水除湿,消积滞,利下窍之要药。” 滑石伍甘草,有名方“六一散”,可并行因湿热而患的表里之热。本案用薄荷叶伍滑石、甘草,名鸡苏散,为祛暑清热,利湿解表之剂,证之本案,加紫苏叶协同薄荷叶乃为透表,当有恶寒之表证,此乃湿温兼表,再伍连翘,也为辛凉平剂。焦三仙是神曲、山楂、麦芽炒焦,乃为食积而设,本案当夹食积,舌当浊腻,饮食难化,嗳腐吞酸,大便粘腻臭秽。兼为主病兼他邪,二者并发,夹乃素有之邪。治温热当明辨兼、夹,治为不失。《重订广温热论》有八兼十夹之论,可参阅。
 

附件

案三:




郭帮荫,男,48岁,1986年5月9日诊。

白蔻仁10g 薏苡仁15g 巴杏仁15g 紫油朴15g 腻滑石30g 白通草10g
清半夏10g 淡竹叶10g 绵茵陈30g 车前子10g 云茯片10g 大粉草10g
六神曲10g

评按:

本案眼目处在于茵陈,茵陈性凉,味苦、辛,乃黄疸要药,《神龙本草经》:“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伤寒论》:“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为邪热入阳明之里,与太阴脾湿相合,湿、瘀、热互结壅滞中焦所致,重用茵陈善能清热利湿者为君,臣以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引湿热从小便而去,佐以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从大便而下。若黄疸因太阴湿气不化而大便不实,即不可与大黄,火热不甚即不可与栀子,当变其法。吴鞠通曰:“夏秋疸病,湿热气蒸,外干时令,内蕴水谷,必以宣通气分为要……”证之本案,为湿热蕴结而发黄,当脉濡而数,口苦苔黄腻,呕恶腹胀不欲食,小便不利,大便粘滞不爽,治则宣化上焦,畅通中焦,清利下焦。杏仁宣肺行治节,白蔻、厚朴芳香化湿浊,半夏降逆止呕,薏苡仁、茯苓健脾,滑石、通草、竹叶、车前子导湿热从小便而去,用神曲者,必因夹食而然,所谓“内蕴水谷”。
 

附件

为什么叫“巴杏仁”?“巴”是什么意思?


巴杏仁指巴旦杏,实际用的还是苦杏仁,笔下习惯而已。

一般还写作“杏仁泥”,把施药要求也同时注明,即捣如泥。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影响”,我觉得方中的人名可以“屏蔽”。


这个没问题,书上医案也多有写人名的,况且同名同姓者多。


 
巴杏仁指巴旦杏,实际用的还是苦杏仁,笔下习惯而已。

一般还写作“杏仁泥”,把施药要求也同时注明

谢谢了,别太辛苦了哦。天热防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