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伤寒杂病论》之《张仲景原序》是张仲景撰写的吗?

本帖最后由 活人活 于 2015-6-15 07:14 编辑

,也说的过去的。

嗯,因为这还包括了这个序在这么长的时间流传中有没有被人为的修改增删过,这难以考究,只能存疑。桂本、湘本,等伤寒论从平脉法篇读过太阳篇等那几章时,风格上一下来了个大转折,你看看太阳至厥阴那几篇,张圣的写作风格基本上是以六气如中寒,风,发热,,,等名词为主。这是他那个年代术数学流行的主流一类,(那几章的阴阳、金木水火土之类希望网友指出几句来作个证据)。一旦读到序与平脉章,阴阳五行这些名词出现较多,虽然在《内经》这些常见,尽管这类术数去表达同一个道理其结果大致是一样,但脉篇穿插着阴阳五行、六气说法,而太阳等章以六气表述一下子转折太大,不能不让人对出现阴阳五行的篇章,包括序,疑为后来人补加的可能性。
 
话可不能这么说,笑完了再来辨它一辨。一,假设上面两是西汉人,那么张机是东汉的官,他会说汉有XXX等

张仲景用的是上中下三维思路方法,并非简单地说下,而是说“下次以往”,这时张仲景的一种思路
其次,张仲景要是真的当官,难道史书没有记载,华佗给当官的治疗都死了,张仲景他朝,为什么张仲景的书到晋朝才出现,王叔和也是不想惹是非,个人浅见,不一定对
 
张仲景用的是上中下三维思路方法,并非简单地说下,而是说“下次以往”,这时张仲景的一种思路
其次,张

这样更加乱了,要知道传言可以造假,就象现在的旅游景点一样喜欢请文人作些故事增加景点知名度,久之被传为真,也有一些地方人喜欢为过去的地方名人添加故事来增加知名度,开创旅游收入,真真假假教人难辨,几大医圣的这类故事估计也不少啊,何况是序什么的。读到汉有XX时,总觉得有点别扭,刘秀是西汉刘邦的第九世孙,平乱后重建东汉政权,作为同一汉室中人,多多少少在称谓上给点面子,不能直呼国号,免得引起后人猜测纷纷。
 
《伤寒论自序》质疑
(文章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95年07期P320)
436030 湖北省鄂州市华容人民医院 廖又明

《伤寒杂病论》原书早已亡佚。传之于世的《伤寒论》一书,学术界一般公认确系张仲景著作。然而,《伤寒论》之自序(以下简称《序》),恐非仲景原作。不信,请看以下疑点。

避 讳

《序》文首句云:“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东汉开国皇帝为刘秀,是时应避“秀”字讳。如“茂(秀)才异等诏”。前几版统编本科教材皆谓张机生活在公元150-219年,考其时系恒帝刘志(132-167),少帝刘辩(176-190),献帝刘协(181-234)即位之时,然《序》中“降志屈节”、“平脉辨证”,均未避“志”字、“辨”(“辩”与“辨”通)字之讳,并无改字、空字、缺笔之象。殇帝刘隆,《金匮要略》中用“淋”而不用“癃”,而《难经》则用“癃”而不用“淋”。说明仲景有避讳之例,而《序》文却不避讳,当非出自仲景手笔。

史 实

张机生卒年代有如前所述,今又有人说生活于二世纪中叶至三世纪中叶,而三世纪中叶为三国时代,其时战乱频繁,大疫流行。如曹植《说疫气》:“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曹操亦云:“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建安七才子之一王粲的《七哀诗》云:“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均说明当时大疫流行之广,死证之多,而疟、利、霍乱等病死率应不在伤寒之下,可《序》中却言:“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气。”又观《伤寒论》文,死证并不多见。《序》中言:“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上古”一词实指汉代以前,仲景本为汉代,诚非自述之语气。

文 体

汉代行文用词委婉,常以“不幸”、“见背”、“不禄”表示人之死亡,且有“入境问禁,入门问讳”之礼仪,而《序》中却直言:“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又《序》中有“委付凡医”之语,“凡医”一词与《金匮要略》之用“中工”、“下工”亦不一致,若以为互文,本非一篇,毋须如此。此外,《序》中文字尚有不合之处,姑不赘述。

综上所述,《序》中实在破绽之处不少,颇疑此《序》乃他人所作,后人张冠李戴,妄题仲景之名。然而无论是自序或他序,所具唯物论观点仍应受到重视,不得因为非出仲景之手而否定其学术价值。
 
《伤寒论》,原名《伤寒杂病论》(亦有名《伤寒卒病论》者),为东汉张仲景(机)著,晋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史志未载,书名或为王叔和所定。那么,《伤寒论自序》是张仲景本人撰写的吗?

金栋按:现今通行的《伤寒论》版本有两种,一是宋本,一是成注本。

宋本,即宋治平年间经林亿等人校正的刻本。但宋代原校本现在已无保存,现存者只有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赵开美的复刻本(又称赵刻本、简称赵本)。因其系照宋版复制,所以保存了宋版《伤寒论》的真面目。

成注本,即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由成无几所著的《注解伤寒论》。该本经明代嘉靖年间汪济川校定复刻而流行,亦可称汪校本。(新世纪第二版高校教材熊曼琪主编《伤寒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第2版)

钱超尘先生又将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九卷十的《伤寒论》内容,谓之唐本《伤寒论》。

有关《伤寒论》的序文,近代多称“张仲景原序”,而历代各个版本的序篇名不同。如宋本名《伤寒卒病论集》,成注本名《伤寒卒病论集》,康平本名《伤寒卒病论》(唐朝流传到日本的《伤寒论》);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名《自序》;而唐治本(唐朝前期流传到日本的残卷)、唐本、《金匮玉函经》皆无。
 
下面是原序文: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治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憟,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者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明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次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勿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彷彿;明堂厥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汉长沙守南阳张机著
 
一、孙思邈《千金要方》相关内容

1、《千金要方序》(节录)

张仲景曰: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治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崇饰其末,而忽弃其本,欲华其表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进不能爱人知物,退不能爱躬知己,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深居厄地,蒙蒙昧昧,戆若游魂,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庸医,恣其所措。咄嗟喑呜!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自弃若是,夫何荣势之云哉!此之谓也。

2、《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一序例•治病略例第三》

夫天布五行,以植万类;人禀五常,以为五脏;经络府俞,阴阳汇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易》曰:非天下之至赜,其孰能与于此?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伎,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勿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彷彿;明堂厥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固亦难矣!此皆医之深戒,病者可不谨以察之,而自防虑也。
 
二、《伤寒论自序》并非仲景自撰全文

据钱超尘先生考证,今本《伤寒论》中之《张仲景原序》不完全是张仲景撰写的,有后人沾益的部分。

钱先生说:

“下面从校勘的角度,举例说明《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在校勘和研究《伤寒论》上的主要意义与众多启发。
……
宋本《伤寒论》张仲景自序有‘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至‘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一大段文字。凡220字,是张仲景亲笔所写吗?
考《千金要方》卷一孙思邈《千金要方序》引张仲景《伤寒论自序》首先标以‘张仲景曰’四字,而在卷一《治病略例》一段引‘夫天布五行,以植万类’一大段文字时,则绝不提‘张仲景’三字,可证当时孙思邈所读到的《伤寒论序》仅至‘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而止;从‘夫天布五行’起至‘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在唐初尚未属张仲景之名。
我们从日本《康平本伤寒论》中也可以找到佐证。《康平本伤寒论》张仲景自序恰至‘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而终。而从‘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起至‘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凡220字,皆较仲景自序低两格抄写,以示与仲景序有别。
由此可证,‘夫天布五行’句之下220字,亦非仲景语,而出于后人沾益。”(钱超尘《千金翼方诠译•后记•第三章卷九卷十校后余语》学苑出版社,1995年版)

又,钱先生说:

“《伤寒论序》中的两段文字非为张仲景自撰,乃出于后人之手。《伤寒论序》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一十六卷。’从‘撰用’至‘《平脉辨证》’计二十三字,以及《伤寒论序》‘夫天布五行’至‘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非张仲景所自撰,而为后人所增入。”(冯世纶《解读伊尹汤液经•第三篇钱超尘<仲景论广伊尹汤液考>》学苑出版社,2009年版)

金栋按:这个后人指晋王叔和或唐宋医家。
 
三、杨绍伊辑复《伊尹汤液经》认为序文有王叔和撰写部分

杨绍伊先生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撰写了有关《伤寒杂病论》经方的考证专著,认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保存了《伊尹汤液经》的全部内容。杨先生通过经学考证、医理探讨,自认为辑复了商代伊尹所著的《汤液经》,故将该书命名为《伊尹汤液经》。……

值得称赞者,作者以深厚的经学功底考证今传本《伤寒论》中张仲景原序的真伪,即以“的是建安”、“均属晋音”,用“滴血验之”方法,证实“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二十三字为晋太医令王叔和加入,为经方学术师承脉络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考证资料。

杨绍伊先生考证今传本《伤寒论》不是张仲景一人创作编写,张仲景非《伤寒论》的创作者,而是《汤液经》的传经大师。在编排条文时,他判断出哪些是商伊尹《汤液经》原文、哪些是后汉张仲景论广、哪些是西晋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即张仲景弟子整理其师的遗留论述),为研究经方发展史、《伤寒杂病论》成书、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冯世纶《解读伊尹汤液经•前言》)

金栋按: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方技略》经方家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按《汉志》经方家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仲景论定者,盖即是书。”

晋•玄晏先生皇甫谧《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序》:“伊尹以亚(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汤液》为数十卷(数十,明抄本作“十数”),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选论甚精,指事施用”。

宋•高保衡、孙奇、林亿等《伤寒论序》:“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论拟。故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

以上乃杨绍伊所本的部分考证依据。
 
又按: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说:“《汤液经》见于《汉书•艺文志》,晋代皇甫谧于《甲乙经•序》中谓:‘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可见仲景著作大都取材于《汤液经》。谓为论广者,当不外以其个人的学识经验,或间有博采增益之处,后人以用之多验。《汤液经》又以失传,遂多误为张氏独出心裁的创作,因有‘方剂之祖’、‘医中之圣’等无稽过誉的推崇。……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只以仲景序言中有‘撰用《素问》、《九卷》……’的为文,遂使注家大多走向附会《内经》的迷途,影响后来甚大,其实细按其序文,绝非出自一人手笔,历来识者亦多疑是晋人作伪,近世杨绍伊辨之尤精。”(《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
 
杨绍伊辑复《考次汤液经序》:

叔和非惟撰次“三阳三阴篇”已也,即仲景序中“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五句,与“若能寻余所集,则思过半矣”,至“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一节,悉出其撰次。

知(智)者以此篇序文,读其前半,韵虽不高而清,调虽不古而雅,非骈非散,的是建安。

“夫天布五行”与“省疾问病”二段,则笔调句律,节款声响,均属晋音。

试以《伤寒例》中辞句,滴血验之,即知其是一家骨肉。更证以《千金方》序文中引“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至“彼何荣势之云哉”一节,称“张仲景曰”。而绪论中引“天布五行,以运万类”至“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一节,不称“张仲景曰”,即知其语,非出自仲景之口。

再以文律格之,“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文法中为浑说;“撰用《素问九卷》”等五句,在文法中为详举。凡浑说者不详举,详举者不浑说。

原文当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此本辞自足而体且简。若欲详举,则当云:“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不当浑说后,又详举。

且仲景为医中之汤液家,汤液家举书,不举《汤液经》而举《素问》,不数伊尹而数岐黄,何异家乘中不系祖祢而谱牒东邻也!

至其下之“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云云,殊不知三部九候乃针灸家脉法,非汤液家脉法。针家刺在全身,势不能不遍体考脉。汤液家重在现证,脉则但候其表里寒热、藏府虚实、荣卫盛衰,以决其治之可汗不可汗,可下不可下而已矣。故诊一部已可定,不必遍体摩挲,以汤液家而用针灸家骂汤液家之语骂人。仲景纵亦精于针灸脉法,何至遽愦眊而矛盾若是?

且《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三书,“三阳三阴篇”中无一语道及。《辨脉》、《平脉》之“答曰”、“师曰”类,又非仲景自作。其《伤寒例》一篇,为叔和之作,篇中已有明文。而《伤寒例》即首引《阴阳大论》,篇中之语,亦即悉出此三书。是三书乃叔和撰用之书,非仲景博采之书也。再以叔和撰次者证之:叔和撰次之篇,有《平脉法》一篇,此撰用之书,有《平脉辨证》一种。此撰用之《平脉辨证》,即《平脉法》出处之注脚。《平脉法》既为出于《平脉辨证》,则《平脉辨证》必非仲景所博采。又“三阳三阴篇”中,叔和撰次之可考者,除“问曰”、“答曰”之《辨脉法》类,与“问曰”、“答曰”之《平脉法》类外,无第三类。此撰用之书,除《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三书,为撰用《伤寒例》之书外,亦惟《胎胪药录》、《平脉辨证》二种。《平脉法》之“问曰”、“答曰”类,既为出于《平脉辨证》,则《辨脉法》之“问曰”、“答曰”类,必为出于《胎胪药录》无疑。由是言之,叔和之作伪,实欲自见其所撰用之书。下之二段,为自述其渊源所自而已。惟其如是,今遂得知叔和之学,是岐黄而不是农尹,决非仲景衣钵弟子。
 
冯世纶【解读】

本两段是杨绍伊考证最精彩之处,显示了其文字考证功夫,最具考证价值。用“的是建安(东汉)”、“均属晋音(西晋)”,以“滴血验之”斩钉截铁地认定了,序中“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二十三字不是仲景所写,从而阐明我国医学并非只有岐黄一派,而是存在有岐黄、农尹(《汤液》)两大学派,从而扭转了后世一致认为张仲景根据《内经》撰写了《伤寒》的错误观点,对考证我国医学发展史尤其是经方发展史有其极大的参考价值。

后半段主要说明了“平脉法”、“辨脉法”及“伤寒例”为王叔和参考《平脉辨证》、《胎胪药录》、《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所作,对研究经方亦有重要参考价值。
 
金栋按:由于晋王叔和伪撰张仲景自序,致使后人误认为《伤寒杂病论》是“撰用《素问》、《九卷》”等而成,遂使后人误读几千年。从内容分析,《伤寒论》与《内经》无关。

据钱超尘考证,《辅行诀》以确切的资料证明,《伤寒杂病论》是在《汤液经》一书的基础上撰成的,属经方派,与医经派《内经》无关。
 
据杨绍伊考证,张仲景的序文应该是“张仲景论广汤液经序”。

张仲景论广汤液经序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治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憟,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者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汤液经》之训,博采众方《汤液经》之方,为《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权威解读-真实《伤寒论》【转帖】

导读:

同历史上很多典籍一样,《伤寒论》的流传也有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本次对话钱超尘老师为我们详细讲解《伤寒论》版本流传的故事。

梁冬:我们都知道,医书和其他的书不一样,它对于版本和训诂的要求非常高。否则的话,错一个字可能就会引发了很多的错误。说起《伤寒杂病论》,以往我们都认为它就是一本书,写下来以后就一代一代传下来,就到现在了。无非是不同时期的不同版本,不同刻印而已。其实不然,《伤寒论》在历史上若干次的遗失,甚至在宫廷这个正统的传承里是没有的,后来又若干次被找到,经过了不同的版本的流传之后,其实今天的《伤寒杂病论》已经和当年有了很大的不同了。在这个转变过程当中,出现了很多遗漏错误的地方,所以像钱老这样的训诂学大师他要对照不同的版本才能更好的明白这段文字到底曾经是什么意思。到底用的是哪一个字眼,对于一个医书来说这就特别重要了。

钱超尘:您概括的非常准确。陶弘景有本《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其中写到《伤寒论》就是根据《汤液经法》而成的。在这60种方子里边,其中有13首方子与今天的《伤寒论》是一样的。有几首方子只有名称但没有方剂了。但在《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就有。可以通过《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来可以补充《伤寒论》所失传之方的不足,所以它非常重要。
 
梁冬:这个里面的方子都是《伤寒杂病论》的原方。我想请问钱老这个《伤寒杂病论》它大概是一本什么样的书?里边有哪些内容?

钱超尘:现传的《伤寒论》,十卷,8万多字,可以说字字皆著,是非常非常的宝贵的。
 
梁冬:您能稍举一两例来说明吗?

钱超尘:好。《伤寒论》前一两卷是关于理论,后面是关于如何用方的,比如说人受到风寒的侵袭,后脖埂子发硬,后背也疼。如果不及时治疗,它要一步一步的发展,叫做传经。当得了这种病以后按照《伤寒论》的方子来服药,很快就能够把病邪驱除出去了。所以古人认为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虽然不(是)大夫,按方抓药也不会造成危害。

第二,当医生给你开了方子的时候,你要对照着自己的病症,你看一看那个方子,他开的是不是准确。

孙思邈整理《千金要方》的时候,就是想着把这个《伤寒论》收集进去。但是孙思邈说我现在唯一的遗憾之处是我看不到六朝传下来的张仲景的《伤寒论》。
 
梁冬:换句话来说,张仲景写完《伤寒杂病论》以后,流传到唐朝基本上就没有人再有了是吗?

钱超尘:您说的太对了。张仲景写《伤寒杂病论》,那个时候都是抄写,所以容易散失。幸好魏国有一个医官王叔和把张仲景的著作进行了整理,他写了《脉经》,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个关于摸脉、诊脉的一个经。在《脉经》卷七,卷八,还有卷九的少部分,把《伤寒论》里边大部分的条文都记录下来了。但是《脉经》记录了只有140条,不足《伤寒论》398条的二分之一。

第二现在的《伤寒论》是按照三阳三阴而排列。所谓“三阳”就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现在的《伤寒论》的结构就如此。而《脉经》不是这么排列的,这个太重要了,它是按照可吐,可下,所谓“下”包括通小便、通大便,有的可汗,可以发汗,不可汗,都是按照可与不可,大概十几个排列的。这个才是张仲景的原始结构。一些医学家不同意我的观点,但是,我可以讲张仲景当他写出来《伤寒论》的时候不是按照三阴三阳排列的。而是按照可与不可排列的。我举例加以证明。在西汉和东汉时期,所有的医生诊病,没有一个大夫使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用三阳、三阴来进行辩证,而是使用可与不可。

再说,张仲景这部著作它怎么流传下来了?这个必须从中国的目录学才能够探讨清楚。你从医书里边流传根本就找不清楚。

王叔和是太医令。据梁朝阮孝绪说,他说我们中国存书的历史是这样,你写完一个书以后除了自己留下的一份外,还要交给国家图书馆一份。这是一个定制、规矩。所以王叔和不但自己保留着《脉经》,而且把另外一本交给了国家图书馆。
 
梁冬:西晋之后,《伤寒杂病论》被王叔和改造成了《脉经》,所以在《脉经》里边有所记载,我们很多观念都以为一本书写完了一直到现在就是这样一个版本,其实完全不是如此,我们要追本溯源,了解这个知识在世间的轮回史。

钱超尘:魏亡了以后,就是西晋。西晋当时有一个重要的目录学家叫荀勖,荀勖把《中经薄》全都抄写一遍,再加上西晋的书籍,写了一本《新中经薄》,这本书同样把《脉经》记录下来了。后来荀勖的《新中经薄》失传了,东晋初期有一个叫李冲的又根据西晋的藏书,写了一部重要的目录学著作叫做《晋元帝四部目录》,在这部书里有几段话说到了《伤寒论》。
 
梁冬:那个时候民间已经没有《伤寒论》了吗?

钱超尘:民间是有,但是我说的图书目录是怎么记载的,说在西晋和东晋,《伤寒论》已经不叫《伤寒论》了,这是一个大的问题,叫《辨伤寒》。南朝,就是东晋之末,刘宋一个叫做陈延之,他写了一个《小品方》,记载有张仲景《辨伤寒并方》9卷,《杂方》8卷,由此可以看出,这本书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非常严密的关系,是后世《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原始版本。后来《小品方》在中国丢了。《小品方》里面说了这么一句话,李冲的《晋元帝四部目录》里边记载,张仲景的《辨伤寒》有9卷,这点告诉我们,在西晋和东晋时期,张仲景的《伤寒论》名字就叫《辨伤寒》,为什么?因为《伤寒论》它好多的卷数都是用辨字开头,所以这个《伤寒论》人们给他一个通俗的称呼,叫《辨伤寒》。

第二,《小品方》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材料,张仲景《杂方》有八卷,《杂方》就是《杂病论》,张仲景的《杂病论》是六卷,那么他怎么变成了八卷?因为古代在抄写的时候,字多的,我可以卷成两卷,这个“卷”字,我们要改成第四声就叫做“卷”一卷书,两卷书的“卷”要是变成第三声,叫“卷”,它就变成动词了,改成卷了。要字多的话,我给卷成两卷。字少的话我给你卷成一卷,因此这个八卷内容就是六卷的内容,不过是多卷了两卷而已,这就告诉我了在西晋和东晋的时期,张仲景的《伤寒论》和《杂病论》已经被老百姓自然的分成了《辨伤寒》和《杂病论》两个部分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