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经》浅解

对于五藏五腑,六藏六腑的问题,在这里多说些,我的认识是,五藏五腑与六藏六腑的提出是不矛盾的,这是五行与六爻的关系,易学认为世界是天人地之世界,其最高层次是六数,六数为世界之“度”限,相当于八卦之六爻,已包含天人地之世界万物,而世间之人事变化,以五为行,以五处理生克,处理胜与败,处理过与不及。故常用者五藏五腑而矣。
而五藏五腑又可下分四藏四腑,因五为满,其源于一、二、三、四。一合四为五,二合三为五,二合四为六满五返一,三合四为七满五返二,…… 所以,五为土也,合四象而来,四象者,太阳,太阴,少阳,少阴也,即春夏秋冬四时也,所以四时即五行,因其有五,土在其中。论“四藏四腑”实含五藏五腑也。
古人又以十为满,十为整圆,五为半圆,五而可十,十为一太极也,一阴阳也。所以又可发展为十脏十腑,九藏九腑,八藏八腑,七藏七腑……实仍一藏一腑而矣!
三阴三阳与“太阳,太阴,少阳,少阴”之二阴二阳的关系,三阴三阳合为六数,为数之限度,正合“六爻”!二阴二阳合为四数,五行之内,基数也。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本篇暂行不解,因本人疑觉其不同作者间之奏合,其用词之法与上下有别,内容也有相矛盾这处。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原文】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

九州有没有可能是头,颈,四肢,躯体按上中下分三部分?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评释】: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可分开理解:阳生阳杀,阴长阴藏。父主变,母主化。生对本,杀对始,生为根本为源头,杀为开始为前进。意为阴阳同生同长,阳前行,阴也前进,阳负责杀敌,阴负责清理给养。

治病必求于本---本者阳阳也。
阴静阳躁-躁者动也。阴主静之运用,阳主动的运用。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动而生发,量增,阴跟随,也量增,阳杀者,阳前进也,阴藏之。阳要动,阴静之。
阳化气,阴成形-阳元阳,一般要气化来运行起作用。元阴,一般以形器方式起作用。是一体一用也。元阳与五藏关系,上面提到,五藏是阳气之源,元阳化气而用,而五藏是其“体”,藏之处所,这正好像一杯水,杯子为形器,为体,水为其用。五藏如杯,元阳为水。这是元阳与五藏之关系而分阴阳。而藏与腑的关系又不同,藏为阴,腑为阳。这是“支撑点”不同而解阴阳。元阳与阳气又另外一个“支撑点”而分阴阳。复杂啊?理解吧!

神明之府也--对这句的理解我特意放在下面,上面讲了“体用”关系,这里的“府”也是一种体用关系,我们知道,府与藏相对是体用关系,这是内经特有之名词。神明是什么?上文论有“精与神”相对,精为阴阳于下交合产品,神为阴阳于上交合产品,一般可理解为肾生精,髓生神,神运化于大脑所以居上。“明”者上文已知为“眠”,清静光明四象之明,睡眠之意象,神之睡眠,藏神也。所以说阴阳是神明之府!藏神的工具也。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首先要知道,寒热皆阴阳之病态,并非阴阳之常态。寒极是寒病之重症,热极是热病之重症。寒病之重症可转化为热病,热病之重症可转化为寒病。似现代的科学知识所谈“裂变”产生大量的热,“聚合”是在高热压之下而产生新的物质。人体进行着这两种反应是一种病态,阴阳之病态反应。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此“寒气”是热病之重症转化而成的“寒病”,病因是“热极”!热极如何产生?依照阴阳正常之运作,是不可能产生热极的,只有在“阴缺失”的情况下,唯有阳在单独运行,并且运行到四时“夏”象位,即人体的上部时,没有阴藏之功,在四时的作用下,产生“假藏”的象,假之交合也,其交合所产生的不是“神”,而是“浊”!浊者水之虫生也,水者阴象也,虫为病害也,阴之病害。故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同理,“热气”是寒病之重症转化而成的“热病”,病因是“寒极”!是在阴主导下的“秋→冬”四时象段所发生的状态,于“夏”位上部,阴阳交合后,阴开始主导,阳却不跟随,阴自长而强,至“冬”象位,本应阴阳交合而成精,却因阳之“缺失”而进行“假藏”的交合,阳之不足自然是早产,没有阳藏,直接生“清”,清在上文已提是“春”象位之阴阳生发。现在是在“冬”象位就生发了。冬本应是阳藏,不能早扰,清气早生,自然是食泄,吸收不了足够的营养。所以说,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逆从者不跟从也。
 
九州有没有可能是头,颈,四肢,躯体按上中下分三部分?

依照内经上下文,主要是阳气之“运化”作用,十二节已经包含“头,颈,四肢”,阳气是“营卫”之源,阳气运化于体表,结合这些特点,所以,九州为肌肉象是较为合理。
 
本帖最后由 李运财 于 2015-1-19 10:35 编辑

在解释后面经文之前必须先弄明白“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这句是上下这几篇经文的总论。内经也吧,周易也吧,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整体观,一般“八纪”的理解为八方,本人认为这是内经提出的八大天象,分阳气与阴气,阳气之四象是:清、净、光、明。阴气之四象是:浊,混、黑、暗。这八大象就是“天有八纪”也相应于八风,也相应于八卦!而“地有五里”本人认为是“地有五行”!而天之八纪是有定位的,若八象错位就出问题,发生疾病。如下图:
 

附件

  • 14.1 KB 查看: 18
依照内经上下文,主要是阳气之“运化”作用,十二节已经包含“头,颈,四肢”,阳气是“营卫”之源,阳气

人身肌肉很多,你指的是哪九块。
 
本帖最后由 李运财 于 2015-1-19 11:27 编辑

块,我也是在估测,既然是阳气运化之所,九为阳之极数,应泛指全身肌肉吧!

补充:对古人经文的理解方式,不应使用“现代西医解剖”之思维方式,应该保持传统“类象”思维方式!不然,会进入死胡同。
 
对九州,是以“象”取,九大肌肉块,我也是在估测,既然是阳气运化之所,九为阳之极数,应泛指全身肌肉

有点没根据了。
 
有点没根据了。

对这点,经文中,一直都在说阳气之运化,其内容多处提及“肌腠”,而“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又没有提及肌腠的,那么,九州是什么?
历代没有“九州”这样解释的,无从考证,要“证明”?那是没有办法。随各自领会吧!
 
本帖最后由 李运财 于 2015-1-19 11:38 编辑

依本人所理解之内经,也认为“五藏运阳干,六腑运五阴干”这也是一种整体观。五藏运阳干:心藏运丙火,肝藏运甲木,脾干运戊土,肺藏运庚金,肾藏运壬水。六腑运五阴干:胃腑运己土,膀胱运癸水,胆腑运乙木,小肠运丁火,大肠运辛金。三焦既是归属天干,也归地支,既运天干,也运地支,是一种沟通天地,沟通阴阳的大腑。

五藏本体为阴,其内藏阳,藏五阳之气,用气化成形。阳气转阴形。
五腑本体为阳,其内容阴,容五阴之味,用味化生精。阴味转阳精。

“明”之位本是阳气盛而之始藏,阴藏内而阳藏外之藏,是阳包阴之藏,如太极之左。
“暗”之位本是阴气盛而之始藏,阳藏内而阴藏外之藏,是阴包阳之藏,如太极之右。

“明”之位本是阳气之始藏,阴气之实藏,浊阴占其位,就会出现寒症。
“暗”之位本是阴气之始藏,阳气之实藏,清阳占其位,就会出现热症。
 
本帖最后由 李运财 于 2015-1-19 11:41 编辑

【原文】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评释】:清阳为天,清阳指清净光明四象而成天,成阳之段;浊阴为地,浊阴指浊混黑暗四象而成地,成阴之段。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地气行清阳段会积阳成云,天气行浊阴段会积阴成雨。雨的形成是阴气作用,云的形成是阳气作用。云雨是阴阳运转的象。人体类象于天体。所以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注意此五脏是指本体,而非五脏之藏,这里有体用之分别。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六府也指本体,而非六府之“藏”。
【原文】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评释】: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人体有水火,味为水为阴,气为火为阳。
味、形,气,精,化,具有五行关系,气属性火,味属性水,形属性金,精属性木,化属性五土,为脏腑,称之为“五运”。
然而,此“五运”又分内外两用,因其与脏腑、药性有很大关联,脏腑又因天干而又分开阴阳运用,阳干顺行,阴干逆行,所以此五运关系较为复杂。
 

附件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之“归”怎理解?从图中可知,是逆生关系“子从母”象,其中“精归化”是五藏生精,木生于土象。
“精食气,形食味”之“食”怎理解?是五行顺生“母食子”象。
“化生精,气生形”之“生”怎理解?是五行相克而生,化为土,精为木,木虽克土而生于土。气为火,形为金,金被火克,而金生于火。
“味伤形,气伤精”之“伤”怎理解?泄也。因生而子泄母气,子伤母,所以为伤。
“精化为气,气伤于味”,“精与化”之间因气相克又相生而伤;“气与味”气为火,味为水,水火既相克又相生。

五运之“味、形,气,精,化”其五行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五行只是作为五运之工具,精可属水,气可属木,形可属火,味可属金,只有化居中属土是不变的,五运而化,满五而返一。
 
“六合”一般的理解是“子丑合,寅亥合,卯戌合,辰酉合,巳申合,午未合”是一种,地支、阴阳之合。可以理

关于这个六合,我的从事文字考古多年的教授老妈的解释是:人在天地之间,上下左右前后,是为六合也。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原文】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

我认为这个“其生五”,还是指的是五行,就是人的身体结构皮脉肉筋骨分属五行,各脏器组织的结构也有五个层次,比如皮肤,解剖学上也是分五层,功能上皮肤病也有五种层次,所以有的皮肤病要从心治,有的要从肾治。
其气三,我认为是指每个器官组织都有三种基本的气:精气神。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

这个杀不是杀敌,应该是肃杀,是秋天的象。
 
本帖最后由 李运财 于 2015-1-19 16:35 编辑

这个杀不是杀敌,应该是肃杀,是秋天的象。

关于这个六合,我的从事文字考古多年的教授老妈的解释是:人在天地之间,上下左右前后,是为六合也。

对于这两点,我也认同。杀主要是前进,杀敌是比喻。六合之地支,也存在“上下左右前后”空间之象,可通解。-
----
我认为这个“其生五”,还是指的是五行,就是人的身体结构皮脉肉筋骨分属五行,各脏器组织的结构也有五个层次,比如皮肤,解剖学上也是分五层,功能上皮肤病也有五种层次,所以有的皮肤病要从心治,有的要从肾治。
其气三,我认为是指每个器官组织都有三种基本的气:精气神。
-
对这点我不认同,你之所说,是“篇外”之理解,放入文中就不通了,文中讲阳气之“生”,阳气那里产生?而且所讲正是五脏,九窍等器官,那来这么多想象力,放到“人的身体结构皮脉肉筋骨”?讲“气”,对阳与阳气两个概念必须弄清,才能明白“阳之生,气之走”!---
 
本帖最后由 李运财 于 2015-1-19 16:41 编辑

的结构也有五个

有三种基本的气:精气神。

这个观点也不认同,内经中讲“精气神”还要结合另外两个元素,是五种基本元素,并不都指气。
 
从五运图可以看出,阳气之产生,是由“精”“化”所至,所以有五脏藏精说,其精可称为“元阳”,就是能常所说的阳,但与“真元”又不同,此是先天与后天之分别,如父母之先天与后天。
 
如何理解上面的五运图?
一、精+化,可生气
二、气+化,可成形
三、形+化,可成味
四、味+化,可成精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