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想学中医吗?

饮食物的进入利用和代谢谢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饮食对于人体生命的维持也是相当重要的,所以,我们必须要了解饮食物的进入、下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运化、浊物的外排和营养物质的利用等。

饮食物的进入
饮食物的进入靠的是肾。

一、生理
我们都知道,人体中只有气具有自主运动性,其他物质都是在气的带动下才运行的,饮食物的进入也不例外。
没有外界空气的进入,饮食物就不可能进入人体(排除外力强制进行的情况)。试想,你在呼气的时候能将饭吃进来吗?肯定不能。前面已经谈过,外界空气的进入,是靠肾的功能发挥,因肾主纳气。肾的功能发挥就是肾气,所以,饮食物的进入靠的就是肾气,并非我们常说的胃气。
胃属于腑,只是一个受盛器官,所谓胃气,就是胃的功能,即受盛功能。一个受盛器官是不可能把饮食物“吃”进体内的。胃就相当于汽车里的油箱一样,只具有受盛功能,外界油的进入却与它无关。
故而,《素问•水热穴论》篇说“肾者,胃之关也”。

二、病理
由于肾主纳气,食随气入,所以,能不能吃在于肾;脾主思,故而,想不想吃在于脾。当一个人进食量减少时,有以下三种情况:
1、想吃而不能吃
①、肾的功能下降所致。这时,就要看肾的本藏自病还是其他原因导致的肾功能相对下降:大病之后、失治误治之后,导致肾功能极度低下的病人,这时的想吃而不能吃就是本藏自病;另一种常见情况就是宿食积聚,“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由于宿食的占位而导致不能食,这就是他因导致肾功能的不能正常发挥所致。
②、有某种东西堵塞:如现在西医上的喉部肿瘤等,导致想吃而不能吃,这也是他因导致肾功能不能正常发挥所致。
③、胃体受损,吃进去的东西无以受盛,使得肾功能“自我下降”而出现想吃但不能吃的情况。
所以,对于想吃而不能吃的病人,一定要从以上三个方面来考虑。
治疗上:
A、因肾本藏问题的,我们就要补肾纳气,药物可选用山药、吴茱萸、核桃、熟地等。
B、他因导致的,一定要消除病因。因气滞导致的,用理气之法,选理气之药;因血瘀导致的,用理血之法,选活血化瘀之药;因痰湿导致的,用通利之法,选逐痰去湿之药;因积食导致的,用除积之法,选消食通滞之药。当然,更要治疗导致积食停滞的原因。
民间有一办法:伤什么食就把什么东西烧焦后温水冲服,效果很好。比如吃面食导致的停食胃胀,可把馒头烧焦,服用即可。注意,服后要多喝水。
还有一单方:砂仁烧焦,服用,有点酸苦味,效果很不错。
C、胃体受损的:形体属阴,故而滋胃阴之法最为常用,下面就用几个常见病症说明一下。
a胃溃疡:西医病名。属于中医上的胃体受损,治疗上首先要用滋阴法,药物选用石斛、天花粉、玉竹、沙参、生地、麦冬、芦根等;其次,溃疡有脓和出血情况存在,旧的不去,新的不生,故而排脓法要用,药物可选黄芪、白芷、皂角刺等,虽然乳香、没药也排脓,但有一定的刺激性,故此时应慎用;止血药物很多,我常用的是乌贼骨,止血制酸,效果不错;最后,一定要根据中医的辨证用药,有热的,散热,药物可选连翘、柴胡、薄荷等;有寒的,散寒,药物可选良姜、生姜、丁香、肉桂等;虚的,补虚,黄芪、党参、白术、山药等可以选用;实的,泄实,气滞用陈皮、木香、枳壳、柴胡等;活血用当归、赤芍、丹参等;去痰用半夏、茯苓、苍术、白芥子等。
b胃下垂:西医病名。中医上有升提之药,如黄芪、柴胡、升麻、葛根等,就是专门针对下垂病症而设的,所以,见到胃下垂,首先要想到升提;其次,还要想到胃下垂的原因,一个是气虚,一个是积食:气虚,胃体不堪重负而下陷,出现下垂,治疗上需补,药物选用黄芪、党参、白术、苍术、山药等;积食,可使胃体承受的重量增加,日久导致下垂,可用助消化之品,如山楂、麦芽、神曲、内金等,通滞之品可选玉片、厚朴、枳实等;最后,再结合中医辨证而用药。
更多的大夫在临床上治疗胃下垂常选用补中益气汤,不过最好要加用枳壳和益母草。有人做过试验,不加这两种药物,效果不好。我的经验是:如果要用这个方剂加味治疗,必须对症,且益母草的量要用到30到60克,枳壳必须要炒用,其量也要用到30到90克,效果才好。
我常用一单方,效果也不错:就是把炒白术90到150克装到猪肚中,煎煮到猪肚熟,什么也不放,喝汤、吃肚,一次就可缓解甚至治愈胃下垂。
c萎缩性胃炎:西医病名,为胃体损伤之病,首先,要滋阴,选用石斛、天花粉、生地之类;其次,热胀冷缩,缩为寒所致(阴血不足也可导致,临床时需明辨),故而,也要适当加用散寒之药,如吴茱萸、高良姜、干姜等;缩,则血脉不通,故而,活血药是必用之品,可选当归、赤芍、川芎、丹参、乳香、没药、水蛭等;萎缩,相当于痉挛,故而还要用解痉药,如蜈蚣、全虫、僵蚕、地龙、白芍等;病久郁热,组方时也要适当地选用连翘、柴胡、薄荷等药物(和上面的散寒法可并用);有炎症,就有渗出物,这个病理产物属于中医上的痰湿范畴,故而,临床治疗时的治标还应祛痰利湿。
当然,病人的舌脉、症状是中医辨证的关键。
《中医杂志》1987年的第二期上谈到,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取宁夏枸杞子,洗净,烘干,打碎分装。每日20克,分两次于空腹时嚼服,2个月为1疗程。服药期间一般停用其他中西药物。共治疗20例,经2---4个月观察,显效15例,有效5例。
当年,我们的班主任一见到胃脘部有问题的病人,更多的是选用二陈汤加减治疗,以化痰利湿,这是因为“中焦之病:中间为痰湿,左边为死血,右边为积食”。胃脘部在中间,其病症的治疗更多是用二陈汤为主加减治疗,以化痰利湿;而西医上的脂肪肝、肝硬化等肝部的病症在右边,治疗时用消食导滞法为主,效果不错;西医上的脾脏肿大等病症发病部位在左边,治疗时用活血化瘀法为主,疗效确切。
2、能吃而不想吃:能吃,说明肾功能正常;脾主思,不想吃,说明脾功能下降。
在排除正常吃饱了饭的情况之下,遇见能吃而不想吃的病人,我们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①、脾失健运:如果脾失健运,则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不能正常运化,导致持续堆积,便出现不欲食的情况。而脾气不足和中寒都可导致脾失健运;脾主思,思虑过度更可伤脾,故而,在生活当中经常能见到因思虑而不欲食之人。
②、肝之疏泄太过:因肝木克脾土,肝气太强时,克制脾功能,使脾的运化功能降低,出现不欲食。生活当中也能遇到大怒之后“气得不想吃饭”,原因就在于此(有些人越生气越能吃,则是生气的轻症)。这里,建议想要保健的人们:在吃饭的时候千万不要生气。因为“怒伤肝”,当生气的时候,更多的肾、脾之气都转化为肝气(这点将在后面谈述),如果遇到吃饭,则可导致饮食物在胃中不能正常下降而出现宿食滞留,不但有胀闷堵之感,更可发生其他杂病---这是根据“气的转化特点”而作出的推理;“怒则气上”,生气之后,气上而不降,则导致胃中的食物不能随气下降而出现滞留,导致病态发生---这是根据“气的运行特点”作出的推理。总之,吃饭时的生气很是不好。
③、挑食,不喜欢的食物,不欲食。针对这种情况,采用疏导之法,培养好的习惯,纠正偏食。不能乱用药物,毕竟“是药三分毒”。
治疗时:在把饭菜做可口的基础之上,要用诱导之法,循序渐进,改变不良习惯。
3、不想吃也不能吃
脾肾两伤所致。在补虚的同时更要针对病因做治疗。

三、养生
历代医家,没有几个不注意保护胃气的,而胃气,就是胃的功能。胃为仓禀之官,水谷之海,所以,饮食物的养生更是至关重要。这里,我简单谈谈:
1、饮食
现在的好多人都不知道该吃什么好,其实,只要把握两点即可:
①、天人相应,食时令之物即可。
时令蔬菜是指那些根据蔬菜生长特点,在自然环境条件下,通过人工栽培管理(或野生),采收后新鲜上市的蔬菜。这些蔬菜的最大特点是采收时间与春、夏、秋、冬四季密切相关,所以消费者把它们称为时令蔬菜。吃时令蔬菜有两方面的好处:
A 是口味、营养比较好。不同的蔬菜品种,由于遗传特性不同,适应在不同季节、不同环境下生长,在适宜的条件下长得最健壮,营养最丰富,口味最佳。如青菜,适应低温气候,夏天收获的青菜口味清淡,冬季收获的青菜吃起来味甜质糯,十分爽口。有经验的消费者都知道,霜打过的青菜味更甜,这是因为低温时青菜里的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成麦芽糖,麦芽糖又转化成易溶于水的葡萄糖,使得细胞液内糖份浓度增加,既增强了植株抗冻能力,也增加了甜度和口感。又如冬季的菠菜,不仅口味甜糯,营养含量也比夏季菠菜多8倍;相反,像番茄、黄瓜等蔬菜适应在较高温环境下生长,七月份采收的果实其维生素C含量是一月份采收的二倍。所以从营养和口味角度来看,时令蔬菜能达到完美的效果。
B 是符合人体健康需要。孔子说过“不时不食”,意思是吃东西要按季节、按时令,什么季节吃什么东西。民间也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要医生开药方”的说法,不仅是说萝卜和姜的营养丰富,而且从中医学角度来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姜有发散排毒作用,食姜排毒之后,人体功能更有利于发挥;萝卜被喻为“小人参”,具有很强的滋补作用,故而,更有利于养形体。
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本土之物,应本地之气而成,养本方之人,更使天人相应。故而,外来之物只能品尝,或当药物来纠人病之所偏可以,万万不可当作食物而常吃。
2、保胃气,护胃体。
胃是人体中饮食物的受盛器官,相当于汽车、飞机的油箱。想想油箱对汽车、飞机的重要性就能知道胃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
①、避免饮食所伤。
过饱、过饥、过热、过凉、五味太过等都会伤及到胃。
②、按时饮食。
③、常食清淡之物。
 
饮食物的下降
饮食物下降靠的也是肾。

一、生理
胃中之物,又必须依靠肾的摄纳之气才可进入小肠,因为人体之中只有肾具有纳气功能,随着气的进入,饮食物才可下降。
生活当中,进食时吃辣椒后可增加人的饭量,“越辣越能吃”,原因为何?
金生水,辛味为肺所主,肺属金,而肾属水,食辣椒后可刺激肺而增强肾功能,由于饮食物的进入和下降是肾主管的,故而,肾功能增强后可出现“吃的很多”。

二、病理
饮食物下降过慢,则可导致积食证的出现;下降过快,则可出现易饥多食的症状。这里,我只说临床上两个常见的病症。

1、胃气不降
如果纳气功能丧失,则饮食物停滞不进;如果纳气功能低下,不能下降的饮食物就会食滞胃脘,形成积食。
所以,见到积食证,我们不但要考虑是否是脾虚不运所致,更要看肾的功能是否正常,不要只用消食化积之药来治疗。
由此也可以知道,以前更多书上的“胃气不降”实为肾不纳气的另一种表现。
也许有人会问:我们常说的胃气不降出现的呃逆是怎么回事?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胃气?气是脏腑发挥功能的物质,胃气,就是胃的功能,就是受盛饮食物。
下来,我再说说胃气不降的问题。由于“腑宜空”,胃中之物不下降而滞留,使得肾要更多的发挥功能,清气被利用后会产生过多的浊气,这时,肺就要发挥自己的功能来排浊气,根据就近原则,浊气从口中排出,轻则嗳气,重则出现呃逆。
这就是“胃气不降”而出现呃逆的原因。
所以,我们以前中医上的“胃气不降”实际上说的是“胃中的饮食物不下降”。

2、肝气犯胃
中医诊断学里说肝气犯胃后可有“脘胁胀闷疼痛,嗳气呃逆,嘈杂吞酸,烦躁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带数象”的临床表现。这些症状都有其发病机理:
肝气,就是肝功能。肝的功能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了,只有一个,就是主疏泄,即疏通道路之后让清、浊气按人体所需而运行;而胃的功能就是受盛饮食物。
现在出现了肝气犯胃之病症,就说明肝因某种原因而出现功能异常,疏通道路之后,让气进入受盛饮食物的胃中,这样胃中之气增多,就出现了脘胀、嘈杂;酸为肝所主,随气一并进入胃中就出现了吞酸症状;气有余便是火,故而就有火热症状出现,如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等;浊气必排,而肺主排气,根据就近原则而排浊,于是就出现恶心、嗳气和呃逆这些症状;肝主两胁,而胁胀痛则是肝功能失常之后气郁于本部而出现的症状。
生活当中有句骂人的话“见某人就恶心”,也是来源于中医:
肝开窍于目,肝的功能是主疏泄。好看的东西能养目,丑陋可怕的东西能伤目,如果猛然间不该看见的东西刺激眼睛之后,就会引起肝功能的一过性增强,疏泄太过,浊气冲击过强,肝木克脾胃之土:由于脾具有运化功能,是动的,可以“运而化之”;但胃为受盛器官,是静的,故胃中之浊气过多之后,只能靠肺进行外排,肺排浊气,轻则出现恶心、嗳气,重者则出现呃逆、呕吐等病症。这就是由于不正常的“看”而引起的人体不适。比如好多人看到臭水沟里的东西之后出现的恶心呕吐等症状就是这个道理。不知何时,世人就借用中医上的这个道理,当厌恶某人、不愿见某人时就说见而感到恶心。

三、养生
由于饮食物不降,导致宿食停滞,可出现胃脘闷堵等不适感觉,故而,平时保健为第一要。
因为饮食物的下降靠的是肾,故而,强肾是关键。
黑为肾所主之色,平时常食黑色的补肾食物比较好。
偶尔食用黑焦之物亦可强肾纳气,促使饮食物的下降。
有胃病之人常食烧烤之馒头,对胃的恢复比较好。
说个冬季养胃法:
大枣、生姜、冰糖各适量,泡水当茶饮,效果很好。注意:有糖尿病的人在饮用时一定要去掉冰糖。
说个健胃单方:
三个乌梅七个枣,十个杏仁一块捣,十人胃病十一好。
 
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靠的还是肾。

一、生理
西医知识告诉我们:饮食物中营养物质的消化主要靠胃酸、胆汁和胰腺分泌的胰液,而这些在中医上都属于津液的范畴,而肾主津液,故而,营养物质的消化靠的是肾。
中医知识告诉我们:气是人体内唯一具有自主运动的物质,营养物质的吸收,是在气的进入运动下进行的。而气的进入即纳气为肾主管,故而,营养物质的吸收靠的也是肾。
知道为什么“三仙”是“焦”的其消食效果才好吗?就是因为“焦”为黑色,黑色入肾,有补肾之功。现代研究,“焦”的物质有一定的吸附功能。而肾主纳摄,这种“吸附”不就是肾的纳摄功能之体现吗?

二、病理
吸收消化不好,营养物质滞留,可出现胃的堵闷感;肾“矫枉过正”的超常发挥功能,清气被利用之后,使得浊气产生过多,则可使人体出现胃胀感。
临床上常常能见到胃部有堵闷感的病人,我们在治疗时用助消化药如焦三仙、鸡内金等和导滞药如赭石、玉片等的同时,少佐一点补肾纳气之药如山药、熟地、磁石等,效果很是不错。
对于消化不良出现的胃胀问题,用降气排浊之品如厚朴、玉片、川楝子、陈皮、木香等可很快缓解症状。也可用民间一单方:服用少量烧焦的食物即可。
 
本帖最后由 阿壮 于 2014-3-15 13:44 编辑

营养物质和水液的运送
饮食物中营养物质和水液的运化靠的是脾。

一、生理

脾主运化,不只是运化饮食物中的水液,更运化由肾吸收而来的营养物质。包括运和化两方面。运,是运送,即把由肾吸收来的物质进行运送;化,是转化,即把运送的物质转化为血和津液,以补充它们的不足。

二、病理
如果脾的运化功能下降:吸收来的物质不能很好地转运,停滞于胃肠道,可形成积食积滞,这就是可以用健脾法来治疗积食积滞证的道理;吸收来的物质没有得到转运,又能导致血虚证的出现,这也是血虚证要用补脾法来治疗的道理。

三、养生

首先不能伤脾。脾主思,忧思忧虑而伤脾,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情绪。
其次,我们要健脾。黄色为脾所主,更多的黄色食物有补脾作用。如香蕉、芒果、山药、玉米、高粱、小麦等都可选择食用。
甘味健脾,所以,适量的服用甜味食物可以补脾。大多数人都知道,女性在月经期最好服用一定量的红糖,其道理就是红糖性温而味甘,有健脾作用,而脾能补充血液的不足,在月经期服用味甘之红糖以健脾而补血,虽月经排血,但体内之血却不亏,这样,人体也就没有什么不舒服的症状出现。
还有,一定要注意饮食物的质和量。如质硬不易消化之物会增加肾的负担,而过饱则会增大脾的运化负担等。


浊物的外排
浊物的外排靠的是肺。

一、生理
小肠“泌别清浊”,稠厚之浊物要运送到大肠,清稀之水液要运送到膀胱。由于这个时候是人体对浊物的外排,外排同样靠气,人体脏腑之中只有肺具有排气功能,故而,大肠中粪便的排出、膀胱中尿液的代谢谢都需要肺功能的正常发挥,这就是肺的“肃降”功能。

二、病理
1、肺的排浊不力可导致大便难。
当粪便和尿液达到一定量的时候,肺就发挥功能,开始外排:如果肺的外排之力大于肾的固摄之力,将二阴口打开,则二便外出;如果肺的外排之力小于肾的固摄之力,不能将二阴口打开,则二便内留。我们在某种特殊情况下的摄便和憋尿就是肾功能发挥之后不让肺打开二阴口的缘故。
所以,在临床上只要见到二便问题,就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首先,要看肾和肺的功能是否正常。肾功能低下者,健肾;肺功能低下者,补肺。
其次,大便问题还要从脾来考虑。由于脾主运化,不只运化营养物质,更运化水湿。如果脾的功能下降,运化不力,饮食物中的水液不能正常运送入血,致使其留入肠道,则出现肠道中水液过多,其重力超出了肾固摄“后阴”之力,导致泄泻;津液中的废弃水液不能运化到肠道,致使肠道干涩,“无水行舟”, 其干粘之力超出了肺的外推之力,这样就可导致大便难出。看看陈潮祖老先生的《中医治法与方剂》中的五苓散治疗便秘验案就可知:
1982年应邀到省干辽院诊病,每周两次。某,女,50余岁。自述大便困难,5—7日始一行,服药无效已有年矣。讯其四肢无力,别无所苦,面色淡黄,舌淡脉缓。遂嘱助手小许书五苓散一帖付之,亦未说明何以要用此方。第二周复去应诊,病人自述服此方后竟一日大便两次,一周来已一日一行。余问小许是否知道此方的道理?回答不知。余谓:便秘一证,无非四种基本病理,一是阴津枯竭,二是水津不布,三是传导无力,四是三焦气滞。今病人面色淡黄,舌淡脉缓,身软无力,显系肾的气化不及,以致水精不能四布,五经不能并行,虽有湿滞体表证象,肠道却见燥涩,与水肿而兼便秘同理。用此方化气行水,令其水精四布,内渗肠道,大便自然正常。医者但知五苓散能治气化失常的泄泻,不知能治气化不行的便秘,是对《内经》“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之理犹未透彻理解,亦对治病求本之旨尚未彻底明了。
这里也许有人要问,为什么饮食物进入胃和小肠靠的是肾,而进入大肠和膀胱却靠的是肺?
这是因为,对人体而言,进入胃和小肠,是入的过程,靠肾的纳气才能完成;而进入大肠和膀胱,则是出的过程,这个必须靠肺的排气才能完成。

2、肺的排浊不力可导致小便不能畅排。
同样,膀胱中小便的外出靠的还是肺功能的发挥,如果肺虚之后,排浊不力,就可以导致小便淋漓不出,外排不畅。

3、肺的排浊不力也可导致肥胖。
对于肥胖而言,更多的人说是由于吸收的多、消耗的少而形成的,这个说法是对的,但谈的只是表面原因,而没有谈到为什么吸收多的这个根本问题。
人体之吸收,胃中很少,更多的是在小肠。每个人都有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吸收够了,肺就把小肠中的东西赶快下送到大肠。如果小肠的排空时间正常,何有吸收增多之说?吸收多,只能说明饮食物在小肠中的停留时间延长所致,而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一个是大肠积滞;另一个是肺功能下降,排浊不力。
大肠中宿便积聚滞留,使得从小肠而来的物质下达受堵,导致这些物质长时间的呆在小肠,被迫人体吸收增多。而肺主管排浊,现浊物不能畅排,直接原因就是肺功能下降。
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肺气虚,肺的功能下降所致。常听说“喝口凉水都长肉”就是这个理。
临床上治疗肥胖,更多是用通滞泄便之法,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没有补肺,故而,多有反弹。

4、肺的排浊不力也可导致腹部胀大。
久坐之人,常见的问题就是腹部胀大,其原因为:饮食物腐化之气的顺排是必须通过肛门口外出的,而坐的这个姿势可使肛门口的收缩增强,这样势必就增加肺的排浊负担;经常性的坐,导致肺的排浊负担加重;肺伤之后,排浊不力,浊气和浊物同时滞留,腹部自然膨大。

三、养生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宿食、宿便等积滞不去,导致新的饮食物不容易进入和下降,则出现诸多病变。关于宿食,前面已经谈过了,这里再说一下宿便的去除。
网上搜搜,宋美龄的养生是从年轻时就开始每天晚上洗肠,晚年时依然头脑清楚,精神状态很好。所以,这是排浊的一个很好方法。
这种方法,普通老百姓都可以做。可以到专业的医院、门诊用结肠灌洗机做,我的门诊就有一台大型机器,效果很好。而且,费用是相当的低。
如果不方便,也可自己在家里做,方法是:
取单腔导尿管一根,剪掉后面的硬管结合部,将前面的圆头缓慢插入肛门内5—20 公分(在圆头部涂点香油则更好),再用50毫升的注射器通过外部之管头注入烧开过的温水(37°左右)100—2000毫升,过几分钟后去厕所,则大便立刻顺畅而下。
 
本帖最后由 阿壮 于 2014-3-15 14:02 编辑

养物质的利用
营养物质被人吸收之后,首先转化为血,其次,血中的营养物质进入津液而营养形体。

一、血

1、血的概念
血是运行于脉管之中的红色液态样物质。其内藏有气、精微物质、营养物质和水液。
藏于血中之气为营气,随着营气的运动,血液运行;精微物质,来源于髓;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和水液,他们都来源于饮食物。
血必须运行在脉管中,才能发挥它的生理效应。

2、血的生成和充盈
①、血的生成
人在出生之前,母体之中,体内之血由精所生;出生之后,精继续为血液提供精微物质。
西医上,胎儿之血由骨髓产生;出生之后,骨髓的主要作用还是造血,即生血。而骨髓,就是中医上的精。在这一点上,中西医不谋而合。
精为肾所主,故而,肾主管血的生成。
在临床上,遇到血的生成有问题的病变,中医是从肾来论治的,而西医则是从骨髓来论治的。
血的生成不足,可出现血虚证。
②、血的充盈
饮食物入胃,在脾的运化作用下将营养物质和水液送进血中,补充血的不足。
所以,脾为充血之脏。以前的中医书上都说“脾主统血”,实际上这里的“统”为“充”,因为血之所统在于脉,而脉为心所主。脾只能运化,补充血中营养物质和水液的不足。
凡是血中有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和精微物质不足的情况出现,就说明血的充盈不足。因血的充盈不足而导致的病症,也是我们所说的血虚证。
对于中医上血虚证的理解,有三种情况:一是血中的营养物质、精微物质不足;二是水液含量减少,即血容量的不足;三是前二者兼而有之。

3、血的运行
人体之中,具有自主运动功能的物质只有气,其他所有物质的运行都是随着气的运动而运行,血的运行也不例外。
存在于血中的气叫做营气。营气的运动推动着血的运行。充足且正常的营气是血运行的前提。如果营气不足,推动力下降,就可出现血流缓慢。由于血流缓慢,不只是可以导致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运送不及时而出现血虚证,更可致血中物质的瘀积,从而形成血瘀证。在临床上常听到的西医上之高血糖、高血脂、高血粘,就是因为血中营养物质的瘀积所致。
肝主疏泄而调气,所以,血的运行与肝的关系很是密切。
由于血行脉中,所以正常的脉是血运行的基础。随着血的运行,其内的物质才被运送到津液中,以补其不足。
如果脉的功能下降,就会出现血液外渗,比如临床上的紫癜;如果脉的功能丧失,则可出现血溢,比如衄血、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妇科的大出血等等。
脉是由心主管的,所以,血之所统在于心。

4、血之所藏
对人体而言,所需之气由空气而来,只要呼吸,随时都有,但人体中的营养物质和水液却来源于饮食物,不是时时都可以产生的,故而就要藏存。而血液就是藏存营养物质和水液的地方,所以,藏血就是藏营养物质和水液。
脉为血府,正常人体中的血液都藏在脉管中,而脉为心所主,故而,血为心所藏。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是心藏血,那么人体出现局部血虚的时候就应该责之于心,但为什么在临床上更多的是从肝论治那?
想想生活当中的仓库管理员,其工作就是保管库存内的物件,使其不得无故流失,但这些东西的使用权却不归仓库管理员所管。心主脉而藏血,就是说心保管着血液,使之不得外溢,所以,心就相当于仓库管理员;由于肾生血、脾充血,所以给仓库内放东西是肾和脾的工作;由于肝主疏泄,调气调血,所以,仓库里面东西的使用权就在于肝,现在,局部出现血虚,只能说明是肝没有及时的将仓库里的血调配到所需之地,故而,就要责之于肝,这就是临床上从肝来论治血虚之病症的原因。

5、血的生理功能
①、由于血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大量水液,故而,血的功能就是补充津液。
没有血液,就没有津液,津液不足,轻则百病皆出,重则生命不存。
临床上的补血生津就是这个道理。
②、血是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不论何种原因所形成的血虚、血瘀等,都可以出现神志活动的异常,比如健忘、多梦、失眠、神志恍惚甚或谵狂、昏迷等。

6、血的病理变化
在临床上,血的病理变化只有三种:血虚、血瘀和血溢。
如果血的生成和充盈不足,或是耗血太过,都会出现血虚证;如果血流不畅,则会出现血瘀证;如果脉管功能下降,固摄不力,则会出现血溢证。无论出现哪一种情况,都可导致血的生理功能下降。

1、血虚证
①、发病机理
A、整个机体出现血虚
分开来说,只有三种情况:生成不足、充盈不足和耗损太过。
生成不足:前面已经说过,血的生成是由肾主管的。如果肾功能低下或丧失,则生血无源,从而可导致全身血虚证的出现。
注意:这里谈的肾功能是中医上的意义,并非西医上的肾功能,这点一定要注意。
充盈不足:血的充盈在于脾。如果脾功能下降,则血将不充,同样也会出现全身血虚证。
耗损太过:对血而言,生成和充盈功能都正常,但耗损的量大于生成充盈量,也势必会出现全身血虚证。如思虑太过或某种原因导致的大出血等。
B、机体局部出现血虚
只有两种情况:血流不畅和耗损太过。
血流不畅:由于血瘀或气滞等的阻塞,导致血运受阻,出现局部血虚。比如在生活当中,好多人喜欢跷二郎腿。由于跷的时间有点长,便出现了局部发麻发木的症状。这种麻木症状的出现就是由于血流不畅使得局部血虚,营养不足所致。遇到这种情况,把腿伸直,敲打局部,改善血液运行,短时间内症状即可消失。
耗损太过:局部的营养物质消耗太过,血运不及时,则形成局部血虚证。如久视伤目、久握伤掌等。长时间的手提重物,会出现酸麻无力感,这也是血虚证的局部表现。
这里要说明一点,中医理论体系有两个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说的就是人体是一个整体,在辨证论治的时候,要从整体出发,如发热证等等,对一部分疾病而言,这种思维是对的。但对更多的疾病而言,这种思维是不合适的。临床辨证,更多的是局部辨证,而不是整体辨证。
举个例子:现在的社会整体来看,和谐、安定。但局部总有不和谐不安定的因素存在。如偷、抢、骗,甚至杀人等。这些局部不良的情况没有引起大局的动荡,故而,抓捕之后改善局部情况即可。
中医的诊断治疗也一样,如果局部病变没有引起整体不适,那么,只要做好局部治疗即可,不必要进行整体调节。
也许有人会问,局部血虚的成因里怎么没有血的生成和充盈?
如果血的生成和充盈不足,则会导致全身即整体的血虚证,而不会只是局部,这个道理应该不难理解。
②、临床诊断
由于血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所以,血虚时,人体的营养物质供应不足,反应在肌肤不营:可出现面、唇、眼睑、爪甲、舌质的淡白;反应在经络不营:可出现手足的发麻;反应在头目不营:可出现头晕眼花;反应在胞宫不营:可出现月经量少、色淡、经期延后甚或闭经。血虚时,血容量不足,脉道失充,可出现脉细等表象。
五脏各有其华:心之华在面;肾之华在发;脾之华在唇;肝之华在爪;肺之华在毛。华是光彩之意,而光彩靠的就是血的营养物质充足供应,“以外揣内”,如果其华不营,其直接诊断就是血虚:
头发枯槁脱落,为肾血虚;
面色苍白,为心血虚;
爪甲发白不红润,为肝血虚;
唇色淡白,为脾血虚;
毫毛干枯无光泽,为肺血虚。
③、临床治疗
先要找出导致血虚的原因:如果是耗损和出血所致,就必须阻止继续耗损和出血;如果是血的生成不足,就必须要补肾强肾;如果是血的充盈不足,就必须要健脾运脾;如果是血流不畅所致,则需活血理气。
然后,采用:
A、直接治疗
虚则补之。临床上可用养血补血之药,如当归、白芍、阿胶、熟地、首乌、龙眼肉、丹参等。
这里说一下补血之药治疗血虚证的道理。
其一是:由于血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血虚证,更多的就是营养物质缺乏证,所以,补充营养物质就可以治疗血虚证。补血药物中经人体吸收后的有效成分和比例,都接近血液的营养物质成分和比例,故而,补血药物就可以治疗血虚证。在临床上,最快的补血之法—输血,就是因为所输之血和血虚证患者身体中血液的营养成分、比例更加接近的缘故。中医有句话:吃啥补啥。也是这个道理。如吃眼补眼:由于动物眼中的营养物质含量和比例更接近于人眼,吃进人体后,这些比例适合的营养物质更能上达于眼,补充眼中营养物质的不足。这和生活当中的事例是一样的:一个人肚子特别饿,需要帮助。有人就送钱给他,有人送给他馒头和肉,有人就送他生菜粮食油盐和厨具等等。试想,人的本能反应是什么,肯定是馒头和肉,因为它更接近于这个人的需要。同样道理,动物眼睛中的营养物质更接近人的眼睛所求,所以,食用动物眼睛更能快速补充人眼的营养物质。
其二是:补血药物可以刺激具有调血作用的肝,使之疏泄功能增强,这样局部之血虚可得到快速补充。就如一个人干了一天的活,很累,这时的身体就需要更多的营养物质。经常能见到的情况就是这个人刚吃了一点饭,就有精神了。按理来说,刚吃进去的饭,脾还来不及运化其中的营养物质,怎么会有精神?这是因为对肝的刺激:肝觉得有营养物质进入,这样就可以放心的把脉中之血进行调配,所需之处,血液含量增多,人就显得有精神了。生活当中,一个人的身上只有一百块钱,舍不得花,以备急用。如果这个人中了大额彩票,虽然钱还没有拿到手,但却会痛快的花掉身上之钱,就是这个道理。
由于血中不只含有营养物质,更含有大量的水液,故而,血虚之人更应该多喝水。在煎服中药时也应多加水。
B、寻根治疗
因为血的运行靠的是气,所以补气和理气之法都可以促使血液的运行。特别是对局部血虚之证,适当加用补气和理气之药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内外伤辨惑论》里有一名方“当归补血汤”:黄芪30克、当归5克。虽为补血,但黄芪用量却比当归多五倍,由此可见,补气药在治疗血虚证中的重要性。
活血理血之药同样可以增强血液的运行,故而,为了更好的取效,在血虚证时也要加入适当之品,特别是由于血瘀导致的血虚证,更应该很好的加用活血理血之药。

2、血瘀证

(1)、发病机理
因为血瘀是由于血液运行不畅而致,所以,凡是能导致血液运行不畅的原因均可导致血瘀证的出现。
直接原因:血的运行靠的是气。气虚可以导致血的运行无力而出现血瘀证;气滞可以导致血的运行不畅而出现血瘀证;津液中痰湿堵塞,血不能出脉而滞留,也可以出现血瘀证。
根本原因:因劳伤、发热等原因而导致气虚,气虚后则出现血瘀证;因情志不畅、或感受外邪、或外伤跌扑闪挫等原因而出现气滞,气滞之后出现血瘀证。
久病之后,虚实夹杂,不但有气虚存在,也有气滞存在,这样就更能导致瘀血这个病理产物的出现,故而,中医上有“久病多瘀”一说。颜德馨老前辈在谈气血辩证时说“久病必有瘀”,就是这个道理。
(2)、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疼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拒按,常在夜间加剧。肿块在体表者,色呈青紫;在腹内者,坚硬按之不移,称为癥瘕。出血反复不止,色泽紫暗,中夹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口唇爪甲紫暗,或皮下紫斑,或肤表丝状如缕,或腹部青筋外露,或下肢青筋胀痛等。妇女常见经闭,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象细涩等。
1988年10月“血瘀证研究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讨论,制订了血瘀证诊断参考标准:一、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二、典型涩脉或无脉;三、痛有定处(或久痛、锥刺性痛、或不喜按);四、瘀血腹证;五、癥积;六、离经之血(出血或外伤瘀血);七、皮肤粘膜瘀斑,脉络异常;八、痛经伴色黑有血块或闭经;九、肌肤甲错;十、偏瘫麻木;十一、瘀血狂躁;十二、理化检查具有血瘀、循环滞瘀表现。具有以上任何一项,均可诊断为血瘀证。
以上内容可以给我们更多的理论指导。也许会有人问:这么多内容,不好理解也不好记,有更简单的理解方法吗?
有,只要我们知道了血瘀证的概念,然后推理就成:凡由瘀血内阻而导致的一类病证统称为血瘀证。什么是瘀血?就是脉内血流不畅或脉内外的不通利,导致血中之含量异常增多的物质;出于脉外,但未能及时排出、消散而瘀积之血统称为瘀血。所以,在临床诊断时,只要见到青紫色,就可以直接诊断为血瘀证,然后,再注意以下几点即可: ① 因血流不畅而出现的病症,就可以直接诊断为血瘀证;② 因脉内外不通利,如西医上的动脉硬化等所出现的病症,也可以直接诊断为血瘀证;③因脉内的物质异常增多,如西医上谈的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等导致的病症,我们就可以直接诊断为血瘀证;④ 因出于脉外的“血”导致的病症,更可以直接诊断为血瘀证。
实际在临床上很难见到单纯的血瘀证,绝大多数的时候都是和其他的实证或虚证夹杂。
瘀血,既可以是病因,又可以是病理产物。而更多数的疾病都会出现血流不畅的情况,只要有血流不畅情况,我们就可以诊断为血瘀证,就可以用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这也是活血化瘀药更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原因。看看《活血化瘀文摘专集》就可知道。
(3)、临床治疗
直接治疗:瘀则通之,用化瘀之法,选化瘀之药。
寻根治疗:因气虚导致血瘀者,补气治疗之;因气滞导致血瘀者,理气即可;因痰湿导致血瘀者,祛痰利湿。还有,找出导致气虚、气滞、痰湿阻滞的原因,更要治疗之。
再说一点:中医上,临床症状的出现,有可能是直接原因导致的,更有可能是病理产物导致的。如劳累出现气虚,气虚导致血瘀而出现不适症状:劳累是病因,气虚是劳累的病理产物,血瘀又是气虚的病理产物。还有可能,血瘀又导致气滞和痰凝,这样,血瘀是气滞和痰凝的病因,气滞和痰凝又是血瘀的病理产物。更有可能,血瘀和痰凝又导致局部气虚的出现。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如果失治误治的话,后果将会很严重。
(4)、活血化瘀药的治疗机理
增加血液运行速度,使得“瘀者自开”;
加大血管壁的通透性,使得该出于脉的物质赶快外出,改善血液的“浓、粘、凝、聚”现象;
改善微循环,使血液的代谢谢速度加快。

3、血溢证
(1)、发病机理
脉由心管,血是运行于脉管之内的物质,如果出现血溢情况,毫无疑问,是心功能低下,脉不固血所致。
什么原因能导致脉不固血?
有热,有寒,有瘀,有虚,也有外伤,下面就逐一谈谈:
火热:“热胀”之后,血管内的气不但膨胀,且运行速度加快。由于血管壁之内外本来就有微孔相通,平时是血中的水液和营养物质可以外出,现在由于压力增大,使得整个血液都由微孔外出,导致出血。
寒:“冷缩”之后,皮肤发紧,皮下之血管变脆。此时依然劳作,使得血液循环加快,出现相对“热胀”,导致出血。我们常说的冻破了,就属于这种情况。
血瘀:前面有瘀血阻滞,后面依然照常运行,使得瘀阻之处压力加大,超过了脉的固摄力之后,血则外溢。想想生活当中的水管子,就更能明白这个道理。
气虚:气虚之后,脉的功能下降,固摄血液不力,导致血的外出。就如渔网,平时可以网住大鱼,不使其外出,但现在渔网功能下降,大鱼就可破网而出。
外伤:直接破坏血管,导致出血。
(2)、临床表现
血溢的临床症状就是各种出血表现:轻则渗血形成紫癜等;重则吐血、咯血、呕血、衄血、咳血、便血、尿血、妇女的漏证等;更甚者则出现大出血,如妇女的崩证等。
(3)、临床治疗
治疗血溢,即出血,急则治其标,“出则止之”,但要注意防止止血留瘀情况的出现;缓则治其本,更要针对出血的病因进行治疗。
直接治疗:
出则止之,中医里本身就有止血之法,有止血之药。所以,在临床上见到血溢证时,首先要想到用止血药。但是,我们更要遵循“见血休止血”之训,在临床上用止血药的同时,还要注意两点:一是明白了血溢证的发病机理,就可以知道,对于血溢证的治疗,一定要提高心功能,因为气是脏腑发挥功能的物质,所以,一定要补心气;二是寻根治疗,即要找出导致脉不固血的原因,对其进行治疗。比如是因热导致的出血,这时就要用清热凉血之药进行治疗;因血瘀导致的出血,这时就要用活血化瘀之药进行治疗;如果是因气虚导致的出血,我们就要用补气药进行治疗等等。
(4)、止血药的治疗机理
收缩血管而止血;
可以“堵”住出血处之血管壁,降低血管的通透性;
改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自我修复功能。
 
本帖最后由 阿壮 于 2014-3-15 14:02 编辑

7、血的代谢谢与清理
血的代谢谢,实际上就是血中之营养物质和水液出脉而补充津液的过程。
现在的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都不错,进入血中的营养物质不是适量,更多的是过量;而且还有很多的是人体所不需的物质,这些都须要清理。人体内的血,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就如公园里相对封闭的湖水一样。可湖水每过几年都要清淤一次,而人体中的血液,一辈子有几人清理过?
上面说了,血液的代谢谢就是让血中的物质出脉而入津液, 故而,血液的清理:
首先,就是要改善脉管的内外通畅。只有脉管内外通畅,血中的物质才可以顺利地出脉而入津液。如西医上的血管硬化,导致通透性下降,这样势必会有更多的物质滞留在血中而不得外出,对脉管外而言,可出现营养物质不足之证;对脉管内而言,可出现血瘀之证。由于脉为心所主,脉的功能就是心的功能,气是脏腑发挥功能的物质(前面已经谈到),所以补心气是关键。
其次,消除津液病态。如果津液出现了病态,形成痰湿堵塞,这时即使脉管的通利性很好,但出路被堵,血中的物质还是不能很好地外出,故而,除痰利湿法也要考虑。
最后,改善血液的流通速度。在生活当中,我们好多人都见过水管子漏水的情况:水的流速越大,则漏水越多,水的流速越小,则漏水越少。同样道理,血液流速大的时候,血中的物质更容易外出。中医上,血的流动靠的是气的运动,所以,气足的时候,血的流速增强;气顺的时候,血的流速也增强。故而,补气和理气两法一定要用。当然,中医上就有活血化瘀之药,他们更能改善血的流速,并能改善微循环,修复微血管,这种直接治法肯定适合血的清理。
从上所知,血液清理之法为:补心气、除痰湿、活血化瘀和理气。
古时候,人们根本就不知道血还有动脉血和静脉血之分,更不知道动脉血输送营养,静脉血输送代谢谢废物(肺之动静脉除外),故而,中医书上也就没有谈及。由于动脉血富含营养物质,相当于中医上的“血”,而静脉血含有代谢谢废物,所以,我们也可以利用静脉血的这个特点来对血液进行清理:
①、不定期的抽放静脉血,减少人体浊血量。
②、找出体表不正常的静脉血管,并点刺放血。
③、三伏天里对体表进行拍痧,增加血液的代谢谢。拍击皮肤之后,局部有瘀阻的毛细血管破裂,释放出堵塞之物。过段时间,在自我修复作用下,破裂的血管重新连接。
这里多说一点:放血的作用就是放气。因为我们选择放血的血管更多的是静脉血管,里面存有大量的浊气。放血之后,浊气快速外排,不但能改善气滞、气郁之病情,更可使得清气得到补充,脏腑功能得到提升,所以临床上见到腿疼、腿沉之患者,在局部寻找异常的静脉血管,点刺放血,或用输液管绑扎放血,效果都是立竿见影的。如果局部没有的话,可以在其他对应部位找异常血管,如在上肢部位找,找到后放血,效果也是很好的。当然,一定要把握好出血量。
生活当中,有些人感觉发痒后就使劲的抓挠,抓破之后才觉得舒服,原因就是痒为风所致,风为浊气的郁结所致,抓破后,浊气外排,则风平痒止。临床上,对于这种痒症,用梅花针点刺之后,其痒即可消失。这都是放血就是放气之理论的临床具体应用。
 
本帖最后由 阿壮 于 2014-3-15 14:05 编辑

二、津液

1、津液的概念
津液是人体内一切水液的总称。不但包括各脏腑器官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唾液、关节腔液等,还包括代谢谢产物中的尿、汗、泪等。一般来说,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的,称做津;性质比较稠厚,流动性比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等地方的,称做液。

2、津液的生理作用
①、津液具有濡养和滋润作用
更多的津液中含有由血运送而来的大量营养物质和水液,故而,津液具有濡养和滋润骨、脉、筋、肉、皮之五体和孔窍的作用。换句话说,津液是直接充养形体的物质。
②、补充后天之精
津液中的部分营养物质变成精微物质而补充后天之精的不足。
③、津液具有排毒作用
人体内无用的、有用但过剩的和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统称作毒。随着津液的代谢谢,毒,亦被排出体外。冬吃萝卜夏吃姜,就是说夏天多出汗,以汗排毒,毒出身健。

3、津液的生成补充布散及代谢谢
人生之初,体内就已经存有津液。因肾为先天之本,所以津液的生成由肾主管。故曰:肾为水脏,主津液。
饮食物中的水和营养物质在脾的运化下入血,在心保持脉管通利的前提下而入津液,补充津液的不足。又在脾的运化下,将此有营养的津液布散到所需的地方;发挥功能后的无用津液在肺的作用下随气排出:大部分是通过小便而排出体外;一部分合在大便中排出体外;一部分化作汗液,通过皮肤而排出体外;还有一部分是随着呼气从口鼻排出的;极少部分是化作泪液、鼻涕等排出体外的。
简言之,津液的生成在于肾,补充在脾,布散在于心和脾,代谢谢在于肺。
这里有一个问题:肝在津液的新陈代谢谢中起作用吗?
当然起作用,而且起特别大的作用。因上面的四脏是起直接作用,也就是说,见到津液的代谢谢失常时,首先要责之于这四脏中的某一脏或某几脏。因为它们要负直接责任。那么根本责任由谁负责?不用说,我们就知道是肝。为什么?因为肝主疏泄而调气,脾心肺肾要发挥功能,没有气是不行的,气的量少也是不行的。而各脏腑含气量的多少是由肝来调配的。所以,津液失常的根本原因就要责之于肝。写《难病奇治》一书的朱进忠老先生对好多津液之病就是从肝来论治的。

4、津液的病理
体内之津液生成、补充、布散和代谢谢失常,可导致其在人体中的含量失常而出现各种病理变化。
任何原因导致的津液失常,必将影响津液的功能发挥:濡养滋润不力;后天之精补充不足;津液内停,排毒不畅。
津液的含量失常主要包括津液不足和津液局部过多两种情况。
津液不足
(1)、由于来源不足或损伤太过而形成全身或局部津液不足,这时,津液中的营养物质就相应减少,濡养滋润的能力降低,形成孔窍干燥等不适;五体中的营养物质补充不及时,则可出现阴虚之证:
肺阴虚,可出现皮肤干燥、手足干裂、鼻腔发干等;
肝阴虚,可出现筋软无力、眼睛干涩等;
心阴虚,可出现脉管变脆、少汗或无汗等;
脾阴虚,可出现肌肉萎缩、口唇干裂等;
肾阴虚,可出现骨质疏松、咽干口燥等。
(2)、由于津液布散失常而形成全身或局部的不足,可出现大便干结、小便量少或无尿等等。
看到这里,有人会问:导致大便干结、小便量少或无尿的原因很多,上面为什么只谈津液的病变,而未谈其他的原因?
答曰:只要见到大便干结、小便量少之症,就可以直接诊断为局部津液不足:大便干结,肠道中津液不足所致;小便量少或无尿,膀胱中之津液不足所致。但治病求本,我们更要找出导致局部津液不足的原因。如果是津液布散失常引起的局部津液不足,就遵循上法,仿五苓散之法治之;如果是因为气虚而引起的局部津液不足,补气即可;如果是因为血虚而引起的局部津液不足,补血即可;如果是因为阴虚而引起的局部津液不足,补阴即可;如果是因为阳虚而引起的局部津液不足,补阳即可;如果是因为血瘀而引起的局部津液不足,活血化瘀即可;如果是因为气滞而引起的局部津液不足,理气即可;如果是因为积食而引起的局部津液不足,消食化积即可;如果是因为结石和虫积引起局部津液不足:去结石、除虫积即可。有热的清热,有寒的去寒,这样,对于上述病症的诊断和治疗就可以层次化、清晰化、简单化。
局部津液过多
人体内之津液量都是按照一定的比例而存在。如果局部津液的含量过多,就会出现多种病态,如出现痰证、湿证、水饮证、多汗证、泄泻证、小便及白带量多证等。
津液的病态停留:浓稠者称作痰;清稀者为水饮;介于两者之间的为湿。
下面,我们逐一谈之。

(1)、 痰证
中医里面的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A、狭义的痰,是指我们常说的由咯咳而出的有形之痰。正因为它是看得见的物质,所以,我们在临床上遇见有痰的病人,要详细询问痰的颜色、痰的量、是否容易咳出、痰中有无夹有血丝等等。
因为肺主排气,所以,人体中的有形之痰就先聚于胸中,随气的外出而外排。故有“肺为贮痰之器”一说。
见痰治痰,是治标之法。而治本之法,我们就要考虑到气的病理变化,因为痰是津液凝聚而成,津液的运行靠的是气,只有病态之气才能导致津液的病态,也就是说气虚气滞是痰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受热或受寒均可引起气虚气滞,因此,治疗时一定要连带考虑。
现在,我们来谈谈怎样祛痰?
直接治法:中医里有许多祛痰药,如陈皮、半夏、白芥子、皂角等;
寻根治法:考虑到气虚气滞,并要分析导致气虚气滞的原因:由寒引起的,散寒去寒;由热引起的,散热清热。更多的时候,只要去掉导致气虚气滞的病因,则气虚气滞的问题就可以解决,然后,直接祛痰即可。当然,在临床上,治疗时再加适当的用补气理气之品,则取效更快疗效更好。
下面具体谈谈:
痰,在中医的许多书籍中谈的很多,根据其性质,我分为四类:寒痰、热痰、燥痰和风痰。
a 寒痰
诊断:颜色清白,容易咳出之痰为寒痰。如风寒感冒初期所咳之痰,痰色清白,而且容易咳出。
成因:寒痰的形成有二,一是受寒;二是发病初期。
治疗:一是直接用祛寒痰药;二是或解表或温里以除寒。
常用的祛寒痰药物有:半夏、南星、白芥子、旋复花等。
常用的解表散寒药物有: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紫苏、白芷、藁本、细辛、苍耳子、辛夷、香薷、生姜等。
常用的温里除寒药物有:附子、肉桂、干姜、吴茱萸、高良姜、丁香、小茴香、艾叶等。
b 热痰
诊断:颜色黄浊,容易咳出之痰为热痰。
成因:一是受热;二是由寒痰失治误治而来。说到受热,我们好理解,比如风热感冒。对于寒痰日久而变热痰,道理何在?要想更好的理解它的成因,我先说一个事:在农村呆过的人都知道,刚收回的小麦,恰逢下雨,人们常会先用塑料布将其盖上,等三五天雨停后,再揭开塑料布时,就会发现小麦里面很热。这是因为空气不流通而出现的郁热。人身亦如此,开始是受凉引起的寒痰,如久而不除,就会阻滞气机,导致气滞。由于人体中的气是以运动的形式而存在,故而,局部气的运动增强,摩擦生热,出现郁热,此热与痰相结合,自然就出现了热痰。
所以,热痰的治疗:一要直接祛痰;二要清热;三要疏通气机。
常用的直接祛热痰药物有:瓜蒌、贝母、葶苈子、天竺黄、竹茹、胖大海、海浮石、昆布、海藻等。
常用的清热药物有:清热泻火的石膏、寒水石、知母、决明子、竹叶、芦根;清热解毒的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兰根、蒲公英、地丁草、鱼腥草、败酱草、蚤休、白头翁、马齿笕、白藓皮、土茯苓、山豆根、射干;清热凉血的犀角、生地、丹皮、赤芍、紫草、地骨皮、白薇、青蒿、银柴胡;清热燥湿的黄芩、黄连、黄柏、栀子、龙胆草、夏枯草、苦参、秦皮等。
常用的理气药物有:柴胡、连翘、薄荷、枳壳、厚朴等。
c 燥痰
诊断:颜色黄浊,不易咳出之痰为燥痰。
成因:燥痰的形成:一是秋燥,饮水量少;二是内火旺盛,火灼津液,炼液为痰;三是嗜好烟酒,损伤津液,聚而为痰,等等。
治疗:
燥痰的治疗,首先要祛除诱因,如嗜好烟酒之人要戒烟禁酒;其次,诱因祛除不了的,就要自我调节。如嗜好烟酒之人,不能戒烟禁酒者,就要多喝绿茶水;我们不能把秋天从生活的时间表里去掉,这时,便要多喝水、多吃梨等;内火旺盛之人,就要赶快平息内火。
我们知道,痰色黄浊,属于热。所以,燥痰的治疗,一是直接祛除热痰;二是要用滋阴药,以稀释痰液,使之易咳出;三是要祛火,实火要清、虚火要补、郁火要散。
常用的滋阴药物有:沙参、玄参、麦冬、石斛、百合、玉竹、银耳、阿胶、梨膏等。
d 风痰
诊断:颜色清白,但不易咳出之痰,为风痰。
常用药物有:白附子、天麻、雄黄、僵蚕、皂角等。
这里,我要说的是,对于痰的治疗,要想疗效更好,在去除病因直接去痰的同时,则必用补阴药,佐以补气药,少用活血理气药,则效果更好,原因是:
首先,我们再次深入了解一下寒痰和热痰:把人体内的津液比作稀饭的话,稀饭受凉冻或大热之后,都会变的很稠。由于稠块的流动性差,如果放在管子中,就会产生堵塞。这时堵塞管子的稠块就相当于人体内之痰:由凉冻而来的,称作寒痰;由热而来的,称作热痰。
然后,我再说说上面用药之法的道理:想把凉冻之痰去除,加点温热的水,使其融化,这样,去除时会更快更彻底;想把热痰去除,加点凉水,使其稀释,去除时会更省劲。所以,祛寒痰时,加用温里滋阴药,祛热痰时加用滋阴泻火药,则效果更好。至于加用补气理气药,是因为气对津液有布散代谢谢作用;加用活血药,是因为血活则津液自调。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活血药物作用于脉内之血,而痰湿为津液病变,部位在脉之外,可为什么活血药物能改善痰湿病症?
首先,正常之津液变为痰湿,可出现局部之正常津液含量不足,而活血药物可促使血流加快,这样就有更多的营养物质和水液出于脉而转化为津液,使得津液得到补充;
其次,活血药物可使血中之气顺畅,而气顺之后,更多的营气就可以转化为卫气来布散津液,从而促使痰湿得化。
B、广义的痰,是指人体津液中比较粘稠的病理物质,它可以存在于人体的任何部位,可以引起人的更多不适,故有“痰为百病之源”“诸般怪证皆属于痰”之说。
气血和平,经络调畅,则津液流通而无痰患。如果饮食不当、异常情志刺激、劳倦体虚等,都可致气虚气滞,津液凝聚而生痰。
丹溪云: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在是也。
a 痰的临床表现
广义之痰所致之病的症状很杂,比如:
痰阻于肺,肺失宣降,则出现咳喘、咯痰、胸闷等症;
痰阻于胃,失于和降,则出现脘痞纳呆、恶心呕吐等症;
痰阻中焦,清阳不升,则出现头晕、目眩等症;
痰迷心窍,心神受蒙,则出现痴呆、神昏、癫狂、喉中痰鸣等症;
痰聚局部,皮下肌肉,则出现瘰疬、气瘿、痰核、乳癖等症;
痰气互结,阻于咽喉,则形成梅核气——喉中有异物感,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但不影响正常饮食;
痰阻经络,气血不利,则出现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等症;
痰之为患,变症多端,痰在心经则脉管不利,血运受阻;在肝经则筋挛拘急;在脾经则肌肉松弛无力;在肺经则皮松毛脱;在肾经则骨弱软惫。等等。
中医里有句话叫做“久病必有痰”。
开始听到“久病必有痰”这句话的时候,觉得说的很绝对。后来在临床上干的时间长了,理论方面的书看多了,才觉得这话说得很妙:
所谓久病,就是病程长久之意。人体的所有疾病,在中医上,要么是虚证,要么是实证,或是虚实夹杂之证。对于虚证,只有四种: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久病之后,不管哪种虚,都会影响气而出现气虚。气对津液有布散作用,气虚之后,布散作用减弱,津液停聚而成痰。对于实证,只有四种:气滞、痰湿水饮、血瘀、积滞(积食、结石、虫积、肠滞)。久病之后,不管哪种实,都可导致气滞,气滞之后,津液布散不力,凝聚成痰。所以说,久病必有痰。
故而,在临床上,见到久病之人,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加用适当的去痰药,则疗效更好。
b 痰的辨证
痰,在中医上属于实证的范畴,在临床上一定要辨证清楚寒热属性。由于广义上的痰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根据证象来推测,所以,证象的寒热,就是痰的寒热。陈潮祖老先生在《中医治法与方剂》一书里谈到“脏腑功能亢进时出现的一类证象为热证;脏腑功能低下时出现的一类证象为寒证”,故而,脏腑功能亢进时出现的痰,其属性为热;脏腑功能下降时出现的痰,其属性为寒。
《名老中医之路》王渭川对于痰饮的诊断:如见患者左眼上下灰黑如烟煤,就知属寒痰;见患者眼泡暗黑,知属热痰;见患者四肢多痿痹,屈伸不自如,知属风痰。
c 痰的治疗
痰的治疗:分直接治疗和寻根治疗两种。
直接治疗:中医本身就有祛痰药,如白芥子就可以去皮里膜外之痰。
寻根治疗:根据诊断找出痰产生的根本原因,针对这些病因进行治疗:因虚生痰的,补之;因实生痰的,利之。
治疗大法:痰在上焦宜吐,中焦宜化解,下焦宜攻利。
虚痰宜补:六君子通治气虚生痰,四物汤加贝母通治阴血虚而生痰,对于阳虚生痰,则“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实痰可攻:如瓜蒂散吐风痰,益元散治酒热痰,保和丸攻食积痰,神术丸救痰饮,滚痰丸、化痰丸下诸痰等。
附:《新安医籍丛刊》中治痰药各有所能:
痰在四肢,非竹沥不能达。
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除。
痰在皮里膜外,非白芥子、姜汁、竹沥不能导达。
热痰火痰用青黛、黄芩、黄连、天花粉;实证,滚痰丸最效。
老痰用海石、瓜蒌、贝母、老痰丸之类。
风痰用南星、白附子。
湿痰用白术、苍术、半夏。
食积痰用神曲、白术、麦芽。
酒痰用天花粉、黄连、白术、神曲。
痰因火盛,逆上者,治火为先,黄芩、石膏之类。中气不足,加参、术。
痰结核在咽喉,咳唾不出,化痰药加“咸能软坚”之味,瓜蒌仁、杏仁、海石、连翘佐以朴硝、姜汁。
二陈汤,丹溪谓“一身之痰都管治,如要下行,加引下行药;要上行,加引上行药。”
润下丸降痰最妙,可以常服。
小胃丹,治痰饮必用之药。实者,用之,亦二三服而已;虚者,便不宜多用。
滚痰丸,治火痰必用之药。亦不宜多用。
竹沥导痰,非姜汁不能行经络。
荆沥治痰速效,能食者用之。二沥佐以姜汁,治疗经络中痰最效。痰中带血者,加韮汁效。
海粉,热痰能清,湿痰能燥,坚痰能软,顽痰能消。可入丸药,亦可入煎药。
南星治风痰、湿痰;半夏炒,大治湿痰、喘气心痰。
石膏坠痰火极效;黄芩治热痰,假其下火也。
枳实去痰,有冲墙倒壁之功。
五倍子能治老痰,人鲜知之。
天花粉治热痰,酒痰最效。又云,大治膈上热痰。
玄明粉治热痰、老痰速效,能降火软坚故也。
硝石、礞石大能消痰结,降痰火。研细末和白糖置手心,舌舔服甚效。
苍术治痰饮成窠囊,行痰极效。
最后,我还要说的是:一定要找出痰产生的原因。虽然有时候是痰导致人体的各种不适,直接祛痰后,症状消失,但是,没有消除病因,过后还会复发,在临床上必须要做到:把患者要求我们治疗的病治好后,不能有并发症和后遗症。

(2)、水饮证

津液停留,稠厚者为痰湿,清稀者为水饮。水饮,又分为水肿和饮证。津液排泄不畅,泛滥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甚至全身浮肿的,称为水肿;津液运行不畅,停留胸、胁、腹等局部,形成饮证。
对于水肿:
中医上有阳水和阴水之分:外邪侵袭人体,津液排泄不畅,停聚肌肤而出现的水肿病症,叫做阳水;人体正气不足,津液排泄不畅,停聚肌肤而出现的水肿病症,叫做阴水。陈士铎在《本草新编》里,把阳水叫做外来之水;把阴水叫做内伤之水。
阳水的临床表现为:头面浮肿,一般从眼睑开始,继而遍及全身,小便短少,来势迅速,皮肤薄而发亮。常伴见恶风或恶寒、发热、肢节酸重、苔薄白,脉浮紧;或咽喉肿痛,舌尖红而脉浮数。
阳水的诊断要点是:起病急,水肿先见于眼睑头面,上半身肿甚。
阴水的临床表现为:水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脘闷腹胀,纳呆便溏,面色晄白,神倦肢困,舌淡,苔白滑,脉沉。水肿日益加剧,小便不利,腰膝酸冷,四肢不温,畏寒神疲,面色晄白或灰滞,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阴水的诊断要点为:发病缓,水肿从足部开始,腰以下肿甚。
关于治疗,张仲景提出 “腰以上肿,当发汗”、“腰以下肿,当利小便”为临床常用之法。
对于饮证:
《金匮要略》将饮证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是指饮停腹腔,今称腹水;“饮后水留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是指饮停胸膈,今称胸水;“饮后水留四肢,当汗出不得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是指水流四肢;“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是指饮停肺气管中。
关于饮证的治法,《金匮要略》里谈的很详细,很到位:
治疗大法:“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我们知道,凡是质地清稀者,均属于寒。而饮是津液病变中之清稀者,故而,饮证属于寒证。寒则热之,对于饮证的治疗要用温热之药来治疗。这里有个问题:为什么用温药和之,而不用热药?我们知道,有一个词叫做“热灼津液”。津液病理变化之饮证,如果用热药后,很有可能会导致水饮的粘稠度增高,变为湿,这就为治疗增加难度,也为病人增加痛苦,故而,热药是不可用的,只用温药和之即可。生活当中,从冰箱中取出冷冻之物的化冻过程,没有人用热开水,而是选用温水,一是不伤物,二是化冻更快。这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温药和之”。延伸一点,对于病性属寒的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月子病等病症的治疗,想要疗效更好,也要“温药和之”,切不可刚治疗就用大量的附子、肉桂、细辛等大辛大热之药,这点一定要注意。

(3)、湿证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家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则脾就不能正常地“运化”而使“水湿内停”;且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也常困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
临床上又有寒湿和湿热之分:湿而兼寒的为寒湿;湿而兼热的为湿热。
治疗上:直接治法就是温里去湿和清热利湿,药物可选附子、羌活、独活、木瓜等和栀子、黄柏、车前子、滑石等。
寻根治法就是找出导致寒湿和湿热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如由脾虚所致的就要健脾运湿等。
 
本帖最后由 阿壮 于 2014-3-15 14:10 编辑

空气的进入利用和外排
社会发展到了现在,早已不是只具有朴素认识的《内经》时代,我们知道,空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之一。

一、空气的进入

1、生理

人在胎儿时期,体内的气由母体输送,这时的气叫做元气,由肾主管。出生之后,此元气就如吸铁之磁石一样,将外界的空气“吸”进人体,这就是中医上的肾之“纳气”。

2、病理
当由鼻进入的清气不足时,人体就会代偿性的用口来吸气。比如长跑之后的吸气、哮喘病人和鼻塞患者的吸气等就是这种情况。
如果通过鼻和口的吸气还是不能满足人体正常的清气供应,这时就会出现病态:轻则导致气虚;重则导致气陷。
(1)、气虚、气陷证的产生原因
①由于人体元气不足,导致摄入体内的清气太少即呼多吸少所致:轻则肾气虚,重则大气下陷。
②由于肝功能下降,调气不力导致体内之清气调配不合理所致:轻则出现脾、肺、心的气虚证,重则出现中气下陷的病理变化。临床上我们见到更多的气虚证就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形成的。
③是由于肺功能下降导致的浊气外排不力郁结占位而出现清气不足所致。
(2)、气虚、气陷时出现的病证
①当气不足时,就会出现脏腑功能下降
a、肺气虚,肺功能下降
胸中之浊气外排不畅,可出现咳喘、胸闷;皮中之浊气不能外排,可出现胀、痒之感;肠道中的浊气不能外排,可出现腹胀;膀胱中的浊气不能畅排,可出现小便淋漓不尽;皮肤功能下降,导致防御外邪的能力低下,出现易感冒等病症。
b、心气虚,心功能下降
主血脉的功能下降,可出现各种出血病症,如咯血、衄血、尿血、便血、女性的崩漏等;心不藏神,可出现神不守舍的病症。
c、脾气虚,脾功能下降
运化功能下降,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不能很好的运送到血中,不但能导致积食证,更会出现血虚证;水液不能更好的运化,不但可出现泄泻证,更可出现痰湿水饮等病症。
d、肝气虚,肝功能下降
疏清功能低下,可出现人体局部的气虚证和精之出少入多证;泄浊功能低下,可出现体内的气滞证;调血功能下降,可出现局部的血虚证。
e、肾气虚,肾功能低下
藏精功能不足,可出现遗精等证;纳气功能低下,不但可出现气虚证,更可出现气陷证。
②由于气是阳的必用物质,故而,气虚之后,很可能会出现阳虚证。
(3)、气虚证的治疗
虚者补之,气虚所致的病症,我们就要用补气法,选用补气之药,常用的补气药有:黄芪、党参、太子参、白术、山药、扁豆、红枣、甘草、紫河车等。
气虚严重导致气陷的病症,在补气药的基础上加用升提法,常用升提药物有:黄芪、升麻、柴胡、葛根等。
由于血为气之母,血液充足,气才能有所藏,故而,治疗气虚证时少加一些补血药,如当归、白芍、地黄等,效果更好。

3、养生
(1)、从养生学上来说,由于人体的气,来源于外界的空气,故而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体内之气的充足与否。
①、尽量生活在空气质量好的地方,且多用鼻来吸气。
②、常在树木多的地方呆,因为树能为人体提供所需的更多的清气。
③、阴雨天尽量不要外出锻炼。这时的气压相对增大,空气中的浊物含量相对增多,锻炼活动之后,人体所需之气量增加,在吸气的同时一并将更多的浊物吸进人体,这样则会伤害身体。
(2)、由于外界空气的进入靠的是肾,故而,保护肾功能是养生的关键,具体的内容,前面已经谈过了。

二、气的分类

人体内之气,按用途来分,可分为清气和浊气两种。
清气,就是对人体有用的气。
浊气,更多的是指清气被人体利用后产生的气,当然,饮食物腐化后的气也属于浊气。
按产生时间来分,气有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
先天之气,就是先天产生的气,即胎儿时期体内存在的气,中医把这个气又叫做“元气”。
后天之气,就是后天产生的气,即后天通过呼吸、饮食而进入体内的气。
按存在地方来分,气又分为以下几种:
宗气:存在于胸中之气。
营气:存在于血中之气。
卫气:存在于体内血之外的气。

三、气的特性

气有五个特性:
1、运动性
人体之中,气在不停的运动,比如在胸中,外界空气和体内之气的交换就是一种运动;血和津液的运行,靠的就是营气和卫气的运动;人体各种代谢谢废物的外排,都是靠气的外出运动而进行等等。
气的运动又称为气机。随着气的运行,其他所有该动的、能动的物质都随之而动。
因于气的这种固定常态运动,运动产生摩擦,摩擦生热,所以,人体才能保持正常的体温。这也正是我们中基课本上所谈“气有温煦作用”的原因。活动之后,人感到热,就是因为体内之气的运动速度加快,摩擦增大的缘故。
我们的古人由于知识的局限,只能用抽象之语言来阐述,象《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
生活当中,经常能见到一类病人,就是睡觉起来病情加重,活动后则好转。中医的直接诊断就是气滞所为,原因是休息时,气的运动减缓,导致病情加重,而活动之后,气的运动增强,使得病情减轻。所以,询问病人休息时加重与否、活动后是否好转也是诊断气滞病症的一个指标。
由于其他物质都是随着气的运动而运行的,故而在治疗痰湿、瘀血等实邪导致的所有疾病时,加用适当的补气理气药,则疗效更好。

2、 消耗性
脏腑功能发挥靠的是人体中之清气。为了维持基本生命活动和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脏腑不停地发挥自己的功能,清气不停的被消耗。
清气被利用后产生的浊气由肝、肺排出体外。
正是因为气具有消耗性,所以,人体就必须不停地进行呼吸,以排出浊气而补充清气。
这里,我要说一个问题,就是人体之中有藏血之脏、有藏精之脏,可为什么没有藏气之脏?
原因很简单:藏血就是藏营养物质和水液,而营养物质和水液不是随时都能得到补充的,所以,人体要藏之以备急需;而气就不一样,虽然具有消耗性,但只要有呼吸,就可以随时补充,既然能随时补充,还有藏的必要吗?故而,虽然气对人体是相当的重要,但人体却没有必要来设立一个藏气之脏。

3、可调性
就是说人体在肝的调气作用下,可使某局部之气增多或减少。
这里用几个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1)咳嗽或打喷嚏时,有人会出现遗尿现象;(2)入厕时,由于大便难而出现脑溢血。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如果人体本身就存在着清气不足的情况,即我们常说的气虚,不过气虚并不严重,还能发挥其固摄作用。当人体出现咳嗽或打喷嚏的动作时,瞬间就必需大量的清气,也就是说这样的动作需要把身体其他地方的清气调用过来才能完成,这时由于下部之清气被上调,以致于下部气虚更甚,气虚不固,尿液外出,则形成遗尿。同样,如厕时由于大便难,使得肠道中肺气增多而排浊,导致上部之清气更虚。由于一部分心气已经转化为肺气(气的可转化性见后),导致心气的一过性不足,主脉的功能下降,脉不固血而出现血溢脉外的情况。
临床应用:
1)流鼻血的病人,民间有一疗法就是让病人的双手猛然高举。为什么高举双手能起到一定的止鼻血作用?因为高举双手时,上部之气随之增加,气能固血,所以鼻出血的情况即刻可以得到缓解。
2)由于长时间的憋尿,以致小便时尿不出,这时,用提壶揭盖法取嚏,使上部之清气瞬间增加,下部之清气瞬间减少,浊气增加,随着肺的排浊,小便出焉。

4、可转化性
就是说人体内之气可以相互转化。营气出于血则转化为卫气,卫气入血则转化为营气;营气入胸中则转化为宗气等。
大气下陷证的出现就是由于营气从宗气中的转化减少所致;过度生气之后出现的脑溢血,就是由于一部分心气转化为肝气,脉虚不固而导致血溢脉外。
临床应用:
食后不宜剧烈运动:就是因为吃完饭后,更多的气要转化为脾气进行升清运化。如果此时进行剧烈运动,则要消耗更多的气,这样就导致了脾气不足,之后,可出现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不能充分运化的情况。食物不化,不但能导致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含量减少,更能导致积食证出现。

5、可补性
有消耗,就要有补充,这样,生命才得以延续。
人的呼吸就是补充人体之气不足的基本且最有效最直接之法。中医上也有补气药,可以提高脏腑功能,补肾纳气、补肝疏泄、补肺排浊等。

四、清气的输送

1、生理
肝主疏泄。清气进入人体之后,在肝的疏通道路下被输送到所需之地,例如:
输送到脉内血中之气叫做营气;
输送到脉外津液中之气叫做卫气。

2、病理
肝主疏泄而调气,人体内局部之清气不能得到及时补充,就说明肝功能低下(注意,这里说的肝功能,是中医上的含义表述,绝不可等同于西医上的肝脏功能)。
理气药就是增强肝功能的。临床上见到肝功能下降所致的病症,我们就可以选用适当的理气药物来做治疗,如柴胡、香附、郁金、元胡、川楝子等。

五、清气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课本上在气的功能一节里谈到:气有推动作用;气有温煦作用;气有防御作用;气有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下面,我就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一下这些功能。

1、推动作用
人体中只有气具有自主运动性,其他物质都是随着气的运动而运行:血,随着气的运动而运行;津液,随着气的运动而布散、代谢谢;精,随着气的运动而从骨中出来以指导功能发挥。

2、温煦作用
前面已经谈过,运动产生摩擦,摩擦生热,因气是以运动的形式而存在的,故而,人体的体温保持就是气运动的结果,这就是气的温煦作用。

3、防御作用
防御,不但要抵抗外邪,更需防止内乱。因为气是脏腑功能发挥的物质,只要脏腑功能正常,则外邪不侵,内乱不生。《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说外邪侵袭人体致病是因脏腑功能低下所引起的,这和生活当中“苍蝇不叮无缝之蛋”的道理是一样的。

4、固摄作用
1)、固摄血液
血液运行于脉中,因脉的固摄而不至于外溢,脉为心所主,所以,气对血液的固摄作用实际上是心主脉的表现。
2)、固摄津液
正常情况下,人体各部位之气的含量是一定的,局部的浊气过多,清气就不足,反之,局部的清气量多,则浊气含量就少,如同阴阳图中的阴阳鱼一样,一个多,另一个就少。
由于津液的代谢谢外出,靠的是浊气的外带,如果局部浊气含量减少,外出之量亦少,随之代谢谢的津液也就少;如果局部清气不足,浊气含量增加,随着浊气外排,津液外带增多,这样就出现了临床上的气虚津液不固之证,所以,气对津液的固摄作用大小,实际上是由局部浊气的含量决定的。
如果出现津液不固的情况,只能说明局部有过多的浊气聚集,而浊气的含量增多又表示局部清气的不足。掐头取尾:津液不固是由清气不足,气虚引起的。

5、气化作用
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气化作用就是通过气的运动而使得血液、津液相互转化并代谢谢,饮食物进入人体之后出现的营养物质、水液和废物的分离,无用之废物的外出,精出于骨而指导功能发挥等等。
其实,人体内之气,它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1、气是脏腑功能发挥的物质,这点,在前面已经谈过了;
2、气是人体功能发挥的必需物质。正常的人,不但要有完整的形体,更要有与之相配的功能。由于人体的功能是气和营养物质在精的化合下产生的,所以,人体之功能发挥,就必须要有气的参与:自主运动需要气,如走路、跑步、跳绳、拿东西、吃饭等等;被动运动也需要气,如与病邪做斗争等,所以,我们常常能见到剧烈运动之后则会觉得气不够用;感冒之后会出现身困乏力等。

六、浊气的外排

1、生理
肝主疏泄,疏,是疏清气;泄,是泄浊气。清气被利用后产生的浊气,也是在肝疏通道路的情况下到达人体和外界能接触的地方,如胸中、皮肤和肠道等;然后,由肺排出体外。

2、病理
当有浊气外排不畅,即气滞的情况出现时,我们就要责之于肝和肺。在临床上见到气滞病症时,我们也一定要区分肺之气滞和肝之气滞:
胸中、皮肤和肠道等“表”部的浊气不能外排而滞留的,为肺之气滞;
体内之浊气不能有规律的到达胸中、皮肤和肠道等“表”部而出现郁结的,为肝之气滞。
简单的说,位于体表部位的浊气不能外排就要责之于肺,因肺主排浊;体内之浊气不能到达体表部位而郁结的,就要责之于肝,因肝主疏泄。
我们中医诊断学里的“气滞证是以胀闷为诊断要点,它的一般表现是:① 气郁不运,不通则痛---局部胀闷、疼痛;② 浊气必排,运行当中---疼痛游窜,时轻时重;③ 浊气以排出为舒---叹气、嗳气、矢气后症状缓解”,是对肝和肺的气滞病症的总括,我们在临床时最好进行更细的诊断,这样对于准确用药、快速取效、彻底治愈是很有帮助的。
治疗时,肝郁气滞的,疏肝理气即可;肺郁气滞的,散气即可。疏肝理气的药物,临床可选柴胡、香附、乌药、郁金、川楝子、荔枝核等;散气的药物,皮肤中浊气郁结的,可选解表药,如麻黄、桂枝、柴胡、薄荷等;胸中浊气郁结的,可选皂角、桔梗等排气药;肠道中浊气郁结的,可选厚朴、枳实等下气药。
气滞严重之后,浊气滞留过多而逆乱,这时就出现了气逆证。治疗时在气滞的基础上,加用平逆的一些药物即可,如上逆的,降气,药物选用赭石、天麻、钩藤、川楝子等。

3、养生
(1)、要保护和增强肝、肺功能。前面我已经谈过肝功能的养护了,这里,就谈谈对肺功能的养护。
①、悲伤肺,忧、悲同义,所以,要尽量避免忧愁悲伤情绪的出现。
②、白色入肺,故而,常食一些白色之物可补肺,如白萝卜、白菜、豆浆、豆腐等。
③、辛入肺,我们也可以食用辛辣之物来提高肺功能,如辣椒、生姜、大蒜等。
(2)、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浊气不排,清气不进。我们要尽可能将体内之浊气更多的排出体外。那么,怎样能使更多的浊气外排?
①、腿部:
有人谈到,敲腿部之胆经对身体很好,故而好多人都在敲打胆经。我认为,其实你在腿脚的任何部位敲打,都能起到养生的作用,不独胆经(不过腿部之胆经是手便于敲打的部位罢了)。原因就是敲打之后可以使浊气能更多更快的到达肠道和胸中而外排。腿部之浊气含量减少,清气含量增加,故而,健康舒服。
但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排腿部之浊气?
有。用取象比类法,生活当中,在杯子里的水中放点泥土,当杯子中的水静止时“泥浊”沉于杯底,晃动时,杯底之“泥浊”上行。此“泥浊”就相当于人体中之浊气,要让其上行,最好的办法就是晃动,而不是敲打。有报道说一个百岁老人的养生经验就是每天坐在床边晃动双脚,其道理就在于此。所以,想要更好的健身,那就利用你的空闲时间来晃动腿脚吧。
还有,更多的人喜欢热水泡脚,其道理就是受热之后,脚腿部的毛孔打开,浊气外排,之后,使局部清气含量增多,人则感到很舒服。推之,在热水中加上麻黄,增加浊气外排,效果不是更好?同样道理,因浊气郁结而导致胸闷、咳喘的病人,用麻黄煎水洗脚,亦能减轻病痛。
②、胸中:
这里,说一件事,就是很多老年人在公园里晨练时用背靠树,由于不知道其中的道理,不能很好的配合呼吸,这样很有可能不但达不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而且还会损伤身体。原因就是:
胸中,是宗气所呆之地,有清气,更有浊气。当后背受到撞击时,胸中之宗气就要晃动,浊气就要上升,这时如果刚好遇到向外呼气,则浊气随之而出。浊气的更多外出,使得给清气的留存空间相对增大,清气聚集更多,人就会很舒服。但在撞树之时刚好遇到吸气,那就麻烦了,上升之浊气,随着空气一并进入胸中,使得宗气中的浊气含量更多,清气含量更少,则很容易导致气虚之证的出现。
所以,在撞树的一瞬间必须做呼气动作,不撞时做吸气动作,这样才可达到健身的目的。
我们对呕吐的病人拍击后背也是这个道理,不过这时排的是胃中之浊气。浊气快速外排,胃中之气的含量正常,胃内之物就不会随着浊气的外排而出,呕吐自然停止。
③、皮肤:
一定要正常的出汗。汗液的外出,不但能将人体中无用的浊物外排,更能将体内的浊气外排。
现在,更多的人冬天不出汗,夏天有空调,一年也出不了几次汗,这对身体健康来说,是相当不好的。
④、肠道:
一定要保持大便的通畅,使得肠道中的浊气更畅外排。
所以,好几天才大便一次的人一定要注意。
 
这个偏方的具体应用在《中医师秘藏的小验方》里谈的很多,你看看好吗?

好的,我会买来看看,另外有肝血管瘤和子宫肌瘤的可以服用这个偏方么?医生建议有肌瘤尽量不吃大枣。
 
本帖最后由 刘国亮 于 2014-3-17 17:36 编辑

张锡纯医案分析5
转自<<医学衷中参西录>>
邻村许姓学生,年十八岁,于春季得劳热咳嗽证。
病因
秉性刚强,劳心过度,又当新婚之余,或年少失保养,迨至春阳发动,渐成劳热咳嗽证。
证候
日甫<此字应带日旁>潮热,通夜作灼,至黎明得微汗其灼乃退。白昼咳嗽不甚剧,夜则咳嗽不能安枕。饮食减少,身体羸弱,略有动作即气息迫促。左右脉皆细弱,重按无根,数逾七至。夫脉一息七至,即难挽回,况复逾七至乎?犹幸食量犹佳,大便干燥<此等证忌滑泄>,知犹可治


秉性刚强,劳心过度,又当新婚之余,或年少失保养,迨至春阳发动,渐成劳热咳嗽证---结婚过早,新婚燕尔有不懂节欲。耗精过多,损失阴液
证候
日甫<此字应带日旁>潮热,通夜作灼,至黎明得微汗其灼乃退-浊气过多。气有余便是火,黎明,寅时主肺。肺的排浊功能增强。一部分浊气从皮肤外排,浊气减少,浊气产生的热也减少。
白昼咳嗽不甚剧,夜则咳嗽不能安枕-夜间加重为阴病。<虚证休息以后减轻。实证休息以后加重。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是实证。阳病白天加重,阴病晚上加重,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是阴病。>
饮食减少,身体羸弱-浊气过多,清气相对减少,气是脏腑发挥功能的物质,清气不足,则脏腑功能下降。脾和肾的功能下降都能造成饮食减少。清气不足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不够都能造成身体羸弱。
略有动作即气息迫促-清气严重不足。
左右脉皆细弱,重按无根,数逾七至-气血虚弱。
大便干燥-津液不足
病因-
过劳伤身,损伤阴液
病位-
肺脾
病性-

病态-
津液不足加热像等于阴虚。


过劳以后,身体虚弱,正气不足。又逢春阳发动,感受温热之邪。血和津液不足,又遇热邪灼烧,导致血和津液更加不足。血的减少,致使血中的气无所藏。这些无藏身之处气到处乱跑,摩擦生热。使热更甚。这些气又不能被人体利用,就是浊气。浊气必排,肺从咽喉排浊的力度加大形成咳嗽。浊气过多,清气相对减少,气是脏腑产生功能的物质,清气不足,则脏腑功能下降。脾和肾的功能下降都能造成饮食减少。清气不足和饮食减少,营养物质的吸收不够都能造成身体羸弱。津液的不足有导致大便的干燥。

上海-达人(619679412) 13:41:19
邻村许姓学生,年十八岁,秉性刚强,劳心过度——劳神耗血又当新婚之余,或年少失保养——房劳导致肾虚
日甫<此字应带日旁>潮热,通夜作灼,至黎明得微汗其灼乃退——有热。白昼咳嗽不甚剧,夜则咳嗽不能安枕——排浊。饮食减少,身体羸弱——气血不足。略有动作即气息迫促——气虚。左右脉皆细弱——气血不足。重按无 根,数逾七至——有火。大便干燥——津液不足

平常劳心过度,劳神耗血,加上新婚,房劳消耗,耗精伤血,产生更多的浊气,气有余便是火,火热同源,只是量的不同,火灼烧津液,所以人会潮热,微汗,大便干燥。根据浊气必排,要么通过胸中,要么通过二阴。当浊气一过性外派增大,患者就出现咳嗽。

病因:平常劳心过度,加上新婚,房劳伤肾。
病位:上焦
病性:寒热夹杂
病态:虚实夹杂


学好中医(316859589) 8:08:15
秉性刚强,劳心过度,又当新婚之余,或年少失保养,迨至春阳发动,渐成劳热咳嗽证。======当新婚之余,操劳耗心血,又失保养,造成气血弱。
日甫<此字应带日旁>潮热,通夜作灼,至黎明得微汗其灼乃退。====气血虚,白天夜晚都一样,清气不足,浊气过多,气有余便是火,所以感觉灼。
白昼咳嗽不甚剧,夜则咳嗽不能安枕。=====白天活动比较多气血流动快,气有温熙作用,阳气多,浊气相对要少,所以咳嗽不厉害,夜晚活动量少,清气也相对较少,浊气就相对增多,肺的一过性排浊,造成咳嗽多。

饮食减少,身体羸弱,略有动作即气息迫促=====食量少,营养物质跟不上,气血生化无源,气血虚加剧。

左右脉皆细弱,重按无根,数逾七至。夫脉一息七至,即难挽回,况复逾七至乎?======?

犹幸食量犹佳,大便干燥<此等证忌滑泄>,知犹可治。====大便干燥,津液缺少,脾运化失常
 
本帖最后由 刘国亮 于 2014-3-18 17:48 编辑

张锡纯医案分析6
转自<<医学衷中参西录>>
天津陈xx,年十八岁。自幼得肺劳喘嗽证。
病因
因其母素有肺劳病,再上推之,其 外祖母亦有斯病。是以自幼时,因有遗传性亦患此病。
症候
其证,初时犹轻,至热时即可如常人,惟略有感冒即作喘嗽。治之即愈,不治两三日亦可自愈。至过十岁则渐加重,热时亦作喘嗽,冷时则甚于热时,服药亦可见轻,旋即反复。至十六七岁时,病又加剧,屡次服药亦无效,然犹可支持也。迨余为诊视,在1930年仲冬,其时病剧已难支持,昼夜伏几,喘而且嗽,咳吐痰涎,连连不竭,无论服何中药,皆分毫无效。惟日延西医注射药针一次,虽不能止咳喘而可保当日无虞。诊其脉左右皆弦细,关前微浮,两尺重按无根。

上海-达人
其证,初时犹轻,至热时即可如常人,惟略有感冒即作喘嗽。治之即愈,不治两三日亦可自愈。至过十岁则渐加重,热时亦作喘嗽,冷时则甚于热时,服药亦可见轻,旋即反复。至十六七岁时,病又加剧,屡次服药亦无效,然犹可支持也。迨余为诊视,在1930年仲冬,其时病剧已难支持,昼夜伏几,喘而且嗽--排浊气,咳吐痰涎,连连不竭,无论服何中药,皆分毫无效——脾为生痰之源,
惟日延西医注射药针一次,虽不能止咳喘而可保当日无虞。诊其脉左右皆弦细——弦为气滞,细为气血不足。关前微浮,两尺重按无根。
患者自小就患病,久病必虚,也就是患者大小时候起,气血就虚弱,受热时,热灼烧津液,使得体内有更多的浊气。受寒的时候,毛孔闭合,浊气郁结皮下,同样导致体内有更多的浊气。根据浊气必排,要么通过胸中,要么通过二阴口。当浊气从胸中一过性外排增大的时候,就会出现喘嗽。浊气盛,清气不足,导致气虚,使得津液聚集形成痰。
病因:患者有家族性遗传喘嗽
病位:上焦
病性:寒
病态:虚实夹杂

桂枝(379421998) 23:28:42
天津陈xx,年十八岁。自幼得肺劳喘嗽证。-喘,清气不足和浊气外排受阻所致,嗽为肺排浊,在此喘嗽为肺虚所致。
其证,初时犹轻,至热时即可如常人,惟略有感冒即作喘嗽。-热时体内气血流动加快,肺气虚不明显,感冒时浊气外排不畅,喘嗽发作。
治之即愈,不治两三日亦可自愈。-气虚不严重。
至过十岁则渐加重,热时亦作喘嗽,冷时则甚于热时,服药亦可见轻,旋即反复。至十六七岁时,病又加剧,屡次服药亦无效,然犹可支持也。---久病必虚,久病必有瘀。迨余为诊视,在1930年仲冬,其时病剧已难支持,昼夜伏几,-有实证
喘而且嗽,-肺虚
咳吐痰涎,连连不竭,无论服何中药,皆分毫无效。---清气不足,导致脾虚。
惟日延西医注射药针一次,虽不能止咳喘而可保当日无虞。---治标不治本

飘渺(391106335) 12:13:41
病因:禀赋不足,外邪犯肺,内有伏痰,痰随气升,气因痰阻,发为哮喘证
病性:虚实夹杂
病态:寒
病位:肾脾肺
分析:初时犹轻,至热时即可如常人,惟略有感冒即作喘嗽。治之即愈,不治两三日亦可自愈。至过十岁则渐加重,热时亦作喘嗽,冷时则甚于热时,服药亦可见轻,旋即反复。---
禀赋不足,病证迁延,损伤正气,脾运化不利,发为伏痰。冷甚于热病性属于寒。
在1930年仲冬,其时病剧已难支持,昼夜伏几,喘而且嗽,咳吐痰涎,连连不竭,无论服何中药,皆分毫无效。---脾运化不利,内有伏痰。遇外感则肺失宣肃,咳吐痰涎。病证迁延,肾气耗损,肾不纳气。
诊其脉左右皆弦主痰, 细主-气血的亏虚
关前微浮主外感表证
治则:急性期用健脾化痰,平喘止咳
迁延期用补肾纳气,平喘化痰


诊其脉左右皆弦细,关前微浮,两尺重按无根。
 
这是今天要分析的医案
张锡纯医案分析9
转自<<医学衷中参西录>>
天津于姓媪,年近五旬,咳嗽有痰微喘,且苦不寐。
病因
夜间因不能寐,心中常觉发热,久之,则肺脏受伤,咳嗽多痰,且微作喘。
症候
素本夜间不寐,至黎明时始能少睡。后因咳嗽不止,痰涎壅胜,且复作喘,不能安卧,恒至黎明亦不能睡。因之心中发热益甚,懒于饮食,大便干燥,四五日一行,两旬之间大形困顿,屡次服药无效。其脉左部弦而无力,右部滑而无力,数逾五至。
 
本帖最后由 刘国亮 于 2014-3-19 15:06 编辑

张锡纯医案分析7
转自<<医学衷中参西录>>
天津徐xx,年三十四岁,得肺劳痰喘证。
病因
因弱冠时游戏竞走,努力过度伤肺,致有喘病,入冬以来又兼咳嗽。
症候
平素虽有喘证,然安养时则不犯,入冬以来,寒风陡至,外出为风所袭,忽发咳嗽。咳嗽不已,喘病亦发,咳喘相助为虐,屡次延医,服药不愈,夜不能卧。其脉左部弦细而硬,右部濡而兼沉,至数如常。

半痴行者(1491835537) 9:23:53
张锡纯医案分析7
转自<<医学衷中参西录>>
天津徐xx,年三十四岁,得肺劳痰喘证。
病因
因弱冠时游戏竞走,努力过度伤肺,致有喘病,——过劳损伤肾中元气,肾虚不纳气则作喘。
入冬以来又兼咳嗽——元气损则根本动摇,卫外不固,易感受外邪,因此容易外感咳嗽。
症候
平素虽有喘证,然安养时则不犯——这是元气损伤的表现,平时安养元气,喘即不发作。
入冬以来,寒风陡至,外出为风所袭,忽发咳嗽。——元气素虚之人,突然感受寒邪,身体调动正气抗邪,但是元气本就虚,所以抗邪无力,反而引发喘证宿疾。
咳嗽不已,喘病亦发,咳喘相助为虐,屡次延医,服药不愈——外有寒邪,要想散寒则需用辛温发散之品,元气内虚作喘,要要想平喘,就需用重镇纳气收敛平喘之药;但是辛散则耗伤元气,则喘越甚,若用收敛重镇平喘的药,则寒邪不得外出,病不可愈,加上久病喘嗽,子盗母气,脾胃必虚,运化无力,用药需顾护脾胃,此难治之证。
夜不能卧。——喘嗽发作的厉害,是以不能得安睡,不得安睡则元气越不得安养。
其脉左部弦细而硬——脉弦硬代表肺金伤甚,金不克木,肝木侮肺金之相,脉细表示元气阴月不足。
右部濡而兼沉——脉濡代表脾胃气虚兼有痰湿,沉则变示里气不足(正气足的人,感受寒邪,脉相表现出浮而紧,表示正气足寒邪甚,正邪抗争有力,现在表证反见脉沉,则可知病人正气之虚弱)。
至数如常——毕竟是壮年之体,虽然甚虚,但是脉尚有根,是以得知病虽甚,然治疗得当则有可愈之望。辩证:病名:咳喘
病位:肺、脾、肾
病性:虚实夹杂,实者,外有寒邪,里有痰湿;虚者,肺脾肾三藏皆虚,以肺肾为甚
。治法:散寒止嗽,纳气平喘
处方: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加生姜大枣生龙骨生牡蛎

大连--阿壮(44272085) 10:27:26
张锡纯医案分析7_转自<<医学衷中参西录>>_阿壮分析

天津徐xx,年三十四岁,得肺劳痰喘证。
病因
因弱冠时游戏竞走,努力过度伤肺,致有喘病,入冬以来又兼咳嗽。-肺气虚
症候
平素虽有喘证,然安养时则不犯,--气虚;
入冬以来,寒风陡至,外出为风所袭,忽发咳嗽。-受寒、浊气不得外排,所以出现咳嗽;
咳嗽不已,喘病亦发,咳喘相助为虐,屡次延医,服药不愈,夜不能卧。-肺本虚弱,排浊耗肺气,肺气更虚,继而出现喘症;
其脉左部弦细而硬,右部濡而兼沉,至数如常。-弦脉:肝胆病,痛证,痰饮,疟疾;细脉:气血两虚,诸虚劳损,主湿;硬:实证脉象;濡脉:主虚,又主湿;沉脉象:主里症;
-----
病因:寒痰阻滞中焦肺,肺气虚;
病性:寒
病态:虚
病位:肺
 
姬老师刚才看《其实中医很简单》,肾固摄汗液的闭合,我记得汗液的闭合是卫气所管的,那么是不是说卫气是肾所管的呢?第二个问题:营气是水谷之精气,也就是营养物质,它运行于血脉也运行与经脉,是有时序的,比如运行到肝经时肝经旺,那是不是可以想象成营气像潮水呢?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像自来水管中流动的水呢?
 
张锡纯医案分析8
转自<<医学衷中参西录>>
天津罗xx,年三十四岁,得肺劳喘嗽病。
病因
数年之前,曾受肺风发咳嗽,治失其宜,病虽暂愈,风邪锢闭肺中未去,致成肺劳喘嗽证
症候
其病在暖燠之时甚轻,偶发咳嗽一半日即愈,至冬令则喘嗽连连,必至天气暖和时始渐愈。其脉左部弦硬,右部濡滑,两尺重按无根。

张锡纯医案分析8_转自<<医学衷中参西录>>_阿壮分析

天津罗xx,年三十四岁,得肺劳喘嗽病。

病因
数年之前,曾受肺风发咳嗽,治失其宜,病虽暂愈,风邪锢闭肺中 未去,致成肺劳喘嗽证-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症候
其病在暖燠之时甚轻,偶发咳嗽一半日即愈,至冬令则喘嗽连连, 必至天气暖和时始渐愈。-肺气虚;
其脉左部弦硬,-弦脉:肝胆病,痛证,痰饮,疟疾;硬:此处 能看出有力;
右部濡滑,-濡脉:主虚,又主湿;滑脉:痰饮,食滞,实热
两尺重按无根。-虚症;
----
病因:寒+痰湿;肺气虚;
病性:寒
病位:肺
病态:虚
----
治法:健脾化痰+温热散寒+补肺气;
用药:黄芪 生姜 滑石
 
张锡纯医案分析9
转自<<医学衷中参西录>>
天津于姓媪,年近五旬,咳嗽有痰微喘,且苦不寐。
病因
夜间因不能寐,心中常觉发热,久之,则肺脏受伤,咳嗽多痰,且微作喘。
症候
素本夜间不寐,至黎明时始能少睡。后因咳嗽不止,痰涎壅胜,且复作喘,不能安卧,恒至黎明亦不能睡。因之心中发热益甚,懒于饮食,大便干燥,四五日一行,两旬之间大形困顿,屡次服药无效。其脉左部弦而无力,右部滑而无力,数逾五至。

飘渺(391106335) 15:19:52
病因:夜间不寐暗耗阴血,久则肾阴虚火旺,虚火上扰心神。肺气耗伤,子病及母,脾失健运,内有伏痰。
病位:心肺脾肾
病性:;虚实夹杂
病态:阴虚火旺兼有伏痰
分析:素本夜间不寐,至黎明时始能少睡。后因咳嗽不止,痰涎壅胜,且复作喘,不能安卧,恒至黎明亦不能睡-长期不寐耗损阴血,久则阴血亏虚不能敛阳,肾阴虚火旺则水火失济不寐更甚。病久肺气耗损,子病及母,导致脾气虚。脾失健运,则发为伏痰。气随血耗,肾气不足,不能纳气则作喘。
因之心中发热益甚,懒于饮食,大便干燥,四五日一行,两旬之间大形困顿-阴虚不能敛阳,则心中发热益甚,胃中津液缺乏则懒于饮食。阴虚火旺耗伤阴津则大便干燥。
其脉左部弦而无力,---主阴血的亏虚不能濡养脉管
右部滑而无力--主痰饮
数逾五至。--主热
治则:滋阴降火,健脾豁痰
注意:滋阴药的用量宜小,不能滋腻脾胃。
方:两陈汤加知柏地黄丸加减

大连--阿壮(44272085) 15:58:36
张锡纯医案分析9_转自<<医学衷中参西录>>_阿壮分析
天津于姓媪,年近五旬,咳嗽有痰微喘,且苦不寐。
病因
夜间因不能寐,心中常觉发热,久之,则肺脏受伤,咳嗽多痰,且微作喘。
症候
素本夜间不寐,至黎明时始能少睡。-肾的固摄功能下降 或 肝的疏泄太过;
后因咳嗽不止,-浊气过多而外排;
痰涎壅胜,-脾气虚或者肺气虚;
且复作喘,-气虚;
不能安卧,恒至黎明亦不能睡。-肾的固摄功能下降 或 肝的疏泄太过;
因之心中发热益甚,-有热;
懒于饮食,-脾虚;
大便干燥,四五日一行,-津液布散失常;
两旬之间大形困顿,屡次服药无效。-这句话不理解;
其脉左部弦而无力,-弦脉:肝胆病,痛证,痰饮,疟疾,
无力-虚症;
右部滑而无力,-痰饮,食滞,实热;
数逾五至。-这个不确定;
-----
病因:脾虚+痰饮
病性:寒
病位:肝、肺、脾、肾
病态:虚实夹杂


上海-达人(619679412) 17:14:29
素本夜间不寐,至黎明时始能少睡——不能睡,精的外出过多,要么是肾的固摄无力,要么是肝的疏泄太过。
后因咳嗽不止,痰涎壅胜,且复作喘,——气虚
因之心中发热益甚——有火
懒于饮食——气虚。大便干燥,四五日一行——津液不足。两旬之间大形困顿,屡次服药无效——?其脉左部弦而无力--弦主气滞。右部滑而无力——滑主痰湿。数逾五至——数主热。
病人近50岁,气血不足。清气不足,浊气盛,气有余便是火。火热同源,只是量的不同,导致心中常觉得发热。浊气必排,要么从胸中,要么从二阴寇,当浊气一过性外排增多,就会出现喘嗽。肝的疏泄太过,其附带作用就是脑骨的精外出增多,使得病人夜不能寐,火灼烧津液,导致大便无水行舟。使得大便干燥,四五天一行。火灼烧津液形成痰湿。气虚导致更多的浊气停留体内。在脉上体现为弦脉。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过多的停留体内,清气进入受限,饮食物随着空气的进入而进入的。所以导致病人懒于饮食。血或津液不足加上热像=阴虚。
病因:气虚+阴虚
病位:上焦
病性:寒热夹杂
病态:虚实夹杂


河南--朝思暮想(2014327918) 18:37:37
张锡纯医案分析9
转自<<医学衷中参西录>>
天津于姓媪,年近五旬,咳嗽有痰微喘,且苦不寐。
病因
夜间因不能寐--直接诊断是肝的疏泄太过或肾的固摄不足,
心中常觉发热--浊气过多,气有余便是火。
久之,则肺脏受伤-久病必有虚,浊气过多,肺的负担加重,久之肺更伤。咳嗽多痰-肺加大力度排浊气,顺便把体内多余的水液带出。且微作喘-浊气相对过多,清气相对不足。
症候
素本夜间不寐,至黎明时始能少睡-肾的固摄功能下降 或 肝的疏泄太过。
后因咳嗽不止-排浊
痰涎壅胜-直接诊断是痰湿水饮,
且复作喘,不能安卧,恒至黎明亦不能睡-喘咳加重影响睡眠。
因之心中发热益甚-随着浊气的增多,热也越来越重。
懒于饮食-浊气相对过多,清气减少,由于气是脏腑发挥功能的物质,清气的减少导致脾的功能下降。
大便干燥,四五日一行-直接诊断是津液不足,
两旬之间大形困顿,屡次服药无效-<是不是二十天之内,病人精神状态非常不好,不确定>。
其脉左部弦而无力-主肝、主湿、主痛,无力-虚
右部滑而无力-滑是湿,
数逾五至-一息超过五次。
素本夜间不寐,至黎明时始能少睡-肾的固摄功能下降 或 肝的疏泄太过。至黎明时始能少睡--黎明寅时主肺,肺的功能相对增强,排浊的压力相对减少,咳喘缓解
气郁生热,导致心中发热。热灼津液,炼液为痰,津液的不足也导致大便干燥。浊气必排,肝参与排浊<疏泄浊气>,加大工作力度,附带疏泄更多的精出骨化合气和营养物质产生功能,导致失眠。肺参与排浊,浊气从口鼻排出,导致咳喘。浊气过多,清气相对减少,导致气虚。气是脏腑产生功能的物质,气虚,脾的功能下降导致饮食减少。肺功能下降,导致大便无力下行。津液不足加上热像等于阴虚。
病因
最根本的原因不确定是阴虚生热。还是气郁生热灼烧津液导致津液的不足。
病位
肺,肝,脾
病性
气郁、津液不足是热。脏腑功能下降是寒。
病态
脏腑功能下降是气虚,津液不足加热像是阴虚。浊气和痰湿是实

孝母菌(273746433) 21:07:59
张锡纯医案分析9
转自<<医学衷中参西录>>
天津于姓媪,年近五旬~高龄患者,气血或不足,咳嗽有痰微喘~咳嗽为排浊气,有痰为痰湿,微喘为气虚。且苦不寐~不寐为肝的疏泄太过或肾的固攝无力。
病因
夜间因不能寐,心中常觉发热,久之,则肺脏受伤,咳嗽多痰,且微作喘。
症候
素本夜间不寐,至黎明时始能少睡~同上不寐诊断。后因咳嗽不止~浊气过多,咳嗽排浊。痰涎壅胜~内有痰湿。且复作喘~气虚。不能安卧,恒至黎明亦不能睡~同上不寐。因之心中发热益甚~火热同源,此处排除实火,剩下郁火,虚火(结合后面的数脉,津液不足)。懒于饮食~脾气虚弱,大便干燥~津液不足(火灼津液,气虚导致津液布散不足),四五日一行,两旬之间大形困顿~困顿为气虚?,屡次服药无效。其脉左部弦而无力~弦为气滞,痰湿;无力为虚。右部滑而无力~滑为痰湿,积食。数逾五至~数为有火。
病因: 浊气过多郁结体内,气的运动增强故而有郁火。浊气必排,肝肺气增强以排浊,故而咳,故而不寐。肝气属木,木克脾土,故而脾气不足,导致懒食,导致津液布散失常,故而有便干,有痰湿。
病位: 上焦中焦
病性: 寒热夹杂,寒为脏之虚寒,热为郁火虚火。
病态: 虚实夹杂
 
本帖最后由 老姬 于 2014-3-21 10:59 编辑

大家辛苦了,继续!如果可以,把整个病例都分析一下,不仅仅是病证的诊断,比如用药的情况分析,你们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张锡纯的治疗用药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又有哪些不足需要我们借鉴改正,好吗?
 
看到的是中医的未来!
 
姬老师讲中药黄芪时布置了一个作业。"黄芪为什么既能补血,又能伤血?"
我试着分析一下:
黄芪的用药部位是根,根有补益作用。味甘,甘味入脾。所以黄芪能补脾。脾能充血。故黄芪能补血。
黄芪质地干燥,燥伤阴,血属阴,故黄芪伤血。
 
本帖最后由 刘国亮 于 2014-3-21 17:29 编辑

张锡纯医案分析10
转自<<医学衷中参西录>>
天津张xx,年二十六岁,得肺病咳嗽吐血。
病因
经商劳心,又兼新婚,失于调摄,遂患劳咳。继延推拿者为推拿两日,咳嗽分毫未减,转添吐血之证。
症候
连声咳嗽不已,即继以吐血。或痰中带血,或纯血无痰,或有咳嗽兼喘。夜不能卧,心中发热,懒食,大便干燥,小便赤涩。脉搏五至强,其左部弦而无力,右部浮取似有力。而尺部重按豁然。
大连--阿壮(44272085) 9:35:23
张锡纯医案分析10_转自<<医学衷中参西录>>_阿壮分析
天津张xx,年二十六岁,得肺病咳嗽吐血。
病因
经商劳心,又兼新婚,失于调摄,遂患劳咳。
继延推拿者为推拿两日,咳嗽分毫未减,转添吐血之证。
症候
连声咳嗽不已,-浊气过多,肺排浊气;
即继以吐血。-心主血脉,心气虚;
或痰中带血,-脾虚生痰或肺虚排痰不利,心气虚;
或纯血无痰,-心气虚;
或有咳嗽兼喘。-浊气过多或肺气虚;
夜不能卧,-?
心中发热,-清气不足,浊气郁结而发热;
懒食,-脾虚,想不想吃在于脾;
大便干燥,-肠道中津液不足;
小便赤涩。-有物堵塞或肺排浊不利;
脉搏五至强,-脉数,有热;
其左部弦而无力,-气滞,虚;
右部浮取似有力。而尺部重按豁然。-虚;
---
病因:气滞
病性:寒热夹杂
病位:肝、心
病态:虚实夹杂
---
治法:疏肝理气。


上海-达人(619679412) 22:11:13
经商劳心——劳心伤神,又兼新婚,失于调摄——房劳耗精伤肾。遂患劳咳——排浊气。继延推拿者为推拿两日,咳嗽分毫未减,转添吐血之证——脉不固血
连声咳嗽不已,即继以吐血。或痰中带血,或纯血无痰,或有咳嗽兼喘——排浊。心中发热——有火。懒食——气虚。大便干燥——津液不足。小便赤涩——赤为火或者脉不固血。脉搏五至强…有火,其左部弦而无力——弦为气滞。右部浮取似有力——?而尺部重按豁然——?
病人经商耗血劳神,加上新婚房劳过度,伤肾,肾主纳摄,纳饮食和空气,房劳导致肾虚,导致病人懒饮食,可以推出来纳入的空气也下降,因为饮食物是随着空气的呼入而进入人体的。导致气虚,气是脏腑发挥功能的物质,气虚了,功能失常,脉不能固血。导致痰中带血,或者吐血!清气不足,浊气盛。气有余便是火,火灼烧津液导致大便干燥。小便赤气虚,推动不利,导致小便涩!浊气停留体内,导致脉弦。
气虚导致津液聚集,形成痰。浊气必排,要么通过胸中,要么通过二阴口。当浊气一过性外排增大,就会出现喘嗽。浊物随着浊气一同外排,痰随着浊气一起排出,
病因:经商耗血伤神'再加新婚房劳。病位:上焦。病性:寒病态:虚实夹杂


朝思暮想
张锡纯医案分析10
转自<<医学衷中参西录>>
天津张xx,年二十六岁,得肺病咳嗽吐血。
病因
经商劳心-心主血脉,劳心过度,损伤血脉。又兼新婚,失于调摄,遂患劳咳-房劳伤精,肾主骨生髓<精>故而伤肾。咳嗽是浊气过多,肝把浊气疏泄到胸中,肺一过性加大从口排浊出现咳嗽。
继延推拿者为推拿两日,咳嗽分毫未减,--治疗不当,病情没有好转。
转添吐血之证-吐血直接诊断是脉不固血。
症候
连声咳嗽不已,即继以吐血。或痰中带血,或纯血无痰,或有咳嗽兼喘-浊气过多,浊气必排,肺不得不一直加大力度排浊。气有余便是火,浊气生热,热伤血,血量减少,血中的气无所藏,在脉内妄行,加上脉的固摄无力<清气不足导致心藏血的功能下降>,故而出血。肺排浊时将这些浊血从口腔带出故而吐血。痰是浊气过多,清气相对不足,由于气是脏腑发挥功能的物质,清气的不足导致脾的运化功能下降,津液运化失常产生痰湿。这些痰湿为无用的津液,也随着肺的排浊从口腔排出。夜不能卧-1.咳嗽的厉害,没有睡觉的时间。2.浊气过多,肝加大工作力度疏泄浊气,附带疏泄过多的精出骨化合气和营养物质产生神志功能导致失眠。3由于清气不足,肾的固摄功能下降,导致更多的精出骨。
心中发热-浊气生热,
懒食-想不想吃在于脾,清气不足导致脾主思的功能下降。大便干燥-肠道津液不足,直接诊断是脾的运化功能下降。小便赤涩-赤为火或脉不固血,涩是肺的排浊功能下降。
脉搏五至强-脉数主热,
其左部弦而无力-弦为气滞,无力为虚。
右部浮取似有力。而尺部重按豁然。-浮取有力是气滞,重按无力是血和津液不足。
病因-
因劳至虚<劳心、劳房>
病位-
五脏
病性-
寒热夹杂。
病态-
五脏功能下降是气虚,血和津液不足是阴虚,痰湿,浊气是实。
病人因劳至虚,引起五脏功能下降。心固血功能下降,脾运化功能下降,肾纳气功能,固精功能下降,肺排浊功能下降。肝疏泄精的功能过强。
治疗-
1补气。助心固血,助脾运化,助肺排浊。<肝和肾是被动受影响,其它问题解决后,肝肾就会自愈>
2补血,血足则气有所藏。
3滋阴,阴虚生热,阴不虚,则热除。
4止血。
 
后退
顶部