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说说协热利

邪从太阳解

从条文上理解,我比较赞成,有表热存在并有下利的就叫‘协热利’,未必一定

【2015年4月13日星期一 7时47分18秒】
-------
【不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

在本贴中,不少人眼中只有【热】。拼命围绕着【热】做文章。所以各种不同的猜测就出来了。

好好看看仲景的处方吧。反思一下,仲景在什么情况下,才使用“理中汤”?

——仲景使用“理中汤”的病机,就是中焦虚寒,脾胃阳、气虚弱。

这个才是根本。既然使用理中汤,则病理上必然有对应的“病机”存在的。

在本条中,为什么要用“理中汤”呢?

因为有前医“数下之”。

邪不在里,而数次攻下,则必然损伤“中阳”。“中阳”者,脾胃之阳、气。

正是因为“数下”,导致中阳虚弱,所以才会需要“理中汤”去调养。——这是仲景用“理中汤”的原因。这是救误的。

————————————————————————
第二步,
我们来看看,这种中焦虚寒,会出现哪些症状?会不会出现“心下痞硬”?不会的。中焦虚寒,顶多只会导致“心下悸”,出现心慌、心悸的感觉,而不会出现“痞硬”的症状。

那么,这里的心下“痞硬”是怎么导致的?这就是原本在表的外邪,因为误下而导致的中焦虚寒时,乘势入侵,结于胸中心下,所以才出现的“心下痞硬”。

————————————————————————
第三步,关于“热”
这个“热”,很多人都以为是“表热”。其实这是误解了。这里的表邪,只是陷入心下,造成了心下痞硬,没有继续作乱的。况且,如果真有表热存在,那么用药则当用辛凉或苦寒清热之药的。断然不会使用理中汤去用辛温、苦温治疗所谓的“表热”的。除非是仲景昏头了。

这里的“热”,是因为误下,导致“中阳下陷”所致的。中阳的老家,应该在中焦,现在中焦虚寒,中阳不能固守中焦,随下陷、下泻之势,与腹泻相合,这就是所谓的“协热利”了。
所谓的“协热利”,关键在有阳气下陷。如果没有这个“阳气下陷”,即使有下利,也不会生成“协热利”。邪热也会导致“下利”,但一样不会叫做“协热利”。

————————————————————————
结合方解:

首先解“协热利”
用理中汤,温建中焦,则中焦虚寒消解,由此而导致的腹泻,也就随之消除;中阳回归中焦,自然不再有“热下陷”。如此,则消除了“协热利”的两大病因,则“协热利”解。

其次解“心下痞硬”
前面分析了,“心下痞硬”的导致原因,是外邪因为中焦虚寒而乘机入侵胸中,结于心下的。
上面用“理中汤”恢复中焦,则中焦不再虚寒。中阳建运,则能排邪散痞。加桂枝后下,去其气薄,气薄则能发越,引邪再回头走表外解。

仅此而已。
 
阳明经,热有余,则大便干燥、甚至便秘。白虎汤、承气汤类都是阳明经(腑)的热有余。

阳明经,寒有余

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

脉沉滑者,协热利


里热未必皆成实
 
此外,从此条中,还能看出另外一个问题,——当时表邪不重。基本不能形成表热的。
原因何在?

首先,“数下之”,导致中焦虚寒、中阳下陷,这种情况下,外邪入侵,都不能形成“结胸”,而只是导致“心下痞硬”,可见当时表邪并不重。此其一也。

仲景只用一味桂枝,还后下,完全是取其轻灵发越。可见其入客心下的外邪,也是并不重的。
 
此外,从此条中,还能看出另外一个问题,——当时表邪不重。基本不能形成表热的。
原因何在?

首先,“数下之”,导致中焦虚寒、中阳下陷,这种情况下,外邪入侵,都不能形成“结胸”,而只是导致“心下痞硬”,可见当时表邪并不重。此其一也。

仲景只用一味桂枝,还后下,完全是取其轻灵发越。可见其入客心下的外邪,也是并不重的。
 
本帖最后由 醫道宗源 于 2015-4-13 09:32 编辑

嗯。上文仅从单独的寒 热而论。若有复邪,则当细论。脉沉滑,不是单独讨论寒热喽。

其实,我们讨论的这条,脉象就很可能是脉沉滑的。
 
【2015年4月13日星期一 7时47分18秒】
------

理中汤证,已属太阴,没有表热的存在,不能再称为‘协热利’

而桂枝人参汤,有表证的存在(虽然表证不是很重,终归是有),所以叫做协热而利.

 
‘虚’字一路,大概如此

实的一路如何?

葛根汤治利

黄芩汤治利

虚--实;寒--热;表--里,都可做一对比。

黄芩汤,是太阳少阳合病‘热’从表向里面走,出现‘下利’的还有葛根芩连汤证: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一作纵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034)

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条文里说是误下导致利不止,而实际中,未经误下,也会出现这样的病证

热+利,是协热利

葛根汤:表热+利

黄芩汤是太阳少阳合病出现下利的情况,也可以说热已经不仅仅在表,而是开始向里发展黄芩汤:表热加少阳热+利,

葛根芩连汤,出现喘而汗出,这已经不是太阳中风,而是热入阳明,利,表未解葛根芩连汤:表热加阳明热+利

个人理解这都属于协热利
 
理中汤证,已属太阴,没有表热的存在,不能再称为‘协热利’

而桂枝人参汤,有表证的存在(虽然表证不

纠正一个概念:

寒,下利;

与热协下,即是协热利。

是与热 同下。
不是必须同 表热 下。

举例:常人,无病。数下之,中焦虚寒,下利。

这是下利。无热。

此时再用一点 干姜 温阳,而不能止泻,这时就会出现 热随利下,即成 协热利。

不行试试
 
纠正一个概念:

寒,下利;

利用正确的中医的理法,是可以复制的出疾病的。这也是内证的一种方式。俺当年就是这么折腾的。

同上,俺只要证明:没有表热,一样可以出现协热利,就可以证明你死抱着 表热 的观点有问题啦。
 
纠正一个概念:

寒,下利;

我保留个人意见

带热,不管你热的轻重,还是在表在里,并出现下利的,才叫 协热利

无热相伴的都不叫 协热利
 
理中汤证,已属太阴,没有表热的存在,不能再称为‘协热利’

而桂枝人参汤,有表证的存在(虽然表证不

嗯,好吧,以你,表热下。

那么,表热走胃肠而下了。心下痞硬 的导致原因是什么?解释一下看看。
 
嘻嘻,有点儿纸上谈兵的感觉。

寒利、热利、寒痢、热痢、毒痢都常遇到,扯的就是要各自有不同治法,毒痢热极还有用下法通因通用的治法等等,

若李老师有一统治的方子,咱们就不瞎扯了
 
本帖最后由 醫道宗源 于 2015-4-13 10:29 编辑

靠,有乱码了。

老哥上面的定义不严谨啊。首先必须是 寒利。其次是 夹热下行。才能成 协热利。

湿重下利,夹热,那是湿热痢好不好
 
嗯,好吧,以你,表热下。

那么,表热走胃肠而下了。心下痞硬 的导致原因是什么?解释一下看看。{:so

邪气入里,有虚烦栀子豉汤证,有结胸的结胸汤证,有痞证,,,,,

那是另一个套路,如没下利,就不在协热利的讨论范畴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心下痞硬是因表里不解,气机壅阻逆乱,治不在此,而在解其表里,表里复常,气机调顺,痞硬当除.
 
寒是低于37度?热是高于37度?寒热如何界定?目前临床上我认为阳明病为主的非常多,很多阳明病都被认为是太阴虚寒。宗源老兄认为寒少热多,恰恰和我认为的相反。伤寒全篇无痰字,但阳明篇中寒完全符合痰的特征。胃就是胃吗?是单纯那个解剖学上的胃吗?不是周围的血管网?如果这些血管网正常,胃的修复免疫防卫都正常还会有病?那么所谓协热利到底是何状态?充血,水肿在胃肠,这状态的原因很多。找到它,如果邪本不在胃肠体系本身,那治疗就得兼顾。返回说阳明痰病和太阴虚寒,就是差在一个实字上,凡虚必精神气血都衰,才是虚,精气夺。凡神不衰,皆是郁,其中以阳明郁最多。
 
寒利、热利、寒痢、热痢、毒痢都常遇到,扯的就是要各自有不同治法,毒痢热极还有用下法通因通用的治

嘻嘻,反正是瞎扯吧,呵呵,咱就再扯几句?
寒利、热利、寒热利,寒痢、热痢、寒热痢,毒痢、暑湿利都常遇到,但无非都是内外之邪导致了肠道、肠壁功能的失调,治疗要在去外邪,除内邪,回复肠道、肠壁之功能。无论什么邪,邪要有出路,虽然没有一统治的方子,但可以有一统治的方法,哪就是给邪以出路。
嘻嘻,咱一般不扯虚的,还是见了实证,再扯如何给邪以出路吧!
记住一点儿,治肠道病要开门逐寇,不要关门打狗。
嘻嘻,
 
邪气入里,有虚烦栀子豉汤证,有结胸的结胸汤证,有痞证,,,,,

那是另一个套路,如没下利,就不在

对呀。那么,就这一点点外邪,他究竟是成了 表热下行了?还是陷入胸中做痞了?或者,它变化多端,一分为二,分两支去两个方向一边下行热化,一边入胸中寒化做痞了? 这个就少见啦,要成精的节奏?
 
寒热这个命题本身就是错的,以之换成为输送和回流的系统尚算吻合。不过也有差异因为外周循环和腹腔内的循环系统有差异。这个差异的原因是脏,实体器官多是小血管供血,静脉血量都大于动脉血量。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