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菩提医灯 于 2014-1-10 21:22 编辑
前面已经讲到了牢脉的形态,现在来说说濡脉的形态。早在西晋时期的王叔和就对濡脉的形态概定为“极软而浮细,如绵在水中,轻手相得,按之无有”。翻译过来就是:濡脉在浮部出现,极其细软无力,就像绵絮那样飘浮在水面上一样,只能用手轻轻地接角它,稍稍重按,便摸不着了。后来,李时珍进一步补充了濡脉的形态,即“如水上浮沤”,这个比喻更为形象,把濡脉比作飘浮在水上的水泡一般,是那样轻巧,细软,重按则破了。王叔和和李时珍的说法已经基本赅括了濡脉的形态特征,后世李中梓、李延昰叔侄继续对此作了补充,即“濡脉细软,见于浮分,举之乃见,按之即空”,也就是说濡脉只能在浮候可见细软之象,中、沉候都不可见。总之,濡脉的体象是浮细无力,极其软弱,必须轻手细审,才能摸到它,真好像飘浮在水面上的绵絮或水泡,稍微重一点的力量就无法承受,指下感觉就显得模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