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分段

本帖最后由 晚香堂 于 2013-7-30 21:31 编辑

第11條
病人身太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
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他有些病是這樣的,看著外邊是熱,而裡是真寒,看著外邊是寒,而裡是真熱。
這得舉個例子,也不是每一種病這樣的,有的時候遭遇到這個可能。
你看頭一個嘛,他說這個病啊大寒,手足厥冷啊,這是裡頭是真熱,所以他不欲近衣啊,那麼這一類呢,白虎湯證就有這個情形。
這不是厥深熱深嘛,外邊手腳都涼,可這個人呢他是啊,煩渴飲飲啊,不願衣被啊,正是大熱。
他這個寒是個假像,這人是吃了白虎湯他這個厥逆就都好了。
還有一種病裡頭是大寒,這個人這點浮熱啊都跑到外頭來了,這也了不起了,這都是大病,你像這個四逆湯就有這個情形,通脈四逆湯也有。
那麼這裡頭那麼樣的虛寒,外邊呢反不惡寒,臉還有時候發紅,這像是外邊有熱的,其實一點熱也沒有。
他就裡頭那個大寒哪,他把人的一點虛熱啊反倒都跑到外頭來了,所以這個大夫也知道,也應該知道。
我們在臨證哪,不能夠只就表面上看我們就來確定寒熱了這也不行。

第一到第十一條總結
他這也是舉個例子,後邊這個具體的情形有的是呢。
今天咱們就講到這了,這就是說上邊解說,然後你看太陽病的時候,你要詳細的觀察,那麼然後他就看出形似太陽病而實際不是太陽病的一種溫病,這個呢不要錯當了太陽病來治療,
那樣治療就壞了,不能發汗,發汗不行吃瀉藥,這是一般大夫常幹的事啊。
那麼先汗後下,這是庸俗的一種套法,這更不行,他雖然裡熱,(但是)沒到那個時候不能下,這個溫熱的病更不能用火攻,要火攻就可以使人卒死啊。
“再逆促命期”嘛!那麼,然後他又說這個疾病在太陽病的時候得加小心少陰病。
有兩種表病,看著都是身疼痛啊,你要是試驗體溫哪都有體溫,不是少陰病沒體溫哪也有體溫,可是他這個證候的反映上啊,他又不發熱但惡寒,這個發熱就人感覺熱,那麼這個要注意。
言外呢?少陰病有少陰病的治療方法,就在這裡就提醒了,他單有一篇論少陰病的。
那麼然後呢,他又說一般的情形,他說太陽病一般好啊,都在六七天,時辰呢?大概都在巳時到未時上。
這個啊,也有靠不住啊,他這裡我們這樣來理解他也可以嘛,是吧。
那麼最後啊,他又提到這個有真寒假熱,假熱真寒,這一句在臨床上要注意的。
中醫得講辨證,他根據證候的反映來辨證啊。
以假當真,你把人家給治壞的,是吧,所以這一個也要注意。
所以他講到這個地方呢,都講的太陽病原則的問題,那麼底下呢,太陽病應該怎麼治啊,
原則是要發汗的啊,怎麼發汗呢,他要根據具體情形,他底下就要講了,我們下次講呢,就要講到這些具體的情形。
 

附件

  • 第11條录音.rar
    4.9 MB · 查看: 26
本帖最后由 晚香堂 于 2013-7-31 22:16 编辑

第12條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
汗自出,嗇嗇而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幹嘔者,桂枝湯主之。
這條啊,就是承太陽中風那一條,開始不是太陽中風嘛,就是承那一條而申明其證和治。
太陽中風咱們頭前有一個概要的認識了,那麼這個詳細的證候和他的治療,這一節啊,就是接著那個來談的。
“陽浮而陰弱”,指這脈說的。
外為陽,內為陰。陽浮而陰弱呢,就是指這個脈呀,
有浮於外而弱於內的這個形狀,實在說起來就是浮弱。
脈,我意思說這個脈呀,輕按浮,那再使勁一按呀,不禁按,弱,非常地軟弱無力。
仲景這個脈呀,有的指上下尺寸說的,陰陽,上為陽,下為陰了。
也有的指這個浮沉說的,就是外為陽,內為陰,指這個脈的外內上說的。
這一節說的“陽浮陰弱”呀,我方才講了,就是外和內。
脈是浮出在外,但不禁按,軟弱無力。
這個弱脈同這個弦脈是對比的,比如說我們這個琴弦銑丁丁給它上上,一按這個弦呢,上下端直,這叫做弦。
你這個弦上得不緊,拿手一按,軟弱無力,這個叫做弱。
“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這個說陽浮之脈,那麼為有熱之應,就是發熱之應。
陰弱之脈呢,就是汗出之應,就是由於汗出,脈就弱,脈與證是相應的。
底下這個“嗇嗇惡寒”,這個嗇,就是嗦,嗦嗦的意思。
冷了,人就拘蜷,就是嗦嗦然而惡寒,就是形容惡寒這個狀貌。
淅淅惡風,淅淅這兩個字,本來是風的聲音,微風的聲音,淅淅。
也有這個淅呀,指著咱們這個淘米的水,叫做淅。
所以當水講也行,當風聲講也行。
那麼這一段應該當風聲講,本來沒有風,太陽中風這類的病呀,老感覺有微風淅淅然來襲的可證,老感覺得有微風吹得慌,其實沒有,就是因為出汗那,感覺外面有風,有風刺激。
“翕翕發熱”,這個“翕”,你看這個字,一個“合”字,底下擱一個“羽”字,就是合而不開的意思。
這個翕當合,當閉,關閉的閉講。
“翕翕發熱”這個意思,就是表證這個時候這個熱,彌漫全身,合而不開,感覺著悶熱這個意思,合而不開嘛。
那麼總起來,上面就是發熱、惡寒和這個惡風,用一些狀詞,形容詞。
“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幹嘔者”,這個表證啊,這個氣不得旁達。
我們平時這個人啊,皮膚感覺不出透氣,(其實)也是透氣的,要不然我們衣服總得潔潔,
我們老洗澡,衣服還髒,它也往外排出廢物,也通透氣息。
那麼這個表證呢,就是不透,不透這個氣就不得旁達,那就往上壅,逆於上,就鼻鳴幹嘔,這都是氣往上壅的一種反應。
那麼這一節說的是太陽中風的證候,比以前說的太陽中風的證候詳細多了,那麼至於治療呢,他用桂枝湯,桂枝湯主治這種病。
桂枝湯這個藥物啊,桂枝三兩,我們現在不要去皮,這個去皮呀恐怕是個錯誤。
現在乾脆有的就把這個去皮去掉,不要了。
這個桂枝呀,能夠有點發汗作用,就依賴這層皮,這層皮有一種揮發油這種成分(音訊缺失)。
這就是十六兩一斤的,它一兩合這個三錢,三兩不就是九錢嗎?
可是古人的一付藥開的一付單子,它一煎就是三付藥。
我們現在看這個量呢,要拿三除,比如這個三兩,拿三除才一兩,那麼一兩不就是三錢嗎,
那麼現在拿“克”計算就是 9 克,這個也是約略數,古人的一兩合現在的三錢,也是個約略數,也不是絕對準確,但是一般應用啊都根據這個分量差不多,有的說是二錢八九這個樣子,也有的說就是三錢,或者還多一點,那麼這個也沒有一定的考據。
歷來的習慣呢,就是古人的一兩合現在三錢。
我們現在呢,又把它變成公制了,就是克了。
克呢就是 9 克,那麼其他的分量也都是一樣。
它這個在漢的時候,度量衡特別小。
芍藥也三兩,甘草二兩,炙,這個三兩,因為它是三劑,都要拿三除的。
生薑也是三兩,都要切成片。大棗 12 枚,把它掰開。
那麼桂枝湯根據這個方劑的組成,對於上面這個中風證的治療,我們要分析分析它。
最好我們還要借助《內經》上有這麼一段說得非常的好,能幫助我們更容易理解這個藥。
《內經》有個《評熱病論》,這是《素問》裡的。首先研究這個汗的問題,《評熱病論》上說“人之所以汗出者,皆生於穀,穀生於精”。
它意思是什麼意思呢?是人所以出汗,就由於飲食,這個谷氣,古人說的“穀”就是五穀的穀啊,主要的是飲食所化生的。
那麼這個穀氣不能直接為汗啊,它得在胃經過消化之後,變成養人之精氣,這個精就是精氣,
所以它又說“穀生於精”,就是穀氣變成精氣之後才能為汗。
而拿到現在的生理學上來把它解釋,就是說我們飲食經過消化,吸取的營養成分,血管吸收進來的營養成分供給周身。
那麼這種營養成分那,經過吸收這個時候,古人叫做精氣。
這個精氣也是養人那,養人之精氣,就是精真之氣,古人這麼樣子來說的。
在《評熱病論》那,它是陰陽交頭一節把這個汗(講了),因為陰陽交它也出汗。
第二節它又說了“夫邪氣交爭於骨肉”,說這個太陽病這個階段,就是在表時候這個階段。
這個邪,就指外邪了,咱們現在說病邪都可以的。
與“氣”,氣就指的精氣。
“交爭於骨肉“,這個骨肉就是說的體表了,他是約略言之。
我們這個體表是由皮膚、肌肉、筋、骨所組成的,外在的軀殼嘛,就是人身的外在的軀殼。
《內經》上說是“交爭於骨肉”,他是概舉的,意思就是在體表這一塊兒,來相交爭,就是互相在這一塊鬥爭。
那麼這就與我們頭前講的太陽病是一樣的,太陽病的時候,就是人身上的正與邪是老發生鬥爭。
“汗出者”,幹什麼呢?
怎麼個鬥爭的方式呢?
就是這患病的肌體呀,打算要出汗,把這個病邪解除體外,就是為這個。那麼交爭的結果出汗了,出汗就是“精勝也”,就是精氣勝了,精氣勝了邪就解了,這根據這個《內經》上這幾句話。
但是精要如果勝,起碼這個人能吃東西,為什麼呢?
他根據頭前那個“人之所以汗出者,皆生於穀,穀生於精”,他是胃消化水穀啊。
如果精氣能把邪祛除出去,而勝了邪了,
這個胃氣一定旺盛,胃氣旺盛人能吃東西,“當能食”。
這個邪要是解除了,“不復熱也”,人應該吃東西而不復,不再熱了,這就是說機體的機能完全勝利的一個結果。
那麼,“陰陽交”不是這樣的。
“而複熱者”,又還是發燒,這個邪盛也,就是這個發燒還是邪在那兒呢。
那麼那個汗呐,是精氣也,這會兒提出精氣來了,那個外邊出去的汗呐,是這個精氣跑到外頭去了。
那麼如果再不能吃,“不能食者筋骨疲也”,他說如果人再不能吃,這個精氣來源斷絕了,唯獨吃東西他才能夠化水穀為精氣呢。
如果不能吃東西,只是邪留在人的體內,而邪留著,那樣的人活不了了,“其壽可立而傾也”,這是《內經》上《評熱病論》有這麼一節。
為什麼講這個呢?
我們看看桂枝湯,桂枝湯症啊就這個中風證啊,他並不是陰陽交,還能吃啊,沒到那個程度,但是他也是汗出而複熱呀。
你看看這一段就看出來了“翕翕發熱,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
他也是汗出,一般這個說法,汗出就不應該有熱,這個也是汗出而還有熱,那麼說明這個精氣也是打敗仗了,他不足以驅邪,他這個力量不足以驅邪,但是胃可不是衰,還能吃,所以不到陰陽交。
那麼對這個汗出呢?
這個精氣不足以驅邪,所以雖然汗出,而邪不去,這麼一種病。這麼一種病怎麼治療呢?
我們根據《內經》上的這幾句話我們可以理解的,第一個,我們必須要促進胃氣,增強精氣,
那麼再有汗,病就能解了,因為這個精氣力不足以驅邪嘛,所以他出其微汗,可是邪還留著。
那麼,這樣咱們研究桂枝湯就好研究了。
你看看這桂枝湯,桂枝湯的發汗,主要在桂枝和生薑這兩味藥,這都是辛溫嘛。
這兩味藥合起來足以使人發汗的,可是這兩味藥我們再分析分析,這個桂枝湯,桂枝這個藥,我們後頭也有,他主要治氣上沖,氣往上沖逆,他能治。
那麼後邊那個奔豚氣,所以他能泄奔豚氣,這個生薑治嘔逆。
那麼根據這兩個藥,一個治氣沖,一個治嘔逆的這種性能上看,他都有下達之性,都有往下的力量,而升發的力量不強。
就這兩個藥合到一起,固然能使人出汗,但是不至於大出汗。
凡是大出汗的藥都往上升發的力量非常強,旁的咱們沒吃過,大蔥就吃過,大蔥往上升發的力量就強,所以容易出汗,而是容易出大汗。
這個麻黃也是,這個藥非常的輕,往上升發的力量非常的強。
這個桂枝和生薑啊,他都有下達之性,往上升發的力量不強。
咱們講太陽病也是,他這個汗要出,全是從上體部,所以越升發的藥使汗越容易出。
他為什麼摘取這兩個藥呢?
你看看這個病,“陽浮而陰弱”,就是津液有所損傷了,你再大發汗,那更損傷津液,所以不要大發汗,採取這麼兩個發汗的藥,而不採取麻黃。
那麼另外這兩個藥啊,都有健胃作用。
桂枝也是揮發性的藥,辛,有點稍甘,那麼他刺激胃,也能健胃。
這個生薑也是,生薑咱們都知道,古人食不離薑,就是起健胃作用的。
這兩個藥啊,都有健胃作用。
同時配合甘草、大棗,這都是純甘之品哪,甜藥,是甜能補脾,補脾就是健胃。
所以這個桂枝生薑,再配合甘草大棗,他就有補益胃氣的作用。
那麼這四個藥,甘,溫,這個甘溫擱到一起他又怕出汗出多了。
那麼這個病,中風的病啊,已經喪失人的體液了,他出汗嘛,再出多,人得虛下來,這可不行,所以他加芍藥,芍藥這個藥其實他不是酸,但是這個藥不利於發汗。
在本經上說它是味苦,微寒,他這個苦,這個桂枝生薑,他是辣呀,辛嘛,用苦以制辛,使他辛散的力量更讓他小;
同時這個苦微寒的藥配他這個甜藥,還養液。
所以一個藥的應用兩方面照顧,一方面制桂姜之辛,辛散的辛,同時一方面又助甘草大棗,甘藥以養液,他這個寒嘛。那麼這樣五個藥擱起來你再看一看,他既是發汗、解熱藥,這個發汗就解熱,我們夏天出汗不就散體溫嘛,所以它既是發汗解熱,同時又是安中建胃,增加養液,安中養液,滋液的一種藥。
所以對於上面由於精氣虛,力不足以驅邪,雖汗出而邪不去者,用這個正好。
精氣虛,亢進衛氣,增強精氣,這樣就使邪不得以伏留於肌肉,後面要講的,這叫解肌。
這才能解除這個疾病,這是根據這個藥物分析,對這個病的治療的作用。
那麼,我們再來看看這個藥,根據後邊它的煎服法來說,擱七升水,我們現在不要擱這麼多水,他是三服藥,他一堆兒煎,取三升。
古人的升也小的多,要是大升,一回吃一升,那還了得了。
他的一升就是現在一茶杯,你看他每服一升,就象我們現在吃一回藥一樣的量,沒有我們的飯碗大,就象小茶杯那麼一杯。
他們有考據的,大概是不是現在還有那麼東西,他們以前還有看到的,漢時候的一升,就像咱們現在那個大酒盅,東北那塊叫(…)的那種酒盅,大,個也是很大,但是沒有碗大,他就那麼大。
所以我們現在呢,就是一茶杯。
那麼,這個水就擱三茶杯就行了。
你看他七升煮取三升,我們要擱三杯煮取一杯那是蠻好的。
不過這點我們還是要考據,就是煎藥的問題,古人他用微火煎,這個微火呀,
它慢慢的使藥的成份溶解到水裡去。
我們現在這個灶不行,都是用這個汽油,煤氣。
這火,暴,這樣子水要多擱點,按理應該是要用微火,早些時候這個柴火,而且不要讓它大,慢慢慢慢煎,所以這個煎藥於治療的作用都有關係。
你看我們要炒個菜,火候要不對頭還不好吃,你吃這個藥,更厲害了,要治病的。
我們應該遵照古法,應該用微火,但是現在一般生活條件變了,這個微火也是比較難。要是用那個風窩煤火也行,小一點呀,慢慢煎,那水就可以少擱。
否則,這水就要多擱,時間就要跟上。
那麼這個藥呀,他一回吃一升,就是一小碗。
而且吃完這個藥,你看看他要喝稀粥,要服稀粥“一升餘”,比服這個吃藥的量要大點,藥僅喝一升,這要一升餘,以助藥力。
你看看這個全書呀,只是喝桂枝湯有喝稀粥,再沒有喝稀粥的辦法了。什麼道理呀?
這就是增強精氣。它有了甘溫的藥來鼓舞胃氣,在這期間再喝點稀粥,這個精氣是要能盛,這些都是挺要緊的。這才足以驅邪,再一有汗,這個邪就解了,不要發大汗。
“溫覆令一時許”,溫覆就是要蓋一蓋,不蓋也不會發汗的,雖然這個藥是發汗藥,你吃完藥,跑外頭逛去,也不會發汗的。
“溫覆”就是多蓋點,差不多“一時許”,就是現在兩鐘頭,古人一時辰合現在兩鐘頭。
“遍身漐漐”,“漐漐”就是微汗。
“微似有汗者益佳”,頂好要出汗而不出汗才好,微似有汗,身上發潮糊糊的,那最好了。
“不可令如水流漓”,大汗亡陽那就壞了,病必不除,所以這個發汗也要告訴患者。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這也要緊,這個發汗傷人津液的,如果吃一服,汗出,病也好了,那後頭那個藥就不要吃了。
“不必盡劑”,它盡劑是三服藥,一服藥就是吃一回。
假若,頭一回藥吃下去,不出汗,“更服,依前法”。
“更服”,還無汗,方法得變變了。
“後服小促其間”,這時候再給他吃呀,這個時間要縮短。“半日許”,就半天,要“令三服盡”。那麼現在呢,就是半天內兩個鐘頭吃一回。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如果這個病比較重,白天晚上一起吃。
”周時觀之“,就是 24 小時,古人就是 12 個時辰。白天晚上一起吃,經過 24 小時,好好觀察。
“服一劑盡”,病沒完全好,“病證猶在者,更作服”,給他吃第二劑,一劑就是三劑呀。
“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如果汗還不出,可以吃兩三劑,三劑就是現在的九劑呀。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這是一般服藥應該戒口的地方,
按理這說都是對的,真要是得熱病呀,他也不想吃。尤其這個五辛、生冷,它與吃藥是有妨礙的。
你看這個藥吧,它不要發大汗,你要真吃辣的東西,它就配合這個藥要發大汗了,那就不對了,所以該戒口的還是要戒口。
為什麼這一段我要這麼詳細的說呢?
這就證明桂枝湯不是個了不起的藥。
因為現在呀,把這個桂枝看的都是熱的不得了。
就我們這裡也是,你開桂枝呀,這個病發燒怎麼還吃桂枝呀?
你看看,(傷寒論)是吃桂枝沒有不發燒的,這個書就這樣的,你一看就知道了,而且它非常平穩,不會發大汗的。
這是發汗之中講(究)養胃增津液的一種辦法,不傷人,所以這個藥最平穩不過了。
所以他告你,吃了不發汗再吃,不發汗再吃,就是發汗病沒完全好也可以再吃。
那麼以後,就不每一個方劑都這麼說了。
因為這個桂枝湯呀,現在也有這個陋習,都不敢用。
在陳修園那時候就有過這個情形,福建,陳修園是福建人,福建就怕桂枝,那也是南方,陳修園用過之後,大家一看用桂枝挺好,後來那個地方後來也用到四錢五錢,也不咱的,大家還敢用。
陳修園在閩候,閩候那個地方要有熟人可以打聽,他那邊對桂枝後來就不怕了。
這是頭一節,太陽中風,發熱汗出,惡寒惡風,那麼這個一定,不一定幹嘔,這種太陽中風證,可以用桂枝湯,道理咱們都講過了。
 
本帖最后由 晚香堂 于 2013-8-1 19:39 编辑

由于第十二条录音太长,尝试多次都没有成功,现改为分段的压缩文件,请多谅解。
 

附件

  • 012.part01.rar
    1.4 MB · 查看: 25
  • 012.part02.rar
    1.4 MB · 查看: 24
  • 012.part03.rar
    1.4 MB · 查看: 19
  • 012.part04.rar
    1.4 MB · 查看: 20
  • 012.part05.rar
    1.4 MB · 查看: 24
  • 012.part06.rar
    1.4 MB · 查看: 22
  • 012.part07.rar
    1.4 MB · 查看: 23
  • 012.part09.rar
    1.4 MB · 查看: 42
  • 012.part10.rar
    1.4 MB · 查看: 22
  • 012.part08.rar
    1.4 MB · 查看: 24
由于第十二条录音太长,尝试多次都没有成功,现改为分段的压缩文件,请多谅解。
 

附件

  • 012.part11.rar
    1.4 MB · 查看: 25
  • 012.part12.rar
    1.4 MB · 查看: 24
  • 012.part13.rar
    1.4 MB · 查看: 28
  • 012.part14.rar
    1.4 MB · 查看: 24
  • 012.part15.rar
    1.4 MB · 查看: 29
  • 012.part16.rar
    1.4 MB · 查看: 28
  • 012.part17.rar
    1.4 MB · 查看: 26
  • 012.part18.rar
    1.4 MB · 查看: 20
  • 012.part19.rar
    1.4 MB · 查看: 22
  • 012.part20.rar
    1.4 MB · 查看: 328
由于第十二条录音太长,尝试多次都没有成功,现改为分段的压缩文件,请多谅解。















【晚香堂注:桂枝湯為群方之主,有空可以多聽,我聽了不下10次,我感到越聽越有意思】
 

附件

  • 012.part21.rar
    1.4 MB · 查看: 27
  • 012.part22.rar
    1.4 MB · 查看: 23
  • 012.part23.rar
    1.4 MB · 查看: 21
  • 012.part24.rar
    1.4 MB · 查看: 20
  • 012.part25.rar
    1.4 MB · 查看: 24
  • 012.part26.rar
    1.4 MB · 查看: 23
  • 012.part27.rar
    688.3 KB · 查看: 15
本帖最后由 晚香堂 于 2013-8-2 20:03 编辑

第13條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
那麼這一條有什麼意思呢?
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這和上頭差不多呀!
他有用意的,這個仲景的書就這樣的,他還怕你呀(認為)桂枝湯就是(用於)中風,中風證,離開這個就不能用了。
這段不是了,這段他說凡是太陽病,只要是太陽病,屬於這一類的病,他要有頭痛發熱,汗出惡風,就用桂枝湯,沒問題的,你不必管他中風不中風。
這是中醫辯證的精神,從這書上也看出來了。
所以這個桂枝湯的主要應用呀,就是在表證的時候發熱汗出惡風,他一汗出沒有不惡風的,所以這個時候用是沒有錯的。
他這段的意思呀就是怕你由於前一條太陽中風,必須是中風才用,但是後世呀,這條還沒人注意。
就認為桂枝湯是散風邪的,要不是風就不能用,這是錯的。
 

附件

  • 第13條录音.rar
    1.6 MB · 查看: 17
本帖最后由 晚香堂 于 2013-8-2 20:24 编辑

第14條
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這個“項背強幾幾”啊,“幾幾”這兩個字是象形字。
這個本來是成無己注呀,就是伸脖子的這麼一種形狀,伸頸狀,他也解釋明白這個意思了。
實質這個字你查字典沒有,是說小鳥學飛的時候,它這個羽毛不豐啊,飛不起來,腦袋往前伸伸的樣子,叫做“幾幾”。
那麼由於這個項背特別強,強就是拘緊呐。這個脖子啊萎軟不自如,就叫做“幾幾”。
伸著脖子,左右的運轉不自如。
那麼這個太陽病,限於這個“項背強幾幾”的這種情況,“反汗出惡風者”,這擱個“反”字,它後頭有這麼一段,它說“太陽病,項背強幾幾者,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
它沖這一段來的。
它說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全是由於無汗而惡風,用葛根湯。
那麼現在呢,擱個反汗出,與那個就不一樣了,那個無汗,而這個是反汗出。
這個字用的用的用意呀,特意擱個“反”,幹什麼呢,讓你對這兩個方劑作個鑒別。
全是“項背強幾幾”,無汗者是葛根湯,有汗者就是桂枝加葛根湯。這擱個反字啊,就把這個內容給揭示開了,擱個反字讓你比較,就是讓你比較那一段,那麼後頭就快講到了,這是兩個方劑應用的主要鑒別點,葛根湯和桂枝加葛根湯。
那麼這個項背強,就是項背這個地方肌肉發痙攣,它痙攣的厲害,就是痙病了,就要背弓反張了。
輕者就是“幾幾”然,就是腦袋彆扭,脖子伸著運轉不自然。
這是肌肉的關係,肌肉發痙攣。
這個葛根湯,葛根這個藥,在本草上說是,主消渴,身大熱,是個清涼性的解肌藥,而有作用這個“項背強幾幾”,就是項背肌肉拘急呀,葛根湯有這個作用,有這個醫療上的作用。
那麼其他都是桂枝湯證,別看他沒寫,這個太陽病就貫穿了,然後太陽病汗出惡風,就概括頭前那兩段了,太陽病,頭項強痛,怕冷啊,同時再有汗出惡風呢,這就是桂枝湯證。
但是“項背強幾幾”桂枝湯治不了,所以他加一味葛根,這個葛根呐,有治項背拘急的特能,所以加入到桂枝湯裡頭,它就治桂枝湯證而項背強急的這麼一種證候。
那麼這個方劑呢,這個書上是錯的,麻黃不應該有,有麻黃就是葛根湯嘍,後頭單有一個葛根湯,這個趙開美本他擱個麻黃,你們把它勾掉。
而且這個藥物的分量也不對,這個芍藥、桂枝也都應該三兩,他是桂枝湯的加味,就是桂枝湯加上四兩葛根就對了,旁的應該照舊就對了。
那個葛根湯啊,桂枝和芍藥都減量了,這個書啊把葛根湯擱這個地方了,這不叫桂枝加葛根湯了,所以這個是錯的。
在書上應該把它改了,麻黃去掉,芍藥擱三兩,桂枝還是擱三兩,那麼這個方子的煎服法與桂枝湯一樣,但是不必喝稀粥。
我們在臨床上應用呢,就是桂枝湯證,一切合乎桂枝湯,同時項背強幾幾。
太陽病只是項強啊,這個牽連到背了,非加葛根不可。
 

附件

  • 第14條录音.rar
    6.3 MB · 查看: 202
本帖最后由 晚香堂 于 2013-8-5 21:34 编辑

第15條
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沖者,不可與之。
這一段也挺有意思,太陽病啊,它是依法當發汗,吃下藥是錯誤的,誤治。那麼,誤治後這個變證是多端呐。
如果這個患者呀,感覺有氣上沖,從哪往上沖啊,從小腹往胸上沖。
這是一種自覺症狀,所以我們要問病人。
這個時候啊,表未解,可與桂枝湯,和前面的服法一樣,也要喝了桂枝湯之後,要喝一碗稀粥。
那麼這個氣上沖是怎麼回事啊?這個我們就是要看以前太陽病是怎麼的一種病了。
這個太陽病我們開始講了,這就是機體對外邪它要鬥爭,它想怎麼的呢?
我們方才還講呢,《內經》上也是這樣,邪氣交爭於骨肉嘛,想要把這個病邪呀從上半身,以發汗的這種作用解除到體表,沒解出去,解除不了,限於自然的量能啊,他就發現太陽病的這種證候,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就發現這種證候。
那麼這個時候這個大夫呢,你得幫助機體驅除病邪就對了。
你再治理以下,它這機體這個機能啊,由裡往外往上,想要發汗,這大夫給吃瀉藥了,這不正給生理機能一個相反的打擊嗎。
那麼這時候就看這個患病的人體呀機能的強弱了,如果機能強,亢盛,它不但沒使這病有變化,而反到給下藥以回擊,這個病人就感覺有氣上沖,這是個神經的證候。
那麼如果不氣上沖呢,這個機能就受不了下藥的打擊,那這個病就變了,就陷於裡了,離開表了你就別給吃桂枝湯了。
所以這個氣上沖在這塊的反映啊,正反映這個病體保持了保持不了原來的抗病的機制。
所以中醫這點的觀察我認為是很寶貴的,永遠是正邪交爭。
那麼我們治病啊,把正與邪鬥爭的這個機制,給予相反的阻礙,這個病是要壞的。那麼這個應發汗幫助機體解除疾病就對了,你吃瀉藥,正與這種機制一個相反的作用,那麼機體反倒反抗這個,這說明它這個證象還沒變,還是那個機制,所以還可以給桂枝湯。
為什麼吃桂枝湯呢?這個也要注意,它本來太陽病,下之後,這沒提自汗啊,為什麼使桂枝湯呢?
它這個下傷津液。桂枝湯,這個就看出來了,汗吐下這種治療,這都是攻啊,都是治實證的辦法呀,全足以亡津液、亡血液,所以經過這一種治療而有表證,決不能再發汗了,不能用麻黃湯了,必須用桂枝湯。
為什麼?桂枝湯,它是安中養液而來解除疾病的。
所以凡是津液有所損傷之後,有表證,用桂枝湯,不能用麻黃湯,不管他有汗沒汗。
這個凡是太陽病,下之後而表不解,這還得使桂枝湯。
表不解,有什麼證候呢?這是一個,一種,他氣上沖,那說明表沒解。
那麼可以與桂枝湯,根據前邊,還得喝稀粥的方法。
“若不上沖者”,這個病就已經變成壞病了,那就隨症治之了,你不能再給吃桂枝湯,不是說下後,就得吃桂枝湯,也不是的,得辨證。
 

附件

  • 第15條录音.rar
    5.7 MB · 查看: 222
本帖最后由 晚香堂 于 2013-8-5 21:39 编辑

第16條
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到這是一段,底下這個是另一段。“桂枝本為解肌”呀,應該另一段,這個擱一段是錯了,成無己本呀就是分為兩段。
那麼這段說的呀,太陽病將三天,經過發汗,發汗是對的,太陽病當發汗嗎。
發汗沒好,如果表不解,你還得想法子服桂枝湯。
那麼這個大夫啊,就是三天的功夫,發汗他還沒好,他就是若吐若下若溫針,亂來一陣,這些治療都是錯誤的,所以這個病仍不解,這個病不會好的,此為壞病。
這個不解呀,就是治壞之病呀,他這麼樣子又吐又下又溫針,這個病決不會再在表了,它是逆治而成的壞病。
這一段它也跟上邊有關係,說“下之後,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但不能說是你經過治完了這個病不解,就吃桂枝湯,這也是不對的,他這是僅舉一個例子。
這都在桂枝湯的基礎上,而來論述的,哪個應該用,哪個不應該用。
如果治壞的病了,那可就不能用了,所以“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那桂枝(湯)不是一個萬能的藥啊。那得怎麼辦呢?詳審其脈症,那麼他這個書啊,就是辨脈辨證,看其結果“知犯何逆”,這個“知犯何逆”面很廣,不是光問他是怎麼治壞的,那個是可以問的,不是不可以問的,主要的還是在這個結果,他是津液亡失太厲害的變化裡虛證啊,或者由於這種錯誤而邪入內呀,是發生陷胸湯證了,是發生陽明證了,或者發生陰寒重症,這都不一定的,這都是治逆的結果,“知犯何逆”,讓你考察這些東西,隨證治之,這是中醫辨證的主要精神,這句話不要把它輕易放過了。
中醫治病就是隨證治之,不是你拿腦瓜想。
那麼有什麼證,你就應該怎麼治,現桂枝湯證用桂枝湯,現承氣湯證用承氣湯,這叫隨證治之,隨所現之證而來治療,不是你那麼想,那不是中醫辨證,這很重要這句話,它是一貫全書這句話。
所以剛才講這個桂枝湯,在臨床上你遇到桂枝湯(證),這個證候合適,你就用你的,什麼病都是,隨證治之嘛。
底下,這是又一段了,“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這也是圍繞著桂枝湯來論說的。
他說還有一個同是太陽病,到這一點啊,他說的是桂枝湯的醫療作用了,那麼桂枝湯本為解肌而設,什麼叫做解肌呀?
中風,頭一段我就給講了,這個病邪深,就是這個精氣不足以驅邪,他反倒出汗了,可是這個邪呀,趁著出汗之虛,而入肌肉之內啊,它離開表皮了,表皮虛了,這個病整個在肌肉這個階段,桂枝湯就是解肌肉那塊的不和,去那塊的病,怎麼去呀?就頭前講的這個,安中養液,增強精氣。
這不虛呀,邪在這呆不住,這個精氣充實於肌肉了,再一出汗,邪就跑了,它在那呆不住了。
它是解肌,主要的目的就是我們方才講的,它是安中養液,充實精氣,這個力量足以驅邪了,那麼再一汗,邪就走了,所謂之解肌。與專門來發表的,讓他出汗的那種方劑,麻黃湯,是大有區別,是不同的。
所以他底下接著,“若脈浮緊”,咱們說那個陽浮陰弱啊,在桂枝湯,浮之中,按著沒力量。
脈浮而緊,這個脈呀緊聚有力,這個緊啊,我上頭說了,就脈的寬度上來看的,它這個脈道是緊束有力,那裡頭充血的情形是相當嚴重了,就像一個膠皮管子,你灌得溜緊,就是打氣它緊,咱們都騎自行車呀,自行車軲轆氣打得蹦蹦的,拿手一按緊啊,你把氣放了一半,一按就是緩弱,這個緊說明裡頭血液充實。
“發熱汗不出”啊,它也像桂枝湯證發熱,但是呢就是汗不得出,汗不出不是說不出汗,是汗不得出,他這個精氣充實在體表,所以血管裡充滿液體,它就是皮表不開,出不來汗,一出汗馬上就能好,他這個精氣不是虛,一點都不虛,反倒實,由於這個實,造成汗不出。
這時再給吃桂枝湯,那了不得了,桂枝湯它是增益體液的,就是精氣呀,這就變成實實之禍了。
本來就實,你還讓他增加津液,增加精氣,那就實上加實了,這個在《內經》上就是“實實”嘛,實證,又當虛證治,再讓它實,這就是實實之弊也!
這個病只能夠是更加惡化,而不會好。
所以他就再三叮嚀,“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這都是這個感冒,外感,該要用麻黃湯的用桂枝湯不行,反過來呢,應該用桂枝湯的用麻黃湯也不行,後邊就要講了。
那麼桂枝湯這個作用啊,不是單純的發汗藥,“本為解肌”,所以到這個地方把這個醫療作用啊,他才點出來。
那麼解肌的方法呢,他就要安中養液,增強精氣,而來達到解肌的目的,那與單獨發汗的藥是不同的。
 

附件

  • 第16條录音.rar
    9.1 MB · 查看: 200
本帖最后由 晚香堂 于 2013-8-6 21:33 编辑

第17條
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這個酒客病啊,就是病酒,病酒的人。
這個過飲的人常得酒病啊,我們那邊就有老喝酒就得酒毒。酒毒,這個人就大便不通了,那麼人也是汗出。
那麼這一類的病,它是因為酒這個東西蘊濕蘊熱,它由裡往外蒸,也出汗,你這個你拿它當桂枝證可不行,所以病酒的人,他是老喝酒呀是吧,他是蘊濕蘊熱而汗出,這個它是在裡呀,桂枝湯它是解熱,它是解外熱,裡熱千萬不能用。
“得之則嘔”,裡頭有熱,這個病酒的人他喜清涼啊,他裡頭有熱嘛,有濕有熱,而不喜甘溫。
這個桂枝湯是甘溫藥啊,甘溫除熱,除表熱除外熱。
而且還得精氣虛,精氣不虛用著都不行。
要用它呢,怎麼樣子,反助其熱,壅逆於上啊,一定要嘔的,這個甘藥多壅,壅者往上壅啊,這再加上溫,裡頭還有熱,那以熱及熱,非吐不可。
所以這個桂枝湯啊,應該戒之用這個地方,第一個提出來,就同是表證,脈浮緊,無汗,那麼汗不出這種發熱,那是表實證,那是麻黃湯證,不能用,雖然在表有熱也不能用,因為這個脈浮緊而無汗,無汗不能用。
這一節呢,雖然汗出,裡熱也不能用,他擱個酒客病,來說裡熱也不能用。
你要用了吧,用了非吐不可。
所以這個桂枝,我們這個裡熱的病,你千萬不要用,所以他頭前明說嗎,“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必須有個太陽病在那,這個可是一個主要條件。
裡熱不行,裡熱有汗也是不行,這就說明咱們要是平時看病啊,也不能片面看問題。
哎呀!說一出汗就是精氣虛,看著出汗了就用桂枝湯,這可不行啊,那可是出錯誤的,這必須要全面觀察,第一個確定它是太陽病,太陽病發熱汗出,那你可以用桂枝湯。
沒有,不是太陽病,裡熱的問題,那用它壞了,一定要嘔的。
 

附件

  • 第17條录音.rar
    3.9 MB · 查看: 178
第18條
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
喘家,平時就有喘的人叫喘家。
那麼他患了桂枝湯證,你打算也給他作桂枝湯服之啊,可他平時就喘,當然他得外感還是喘,這你對這個喘也得照顧,所以用桂枝湯那是必然的了,你還要加厚樸杏子才好呢。………(音訊缺失)。
你方子還是得加減變化呀,他這也舉個例子,他比方說吧這個喘家,那麼他外感了,是桂枝湯證,就像我們頭前那個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脈緩,這類的情況,肯定是桂枝湯證了,但他喘,那再加厚樸、杏子較為好。
 

附件

  • 第18條录音.rar
    1.2 MB · 查看: 179
本帖最后由 晚香堂 于 2013-8-7 21:14 编辑

第19條
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
這是警戒。裡熱吃桂枝湯,一定吐。
這個發汗啊,傷津液,裡熱反倒更助熱。
你們看這個《金匱要略肺痿肺癰》那節就知道了,他說熱在上焦為肺痿,這個肺痿怎麼來的,就是熱在上焦。
那麼底下他又說了,肺痿之病從何得之?
他說頭一個從發汗,或從發汗,或從消渴,或從快藥下之啊,都是傷津液。
裡熱,你再助其熱,再使他傷其津液,這個沒有不傷害肺的,這個肺為嫩髒,也容易傷,而且熱傷血脈,那麼血氣凝滯,它就要為癰膿之變,這個你們回頭看看那個《金匱要略肺痿肺癰》那一篇就知道了。
這個就是在這,內熱的,你要拿那個甘溫藥,讓它往上呢,壅於上,准傷肺。
這不是說吃一回了,那麼如果他吐了,說明這個熱往上壅的相當嚴重了。
那麼如果這個熱久久不去,其後必吐膿血,所以這個應該戒甚啊,這個危害呀相當嚴重啊。
這個不能治裡熱,裡熱攻表,這根本就不行的,況且桂枝這種甘溫藥更不行。
 

附件

  • 第19條录音.rar
    2.1 MB · 查看: 24
本帖最后由 晚香堂 于 2013-8-7 21:33 编辑

第20條
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這個與“桂枝本為解肌”那節正是相反的,那個是桂枝湯不能用於麻黃湯證,“脈浮緊,發熱汗不出”那個麻黃湯證。
這個呢,它是桂枝湯證誤用了麻黃湯,它這裡含義是這樣的,它這個書上倒沒明寫啊,它是太陽病桂枝湯證,而用麻黃湯發其汗,遂漏不止。
怎麼知道它是這個意思,就從一個“遂”字,這個“遂”字是一個褒貶組詞法,古人用字他淨在字上琢磨,“遂”發汗“遂”就汗漏不止,這個發汗是錯誤的呀。
太陽病不應該發汗嗎,但桂枝證用麻黃湯發汗是錯誤的,所以發汗“遂”就而汗漏不止,大汗亡陽。
“其人惡風“,這個惡風就根頭前那個,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
光(只的意思)惡風寒了,他不發熱,這就說是現陰證了,表當然也沒解,大汗淋漓,病必不除。
由於津液喪失太多,“小便難”。這個體液大量亡失,小便沒有,所以說“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四肢微有些拘急,就是痙攣。而屈伸費勁,難以屈伸,就是彎回來,伸出去,一曲一伸嘛,這都是由於津液喪失太多了,組織枯燥才有這個情況,這個肌肉馬上就有拘攣這種情況。
這就由於這個病發汗過了,應該用桂枝湯,用了麻黃湯了,虛極就變成陰證了。那麼這個汗多體溫下降的當然也是多了,所以亡津液同時也能亡陽。那麼這個時候用桂枝湯就不行,得加附子。這個附子這個藥啊,他是個辛溫,是個熱藥,他有亢奮作用,同時這個藥在臨床上體會,他能夠復興這個代謝機能。是生物都老在新陳代謝,這種機能要是陳衰,附子很有恢復他的力量。如果這種機能陳衰,反映在裡,就說下利清穀,四肢逆厥,反映於裡,你要用附子配合乾薑這個藥,四逆湯、通脈四逆湯都是。那麼如果這種陳衰的機能反映於表,這就是反映於外表,你就用附子配伍麻黃桂枝這類的藥。如少陰病,後來要講了,麻黃附子細辛湯,他也同太陽病一樣,該發汗也得用麻黃,該解肌也得用桂枝,這個法度,這裡也是。這個汗漏不止還直門出汗,這個發汗是不行了,也得解肌。但得解肌因這麼樣子虛,而現陰寒的狀態,你使用桂枝湯是不行了,非用附子,大力附子。這個吃下去,既能夠達到解表的作用,同時這種陳衰機能也能恢復。所以附子這個藥啊,有這些作用。那麼這個可見也是少陰病範圍,但是少陰病裡頭,,也就是桂枝湯證,而現陰虛證(此處指陰證)的話,加附子。
陰虛證表證陰虛還是一種少陰,這個表證有兩種:一種是太陽,表陽證;一種是少陰,表陰證。那麼這個桂枝加附子呢?就是桂枝證而現於陰證,就是少陰病現桂枝湯證,就是這麼一個情形。那你光用桂枝湯是不行的,他是一味惡寒而不發熱,當然也怕風。他也出汗,出汗出的更凶了。
那麼我們來應用呢,比方說少陰病,他有自汗,脈微細,但欲寐,這些情況,那你不能用麻黃附子甘草湯,雖然無裡證,也不能用麻黃附子甘草湯,你得用桂枝湯加附子,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我們對這個方劑的這個應用的標準,就是桂枝湯證而現少陰病。當然了本段的說法也可以作參考嘛,汗漏不止哪,四肢拘急,難以屈伸哪,惡風的厲害,不發燒。發燒也不一定不發燒,但人不發熱。
 

附件

  • 第20條录音.rar
    6.9 MB · 查看: 179
本帖最后由 晚香堂 于 2013-8-8 20:39 编辑



第21條
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這個脈促,這個各家的注解我認為都有問題,都根據王叔和的說法,說是“數中一止,謂之促脈”。就是快脈,有時候一止,我認為欠通,這個不對。
凡是“一止”,脈跳跳一止,就叫作結脈。
無論數中見之,或遲中見之,都叫作結脈。
結脈有數有遲,那麼這個促,咱們平時說短促,近,促近,就是靠近。
這個促脈,就是促與上,與外的意思,就是靠近於上,靠近於外。靠近於外,就是只見到上頭,上頭就是寸位。
所以只是關以上浮,關以下沉,這麼一種脈象。
尤其這一段,更注意說明這個問題,你們看看這一段,他說下之後,我們頭前講的桂枝湯,“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如前法”,也是今天講的。
那麼這一段的“胸滿”是什麼東西?
就是氣上沖啊。
他吃了瀉藥了,下之後,太陽病,不應該下,吃了瀉藥了,就氣上沖,氣上沖可表沒解呢,氣上沖以至於胸滿,沖的挺厲害。
氣沖於上,同時他由於吃下藥,虛其裡。
那麼可見上實,氣沖的關係,下虛。脈也應之,浮見上頭下邊就虛。
所以這個脈與證是相應的,絕不象他們說的“數中一止”,沒有那麼大的熱,那麼大的熱他不就燒起來了,不是,促,都是熱,他這個不是,他由於氣上沖,那麼上邊,所以這個脈,他浮在關以上,叫寸。
而由於瀉下的關係,腹氣虛,所以這個下脈沉,關以下沉,應該是那個脈。
那麼由於表沒解,還用桂枝湯,同上邊桂枝湯一樣,由於這個浮,虛了,我們後頭就有了,桂枝加芍藥,“腹滿時痛者,桂枝加芍藥”,他把芍藥三錢增到六錢,腹滿時痛要加芍藥。
在這把他去了你想什麼道理?
腹虛,不但不滿,而腹氣虛了,所以他把芍藥不要了,這個我們在臨床上用芍藥的確是治腹滿,我常治肝病啊,常治肝病把芍藥大量用,這個下腹滿他就起作用,那麼滿的反面就是不滿,虛的厲害了反倒,那就要去芍藥,這不就這個道理。
那麼底下虛,上頭實,所以脈也應之上浮而下沉,這不很對嘛!決不是數中一止。
那麼這個桂枝去芍藥,就是這個桂枝湯證氣沖的更厲害,我們剛才講了桂枝湯,這個芍藥這個藥呀,能制桂姜的辛散。
那麼氣沖的厲害,這個桂枝要發揮作用,桂枝治氣上沖,所以芍藥在裡頭有礙于桂枝,同時腹氣虛,它也不應該要,所以把它去掉了。
那麼這個方劑的體會呀,就是桂枝湯證氣沖比桂枝湯較為厲害一些,而胸滿,脈促者,我們根據這個來用它,沒問題。
這是桂枝湯的一個變化,桂枝湯去芍藥,這個方子加減也挺管用,以這個方子為基礎。
另外還有一個變化,就是桂枝湯把這個大棗生薑也去掉了,就是桂枝甘草湯,這是桂枝湯又一個變化,桂枝湯有這麼三個大階段。
這是一個,這個就是胸比較滿,桂枝治氣上沖,那麼他又是腹氣比較虛,所以把芍藥去掉。
 

附件

  • 第21條录音.rar
    5.7 MB · 查看: 190
本帖最后由 晚香堂 于 2013-8-8 20:41 编辑

第22條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這段和 21 條應該是一段,這個書擱成兩段了。
成無己本為一段,他說“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湯去芍藥湯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它是一段,這個書它擱成兩段,兩段這個前後就是不對頭了。
而且成無己他給改成“微惡寒”,“微惡寒”不對,他不是惡寒,假設是微微惡寒的話,那正是表不解嘛,加哪門子附子呀?
“微寒”是對的,這個“微寒”是接著上面這段,就是“脈促胸滿”,如果微陷於陰寒證,微寒,沒有那個惡字,趙開美本是對的,在《玉函經》是“微寒”,不是“微惡寒”,就是微陷於陰寒證。
那要加附子,那和桂枝加附子是一樣的。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這個方子運用很多,後頭的《痙濕暍病》風濕相搏裡就用這個方子起作用了。
桂枝湯證胸滿上沖比較劇勝一些,而滿脈促,他要用桂枝去芍藥。這個證,如果陷於陰寒證的話,要加附子。
 

附件

  • 第22條录音.rar
    1.8 MB · 查看: 193
本帖最后由 晚香堂 于 2013-8-11 13:18 编辑

第23條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
這是一節,這一大條分成三節。
頭一節,他說太陽病呀,在八九天的時候,真正的傷寒病在八九天的時候就是一個關口。
這個病好也在這個時候,危險期過去了。
可是病的惡化也在這個時候,這個八九天是這麼一個階段,在傷寒病裡。
假如這個病有了這麼一種變化,“如瘧狀”,發瘧疾大家都知道,定時發作,“發熱惡寒”,有定時的發熱惡寒,而且“熱多寒少”。這個表證呀以惡寒為主的,所以我們以後有很多的這個解(釋)的段落,(如)“惡寒者表未解”。
如果這個病要是去表,這個惡寒就要少,沒有表證的就不惡寒。所以每每的這個表證呀,我們以惡寒的輕重多少而來驗證表證之進退有無。
那麼這一節就說明這個,這個人變成現在這麼一個情形,定時發寒熱,可是熱多寒少,是不是這個病轉變了呢?
他底下又接著說了,“其人不嘔”,他要轉變這個少陽病呀,心煩喜嘔,他非要嘔不可,這個人不嘔,證明他沒傳少陽。
“清便欲自可”,清便欲自可就是大小便正常,二便正常了,也沒傳陽明。
陽明,大便燥結,小便黃赤,也沒有。
所以這個病即沒傳少陽,又沒傳陽明,只是一天二三度發,就是二三次發寒熱,而且熱多寒少,這麼一個病。
看看脈吧,“脈微緩者”。這個微緩不是又微又緩,是微見其緩,微微的緩,脈不數急,脈也不緊,見著他緩弱,這個緩弱說明這個病現在平靜。
咱們開始就講“脈若靜者為不傳也,脈若數急者為傳也“。
脈數急說明這個病正在發展變化,脈微見其緩弱,說明這個邪已經衰了。
可是這個病現在來說是沒好的,他還是發熱惡寒如瘧狀嘛,而且熱還偏多一點,但是這個熱多脈應該快呀,應該數急,脈反倒微緩,挺緩弱,意思也就是當然不是快了。
那麼根據這個脈與這個熱多寒少比較看,這個熱不要緊的,不久將好了。
因為這個脈見到緩弱,是邪衰的一種反應。
是的,尤其這個急性病,一來這個脈來都數急呀,而且應手帶緊,這個緊脈不是好現象。
假若這個脈也不緊了,緩弱了,也不快了,那麼這個病也就停止了往前進展。
尤其緩弱,邪氣已衰了,這個病就“不了了”了,言外就是說這個病不治也可以放心自愈。這是頭一段。
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
這又是一段。他說這個太陽病得個八九日,雖然是如瘧狀,一天兩天都發,那麼他不是熱多寒少,他是只惡寒,一味的惡寒。
而脈微,脈微是不足的脈了,這個脈微者為亡陽啊,他是沒津液呀,這是表裡俱衰啊。
這段也可以這麼講,就是太陽病得之八九日,沒有如瘧狀以下這些情況,太陽病得之八九日,這個人是只惡寒而脈微,這是表裡俱虛,陷於陰寒症狀。
那麼這個時候是不能夠再發汗、再吐、再下了。
這麼講也可以,沒有這個如瘧狀,不擱到上頭。
總而言之,他這第二段不是這一段所論述要說的,主題在下麵。頭一段所說的,欲愈者如瘧狀,一日二三度,發寒熱,熱多寒少,而且脈微見其緩弱,這是邪衰病有欲愈之兆,言外不治也可以。這一段說到八九日的時候,脈微而惡寒。
無熱而惡寒,這脈已深陷於裡,陰寒的一種證候,所以他叫表裡俱虛,不可再發汗、再吐、再下了。
怎麼辦呢?
就是用溫補的法子了,用什麼藥呀?
隨證治之,後頭他有,後頭有的是,治這個病,現在不是主要治這個。那麼底下就是第三段了。
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這個又反過來到頭前了,把他太陽病八九日…(音訊缺失)(第四講)。
那麼那個欲愈,他不會顏面赤紅啊。
他說如果這個人面色反有熱色,熱色就是紅啊,面色緣緣正赤啊,要是這樣的話這個病還不是要好的。
為什麼呢?這個古人有個名稱,叫做拂鬱在面,陽氣拂鬱在表嘛。所以這還是表沒解的一種證候,表熱它出不來,所以人這個臉發紅。
人不得小汗出,要一得小汗出就好了。
而且病人的身體呀發癢,要出汗它出不來,那麼水份含在皮膚裡頭,人發癢,你問問他准癢。
那麼這樣子所以他用小發汗方,宜桂枝麻黃各半湯主之。
為什麼用桂枝麻黃各半湯呢?你看看啊,這是桂枝麻黃湯的合方,各取小量,都是各取1/3,量極小。
為什麼呢?你看那個證候我給你們分析分析你們就明白了。
所以這個合方啊,是兩個病合併到一起,你得有個認識。
你看這段說的很好,如瘧狀,那就是定時發寒熱,不過這個他寫到頭前了,後頭有這個,說是啊,人髒無他病,時發熱汗出者桂枝湯主之,時發熱汗出,時發熱就是定時發熱,而汗出,這就是桂枝湯證。
古人叫營衛不調啊,營衛不諧啊。那麼這一段你們看一看,如瘧狀,就是定時發寒熱了,定時發寒熱他象桂枝湯證又不是整個桂枝湯證,定時發熱汗出才是桂枝湯證,他這個雖然定時發熱多,寒是少,但是他不汗出,桂枝湯證有一半,那一半不汗出是什麼呀,不得小汗出,出不來汗,麻黃湯證的一半嘛,是不是。
所以我們對於這個合方啊,你對這個方證不熟啊,你就是搞不清楚。
他這個即有桂枝湯證時發熱這麼一個問題在裡頭,可是不完全是桂枝湯證,完全是桂枝湯證就不用麻黃湯了,他又有不得小汗出這麼一種麻黃湯證,可是麻黃湯他只能夠發汗,它不能夠治時發熱,如瘧狀它不能治。
所以這兩個方證啊都具備都不全,所以他是合方治療。
但是這個病非常的輕,一日二三度發寒熱而且脈微緩,這是欲愈的一種情況。
就由於浮鬱在表,表還沒完全解,得個小汗就能解,所以這個方劑藥用的非常的輕。
你們看一看桂枝一兩十六株(去皮),一兩十六株啊再拿三除,才多點啊,這都是古制啊,一兩是二十四株,六株是一分,一兩是四分,這是古時候度量衡的制度。
不到二兩,二十四株一兩,十六株。
底下都一樣了芍藥、生薑、甘草、麻黃各一兩,你看一兩拿三除,古制才三錢掛點零,古制一兩合現在三錢,那很輕了,它也是三付呀,才幾分的藥,很輕很輕了。
再看看底下的煎服法,“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這是一個定則,煎藥的法則,麻黃這個藥啊,它這個沫子纏腦袋,所以煎麻黃都要先煮一兩開,把沫子撇一撇,這現在還是應該遵守的,把那沫子撇了。
“內諸藥”,再把其他的要擱裡頭,煮取一升八合。
他古人呐,他是量病用藥,他不但藥量輕,吃的也輕,一升八合他均了三次吃,每次吃六合,不象咱們頭前吃桂枝湯,一回吃一升,這地方咱們在臨床上都要注意了,這個輕病不但藥量輕,而且每次也得少,所以這是個方法,在這個方子上要注意了。
病重,量重,要多吃;
病輕,量小,要少用。
溫服六合,三六一十八。
“本雲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這個方子本來是這麼說的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併為六合,他把桂枝湯也煎出來,麻黃湯也煎出來,這個裡頭倒三合,那個裡頭倒三合,三合就是 1/3了,一升拿出三合不就是 1/3 嗎,然後兩個擱到一起,不就是六合了嘛,十合為一升,頓服,源起呀這個方劑呀是這麼注明的。
那麼現在呢?張仲景就把它放到一個方子裡了,它就是這個分量了。那麼這個方子是小發汗的方,這個發汗很輕很輕的。
底下林藝他們給算這個分量,根據源起是怎麼擱的,但是這兩個方子的比例數,還是擱 1/3,兩個都是各半,等量,各取本方的多少。我們現在來用呢,也就是把桂枝湯取 1/3,麻黃湯取 1/3,但是相重的藥不要加在一起,你象甘草吧,桂枝湯有甘草,麻黃湯也有甘草,把兩個藥加起來也不行,合到一起,這個共有的藥味呀,就根據大量的用,那不同的呢,就按前面的合法,如果 1/3 取 1/3的量就行。
你象桂枝、麻黃原先都是三錢呐,各取一錢就行了。
再少你還可以再輕取,那也不是固定的,研究這個東西也是,它不是固定的。
我們在臨床是呢,根據病的情況,我們還可以少取,就是麻黃一錢,也沒有大發汗的,這不足以大法汗。
 

附件

  • 第23-1條录音.rar
    4.9 MB · 查看: 172
  • 第23-2條录音.rar
    2.4 MB · 查看: 154
  • 第23-3條录音.rar
    9.8 MB · 查看: 173
本帖最后由 晚香堂 于 2013-8-11 13:32 编辑

第24條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這種事情不常遭遇的,本來他是桂枝湯證,開始吃桂枝湯的時侯啊,不但病沒好,反煩不解。
這個桂枝湯證不是不煩,煩得並不厲害,吃了桂枝湯了,汗出身和,應該不煩了。
而這裡反起了相反的作用,反煩而表又不解。
這個不是桂枝湯有了毛病,是邪盛氣滯,咱們說肌不和了,在肌肉這一層啊比較實,所以這個藥力受阻,那麼這個時侯呢可以用針灸刺風池風府。
輔助治療的這個方法,這也不可不知的。
本來這個病人他是桂枝湯證,我們也給他用的桂枝湯,他反出了相反的作用,你要不知道這個作用就不好解決了,知道這個問題,哎!用針灸,刺完風池風府再用桂枝湯那就得好了。
那麼這種事在臨床上我一生都沒遭遇到,但是古人這麼說就可能會有這種情形,咱們也不可不知的。
 

附件

  • 第24條录音.rar
    2.1 MB · 查看: 160
本帖最后由 晚香堂 于 2013-8-11 13:39 编辑

第25條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二麻黃一湯方
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芍藥一兩六銖麻黃十六銖(去節)杏仁十六個(去皮尖)大棗五枚(擘)生薑一兩六銖(切)甘草一兩二銖(炙)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
本雲:桂枝湯二份,麻黃湯一份,合為二升,分再用。今合為一方。將息如前法。
這個頭一節啊,“脈洪大”是錯的,這個講到後頭就知道了,他這應該是脈浮,洪大呀改個浮就對了,後頭有。
桂枝湯發汗後外不解,脈浮者還用桂枝湯。
這個洪大是錯的。這個洪大是個實熱之像,白虎湯證下邊有啊,恐怕抄寫的時侯他把下麵那個脈寫到這裡了,這是錯的。
脈浮,脈浮他病在表嘛。那麼已經服過桂枝湯了,服的不合法。我們頭前講桂枝湯啊,就是微服漐漐汗出,要是似汗出者更益佳,大汗流離病必不除嘛,這個就是犯這個(弊)病了。那麼吃了桂枝湯,大捂大蓋啊,人出了一身大汗,這個表是不會解的,如果脈浮者可以吃桂枝湯如前方,還像以前服用桂枝湯的方法。
那麼這一段,這裡頭也說明一個定法啊,如果是表證我們發汗後,就是桂枝湯發汗後表不解還用桂枝湯,那麼麻黃湯發汗後表不解呢可不能用麻黃湯了,也是用桂枝湯,這也是一種定法,所以桂枝湯看起來是一個平穩的藥啊,它這個傷津液不重的。
那麼下之後也是,太陽病不可下之,要是下之後表不解呢,也可以用桂枝湯。
那麼下也傷津液啊,津液有傷而表不解,那只能用桂枝湯,這桂枝湯我們以前講了既是一個解表去熱,同時呢它也是安中養液,所以那個大汗出之後而表不解脈浮,而仍然可以“服桂枝湯如前法”。
“若形如瘧,一日再發者”,他如果定時發寒熱,就是瘧疾了,一陣冷一陣熱的,一天啊再發,兩次,那麼這個是需要桂枝二麻黃一湯。
為什麼呢?他這個地方啊,說如果吃完桂枝湯之後大汗出之後,他不出汗了,而是變成瘧疾似的,一天兩次發寒熱,這個定時發熱這是桂枝湯證,咱們沒講到這個地方,頭前也有了,桂枝麻黃各半湯咱們也說了,可是他沒有汗,這就是麻黃湯證。
但是他這一段啊桂枝湯證多,與上面那個是身必癢,那個汗啊吃藥出不來那個樣子,而且面有熱色,那個麻黃湯證啊就要比這個湯證多一點,所以古人這個用藥嚴的很呐。
那麼這個形似瘧,他也沒有汗,可是麻黃湯證呢上面那個對著一看就知道了,他比那個少,沒有“身必癢不得小汗出”,那個沒有,其它要出汗的情形沒有,所以這樣子麻黃更少了,所以中醫這個辨證呐,要拿著這個書看呐嚴的很,所以這樣才能好病,他用桂枝二麻黃一湯。
這桂枝二麻黃一這個方劑啊,也是一個極輕極輕的。
你看看後頭它那個方子的解釋就知道,他說“本雲:桂枝湯二份,麻黃湯一份,合為二升,分再用”。
他說本來啊,他是這麼一個對藥物的用法,桂枝湯用二份,麻黃湯用一份,共計喝多少呢,共計喝兩升,這個合法呀他古人是這麼個辦法。
麻黃湯也煎好了,桂枝湯也煎好了,那麼隨便拿一個東西也行啊,拿一個匙子也行納,你舀二匙子桂枝湯,舀一匙子麻黃湯,往另一個器皿舀,共計舀兩碗,那麼他們倆還是二比一之比,所以呀原來的本雲,就是這個方子仲景以前呐,是這麼個辦法,就是把這兩個藥方,桂枝湯取二麻黃湯取一,取到二升,然後分成兩份服。
那麼現在張仲景呢,他就把這個方子啊,藥物合成一方了,將息如前法,將息就是面肉五辛那個禁忌呀什麼的,但是這個不要喝稀粥了。
根據藥物的分析啊,他這說桂枝湯取5/12,桂枝湯份量根據原方的和法啊取5/12,麻黃湯他取的是這底下也有,取的是2/9,這2/9和5/12比啊,也正是2 比1。
他這個取法呐藥量更輕了,輕的很了,所以這個方子吃下去並不大出汗,稍捂一捂、蓋一蓋也就是微微的透表而已。
所以桂枝湯,得的桂枝湯證,服用不合法呀,也容易造成大汗出而病不解,如果這個脈還浮,不是洪大啊,洪大要改它,那麼還可以與桂枝湯,像以前的那個飲服法,如果病變成這麼一個病,就像瘧疾似的,定時發寒熱,一天發兩次,那麼這個時侯啊應該少發汗,它用桂枝二麻黃一湯,這一節的意思是這個意思。
 

附件

  • 第25條录音.rar
    8.5 MB · 查看: 175
本帖最后由 晚香堂 于 2013-8-12 21:21 编辑

第26條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二十六啊,這一段,就沖著這一節說的。
那麼服桂枝湯大汗出之後,這個變症多端啊。
那麼由於喪失津液,最容易,津液喪失,陽明內結,也是常有的事情。
二十六呢就說這個,“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你看這才是脈洪大呢,“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它是由於服桂枝湯,這個都不是錯用藥啊,都不是誤治啊,這就說明,這個表證這個期間是桂枝湯證,那麼服桂枝湯,服桂枝湯不應該大出汗,就是這個護理人呐沒搞好,大捂大蓋,他是大汗出。
這個大汗出啊,這個病絕對不好的,由於喪失津液太厲害,那麼反倒造成胃不和這個裡熱,所以大煩渴不解。
這個“大煩渴不解”,不是表不解了,那麼服桂枝湯大汗出後,表沒有了,可這個由於津液喪失,它就動了裡熱了。
“大煩渴不解”,煩躁也厲害,渴得也厲害,這時候脈呢洪大,脈洪大是裡熱的情形,所以上邊那個“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是錯的,那麼這也看出來了,那個應該是脈浮。
這個裡熱大煩渴,這是白虎加人參湯證。
這個白虎湯證啊,不一定渴。脈洪大,身熱有汗,口舌乾燥,這就可以是白虎湯證。
但是津液太傷,他就要渴了。
津液傷他渴的時候啊,你必須加人參兼以健胃。
這個要是熱,津液傷了,咱們後世就不這麼治了,後世認為這個呀,都得滋陰。
究竟是胃氣不復,你這個津液不生,尤其它是在白虎湯這個基礎上大量用石膏,更容易影響胃,所以必須加健胃的東西。咱們現在也說呀,這個人參是補氣的,補氣就生津液,它就是起(生津液的作用)。
人參這個主治呀,它治心下痞硬啊,就是治這個胃,胃虛有心下痞硬的這種情況,你吃人參就對頭了,後面有的是加人參的這種方劑,那好理解的。
一般對這個白虎湯啊,大家都知道這個石膏是個解渴藥,其實它是除熱藥,它不一定渴,主要的這個(治)渴的是人參,這個我們在這個書上就可以看出來,凡是白虎湯沒有一個說渴的,你們看一看就知道了,連《金匱要略》帶這個《傷寒論》,是加人參都是渴,“欲飲水數升”啊,“渴欲飲水”啊,象這個“大煩渴”啊,全要加人參,可見這個人參啊,它是有健胃生津的作用,也就後世說的補氣呀,古人這個氣分,在他的書上就是津液。
這是這一段,服桂枝湯,由於大汗出,那麼上邊說呢,要是脈浮,還在表,可以與桂枝湯,如果“形似瘧”,這個也在表,也在表不過它是桂枝(湯)麻黃(湯)共有的證候。
那麼定時發寒熱,這是桂枝湯證,可桂枝湯證呢,它要有汗出的,“時發熱汗出者桂枝湯主之”,那後頭就有的,這個他不汗出,不汗出呢當然有麻黃湯證,由於桂枝湯證明顯,麻黃湯證不明顯,所以它這個麻黃湯少擱,桂枝湯多擱。那麼桂枝二麻黃一湯這個方劑,我們要用它,怎麼用呢?
我們遇到一個病,是桂枝湯證比較多,麻黃湯證比較少,也需要解表,讓他微汗,可以用這個方子,他只能夠得小汗啊。可是服桂枝湯大汗出,還能夠由於津液喪失太多,動了裡熱,而為白虎加人參湯證,就是大煩渴,脈洪大,就是我們方才講的這一節。這個白虎加人參湯這個方劑呢,看後頭就行了,知母、石膏、甘草、粳米。(音訊缺失)。
但是這個藥確實還得有,煩躁,這個知母去煩躁,那麼知母配合石膏,苦寒,加這個石膏更寒了,那麼這個胃受不了,所以他要擱粳米、甘草,這兩個藥啊,它都是一個甘藥啊,咱們說甘藥補脾嘛,其實那也不光補脾。
它這種甘藥啊,尤其這個粳米,咱們這個一般拿這個大米熬粥呢就知道了,它粘得很,它生一種膠粘質,那麼西醫說它這個是種粘滑藥了,甘草也是,這個擱到一起煎,我們吃下去,它能把這個胃使它不吸收,在胃裡頭,它能夠掛一層這個粘滑藥,就起這個作用的,它能保護胃,它對這個知母石膏這麼個大苦寒的,對胃沒什麼毛病,所以古人這個藥配伍得非常有意思,他擱大量的甘藥。
那麼如果他渴,那麼你光用甘草粳米這個藥,也不足以濟事了,你非擱人參。
這個人參它是健胃的,那麼它配合甘草、粳米,那麼這個胃氣才能夠複健起來。
這兩個藥去熱,這三個藥健胃生津嘛,所以這個大煩渴,這個津液虧到這麼一個份子上了,你非得加人參不可。
我們一般用呢,當然是,要是不煩渴,只是口舌乾燥,人煩躁,脈洪大,也可以使白虎湯,他不渴也可以使,但是那不必加人參。這個藥的這個煎服法,這個書說的還挺好,那麼這五味藥,煮米熟,這個米熟了,這個湯也好了。
那麼這個是這種藥它煎的時間都長,它以水一鬥啊,你看那旁的,六七味藥它都是七升,或者六升,唯獨這白虎湯它擱一鬥,它就煮長時間。
那麼米熟了,這個湯也成了,這時候把渣子去了,溫服一升,日三服。
所以咱們要是對有石膏配伍的這種方劑,那麼也要多用點水,時間要它長一點,咱們現在也常常地把這個石膏單煎,也可以的,先下鍋。
 

附件

  • 第26-1條录音.rar
    5.9 MB · 查看: 113
  • 第26-2條录音.rar
    3.2 MB · 查看: 153
本帖最后由 晚香堂 于 2013-8-12 21:26 编辑

第27條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這一節,一般的講的也都是錯的多。
這個太陽病啊,發熱惡寒說明還在表了,但是熱多寒少,這個熱多寒少啊,它是沖著這個發熱惡寒說的,不是這個病特別的有壯熱,不是那個樣子,它把這個發熱惡寒,那麼在這個發熱惡寒的這個情況,熱較比多而寒較比少,不是在這個發熱惡寒之後另有大熱而惡寒少,不是那個意思。那麼這個寒少啊,我們講太陽病,太陽病的惡寒是一個主要的證候啊。這個寒少說明這個表啊,要罷,就要解了。那麼這個病呢雖然發熱惡寒,但是由於熱多寒少,那麼這個病啊表欲解,熱不退,恐怕要轉成陽明裡熱的病,它是這麼個意思。可是轉成陽明裡熱呢,你看前面白虎湯(26條白虎加人參湯),脈洪大,這個脈微弱。微弱在這也是有兩個意思,一方面沖上面說的,雖然發熱惡寒,但是它寒少,表證欲去了,雖然這個熱較比多,但是脈微弱,這個外邪已去啊,所以沒有多大裡熱,這個脈微弱還有一個意思,底下他注了,“此無陽也”,這個“無陽”就是津液,就指津液說的。他這個書上啊,尤其在表證的時候,他常說的無陽都是指這津液,脈微者為亡陽嘛。脈弱,咱們頭前講了,陽浮而陰弱,那個弱就是血少了。總而言之就是氣血俱虛呀,就是津液血液都少啊,所以他說“此無陽也”。“此無陽也”,不指這熱說的,上面明明說的發熱惡寒,熱多寒少,還此無陽也,還沒有熱,這不是瞎扯嗎。這一句真就有這麼注的,這麼注就是錯的。這個此無陽也,沒有津液,就是亡失津液。“不可發汗”,這個發汗啊,最耗傷津液了,那麼唯獨這個津液虛,所以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那麼這個表不解怎麼辦呢?還發熱惡寒嘛,那麼就稍稍地用桂枝二越婢一湯清肅其表裡。這也是個發汗藥啊,發汗藥呢但是它不大發汗。這個越婢湯啊,在這個《傷寒論》裡沒有,在《金匱要略》裡頭有。它就是麻黃、甘草、大棗、生薑、石膏,這幾個藥就叫越婢湯,那麼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就是桂枝湯了,它是桂枝二越婢一。
這個越婢湯治什麼呢?在《金匱》裡頭啊《水氣篇》裡頭有,它治風水。所謂風水啊就是全身腫了,脈浮,出汗,身上沒大熱,同那個麻杏石甘湯差不多。麻杏石甘湯不也是嘛,喘而汗出,身無大熱。它這個熱半陷於裡了,它這個汗出與桂枝湯的汗出是不一樣的,它這個由裡往外,就是蒸而汗出,但是不到陽明病蒸蒸發熱汗出,不到那個,所以無大熱呢。無大熱啊就是沖著陽明裡實說的,真正裡實那蒸蒸發熱啊,那身上熱得很。它這個無大熱,不到那個程度,但是裡頭也有熱,所以擱石膏,但是表也有,他擱麻黃。越婢湯這個麻黃用的量大呀,他用六錢。我們要治這個表有水氣,你要是發水氣,麻黃非重用不可。那麼在這個方子裡麻黃用量相當輕啊,他把這個越婢湯用八分之一。源起這個麻黃用六兩,我們現在用就是六錢,18克,要拿8除呢,不到一錢了,那很輕很輕的了。這個桂枝湯啊,用的是四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也是二倍嗎,所以用桂枝湯用的比較多,但是也特別少。他把這兩個方子合起來用了,合起來用呢,就失去越婢湯的作用了。
我方才講了,想要發水氣,麻黃必須重用,那麼連一錢也不到,它就不能去水氣了。那麼桂枝配伍麻黃啊,我們在臨床上這個藥物配伍的規律要知道,桂枝配合麻黃出大汗,而石膏配合麻黃呢反倒治汗出。你看這個方子呢,既有桂枝湯加麻黃,可以出點汗,但是又配伍石膏,出汗也不大,所以這個方子它清肅表裡啊,它能夠去裡熱,因為有石膏的關係,也能稍稍解外,有微量的麻黃,那麼大部分呢還是桂枝湯證。我們結合這一段就可以看出,桂枝湯證比較多。由於桂枝湯證主要是津液虛,脈微弱,要有表不解,還現桂枝湯證,但又不完全是桂枝湯證,他沒有汗出。你看這一段裡頭啊,他說“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並沒有汗出。可是沒有汗出,又不能大發汗,因為脈微弱,桂枝湯證明顯,但是麻黃湯證不明顯,所以這個麻黃量特別小,而且他不擱桂枝二麻黃一湯,那個麻黃湯裡沒有石膏啊,因為還有熱,所以稍用點石膏,這個石膏量也不重。我們再看看這個分量,擱到一起呀,每一個藥只十八銖,古人這個度量衡啊二十四銖是一兩。那麼古人的一兩呢,我們現在開方子就是一錢,古人都是一煎煎三付藥嘛。這個十八銖不到一兩啊,一兩的四分之三。所以這個藥啊,藥量非常的輕。那麼吃了這個藥啊,要是表裡都有點熱,可以用,但是在這個發汗藥之中是最輕最輕不過的藥了,所以他擱個“不可發汗”,這個專指的是麻黃湯了。你說太陽病發熱惡寒,真正的表證無汗,我們一般常打算用麻黃湯。所以這個病啊,“脈微弱,此無陽也”,是萬不能發汗,不能用麻黃湯。我記得有一個人問過我這一段,說“此無陽不可發汗”,桂枝二越婢一湯是不是發汗藥?我說這個不一樣,它有所指,這個書說不可發汗,都是指的麻黃湯。那麼這個地方用麻黃湯就了不得了,那非壞不可。所以說“脈微弱者”,就是亡失津液,這個不能用麻黃湯來大發汗來,根據這種病情啊只能夠稍稍地清肅其表裡而已,所以用桂枝二越婢一湯。我們講到這,咱們講的這幾個方劑都是小發汗法。咱們頭前講的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和這個桂枝二越婢一湯,這幾個方劑也各有不同。桂枝麻黃各半湯就是桂枝湯與麻黃湯,這兩個證候相合,大致差不了什麼,但是不可大發汗,全是小發汗法,藥量都特別輕。桂枝二麻黃一湯呢,是桂枝湯證多,而麻黃湯證少,也是小發汗法,這個方子尤其小發汗。不但有表證,裡頭也有熱,所以熱多寒少,在這個地方你就看出來了,他這個表證要罷了,熱多寒少,有入裡之勢,但是這個病非常地輕,脈微弱也就是邪輕的一個問題了,同時啊這個人津液也虛。這個不但麻黃湯用不得,用一般的桂枝湯也是不行的。所以他一方面用桂枝麻黃稍解其表,另一方面用石膏清其裡熱,它是這麼一個方劑。
 

附件

  • 第27條录音.rar
    11.5 MB · 查看: 264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